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體融合之于學術期刊的涵義
對于學術期刊而言傳統媒體即指有刊號、定期連續出版、依托印刷媒介的各種紙本專業期刊和綜合性期刊,學術期刊是紙質印刷時代學術傳播的基本單元,具有按期出版、單向傳播、精英主義等特征。新興媒體指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合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新新媒介,如各種社交媒體、社區論壇、微博、微信、QQ等媒體形式。新新媒介具有如下五個特征:消費者都是生產者,生產者多半是非專業人士;個人選擇適合自己才能和興趣的新新媒介去表達和出版;通常免費;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人人成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銷人。學術期刊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意味著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意味著學術期刊在內容、平臺、渠道、經營、管理等方面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
二、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利用新媒體面臨的挑戰
通過參加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主辦的學術會議,與各地方高校學報同行交流,梳理各學報編輯的研究成果,結合自身辦刊經歷,發現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普遍面臨以下挑戰。
(一)地方學報辦刊定位與現行期刊評價模式不一致面臨的挑戰
瀏覽各地方高校學報的網頁發現,地方高校學報的辦刊定位一般以地方性為主,若是民族類高校還要定位一個民族性,若是師范類院校,再加一個師范性。同時,按學科劃分的定式思維模式,地方高校欄目設置一般囊括了全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級學科,由此也體現了期刊的綜合性特征。此外,由于學報經費完全靠學校撥付,所以還要再加一個附加條件,即服務校內老師。綜合性意味著要犧牲研究的專業性,因為按大的學科設置欄目,每個欄目一期只能收錄2-3篇文章,收錄的文章很難細分到研究方向,從而影響該欄目收錄文章的專業性。而從期刊評價的角度來看,文章專業性的缺乏又會影響專業讀者對其的下載和引用。地方性意味著與985、211高校側重基礎性研究、普遍性問題研究不同,其收錄文章以地方研究為主,其閱讀與關注的群體肯定是小眾的,而評價期刊的影響力以下載量和被引頻次為主要衡量指標,需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決定文章的下載量和被引頻次多少主要看研究問題的前沿性、普遍性和研究者的學術名氣,上述條件是地方高校學報難以企及的。從服務校內老師來看,通常校內老師會把自家學報看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選項,即一篇稿件投出去轉一圈被拒絕后,最后投到自家學報了。這種被大多數期刊拒絕的文章,質量肯定一般,被下載和引用的概率也低。因此,即使有些高校學報的編輯突破重重障礙、花費很多心力去策劃專欄、專題,去組名家稿件,也因受服務學校老師的內在規則掣肘,而使得這種約稿制度難以持續,因為沒有哪個學術名家或真正投身學術研究的作者愿意看到自己的成果與那些沒什么學術質量的文章一起出現。
(二)紙質期刊的低效傳播與數字期刊的高效傳播不匹配面臨的挑戰
數字期刊并非簡單地將紙質期刊轉換為PDF后上傳網絡。數字期刊的內容和形態應更豐富,從表現形態來看,包含音頻、視頻、動畫等,從內容看,可包含數據、圖表、實驗等;數字期刊論文可以通過多種載體,如電子書、手機、網絡、數字電視等,更加靈活;數字期刊更加方便,論文的附加資料,比如研究數據、研究工具和分析過程等也可以與利用。數字內容中每一層次的信息都可作為具體的知識單元被解析、描述和重組,并可與其他知識單元進行動態、個性化關聯,期刊和論文成為支持復雜知識發現的知識工具。數字期刊的優勢就在于其快速更新、開放獲取、個性化推送。由于地方高校學報體量比較小,人力物力非常有限,即便推出了數字化產品,如建立了網頁,設置了微信公眾號等,其內容更新速度也是很慢的,通常與紙質期刊的更新同步,同時其數字化的內容和形態僅限于紙本期刊文章及文字形式,很難做到對文章信息的延伸閱讀、挖掘和分析。而且地方高校學報數字化的內容普遍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這也影響了大多數主辦方(所在高校)的積極性。因此,地方高校學報的數字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把手工程”,一把手重視的高校,其數字化能夠發展起來,一把手有畏難情緒的,就只能選擇觀望,錯失數字化發展的機遇。
(三)數字化出版對傳統編輯崗位的挑戰
