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是評價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評價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篩選出優質期刊,展示優秀科技成果,優化科技信息的傳播路徑。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與影響因子應該是為期刊評價服務的,不宜用于學術評價。學術評價可以模仿期刊評價的方式,在充分分析期刊評價指標的基礎上,設計出“作者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來衡量作者的學術影響力。
0引言
期刊影響因子牽動著期刊界和學術界的神經,影響因子直接關系到刊物的學術生命力。在我國,科技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主要為高校、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企業、學會、協會等,其中大多為非營利性公益機構,雖然沒有硬性盈利指標,但是大多優秀期刊都非常看重期刊影響因子。因為影響因子越高,優質稿源就會越多,進而期刊質量會穩定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對于學術界的教師、學生、學者等研究人員,影響因子也關系到其學術能力展現。
1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與影響因子概述
1.1概念界定
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一般指期刊在一定時期內發表的學術研究成果,在某段時間里促進相關學術研究與應用之發展的能力。學術研究成果應該有兩個層面上的影響力,一是推動所對應領域科學研究的理論發展,二是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推廣和應用。文章對相關領域理論和應用的影響能力,可以抽象概括為學術影響力。影響因子(ImpactFactor,IF),又稱期刊影響因子,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創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Garfield)在1960年代創立,是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所出版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中的一項數據,是一個相對統計量,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F今,影響因子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的公式:IF=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總次數/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
1.2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與影響因子的關系
在闡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與影響因子的關系之前,有幾個概念值得關注:引文(Citation)即一篇文章的參考文獻;來源文獻(SourceItem)即該篇文章;來源出版物(SourcePublications)是刊載來源文獻的期刊或專著叢書等;被引作者或引文作者(CitedAu-thor)是參考文獻的作者。眾多期刊評價指標都是由不同時期引文數量和來源出版物的發表文獻數量之間的換算組合。影響因子是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指標之一。期刊影響力忽略了不同文獻所產生學術影響的定性差異,計量某個統計年度內出版的某些源文獻引證期刊的次數,可以在統計學意義上反映期刊在該統計年度產生的影響力。期刊影響力一般采用一系列評價指標來定量測定。參考《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17版)》系列標準,主流的評價指標有復合總被引、復合影響因子、復合他引影響因子、復合即年指標、可被引文獻量、可被引文獻比、基金論文比、被引用半衰期、被引期刊數、他引總引比、互引指數、Web即年下載率(萬次)、總下載量(萬次)、平均引文數、引用半衰期、引用期刊數等。其中簡單而常用的計量指標有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總被引頻次(TotalCitations,TC)表征廣延量,評價對象為期刊已發表的所有文獻,指該期刊自創刊以來所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指標可以客觀地說明該期刊總體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影響因子表征強度量,評價對象為期刊在統計年之前兩年發表的文獻,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即年指標(ImmediacyIndex,II)是一個強度量,表征期刊即時反應速率的指標,評價對象為期刊在統計年發表的文獻,主要表述期刊發表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情況。影響因子是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CI(CloutIn-dex)的兩個指標之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期刊眾多的評價指標自由組合,形成了不同的期刊學術影響力指數,該指數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大小。2015年,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中,首次了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CI(CloutIndex)。