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階段中國期刊評價情況分析
(一)基于質量管理的學術期刊評價
1.政府主導的學術期刊合格評價。行政管理部門依據國家現行的政策法規負責對學術期刊進行質量管理和監督,重點是從行政層面評價學術期刊的政治與學術質量、印刷出版與編輯質量等方面,促進各學術期刊辦刊機構加強自身質量建設。新聞出版總署(原)、、科技部等組織評價過的“雙高期刊”“雙獎期刊”“雙百期刊”“雙效期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經過審核評價認定過兩批學術期刊,2014年12月公示第一批5756種,2017年2月公示了第二批712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在學術期刊的評價與檢查、展覽和獎勵等方面也相繼出臺了各種制度,使得學術期刊評價工作能夠更加系統化、規范化。2.行業、團體和各單位組織的質量評估。各類期刊出版行業、學術團體組織的期刊評獎,高校、科研單位自行制定的期刊等級分類等都是對學術期刊進行質量評估的行為。在此過程中,通過不斷借鑒和引進國外優秀的期刊評價標準及理論,并與我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相繼頒布出臺了各項有關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標準規定,用以指導各級管理部門及行業協會落實學術期刊的質量評估工作。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主管部門也積極聯系各地方以及各行業協會開展一系列省市區級以及國家級別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活動,用于推動建設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品牌并實現對期刊結構、內容、質量等不斷優化完善。
(二)基于影響力大小的核心期刊評價
圖書情報部門、專門評價機構組織的期刊評價。是以期刊影響力為牽引的科學評價方法,作為學術期刊特別是核心上的定位依據。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各高校圖書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先后建立起了包括CSSCI、CSCD等在內的各類學術期刊與引文數據庫以及相關評價報告。建立了綜合性的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并且按照指標的等級進行明確劃分,將學術期刊的吸引力、管理力與影響力作為一級指標,而二級和三級指標也同樣有著明確的劃分,對于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管理其獲獎情況等均有著積極作用。
二、當前期刊評價模式的利與弊
(一)政府組織的期刊評價
1.優勢。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其最為重要的優勢就在于具有其他評價模式無法企及的權威性,政府主管部門組織的期刊等級進行劃分簡便易認,期刊評審申報的條件、程序公開透明,并且具有明確的指標限定,能夠組織大量的專業學科人員參與評價和鑒定,使得經由政府主管部門組織的學術期刊評價結果具有極高的“含金量”,在質量方面擁有良好保障,評價組織方便、評價結果的執行度高。2.弊端。雖然政府主管部門統一組織的學術期刊評價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但其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期刊的評價數量有限,并且往往需要歷經漫長的評價過程。譬如說由新聞出版總署和等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組織評出的“雙高”等期刊,數量非常有限且其中有一部分期刊并不屬于真正意義的學術期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評價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還有一些評選周期特別長,或者僅評價評選一次,造成“一次定終身”,影響激勵和競爭。由于沒有對期刊專業性進行細分,期刊的優劣等級差異不明顯。
(二)期刊出版行業組織的評價
1.優勢。期刊出版行業或是相關學術團體組織的評價學術期刊,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尤其是利用“辦刊人評辦刊人”的模式,使得評價人員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并且結合其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準確找準出版行業的發展優勢與不足,使得這一行業能夠鎖定自身定位,有利學術期刊行業的長遠發展。2.弊端。此種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學術期刊評價的專業性和學術性,但由于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均處于同一行業當中,彼此相互熟悉的情況經常發生,而這也使得在評價過程中出現打“感情牌”的概率,個人情感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比較大,也所謂的“走后門”“黑幕”等現象會有發生,因此使得社會對于此種評價模式并未給予較高的認可度。
(三)評價機構組織的期刊評價
1.優勢。專業的評價機構,例如圖書情報部門等全權負責評價學術期刊的模式能夠有效避免評價人員與被評價者熟稔而影響評價結果的發生,尤其是專業的評價機構本身在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方面有著一套比較完善、系統的評價方法和體系,在搜集相關數據方面精準高效,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此種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出以定量評價為主導的評價結論,并能保障評價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性。2.弊端。此種評價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對其制定的評價指標和體系過于依賴,且無論何種類型的學術期刊均使用同一種評價指標與體系,因此一旦評價指標本身缺乏合理性將直接影響最終的評價結果。另外,考慮到其主要利用信息化的評價系統完成期刊評價,而系統自身帶有的漏洞等也極有可能導致評價數據被惡意篡改。
(四)科研單位組織的期刊評價
1.優勢。由科研單位或是高校自主完成學術期刊的評價,多能夠真正立足于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輔助單位學科專業建設的針對性強。單位能夠使用同一個評價尺度,實現有限范圍的相對公平,并且對推動單位實現科學事業的長效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2.弊端。此種評價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其同樣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單位內部可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降低評價標準,甚至為了方便評價工作直接將質量較差的期刊評價歸屬于高質量的學術期刊范疇當中,無法有效保障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尤其是“以刊評文”引起廣大學者的強烈不滿,也引發了學界及社會的關注。
三、期刊評價模式的發展趨勢及改進建議
(一)優化整合各評價機構
目前我國在學術期刊評價方面擁有眾多機構和數據庫,因此使得評價標準、體系與指標等也花樣繁多,最終得到的評價結果也各不相同。為此,在日后的學術期刊評價當中還需要將各評價機構進行優化整合,一方面有效節省評價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夠統一評價體系與指標,保障最終的學術期刊評價質量。另外,國家還可以建立統一的期刊及評價數據中心,按照具體專業對其進行分類,并通過公開數據等方式保障其公平性和真實性,從而可以得到具有較高可信度的評價結果。
(二)大力倡導學術規范
立足于學術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以往學術活動的經驗教訓,制定出統一的學術規范體系,使得學術積累與創新具有科學的指導準則。在大力倡導學術規范下,期刊評價將不再僅僅拘泥于引文量等死板的統計數據,期刊評價的學術性將大大增加,而功利性將明顯減少。尤其是在學術規范的引導之下,評價機構和評價人員能夠始終堅持客觀真實的原則,避免出于一己之私篡改數據,對端正學術風氣、打擊學術腐敗等現象具有良好的幫助作用。
(三)健全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國外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指導我國的期刊評價工作,但由于國情的不同,如果使用生搬硬套的方式仍然無法保證學術期刊評價的整體質量。因此我國還需要在積極學習國外先進評價體系的基礎之上,積極與我國國情相結合,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并制定出統一標準的新評價指標,進而避免各評價機構因使用的評價指標等大行徑庭而導致出現多樣化的評價結果。
(四)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
伴隨著數字期刊的蓬勃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除了傳統的引文量等之外,包括下載量等在內的其他相關指標也可以被用于對網絡中,學術期刊的統計進行科學衡量。而考慮到目前期刊評價體系尚不完善,因此國家還需要立足于對期刊質量進行綜合性考量的角度,積極將與期刊質量有關的指標體系如引文、文摘等融入其中,并認真聽取相關專業評價機構與人士的專業意見,使得在評價期刊質量時能夠更加科學、全面。
四、結語
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并非朝夕可就,尤其是學術期刊的評價結果往往也會受到不同的評價方法、標準等而發生相應變化,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化運用,學術期刊評價的手段和方法也越來越先進。本文通過對當前幾種常見的學術期刊評價模式的利弊進行簡要分析,了解到開展學術期刊評價工作必須依賴于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與評價模式,為此筆者認為在日后的期刊評價當中,還需要對各評價機構進行優化整合,在不斷健全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和方法的基礎之上大力倡導學術規范,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學術期刊評價工作的有序開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