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版方式數字化
學術交流是服務于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的創作、評價、傳播及保存的系統,是推動學術研究理論與實踐的主要驅動力,關系著科學研究的未來。近年來,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互聯網應用逐步深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不斷顛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傳統學術交流系統也受到沖擊,發生了深刻變革。技術發展使互聯網成為學術交流的主要手段,研究人員對信息和資源形式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比起印本,他們更青睞網絡期刊等數字資源。2015年,IthakaS+R、JISC及英國研究圖書館聯盟對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學者的調查顯示,近70%受調查者強烈同意“圖書館取消目前某本紙質期刊但繼續提供其電子版”,60%受調查者強烈同意“定期使用的期刊取消紙質版并只用電子形式出版”,大約一半受訪者強烈同意“假設電子館藏被證明行之有效,他們很高興看到期刊的復印文本完全被電子館藏取代”?;ヂ摼W時代改變了人們尋找信息的方式,研究人員越來越依賴搜索引擎、網絡及社交媒體來獲取信息,也傾向于使用博客或社交媒體跟蹤領域動態或分享研究成果。互聯網時代龐大、無序、多源且異構的網絡學術信息資源促使人們關注和應用元數據、本體、語義網等新技術進行信息組織。學術交流的共享和即時性顯著增強??萍紕撔麓龠M了研究論文產出增加,科學數據密集化推動科研范式的轉變。學術社交網絡迅速發展,加強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提高了研究者的影響力和顯示度,增加了學術交流合作的機會。科技期刊出版的本質是記錄、傳播、保存科研成果,科技期刊是科學研究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學術交流系統的重要一環,是獲得研究所需實質性內容的主要信息來源。科研模式與學術交流模式變革必然對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和模式產生重要影響。學術交流系統中科研人員對學術資源的需求形式、信息獲取方式、信息組織和呈現方式、傳播方式、共享方式、保存方式的改變要求科技期刊順勢而動,從供給側做出相應改變。2013年,學術與專業學會出版商協會報告顯示大多數出版商已經有90%以上的內容可以在線獲取,表明數字出版已經成為主流和主導的出版模式。
2、技術影響顯性化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信息通信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學術社區利用,影響研究工作的各個方面。作為學術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期刊十分注重運用新技術增強出版能力。期刊的網絡環境已由靜態網絡(Web1.0)、社交網絡(Web2.0)、語義網絡(Web3.0)進入智能網絡(Web4.0)時代?;ヂ摼W、大數據、語義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的媒體和新的傳播技術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期刊出版新業態、新模式和新能力的形成。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的時代正在來臨,給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信息技術革命和新媒體的崛起正促使全球期刊業發生深刻變化,科技期刊對技術的需求和依賴越來越強。技術應用是科技期刊不斷發展的重要推手。期刊的出版能力、傳播能力、影響能力,以及集群出版、平臺建設、知識服務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的應用。技術應用能力已經成為期刊發展的競爭力。只有善于利用技術,才能贏得發展的先機,取得優先權和主動權。
3、傳播效應立體化
科技期刊的本質是信息交流,在質量確定的條件下,國與國之間、期刊與期刊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傳播力與影響力的競爭。近幾百年的學術交流系統中,宣傳和傳播學術作品一直是出版商核心功能。不對文章進行有效傳播,期刊和作者及其研究成果都難以產生應有影響力。研究顯示,50%甚至更多已發表的文章從未被閱讀過,未閱讀的研究成果無法對科學研究及社會發展發揮作用,浪費了出版資源,也違背作者初衷。網絡時代的“信息爆炸”和“信息貧乏”現象增加了論文被發現和閱讀的難度,但同時使期刊傳播模式從傳統的線性方式向網絡化轉變,使期刊信息快速、徹底和立體傳播成為可能。期刊內容在公眾中的傳播逐漸被重視。專業的科技語言常常是公眾閱讀文獻的一大障礙,eLife使用通俗語言總結文章,促進其更廣泛地傳播。PubMedCentral(PMC)和Kudos進行整合,使用戶可以使用Kudos更好地理解文章,目前,通過PMC可獲取10000多篇通俗語言表達的文章摘要。
4、運營模式集群化
