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知識 > 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形式與問題
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是一種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融合過程會隨著技術手段的革新而發生變化。李良榮教授認為:媒介融合是技術先導性的,只要媒介技術向前發展,媒介融合就會存在新的進展。因此,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形式也是處于發展和變化中。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常見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新舊媒體的內容融合
內容融合是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首要體現,主要表現在體育信息的內容生產方式和呈現方式上。在內容生產方面,由于數字化手段的普及,傳統體育期刊內容的生產基本都可以依靠數字化技術來完成。內容生產的數字化使得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更加便捷,同時,新媒體理念對傳統體育期刊編輯思維的影響也使得兩者間的融合更為順暢。這意味著期刊出版內容不需通過繁瑣的轉換,便可直接到新媒體平臺上。而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集合視頻、文字、圖片等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傳播模式備受青睞,傳統體育期刊結合新媒體平臺特性,創造內容的多樣化呈現方式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成為內容融合的重要形式。在與新媒體內容融合方面做得淋漓盡致的是《體育畫報》,期刊社根據期刊特性結合新媒體手段全方位推出了體育畫報的官方網站、iPad客戶端、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將同樣的期刊內容根據平臺差異進行拆分重組,不同平臺各有側重,以適應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受眾的信息閱讀習慣。通過在新媒體領域的嘗試,《體育畫報》在傳統期刊出版的基礎上擴大了其自身的品牌影響力。由于在新媒體領域的嘗試與探索取得較為積極的效果,2015年初《體育畫報》榮獲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國家七部委指導舉辦的“2015中國新媒體門戶大會”頒發的“最具品牌價值新媒體門戶”大獎。
二、傳統媒體積極參與終端融合
媒介融合實質是互補而不是完全的取代,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彌補期刊自身的不足,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傳統體育期刊能得到優劣互補、揚長避短,從而促進自身進步。終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特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進步,用戶獲取信息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這使得傳統體育媒體需要根據受眾需求適應終端融合帶來的改變。傳統體育期刊需要以內容提供者的身份介入終端融合趨勢,為成熟的新媒體平臺提供體育信息,或者以自身實力完成新媒體建設。此外,借助終端融合,傳統體育期刊較弱的反饋機制得以完善。過去傳統體育期刊的反饋渠道效果有限,借助新媒體互動性強的特性,架構起編讀良好互動空間,便于傳統體育期刊有針對性地掌握讀者動向,及時作出反饋與調整。目前市場常見的主要傳統體育期刊基本都設立了微博賬號或微信公眾號,以此為渠道對受眾的建議進行收集,并將其作為期刊決策的重要參考。例如,《足球周刊》的微信公眾號就在2015年末發起一次針對次年??乜黝}的互動調查,積極征求受眾意見,引發讀者熱烈參與。
雖然媒介融合確是當下媒介發展的重要趨勢,但也并非所有融合實踐都順風順水。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早在上世紀中后期便進行過嘗試,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不少融合實踐并未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只能無疾而終。顯然,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是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發展而誕生的新興議題,缺少成熟可借鑒經驗,從而使媒介融合之路步履維艱。因此,探索切實可行的媒介融合路徑需要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整理,并進行理性分析總結。在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三、融合過程中的盲目性
