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的社會性體現于期刊與社會互動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飛躍(如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都相應地伴隨著信息環境的革命性發展。期刊的變化對信息環境的發展變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期刊的社會性體現于它具有的社會功能。期刊的社會功能又體現于它對社會(科學)的推動和探索,沒有社會發展對知識記錄和知識積累的現實需要,就不會有期刊的出現,從先人的結繩記事,符號與圖畫記事到語言文字,乃至今天的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是人類知識資源的積累、傳播和開發利用的發展歷程。期刊的存在意義就在于它是知識積累和知識傳播的社會信息載體,具有探索性。探索源于人類面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實踐理性,這種實踐理性是期刊本質的體現,是根本的社會功能。科學尤其是社會科學,不但具有時代性,而且具有強烈的國家性、民族性,期刊作為科學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傳載工具,無不為本民族(本國家)服務,其發展也無不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與社會環境相適應。其次,期刊的社會性體現于它與社會互動。沒有社會需要和社會環境這一社會基礎,期刊的社會存在則無實際意義,正是這一與一定社會需要與社會環境相聯系的社會本質,構成了期刊的社會基礎與價值基礎。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分科學家轉行到與戰爭有關的崗位,戰爭造成了科學技術的中斷,必然影響期刊的發展、發行。我國“”前的1966年有期刊191種,總印數為2.3億冊;“”十年期刊發展緩慢,到1977年有628種,總印數為。5.6億冊;1978年為930種,總印數7.62億冊?!啊睍r的期刊尤其是社會科學期刊“聲音”可謂一致,完全是社會(政治)作用的結果。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我國期刊到2004年發展為9074種??茖W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開放,使自然科學期刊更具生機和活力,社會科學期刊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期刊的這種繁榮,自然也推動了我國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步伐。實踐證明,社會環境是期刊賴以存在與發展的社會基礎,并且從根本上制約和影響著期刊的社會生存和發展進程,同樣,期刊的繁榮與發展,對社會環境的健康發展乃至對社會的進步具有助推作用。
二、期刊的社會性在于人類利用期刊服務社會
社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期刊又是人類不斷積累知識之需及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即知識的產生和積累主要是生產實踐活動的需要和結果。就是說,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期刊產生和發展的終極動因,知識信息的主體又是人類社會生產實踐的反映。期刊依附于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又作用于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其一,期刊中蘊含著大量有用的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其二,期刊向人們展示著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科技動態及進展,可幫助人們了解科學發展的軌跡,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鑒他們的研究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取科學皇冠上的明珠;其三,人們可利用期刊獲取并匯集情報信息,并避免重復勞動,促進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進步;其四,期刊文獻為人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人們利用它學習知識、陶冶情操、娛樂消遣、充實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尤其當今,期刊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及其社會性更顯現其特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