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目前國內有關科技期刊學術會議內容設置中存在的5個問題:過多地討論期刊評價指標和SCI的相關問題,過分關注國外的出版機構,過多地交流創辦英文期刊的經驗,忽視國內同行間對辦刊理論和經驗體會的交流,會議規模日益龐大、研討形式卻日漸式微。針對會議內容同質化的現狀,提出3項有助于改進的措施:設計會議交流的主題時應該倡導學術交流、力爭回歸辦刊的本源,注重編輯學理論研究和經驗體會的交流,增設提高期刊編輯綜合能力的講座。
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一日千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與日俱增,科技期刊的發展隨之也步入快車道,交流辦刊經驗的學術會議數量和頻率都大幅度增加。然而,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我們認為目前國內有關科技期刊的學術會議在內容設置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偏頗,特提出與同道們商榷,以期共同尋求解決之良策。
1舉辦科技期刊學術交流會議之目的
學術會議是科學和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科技工作的職業化分工和科學活動的組織化發展密切相關,是一種以促進科學發展、學術交流、課題研究等學術性話題為主題的會議[1]。舉辦學術會議構建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相關專業的從業人員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可以了解到業內同行的工作和最新研究進展,加強同行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舉辦科技期刊學術交流會議的初衷即是為了讓期刊的辦刊者交流辦刊經驗,分享編輯學研究成果,達到共同提高辦刊水平的目標。
2我國科技期刊學術會議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我國期刊界逐漸意識到舉辦期刊會議、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性,多個機構相繼舉辦了各類的科技期刊學術會議,起到一定的促進編輯業務交流、提高辦刊能力的作用;但是近幾年來,我們認為在科技期刊會議的內容設置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偏頗,使得學術會議逐漸遠離了原本的功能和意義。為了言之有據,我們查閱了最近幾年召開的數十場科技期刊學術會議的會議日程,并結合近年來作者參加多個會議的切身體驗,發現了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
2.1會議議題設計偏向于討論如何提高各種期刊評價的指標,怎樣能更快地被各大期刊數據庫收錄
如今科技期刊會議上的現狀是:介紹如何進入SCI以及被國內的“核心”數據庫收錄議題的會場人滿為患,臺上的講者“孜孜不倦”地介紹經驗,臺下的聽眾則將其經驗“奉若神明”,期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刊物也能夠進入追求已久的數據庫。事實上,我們通過冷靜的分析后不難發現,國內一些已經進入SCI的期刊基本都具備了某些先天優勢,比如專業上居于國際領先地位,或者本身是國家重點支持的刊物,可以得到國家相關部門資金和人力的大力支持等,然而這些優勢并不是每種期刊都具備的。因此,盲目照搬這些經驗不但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背離了辦刊的宗旨,遠離了為科研工作者發表科學研究成果、與廣大讀者交流與分享經驗的辦刊初衷。另外,在每年一次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期刊指標會上,出席會議的人數之多,會上會后討論之熱烈,也令人瞠目結舌。這種以數據論英雄,以期刊影響代替論文質量的現狀,反映了目前國內科技期刊界對評價指標的過分追逐,這種對學術評價的盲目追捧和學術期刊辦刊理念的扭曲無疑是學術浮躁的一種體現。
2.2會議過分關注國外的出版機構,邀請各大國際出版公司來中國做推介,商業味道十足
曾幾何時,國內的科技期刊會議基本上都是邀請國內外一流的編輯學家來傳經送寶,討論如何吸引高質量的稿件,如何加強審稿的質量控制等議題,可惜如今的會議上這種恪守初心的議題鳳毛麟角。我們在一位期刊從業者的博客上看到以下留言:“今天參加會議的主題是科技期刊出版體制改革與數字化建設。但全天的報告聽下來,總體上比較失望。我最感興趣的是出版行業體制改革,但遺憾的是一天的大會報告沒有一個正面討論體制改革的事情。倒是有5家國外的科技期刊出版公司在宣講他們公司的理念與產品業務,ThomsonReuters、Springer、Elsevier、IOP、Wiley-Blackwell輪番登臺。也許此次會議的主題定錯了,應該是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簡介及其在中國的發展?!边@位同道希望看到的是我國期刊界對出版行業體制改革的看法和應該如何迎接挑戰,但是令他失望的是只看到了世界各大出版集團巨頭的集中商業展示。不論會議的設計者是出于何種初衷,我們都認為在科技期刊學術交流的會議上,如此密集地為國際出版集團進行宣傳是不合時宜的。國際出版公司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期刊界急于走向世界的迫切愿望,從而借助各種期刊會議推介公司的服務產品,以承諾幫助中國期刊進入國際權威數據庫為由頭,吸引更多的期刊加入,紛紛與部分水平較高的科技期刊簽訂合作協議,這就是常說的“借船出?!?。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國外出版公司畢竟是以謀利為最終目標的。通過以上策略,他們不僅免費獲取了中國科技期刊國外市場的部分版權,控制了原本屬于我國的知識產權,還收取高額的文章出版費用。
2.3會議過多地交流創辦英文期刊的經驗
眾所周知,英文科技期刊是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科技期刊從業者一直在積極創辦英文期刊。特別是從2013年中國科協等國家六部委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以來,國人創辦英文期刊的熱情異常高漲。截至2018年3月26日,中國(含港澳臺)共出版了548種英文學術期刊,其中90%為科技期刊,占中國科技期刊總量的10.9%。431家內地英文期刊中的1/3以上都是近年來為了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而在有關部委大力支持下創辦的[2]。然而,這些新刊幾乎無一例外地把進入SCI數據庫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也正因為如此,科技期刊的編輯會議紛紛設立專題,討論如何能夠更快地擴大英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更快地被SCI數據庫收錄。正是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潮影響下,多種所謂的技巧和捷徑層出不窮。尤為令人痛心的是,為了片面追求期刊學術指標的攀升,早日被SCI數據庫收錄,某些辦刊人采取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偽造和篡改數據。我們認為,這種認識與做法完全與科技期刊為學術交流而生的初衷背道而馳。
2.4忽視國內同行間對辦刊理論和經驗體會的交流
