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活動和出版活動歷來是密切相關的,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出版活動的發展和出版物的演變,編輯工作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王波指出,網絡出版的異軍突起,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出版行業的技術改善和管理加強,但是對編輯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幅提高了編輯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而在此背景下,編輯職能形成了開放性、交互性、同步性、即時性以及互動性的新特性。王兆國從實際工作出發,總結提出網絡出版時代編輯亟需強化版權意識、內容把關意識、全程策劃意識以及交互意識,并指出了加強這些意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廖坤、崔玉潔基于網絡時代出版模式的現狀和主要問題,探討了我國學術期刊的出版模式;李荷君則分析了網絡出版的營銷模式??梢?,在網絡出版形勢下,編輯職能產生了新的特點,學術期刊出現了新的出版模式和營銷模式,給編輯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那么,就很有必要厘清網絡出版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究竟發生了哪些轉變,并找出提升編輯能力的途徑,以完成新時期編輯角色的新定位,促進學術期刊的快速發展。
網絡出版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轉變
編輯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職業;編輯的工作,需要滿足人們的閱讀、視聽等精神需求而出現的專事文化選擇的社會角色。隨著網絡出版的興起,原有的選題策劃、審稿、排版、校對、印刷、發行等傳統工序簡化為網上信息的傳遞與,也改變了原有的編輯過程,對編輯的工作內容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隨著網絡采編系統的廣泛應用,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多環節的工作逐漸向系統化和一體化方向發展。這要求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具備傳統的編輯技能,還要具備熟悉和應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能力,能夠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在較短時間內進行更加有效的編輯工作。網絡出版給學術期刊出版方式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使得原創作品、編輯加工以及印刷發行都通過網絡完成。這些變化深刻地影響著學術期刊編輯角色的認同與轉變,也極大地轉變了編輯的職責和理念,進而改變了現有編輯的角色定位。
(一)編輯專業技能和職責理念的轉變王樹槐指出,期刊編輯是期刊社的核心人才,有什么樣的編輯就有什么樣的期刊。當下網絡出版潮流對學術期刊編輯提出了更高要求,學術期刊編輯要應勢而變,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識別文章的學術價值,以適應紛繁龐雜的信息來源和轉瞬即變的信息更新速度。盡管學術期刊的網絡出版形式能否完全取代傳統紙媒出版形式尚需時間來檢測,但傳統出版方式顯然已經難以滿足網絡出版對學術期刊的選題、審稿、排版、校對等流程化技能的要求。作為多元出版方式的有益補充,網絡出版面向的受眾更加廣泛,傳播更加迅速,由此要求編輯人員的能力素養要符合網絡出版的新特點。結合國家頒布出臺的《網絡編輯員國家職業標準》和總結網絡出版工作實踐經驗可以看出,網絡出版至少在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等方面發生了明顯轉變。首先,網絡出版搭建起學術期刊與作者、讀者之間更加生動和深入的溝通互動平臺,意味著學術期刊編輯從后臺走向前臺,實現了與作者、讀者的零距離互動交流。這就對編輯人員的溝通耐心、反饋速度、應變能力等服務型職業素養以及編輯本人的學術素養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比如,超星的“域出版”就允許讀者對學術期刊評論,實現與編輯的即時溝通。編輯則需要對讀者提出的與論文相關的問題及時做出專業的回復和解釋。其次,相較于傳統出版模式,網絡出版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要求學術期刊編輯除了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之外,還要掌握基本的網頁實現能力,如素材整合、內容加工、網頁制作、受眾調查、論壇管理等能力,以保障網絡出版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傳統文字編輯人向出版策劃人的角色轉變
在傳統學術期刊出版中,編輯的主要角色作用是進行文字的加工和把關審查,不斷利用編輯工作擴大信息的交流和積累,來提升自身的文字編輯能力。相對而言,傳統紙媒出版模式較為固定和僵化,在長期制式的出版活動中,各種期刊均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形象特征。對此,應當辯證地予以看待:這雖然能夠籠絡一批本專業領域內的穩定受眾,在圈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權威性,但也在無形中為自身設定了準入壁壘,限制了圈外受眾的流動進入。編輯在傳統出版模式下,業務角色相對簡單,只需要做好文字處理工作,做到對單位負責、對期刊負責、對少量專業群體負責即算是達到了合格。然而在網絡出版愈顯生機的情勢下,如何做好網絡內容的篩選、整理和加工已然成為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的基本能力要求,其背后深刻地體現出網絡出版編輯從文字處理向文本策劃轉變的趨勢。整體性出版策劃對編輯人員而言,不僅僅意味著文字的編排和校對,更意味著對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的通盤把控,統籌考量各類資源的搭配比例和結構布局。
對于學術期刊編輯而言,完整地呈現單篇論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如果適當運用圖像(如重要作者的頭像)、音頻(如編輯錄制的編者按),或者專家學者為推介作品而錄制的視頻等資源,甚至以專題的形式推出一組文章,則既保留了學術論文的嚴肅性,又能體現編輯和期刊對文章的重視,也能讓讀者更為深入地了解論文的學術背景和相關信息,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期刊與讀者和作者溝通的交互性、共鳴性和可視性,也進一步增強網絡媒介傳播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近年來一直堅持以專題的形式組稿約稿,并通過建設微信公眾號和學報網站,以及通過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超星“域出版”、國家社科期刊庫、中郵閱讀網等網絡出版平臺,加大與作者、讀者的溝通和交流,加強對外學術推薦,積極擴大期刊影響力。因而,對于一名優秀的網絡出版編輯人員而言,對出版內容的定位策劃、對信息資源的采寫加工、對傳播內容的監督把關和對傳播途徑的設計反饋等四個方面的知識是相依相成的,缺一不可。而在網絡出版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人員更應注重全方位能力的整體性再塑造,從而轉變成為能夠獨立擔當的網絡出版策劃者。
(三)專業工作者向市場營銷者的角色轉變
在網絡出版出現之前,學術期刊編輯更多強調的是專業學術編輯這一角色,但是在網絡出版時代到來后,編輯人員的功能角色由單一型逐步向著復合型過渡,即由傳統的專業工作者向市場營銷者轉變。盡管學術期刊的讀者和受眾相對較為穩定,但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研究生教育普及率逐年上升,學術期刊的潛在受眾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開放包容的網絡出版市場環境為傳統紙媒學術期刊提供了廣闊的傳播市場和規模更大的潛在受眾,毫無疑問這是實現學術期刊快速發展難得的時代機遇。與此同時,弊端叢生的學術評價體制和學術期刊同質化發展又為期刊出版單位的生存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壓力①。因此,網絡出版的總體趨勢必然要求學術期刊編輯人員樹立市場意識,承擔起市場推廣者的角色,積極利用各種網絡出版平臺和渠道推介期刊,通過網絡傳播擴散的便捷性和高效率,大范圍地面向潛在網絡受眾宣傳推廣本單位的網絡資源,擴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例如,《中國工業經濟》在官網上公開了論文的原始數據、程序、附錄等附件,歡迎讀者下載,并準備公開部分論文的評議書。顯然,這既能夠更好地促進學術界的知識共享和學術交流,使廣大讀者和作者受益,又能夠彰顯期刊的學術自信,吸引更優質的稿源,進一步提升期刊學術質量。需要注意的是,在網絡出版管理尚不成熟規范的現實境況下,學術期刊編輯要熟悉并掌握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并以此為工具有效維護期刊和作者的版權、知識產權等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