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1 19:34: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科學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目的抽樣法,依據訪談目的,選擇能夠提供最大信息量的個體或小樣本人群作為訪談對象,從理論上獲得對研究對象的代表性。樣本量以資料信息達到飽和、資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為標準,最終抽取訪談對象是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科學系中經歷過教育實習的20名學生(見表1)。
2.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訪談內容涉及6個維度,包括:①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么?②大學課程的設置是否有助于你地理素養的培養和提升?③在課程之外,你是否獲得了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提升,若能,以何種方式?④在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教學中是否感到力不從心,有哪些問題?⑤作為準教師,你認為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是否有必要?為什么?⑥為提高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高校和你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訪談方式:資料收集方法采用半結構式個案深入訪談的方法,即事先設計好關鍵的核心問題,以開放式提問方式,不分先后順序進行自由訪談,以挖掘盡可能多的信息。
分析方法:訪談結束后,及時整理、分析相關記錄。資料分析采用Colaizzi的現象學資料分析法,反復聆聽并將錄音資料整理成文,采用反復閱讀、分析、反思、編碼、分類,最后提煉出主題。
二、研究結論
1.地理教學的調查結果
(1)人文地理教學現狀。高考“3+綜合”模式實施后,政史地三門學科的綜合,提出了加強學科間聯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歷史史實去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地理原理和事實,已成為地理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地理師范生雖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2)自然地理教學現狀。地理學科的知識點“形散而神不散”,各知識點間總有著一些內在的聯系讓地理師范生充分發揮理科學習思維的優勢,并且結合已有的理科知識利用模擬實驗等富有創新的角度輕松、愉快地開展地理教學。但是,總體上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在自然地理方面的教學中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融合度并不高。
2.總體結論
目前,高師地理科學(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主要是中學地理教師崗位。但是,根據訪談資料統計分析,應屆畢業生在地理教育教學實習工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1)理解程度不同。大部分師范生了解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內涵。其中,75%的學生知道地理科學素養由地理科學知識、地理科學方法、地理科學能力、地理科學意識和地理科學精神五部分組成,并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只有60%的人對人文素養的組成和內容有所全面了解。
(2)思維方式不同。受訪的地理師范生有85%的學生認為:由于基礎教育過早的文理分科,自己始終偏重理科性學習,加上人文知識明顯不足、缺乏人文素養,科學與人文知識不能很好地融合,普遍形成了理性思維的授課風格。另有大部分學生感到自己的創造性、想象力被壓抑,同情心、道德感、審美感得不到啟迪。同時,訪談發現,有2/3的師范生認為:缺少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使教學內容很難有所突破和創新。
(3)知識面狹窄。80%的學生認為自己知識儲量不足,原因是地理基本知識不牢靠、教學理論相關知識不通達、相關學科知識不豐厚。地理學科空間范圍廣、研究對象龐雜,有75%的學生感到運用知識時不善于利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歷史史實去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地理原理和事實。
(4)知識體系不完善。有近2/3的學生認為:高等院校制定的地理專業課程較為固定,大學現有的專業學習雖然有利于單科的深化但是很難全面地形成對學科的認知體系。3/5的學生認為地理學習中自己感興趣內容不能得到滿足,即使自己重視補充課堂以外知識的擴充,只能在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資料,但是由于缺乏引導,學到的知識十分零散,過窄的專業學習讓自己的視野受限,在教學實際中很難做到旁征博引。
(5)積極性不高。調查中發現,學生普遍認為:大學地理課程重理論輕實踐,重內容輕形式,重嚴謹輕趣味,傳統的課堂教學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6)評價方式單一。訪談得知,高校課程考核方式以閉卷筆試、上交統一主題方向的論文為主,考試內容為講義中的知識,學生感到固化的考核制度很難讓他們將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分析與討論
1.高等學校促進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融合的對策
(1)革新并優化地理科學的課程編制。地理科學(師范專業)課程的內容要以專業知識的綜合學習與基礎教育為背景,廣泛開設人文地理專業選修課程,為不同興趣、愛好與需要的學生提供極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與選擇余地,以此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與培養效率。另外,發揮學科優勢,開設各具特色的地理課程。高校地科院或地理系應充分發揚各自的學科傳統與區域特色,發揮教師的學科專業優勢,多開設不同性質類型的人文地理學專業課程,以改善地理專業師范生地理人文素養不足的現狀。
(2)豐富地理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大學教師應當嘗試探究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為地理專業師范生設計新穎靈活的問題,并不斷地進行啟發、引導和評價,以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此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揚民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生疑、發問,以達到學而思、思而惑、惑而解的意境,在求解過程中培養地理專業師范生的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并強調二者的融合。
(3)創設豐富校園文化和倡導多元學習方式。傳統課堂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等師范院校應創設多樣化的途徑讓學生提高科學和人文素養,并通過各種方式提倡多元學習,如課題研究、知識競賽、讀書報告、參觀考察等。在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中,促進地理專業師范生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
(4)完善地理科學的課程考核方式與內容。在考試方式、方法上,應根據地理學課程的實際,提倡包括閉卷、(半)開卷、筆試、口試、操作試、讀書報告、調查報告、案例分析、文獻綜述等考核形式的多樣化,鼓勵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融合貫通的基礎上大膽質疑和探索,充分表達一己之見,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考試成績評定方法上,應對標準答案式的成績評定方式進行改革,加強對學生解題思路和分析問題方式方法的考查。考試成績除終結性考試成績外,還應有平時考核成績(作業、課堂討論等)和階段性考試成績(課程論文、期中考試等),也可將參考科研、競賽的成果加上鼓勵分數。以全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激情,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師范生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