傳統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大體包含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審稿、加工整理、審定發稿、校樣處理、樣品檢查、期刊宣傳等內容。數字化出版延長了學術期刊出版產業鏈條,編輯工作內容拓展到版式設計、市場營銷、產品宣傳和信息反饋等出版活動。數字出版時代學術傳播的規律、工具及技術對于傳統學術期刊編輯而言都有些陌生。具體到有些地方高校學報編輯,傳統編輯部分職能都可能難以勝任,比如選題策劃、組稿等職能要求編輯有一定學科知識積累及學術前沿問題的敏感度,很多編輯難以勝任;若再涉及數字出版要求的信息技術及營銷等方面的職能則更難勝任。同時,一般地方高校期刊編輯的工作重心都在紙質期刊上,也習慣于紙質期刊的規范和流程,如何從紙質期刊編輯轉變為數字編輯,這對編輯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此外,很多地方高校學報編輯還是兼職,兼任二級學院的課程教學任務,在時間分配上難以做到很好的平衡,對于其是專注于編輯工作,做一個學者型編輯,還是專注于課程教學與科研做一個專業研究者是個兩難的選擇。
三、學術期刊利用新媒體的實踐—從網刊到域出版和超云平臺
網刊的全稱是“中國高校專業系列期刊”,它誕生于2011年3月,由17所高校名刊聯合發起,至2016年已有140多家學術期刊加盟。網刊的功能概括來講是按專業或專題精選和重組加盟期刊文章,再借助中國知網在線免費傳播。網刊打破了高校學術期刊之間的門戶壁壘,提高了學報的學術聲譽和影響力,使傳統編輯人接觸到了數字化與網絡化的理念和技術。但是,網刊始終執著于“期”和“刊”,形式上保持傳統期刊固有的模式,時間上按期出版,沒有真正發揮出互聯網的優勢?!坝虺霭妗笔怯扇珖叩葘W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朱劍教授提出的,全稱為“專域學術在線出版平臺”,他把該平臺命名為“超云”。“超云”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是:開放、互動、協同、質量、規范、服務、評價。“超云”的構成要素,從閱讀界面來看,構成‘超云’的基本單元是專域,是一個個學科或問題邊界清晰的小平臺,供讀者任意選擇訂閱;從工作界面來看,它由投稿組稿、專家審稿、編輯運營、在線出版、傳播互動、學術評價等6個子平臺所組成;根據功能的不同,每個專域和子平臺均根據需要分別開設有作者、編輯、審稿人和讀者的專門入口,實現閱讀與工作(如投稿、審稿、評論等)以及作者、編輯、審稿人、讀者的互動,從而實現‘超云’的各種功能?!俺啤钡脑O計理念是以學者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搭建集成果發表、學術資源檢索、學術評價、學術動態、互動社交、增值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在線學術平臺。
四、媒體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的發展機遇
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汪新紅認為移動應用時代學術出版發生了三個變化:一是創造信息過程的變化,從筆記到專題到域,創造信息將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二是信息組織形式的變化,專題是基本組織單元;三是查找信息方式的變化,從“一搜即得”到“不搜即得”。根據移動時代給學術出版帶來的變化,依托超星的超云平臺,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將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數字出版給了地方期刊快速提高影響力的機會
隨著網絡傳播的普及和用戶參與度的提升,論文被閱讀、下載、轉載、評論等“使用行為”可被跟蹤和統計。在當前“以刊評文”的期刊評價模式下,這給地方高校學報異軍突起的生存空間。當前對期刊的評價依據的是知網數據庫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評價體系建立在紙本期刊已積累的學術聲譽和資源、出版周期和單向網絡傳播的基礎之上。在此評價模式下,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存在天生不足的基因,從學術聲譽和資源來看,比不上985、211高校綜合性期刊;從出版周期和網絡傳播來看,很多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都會有出版延遲的現象,因此,哪怕是單向網絡傳播都還經常滯后推送,這直接影響了文章的下載和引用。移動時代以專題形式組織信息的方式和不搜即得的推送方式給地方高校期刊設置的各種專題突破門檻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機會,從而另辟蹊徑來提升期刊影響力。
(二)利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建立虛擬的地方高校期刊聯盟
