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9 04:16: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教學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提出的理論依據
教育部頒發的新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強調,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實施素質教育,確保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就要通過問題探究式教學活動等途徑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讓歷史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策略
1.再現歷史情景,激發探究欲望。歷史學科具有時間、空間、人物的特定場景,老師應有意識地引入具有一定感彩、形象具體的歷史場景,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與感悟,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選好情景資料,把學生帶入歷史氛圍之中。如:在講《三國鼎立》之前,從《三國演義》的歷史電視劇中精心選擇一組人物畫面,如曹操、劉備、孫權、董卓、袁術、呂布、孫策、周瑜等神態各異、各具魄力,又為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從右到左緩緩地出現在屏幕上,仿佛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向你走來,同時出現小說中最經典的幾句詩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辈拙湓娋湟来未蛟谄聊幌?,再現《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片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視性,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很濃。學生在觀賞中體驗歷史情感,把各種感官都應用到學習過程中來,可以保證具備各種記憶和思維類型的學生都能積極地感知歷史,使學生自然進入探究角色。在學生觀看影視資料的同時,教師要適當引導,特別是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使他們能有所收獲,有所側重。
2.組織活動課。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學會探究。新課程改革中活動課正是以“討論發掘問題”的形式出現,很適合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煉思維、尋求答案、展開討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3.實地考察,培養探究能力。歷史問題紛繁復雜,除中學教科書中提及的一些歷史大事可作進一步探究外,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間諺語、民俗習慣、人文景點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歷史知識,教師要善舉多方面的事例,開拓學生的思維,先讓他們就自己的知識獲取程序展開積極的討論,以豐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選項。在確定研究項目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搜集各種相關資料,有關史志、典籍、叢書、輯錄、論文、傳記、日志、實物及影印件都屬搜集范圍,學生可去互聯網、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處查尋,而后指導學生實地考察。
4.撰寫小論文,鞏固探究成果。為加強對探究成績的鞏固,檢驗探究效果,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或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參考書目,要求學生撰寫小論文表明自己的觀點。還可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游覽家鄉名勝古跡,寫觀后感,或編歷史劇本,所寫內容只要是依據材料,觀點鮮明即可。然后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解決類似和相關的問題。
三、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疤骄渴綄W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些類似于科學家從事科研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和產生積極情感,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產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甚至有所創造的積極欲望。
2.學會分享與合作。合作的意識與功能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了完成探究任務,學生離不開組內合作。合作學習可使每個學生平等地參與學習,并有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能較好地得到強化。合作學習可真正使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受到尊敬,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缺少充分的機會與條件,探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有利于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得以在這個過程中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并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學會欣賞別人。
3.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展開,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學生在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會激活自己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性活動,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4.幫助學生形成自主的學習能力。學生有成效的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教師上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建立起有效的自主學習機制。今天,終身學習已成為當今世界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與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布置研究任務時,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要教會學生“會學”。
一、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中歷史教師們都在努力重新建構新的教學理念,實現新教學目標的達成,尋求新穎有效的教學形式,試圖打破往常傳統的、已經不適宜現在教學目標的教學形式,以此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更好的提升學生們的歷史素養,但是我們必須正視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依然存在的一些教學困境和教學問題。具體說來,目前高中歷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1.學生缺乏目標與興趣
“以史為鑒,可以知古今”,這說明歷史不僅僅只是反映過去,更與現實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有效的歷史教學必須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但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脫節的這種教學現狀是十分明顯的,學生接觸的歷史教學是一種脫離現實生活的歷史,這種教學弊端也會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覺得學習歷史知識沒什么用處,是在浪費時間,漸漸就會產生一種“學而無用”的厭學心態,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脫離現實生活的初中歷史教學是十分空洞的,缺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更別說培養學生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濃厚的學習興趣是認真學習的前提,因此,高中歷史教學質量不高的困境便也可以從這里尋得原因。
2.教學模式單一與落后