2.師范生自我提升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融合的對策
(1)增加地理專業知識存量。幾乎受訪的學生在經歷教育實習后都深感知識儲量不足,著眼自身應該掌握更系統完整、更堅實精深的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同時還應努力了解和掌握地理學的最新知識,才能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動態,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才能夠更好地發現并解決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所遇到的思維障礙;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
(2)豐富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根據大多數受訪者的體會:地理師范生不僅要加強地理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學習,還要擴充政治、歷史、社會學的理論知識,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機制、思維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等。積極與其它學科教師一起探討有關綜合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問題,以便在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中有目的地加強自我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
(3)完善相關學科知識體系。根據多數受訪者的實習經驗:地理師范生應認真分析研究相關學科間橫向知識的聯系,并把這些知識恰如其分地應用到地理教學中,實現綜合教學。尤其是一些對政治、歷史知識貧乏的教師,更要主動汲取,彌補知識的不足,以適應政史地綜合教學。同時,應關心自然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從地理綜合角度去分析、評價這些事件的形成機制、演變過程與對策,如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杭州灣跨海大橋、阿富汗戰爭以及世貿組織等,以便在知識體系的完善方面有選擇地加強自我地理科學和人文素養的融合。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61所高校設置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專業,158所高校開設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簡稱“規劃”)專業。開設的院校既有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地質礦產類院校,也有農林類院校和建筑、工程類院校,還有理工院校、財經院校等。大部分高校的gis專業由地理學、測繪科學、地質學等學科轉化而來,而規劃專業主要由地理學相關專業轉化而來的,它們都是地理科學類下的二級學科。由于受傳統的辦學背景的影響,多數本專業課程體系與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人才市場需求以及國家創新體系之間存在矛盾,各個學校在構建課程體系中存在課程體系不合理,理論和實踐環節脫節、教學與培養目標相背離、寬而不專等問題。
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是合理的,什么樣的課程是學生所需要的,這是高校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同類型的高校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等方面各有特色,這就決定各高校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內容等方面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否則無法向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的專業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均按專業招生、培養,也有部分院校按大類招生,分類培養,而地理科學類專業還沒有成熟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計劃。本文試圖根據高校的特色和地理科學類專業本身的特點,結合本校近5年來的實踐,對地理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設置進行一些研究,以期促進地理科學類專業人培養。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依據
進入21世紀以來,高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重基礎、重能力、重創新、‘淡化專業方向已是大勢所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地理科學類專業按大類培養人才成為必然。
地理科學類專業采用重基礎、寬口徑、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地理學專業基礎、城鄉規劃及地理信息系統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符合21世紀社會、經濟、科技發展要求,適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以及遙感與地理信息技術等專業機構需要的專門人才。具體而言,gis專業合格本科畢業生能夠勝任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與地理信息產業有關的技術應用與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具備較好的科研潛質能力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可通過推薦免試或考試錄取為高?;蚩蒲袡C構的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具備地理學和城鄉規劃、資源管理等相關應用領域寬廣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適合到規劃、國土、環保、城建、旅游、房地產等部門工作,或到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從事相關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
二、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地理科學類專業本科教育既不同于職業教育,也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它既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背景知識,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其職業定向性比較強,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都要在社會相應領域從事與自己專業知識相關的職業活動,為社會服務。本科階段的實習,既要求學生實習專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更要比較熟練地掌握從事專業活動的基本技能,還要為將來研究生階段和繼續學習打下較好的研究基礎。因此,在目前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形勢下,課程體系的建設、課程的設置要和職業需要盡量縮小差距,以有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
