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英文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數量快速增加,出版平臺建設益發重要,而且全球范圍內開放獲取需求的不斷提高也為平臺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新時期建設科技學術期刊英文平臺為目標,探討了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其中包括平臺的整體規劃、平臺建設與創辦一流期刊、平臺與前后端系統的銜接、平臺建設與運營的關系、建設平臺的學科特色等方面的內容。期刊出版平臺的建設要結合學科特色,推動期刊的集群化、數字化出版,最終把中國科技學術期刊出版事業做大做強。近年來,在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我國英文科技學術期刊發展迅速,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國出版的302種英文科技期刊中有99種為2010—2016年創辦。
在網絡時代,數字化的出版平臺是科技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的基礎,無論是商業出版社還是大學、學會等非營利出版機構都非常重視平臺功能的開發。由于期刊平臺建設需要大體量、長時間的投入,單刊或者少刊出版機構很難建設有影響力的出版平臺。國內科技學術期刊出版“小散弱”特征明顯,缺少有世界影響力的期刊出版平臺。為了快速創辦新刊或提升期刊國際影響力,國內很多科技學術期刊只能借用國外出版機構已有的平臺。據統計,我國80%以上的SCI收錄期刊與國外出版商合作出版。我國期刊管理部門、主管單位等很早就認識到出版平臺建設的重要性,并通過各種方式支持期刊出版平臺建設,催生了“中國光學期刊網”(www.opticsjour-nal.net)等一批集群化期刊出版平臺。但由于語種(多數為中文)、期刊數量等因素的約束,與Elsevier、SpringerNature、美國化學會等國際出版商相比,這些平臺的國際影響力還比較有限,難以承載并推動我國英文期刊的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SCI收錄的期刊不足200種,雖然發展速度很快(2017年度JCR收錄期刊相比2016年度13種,增幅為7.26%),但仍遠落后于美國、英國等學術出版大國,不能滿足我國科研人員的需求;可以預見,我國的英文期刊出版數量還將快速增長。所以,建設英文出版平臺既是我國期刊出版的需要,我國科研人員的需要,也是我國學術出版參與國際競爭、形成國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英文出版平臺建設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需求,其中包括:如何選擇建設方向,是大而全還是聚焦于學科;如何把平臺建設與創辦國際一流期刊相結合;如何實現平臺建設與持續運營;如何實現出版平臺與前期生產和后期傳播功能的統一;如何設定平臺的學科特色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雖然已有國際出版平臺供參考和借鑒,但同時也有新的需求需要滿足,例如開放獲取倡議、學術倫理審查和媒體傳播。筆者將針對以上幾點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我國英文出版平臺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1出版平臺要適應當前期刊發展需要
在出版平臺的建設方向上,一直有2種討論方案:一種是建設大而全的平臺,可一攬子滿足所有期刊的出版需要;二是建設中小規模的出版平臺,滿足某一學科的期刊出版需要。2種方案各有優點,而且都是國際認可的建設方式,大平臺有利于集成各種功能,期刊多可以快速提升影響力,并分攤開發、運營成本;專業平臺可以充分考慮學科需要,形成專業特色,另外就是規模小、開發成本較低。出版平臺是為期刊出版而生,并要有利于促進期刊出版,因此,期刊出版的現狀和趨勢決定了建設什么規模的平臺。據統計,我國共出版302種英文科技學術期刊,整體數量很少,而且出版學科與出版單位非常分散,學科分布非常不均衡。以筆者所在光學領域為例,中國光學期刊網共收錄10種英文期刊,只有中國激光雜志社出版4種,其他都是單刊出版模式。在當前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建設大的出版平臺,必然面臨如何形成大規模期刊集群的問題,而且在不同主辦、出版單位的情況下要弄清楚不同期刊的需求并盡量滿足更是困難重重。比較而言,國內已經形成數個專業期刊集群,經過多年的運營,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依托現有的專業集群來建設英文平臺,比較容易滿足期刊的訂制化需求。而且,由于專業期刊集群規模小,開發成本相對較低,容易從各方面籌措資金,快速完成建設。所以,支持建設一批中小規模的專業期刊出版平臺更適合我國當前英文期刊出版的需要。對于出版多學科期刊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出版機構,如中國科學雜志社,可瞄準全學科的科學傳播(如參考NPG),做學科齊全但期刊規模并不大的平臺[6]。如Nature作為世界知名的期刊帶動形成了一個高關注度的平臺,基于此平臺創辦的一系列期刊也成功地得到科研人員的認可與關注,其中也包括很多合作期刊,在聚焦學術關注度的同時,也為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2平臺建設與創辦國際一流期刊
