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整體一個組成部分的中國期刊史,它的發展演變,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粗糙到精細,從不完備到體例齊全的過程。
一、初創期(1815年-戊戍變法前)
初創期的期刊以西方傳教士創辦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華僑為主要讀者的外文期刊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導地位,還有商業性期刊和其他專業性期刊等??偟膩碚f,門類不多,數量的限,可以說是中國期刊史的蒙昧時代。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鴉片商和傳教士等殖民者為叩開古老的中國的大門應運而生的。1815年8月5日,英國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年)和米連共同主編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馬六甲創刊,學界一般認為這是近代以來以中國人為讀者對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開了中國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譯音,“每月”即月刊,“統記傳”即雜志的意思。這個月刊仿中國線裝書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頁,約兩千字,初印500冊,后增至1000冊,免費在南洋華僑中散發,于1812年???,共出80多期。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外國傳教士在南洋的華南沿海一帶共創辦了六家中文報刊和十一家外文報刊。從編輯方針到期刊內容與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麥都思主編了《特選撮要每月統記傳》(1823-1826年),麥都思、郭士立主編了《東西洋每月統記傳》(1833-1837年)。后者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這些期刊“以闡發基督教教義為唯一急務”,主要內容是宣傳基督教的道德觀念。外文報刊則抵毀中國禁煙政策,刺探軍情,暴露出傳孝士的真面目。外文報刊中裨治文主編的《中國從報》月刊是美國人在華創辦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鴉片戰爭后,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大批外國傳教士涌進中國,其報刊活動也由華南沿海向華中、華東、華北深入,上海成為近代報刊出版事業的中心。到1860年,外國教會和傳教士在中國出版的報刊達32家。1890年發展到76家,到十九世紀末,外國人在中國創辦了近200家中外文報刊,占當時我國報刊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幾乎壟斷了當時的報刊出版業。其中以林樂知主編的《萬國公報》刊期最長,了行最廣,影響最大?!度f國公報》初名《中國教會新報》,于1868年9月8日創辦于上海,后來成為外國在華出版機構廣學會的機關刊,1907年??1儆姓?、教事、雜事、格致等專欄,鼓吹變法自強,對戊戍變法運動產生了直接的鼓動作用。麥都思、奚禮爾、理雅各先后主編的《遐爾貫珍》(1853-1856年),是鴉片戰爭后第一個宗教月刊。由徐壽及來華美籍學者傅雅蘭在上海創辦的“格致書院”出版的《格致匯編》(1876-1901年),是我國最早的綜合性科技期刊,內容有專論、新技術、博物新聞等欄目。少量畫報和文學期刊的出現打破了宗教期刊的一統天下。中國最早的畫報是在上海創刊的《小孩月報》(1875-1915年),是美國傳教士范約翰主編的供中小學生閱讀的兼有文字和圖畫的畫刊。1877年申報館主辦的《寰瀛畫刊》(不定期)和1880年上海圣教書會編印的《圖畫新報》,所刊風景建筑和仕女圖片大多是西方過時的舶來品,代表這一時期最高水平的同時也影響好幾家畫報的上隨《申報》附送的由昊友如主編的《點石齋畫報》(1884-1894年)。神仙人物,市井小民,內外新聞,無所不畫,頗受讀者歡迎,這里應順便提到的是,畫報是中國早期期刊的一個重要品種。此后于1926年由伍連德創刊的《良友》畫克勤克儉,以畫面手段為主報導中外時事、科技日報消息、文化藝術、都市生活等內容,深受讀者歡迎。此刊迄今仍在香港出版,在我國畫報史上有自己的地位。本時期的文學期刊共五種。《瀛寰瑣記》月刊(1872-1874年)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期刊。