課程體系構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學生提供一套比較完整的符合專業需求的知識能力結構。地理科學類專業應突出地理學的大背景,也更需要加強相關主干學科的專業知識、專業應用技術與技能,注重綜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地理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強化能力培養、注重素質教育、增強適應性的基本思路,培養具有創新潛能和協作精神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地理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具體應考慮以下幾個原則:(1)應是培養目標和促進培養目標的充分體現:(2)既要考慮地理科學這個大背景,又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這兩個專業特點以及發展需求;(3)應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并為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4)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5)應考慮加強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6)必須加強實踐課程的分量,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三、地理n-學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及課程設置
1.課程體系的系統結構及特點
課程體系是一個具有特定功能、開放性的知識與技能的概念組合體系。其系統結構的形成不僅要使所包含的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專業應用課等形成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且還必須正確地反映培養目標和專業要求,反映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符合學制及學時限制。前者是課程體系內各門具體課程的相互聯系,稱為課程體系的內部結構;后者是課程體系形成的環境條件和制訂依據,即為課程體系的外部環境。環境制約著系統,系統要適應環境:功能決定于結構,結構要適應功能。這二者的相互作用稱為課程體系的系統結構模式(見圖1)。
建立課程體系的系統結構模式,要求在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1)課程體系形成的環境條件和制訂依據;(2)課程體系的內部結構。在此基礎上建設與相應科技發展、社會需求相適應,功能最優、體系先進、內容完整的課程體系。
2.地理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方案
構建結構化的課程體系,突出分段式和個性化培養。按照綜合化與個性化相統籌的原則,改革課程體系,構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發展課程和個性化課程“四位一體”的結構化課程體系。
構建系列化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科類型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強調大類培養,構建基礎性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的寬口徑發展。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設置專業發展課程,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統一。根據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和社會現實需求,設置個性化課程,注重學生興趣和特長發展。同時還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學習和實際,輔修雙學位,拓展知識面。
可以實施“1.5+1.5+1”分段式培養。前1.5年前主要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和學科基礎核心課程,突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大類核心的基礎知識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中間1.5年主要開設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發展必修課程,突出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生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最后1年主要開設專業發展選修課程和個性化課程,突出學生的多樣化培養和特長發展。
轉貼于
要注意強化實踐教學,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完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性課程教學是地理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專業課程實習實踐、課程野外綜合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和社會實踐等。專業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可以利用學校教學實驗基地,社會實踐則需要建立社會實習基地,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和創新能力。
基于對地理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原則,筆者提出該類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案(見圖2)。該構建方案包括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群、學科基礎課程群、專業發展課程群、選修課程群和專業實踐課程群5個課程群,每個課程群又包括若干課程類。
3.課程設置
根據前述課程體系建設依據和原則,結合本校實踐,筆者提出高等地理科學類非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具體方案(見下表)。
4.課程體系及課程設置的特點
(1)突出地理科學類專業綜合性的特點。上述課程設置突出了地理科學類專業按大類培養的特點。地理科學類專業牽涉面廣,主要涉及地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同時與空間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緊密聯系。為此,本課程體系除涉及公共課和數學基礎外,涉及自然地理學、區域分析與區域地理、地圖學、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科學等有關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現代地理學的主要學科構成、基礎知識等有一個比較綜合的學習,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充分考慮各自的專業特性以及發展需求。雖然gis專業和規劃專業均屬于地理科學類專業,但它們又各有特點。gis專業具有比較明顯的技術性特點,對計算機技術等有較高的要求;而規劃專業又與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管理學、城市規劃等學科緊密聯系。因此,該課程體系充分考慮了專業發展需要。
(3)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方案非常重視地理科學類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十分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針對地理科學類專業學生,在修完相應的學科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個人興趣和將來發展需要,選擇相應的應用課程。
(4)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該課程體系除了與相應理論課程相銜接的實踐課程,還設置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測量、地圖、遙感、gis以及綜合實踐課程。
一、轉變實踐教學觀念