目前,許多高中歷史教學依然停留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上也只是一味停留讀和記這個層面上,歷史學習的確需要記憶一些知識,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點等紛繁復雜瑣碎的知識點,記憶起來容易混淆,導致很多學生有畏難情緒,一味的停留在讀和記的層面上,讓學生對考試知識點死記硬背,成為背誦教材和應對考試的機器,歷史課在他們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記憶課程,以至于學生對歷史課程提不起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不高。
二、有效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1.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將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情境教學法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通過情境教學法,可以很好的將課堂內容導入,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這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將強烈的求知欲轉化為認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吸取歷史教訓,更好地推進今天的現代化建設,而不是簡單地記住歷史。所以教師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布置有趣味性的作業,化知識為能力??傊?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讓他們覺得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2.改變教學方式
首先,學方式要多樣化和科學化。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架設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
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歷史,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借助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結論性內容較多,這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部分老師認為歷史課沒有什么內容好講,只須向學生灌輸結論。他們記住該記的內容就行了。其實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教材上的結論,而且要使之理懈、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歷史問題,老師們要充當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媒介,幫助學生架設通向教材的結論的橋梁,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
4.注意與現實的結合性
把歷史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化歷史為現實。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很多學生認為離自己很遙遠.學起來沒有興趣,但大部分學生對時事政治比較感興趣,往往在課堂上老師一講時政熱點問題就聽得特別認真。教師如果能恰當地把歷史與時事相結合,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共鳴。
5.學法指導是動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順利升學,以便學到更高層次的知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觀察現實問題,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6.作業與評價的開放
學生的作業量要適當,不能太多。要回歸到課標的要求和教學目標的設計??梢跃幹埔恍┗A性的練習,但最好也要有開放性的題目,比如“法德化解百年恩仇,對中日兩國有何啟示?”、“隨著匈牙利等10個中東歐國家的新成員入盟,歐盟的建設之路還有多遠?”等。試題涉及的知識主要是教材,同時還應向課外延伸,聯系現實,聯系生活,即使是識記類的知識,也要盡可能通過活題來檢測。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或作業,可以由教師評價,也可以學生互評或學生自評。但教師是“首席”評價,即使是學生自評或學生互評,教師也要了解評價的情況,以防止評價“走過場”,失去評價的意義。
三、結語
筆者認為,在當前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多樣性、綜合性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本領,積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這對于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以上是筆者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希望這些經驗對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學習能力;情境教學模式
歷史教學的最終任務是教授學生歷史知識。但由于歷史沒有缺乏時效性,較難被學生接受。情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歷史知識帶給其的樂趣。教學中加入情境教學法,不僅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還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讓其快樂地接受知識。
1 情境教學模式的優勢
情境教學法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的、生動具體的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人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使學生的認知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1.1 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
情境教學具有極大地帶入性,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在參與過程中,學生的組織能力等各種能力可得到充分鍛煉。
1.2 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新課改要求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及創造性。將情境教學引入到歷史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在課堂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手、眼、腦、耳,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1.3 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優秀的教學情境配合現代化教學技術,能夠使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課堂上形象的重現,在形象的情境中感染學生,強化學生的愛憎情感。歷史教學過程要求老師能夠在知識的傳授之中潛移默化的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激發學生高尚情感。
1.4 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中學歷史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傳授歷史基礎知識。將情境教學法引入課堂中,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還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知識的內涵。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可在課前準備好關于南北矛盾中的勞動力、工業原料、關稅、奴隸制度等資料,在課上把學生分成兩組,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請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這樣,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啟發下展開爭論,化解難點。學生通過辯論,鍛煉了表達能力及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2 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的特點
2.1直觀性、感染性
初中學生的直觀思維正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在此過程中,還保留著好奇、好動、積極、感性等特點。這就需要情境教學符合這一要求。
2.2所提供的史實知識必須具備真實性
