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化成果的研究方法分析
當今會計學研究主要的方法共有六類,分別是以使用檔案文本數據為主的檔案研究法、實驗研究法、以問卷調研和訪談為代表的實地研究方法、典型企業的案例研究法、規范性研究以及數學建模法。按照是否需要使用數據的分類標準,這六類研究方法又可分為實證研究方法與非實證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具體包括:檔案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實地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非實證研究方法則包括規范性研究法和數學建模法。在此分類的基礎上,本文對三個層次期刊445篇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對論文研究方法的統計結果可知,在三個層次期刊的中,實證研究仍是當前國際會計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在三個層次期刊中均占90%以上。在實證研究論文中,檔案研究最為流行,占所有論文的87.4%。這是因為會計學研究存在大量數據庫的支撐,通過對檔案數據的統計分析,更容易得出客觀且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研究結論,因而成為主流會計學研究通用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與數學建模也占有一定比例。可以展望,未來會計學研究仍會以檔案研究方法為主,但在難以獲取檔案數據時,根據實際研究的問題,可以采用數學建模、實驗研究、實地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此外,在使用檔案研究方法的論文中,內生性問題的處理是國際會計頂級期刊格外重視的問題,基于外生事件的雙重差分方法(DID)、處理遺漏變量問題的工具變量法(IV)和配對樣本法(PSM)、處理反向因果問題的斷點回歸法(RDD),以及近年得到格外重視的系統廣義矩估計(SystemGMM)是頂級期刊論文處理內生性問題采用的主要方法,值得學者們高度重視。
二、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視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引起了世界普遍關注。轉型經濟的制度特點,為中國會計研究提供了獨具特色的研究視角。在對445篇論文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在使用中國研究數據的論文中,大量論文在研究視角上呈現出較強的中國特色。這些研究視角主要包括:中國特有的制度環境、中國特殊的審計話題、政治關聯、中國上市公司獨特的股權結構和上市方式等。對這些視角的歸納與分析,能夠為以中國市場為主要數據來源的研究,提供關于研究視角選取的參考建議,提高使用中國研究數據發表高水平會計論文的可能性。這些研究視角下的相關成果,也是促進中國會計學術思想與國際融合的重要力量,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會計實踐的重要途徑。
在總計445篇論文中,使用中國公司數據的論文共134篇,占論文總數的30.1%。在第一層次131篇論文中,以中國公司為樣本的共24篇,占18.3%。其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研究視角的論文共21篇,占24篇論文的87.5%。在第二層次的115篇論文中,數據來源為中國的論文共23篇(20%),研究視角具有中國特色的論文共14篇,占23篇論文的60.9%。在第三層次的199篇論文中,87篇論文數據來自中國(43.7%),具有較強中國特色研究視角的論文36篇,占87篇論文的41.4%。
統計數據表明:(1)在三個層次期刊的學術論文中,第三層次中使用中國數據的論文占比最高,其次是第二層次與第一層次。但第一層次期刊使用中國數據的論文中,選題具有較強中國特色的論文占比最高,恰好驗證了在會計學領域“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道理依然成立。(2)在第三層次期刊上,雖然大量論文使用了中國數據,但研究視角對中國特色的制度背景、公司特征等方面的挖掘明顯弱于第一層次期刊論文。我們對71篇具有中國特色研究視角的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1)在所有研究視角中,以中國特殊制度政策與制度環境為研究視角的論文共30篇,占總篇數的42.3%,占比最高。發表在2000—2010年間的論文共17篇(56.7%),發表在2011—2016年間的論文共13篇(43.3%),說明這一視角下的相關選題發展相對平穩但呈現下降趨勢。近年來,此類研究視角更多基于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大背景與資本市場法制變革(例如審計師強制輪換制度、股權分置改革、獨立董事意見披露與薪酬制度、央企審計師選聘制度、關聯交易價格披露規定等),對重要的會計研究內容提供了中國制度視角的新穎詮釋。(2)中國特殊審計話題的研究視角,這類視角基于中國特殊的審計數據,是中國特色會計研究視角中的新增長點。這一視角下的論文共17篇,占總篇數的23.9%。發表在2000—2010年間的論文僅2篇(11.8%),其余15篇論文(88.2%)均發表在2010年之后。尤其在2010年后,在UTD24中3種期刊上,審計研究視角的論文數量迅速攀升,說明這一領域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這一研究視角下論文數量的上升得益于中國逐漸開放審計師個人特征的數據披露,而在美國等西方資本市場上卻難以獲取該類數據。審計師個人特征視角的相關研究打破了以往國際審計研究只能基于會計事務所層面的僵局,從審計師個體層面提供了關于會計信息質量、審計意見與審計質量等現象的深層次解釋。例如,Ferdin、Aobdia等從審計師個人特征角度,分別研究了個人特征對審計質量和盈余反應系數的影響。Guan等從審計師與公司高管的校友關系角度,研究了這種社會網絡關系對其審計意見的影響。這一研究視角下的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有較大的研究空間。(3)以股權結構、政治關聯與資本運作行為為研究視角的論文合計24篇,占總篇數的33.8%。
