SCI論文要想成功發表,就必須過審稿這一關。審稿備受SCI期刊重視,自然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辦理嚴格規范的審稿程序。其實SCI審稿周期的長短真的跟文章質量有關,小編初步整理了一下關于SCI審稿周期的小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SCI審稿步驟
1、初審。SCI論文投稿后,要先過初審,一般需要1-2周內完成。當然初審過程中會有不少文章被拒掉。
2、審稿人審核。審稿人審核時間主要取決于審稿人,一般是1-3個月左右。若是審稿人評審意見分歧較大,還可能再找審稿人審核,這樣比直接出審稿人審核結果所需時間更久。
3、修改/拒稿。被拒稿的論文,等于沒有通過該期刊的審核。要修改的論文,需要作者根據修改意見一一完成。修改分為小修和大修,大修需要花費的時間更久。一般來說,作者有1-3個月的修改時間。另外,也有直接被錄用的可能,可以省去修改和返修審核的時間,但比較少見。
4、返修審核。修改完成的論文還需要返回期刊進行再次審核的,花費的時間可能1個月,也可能更久,若是出現二修、三修等情況,時間肯定比一修更長。
5、最終決定。返修或者多次返修后,最終會有一個決定,若是被錄用,則審稿完畢,若是被拒稿,等于審稿沒通過。
SCI論文審稿花費時間是無法避免的,一般是2-6個月左右。文章質量越高,期刊審稿效率越快,審稿時間會越短,建議作者關注SCI論文撰寫與發表相關知識,盡量爭取審稿后直接被錄用,或者一次修改后被錄用,以免多次返修,延長審稿時間。尤其是著急發SCI論文的,更要提前安排,并了解目標期刊大概審稿周期。
二、SCI審稿程序總結
首先,初稿評估通常來說,作者把稿件投到雜志社后,雜志社的編輯或者執行編輯就會對稿件進行初步的評估來篩選出質量好的或者合適的稿件,如果你的文章很快被雜志社拒稿了,那樣就是沒有被送出去外審,如果稿件通過了最初的評估,那就可以被送出去外審了。
其次,外審執行主編把稿件分配給相對應的副主編,副主編的工作就是根據稿件的內容找到相應的審稿人,然后根據所有審稿人的意見給執行主編提供稿件是否接受的意見。副主編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執行主編根據該意見通知作者是否接收稿件。其實來說找審稿人這一步是非常關鍵的,高水平的雜志都有很全面的審稿人數據庫或者人脈,評審相對來說快一點,像一些新的SCI雜志,在審稿人資源這方面正處于成長完善期,評審速度相對來說肯定會比較慢。一般來說,編輯收到雜志社分配的稿件時,都要邀請4-5個相關的審稿人,因為編輯負責的這個雜志沒有要求作者提供推薦的審稿人,所以編輯通常都會多找幾個審稿人,以便較快地推進審稿。再就是由于很多的原因,并不是筆者們邀請的審稿人都接受評審邀請的。一旦所邀請的審稿人中有3個以上完成評審,編輯就會根據審稿人的意見向執行主編匯報稿件是否可以接收的意見。有的雜志是只需要2位審稿人的意見,如果2位審稿人有不同的意見時,負責的主編就會再找另外1個審稿人來進一步的評審,從而延長了稿件的評審時間。
最后,終審一般來說,審稿周期與雜志的收稿量有直接相關,原則上收稿量大的雜志,審稿較快,最快的2周左右,如BBRC,JBC等。審稿慢的多在三個月左右,當然也有更長的,一般超過三個月后,就可以催稿了,如果不催稿,有的長達6個月以上。其次談談投稿難易程度,很多人似乎都一種誤解,認為拒稿率高的雜志就肯定非常難投,投某個雜志的難易程度似乎就是由拒稿率決定的。其實,文章只要能選擇到合適的雜志,不管該雜志拒稿率有多高,對你來說都是很低的。
總之,SCI投稿的時候,先要經過初審初審,也就是由編輯先進行審核,看看這篇論文適不適合自己期刊的方向,以及有沒有發展的可能等等。有的作者先卡在初審上了,就被編輯要求修改甚至直接退稿,這個大概率是因為語言問題才需要修改或者是格式等形式上的問題,這些方面如果想要避免的話,很簡單,在投稿之前咨詢一下好投稿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