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4 19:22: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素質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主體活動。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社會文化歷史傳播,以人類個人素質提高為目的的“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以教學科目出現的大學語文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語言的教育,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是人存在的領域。我們只能在語言和存在相遇。語言即言說。言說即指示出,讓看,讓聽,它以顯現、敞開、照亮的方式呈現世界。”這種“人文屬性”的存在,讓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無內涵的語言教育,而且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以人為核心的教育。大學語文體現中華民族成員的智育、德育、美育,其中蘊涵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因此精神教育才是語文的核心,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屬性,是民族精神的源流。以人為本的大學語文可以張揚人的個性、發展人的精神世界、體現人的想象自由。文學也是人學,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語文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工具。文學作品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沉積中文化精髓的體現,是人類美的世界的集合和作者人生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大學語文將優秀的文章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將人的權利和責任意識,人應具有的高尚理想和品格等觀念傳達給了學生。文章中蘊含的優秀的精神文明世界,也通過學生在閱讀作品、審視作品時和學生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的人生。
二大學語文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
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大學生使用和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及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這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業務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科學成果整理和傳播,有利于專業課的學習。大學語文教學也是精神文明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思想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實質就是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指導下,使其擁有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克服困難的素質。大學語文精選的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優秀作品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大學語文教學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提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1.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塑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歷史上仁人志士的標識,也是當代大學生應具有的精神品質。現今國內外形勢復雜,各種威脅不斷,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抵御世界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覬覦就需要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操給我們堅定的意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內容。大學語文教材精選了中華民族和世界包含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學精粹。例如,在《關山月》中陸游表達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為民族獻身的情感。大學語文選用了眾多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勇于奉獻精神和閃耀愛國主義情懷的文章?!安灰獮楦毁F為仁,不要為求生害生,必要時殺身成仁?!边@句話被無數仁人志士作為精忠報國的座右銘。大學生作為迎接明天世界挑戰的一代,更需要民族氣節,更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2.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社會的發展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教育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豐富扎實的知識技能并重。同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文以載道,大學語文所選錄的文章是作家精神的體現和價值取向的流露,要讓學生領悟其中人生哲理,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犊酌险Z錄》十二則里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展現了孟子的憂國憂民思想,學生深切感受并領悟孔孟的價值標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边@是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學作品中生動的事例可以震撼心靈,鮮活的人物形象可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作者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3.有利于培養學生崇高美好的審美情趣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終古常新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美的世界,學生在這個世界里被熏陶,提高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大學語文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鑒賞名篇意蘊,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睅讉€字表達的美景如畫面般鮮活。優秀的文學作品表達的生活圖景生機勃勃,表達的情感純真熾熱,學生沉浸在這種內容與形式和諧的美中,不知不覺中就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陶情養性,形成高尚審美觀、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三結束語