建設平臺是為了發展期刊,特別是促進國際一流期刊的創辦與出版。要想平臺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優秀期刊。由于國內高質量的英文期刊非常有限(如SCI數據庫收錄的不足200種),再按方向分到平臺上,平均不到幾種,所以除去服務已有期刊,依托平臺創辦新刊也是國內英文平臺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在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高校雙一流建設等利好政策的鼓勵下,國內創辦英文期刊的速度大大加快,有關部門應當鼓勵期刊主辦單位借助已有平臺創辦新刊,把創辦高水平期刊與建設英文出版平臺結合起來。實踐證明,出版高質量英文期刊并非只有借船出海一條路可走,例如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主辦的《ZoologicalResearch》就是憑借自主建設的出版平臺開展期刊出版工作,該刊已于2018年被SCI數據庫收錄。各期刊主辦單位都有編輯負責期刊出版工作,在辦刊方面有一定的經驗,但多數缺少建設出版平臺所需要的開發團隊和運營團隊。這種情況下,跨機構的合作必不可少,可依托國內已有的同類期刊出版平臺或者幾家共建一個出版平臺,合作期刊可以共籌資金通過委托開發和運營的方式管理出版平臺。例如,中國光學期刊網吸引了國內絕大多數的光學期刊加入,形成了國內建設最早、效果最好的專業期刊群,網站由中國激光雜志社負責運營。在促進英文科技學術期刊出版方面,中國激光雜志社在與國外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同時,基于出版經驗的積累獨立建成自己的英文期刊出版平臺(CLPPublishing,www.clp.ac.cn)。平臺緊扣用戶需求,采用XML實現碎片化知識存儲與深層次挖掘利用,直接面向國際傳播,用戶可通過所有終端便捷訪問,獲得信息服務。英文平臺的建成標志著雜志社全面實現了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轉變,為獨立出版期刊提供了平臺基礎。基于對該平臺功能的認可,英文平臺剛上線,即有國內多種英文期刊與雜志社達成合作協議,一個集成多種英文光學期刊的國際化出版平臺已經形成。同時該平臺還包括部分中文期刊的英文信息,助力中文期刊實現“走出去”戰略。
3平臺建設與持續運營
在平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平臺希望有高水平期刊加入以提高平臺的影響力,期刊則希望加入影響力大的平臺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就國內情況看,好刊的數量要多于好平臺,但要強行把這些刊都放到一個平臺上,卻又不見得有成效。由于期刊與平臺歸屬于不同的機構,在沒有強力約束的情況下其發展方向很容易出現分歧,相互間難以形成合力,國內很多已經建成的平臺都存在類似問題?,F有的絕大多數英文期刊都借用國外出版商的平臺進行國際化傳播,在平臺轉移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早期的論文,如何明確版權歸屬(特別是在開放獲取的大環境下),很多編輯部也沒有答案。另外,要說服不同的期刊放棄現有的海外大平臺回到“中國造”的平臺上來也不容易,這不是一個部門能解決的問題,不是一個平臺建設單位層面能解決的問題,而且也不是只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期刊主管單位、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門聯手做好頂層設計并拿出問題解決方案。要實現平臺的健康發展,需要明確多方的關系,做到明晰責任、和諧發展。管理部門可以在一個學科內鼓勵基礎較好的機構建設期刊出版平臺,與國內同類期刊共享,根據建設與運營成本,為之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圍繞期刊出版平臺,成立由期刊主管、主辦和出版單位共同參與的理事會,商討平臺建設與期刊發展,使平臺最大化地滿足各期刊的需要。作為主管部門要結合期刊需要與出版技術發展對平臺建設與運營工作進行周期性的考核或評估;期刊編輯部則充分利用共建平臺,著力提升期刊質量與國際影響力;平臺管理方根據主管部門和期刊要求為期刊提供穩定、可靠的服務。