二、發展期(1896-1914年)
從戊戍變法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年間,中國期刊出版事業空前活躍。時代呼喚報刊,也產生了著名的報刊。近代期刊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結束了外國人壟斷中國期刊出版的局面,堪稱中國期刊史的發展期。報刊傳播觀念的初步覺悟是本時期期刊發展的思想基礎,而進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政治家的身份躋身期刊出版陣地,又為期刊發展提供了主體保證。期刊被他們視之為“國之利器”,并賦予鮮明的政治功利性。蘇州東吳大學主辦的《東吳月報》(1906-1928年)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就期刊類別來說,以傳播新知識的科技期刊較為突出,以小說命名的文藝期刊初步繁榮,而以喚醒民眾為宗旨的政論期刊異軍突起,成為本時期的期刊主流。
1、政論期刊
這是中國近代期刊的顯著特色。從期刊個體來說,政論成為每個期刊不可缺少的內容;從期刊總體上說,政論期刊占了當時期刊的大多數,支撐了當時期刊的總體格局。梁啟超(1873-1929年)就是本時期卓越的期刊編輯家,他主編的《時務報》旬刊(1896-1898年)吹響維新論壇上的號角。戊戍變法失敗后,他在日本橫濱主編《清義報》旬刊(1898-1901年)、《新民從報》半月刊(1902-1907年),從異國彼岸發出變法圖強的聲響?!稌r務報》以刊載宣傳變法的政論文章為主,同時登有上諭、奏折等,發行量由創刊時的4000份,增至1.7萬份,創當時我國期刊發行的最高記錄,是維新變法運動中影響最大的期刊。梁啟超以這三大期刊為輿論陣地,發表《變法通議》、《新民論》等近百篇文章和專著,語言恣肆,或文或白,把報刊政論文體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一時稱頌,被譽為“時務——新民體”。
2、留日學生期刊
自1899年到辛亥革命前,留日學生創辦了30多種革命期刊。這些資產階級革新派的政論期刊,幾乎都為月刊。它們生在國外,發行國內,大都由留日學生同鄉或同盟會在日本的各省分會主辦,名稱大多以省名命名,期刊內容、編輯者以及發行對象都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是中國期刊史上最早的一批地方刊物。其中以鄭貫中主編的《開智錄》(1899年)創刊最早,《湖北學生界》(1903年)是第一個以省份命名的刊物,而以《江蘇》、《浙江潮》、《復報》、《云南》、《四川》、《河南》、《夏聲》等刊物影響最大。
3、婦女期刊
從1898年到1949年,全國的婦女期刊共約600多種。其中戊戍變法到“五四”運動前,共50多種。1898年7月,《女學報》作為女學會會刊和上海女學堂的校刊創刊,標志著中國防大學歷史上第一人份以婦女為對象的期刊誕生。該旬刊由梁啟超的夫人李惠仙、康有為的女兒康同薇等人編輯,以提倡女學、爭取女權為宗旨。到1911年武昌起義時,全國各地以婦女為對象的期刊達30余家。近代婦女期刊絕大多數出版于廣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主編人大多數是受過資產階級教育的新一代知識婦女。提倡女學,講論女德,尊重女權,反對纏足是其共同特點。其中丁初我主編的《女子世界》(1904-1907年)是辛亥革命前歷史最長、影響較大的婦女節期刊;秋謹主編的《中國女報》文字淺顯,言論最為激進,影響最大。
4、文學期刊
以小說命名的綜合性文藝刊物大量興起并發展成為辛亥革命前后期刊的一支勁旅,受“小說界革命”的文藝思潮的影響,以小說命名的文學期刊蔚為壯觀,極一時之盛。從1902年至1916年,創辦文藝期刊57種,其中以小說命名的期刊就達26種??≌f,卻并非小說???。除小說外、戲?。▊髌妫?、詩文、政論及時事都在刊載之列,是以小說為主體的綜合性文學期刊。其中以梁啟超在日本橫濱主編的《新小說》(1902年)為最早,影響最大。與李伯元主編的《繡像小說》(1903年)、吳趼人主編的《月月小說》(1906年)、徐念慈主編的《小說林》(1907年)合稱晚清四大小說刊物。其他較有影響的有《新新小說》(1904年)、《新世界小說社報》(1906年)、《中外小說林》(1907年)、《小說時報》(1909年)等。這批期刊誕生在熱情澎湃的辛亥革命前,政治功利性是其底色,追蹤時代,反映現實,經小說“新民”是其主要的出版追求。用偵探、政治、武俠、家庭、社會、教育等雜彩紛呈、分類并不科學嚴謹的小說欄目刊登短篇小說,連載中長篇小說及戲劇是其基本的編輯手段。包括《官場現形記》等譴責小說在內的一大批中外優秀小說就是通過這些刊物與讀者見面的。辛亥革命失敗后,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政治熱情減退,以游戲為宗旨的消遣娛樂性文學期刊大批涌現,壟斷了文藝期刊出版。