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版)收錄的167種體育期刊為研究對象,概述了當代中國體育期刊的發展歷程,將其劃分為五個發展時期,并從區域分布、主辦單位、出版周期、受眾和內容、數字化和新媒體等方面分析了當代中國體育期刊的現狀。
自1909年中國第一份體育期刊———《體育界》在上海創刊以來,中文體育期刊已有100多年歷史。20世紀上半葉,中國處于政治動蕩時期,致使中文體育期刊出現持續出版時間短暫、發行量小、??l率高等問題。相關研究表明,截至1949年,全國約有體育期刊57種。1949年后,中文體育期刊伴隨著新中國體育事業逐漸成長起來?!吨形暮诵钠诳靠傆[》(2014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中文體育期刊已有167種。作為記載和傳遞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文體育期刊在宣傳我國體育事業、傳播體育科技知識、引領體育動向、娛樂體育大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研究范圍界定
1.1概念界定
1949年10月1日后稱當代中國,或新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在2005年頒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規定》中將期刊定義為:期刊又稱雜志,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順序編號,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冊連續出版物。中文體育期刊指期刊正文使用語言為中文,一般集中在我國出版和發行的體育期刊(以下簡稱“體育期刊”)。《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10)》指出:“專業的體育期刊包括兩個品種,即體育學術性雜志和體育大眾雜志?!痹谖覈w育學術性雜志(以下簡稱“體育學術期刊”)一般是指以論文的形式,登載體育最新科技成果和學術動態的刊物。體育大眾雜志(以下簡稱“大眾體育期刊”)的內容更注重普及體育知識,提供娛樂消費,受眾群體跨年齡、跨性別、跨職業、跨文化。大眾體育期刊又分為綜合大眾體育期刊和專項大眾體育期刊。
1.2研究對象
筆者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版)收錄的167種中文體育期刊為研究對象,由于條件所限,文中數據僅為我國大陸地區,未統計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我國臺灣地區。
2當代中國體育期刊的發展史
2.1體育期刊初創期(1949—1958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體育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人民的體質狀況與國家經濟建設不相適應?!鞍l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在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為宣傳、推廣群眾體育事業,《新體育》和《中國體育》期刊先后誕生?!缎麦w育》創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國的第一本體育期刊,其創刊詞特別提到“體育要為人民的健康、生產建設和人民的國防而服務”?!缎麦w育》大力推廣群眾體育,普及體育知識,推動了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吨袊w育》誕生于1958年7月,分中英文版,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承擔著對外宣傳我國體育事業的重任?!缎麦w育》和《中國體育》因時而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2體育學術期刊萌芽期(1959—1966年)
1952—1954年,我國先后成立了6所體育院校:華東體育學院(現為上海體育學院)、中央體育學院(現為北京體育大學)、中南體育學院(現為武漢體育學院)、西南體育學院(現為成都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東北體育學院(現為沈陽體育學院)。1955—1958年,我國又陸續成立了廣州體育學院、保定體育學校(現為河北體育學院)、哈爾濱體育學校(現為哈爾濱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校(現為南京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學校(現為首都體育學院)、長春體育學院(現為吉林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等8所體育院校。隨著專業體育院校的成立,由體育院校和體育科研所主辦的體育學術期刊也陸續面世。1959年至1966年3月,《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體育科學技術資料》(現為《中國體育科技》)《上海體育科研》(現為《體育科研》)《北京體育學院學報》(現為《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等體育學術期刊先后創刊。該階段是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萌芽階段。
2.3體育期刊停滯及恢復期(1966.5—1977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我國的“”時期,專業體育院校停課,體育期刊被迫???。《新體育》在1966年10月???,《中國體育》也在同年???,《北京體育學院學報》在1966年3月創刊,僅出版了1期創刊號就被迫??渌黧w育期刊也紛紛???。1966年5月至1971年,全國體育期刊工作陷入停滯狀態。1971年全國體育工作會議后,我國的體育事業逐漸恢復,一些體育期刊開始復刊。如:1972年10月,《新體育》復刊;1973年,《體育科學技術資料》(現為《中國體育科技》)復刊;1976年,《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復刊等。
2.4體育期刊快速發展時期(1978—1992年)
1978年,我國開始改革開放,體育期刊也迎來了春天,在1978—1992年期間約有70余種體育期刊創刊。大眾體育期刊百花齊放,《北京體育》《田徑》《乒乓世界》等一大批大眾體育期刊創刊,結束了之前大眾體育期刊僅靠《新體育》和《中國體育》支撐的局面。體育學術期刊也迎來了創刊高峰,體育學術界出現“百家爭鳴”的出版熱潮。僅在1979—1985年期間,先后創刊的體育學術期刊就有30種?!督K體育科技》等11種體育學術核心期刊都是在此期間創刊的,占我國全部(16種)體育學術核心期刊的68.8%。
