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環境下,紙質媒體行業遭到多重沖擊,學術期刊版權保護成為難題,傳播優勢更不復存在,媒體融合成為其主流轉型方式。無紙化辦公、快速出版、開放期刊等技術開始更多地被運用到學術期刊相關工作中來。然而,國內學術期刊由于自身“小、散、弱”的發展狀態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在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反而陷入了諸如數字出版形式化、數據庫壟斷等新困境,數字化轉型依舊困難重重。
面對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的必然趨勢與發展現狀的同時,從學術期刊定位、編緝部優化、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相關對策。新媒體,即有別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依托高新數字技術的一系列新型媒體形態。參照彭蘭教授的觀點,“‘新媒體’主要指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其他現代信息技術或通信技術的,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
現階段的新媒體包括了互聯網媒體及其他可進行互動的移動數字媒體,如微信、微博及各類短視頻移動終端,以時效性、便捷性、互動性及信息高度聚合等優勢迅速占據了當今媒介生態環境的重要地位。
一、新媒體自身對學術期刊的沖擊
學術期刊以反映學術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專業性強,讀者群體也主要由所面向的某些專業領域的高校師生群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所構成,發行量較小,辦刊經費相對有限。在新媒體技術的迅猛浪潮之下,海量信息與經濟高效的新型閱讀模式涌入大眾視野,傳統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難以滿足人們的多重需求,學術期刊也因此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一)紙質期刊傳播陷入弱勢
傳統媒介生態環境中,紙質媒體因可信度高的特點一直都占據信息傳播的主流地位。學術期刊作為學界研究成果的重要傳播載體,也是學界衡量研究者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紙質期刊都是高校及科研院所職稱評定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讀者創造了全新的獲取、傳播信息的方式。從讀者角度來說,以往我們認為的主流媒體如今已不再具備主流地位。各類移動APP,諸如微信、微博的開發搶占了大量閱讀人群,在線搜索與電子化、碎片化閱讀模式興起,讀書變為“讀庫”,紙本閱讀幾乎被打入冷宮。同時,大數據背景下,海量資源共享與高速信息處理技術愈加成熟。相比之下,紙質學術期刊本身讀者群就小眾,又存在同質化現象嚴重、千刊一面、內容形式單調等問題,難以滿足新環境下大眾的閱讀需求。此外,紙質學術期刊,特別是高校期刊,普遍存在著“小、散、弱”的發展狀態,“發展面臨著紙本發行量逐年下滑(并將逐漸淪為保存本)”的僵局,無論是發行量還是影響力都無法與新媒體傳播抗衡,以往的傳播優勢不復存在。
(二)版權保護成為難題
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體相對自由,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眾多網絡媒體缺乏對學術期刊的版權保護意識,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線上傳或下載資源。因此,諸如百度文庫、道客巴巴、豆丁網、新浪愛問等資源共享平臺,經??梢钥吹皆S多個人用戶上傳的未經授權的學術期刊論文。而微博、微信、貼吧等個人用戶,甚至是某些公眾號,未經許可對學術期刊論文侵權使用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更有某些期刊網站未取得作者許可,擅自轉載作者文章以獲取盈利,造成惡劣影響。2009年,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魏劍美副教授的多篇文章經出版單位擅自轉售,被龍泉期刊網購買并收錄在網站上,并匯編“魏劍美的作品專賣店”進行販賣盈利。魏教授起訴龍源期刊網案也成為網絡媒體侵犯學術期刊版權的經典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些作者對于自我學術論文版權保護意識不強,尤其是在被期刊網站侵權的時候,反而認為對方的侵登幫助自己擴大了知名度。一些學術期刊單位版權素養也較低,因為經濟、體制的限制,編輯內部的版權培訓投入嚴重不足,缺乏進行版權保護的敏感意識。另一方面,互聯網環境過于龐雜,學術期刊版權保護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死角,許多版權問題尚沒有相關法律支持,如“學術期刊的‘孤兒作品’網絡使用問題、學術期刊通過‘用稿聲明’方式獲取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效力問題以及網絡轉載取得作者許可卻越過學術期刊授權的問題”。
二、媒體融合下學術期刊的發展困境
新媒體技術彌補了學術期刊傳統傳播中的資源缺失與效率的不足,要維持學術期刊的生命力并使其在網絡時代獲得新生,媒體融合是勢必要踏上的道路。2014年4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提出,“構建國家重點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引導學術期刊集約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指出了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道路。在新媒體影響及政策的引導下,各學術期刊紛紛著手轉型,從簡單的刊網互動逐步進入媒體融合。肖加元、張利平、東《媒介融合、社交網絡與學術期刊發展——基于266家學術期刊的調研數據》一文顯示,在被調查的學術期刊中,超過半數的單位具有使用社交網絡輔助辦刊的意愿與計劃,并且已有近半數單位在辦刊過程中使用了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有少數幾家更專門開發了APP客戶端。此外,學術期刊與大型數據庫強強聯合,推動了優先出版、快速出版的發展。更有超星集團聯合了學術期刊、圖書情報等多方資源,創造了全新的域出版模式。然而,即便現階段已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果,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進程依舊不容樂觀,更陷入了形式化數字出版、數據庫壟斷等新困境。
(一)數字化發展流于形式
雖然各學術期刊單位對于學術期刊媒體融合與數字化轉型方向已基本達成共識,但真正投入并取得數字化成果的期刊卻并不如想象中多。肖加元等人對266家學術期刊社交網絡出版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盡管國內學術期刊對數字化轉型基本持積極態度,但實際運行的主動性不強。許多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工作只停留于無紙化辦公的表面形式,并沒有實現真正的數字化。在新媒體出版建設上,雖然開設了獨立網頁、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等社交媒體,卻并不能夠做到定時更新維護。有的甚至開通沒多久就棄用了。即使更新了,也只是照搬紙本刊物,沿用二維圖文排版,內容單一且單調,并未對文章進行延申補充與分析,極大地浪費了新媒體的圖像音頻傳播優勢。這與編輯部數字化意識不足、新媒體人才技術匱乏以及資金鏈短缺密不可分。
(二)期刊數據庫壟斷數字化傳播渠道
“學術期刊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必須突破軟件、硬件、網絡等方面的技術障礙?!奔堎|學術期刊在新媒體時代已基本不具備傳播功能,而是作為一個官方的發表平臺,學術資源的傳播則需要依靠互聯網平臺。因而,在新媒體技術人才缺乏的情況下,與各類大型復合數據庫平臺合作成為了學術期刊推進媒體融合、擴大期刊影響力的首選。然而,在雙方實際合作過程中,數據庫直接獲得了已完成的數字化期刊成果與數字出版權,學術期刊的編輯、策劃、主持人角色遭到淡化,對于學術信息源的控制更受到相應的制約,期刊數據庫反而占據了數字出版傳播的主導地位?!皩W術期刊的基本結構和整體形象在數據庫平臺消失了,新媒體的反規則、碎片化、去中心結構式的傳播方式,把學術傳播的中心轉移到單篇論文?!?