從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出發,真實性是前提。情境要符合現實,在情境中所提供的歷史證據更要真實。
2.3情境要為提高學生思維活動水平而設置,要有啟發性
情境教學法要求在課堂中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但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而非提高課堂氣氛。若只是為了增加課堂氣氛而設置情境,則反而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
2.4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意提升學生的情感
情境是直觀的感性的。在教學中,感染性強的情境可以很快讓學生深入其中,體驗到情境中的情感。此時,教師就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因為在所設置的情境中,學生身臨其境,對情感的體會十分真實,若對情緒的解讀有偏差,則可能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教師應當注意,情境的創設要以提升學生情感為目的,并且加以正確的引導。
3 歷史情境教學的策略
3.1 精心設計導課,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
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是最常見的開篇方式。這樣的形式往往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偉大的》時,老師可以選用與有關的影片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作為導入,然后說“剛才那段影片講述了戰場上的一個細節,其實全中國都加入到偉大的中。那么,讓我們看看,當時全國的局勢是怎樣的呢?”這樣,即激起了學生對于學習課堂內容的積極性,又讓學生的思緒在短時間內切換到的情境當中??芍^事半功倍。
3.2 適時、恰當得使用圖像、影音等直觀教學資料,再配合以教師的講解
情境的直觀性可以由圖片、影音資料等體現,但若全部課程中圖片太多,或偏離主題過遠,就不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很好得集中在所學的內容上。需要使用恰當的、貼近主題的直觀的教學資料,并且配合以教師的講解,課程就變得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節奏感強,讓學生輕松的將知識在形成記憶,無需課后苦苦背誦。例如,在講《》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選擇一定的時間向學生展示的圖片、甚至影音材料,若時間允許,還可以播放相關電影,跟直觀得給學生以感性的體會。然后,需要教師在圖像或影音資料呈現后,給予一定的講解和總結。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將感性的歷史故事整合成抽象的知識點。
3.3 教學語言要精彩、形象
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數十倍。老師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應有藝術性,語言越能夠與歷史情境展示結合得越緊密,那么 “移情現象”就越容易發生。例如:在學習《南宋抗元》的時候,展示文天祥的圖片,有感情朗誦《過零丁洋》。通過介紹文天祥重現南宋滅亡的史實,學生在課堂上所重現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歷史人物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善惡、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3.4 巧設情境,甚至可設計短劇重演史實,增加學習積極性
有故事情節的情境,例如短劇,能夠快速使學生融入其中。優秀的短劇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有利于教師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等等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學習歷史的目標。例如:學習“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教師提出:“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熱血青年,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你會以哪種方式挽救在危機中的中華民族?”另外,還可以在教材中找一些有意義的材料組織簡短的歷史小辯論等。在這些活動中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促進學生深入思索歷史,探求史實原因、意義,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他們的演繹能力和創造力。
3.5 積極、有效的開展課外活動
45分鐘的課堂對于歷史知識系統來說遠遠不夠。有效的課外活動能夠很好得彌補這一缺陷。例如,可以參觀博物館、古跡;邀請老一輩進行演講;開展歷史知識小辯論;撰寫專題小論文,甚至由學生導演編寫并演出歷史小短劇等?;顒釉截S富、越有趣、越貼近學生,就越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除了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外,還拓寬了視野,鍛煉了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等。
4 結語
初中生無論在心理認知還是在大腦的思維發育上,都處于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的學習至關重要。正確使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激發初中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并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其良好的情操。
參考文獻:
[1]俞愛榮.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創新運用.文理導航(上),2013年10期: 72-73.
一、導讀
這里的導讀不僅僅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還包括課前預習、課堂自讀和課后自學。課前預習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前,自己先主動學習新知識,并做一定的預習筆記,如劃出重難點、提出有疑惑的問題、解決書上的習題等。隨后,帶著預習結果聽課。實踐證明,有備而來的主動接受知識效果明顯地優于沒有預習的被動接受知識。我認為,學習是學以前不懂的東西,因而課堂上著重是解疑解惑,沒必要把書上的東西一古腦全“灌”給學生。學生有準備地聽課,在教師的幫助下,把疑惑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課前預習正是要學生先做好準備。課堂自讀就是在教師講課時,為了使學生迅速及進一步理解相關內容,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的一種重要方式?,F在歷史教材編寫的一個優點是圖文并茂、補充材料內容多,這些東西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述。這就要求學生自讀這些東西,以加深對教師所講述內容的理解。自讀的方式有默讀思考、朗讀講述和朗讀記憶等。課后自學就是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發一些相關的閱讀材料,或補充一些形式多樣的問題,如寫小論文、調查當地歷史地理的變遷、收集歷史老照片,上網查和課本內容相關的資料等。這樣既能寓教于樂,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和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導思
這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的有機統一?!爸鲗ё饔玫囊κ菃l性,即循循善誘;主體地位的核心是獨立思考”。這一步可以說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頭戲,它要求教師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每一課,提出一些層層推進、向教學目標靠近的誘導性問題。以歷史人物的評價為例,在上完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這一課后,為了讓學生掌握關于拿破侖的更多知識,便于給拿破侖一個客觀的評價,我打破常規,把本冊第23課《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個內容“著名音樂家”提前上,讓學生自學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并回答問題:這首交響曲是專門為誰而寫的,后來貝多芬為什么把總譜扉頁上寫的“題獻給拿破侖?波拿巴”改寫成“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響曲”呢?而通過前后兩課知識的學習,學生就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拿破侖了。然后引導學生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三個步驟:一是他是什么時候的人;二是他做了什么事;三是給他一個恰當的結論。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教學任務就在師生交融的氛圍中愉快完成,“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的舊有教學模式成為歷史。