4銜接前期預印本、稿件處理和后期傳播
從論文出版的整個流程來看,出版平臺與前期的預印本平臺、稿件處理系統,后期的新聞媒體、社交媒體都有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既包括技術上的交流(如數據的流通),也要有運營團隊的對接,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隨著科研競爭的加劇,科研工作的首發益發重要,以arXiv為代表的預出版平臺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中科院、美國化學學會等分別建成了不同的預印本平臺。一般情況下論文的預印本不會影響其正常投稿,而且已經有稿件處理系統和預印本平臺之間達成了數據交換,在預印本平臺上的論文可以一鍵投稿到期刊。預印本平臺可以通過論文的DOI等與期刊出版平臺關聯,清楚地顯示論文的修改與傳播過程。廣義上講,預印本平臺也可以作為出版平臺的一種形式,期刊的正式出版平臺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建設自己的預印本平臺或者與已有的預印本平臺合作,擴大平臺上期刊的影響力。稿件處理過程包括稿件的送審(通過ScholarOne等)和稿件的編校加工(通過科云出版系統等)。這些系統通過稿件與出版平臺聯系起來,例如稿件錄用后即上網(earlypost)就是直接從稿件送審系統到出版平臺的過程,編校加工系統到出版平臺聯系則更加密切。對于稿件送審系統編輯多數非常熟悉,但稿件的編校加工系統卻可能相對陌生。中國激光雜志社在主管單位的支持下開發了科云出版系統,可以實現稿件編校加工的全流程管理和數據傳輸。國際上英文期刊的編校絕大多數由第三方公司完成,約定好數據的加工格式和數據傳輸方式對于期刊出版平臺及時更新數據非常重要。后的傳播同樣重要,很多出版平臺為優秀論文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機會,但研究成果同樣需要借助大眾科學媒體(包括社交媒體)的力量來進行大范圍的傳播。例如EurekAlert!為學術論文進入大眾媒體提供了渠道,期刊編輯可以將錄用后的論文信息放到該平臺上,供大眾科學媒體的記者尋找新聞線索。有實力的期刊出版機構建設了自己的新媒體平臺,或者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建設期刊主頁,宣傳推廣期刊上發表的優秀論文??蒲姓撐牡纳缃幻襟w(如微信、Fa-cebook、Kudos)分享已經成為期刊出版平臺的基本功能。例如,中國激光雜志社的“中國激光”微信公眾號內容豐富,用戶人數達到36000人,這為期刊論文的宣傳提供了新的平臺;雜志社還結合期刊特色開通了“高功率激光科學與工程”等新號,凝聚了期刊的專業讀者與作者,提高了期刊的競爭力。隨著開放獲取倡議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期刊出版平臺與機構論文倉儲平臺的數據共享也不可忽視。
5突出平臺的學科特色
不同學科的期刊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是在出版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例如:美國光學學會結合學會工作把出版拓展到視頻領域,將會議、報告、講座、采訪等視頻內容整合在一起;中華醫學會的《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網絡版)》具有醫學期刊所特有的視頻內容;2016年創刊的《中國科學數據》則具有數據期刊的特征。期刊的學科特色要求在出版平臺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技術、內容、用戶的不同。如果圖片、視頻非常多,則需要大存儲空間和快速訪問;涉及地理學科的期刊平臺需要特別注意地圖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醫學類有關期刊平臺則特別需要關注實驗的倫理道德。要在平臺建設中凸顯學科特色,需要平臺開發團隊與期刊編輯的充分交流,很難直接復制其他學科的期刊出版平臺。
6結束語
學術出版已經有超過350年的歷史,但新的出版態勢仍然不斷出現,例如近期美國加州大學與Elsevier就數據庫訂購出現重大分歧;中國科技學術期刊是否會完全經歷SpringerNature、Wiley等大型出版公司的發展過程還有待探討。新形勢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科技學術期刊如能快速發展,依然有機會與國際知名期刊同臺競技,其中英文出版平臺建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為了改變國內期刊“小散弱”的現狀,并催生高質量的國內英文期刊平臺,要鼓勵已有期刊與新辦期刊逐漸過渡到國內英文期刊平臺,大家一起努力“造船出?!薄iL遠來看,一直借用國外出版平臺,將不利于提高我國科技學術期刊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