CI是將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結合起來進行期刊評價的一個復合指標,它受發文量的制約。CI是反映一組期刊中各刊影響力大小的綜合指標,它是將期刊在統計年的總被引頻次(TC)和影響因子(IF)雙指標進行組內歸一后向量平權計算所得的數值,用于對組內期刊排序。CSSCI期刊評價將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進行加權匯總,總被引頻次的權重是0.2,影響因子的權重是0.8,方法簡捷,值得借鑒。綜上所述,影響因子是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雖然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指標眾多,評價模型也很多,但是影響因子在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致于期刊界和學術界在評價某期刊的影響力時,唯影響因子馬首是瞻。
2影響因子在期刊評價和學術評價中的作用
2.1影響因子的最初用途
2.1.1思想源頭。1927年,格羅斯夫婦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于期刊篩選方法的文章。這篇文章闡述了這對夫婦試圖解決在圖書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為學生購買可供查閱的化學期刊應該參照什么標準的問題。他們選取了發表于1926年的《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上的247篇文章,對其中的3633條引文進行統計,并按引用次數對來源文獻的期刊進行排序,然后將此排序結果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相對應,圖書館可以參照排序結果購買學術影響力相對較高的化學期刊。這種方法后來被廣泛地推廣到各個領域。2.1.2創立。1955年,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尤金·加菲爾德博士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引文索引用于科學》的論文,提出將一篇論文的被引次數作為影響因子。尤金·加菲爾德最初提出影響因子的目的是為CurrentContents評估和挑選期刊。無論是從思想源頭,還是從創立原因來看,影響因子都是評估和挑選期刊的依據。
2.2影響因子的現今用途
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現今的用途比較廣泛,它可以為作者、編輯出版人員、讀者提供權威的參考。①科技期刊的作者主要為科研人員、高校教師和學生等,這些作者為了任職、評職稱、升學畢業等原因,需要參考期刊的影響因子來挑選學術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例如: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大核心)等收錄的期刊。被SCI、CSSCI、北大核心收錄的期刊,被簡稱為“核心期刊”,這些核心期刊都擁有比較高的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作者論文的質量和研究能力。②科技期刊的編輯和出版人員。編輯可以借助影響因子了解本期刊在本研究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為制定辦刊計劃和目標、籌集辦刊經費提供參考依據。出版人員可以依據影響因子掌握出版動態和機會,為策劃提供參考。③科技期刊的讀者和訂閱人員主要為上文提到的科技期刊的作者群體、圖書館工作人員等。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可以依據影響因子制定文獻收藏計劃和經費預算,向讀者推薦高質量的期刊。
2.3影響因子的局限性和消極影響
影響因子最初是為了評價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并不是一個完全公正客觀的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標準,它有自身的缺陷。雖然一般來說影響因子越高,期刊的影響力就越大,但它不具有對學術質量進行精確定量評價的功能,只能對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做一個粗略的評估。例如:對于一些綜合類、應用技術類研究領域來說,因為研究的領域廣、人員多,期刊數量多,故引用率會比較高;對于一些傳統的基礎學科研究領域,引用率會較低,因為學科已經比較成熟,可研究的空白比較小,可研究出新論點的可能性小,研究人員數量有限,且同領域的期刊數量較少。相較于數學、物理等傳統的基礎學科,生物、化學、醫學類等注重應用和技術的期刊比較容易有較高的引用率。這表明影響因子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學術質量的優劣,但影響因子與學術質量間并非呈線性正比關系,故不能說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一定優于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F今,許多期刊為提高影響因子而采用了一些非常規化手段,嚴重干擾了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計算公式看,影響因子與被引次數和論文數相關,故有些期刊通過3種途徑來提高影響因子:做大分子,即提高引用率,鼓勵作者引用本刊已發表的論文;做小分母,即減少論文數;做大分子的同時,做小分母。期刊影響因子越高,期刊收到優質稿件的概率就越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就會越大,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期刊影響因子變低,期刊收到優質稿件的概率就變小,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就會慢慢減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故影響因子很容易引起期刊界的馬太效應。