(一)人際交往上的孤獨感
有些學生由于在中學時一心撲在學習上,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生活,這樣的學生一般很少和同學交流,也沒有什么業余愛好??杀氖?,這樣的狀況還常常被老師和家長引以為傲,是好學生的標準。等他們考到大學之后,也很少主動與人交際,由于進了大學失去了中學那種模范的光環,就變得更加孤獨,甚至產生自傲心理,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有種顧影自憐的感覺,總想著別人去主動接近自己,自己絕不主動接近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不愿意投入到火熱的集體生活中去。還有一些學生由于自小被家人呵護,成為家中的小太陽,什么事都不會做,以至于進入大學后對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打理,要么怕洗澡,身上出現異味;要么怕洗衣服襪子,影響其他同學,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還火冒三丈,拒不接受,這樣也引發了交際方面的孤獨,他自己不屑與人交往,別人也不愿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著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絕代佳人的姿態孤芳自許,要么一言不發,整天沉默著,要說話就是語言尖刻的“毒舌”,這也是一種心理問題。
(二)厭學心理
有些學生在高中就不想學習,產生厭學情緒,被家長逼著考大學,進入學校以后又故態復萌,對所有的學科都沒興趣。沒有家長的約束,就更加肆無忌憚,逃課,在課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網絡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女孩則沉醉于淘寶;要么就將精力用在戀愛上,根本不為以后的就業著想。也有一部分學生本來也是愛學習的,在高中經歷了一番痛苦的磨練之后,進入大學發現學習環境相對輕松,緊繃的神經一旦松懈下來,反而產生了厭學情緒,覺得考上大學不過如此。還有的是因為社會上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影響,使他們覺得讀大學和不讀沒多大區別,因此也失去了學習動力,開始厭學。除了以上兩個心理健康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心理問題也困擾著學生,例如有的學生因為個頭矮,容貌欠佳而產生自卑;有的因為家庭生活窮困,和有錢的同學相比產生較大的落差,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
(三)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家庭,一個是學校,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于父母離婚,對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終日生活在戰戰兢兢中,以后就會形成孤獨不合群的性格;有的是過分溺愛,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個性,并且生活自理能力差。還有的家長在孩子讀幼兒園和小學時,孩子與人產生糾紛,家長總是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從來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這樣就使孩子養成了缺乏責任感的個性,錯的都是別人。在學校教育方面,主要是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老師偏愛那些文靜的、愛學習的學生,對于他們的業余愛好都不了解,也不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總將那些埋頭學習,不與人交流的學生當做模范表揚,使這類人一直以為自己不交際是種美德,以后就造成了他們孤傲的性格。有些學校在教學時只注重考試成績,對于文化課之外的課程干脆停止不上了,這樣的學生進入到大學后,對于一些有益的活動無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們的心理問題產生。社會的影響主要是拜金主義流行,使那些家庭貧寒的學生產生自卑;也有的是對于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學生產生自卑。
二、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學實施優勢
針對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糾正的方式并不是專門的心理疏導,而是要通過人文素質的提高來潛移默化地進行糾正和疏導,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語文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優勢
語文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由于人文性,因為語文是記在人類文化的載體,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具有記載、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伴隨著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功能,可以領略豐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內涵。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為心理教育提供了條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借助語言向學生講解,與學生產生交流。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聽說讀寫等不同手段,將自己對文章學習的理解、認識和感悟都反映出來。這個過程帶著強烈的個人感彩,將自己的個性凸顯出來,使同學們看到了此人的個性特色。一堂語文課中,老師、學生、課文、課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比較、質疑、參照、啟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觀點相同的人會覺得找到了知音,觀點相悖的人會忍不住針鋒相對,據理力爭。這樣一堂課就成了語言的交流空間。高校語文教材所選取的內容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類的美好感情,有的蘊含了學者的思想精華,這些作品都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中的優秀成果。在學習過程中,作品中的審美理念和人文主義思想可以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給學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語文教學對心理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學習中,通過語文的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積極交往。