我國目前有5000多種科技期刊,構成了學科分布合理、刊物水平從低到高的一個科技期刊金字塔,組成金字塔的期刊分別服務于各自的受眾,每種刊物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回眸科技期刊發展的歷史可知,科學共同體既需要塔尖期刊,也需要塔身、塔基期刊,以滿足不同層次作者和讀者的需求[3]。在我們調查的數十場會議日程中,會議內容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討論內容無外乎是如何提高科技期刊評價指標和提升英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而缺少針對不同性質、不同層次期刊設置的辦刊理論和經驗交流。即便個別會議設置了辦刊經驗交流,也是出現在會議日程的最后,由此體現出會議的主辦方并不重視辦刊理論研究和經驗的交流,認為這一項可有可無。殊不知國內許多優秀的期刊編輯對于如何組織科學性強、質量高的稿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這種交流對處于塔身和塔基的期刊尤為重要。在最近為紀念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召開的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座談會上,代表們學習了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發出了《科技中國夢建功新時代》倡議。該倡議的第2條為:“忠于國家、服務人民,把論文寫在新時代中國大地上?!保?]在科研工作者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準備把自己的優秀論文投到祖國的期刊之際,作為辦刊人的我們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以優質的服務吸引更多優秀論文呢?我們是否具備了與科研工作者對話,共同找到研究亮點的能力呢?這些能力應該是在不斷的自我學習以及與同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的,而并不能產生于追求提高期刊評價指標和影響因子的過程中。為此,我們應該牢記把在祖國的大地上,是黨和國家對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編輯的殷切希望,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時代使命。目前我們雖然身處逆境,但需要韜光養晦,不忘初心,牢記科技期刊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有中國特色的期刊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5]。
2.5會議規模日益龐大、研討形式卻日漸式微
近幾年學術期刊的會議規模越來越大,參會的人數也較前些年增加了不少,然而會議的形式主要為時間固定的專家講座,沒有給參會代表充分的討論和發言的時間,從而導致對參會者有針對性的收獲不大。我們知道,理越辯越明,道越辨越清,作為以學術交流為主旨的會議,編輯平時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應該在會議上提出來與同道共同分享、共同探討,這樣才能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正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這應該是召開學術會議的初衷。
3建議與對策
3.1倡導學術交流、回歸辦刊的本源
科技期刊的功能是傳播、交流科學發現,辦刊人應該恪守一切有利于科學研究傳播、交流的初心,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努力提高辦刊水平,更好地為科研工作者服務,為作者與讀者服務。我們應該傳承并努力踐行韜奮精神,真正做到“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切忌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甚至追名逐利[6]??萍计诳庉嫅撆⒏髯缘钠诳k成學術質量與編校質量皆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好、讀者與作者都喜愛的“雙高”“雙效”“雙愛”期刊[7],因此建議科技期刊學術會議上應加大傳授編輯實務知識和交流辦刊經驗的力度。
3.2注重編輯學理論研究的交流
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具備完善系統的編輯理論是更好地進行編輯工作的根基。因此,國內外的編輯同行一直致力于對編輯學理論的探索。我們注意到國外同道更多地關注期刊涉及的倫理規范、研究數據公開透明等問題,因此建議科技期刊編輯學術會議應該增加編輯理論研究的交流比例或設置分會場,鼓勵更多的編輯開展理論研究。長期以來,國際性的編輯學術會議都非常重視編輯的理論研究,真正將編輯學作為一個學科進行建設,而不僅僅將其視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作為國際生物醫學領域編輯界的盛會,國際同行評議和生物醫學出版大會就一如既往地將提升生物醫學信息的質量和期刊的信譽作為會議的宗旨,而不同于國內科技期刊學術會議將進入各種數據庫作為會議討論的重點。因此,建議國內科技期刊會議組織者應該從中汲取經驗,科學設計編輯學會議的日程,鼓勵編輯開展真正有利于科學傳播的學術交流。
3.3增設提高期刊編輯綜合能力的講座
總書記指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保?]為了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我們應該大力實施人才戰略,打造一支又紅又專的辦刊隊伍。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已經進入了媒介融合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緊密,對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轉型期期刊編輯的思維方式需要調整并學習多種新媒體技術,方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同時,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也對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媒體爭相開發機器人寫稿,機器人寫稿出現以后,對新聞從業者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影響是一把雙刃劍[9]。辦刊者應該提高從宏觀上看待問題的能力,并且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和發現有情懷和有價值的精品力作,將機械式的基礎編輯工作交給人工智能完成,從而使得兩者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因此,建議科技期刊會議的組織者設置一些講授媒體融合新方法與新技能以及提升人文素養的課程,相信將會對編輯的成長大有裨益。2018年,中文期刊迎來了問世226周年的輝煌時刻,作為辦刊人,我們拿什么來紀念中文期刊的長盛不衰?我們以為,絕不可能僅用被SCI收錄和期刊的影響因子等指標,而應該恪守為讀者和作者服務的辦刊理念。希望科技期刊會議的組織者能夠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轉變思想,更合理地設置會議內容,為期刊編輯搭建起一座啟迪智慧、溝通無限的學術交流橋梁。
作者:李靜 游蘇寧 單位: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