雖然傳統的編輯部體制還未觸及,即各高校期刊仍保留各自主辦單位和編輯部實體,保留各自的紙本期刊出版,但媒體融合發展必定是期刊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因此,地方高校期刊可在不突破原有體制條件下建立虛擬聯盟,其意義在于:一是促使區域內期刊加強溝通和聯系;二是通過這種虛擬聯盟形成一系列專業性和特色性的數字期刊。各學術期刊只將擬發表的文章通過數字的形式進行重新整合,集合成一些專業性和專題性更強、具有規模影響的期刊內容。這一改革也是對國家新聞出版政策的主動回應。2015年2月教育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見》中也鼓勵高校出版走適合自身發展的“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三是隨著合作的深入和信任的增加,可深化到全流程合作。從選題策劃,共同組稿開始,發掘各自優勢資源,進行互補性合作,共同進行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和最終的數字化出版與運營,以實現期刊的專業化、集約化、網絡化出版。這種抱團取暖的合作方式對于區域內地方高校期刊來說是一種最經濟、風險最小的改革創新。因為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在不脫離現有評價模式的情況下,能進入在線數字出版平臺的要么加入現有網刊,要么在現行數字出版平臺增加一個地方高校期刊的網刊?,F有網刊加入的門檻很高,幾乎是名刊名欄俱樂部,地方高校期刊很難加入,而超星“域出版”雖是另辟蹊徑,快速提升影響力的數字出版平臺,但畢竟這個平臺短期內很難形成一個被教育主管部門和學術共同體認可的評價體系。因此,當下行得通的做法就是在被認可的在線平臺上、依據已有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地方期刊虛擬聯盟。
(三)數字出版轉變了編輯的觀念與身份
隨著《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過,廣電總局培訓中心組織的編輯培訓主題基本圍繞媒體的融合發展來開展。經過幾輪培訓,媒體融合的理念已被編輯普遍接受。只是在傳統體制內,編輯的工作已形成了固定模式,即被動的圍繞辦刊而辦刊。編輯在策劃選題、組稿、審稿、定稿排版、出版發行等周而復始的工作中,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編輯的價值是什么,編輯應該做什么,是否具備迎接新的挑戰的能力。數字出版環境下,比如“域出版”,呈現給讀者的是各種專題域,而不是整本期刊的封面和各個欄目,傳統期刊被肢解,編輯的策劃、審校、排版、發行等核心工作似乎顯得無足輕重,將使編輯陷入職業發展的困境。那么,數字出版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應如何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陳未鵬認為互聯網+時代,學術編輯應以“學術出版經紀人”為職業新定位。這要求編輯不僅要具備傳統編輯擁有的語言文字能力和策劃能力,還需掌握數字出版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網絡傳播的各種能力,如學術營銷推廣能力。尤其要清楚的認識到,在信息呈裂變式發展和病毒式傳播的網絡化、移動化時代,受眾更需要有人幫助其從龐雜的信息中選擇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數字出版時代編輯還是信息的選擇者、索引者和解讀者。
媒體融合發展給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錯位發展、另辟蹊徑發展的機會。作為民族類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又有哪些進行改革創新的可能空間,是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卮鹕鲜鰡栴},首先要梳理出民族類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的短板在哪,優勢何在?虞暉認為民族類期刊應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的內容優勢就是政治立場堅定、陣地意識強大。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應當成為宣傳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成果,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陣地。此外,身處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擁有豐富的民族資源也是其發展優勢。但是,與大多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面臨的挑戰一樣,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的短板在于先天基因不足,信息技術力量跟不上,編輯人才隊伍有待充實和提升,作者群規模不大、研究水平一般,讀者群有限等方面的問題。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通過媒體的融合來彌補這些短板是每一個地方高校綜合性期刊都應積極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