像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和《史記》中的《將相和》,通過對人際關系的正確處理,可以讓學生知道朋友之間的珍貴,以及在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正確取舍,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去自主學習,在課文中有許多古人通過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了命運,像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囊螢映雪的車胤和孫康,鑿壁偷光的匡衡等。還有一些古詩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時代學習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還有一些作品可以用來激勵學生的意志,如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受過宮刑仍然堅持著書的司馬遷,為完成《游記》而堅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游列國的孔子等。語文學習中更多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還有為了盡孝而棄官的李密,憂國憂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等,這些人都是具有擔當的人,為國家,為人民或是為了家里老人都勇于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學習,讓學生培養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方法
(一)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實施的前提
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前提條件包括教師素質、師生關系和教學環境。作為高校語文教師,首先要具備優秀的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及時調適自己的狀態;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手段,能吸引學生聽自己的課;還要具備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建立在教師具有寬容的胸懷和極大的愛心基礎上的,只有教師愛學生,愿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學生才會愛老師,認真聽他上課。這種關系不僅建立在課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關心每一個學生,更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教學環境應該以民主和寬松為主,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改善過去那種一人講課大家聽的傳統方式,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學生可以反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千萬不能因師道尊嚴而對學生的態度產生抵觸情緒。在語文學習中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像教學一些戲劇劇本時,教師可以作為導演,知道學生排練一出話劇,讓學生深入到角色中體會人物的情感。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課文轉化成有聲有色的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的途徑
利用語文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育要從課堂中和課堂外兩個途徑入手。課堂教學實施心理素質教學主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別人,學會與人共處,明白交際的重要性,還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在世上的價值不是因為外表的優秀,而是對社會的貢獻;也不是有錢就是優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錢更重要。還要學會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學會感恩。不僅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每一個對自己有幫助的人。此外還要學會擔當,學會面對困難和逆境。這些在所選課文中都能學到。另一個途徑是來自課外實踐,可以讓學生走上社會,走進生活中,如參加志愿者活動,讓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幫助別人,體會給予的快樂,這些活動可以加強學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課外實踐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多閱讀一些經典之作,了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四、結語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文獻
一、引言
《國家教育方針》指出,我們的教育要使受教育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把審美教育看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提倡注重教育的“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育人的素質教育。這是我們當今現代教育的要求,同時新時期對語文教學的美育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這一形勢背景下,教師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呢?針對這一問題我進行了文獻綜述。
二、文獻的來源與國內外審美教育的研究動態
(一)文獻來源。
本次所綜述的文獻,大部分來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中少部分來自書籍和報刊。
(二)研究動態。
隨著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審美教育越來越成為國內外教育界比較熱門的話題。西方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美育就是當時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曾對美育有過深刻的論述。而在中國,先秦時期的孔子把“禮樂”定為學校教育內容“六藝”的首位,其中“樂”為審美教育的范疇,到了近代,梁啟超、王國維、先后提出了美育的主張。至今,國家一直在提倡審美教育,雖然由于歷史原因一度中斷。
近些年來,語文教學雖然不斷地進行改革,但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的高中語文優秀論文唯理性教學模式與按“知識點”的高中語文優秀論文條條框框和思考題逐一分析、解答、落實的應試教學模式妨礙了學生對文章美的直覺感知和體驗,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轉這種不良現象?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塑造、建構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而學生的審美心理的建構是要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審美感受能力呢?
聽覺和視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曾經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們用來表達思想情感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還有的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