主要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月報》(1910-1932年)、沈瓶庵主編的《中華小說界》(1914年)、徐枕亞的《小說從報》(1914年)、王鈍根主編的《禮拜六》、黃山民的《小說?!?、李定夷的《小說新報》、胡寄民的《小說革命軍》等。其中以《禮拜六》(1914-1923)最有代表性,是模仿美國富蘭克林的《星期六晚郵報》而創辦的,從刊名、刊期到內容都強烈地顯示出都市性和娛樂性。所刊小說以哀情、艷情、凄情為多?!抖Y拜六》創刊號銷數“達二萬以上”,在200期刊物中,共刊載圖片600多幅。《禮拜六》派文學期刊的編輯非常注意探察和反饋讀者的欣賞心理鳳娛樂性、趣味性、傳奇性為中心設計各種各樣的欄目:小說、筆記、譯從、詩話、雜談、燈謎、笑話、歌臺、書苑、劇評等等;隨著時序、世事頻頻轉換推出名目繁多的專號:新年號、消夏號、中秋號、青年苦悶號、戀愛號、情人號、離婚號、婦女心理號、國恥號等等;印刷、裝幀也力求花樣翻新,吸引讀者。功利性強的文學期刊的衰落的娛樂性、游戲性的文學期刊的興起是辛亥革命前后,社會轉型期的文化、心理及價值觀念在文學期刊中的反映。
三、壯大繁榮期(1915-1937年)
1915年,《新青年》創刊,中國期刊史開始了現代歷程。正如秋翁在《三十年前之期刊》一文中所說:“那時正值國家鼎革之際……定期刊物,也像雨后春筍般出版。因為在那時候,舉辦一種刊物非常容易,一、不登記;紙張印刷價廉;三、郵遞便利,全國暢通;四、征稿不難,報酬微?。徽婵梢哉f是出版界之黃金時代?!眱H1919年和1920年兩年間,創辦的期刊就近100種,從1921年到1927年春,全國各類型的期刊共達500多種,超過此前歷史上各個時期所出版主要期刊的總和。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生機勃勃的期刊發展受到挫折,但從1932年起,又涌起一個波瀾,幾年間期刊持續增長,辦刊熱潮從文學刊物擴展到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據當時的《文學》雜志估計,1934年,全國有期刊300多種,當年開始有“雜志年”之稱,據《申報年鑒》統計,1935年6月底,全國期刊達1500種,除上海擁有398種外,南京、北平、江蘇、河北都擁有130種以上,又據《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上記載,1936年,全國三日刊以上的雜志達1793種。
1、以政論為主的綜合性文化期刊
1915年,陳獨秀主編《青年雜志》(1915-1922年)在上海創刊,提倡民主與科學,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一年后改名為《新青年》,是中國期刊史上最杰出的雜志之一。其前期是反對封建主義的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激進民主主義的戰斗旗幟;中期是由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刊物;后期則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和中共中央早期的理論機關刊。五四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以《新青年》為核心,傅斯年、羅家倫主編的《新潮》(1919年)、北京救國會主辦的《國民》(1919年)等刊物積極響應,提倡民主,反對封建;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劉師培擔任總編的《國故月刊》(1919年3月創刊)、梅光迪等人辦的《學衡》(1922-1933年)、章士釗主編的《甲寅周刊》(1925年創刊)則舉起復古的旗幟,反對新文化運動。而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體現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思想觀點的期刊,則先有王世杰主編的《現代評論》(1924-1928年),后有梁實秋等人的《新月》(1928-1933年)。
2、文學期刊
