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的誕生屬社會自然現象
世界上最早的期刊是1665年1月和3月分別在法國巴黎創刊的《學者雜志》和英國皇家學會創辦的《哲學會刊》。1972年祖傳中醫唐大烈編輯刊印的《吳醫匯講》是我國歷史上第一種具有期刊性質的連續出版物。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出版了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這是外國人創辦的第一種中文期刊。1894年甲午戰爭后,我國一部分愛國知識分子,紛紛出版報紙雜志,宣揚救國之道,創辦了《中外紀聞》、《時務報》、《湘報》、《東方雜志》等。從1792年到1910年我國共出版了200多種期刊。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在“五四”時期創辦的《湘江評論》、《天津學生聯合會會報》等刊物與1915年創刊的《科學》雜志和《清華學報》以及后來創刊的《北京大學日報》、《史地學報》、《自然界》等期刊,則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代學術期刊。我國自《吳醫匯講》為了傳教當時的醫術,到、創辦《湘江評論》和《天津學生聯合會會報》,倡導科學民主,反對封建專制和落后,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乃至改革開放20多年,期刊的革命作用體現了期刊與社會的互動功能性。人類需要誕生了期刊,社會進步促發了期刊。
二、期刊以其特有的模式存在、發展,形成了自然性
關于期刊,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為:有固定名稱,定期或按宣布的期限出版,并計劃無限期出版的一種連續出版物。這是期刊與其他傳媒體的區別。如果說語言:文字的誕生是信息交流與載體方式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則大大地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產生,電子計算機和網絡的產生與普及利用,是人類信息交流方式和信息載體形式駛入了一個相當發達的階段,根本性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傳遞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期刊是伴隨著語言:文字的產生而在圖書的基礎上派生的另一種文獻載體形式,是信息與信息技術手段,知識與知識資源的積累和傳播為需求,知識組織與知識利用為目的的社會文化現象,是自然與社會,文化與技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產物。
期刊的自然性體現于期刊揭示自然和服務自然。期刊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存在于社會,最大的特點是它的繼承性,它與人類和自然的相互依附性。它是人類勞動的物化,其自然性存在于這種物化之中。人類通過期刊揭示自然,反映著自然,繼承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人類知識是一種歷史的積累,是一代又一代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經驗的總結,每一代人都把前人或別人認知的終點作為自己的起點,然后通過實踐獲得新的認識,探索出新的成果。期刊成為傳播這些成果的工具,這種固有的傳播人類知識(成果)的繼承性、發展性亦可謂期刊的自然屬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