媒介融合是被國內傳媒界熱捧的概念,也確實有傳統媒體成功的案例,但不少傳統體育期刊不考量自身的實力以及體育媒介的自身特點,盲目地加入融合大潮,最后導致無功而返。究其原因,是因為媒介融合具有一定選擇性,并非所有媒介都能任意簡單地融合。此外,缺乏對市場需求的分析,對融合后新媒體產品的實用性把握不足,得不到受眾群體的認可,大量的新媒體資本投入只能收獲“竹籃打水”的結果。體壇傳媒集團下屬的傳統體育期刊算是與新媒體融合嘗試的先行者,早在本世紀初期便進行了媒介融合實踐。集團旗下的《全體育》與《足球周刊》于2003年便與當時的新浪體育風暴板塊合作,將期刊內容移植到新媒體平臺上,期望以此形式擴大自身影響,拓展媒體發展的新領域。受限于當時的網絡媒體技術發展水平,對于期刊內容呈現形式的創新有限。當時進行的融合嘗試,只是簡單地將期刊的篇幅較長文章內容完整的搬運,甚至將體育賽事配圖省去,并沒有取得合力共贏的預期效果。當年兩者的融合實踐始于新媒體發展的起步階段中,對新媒體的特性尚處于摸索階段,加上當時新媒體互動渠道尚不完善,以至于融合前無法對受眾喜好和需求進行有效地掌握,使得匆忙推進的融合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盲目性。此外,在融合過程中并未根據新媒體特征對期刊內容進行轉換,而是選擇消極的信息處理方式,導致融合的影響力受限。由于未達到預期效果,兩者多年磨合嘗試最終還是分道揚鑣。
四、內容重合度過高
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現階段的融合形式有限,為傳統體育期刊的內容生產帶來巨大壓力?,F階段傳統體育期刊所參與的媒介融合,大多數情況都是圍繞著自身生產出的期刊內容做文章,這必然會導致新媒體和傳統體育期刊內容高度重合的現象產生。對于傳統體育期刊而言,將期刊的內容利用新媒體平臺同步更新并不可取。因為內容是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毫無保留地將內容全盤交由新媒體平臺去換取影響力無異于是“飲鴆止渴”。目前,互聯網技術發展已達到較高程度,互聯網終端的技術迭代速度加快,體育信息的呈現手段越發多元,體育文字的排版取舍更為科學,對于體育圖片的呈現也擺脫過去像素低、排版欠缺美觀的陳舊印象。在此形勢下,同樣內容在新媒體的表現無疑更具有優勢。體壇傳媒官方網站曾推出過“體壇e版”板塊,提供集團旗下期刊的在線閱讀和下載。線上電子版的更新時間與期刊發行時間相差無幾,對期刊自身的銷售構成威脅,“體壇e版”的融合嘗試于2011年底被集團叫停。將傳統體育期刊內容無差別地展現在新媒體平臺無疑是削弱期刊自身優勢的決策,這也佐證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融合模式正處于曲折的摸索階段。在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期刊需保持內容的差異化,借助新媒體來擴大自身影響才是傳統體育期刊在融合過程中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五、新媒體帶來運營成本的增加
對于傳統的體育期刊社而言,體育信息的生產是強項,但獨立網站和移動客戶端的運營則屬于跨界的范疇,不少傳統體育期刊社將此路徑作為與新媒體融合的選擇。比如,知名的體壇傳媒集團、《體育畫報》以及《網球》雜志都曾下設官方網站作為相關信息更新的主要新媒體平臺。但獨立網站的設立,無疑增加期刊社的運營成本,如果不能有足夠的網站流量作為網站廣告贊助的支撐,網站的運營將會愈發困難。網站成本是指在網站建設和運行維護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成本支出的總稱,包括網站的建設和維護兩個主要方面成本。網站的獨立正常運轉除去基本的網站建設費用外,還需要聘請專業人員的編輯維護,進行包括網站內容、服務器以及備份數據的維護工作。如果網站的影響力不夠,眾多的網站建設投入便是做了無用功,投入成本只能成為期刊社運營負擔。目前,體壇傳媒官方網站除了保留主版塊的內容更新外,國內足球、籃球以及彩票等主要版塊已停止更新。期刊內容與新媒體特性融合較好的《體育畫報》也已將重心轉移至移動新媒體領域,著重開發iPad客戶端和運營各類公眾互聯網賬號,其網站內容更新數量和頻率有所下降。此外,《網球》雜志旗下的網球網也逐漸被停用。網站下設的網球論壇曾是備受網球愛好者青睞的信息交流平臺,隨著《網球》雜志陷入發展困境,期刊整體向成本更低的公眾號轉型,網球網也難逃衰落命運。因此,傳統體育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如不根據各自實力來衡量新媒體決策,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六、體育新媒體運營中的侵權現象
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源結構日益多元,體育信息的來源不再依賴于權威媒體和傳統機構,憑借多種便捷的信息渠道,無論是專業的體育新聞媒體還是“草根”平民都能參與到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來。新媒體信息生產的數字化與互聯網化為信息的復制和抄襲提供極大便利。此外,新媒體較低的準入使得大量體育新媒體誕生,從業人員層次差別較大,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侵權現象頻發?!扒址妇W絡知識產權的形式包括抄襲他人的文字作品、網頁設計,任意下載、刪改、轉發和刊登其他網站的信息內容?!庇捎谛旅襟w侵權形式有較強隱蔽性,且傳播刪除皆能迅速完成,因此針對新媒體侵權的監管機制較難取得良好效果,間接導致體育新媒體的侵權現象時有發生,對正規體育媒體的權益產生損害。作為國內著名門戶網站的下屬體育板塊,新浪體育也因為編輯行為不規范而踩中知識產權紅線。新浪體育在2012年將《體壇周報》授權騰訊體育獨家轉載一篇關于我國田徑運動員王軍霞的原創報道,在未經申請授權的情況下直接改編后進行,侵犯了體壇傳媒與騰訊網的權益。最終《體壇周報》與騰訊體育聯合聲明,要求對方刪除侵權文章,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