文學期刊在中國現代期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現代期刊的壯大繁榮昌首先是文學期刊的壯大繁榮。在文學期刊的總體規模上,以小說為主,散文(小品文)、詩歌等到門類齊全,同時,大、中、小型期刊綜合發展。1917年到1927年,創辦的文學期刊共143種。而從1921年到1923年,全國出現大小不同的文學社團40余個,出版的文學刊物52種。據茅盾統計,到1925年為止,更“不下一百余”。當時最重要的文學社團是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文學研究會的期刊除《小說月報》外,還有《文學旬刊》(1921-1927年)、《詩》月刊(1922-1923年)等,其中《詩》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創造社出版了《創造季刊》(1922-1924年)、《創造周報》(1923-1924年)、《洪水》(1924-1927年)、《創造月刊》(1926-1929年)等。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后,陸續出版了《前哨·文學導報》、《拓荒者》、《萌芽月刊》、《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北斗》、《文學月報》等刊物,提倡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茅盾、鄭振鐸、傅東華等主編的《文學》(1933年7月—1937年11月)是30年代上海大型文學刊物中壽命最長的,云集了全國知名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特殊地位,巴金、靳以主編的《文學季刊》(1934-1935年)堪稱大型文學雜志之最,16開,每期300多頁。曹禺著名的戲劇《雷雨》就是在此刊發表的。魯迅和茅盾是文學期刊編輯的楷模。茅盾著手改革原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消遣娛樂刊物《小說月報》(1910-1931年),可稱為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編新紀元之舉。1921年茅盾接任此刊主編后,大膽改革,封存了全部舊稿,以鄭振鐸、葉圣陶等文學研究會會員為主要作者隊伍,提倡“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發表中外優秀作品,介紹中外文學情況。在革新內容后,第一期起銷量大增,到年底已宿一萬。1923年茅盾被迫辭職后,鄭振鐸、葉圣陶、徐調孚先后繼任主編,繼承茅盾的編輯傳統,發表了巴金的《滅亡》、《家》等一系列優秀進步的文學作品?!缎≌f月報》持續20余年,特別其后十年則對中國現代文學影響最大的刊物??谷諔馉幤陂g,茅盾又主編了《烽火》、《文藝陣地》等文學期刊。魯迅曾先后編輯出版了《莽原》、《朝花旬刊》等二十種文學期刊。以期刊為陣地,以文藝為手段,廣泛、深入地開展文化領域的思想斗爭,是魯迅文學期刊編輯的基本思想。編刊肓人,通過文學期刊編輯工作,發現和培養新的力量,是魯迅文學期刊編輯的重要特點。魯迅編刊態度認真、嚴謹,講究期刊裝幀,不僅編刊仔細,還很重視“按語”、“編者附白”之類文字,說明紅編輯意圖,介紹刊物內容、作品背景情況。
3、青年期刊以及面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期刊
到北伐戰爭前夕,全國青年刊物達50多種。其中一部分是在革命的思想指導之下出版的。中國共青團最早的一團刊是成都的《人聲》、廣州的《青年》周刊等。團中央的第一個機關刊物是《先驅》半月刊(1922年1月—1923年8月),惲代英、肖楚女士主編的《中國青年》周刊(1923—1927年)是團中央的第二個機關刊,也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最杰出的期刊之一,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青年,動員青年反帝、反封建,在廣大知識青年和一部分青年工人中有廣泛的影響;在辦刊形式上,圖文并茂,文辭淺顯;平均期發量1.2萬份,最高達3萬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又改名《無產青年》、《列寧青年》(華崗主編,1928—1933年),并曾用《何典》、《青年雜志》等偽裝封面出版。在中央蘇區,《青年實話》(1931—1934年)半月刊,也是黨的很有影響的青年刊物。4、科技期刊
中國近、現代的科技期刊發展較慢。在維新運動期間,進步的知識分子覺悟到科技知識對于“新民”的重要性,開始創辦綜合性的科技知識期刊。僅1897年創辦的就有:《通學報》(1897—1902年)、以研究外國語為主,分歷史、物理、化學等科;羅振玉、蔣伯斧等主編的《農學報》(1897—1906年),在上海農學會主辦,初為半月刊,是中國最早的農業科技專業刊物;黃海澄主編的《算學報》以介紹數學知識為主;《新學報》則算學、政治學、醫學、博物兼顧。從1900年到1919年,創辦了一百多種科技期刊,門類廣泛,包括專業科技刊物和綜合性刊物,而以農業期刊數量最多,達29種?!兜貙W雜志》(1910—1937年)是中國地學會的機關刊物,也是中國現階段代地理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文獻?!