李嵐清同志在《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奠基工程》的講話中曾指出:“素質教育要徹底擯棄應試教育的片面教育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扎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碧貏e是進入現代工業社會的今天,國民素質直接影響到民族和國家的發展。在素質教育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審美教育是以美學和審美教育理論為指導,自覺遵循“美的規律”,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審美創造能力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發展的完美個性為最終指向,通過各種美的形態所進行的教育。其中語文審美教育又是進行美育的一個主要陣地。語文審美教育是通過語文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美的教育,教育學生怎樣感知、理解、鑒賞、評價美,進行美的創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審美理想。
三、審美教育的含義
綜合對眾多文獻資料的分析,雖然研究者們對這一概念的表述有所差異,但大體可總結出審美教育,就是指有計劃地通過各種美的事物和具體審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
四、主要觀點的陳述
就這一問題,研究者們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本文在對所收集到的文獻進行歸類、分析后,嘗試將它們歸納如下。
(一)借助教材,依托文本。
研究者張金坤一貫認為“充分運用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內涵豐富的文學作品”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不斷地獲取和增強美感的過程中提高語文水平”。(張金坤,《談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11期)張文清和楊淑妮則指出:“審美教育與小語教學密不可分”,“美就蘊含在教材中”,所以“對小學生實施審美教育應該從教材抓起”。(張文清,《如何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實施審美教育》(二)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美。
美,是通過具體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坝捎趦和挲g較小,對美的鑒賞能力還很低,要使兒童感受到美,就必須讓兒童面對一個個具體的審美對象,憑借這些審美對象,激發他們用愉悅的心情來感知美的形象”。(楊春銀,《創設情境培養審美情趣》,《文教資料》,2006年11期)。
教材中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為載體展現給學生。然而,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美的鑒賞能力還很低,往往只會注意事物的外表,還不能從本質上區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而學習情境則是一個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美的實質的途徑。當然,創設學習情境的具體途徑有很多,劉統江認為:“可以借助音樂、圖畫、多媒體等來創設情境?!蓖瑫r情境也是一個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創設學習情境,將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美、理解美。
(三)重在啟發思維、激發想象,體會與挖掘美。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思維正處在活躍發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在這樣的條件下,應因勢利導,誘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從中培養他們的審美觀念與審美能力。想象與美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因勢利導,經常選擇教材所描繪的含有想象余地的部分,適時、準確、恰當地揭示出來,誘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從中培養他們的審美觀念”。(劉華江,《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甘肅教育》,2000年04期)張和生則認為:“啟發學生想象,激活形象思維”,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作品蘊含的各種美”(張和生,《〈繁星〉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四)反復誦讀課文及課外書籍從中體驗美。
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賞美,關鍵在于對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深入體味、感受作品。唐華玉認為:“正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讀是一種美的享受。”(唐華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科研論壇》,2002年06期)蘇鳳軍認為:“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在頭腦中出現想象的畫面,可以不同程度地進入課文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痹诮處煹膸椭拢皩W生通過讀來感悟語言的含義,體驗文章的情感,在濃烈的讀悟氛圍中,移情自我,受到情感陶冶”(蘇鳳軍,《談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關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一問題的探討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在自己的教學工作實踐中得出的成果,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搞好審美教育提供了眾多的參考途徑。然而它畢竟是較大地依賴個人的經驗總結得出,怎樣才能做到較普遍地適用于語文教學當中,應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鐘彩蓮.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教育論壇,2001,6.
[2]楊春銀.創設學習情境與培養審美情趣[J].小學語文教學,2002,6.
[3]新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
[4]彭劍飛,馮周卓.新課程教法新研[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
[5]潘桂云.強化審美教育策略[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6]趙溫葉.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論壇,2008,3.
關鍵詞:語文教學;規律;重視;素質
