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傳播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學術期刊的傳播方式也不斷地變革,其傳播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學術期刊傳播力建設逐漸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傳播力,是為使期刊在傳播過程中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而所運用的各種方法、技術和手段的總和。傳播力建設貫穿學術期刊的各個環節,近年來,我國學術期刊普遍存在的“內容為王”的思維,對傳播環節不夠重視,導致學術期刊傳播效果普遍不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不能很好地滿足,傳播功能缺失。本文就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如何解決長期同質化供給的問題,根據讀者需求,優化供給,優化傳播渠道,使得產品達到有效傳播進行探討。
一、供給側改革和學術期刊的供需特性
學術期刊有效地傳播到讀者手中,是供給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果傳播內容不夠好或者渠道不通暢,那就是無效的供給,所以提升傳播影響力建設是學術期刊經營與管理上深入考慮的重大問題。學術期刊傳播影響力包括其傳播的信息內容,傳播速度和精度,傳播的影響效果。具體來說首先期刊的內容能夠傳播出去,其次傳播出去的內容要有讀者并且盡可能多的讀者。然而,我國期刊數量多,就國家大量的綜合性期刊的而言,被認為有“全、散、小、弱”的特點,供給乏力,內容創新動力不足,長期以來受到“計劃性”思維的影響,經營分散,重作者而輕讀者,傳播形式單一,傳播內容同質資源分散,傳播功能缺失。學術期刊提供的產品,難以滿足讀者的需求。由此,加強自身傳播力建設,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和作者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提升傳播力途徑
首先,按需生產,打造“精品”。注重品牌建設,提高有效供給,提高出版效率和效益,這是傳播力建設的根本。紙質期刊發行也好,網絡傳送也好,其傳播效果都離不開品牌形象的打造,一方面要對讀者的需求進行調查了解,從讀者的要求出發,去做好策劃,篩選作品,提供優質的作品內容給讀者。另一方面也要創新內容的表現形式,來激發讀者潛在需求。第一要務是要注重學術期刊內容創新??l的內容必須能具有前沿性,推動學術創新。學術期刊是傳播學術的利器,把好稿件的學術質量關,做到以學術質量取文,抵制學術不端,不刊發低水平的學術稿件。第二是要進行準確定位,打造差異化傳播內容,根據受眾群體,塑造自身的個性特色和品牌內容。不斷策劃,跨學科的視野和方法,用“問題意識”打造特色欄目和專題欄目,依托有特色的學術資源,打造期刊名片。
其次,傳播形式的多樣化,服務個性化。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品牌推廣,一是充分利用紙媒。傳統紙質版的發行量雖然慢慢減少,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是有它的存在價值,學術期刊讀者群體主要是一些科研人員和教學人員,大多數人青睞于紙質的深閱讀,所以應在紙媒上做些文章,如利用封面宣傳資料、編輯立言、欄目主持人、廣告等,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通過郵局訂閱,各圖書館、資料室、同行交換、贈送等方式等途徑最快的速度發行出去。二是網絡宣傳多樣化。加強與各大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合作。通過數據庫快速將內容傳播出去,目前國內大型數據庫平臺服務也在不斷地探索合作模式,如中國知網的知識管理與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旨在構建全媒體、碎片化機構知識倉庫、沉淀知識資產實現機構內外部各種知識資源的一站式發現和獲取,整合多維多源知識資源。
再次,利用大數據,精細化宣傳。大數據思維是通達精細化出版傳播重要思路,精細化管理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管理理念,傳統的期刊組版方法操作上費時費力,通過精細化理念將期刊組版工作精細化、數字化。依托網絡和數字新技術實施精細化宣傳,使得期刊宣傳更有針對性、規范性、和合理性。大數據時代,各種信息蜂擁而至,需要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識別和歸類,例如選題的論證,印數的確定,通過對大量的讀者、作者的專業特征、人員組成、閱讀層次,興趣點、關注點,在進行數據分析,顯示傳播規律與傳播效果,使數據更加精細,手段更加精準。
最后,傳播人才的培養。互聯網的發展催生著編輯人才的更新換代,但是現實形勢中編輯傳播人才的培養還跟不上發展的步伐,編輯復合型人才非常缺乏。盡管各學術期刊與各大數據庫建立了合作關系,網絡傳播數量快速地上升,但學術期刊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并沒有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主要原因之一是復合型編輯人才相當的缺乏。復合型出版人才要既懂編輯業務,又能夠掌握數字技術且具有專業學術能力,能夠在某一研究領域具有一定造詣,這樣才能通過欄目策劃,把握學術研究動向?,F有的出版人員在實際工作當中不能勝任數字化發展的時代要求,跟各大數據庫大多數是“內容復制、媒體搬家”的合作狀態,學術期刊編輯還是處在埋頭苦干紙本的精雕細刻,網絡技術素養缺乏,網絡營銷能力薄弱,學術期刊數字的版權幾乎全部交給數據庫。這跟我國學術期刊多數規模較小,難以投入數量和規模的技術力量和人才力量不無關系。重視編輯網絡素養的培養,補齊自身的短板,要培養既懂得學術期刊出版理論,又精通學術期刊傳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