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對傳統學術期刊的沖擊強烈。學術期刊可借新媒體之力,突破紙質媒體的客觀局限性,擴大學術影響力,提升學術期刊的品牌競爭力。在新媒體環境中,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更高的素養和更強的能力,目前學術期刊編輯還難以適應新媒體學術期刊發展的要求,這是學術期刊數字化的一大瓶頸。而在學術期刊編輯眾多的素養和能力方面,思想意識首當其中,學術期刊編輯首先要緊跟新媒體形勢樹立數字出版意識,思索傳統學術期刊出版與新媒體環境中學術期刊出版的不同,探尋學術期刊良性發展高速發展過程中編輯必備的幾大意識。
一、編輯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是一個哲學術語,主體意識,即明確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公民,而不是一個臣民;是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體,而不是無足輕重的客體;自己是作為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的政治權利主體加入社會政治關系和政治程序的。在傳統學術期刊出版的時代,編輯離學術活動較遠,仿佛是學術舞臺的旁觀者,編輯負責學術期刊的內容選擇及文章的質量加工,對學術引領等作用有限。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更多的編輯開始注重自身的角色和作用,尤其是一些學術期刊編輯大咖的出現,學術期刊編輯開始覺醒,更注重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編輯主體意識日益增強。在新媒體形勢下,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加強編輯主體意識,認識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神圣性和創新性,明確學術期刊編輯對于科學創新和文化傳承中的積極作用,有一種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使命感。
二、數字出版意識
新媒體的出現,學術期刊走向數字出版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傳統媒體時代,學術期刊是借助紙媒的形式,以刊物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學術期刊的閱讀數量和閱讀范圍都極為有限。網絡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出現,學術期刊編輯必須樹立數字出版意識。微博作為新媒體的一種,在信息傳播中“對媒體軟環境有著顛覆性影響”,在學術期刊編讀互動及用戶參與及分享等方面發揮極大作用,這一平臺不僅利于構建編輯、作者、讀者“合力性溝通”新平臺、創造了更高效發行通道、吸引了更寬廣的讀者空間、提供了更便捷互動,是新媒體在學術期刊應用的有益嘗試。學術期刊編輯在新媒體時代必須樹立刊物的數字出版意識,結合刊物的實際情況,可從設立刊物微信公眾號、建立微信學術朋友圈、邀請名家設立網上專欄或論壇等形式進行探索。
三、社會責任意識
期刊的學術內容雖然是由學者提供的,但學術期刊編輯仍要意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學術期刊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傳承服務的,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國家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推廣服務。在傳統的紙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有限,影響力也有限。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學術期刊的傳播速度傳播范圍傳播效率發生了巨變,學術期刊編輯必須順應這一形勢,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歷史上很多編輯本身就是各個領域的杰出專家學者,不僅編書,也著書立說,學貫中西,且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對自己的要求不僅是進行文章的整理和加工,而是通過自身的學識修養,能參與學術活動甚至引領學術發展,做學術的領路人。目標越高,責任越大,才會有更強的事業心,工作中也就更有成就感和榮譽感。