規律又稱法則,是事事物發展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有自己內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對待客觀規律,人們只能遵循,不能違背,否則就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語文教學也是這樣。教與學的雙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規律,語文教學就能打碎應試教育的桎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語文教學就能沿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反之,語文教學就會變味異化,就會受挫低效,與素質教育相背離。因此,不管語文教學如何發展,如何改革,不管語文教學產生多少新的理念,產生多少新模式與新方法,也不管是選修課還是必修課,都不能違背這一規律。因為語文教學的自身規律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母規律。它制約著語文教學的原則、方法、過程與結果??梢詳嘌?,能否遵循語文教學的自身規律,是語文教學能否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語文教學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最重要的問題是認識和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呢?筆者通過學習研究《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和現代教學論,認為,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課文,領悟思想內容,積累知識和語言,并通過運用(即訓練或實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簡言之,就是感知――領悟――積累――運用。
一、重視感知。
從認識論的角度說,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而感知即是這特殊認識過程的初級階段,是對文本的感性認識。學習任何課文,不論是選修課還是必修課,都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都要求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大體弄通詞語、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初步領會作者的思想傾向、觀點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種多樣,閱讀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應根據文本的特點或默讀、或略讀、或跳讀、或精讀、或查資料、或述情節、或列提綱等等,一句話,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根據不同的體裁和內容加以選擇。可是有的老師往往超越這個階段,以長篇累牘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自我感知,這正如張大文先生所指出的問題,是對其規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視,而空談思想性與人文性。
二、重視領悟。
如果說,感知是閱讀教學的初級階段,那么領悟則是閱讀教學的深化,是對課文的理性認識,是閱讀教學的高級階段,是知識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謂領悟,就不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為什么,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悟,覺也,從心,吾聲?!笨梢?,領悟從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啟發人的“悟”。這種“悟”的特點是由感性的量的變化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在具體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從文本的特點出發,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對文本或其經典段落進行默讀、品讀,讀出重點、節奏、韻律、感情和意境,鼓勵學生討論、質疑。使學生不但明白文本寫什么,而且還要明白為什么寫,怎么寫,這樣寫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時,對文本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進行深層的探究、評價與鑒賞,這也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本質要求。
三、重視積累。
積累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基礎。素養,顧名思義,靠平時的積累和修養。何謂積累?即積累語言,積累思想,積累文化、文學常識,積累生活素材。積累要做到“三多”,多讀、多背、多記。多讀就是多讀課文,多讀文學名著經典、科普書刊和其他有益讀物;多背就是多背誦名篇名句,特別是古典詩歌和優美散文;多記就是多記筆記,或存入電腦,并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古今多少碩儒、大師級的博學人物,其淵博的奧秘之一是善于積累罷了。當然,這種積累,不僅是簡單的量的增加,而是通過梳理、歸納,使知識系統化、序列化、網絡化的過程。
四、重視運用。
這里包括訓練與實踐兩種形式。所謂訓練就是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的知識,而實踐則是學生回到社會上的運用。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能力是不能傳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傳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進行科學的訓練。如果說積累是提升語文素養的基礎,那么運用則是形成語文能力的關鍵。語文的本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兩者不能偏廢。顧明遠先生指出,“對于語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齡段應側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學,要更多地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讓小孩盡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詞、句、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比~圣陶先生說得非常明白:“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钡柧氁v究“度”,講究科學。要避免過重過輕、過深過淺,或無指導、無計劃、無總結,就會出現題海戰術等不良傾向。
總之,規律是事物發展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筆者認為,將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概括為“感知――領悟――積累――運用”。體現了師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各種元素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體現了“教學與它以外事物的聯系、教學內部各要素成分及環節之間的聯系、每一具體的教學因素自身內部的聯系”的教學基本規律;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本質特性;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統一的課程目標,是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科學總結,對小學語文教學必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曉夢.顧明遠:《中小學應分別側重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光明日報,2009,08-25。
