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已成為我國高校、科研院所乃至整個學術領域判斷個人、單位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SCI期刊的學科分區是決定期刊學術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而被廣泛用于評價研究者和研究機構的科研水平。因此,提高期刊的學科排名,以進入更高的學科分區,是吸引高質量論文的關鍵。我國是科技期刊大國,1995年我國的科技期刊數為4386種,2005年為4758種,2012年約4953種。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的SCI期刊數量呈快速增長的趨勢,但絕對數量仍然較少,僅173種,占全球8625種SCI期刊的2.0%。且這173種期刊中,無CN號的期刊為31種。另外,我國SCIQ1區期刊數量更少,僅占12.7%。在國外SCI期刊,我國一方面需向國外出版機構支付大量版面費,且可能受到國外出版機構的制約;另一方面,大部分發表在國外期刊的我國SCI論文,我國讀者并不能免費獲取,每年我國機構均需向國外出版機構支付大量費用,以獲得全文閱讀權限,且這一費用持續上漲。據科學時報報道,2007年到2010年,Elsevier對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全文數據庫的售價漲幅高達48%,同時其提出,在下一個合同期(3年)內在中國全文數據庫的售價每年還將上漲超過14%。因此,創辦更多高水平SCI期刊,對于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價值,也是實現國家科技戰略的需要。
首先,提高認識,加大科技投入。SCI檢索作為世界主流的檢索系統,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科技影響力,故而SCI檢索期刊代表著科技界權威的學術水平、核心的科技知識。為此,我們國家要從上到下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針對國內已被SCI檢索的期刊,要助推其進入對應分類下的Q1區和Q2區,強化這些期刊在領域內的影響力,并在世界科技界發出“中國的聲音”。這一點在2013年9月份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六大部門下發的《關于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已經有所體現。
其次,加強監管,完善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當前我國已經有大量的英文刊物,然而這些刊物的質量良莠不齊、水平高低不等。同時也有不少的SCI期刊為了增加收入,一味地增加期刊的刊期和刊載量,從而使得期刊的論文質量無法保證。當前國內主要的科技期刊都是由國家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中國工程院等部門主管,故而建議這些主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水平,完善科技期刊評價指標體系。影響因子、影響因子排序、總被引頻次、總被引頻次排序等指標,都是源于湯森路透WebofScience數據庫的,而中國科技期刊的評價,是不能簡單依賴WebofScience數據庫的被引情況,而要依靠中國自己的科技論文數據庫與引文數據庫。同時,這些評價指標僅僅是針對論文的被引情況,而遠未深入到論文的質量指標,如:論文創新水平、基金資助情況、作者的學術水平等。
再次,完善審稿,提升辦刊能力。盡管我國有不少期刊進入SCI的時間較長,但是更多的期刊是剛被SCI檢索,甚至即將被SCI檢索。故而這些期刊的編輯部要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尤其是要優化期刊的審稿流程、減少論文的審稿時間、強化論文的審稿專家隊伍、縮短論文的發表時間等。此外,還要學習國外優秀SCI期刊的辦刊方式,例如Science、Nature、Cell等,同時也要創新期刊的服務手段,如開源獲取等。
第四,擴大開放,增加投稿途徑。當前我國科技期刊主要刊發的是中國人寫的論文,甚至部分期刊的海外論文比低于10%,屬于典型的“自產自銷”型期刊,遠未走向國際化。建議部分期刊的主管單位和主辦單位開放思想,增加海外研究人員的投稿途徑,改善自身的投稿環境,向國際化程度好的期刊學習,提高期刊的國際編委。
第五,提高期刊學術水平。期刊發表的論文,永遠是期刊的生命源泉,提升期刊上論文的學術水平,是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根本。一方面要留住國內高水平的論文,采取“降版面費、增稿酬”的手段,留住國內優秀的學術論文,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與國外期刊、國家專家學者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國際上優秀的論文。在這方面,國內的科技期刊應該充分借鑒學習影響因子、影響因子排序、總被引頻次和總被引頻次排序都位于前列的CELLRESEARCH,深入落實CELLRESEARCH主編裴鋼院士所說的“期刊好壞歸根到底還是要看文章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