三、學術期刊媒介融合發展對策
基于以上問題,我國學術期刊媒介融合發展還存在著諸多困難,要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不僅需要學術期刊編緝部自身由內而外的思想轉型,更需要各編輯單位協同合作促進學術期刊集群化發展。
(一)編緝部自身優化
1.引入或培養新媒體人才。學術期刊數字化進程最大的阻礙就是編緝部自身數字化轉型意識與經營理念的滯后,特別是新媒體素養的短缺,是造成數字出版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學術期刊,特別是高校學術期刊單位,由于體制原因,編輯班子陳舊,老齡化程度較高,思維相對保守,對網絡文化及新技術的吸收和接受往往比較滯后,亟需掌握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善于關注學術熱點的新鮮血液的注入。當然,對編輯部進行全面換血難以實現,也并不可取。如果人才引進困難,可以選擇內部培養的方式提高編輯人員的新媒體素養。在全面輸入新媒體意識的同時,從自身編輯隊伍中挑選合適的編輯人才進行專業培訓,并建立相關團隊對新媒體版塊實行專業化精準管理。2.轉變經營理念。無論是人才的引進還是編緝部新媒體技術的培訓、團隊建設與管理,都離不開資金支持。學術期刊不同于其他社會期刊,它的盈利性相對較低,市場化程度也不高,自身資金來源多是依靠高校、企業或政府撥款。數字化出版作為一種經濟高效的出版模式,核心資金投入還是在技術維護層面。面對這樣的情況,學術期刊不能死守原來的盈利模式,可在政策支持下,積極探索市場化經營模式,可以適當利用新媒體手段獲取廣告收入,如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等平臺與部分廣告商或公益組織進行合作,以收獲額外資金支持。3.重視社會需求。雖然新媒體技術人才是數字化出版的關鍵,但是“內容為王”應始終成為學術期刊的發展要求,不能因新媒體技術的引進而丟失。如果放眼整個國際學術期刊圈,發達國家知名學術期刊在擁有重要社會影響力的同時,也擁有很大的發行量,這是國內很多學術期刊望塵莫及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我國學術期刊尚未將讀者意識切實地納入考量指標之中,困于自身專業的學術領域,卻忽視了社會大眾的學術需要。因此,學術期刊單位要牢牢把握以傳播學術領域最新學術成果的宗旨,致力搭建學術與社會需求的橋梁,找準自身定位,建立品牌特色,真實地反映并傳播學術動態。
(二)“抱團取暖式”集群化發展
學術期刊“小、散、弱”客觀條件的存在導致了各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力不從心,大型數據庫的傳播壟斷又削弱了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地位,此時,“集群化、聯合發展道路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模式,也是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趨勢?!毕嘟I域、相近地域的學術期刊都可根據需求,多方共同合作,建立一個可進行資源共享、交流討論的學術期刊集群,以便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協同發展。在已實現的集群化建設中,改造式路徑、加盟式路徑與孵化式路徑的集群化發展模式,業已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三)政策推動評價體系完善
當前學術期刊評價主要依據了北大、南大、中國社科院等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以學術論文被轉載、收錄、引證、傳播情況來評價學術論文及學術期刊的質量與學術影響力。然而,在學術期刊媒體融合進程中,只進行學術影響力考核,難以促進學術期刊對社會影響力及讀者需求的重視。為了推動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的綜合考量,政府管理部門還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優化學術評價體系,將其“學術期刊媒體融合能力和新媒體運用能力”納入考核指標之中。此外,新媒體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多學術期刊侵權問題,阻礙了學術期刊進行媒體融合的腳步,而目前難以得到解決的版權保護漏洞也亟需相關法律政策的支持。
四、結語
作為反映并傳播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學術期刊有著難以取代的出版價值。新媒體的出現,雖然暴露出了紙本傳播的弱點,擠占了傳統紙媒的傳播地位,更帶來了學術期刊版權保護的難題,但同時,它打破了紙質學術期刊多年僵化的出版發行模式,為其指明了嶄新的數字化發展道路,即媒體融合道路。當然,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也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更需要編輯單位、政府與社會共同且持續的協同合作。我們希望,新媒體時代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發展并不僅僅停留在簡單地采用無紙化辦公技術,而是能夠在找準自身定位、保證內容的前提下,將新媒體意識融進技術、人才、經營理念、評價體系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