[4]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蔣仲仁:《葉圣陶教育論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一、突出工具性的特點,重視“聽說讀寫”的培養
中職語文教育必須完全服從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并強調實效性與實用性,努力使學生所積累的語言轉化為聽、說、讀、寫的能力。從語文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基礎地位看,學生通過不斷學習語文,不斷積累與豐富語言,可以進一步學習文化知識與科學技術。同時,結合中職語文教育的實際,我們可以從中尋出“聽說讀寫”在中職語文教育的特點。一方面,聽、說必須注重事務際用語與日常交際用語的使用,明確交際目的的事務際用語。另一方面,讀寫必須重視文學教育和讀寫的融合,同時更要和學生的就業、生活相結合。語文能力的不足勢必影響專業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語文能力是職教學生所迫切需要的。
二、突出人文性的特點,重視“文學教育”的功能
從時展的需求看,當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單純的科學技術競爭,更是人文素質、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層面的競爭。底子薄,文學素養差,又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職學生要成為高技能人才,還要注重素質的培養,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播、環境熏陶及自身實踐,內化為人格、旗幟、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通過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與他人合作共事,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人的完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三、突出實用性的特點,推進語文教育為生活與工作服務
面對中職學生的就業需求,語文教育內容應強調學以致用,重點考慮學生怎樣很快適應畢業后投入工作的需要,這應是中職語文教育的核心部分。
中職語文教育要同社會和市場需求對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要思考職校生應該具有怎樣的語文素質才能適合市場的需要。這時的語文教育內容把重點放在學生練習與實踐各種實際工作所需的應用文,比如廣告、新聞報道、設計說明、討論記錄、筆記及各種報告等。不要重復紙上談兵的故事,要重在應用,走出課堂,組織活動,參加實踐,動手練筆。
職教語文教育要與社會、信息溝通對接?,F代社會已經是信息化的社會,高科技已經在平時工作與生活中處處應用,學生要很輕松地適應這樣的社會需求,學會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與利用信息,這樣才能適應如今職場的工作需求。當然,現代化的生活、生產方式都需要學生通過現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話、交流信息,有了這些能力學生才能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信息時代的發展與推進,使傳統語文教學日益顯得尷尬與不適應,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將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與流行文化對學生的影響,給中職語文教育帶來嶄新的氣象和面貌。與以往相比,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重視創造性思維,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令其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
四、突出職業性的特點,強化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職業特色可以改變過去語文作為文化課和專業課之間產生的“此厚彼薄”的狀況,以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教學方法的調整、評價體制的改革等推動語文課和專業課的共同進步,實現“雙豐收”。努力嘗試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讓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一起在課堂中執教,尋找在語文課和專業課之間尋找合適的結合點,讓學生意識到學生專業課的學習離不開語文課中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慢慢理順語文課與專業課之間的不和諧關系,客觀評價各自在教學中的影響力,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的職業特色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相互合作,共同協作,進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參與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訓練學生的膽識、口語表達能力與動作協調能力。在教學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應努力為學生創造這樣一個行為實踐的機會,讓這篇課文變為一部課本劇,要求學生在課余到網上查找資料,自己策劃和討論寫劇本,再進行表演探討,從而讓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收獲的不僅是語文知識,而且收獲在網上查找資料的技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動作協調能力。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進行對《項鏈》、《竇娥冤》的改編表演,甚至構思《祥林嫂》、《林黛玉進賈府》等創作小品演出,以及《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還是情人”、《項鏈》中的瑪蒂爾德“誠實”的探討上,在課堂上可舉辦演講比賽、主題演講,進行言談舉止有禮貌和用語得體的教育,教會學生學習寫求職信,掌握求職面試技巧與必要的求職禮儀訓練等。這些體驗、行為與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豐富了學生,是使學生獲得職業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求職中,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個人良好的風貌展示,誠懇的求職信會給人用心與穩重的深刻印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自如地書寫報告、信件、說明書、制作圖表及流程圖,能使學生快速適應企業生產,使整個生產過程有條不紊,生產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講授一般的知識,還應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職業化觀念的灌輸,以學生為主體,高度重視學生在廣闊的綜合的教學空間里參加各種教學活動,想方設法地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氣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為了加快學校的發展,市政府決定投入5000萬元興建新校區。2003年,一期工程竣工并順利實現學校搬遷。新校區位于雙福路中西側,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學校擁有教學樓、藝術樓、宿舍樓、食堂、標準的田徑場地、籃球場、排球場、浴池、超市,配備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美術畫室、音樂琴房、階梯教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固定資產6000萬元。