高中地理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室內實驗教學和專業實習是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但長期以來,由于受教育觀念、經費不足和師資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室內演示實驗和野外驗證性實習是高中地理實踐教學的主要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地理實踐觀念和地理科研能力的培養。我們應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和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建設理念指導下,重視實踐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實踐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二、創新實踐教學理論
將研究性實踐教學的觀念落實到研究性實踐教學中,關鍵是將地理科學觀念與地理科學問題有機地融入到設計研究性實踐項目系統和儀器配置工作中。在實踐教學內容設計上,結合高中地理學科特點,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調整高中地理課程內容,開設研究性課程,構建高中地理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方式上,高中地理實踐教學除教學計劃規定的野外調查實習、室內實驗實習等教學環節外,還應包括在教師引導下的高中地理課程論文撰寫、區域資源環境調查等實踐活動環節。高中要素研究一般是驗證型、演示型的實踐教學環節,區域調查多是綜合型、研究型實踐教學環節。我們只有合理設計內容和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創新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
目前,各高中地理實踐教學多是強調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進研究性教學方法,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出發,整合傳統的簡單的驗證性、操作性實踐教學項目,重新設置研究性實踐教學環節,賦予傳統實驗項目新的內涵。在課程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們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實驗教學活動中去,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強調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學術氛圍”。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圍繞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活動,如搜集整理資料、課外調查、室內實驗、討論分析、撰寫報告和論文等。我們要注意科學指導,給學生廣闊的自主學習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野外實習教學可以采用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告之觀測點、路線和地理現象提出問題學生觀測學生現場討論教師典型現象剖析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編寫實習報告的模式。我們應要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要精細繪制各種圖形,對采集的各種樣品進行系統化整理和歸類;實習結束后進行必要的室內實驗分析,并在對實習內容、樣品和圖形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參照野外記錄,撰寫實習報告。這是使學生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實現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增長才干的有效措施。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建立科學的地理思維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準確的課程內容都要通過教師來完成,這正是實踐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所在。實踐教學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和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既要具有本專業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鄰近學科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我們要逐步配備專門的實驗指導教師,積極鼓勵教師進修學習,提高業務水平,也要注意對青年教師進行幫扶培養,提高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進而根據學科發展的目標,建立一支數量和質量上適應實踐教學需要的合格的師資隊伍。此外,我們還應通過正規教育與在職的短期培訓相結合和定期考核等辦法,促使教師更新知識;充分利用國家政策,采取有利措施多途徑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不斷強化自身造血功能;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和制度,強化競爭和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
關鍵詞: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地理科學;GIS技能;四維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2-0269-02
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理科學、測繪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為對空間信息進行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可視化以及的技術和工具,受到廣泛的重視,發展迅速。GIS技能的培養對于地理科學專業學生掌握現代地理學研究方法和手段,解決地理學相關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專業基礎,對地理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據教育部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進行分類管理和構建高等教育職教體系的戰略部署,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結合貴州省、畢節試驗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由單一的傳統類師范院校向多科型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
作為傳統師范類專業的地理科學專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地理科學類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是地理科學專業轉型發展所必須回答的問題。本文以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為例,探討了傳統地方高師類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GIS技能培養教學改革,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地理科學專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參考。
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地理科學專業GIS技能培養現狀分析
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與其他轉型發展中的地方高校一樣,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結構不合理問題較為突出。我校地理科學專業自1990年開始籌建,1993年開辦地理教育??茖I,2006年開辦地理科學本科專業。本科辦學時間短,其中負責GIS課程教學的專任教師兩人,且均為中級職稱,由于我校地理科學專業一直致力為地方培養地理教育工作者,對于GIS技能的培養重視不夠,學生掌握GIS技能,解決地理學相關問題的能力還相對比較薄弱。