20世紀末以來,國外大型商業出版集團和學協會等科技社團紛紛以其敏銳的商業觸覺和強大的技術、資金、資源優勢,建立和發展了數字化的期刊集群出版平臺,通過集中化、數字化的出版和傳播方式,形成了規模化、品牌化的出版優勢和國際競爭力。伴隨著期刊出版的數字化進程,特別是e-only的出現,集群化不僅是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式,更是科技期刊的生存方式。各大出版商正努力推動科技期刊的集團化、規?;?、集群化發展。通過商業機構之間的兼并、收購和重組等企業行為拓展刊群規模,擴充原先未涉及的學科領域,增強出版及銷售優勢等,表現出強大的規模化能力。為增加自身期刊數量和種類,Elsevier收購Pergamon、North-Holland、AcademicPress出版社,Springer收購Humana、BMC出版社,Wiley收購Blackwell出版社,Taylor&Francis收購Routledge、PsychologyPress、CRCPress等出版社,尤其是2015年初,Springer與NPG合并,成為業界第一巨頭。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國外大型商業出版集團和學協會創建了許多數字化期刊集群出版平臺,典型的如Elsevier出版集團的ScienceDirect平臺、Springer出版集團的SpringerLink平臺、NPG刊群、Science刊群、Cell出版集團刊群、PLoS刊群、OUP刊群、CUP刊群、IOP刊群以及ACS網絡出版刊群平臺等。這些刊群平臺在比較成熟的市場化運作體制下,通過集中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出版和傳播方式,不僅發揮了規?;⑵放苹钠诳霭鎯瀯?,還使得期刊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期刊整體質量和影響力逐年提升,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進一步加強,獲得了較高收益。同時,出版商在刊群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學科發展以及市場變化,創辦新刊、吸納或改造舊刊,從而合理配置資源,在某個或更多領域不斷孵化、衍生期刊,不斷擴大學科刊群力量和優勢。通過期刊集群化發展,出版集團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發揮規模優勢,優化工作流程,消除重復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期刊出版向產業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提高期刊競爭力。因此集群化和規模化成為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國也很重視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已經形成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數學、物理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集群。正如《2016—2017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中所述,學術期刊集群化發展已經成為學術期刊增強實力、推動轉型、提升品牌的重要途徑,成為發展的重要趨勢。
5、出版模式開放化
現在是一個開放科學(OpenScience)的時代。開放、免費、共享是當前學術交流的基本特征,也是對科技期刊出版提出的現實要求。科技期刊從傳統出版走向開放出版,是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機構制訂開放出版的政策,制訂開放出版路線圖,推動開放出版的進程,尋求資助機構、科研機構、出版機構、作者和讀者等多方利益平衡關系,解決開放出版中經費、平臺、知識產權等新的問題。開放出版有利于消除科研成果利用障礙,加快公共資助的科研成果傳播,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金融分析公司BernsteinResearch估計,全面過渡到開放獲取將節省訂閱型出版商基礎成本的10%至12%。絕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OA能使其研究得到更廣泛的傳播(81%)和更高的顯示度(75%)。另一項調查中,64%受調查者“很高興看到傳統基于訂閱的出版模式完全被開放獲取出版系統取代”。在我國,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4年5月先后OA的政策聲明。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也一直積極推進開放獲取。2017年10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NSTL分別正式簽署了OA2020計劃倡議的《關于大規模實現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的意向書》,推動我國科技期刊從訂購向OA的轉換。
6、平臺功能集成化
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對平臺的依賴性增強,平臺的作用和功能日益強大,期刊網絡平臺除了集成傳統編輯平臺、生產平臺和平臺進行內容的采集、審理、加工、傳播外,還承載知識服務功能,同時也成為用戶的學術社區,成為匯聚作者、讀者和編輯學術交流的機制及信息匯集與共享的樞紐。21世紀以來,國際主流科技期刊都實現了從傳統出版到數字出版的轉型。各大出版機構紛紛打造獨立的數字平臺。期刊網絡平臺承載的功能日益多樣和集成,如PLoS開發的Aperta TM大型出版平臺集成了采編系統、審稿系統、編校系統、生產系統和費用管理系統。Springer網絡平臺也不斷對功能進行集成:Springer Link具備檢索、瀏覽、與獲取功能,還提供個性化服務如期刊更新提醒,Springer Citations可用以分析文章的引用情況,作者學院(Author Academy)為作者提供寫作和發表等相關信息及培訓,該平臺還引入Altmetric Score來判斷文章質量,并不斷對檢索功能和頁面加載時間進行優化,提供檢索建議和多種下載選擇。期刊平臺所提供的知識服務不僅體現在內容的豐富多樣,還體現在服務的精準、個性化、可定制,以及服務方式的移動化,不受時空限制。知識服務的能力決定著期刊平臺的能力,也將成為期刊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加大平臺的建設力度,優化和集成平臺功能,增強平臺的知識服務功能,已經成為科技期刊出版機構市場競爭的決勝因素。