近幾年,學校把環境改造、環境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工作議程。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努力增強全校師生的環境意識。學校確立了創建省“綠色學校”的目標,做出關于創建省“綠色學?!钡臎Q定及創建要求,開展了一系列創建活動。
科學有效的管理
一、學校領導高度重視
1、成立了環境教育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親自負責組織指導
師生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和環境凈化的檢查評估活動。
2、學校領導班子每學年初都要例會研究制定環境教育的規劃。做到有計劃、有活動、有記錄、有檢查、有總結。
3、學校領導把環境教育列為學校主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注重優美整潔的育人環境,能使師生產生寬松平靜的心理狀態和崇高遠大的美好情懷,有利于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二、資料積累較為齊全
學校積極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和積累了有關環境教育資料,包括上級下發的各類文件,工作計劃、總結,有關環境問題的論文,學科滲透教案、圖片、錄像等。此外,學校還訂閱了環境教育書刊。
三、利用學校自身設施進行宣傳教育
學校特設有環境教育宣傳欄,環境衛生公布欄、評比欄;各班也有相關的宣傳墻報;環保宣傳標語遍布整個校園,校廣播站定期報道一些有關環境保護常識,宣傳美化、綠化校園,愛護學校一草一木的教育活動。校團委還組織了以環境為內容的有獎征文,美術畫展比賽等活動。總之,學校積極通過各種設施方式全面進行宣傳教育。
四、接受環境教育
學校領導以及任課教師定期參加省、市環境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學習,出席環保部門組織舉辦的各類講座、會談,這一舉措極大提高了師生的環境教育意識。
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教育
一、課內教育
學校要求任課教師充分挖掘和開發各學科教材中環境資源,把環境教育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學等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穿插環境教育內容,發揮素質教育學科主渠道的作用。如地理教學中開展《水資源的利用》研討課題活動,并讓學生一起參與,在課堂上進行研究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水資源的寶貴,更加珍惜日常生活用水,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通過課堂學科滲透的教育,學生能以主人翁的態度熱愛自己的校園,能較好的維護校園綠化環境設施。
二、課外教育
1、以班為單位,開展環境活動,班主任、科任教師為輔導教師,做好班級衛生、環境布置工作,大力提倡學生自覺養花、愛花;結合6月5日世界環境日和地球日、水日、植樹節、愛鳥等紀念日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由校團委擬定活動方案和活動形式,活動效果良好。
2、走進生活,融入社會,踴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參與校園凈化、綠化、美化活動,分片打掃衛生。利用植樹節參與植樹、種花、種草活動,實施“班級林”管理,學生科主管督查、記錄、效果及時反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校團委組織團員進行社會調查,搜集環境信息,整理環境資料,定期舉辦專題宣傳,展示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風采。全校師生人人動手、個個投入,參與率100%。
3、組織開展寢室文化建設活動。學生科要求每個寢室均要進行一定的布置,有的張貼宣傳畫,有的養幾盆花,有的掛上了漂亮的窗飾等等,并作為文明寢室評比的一個重要條件。這項活動的開展,大大美化了居室環境,陶冶了學生高雅的情操,提高了學生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素質。
顯著的教育效果
一、為了更好地增強全校師生的環保意識,學校組織有關師生進行環保知識測試,合格率達100%。
二、學校做到美化、綠化、凈化和節水的“三化”“二節”要求。校園各教學設施均得到較好的管理。學生不在墻壁、桌椅亂涂亂畫,不隨意折損綠化植物,不隨意踏入綠地,人人都能“愛我校園,美我校園”。
三、我校環境優美,先后被評為“市級示范高中”、“市級文明學?!薄ⅰ笆屑壘G色學?!?。
四、省、市等舉行的環境教育活動如征文、書畫比賽中,有66人次榮獲特別和一二三等的不同獎項。
優雅的校園環境
一、校園綠化
我校在新校園規劃布局時,“以環境為本,高起點規劃布置校園”,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先后投入500萬元,修建大小花池10余個,種樹11000余株,草坪20000平方米;修建人行路,宣傳畫廊,體育運動場,排球場;購置大量的垃圾筒,痰桶等。校園內凡是空地全部進行綠化,不留綠色死角,綠化面積達38%。
二、衛生狀況
通過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全校師生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便亂扔紙屑、不隨意吐痰、不亂扔垃圾等,看見紙屑、垃圾要主動撿起來,看到亂倒垃圾要主動上前制止。同時學校還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合理的監督體制,確保校園凈化、課堂整潔、飯堂干凈、廁所潔凈。
三、污染控制
學校經常向學生宣傳節水、節電重要性,教育學生做到教室、寢室人離燈熄。學生宿舍、公共廁所有專人打掃;各班設置廢紙袋,再生資源得到有效回收;通過大力開展節水、節電、廢物回收利用活動,校內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
論文摘要:讀、寫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就必須在讀寫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讀中汲取營養,在寫中發揮能力。當前初中學生語文寫作中普遍存在著懼怕寫作、寫作內容貧乏等問題,而導致學生害怕寫作、寫作能力難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中教師、學生普遍未能真正關注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往往將閱讀與寫作割裂 。