2.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我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85%來自貴州省畢節市,另有10%左右來自貴州省其他地州市。由于畢節地處烏蒙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礎教育較為薄弱,學生對于現代信息技術掌握水平較低。而GIS技能的培養依托計算機應用能力,而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弱,又打消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短板制約了學生GIS技能的提高。
3.教學儀器設備不足,課程體系不夠完整。目前我校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教學設備主要是計算機以及相關專業軟件。其中2010年得到中央財政支持新購置實驗用計算機45臺,其他如工程掃描儀、繪圖儀、全站儀等設備均購置于2003年前后,設備較為老舊,部分已不能使用。對于地理科學專業學生來說,GIS課程一般開設于第五學期,作為GIS的前期課程和后續課程大部分以選修課形式開出,部分學生避難就易,導致GIS課程不能很好地與其他課程形成良好的學科體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是學習了GIS基礎課程,不能很好地將其應用于解決地理科學問題。
4.考核機制不健全,與社會應用相脫節,無法學以致用。GIS課程考核在2009、2011版教學大綱中,考核方式主要是閉卷考試,學生成績最終由平時成績(平時作業、提問、考勤等)×10%+期中測試(一般采取開卷考核方式)×20%+期末閉卷考試×70%組成。由于考試形式的限制,閉卷考試試卷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無法真正體現學生實踐及應用能力,同時期中測試多采取開卷考核方式進行,期中測試成績與期末考核成績相差較大,部分學生也只是臨近期末考試前突擊背誦,導致出現考完即忘、無法深入理解的情況。
5.課程實驗教材使用不合理,缺乏合適的實驗素材。GIS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GIS實踐能力是GIS技能培養的重要方面,實驗教學是決定GIS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步驟,同時也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我校地理信息系統實驗教程采用的是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該教程版本較為陳舊,實驗內容不太適應于當今GIS技術的迅猛發展,并且多以基礎性、驗證性實驗為主,與實際生產中GIS應用相脫節。由于缺乏較為實用的實驗教程,學生無法通過實驗教程掌握相關實踐知識和能力。
三、GIS技能培養模式及教學改革探究
基于我校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我校轉型發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在現有條件下,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地理科學人才為導向,積極引導學生拓寬視野,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課外科研活動、全國GIS技能大賽等方式,努力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構建了“理論+實驗+實踐+應用”的四維一體課程教學模式。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以GIS技能培養為目標,從GIS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角度,構建了旨在促進學生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素質培養相結合的“GIS四維一體教學模式”,即“理論+實驗+實踐+應用”的課程體系下多層次、多模式的教學改革和實踐。
“GIS四維一體教學模式”實現了理論是基礎、實驗是保障、實踐是重點、應用是根本的地理類高素質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理論課堂教學方式上,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和過分偏重講授的教學方法,采取了講解、演示、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實施互助式學習、啟發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啟發學生的思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培養創新、創造能力。在實驗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用實驗進一步驗證理論,使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達到理論指導實驗,實驗促進理論知識的掌握的目的。在實踐環節,主要是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申報各級各類大學生課外科研活動項目,鼓勵學生參加諸如全國GIS技能大賽等方式,讓學生學有所用。通過實踐環節,進一步加深對理論和實驗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GIS理論課程通過設計制作相關多媒體課件,輔以圖片、視頻等多媒體素材,使學生可以直觀獲取專業知識。通過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及時將學生學習信息反饋給教師。授課過程中積極將本學科相關實際應用、發展現狀及研究熱點問題穿插于教學過程,使學生不止學習了書本知識,還了解了其具體應用和發展的情況,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構建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驗課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GIS教學中選擇較為權威、優良的理論教材的同時,注重實驗教材的選取。實驗課教學,以理論課程中的有關內容為主線,時間安排也一般與理論課教學穿行,目的是使學生加深理解理論課堂教學中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術方法,并熟悉GIS軟件工具的使用與操作等。
4.綜合運用多渠道拓展學生思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將幾個專業網站、論壇與學生一起分享,及時將本專業、本學科相關新聞和熱點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開拓學生的視野。
5.改革考試考核方式。為科學反映教學的效果,將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與最終考試掛鉤,將理論和實驗考核相結合。學習過程中的考查主要以學生出勤率、課后作業為主、課程筆記、讀書筆記、科技論文等為主;期末考試命題改變了以往只考查理論部分,現在的考試過程中增加了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以及學科發展方向、研究熱點問題的考核。
四、結語
本文從傳統地方高師類院校轉型發展實際出發,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地理科學專業自身特點,探討了地理科學專業轉型發展過程中,學生的GIS技能培養以及為進行GIS技能培養所進行的相關教學改革。以“四維一體教學模式”為核心,加以教學及考核方式的轉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生GIS技能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蘇廣實.地理專業本科GIS課程教學探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6):75-77.
[2]湯國安,周衛.“地理信息系統”課程的設計與實踐[J].地球信息科學,2005,7(2):65-69.
[3]龍毅,湯國安,閭國年.立體化教學模式的GIS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J].測繪通報,2006,(12):69-72.