雖然目前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評價體系有很多種,有學者建議將定量和定性評價結合起來科學合理地評價期刊,但是定量評價仍占主導地位,因為定量評價更加公正客觀。影響因子的核心是來源文獻的期刊被引次數。用影響因子的高低或是否被著名引用索引報告收錄來公正客觀地衡量作者學術水平的美好意圖,如今在某些場合被誤用了,產生了消極影響。例如,許多高校對于那些在Science、Nature、TheLancet等在國際上具有高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教師給予幾十萬的巨額獎金,有些科研機構常以影響因子達到多少作為量化標準來對研究人員進行科研績效考評。這會導致有的研究人員可能因影響因子沒達到要求而不能評職稱或評定獎金。有些大學在招聘教師的時候,明確要求應聘者需要在近3年內在C刊或北大中文核心上發表規定數量的文章。這會導致具有高科研能力的人才流失。一旦這些評價指標和標準脫離其初創時的意圖,就會被異化,甚至被錯誤使用。影響因子高的文章不一定都是內容質量高的文章,有可能只是某一領域的學術熱點。有些文章被引頻次高,有可能是綜述性文章,因為綜述性文章涉及的學術面廣、涵蓋的問題多,容易產生高引用率。比起綜述性文章,研究性文章往往質量更高,因為研究性文章的創新性和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比較突出,所以更能表征作者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3作者影響因子計算公式的設想
影響因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量化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在期刊評價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影響因子可以表征期刊的影響力,但是不能用來表征單篇學術論文的研究價值。從根本上來說,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單位不能僅僅憑借科研人員是否在被SCI、CSSCI、北大核心等權威數據庫收錄的期刊上發表過文章,來評價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并以此作為任職、錄用、獎勵等的依據。筆者認為,研究人員可以設計出一套作者學術影響力的評價模型來評價個人的學術能力。目前影響因子主要指期刊影響因子,反映了某一期刊在某一段時間內被引用的情況。筆者建議針對作者個人設計一款“作者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以此來表征作者的學術影響力。作者影響因子計算公式應該包括兩個重要數據:被引用量和下載量。作者影響因子=(被引用總次數×下載總次數)/發表文章的總篇數該計算公式中,分子為被引用總次數×下載總次數,分母為發表文章的總篇數。此外,除了通過作者影響因子來量化科研水平外,也可以同時結合同行評議來綜合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影響力。通過這種方式,作者不一定要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而是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發表周期較短的期刊來發表文章,這樣減少發表文章的難度,縮短文章發表的遲滯時間。世界頂級期刊發表難度較大,國內很多核心期刊發表周期比較長,這些都可以成為阻礙論文及早見刊的速度。很多科技類的論文都有很強的時效性,作者如果能迅速找到合適的刊物發表,利于推進科學技術的傳播。如果能改變現在“以刊代文”的學術評價模式,作者在發表文章時,可選擇的余地會大一些,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高質量學術論文外流的問題。
4作者影響因子與其學術影響力的關系
作者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其學術影響力。作者要想表征自己的科研水平來實現升學、晉升和申請項目基金等目的,就可以向學校等科研部門提交作者影響因子。作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影響因子,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自己所有論文的質量,而不是憑借所刊載的期刊來表征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如果作者發表的文章越多,論文的被引總次數和下載總次數就會相應變高,但是這兩項數據不能表征作者的學術影響力。在設想的計算公式中,分母為發表文章的總篇數。也就是說,作者想通過增加論文的總篇數來提高自己的學術影響力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論文總篇數越高,計算公式中的分母就越大,分數值就會變小。這會有效遏制部分作者提高論文總篇數以濫竽充數的現象發生。這種計算方法,可以引導作者認真對待自己所發表的每一篇文章,因為質量不高的文章也會拉低分數值。對作者的學術評價不再依賴于期刊評價,大量作者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論文的寫作上,而不用為在哪本期刊上發表浪費太多精力。目前的學術評價過于依賴于期刊評價,導致我國每年大量的優質論文流向國際期刊市場。因而,設計出作者學術影響力評價模型,采用作者影響因子等多項評價指標來量化作者個人的學術能力至關重要,有利于推動我國科技期刊的健康發展。
5結語
評價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篩選出優質期刊,展示優秀科技成果,優化科技信息的傳播能力。期刊影響因子是表征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但不能成為表征科研人員研究能力的評價指標。筆者認為,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與影響因子應該是為期刊評價服務的,不能用于學術評價。而學術評價,可以模仿期刊評價的方式,設計出作者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來衡量作者的學術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