三、導議
這是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及將一節課推向的關鍵。在誘導思考階段,往往會出現教師在重點講解、誘導學生向教學目標靠近時,同樣的問題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對這種情況,教師切忌武斷地一刀切,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也可以展開自由討論、自由辯論等。一刀切既會傷害學生的感情,又會挫傷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來說,這是水平和能力的檢驗,是貫徹素質教育,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積極性的關鍵環節。教師在學生討論或辯論時,對學生的看法應及時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和最終的目標靠近。最后,教師對討論的結果要給予畫龍點睛式的總結,對學生的發言也要予以適當的鼓勵性評價。這一步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工作不斷邁向新臺階。對學生而言,課堂討論或辯論能調動其不斷探索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史的興趣,鍛煉其口才,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當然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四、導結
即教師簡明扼要地引導學生將一節課所學的內容像過電影一樣過一遍。這一步要求教師語言精煉、引導合理、條理清晰、邏輯層次分明和重難點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師唱獨角戲,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總結或提問學生回答等。以《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4課的《》為例,我是這樣唱“獨角戲”的:1894―1895年的是日本發動的一場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用彩色粉筆劃出戰爭性質)。在戰爭過程中,雖然一批清軍愛國將領,如鄧世昌,以及愛國士兵的奮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戰敗(劃出重要歷史人物)。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簽訂了喪國辱國的《》(劃出戰爭結果)。由其四個內容我們可知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巨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劃出《》的影響)。后來又是什么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呢?下一次課我們再了解(留下懸念,激起其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師總結時應以板書為基準,邊總結邊用彩色粉筆勾勒出應理解的、應記憶的知識點。這樣做既能給學生直觀的印象,又能使其理清知識間的因果、邏輯等聯系,加深其對知識線索、內容的理解。
五、導練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教育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人們的教育教學思維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但是,這種轉變還很不完善,還處在一種探索過程中,比如高中歷史教育,隨著高考改革和新課標的實施,也進行了改革,但是這種改革卻在許多學校很難實施下去。本人根據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經驗對這現象進行了一些探索。
1對新教材的分析
自從新課改實施以來,高中各學科大部分教材都進行了重新編寫,很多教材與原有的教材相比變動很大。其中,高中歷史教材就變動得非常大,由原來的通史變為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
這樣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新教材主題突出,有一定的條理性,注重各單元內容間的邏輯聯系,這樣的編排有利于廣大師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認識歷史的發展,從一個新的角度來了解和思考歷史問題。教材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體現了人類各個歷史時期的精華,將人類文明中最燦爛的部分呈現給學生。
與傳統教材相比,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這部教材所編寫的內容跨度非常大,研究的范圍、空間更加廣闊。
2使用新教材之后的教學策略
2.1新課改之后,大部分中學都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了探索,很多學校與專家提出高中歷史教學可以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些新鮮的教學理念給歷史課堂帶來空前活躍的氣氛,對改變“滿堂灌”和“填鴨式”的舊教學模式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是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營造學習歷史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和愉快地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學生靈感的源泉。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學校、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培養的。因此在目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和諧教育”,才能讓學生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以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飽滿的學習情緒,主動、積極地從歷史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鑄造人格,提高素質。所以,教師要讓學生以極高的熱情、極大的興趣投身于學習、參與教學。
第二,要創設學習歷史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動機是指激勵人們活動的內在動因和力量,所以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在教學中我盡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意境,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動機。
一味提倡探究式學習,排斥接受式學習,這種做法其實并不科學。它看似以學生為主體,其實忽略了學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觀,忽略了學生需要有一個接受真理,積累知識,增長才能的過程。所以我們認為所謂探究式學習,重心應該落在“學習”上,而不是落在“探究”上,對于學生來說,探究是手段、是途徑,而不是目的。新課程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的實質,是要把科學領域的探究活動方式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解決科研課題的探索過程,去理解概念,形成認識,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2當然,新課程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形式不只是探究教學法,還有討論法、講述法、情境重現法、辯論會法等等。歷史教師應根據課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筆者嘗試過很多的方法,讓學生撰寫小論文就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2.3除課堂教學要改革外,還要開展歷史課外活動,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如有條件的學??梢园褜W生帶進歷史博物館和歷史遺址,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學校內開展一些活動來模擬歷史,可以通過表演歷史小戲劇,再現歷史場景。至于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會做得相當出色,這要求歷史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查找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詳細信息,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開展一些感興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開展一些社會調查,或者做一些開放性的歷史作業。只要堅持下去,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自然就會逐漸增強。