[4]楊武年,簡季,何政偉,等.“大地學”背景下的GIS本科專業課改思路[J].測繪信息工程,2010,35(4):49-50.
[5]盛業華,郭達志,杜培軍,等.“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測繪通報,2000,(6):40-42.
[6]鄭朝洪.高校GIS教育方向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8,31(5):221-228.
關鍵詞:地方自然資源;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改革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環境的組成特征、結構功能和空間分布規律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包括地質、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各個地球表層的環境系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傳授的自然地理理論知識都是前人通過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原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學理論與實際的自然地理現象相結合,并內化為自身的智慧[1]。作為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野外實習具有極強的區域性和地方性,應充分結合區域實際,在自然環境中分析客觀世界中的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學以致用。
一、本校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現狀
廣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通過近5年的教學實踐,目前已經形成野外實習教學體系,建立地質地貌、植物土壤、氣象水文等多個穩定的自然地理學課程野外實習基地,初步形成與理論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系統的野外實習教學內容。
經過歷屆學生實踐,實習線路選擇已基本成熟,既有部門自然地理學獨立線路,也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實習線路。例如:①灌陽縣野外踏勘地質實習:實測地層剖面,構造現象的觀測和分析,巖石、礦物及化石的觀察辨別。②資源縣八角寨丹霞地貌實習:實認丹霞地貌(峰林、孤峰、峰丘),不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流水侵蝕、崩塌、風化)。③漓江―毛洲島―古東瀑布河流地貌實習:觀察河流侵蝕地貌(下蝕、側蝕),堆積地貌(河漫灘、階地、心灘)。④銀子巖―冠巖喀斯特地貌實習:辨認喀斯特地貌發育類型(石芽、石柱、石筍、落水洞、溶洞等)。⑤巖溶地質館―桂林理工礦物標本館地質實習:室內實習,學會辨認巖石、礦物。⑥青獅潭水庫―兩江四湖―水文站水文實習:研究河流、湖泊自然地理特征,河流、湖泊水情、水量變化及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⑦會仙濕地水文、植物地理及生態學綜合實習:調查濕地水質、植被和土壤類型及其整體的生態系統。⑧貓兒山綜合自然地理實習:基于地質地貌學包括植被、土壤垂直地帶性觀察,濕地水文植被土壤調查,峽谷河流水文學,山頂氣象站觀測等綜合自然地理實習。⑨黑山植物園―雁山植物園植物地理實習:簡單介紹植物分類,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知識。⑩桂林氣象局氣象學實習:儀器參觀學習,氣象工作介紹,簡單實測氣象數據。
二、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
我校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中除已經滿足常規教學所應具備的實踐項目外,還充分體現出以地方自然資源為教材的野外實習。我校野外實踐教學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已有獨立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手冊,師生都較為滿意,學生熱情度較高。同時,自然地理野外實習與校內實驗緊密結合,成為擴展校內實驗教學范圍、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有利補充。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有部門也有綜合,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特色,培養學生從微觀到宏觀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借鑒與對比已有野外實習模式優缺點的基礎上,開展以發揮學生主動性、自主創新性,并與科研課題相結合的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部分學生將野外實習的研究與畢業論文相結合,提高了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學方法有待創新,對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培養不足,實習效果欠佳。實習過程中教師基本仍采取集體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忽略學生自身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缺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且解決過程往往獨立進行,缺乏小組討論、合作學習[2]。
二是經費、交通、教師資源、安全、住宿等實習條件有限,實習組織難度大。受限于學校提供的經費及實習時間安排,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地點均為桂林市內,很多實習內容無法得到展開,如火山、海洋地貌、冰川地貌等。實習地點雖都在桂林市內,但大多在偏僻野外,部分地區交通不便,需要長時間步行,實習學生眾多,帶隊教師人數有限,安全問題無法得到充分保證。
三、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建議
1.完善實習線路和實習內容
最新高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辦法強調應以學生為本,因此實習內容、實習線路的選擇更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做法如下:①由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自擬實習路線,確定實習內容,提出需解決問題;②教師評議并對實習內容、路線、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必要修正;③學生實地觀測尋找證據,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識;④現場討論,教師輔助;⑤教師補充典型自然地理現象的剖析與闡釋;⑥歸納總結,撰寫報告,學生全程參與,教師分步指導。
2.構建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