語文作為一門交際性很強的學科,其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都十分重要。筆者在農村中學十余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嘗試以“以讀促寫”的作文教學方法作為切入點,注重通過閱讀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寫作素材加碼、提高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诖?,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和嘗試。
一、激發閱讀興趣
從“讀”入手,在學生的作文領域落實新課標精神,滲透新課程理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作文中體驗愉悅。
1.喜愛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學生閱讀的起始。讓學生在作文園地里精心采擷,把自己喜愛的、可借鑒的作文編成集子,變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從報刊上裁剪下來,從學校、老師、同學那里轉抄過來;二是規定一定的時間閱讀、篩選,這個閱讀的階段正是學生潛入海底尋覓珍寶的過程,也是激發閱讀興趣的過程。
2.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快樂。教師應該把獎勵當作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部分學生對講故事如癡如醉,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召開故事會,讓學生大量的講故事,對講故事的同學給予表揚或鼓勵,要想在課堂上講出生動有趣的故事,就必須在課后認真閱讀,這就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大多數的同學來說,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寫出的習作,挑選出幾篇寫得較好的加以贊賞。學生把作文寫出來給同學、老師看,或貼在作文欄內展覽,使其有一種成功的喜悅,這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寫作興趣。
二、培養積累能力 以讀促寫
1.從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
整天把學生觀在教室里面,學生無事可寫,教師也感到無題可寫。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注重學生親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參加文體活動。二是要帶領學生到現場去“看”,看時圓時缺的月亮,東升西落的太陽,電閃雷鳴的夏夜,白雪皚皚的大地,萬木崢嶸的群山,熱鬧非凡的市景,安適靜謐的公園,小巧玲瓏的玩具……
2.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
學生進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分兩大類積累素材。第一類專記自己的,總題目為《隨記》;第二類專記他人的,總題目可編為《大海拾貝》。這類記不要求學生寫完整的短文,只要記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點。定期檢查、交換瀏覽,這小小的素材倉庫里,東西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以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
3.應多讀、多誦好文章。
要想作文寫得好,腦中就必須儲存足夠數量的詞匯和范文,厚積才能得心應手地薄發。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葉圣陶說:“讓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著是一種享受,而不看著是一種負擔,一遍一遍讀來入調,一遍一遍地體會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背誦的興趣,讓他們不再感動是‘要我背誦,而是真正渴望我要背誦’?!苯逃龑<覐執锶粝壬捕啻魏粲酰骸皯撟寣W生多讀、多誦好文章”。
4、讓學生養成要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閱讀時要仔細思考,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思考不出來就要查資料,或請教別人。只有勤于思考才能開發智力,才能有所收獲。必須讓學生明確這一點。
5.讓學生養成通過抓文題、抓關鍵句來把握文章中心的好習慣。例如:讀《你是我的辭典》,從剖析文題人手,理清了文章的雙線結構(一條是明線:父親以我為師,學習語言;一條是暗線:我以父親為師,學習真正的、活生生的、強有力的語言),進而體會作者構思的獨具匠心。在此基礎上,只要教師稍加點撥,疑難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6.借助教材里優秀篇章的寫作方法、技巧,大膽地進行仿寫。如《楊修之死》的倒敘 ,《孟子》的類比 , 《陋室銘》的卒章顯志,《愛蓮說》的托物言志,《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聯想和想象,《列夫?托爾斯泰》《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寫,《江城子?密州出獵》《三峽》的雄奇豪放,《醉花陰》的深沉婉約,《孔乙己》的以大見小等都可以作為學生寫作的范本。平時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關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讓學生學會遷移,讓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點撥學生,教材中的那些寫法、素材是可以借鑒、模仿的,這樣就能開掘教材的源頭活水,使得語文教學與作文練習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統籌兼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幾年的教學摸索,梳理課文,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一定程度上能突破作文教學中無話可說這一瓶頸問題。
7.閱讀經典名篇,豐富寫作素材
閱讀課本中名著選段或全文,帶動對課文更深入的思考。語文課本選取的大部分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然而光憑課文中所學,學生的知識面還不夠寬。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把課堂與課外閱讀聯系起來,如: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要求學生去讀魯迅的《故鄉》《風箏》,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要求學生閱讀《荷塘月色》、《綠》等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其作用是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強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為寫作的倉庫儲備材料,以達到厚積而薄發。
總之,以讀促寫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務,要求小說寫出有創新的文章,就必須從小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只要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積累的能力,寫文章就會得心應手了。
參考資料:
[1]上海教育委員會家學研究室編.《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
[4]閻銀夫.《中學作文教學現狀與教材建設構想》.《語文教學通訊》.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