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承載著對相關文獻以及科學信息進行記載,報道,傳播和積累的作用,因此對于信息化技術在學術期刊行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術期刊的種類越來越多,傳統的學術期刊管理手段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的學術期刊發展,加強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期刊管理水平的提高。
1學術期刊管理的發展
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學術期刊開始使用采編系統,采編系統能夠對學術期刊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進行一定程度的解決,大大提升生產力以及工作效率。但是采編系統的種類很多,因此其性能以及數據架構和網絡接入方式等都有不同的系統需要進行自行維護,不能夠進行專業運營和設備維護,系統性能較低。使用這些雜亂的采編系統,不能夠為我國學術出版行業的戰略性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而基于云計算的信息化科技期刊管理與系統擁有的易用性以及可擴展性和低成本的特點,所以能夠在期刊管理及期刊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云計算為基礎的信息化學術期刊管理,能夠使作者在系統內部通過注冊,然后進行在線的投稿以及稿件的,編輯可以在本系統內部進行稿件的審理以及推薦和編輯。審稿專家能夠在線使用本系統對稿件進行審核。在此過程中,所有數據都存儲在云服務器當中,通過第三方技術團隊以及設備全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促進學術期刊業務流程的進一步優化。
2學術期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我國學術期刊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種:
2.1期刊質量水平不高
在學術期刊中,科技期刊屬于對科技技術產出水平進行直觀反映的窗口之一,所以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完全能夠通過期刊的實際狀況得以反映。在近些年來的統計數據中顯示,我國科技論文在世界論文總數所占比例達到了10%,科技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二。但是能夠反映出基礎研究狀況的sci所收錄的中國論文,被引用的情況非常少,同其他國家的科技期刊相比我國期刊被引用次數最高還不到1萬次,而且在這1萬次當中,大多數情況還是國內自己引用的,可以說影響因子非常小,因此我國學術期刊的質量同國外學術期刊質量相比差距非常大。
2.2期刊出版周期長
對于學術期刊的出版周期,美國的科學雜志曾規定,以作者投稿為起始時間到整個同行評議結束之后,論文不能夠超過六周,因此一篇文章從投稿到發表只需要2到3個月。英國的自然雜志,從收稿到初稿正式發表需要13周,如果論文的重要性非常高,可以在一個月之內進行發表。但是從我國現如今的期刊發表周期來看,許多期刊的發表周期都超過了一年,平均算下來每個期刊發表的時間大概在14.1個月。因為許多期刊的時效性非常強,但是在這種較長周期的這些情況下,科技期刊的及時性得不到有效的發揮,無論是對于新的研究成果展示,還是對于其他引用來講都是非常嚴重的阻礙。
2.3期刊結構布局不合理
因為我國學術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快,所以期刊品種以及數目等越來越多,甚至在很大水平上已經追平了許多發達國家的期刊品種以及數量。但是在我國出版業發展過程中,因為我國出版業屬于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所以出版業的規模小而全,并且條塊分割星羅棋布。在許多時候,很多出版業所出版的內容,大多數會出現雷同情況,而且低水平重復以及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同時相信我國的期刊種類占比非常不均衡,所以有些期刊的數目非常多,有些期刊的數目非常的少,如果通過綜合性檢索對期刊內容進行檢索,這種布局以及分布不合理的情況,會使得學術交流變得更加困難。
3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學術期刊管理
3.1提高期刊質量水平
很多學術期刊編輯沒有意識到學術期刊微信出版的可行性,認為學術期刊所刊載的學術內容不可能通過手機這樣的小屏幕來完成,因為學術內容往往需要反復品味和斟酌,甚至要不斷在紙稿上進行注釋和標記,通過紙稿的閱讀至少會長期存在,閱讀紙稿的習慣不會輕易改變。如何改變期刊目前的被動局面,需要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及編輯轉變現有思維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環境移動端編輯和其期刊積極參與的有利時機,不論是期刊出版單位主動在終動端建立微信公眾號或訂閱號,還是積極參與學習通APP中的域出版等積極推廣模式,都可改變PC端的被動局面,通過移動端的各類數據庫平臺,呈現給學術期刊編輯的是更精細化模式,將傳統的編輯文章、選題策劃等功能和大數據聯系起來,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積極組建作者、讀者需求,主動通過大數據工具精準策劃欄目選題。
3.2縮短期刊出版時間
互聯網平臺改變了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獲取稿件的渠道、與作者交流的方式以及推送期刊學術成果的渠道。互聯網的發展把每一個智能手機都變成與作者約稿的渠道,以期刊微信平臺為例,微信的作者名單是學術期刊獲取稿件的主要方式,智能手機上的微信平臺變成成果推送的窗口,而基于互聯網的審稿系統是學術期刊最核心的服務渠道。這是互聯網平臺對編輯工作的重大改變。據了解國內也不乏建立視頻的模式實現作者與編輯之間、作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ヂ摼W時代,在發刊當天甚至是提前時間即可實現學術成果在最需要的學者群中迅速流轉,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更加短而靈活的周期內快速提高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從而縮短期刊出版時間。
3.3優化期刊結構布局
學術期刊出版機構可以依依托學術信息資源數據庫如精華專家數據庫使審稿更有專業針對性),在選題策劃方面可根據“域”資源做更精準的欄目策化且具備時效性和創新性、采編系統智能化處理引用及學術不端等問題、移動互聯與知識服務系統數據組合優化。數字化工作排在紙本期刊定型之后,前期大量的工作環節大大折損了數字化傳播的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成果的時效性,充分體現數字化傳播的優勢,必須將數字化工作盡可能地前移,同時相應地調整其他工作環節。未來的出版工作流程或許是“收稿—審稿—錄稿—數字化出版—編輯加工—校對—印刷”(先發后編),甚至是“收稿—數字化出版—審稿—錄稿—編輯加工—校對—印刷”(先發后審)。數字出版是大勢所趨,但我國學術期刊的淺數字化出版無法滿足出版內容創新的各種要求,只有進行深度數字化,變紙媒的單媒介出版為全媒介出版,才能為學術期刊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和技術支撐。全媒介出版需要搭建一個由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多渠道構成的傳播體系,構建一個包括文本、PDF、網頁、彩圖、動畫、音像等多種格式的載體體系,以及涵蓋超鏈接、可編輯、云存儲等功能的操作體系。豐富立體的出版形式是適應人們信息獲取方式日益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4結束語
目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期刊信息化也呈現出很多新的表現形式。如期刊二維碼技術、微博、微信等。期刊的形式的多樣化發展,也推動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未來的發展中,學術期刊應呈現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的管理,這不僅僅能夠提高學期刊質量,而且還能夠使學術期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