2.5體育期刊轉型及規范期(1993—2014年)
1992年,我國進一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育期刊進入轉型期。大眾體育期刊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最先開始進行變革,期刊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受眾群體更加細化,包裝設計更加精美。該階段創刊的《足球俱樂部》《網球天地》《足球周刊》等大眾體育期刊印刷精美,定位準確,符合市場需求。1995年,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領導的體育學術期刊編輯學組成立,體育學術期刊的發展進入規范期和提高期。此后,體育學術期刊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編輯質量和裝幀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3當代中國體育期刊的發展現狀
3.1總體概況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版)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共有體育期刊167種。其中,大眾體育期刊有102種,體育學術期刊有65種;公開發行刊物有157種、占總期刊量的94%,內部發行刊物10種、占總期刊量的6%;一次文獻有157種,二次文獻有9種,三次文獻有1種。
3.2區域分布
我國東部地區11個省級行政區共創辦體育期刊108種,占總期刊量的64.7%;中部8個省級行政區共創辦體育期刊35種,占總期刊量的20.9%;西部12個省級行政區共創辦體育期刊24種,占總期刊量的14.4%。由此可見,我國東部地區創辦體育期刊最多,中、西部地區的體育期刊數量遠遠少于東部地區,說明期刊的創辦會受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水平等條件制約。
3.3主辦單位
大眾體育期刊主要由報社、雜志社或出版社主辦,在102種大眾體育期刊中,由這些單位主辦的占66.7%,其他主辦者僅占33.3%。由此可見,對于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大眾體育期刊來說,由報社、雜志社或出版社兼具主辦和出版功能是期刊的主流辦刊模式。體育學術期刊主要由高等院校和體育科研機構主辦。其中,由高等院校主辦的占44.6%,體育科研機構主辦的占40%,其他主辦者占15.4%。高等院校和體育科研機構在體育科研水平、師資力量等方面具有的優勢,使其成為主辦體育學術期刊的主力軍。
3.4出版周期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版)數據顯示,167種體育期刊的出版周期主要有旬刊、雙周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8種類型。筆者統計分析后發現,大眾體育期刊的出版周期一般較短,月刊、半月刊、雙周刊、旬刊共有91種,而雙月刊和季刊僅有10種。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大眾體育期刊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出版周期短有利于追蹤體育熱點、增加發行數量等,從而增強期刊的競爭力。而體育學術期刊的出版周期都較長,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和年刊數量達到了39種。筆者認為,這是由于體育學術期刊內容學術化,受眾群體小,發行量少,以及未完全按市場機制運營等原因導致的。近年來,體育學術期刊出版周期有縮短的趨勢。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為例,該刊創刊初期為季刊,2002年改為雙月刊,2004年又改為月刊。體育學術期刊周期變短有利于發表更多的體育科研成果,這也是世界范圍學術期刊的發展趨勢。相關研究表明,利用SJR(SCImagoJournalRank,基于Scopus數據庫的期刊評價指標)研究烏利希期刊指南和SJR期刊報告均收錄的學術期刊,得出月刊是一種較為合適的出版周期的結論。
3.5受眾和內容
在受眾方面,大眾體育期刊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近年來,大眾體育期刊市場不斷細分,專項大眾體育期刊蓬勃發展,除傳統競技和新興體育項目外,一些與體育相關的戶外裝備、體育服裝等產品也紛紛納入刊載范圍。相對而言,體育學術期刊的受眾面較小,讀者主要是體育系統的各級管理者、教練員、運動員、教師、科研人員及體育專業的學生等。在內容方面,當前體育學術期刊綜合化趨勢明顯,有特色的體育期刊較少,多數體育期刊缺乏辨識度,同質化現象嚴重。
3.6數字化現狀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所有的媒介都向電子化和數字化形式轉變,這種趨勢由計算機技術驅動,并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變為可能。因此,體育期刊數字化出版也是大勢所趨。目前,體育學術期刊的數字化模式主要借助中國知網實現,紙質期刊的內容被轉化為數字化格式供讀者下載和閱讀,大眾體育期刊則是通過自己的門戶網站實現期刊的數字化。
3.7新媒體趨勢
新媒體是伴隨互聯網的發展,以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為主要支撐,以數字化、交互性、跨時空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的媒體形態。當前,我國的大眾體育期刊積極利用官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技術及平臺與讀者進行互動交流,擴大期刊的影響力,而體育學術期刊則繼續保持傳統的模式。
4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體育期刊的發展建立在政治、經濟發展基礎之上,與體育密不可分,歷經60多年,已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期。筆者認為,在高度市場化的今天,大眾體育期刊要想取得生存與發展,必須根據市場需求,找準定位,取得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雙贏;而體育學術期刊應堅持學術性的根本原則,在優勢與特色上做文章,提升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總體水平,傳播體育知識,服務社會,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