三、結論與啟示
21世紀以來,中國會計研究國際化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論文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上不斷成熟,研究視角呈現出較強的中國特色,在國際會計研究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本文運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方法,對2000—2016年間中國兩岸四地學者在12種國際頂級會計學期刊發表的445篇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當前中國會計研究國際化呈現出以下四方面特征:
1.兩岸四地研究機構中,香港地區研究機構的國際化成果數量占比最高(59.4%),其次分別是中國大陸(23.1%)、臺灣地區(16.3%)和澳門地區(1.2%)。研究機構平均發表數量的統計結果顯示,香港地區機構平均論文數量最高,澳門地區次之,其后是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在所有機構中,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以絕對優勢位居前三;在中國大陸,上海財經大學數量最多,北大、清華勢頭強勁;臺灣大學位居臺灣地區第一名;澳門地區中,僅有澳門大學在頂級會計期刊上發表過論文。
2.運用共詞分析發現,盈余管理、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與管理層預測是核心研究內容,企業社會責任、家族企業與信息可比性的研究熱度雖然一般,但這三類研究潛力較大,未來可能會成為會計研究國際化的新增長點。結合聚類分析結果,本文建議學者可以選擇公司治理與企業盈余管理、法制環境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可比性與企業決策相關的研究話題,這類話題具有較強的研究潛力,是國際會計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
3.實證研究是當前會計研究的主流方法。在對論文研究方法統計的基礎上,我們發現: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論文數量占到94.2%,并且基于大量研究數據的檔案式研究在四類實證研究方法中占比最高,占所有論文的87.4%。此外,國際頂級會計期刊格外重視論文對內生性問題的處理,論文多使用雙重差分方法、配對樣本法、工具變量法、斷點回歸和系統廣義矩估計等計量經濟學方法處理內生性問題。
4.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視角是中國會計研究國際化成果的顯著特點。在總共445篇論文中,使用中國數據進行研究的論文占比超過三成。研究視角具有中國特色的論文共71篇,這些研究視角與西方主流研究迥異,特色鮮明。其中,基于中國制度環境的研究視角占比最高,基于審計師個人特征視角的論文比重迅速上升。在UTD24三種頂級會計學期刊上使用中國數據的24篇論文中,超過九成論文選擇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視角,高于其他兩個層次期刊。這些論文一方面使得中國會計研究成果被世界所認可,另一方面也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公司治理、會計準則、會計發展的重要渠道。隨著會計學研究深度與廣度的日益擴展,國際學術界的競爭日趨激烈,研究挑戰與機遇并存,客觀上對未來中國會計學研究國際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本文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我們認為:(1)未來中國會計學研究應基于中國特殊的制度環境、政策背景、特有的研究數據,采用國際主流的研究方法,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學研究選題,研究中國經濟及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對會計相關研究內容的影響。(2)兩岸四地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發揮各地區研究機構在會計學研究中的比較優勢,組建長期、穩定的學術合作團隊。(3)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問題關注度不斷上升,學者們應進一步擴展中國會計學研究的選題視野。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大中華區會成為全球會計學研究國際化成果的重要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