3更新評價方式
由于高考等客觀原因,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對教學的評價往往注重的是結果,評價的手段是單一的筆試,評價依
據是考試分數。高考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當時,高中歷史教學被固定在一個模式下,不得不這樣做,這種評價方式的結果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也禁錮了教師的思維,使學生只能學到知識,不能提高能力。
新的課程改革之后,這樣的評價方式已經不合時宜,如果再這樣做的活,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就是一場形式,所以要更新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采取“三個結合”的評價方式,即結果與過程的結合、多種評價手段的結合、定量和定性的結合??梢姡绾巍耙詫W論教”,即以學生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師的教學,以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來評價教師教的效果,逐步構建起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也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們逐步改變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采用復合型的評價方式,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我們除必要的平時習作、期中、期末筆試之外,把探究活動課上的主題發言、平時課堂上的精彩見解、歷史小報的編制、歷史小論文的撰寫等等都納入我們的評價體系,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反過來,又很好地促進了歷史課堂教學。
感謝陜西師范大學,在這里,有環境舒適的學生公寓,為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又西北五省最大的圖書館,為我的課余生活提供了依托;有一批知識淵博,身正為范的老師,為我開啟學海之舟。在這里,我開闊了見識,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四年前我帶著崇敬之心來到了這里,四年里,親身的體驗讓我更增加了對這所學校的熱愛和不舍。
感謝歷史文化學院的每一位老師,無論是從學識上,還是從人格上,他們都是最值得尊敬的的人。這些老師知識淵博,閱歷豐富,講課獨具風格:曹維安老師講課幽默風趣、李亞平老師講課認真嚴謹、王大為老師講課深入淺出、趙克禮老師講課生動活潑、王玉華老師講課縱貫古今……,聽他們的課是一種享受,享受知識、享受智慧、享受人格魅力。這些老師不但幫助我們構建知識,更在生活上給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指導我們處理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他們總能高屋建瓴地給我們的生活導航。是他們開啟了我對歷史的興趣,激發了我對知識的渴望,同時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難能可貴的精神:認真、感恩、負責、謙和,所有這些都讓我終身受益。感謝您們??!
在這里我想特別感謝一位老師,那就是我的導師——趙克禮老師,趙老師教的是《歷史教學論》,他的每一次講課都能引發我對高中課堂的回憶,及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聽了幾次課后,我開始產生對歷史課堂教學法——“討論法”的興趣,并開始研究這種教學法。后來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趙老師,趙老師就鼓勵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并給我講述了一下當前教育界對這種方法的研究情況。他說這方面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鼓勵我大膽創新。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趙老師給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他讓我多閱讀教育文獻,多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只要和“討論法”有關的材料都不要放過,然后再著手寫。與此同時,趙老師還根據我的材料幫助我確定題目和論文的結構安排。
在寫作過程中,趙老師還經常找我談話,指導我把寫作重點放在理論上,讓我多借鑒高中其他科目課堂上“討論法”的實踐經驗,然后結合結論,寫出自己的特色。
論文寫完以后,趙老師還精心審閱了我的寫作初稿,大到內容結構,小到標點符號、論文格式,都給我提供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他的幫助下我的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
所以我的論文從選題到結構安排,從內容到文字潤飾,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他這種一絲不茍的負責精神、質樸平實的治學風格、和藹可親的待人原則、關心后輩的的責任心使我深受感動,對我做人、做事、做學問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此,我謹向尊敬的趙老師表示真摯的謝意。
感謝我的同學在這大學四年里對我生活上、學習上的幫助。我們在一起共同經歷了很多歡樂和難忘的時光:大學校園里有我們的笑聲,西安城墻上有我們共同的足跡,敦煌莫高窟有我們美麗的倩影,茅坡網吧和飯店有我們的歡聲笑語。是你們祛除了我內心的孤獨,教會了我做人處事的方法。在這里我想說:“有了你們的存在,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在這里,我祝愿我的每一位同學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
中圖分類號:G623.4當前新課程改革給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歷史課程標準為出發點,利用“卓越課堂”理念,走出歷史教學死記硬背的誤區;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已成為新時期歷史教學的新任務。
一、注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法,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歷史課程標準》前言指出:“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明確提出培養“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機地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對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如通過討論儒家文化中的“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情懷;通過討論儒家文化“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體會對他人的寬容,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通過討論唐詩、宋詞,使學生體會中國的詩詞的美;通過討論、欣賞達芬奇、塞尚、凡高的繪畫,體會色彩美、線條美,乃至個性的張揚。以上這些討論,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又如,通過討論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討論戰爭,培養學生對戰爭、和平、發展等人類社會重大主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二、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整合,能讓多媒體功能全部展現出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能讓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從而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如講授林則徐“”時,用大銀幕播放電影《》的相關片斷。這樣做,不僅能渲染課堂氣氛,創設凝重的歷史情境,而且能輕而易舉地讓學生理解當時林則徐用海水、石灰來銷煙的方法,較之傳統教學法,效果更加到位。三、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歷史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中有關“過程與方法”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實施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一)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提倡多種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