四、用戶意識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大眾傳媒“點對面”的傳播方式,更“消解著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主動參與性更強、信息來源豐富、傳播方式更便捷、信息甄別更難、輿論監督和引導更難等特點,成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而一貫身份界限分明的傳播者和受傳者融合成了對等的交流者,他們可以互動探討,或多個交流者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緊跟新媒體的這種情境,學術期刊編輯必須樹立用戶意識。學術期刊在傳統紙媒時代,刊物是向讀者輸出信息,為讀者提供學術文章服務的。到了新媒體時代,讀者的概念逐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用戶。這一改變意味著學術期刊編輯的服務意識也要發生變化。原來學術期刊編輯是為讀者服務,即為讀者提供有創新內容的科學研究成果,以推動社會科學發展進步?,F在,隨著時代的改變,學術期刊編輯要樹立市場意識,服務更要具有針對性。首先給學術期刊準確定位,然后精準確定自己期刊的目標客戶,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為自己的目標客戶提供高質量的高效率的優質服務。這一轉變,是互聯網時代造成的,是新媒體時代形成的,也是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決定的。
五、互動意識
中國人民大學匡文波教授把“數字化”和“互動性”作為判斷新媒體的主要標準。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的新媒體所承載的信息有別于傳統媒體,它不是靜態的、單向的,而是動態的、交互的、實時的。新媒體傳播的互動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傳統的學術期刊紙質版的傳播是單向傳播,即學術期刊給讀者單向輸出信息,兩者之間不存在互動交流。進入到以網絡傳播為主的學術期刊新時期,學術期刊與用戶之間交流互動、信息的雙向傳播成為一種常態。因為網絡版的學術期刊,讀者不僅可以瀏覽、閱讀,還可以對某一問題提問、咨詢、交流,提出個人看法或提出改進意見。學術期刊編輯必須順應這一時代特征,在學術期刊編輯過程中,一直緊繃互動意識,在網絡版的編輯中,多為用戶的參與留出空間,共同探討問題,集中群體的智慧,為辦出高質量的精品學術期刊打下基礎。
六、精品意識
我國目前期刊數量是9877種,根據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學術期刊認定的文件通知,第一批認定的學術期刊數是5756種,第二批認定的學術期刊數是693種,兩者相加學術期刊總數為6449種,約占我國全部期刊數量的三分之二,可以說數量上我國是世界上的學術期刊大國。但遺憾的是,質量上卻不是世界上學術期刊強國。可以說,在世界學術期刊舞臺上,真正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微乎其微。在國內,口碑好的且學術影響力大的學術期刊也數量不多。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原因,有學術期刊評價因素,也有學術期刊內部因素。其中學術期刊內部因素的原因之一是精品意識的缺乏。在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傳播變得更便捷更高效更及時,這是利于學術期刊發展的。在這一新的歷史機遇面前,所有的學術期刊面臨一次新的洗牌。學術期刊在精品意識的要求下,從辦刊宗旨到理念,到欄目設置、組稿,再到文章的甄選、審稿專家的挑選,每一個環節都是提升辦刊質量制造精品學術期刊的過程。故學術期刊社或編輯部要倡導科學化經營,確立學術目標,打造精品欄目,塑造個性期刊,刊發有新探索、新觀點的優質論文,以在新媒體環境下為學術提供知識導航功能。
七、競爭合作意識
在新媒體時期,學術期刊不能再封閉辦刊,而應開門辦刊,通過與別的期刊社或編輯部開展合作,在提升刊物學術水平、提高競爭力的思想指導下,廣泛征求合作。學術期刊通過及時發表有新思想、新探索、新論點的論文,有精湛學術思想或創新價值的高質量學術論文提升學術品位,也可以通過邀約著名學者擔當欄目主持人或主編以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及學術高度,吸引高水平的作者關注及投稿。學術期刊編輯要注重與作者的合作,作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優秀的高水平作者不僅可以培養成期刊的忠實讀者(用戶),還可以成長為審稿專家,通過構建“關愛、尊重、信任、和諧”的期刊文化,搭建溝通平臺,展開競爭合作,在刊物中慢慢積累起影響力和信譽度,培養作者及用戶的責任心和忠誠度。
八、服務意識
我們一直強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編輯無疑是學術領域里知識文化的傳承者,不僅要參與科研的創新與發展,還要為新技術新知識的探索和爭鳴服務。在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要加強服務意識,服務范圍包括服務學界、服務用戶、服務社會。在傳統紙媒體時代,信息的傳輸是單向的,很少甚至幾乎沒有太多的反饋,而網絡的普及,新媒體時代帶給學術期刊的一大變化就是信息傳遞的多元性、多向性、互動性。新的學術信息在新媒體,要允許存在不同的反饋的聲音,在討論、分析甚至質疑的反饋中,學術期刊編輯做好服務工作,在用戶多元信息反饋中,整理出有價值的意見、找到原信息的漏洞或缺陷、提出新的思路或方向,為下一次技術革新或進步找到可以避免的歧路或指出新的路徑。這一切的工作都是服務社會、服務用戶、服務學界的有意義的工作。因為,試錯不是浪費時間,它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工作。找到了錯誤的行不通的方法或路徑本身就離正確的方法或路徑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