7、內容組織語義化
互聯網創始人Tim Berners-Lee在1998年首次提出語義網(Semantic Web,SWeb)的概念。語義技術是通過一些語義標簽來將信息標識化,主要目的是讓紛繁的信息之間建立有機聯系,其最大特點是可以實現對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語義出版(Semantic Publishing)是借助信息技術對傳統數字出版物進行語義標注、語義關聯等富語義化操作并形成語義出版物的一系列過程??萍计诳谜Z義技術,可以將出版對象從論文擴展到原始數據,將科學出版與知識組織單位由“文獻”細化到“知識單元”。借助語義技術,實現科技期刊信息的結構化、關聯化、混合化、可操作化和可視化,將文章的理解、分析、綜述、聚合等活動先于用戶完成,使讀者能夠以盡可能少的搜索與整理工作,獲得最多的可用信息。語義技術不僅豐富了傳統科技期刊的表現形式,提高了內容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增強了同類科技期刊間的關聯度,更重要的是創新了出版形式,促使內容更加結構化,信息粒度越來越小,從而更容易被計算機理解和自動集成,有利于信息的再利用和按需重組,實現出版內容的二次深度開發和大規模個性化信息服務,因而被稱為“科技期刊正在到來的革命”。
8、評審過程透明化
互聯網已經成為學術交流的主要手段。雖然傳播媒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科技期刊作為學術傳播主體的核心地位仍然沒有大的改變,需要改變的是科技期刊質量控制與評價模式。NPG在2014年對作者的調查顯示,當決定選擇哪種期刊投稿時,期刊的聲譽和學科相關性是對作者而言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期刊的聲譽在很大程度上與期刊的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做好期刊的質量把控對期刊發展舉足輕重。作為一種新興的同行評議形式,開放評議旨在通過將審稿過程中的信息部分或全部公開,來解決傳統同行評議中因信息不公開帶來的審稿不公平、不認真等問題。開放評議體現了學界對同行評議過程公平性、時效性、互動性的追求,雖然現有實踐的開放程度和實際做法各有不同,但開放評議的快速發展展現了研究者對同行評議過程透明性的需求,是科技期刊未來發展需要重視和關注的重要方面。
9、出版倫理規范化
科學研究以誠信為基礎。近年來,由于科研產出的不斷擴大,科研不端事件日益增多,使得科研誠信和不端行為受到了多方關注。2007年,首屆世界誠信大會上提出了“促進負責任的研究”,2010年《科研誠信新加坡聲明》和2013年的《關于跨界科研合作中的科研誠信蒙特利爾聲明》,以及2015年第四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的主題“科研激勵和科研誠信:完善科研體制,促進負責任研究”,都在強調科研誠信的重要地位及其對科研的推動作用??萍计诳诔霭鎮惱碇行枰l揮積極的作用,增強在抵制學術不端、引導科研誠信、凈化學術環境中的作為,如果能將學術不端控制在之前,將會極大地抑制學術不端現象,減少學術不端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具體措施包括在期刊出版前、出版中和出版后:在出版前,應加強對作者有關學術不端的認知和判斷,學術不端的處理辦法;在出版中,應加強同行評議、論文相似度檢測、論文研究方法、研究過程與創新性的審查等;在出版后,應加強社會(讀者)監測機制、學術不端懲戒機制等。
10、評價功能增強化
學術評價是科技期刊的一項基本功能。學者認為,科學出版業之所以難以顛覆,是因為期刊的校驗(Validation)、篩選(Filtration)和指定(Designation)功能無法被期刊以外的形式替代。在這里“校驗”指的是同行評議,“篩選”指期刊為學術社區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篩選出有代表性的內容,“指定”指的是期刊為機構記錄了研究者的職業發展。這三個功能就是通過期刊對文章的評價及其效果來實現的,由此可見期刊評價功能對學術社區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一般來說,期刊對于學術論文的評價功能作用于前、后兩個階段,發表前的評價涉及整個審稿過程,主要是同行評議;發表后的評價涉及期刊分級等量化的期刊評價方法。近年來,科學社區對同行評議和期刊分級等評價方式質疑增多,期刊也開始日益重視增強其評價功能,以便更加公正客觀地評價文章學術水平。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正在如火如荼地改變甚至顛覆人類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也沖擊著傳統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為科技期刊發展帶來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科技期刊應當深刻認識到,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只會被時代淘汰,變革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正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勇敢審視自身,積極擁抱變化,迎難而上,探索新的發展和轉型道路,才能實現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在轉變過程中,出版商必須牢牢把握發展趨勢,銳意進取、不斷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和發揮科技期刊的作用,助力科技發展和推動科技創新,更好地促進知識傳播和科學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