吨腥A醫學雜志》(1915年創刊于上海)第期都用中、英文兩種文字對照出版,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是中國最早的西醫綜合性學會?!稓庀箅s報》(1915年創辦于北京)是我國第一個氣象雜志,也是某事我上最早的橫排期刊之一。這些期刊大多以介紹科學知識和外國科技成果為主,普及性強,學術水平尚弱。但有的模式設置了圖畫專欄,配以照片宣傳科技實況,促進了國人的科技意識。著名的《科學》是中國第一種綜合期刊,1915年創刊于美國,1918年遷回上海,由中國科學社編輯出版。它傳播科技知識,提倡科學方法,鼓勵科學探討,團結和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科學家。至今仍然出刊,是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學術期刊。
四、艱難發展期(1937—1949年)
伴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中國期刊進入艱難發展期。上海淪陷后,在期刊出版方面武漢、重慶、桂林先后起而代之。而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則既代表不同的政治區域,也作為不同的文化氛圍規定了期刊的出版內容和文化風格。因此,堅持抗日、積極進步的革命期刊,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國民黨反動派期刊,以及賣國投降的日偽期刊在這一時期同時并存,形式了期刊史上錯綜復雜的局面??谷諔馉帟r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點也在期刊中深深地刻下印痕。創辦的期刊,刊名多富有戰斗性,火藥味濃。如《前哨月刊》、《突擊》等。新聞期刊迅速增多,如《新聞記者月刊》、《戰地記者》、《新聞戰線》、《新聞周刊》、《青年記者》風行一時。在眾多期刊被迫停刊的同時,不少期刊紛紛合并,除《全民抗戰》(1938年7月創刊,由李公樸主編的《全民周刊》和鄒韜奮主編的《抗戰》三日刊合并而成,生活書店出版)外,《文學》、《中流》、《文從》、《譯文》四大刊物合并一個《吶喊》周刊(1937年8月—1938年10月,后改名《烽火》),先由茅盾、后由巴金主編?!妒澜缰R》、《婦女生活》、《中華公論》、《國民周刊》四家期刊聯合出版《戰時聯合旬刊》。這種受物質條件的限制而自動壓縮,調整出版規模,反映的期刊工作者火熱的愛國熱情。在出版形式上,為適應戰時的文化需要,期刊大多為加快傳播速度而縮短刊期。以周刊、半月刊居多,也有三日刊、五日刊月刊;為攜帶方便,期刊壓縮篇幅,縮小開本,小巧玲瓏的袖珍型雜志流行一時,32開本已屬大型,48開、64開頗多。就解放區和國統區的進步期刊來說,期刊編輯們出版熱情高昂,而印裝工業及紙張材料卻十分落后,出版期刊十分艱難,近乎癱瘓。期刊出版中精神層面與物質層面不平衡,是本時期期刊出版中的明顯時代特點。
五、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期刊事業以北京、上海為中心,又有了新的發展。新辦期刊以社會科學類為主,自然科學類較少。新創辦的著名期刊有《人民文學》、《紅旗》等,復刊的著名期刊則有《中國青年》、《中國婦女》、《世界知識》等。1949年,全國有期刊257種,年總印數2000萬冊。1959年,全國期刊已達851種,為1949年的3.3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3.75%。其中自然科學類期刊從1952年的87種,增加到356種,增長速度高于社科類期刊。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難時期,期刊品種有所下降,但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期刊數量又有所增加,1963年達861種,1965年達790種。中國期刊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做出了顯著的貢獻,期間卻也出現了某些問題。主要問題是參差不齊,部分期刊辦得不好,效益欠差,為此,有關部門正采取必要措施,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引導期刊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了一批質量較高、深受國內外讀者歡迎的品牌期刊,如文摘類的《讀者》、《青年文摘》,婦女生活類的《家庭》、《知音》、《女友》,文學類的《故事會》,時政類的《半月談》、《遼寧青年》等。中國期刊將以自己嶄新的面貌、獨特的文化風格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