野外實習教學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觀察、記憶,應轉變實習教學主體,立足于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并得出結論的過程,該過程即是一般科學研究的過程,將自然地理野外實習與學生的課題研究、畢業論文充分結合[3]。最終在實習匯報時能有一定的研究主題,考核方式也采取論文答辯式,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做好準備。同時,該新模式應充分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分析其特點,挖掘野外實習素材,利用地方自然資源開展實習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該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能力。
3.加強實習教師隊伍建設
開展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的前提是努力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能力、素質。當前高校擴招,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人數已滿足不了野外實習的需求,這就要求當前從事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的教師不僅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一定的創新思維,也要有豐富的野外實習經驗。同時,還應適當增加指導教師數量,以保障學生野外實習安全。
4.充分運用新技術手段
當前傳統的自然地理實習手段仍以野外觀察、調查、測量與取樣分析等為主,觀測范圍有限。如果想要宏觀分析調查大面積地區,需要結合RS、GPS、GIS等技術。通過對主要地表參量的反演(植被指數、植被覆蓋率、葉面積指數、地表反照率、地表溫度等),可以對地理環境各參數的變化作出較為準確的分析[4]。在GIS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平臺系統已經成為自然地理綜合實習未來發展的方向。教師遠程操控,并對學生實習進行準確記錄,學生在網上進行模擬實習,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作為地理科學專業重要的一門實踐課程,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應完善實習路線、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實習教學新模式、充分結合地方自然資源、采用新技術手段、不斷豐富實習內容。同時,在自然地理實習過程中,應注重創新能力的鍛煉、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實習這項集體活動中學會與人共處,相互合作,磨練意志,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朱高龍,.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1-134.
[2]衣華鵬,張鵬宴.自然地理實習基地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35-138.
[3]肖海燕,陳志彪.基于地理專業特色的實驗與實習課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27):72-75.
1.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GIS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計算機、數學以及地學的相關知識,尤其是要開設《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高等數學》、《概率統計》等課程,但很多高校地理教育專業無法滿足相應教師需求或無法安排足夠課時,致使學生對《地理信息系統》課程部分教學內容很難接受。
2.軟硬件設施不足
GIS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習時數在總課時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在開設課程的同時,需要相應的GIS實驗室。實驗室所需設備不多,40~50臺計算機組成的局域網、一臺數字化儀、繪圖儀及掃描儀完全可以滿足教學和部分科研的硬件要求,軟件方面目前用的較多的有中國地質大學的MAPGIS和美國的ARC/INFO系列軟件。但在很多高校地理教育專業開設的《地理信息系統》課程都無法保證實踐教學的軟硬件設施,主要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使得學生學習時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和動力。
3.教學模式有待改進
在我國應試教育影響下,學生養成了被動的學習習慣,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志,從而造成專業學習的高分低能現象,高校地理教育專業教學也存在“灌輸式”教育現象。為了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應鼓勵學生個性發展、自主學習,相應地,依據學科背景和專業特色,研究和實踐新的考核模式勢在必行。
4.學生層次不一
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對計算機掌握程度不同,加上文理科學生思維方式以及學習興趣等差異,致使統一的《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無法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教學效果不佳。
二、《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1.善用多媒體技術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是現代高校教育普遍采用的形式。GIS的理論性和技術性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其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實踐課程非常必要。合理設置實踐課程,與課堂教學穿行,使學生深入理解課堂教學中學到的有關GIS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方法,并熟悉流行GIS工具軟件的使用、掌握軟件開發與數據處理等技能。
2.實行多層次教學
根據學生素質差異和愛好,可以把學生分為基本理論、軟件開發和軟件應用三個層次,這種層次教學模式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各盡所能,各有所獲。學生自由分組,在共同完成基本理論課程學習后,以課題小組的形式各自完成任務?;纠碚摻M以掌握GIS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方法等為主,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學地理教學需求,考核方式為閉卷考核或提交學習筆記和GIS相關論文;軟件開發組對學生計算機能力要求較高,包括GIS工具軟件和GIS應用系統的開發,需增加上機實踐的課時,考核方式為提交軟件成果;軟件應用組要充分掌握一至兩種GIS專業軟件的使用,并能用GIS專業軟件解決和分析地理學中的一些問題,可以制作基本的圖件,需增加上機實踐的課時,考核方式為制作指定地理專題圖。
3.提倡文理分科
地理學在高等教育中屬于理科,授予理學或管理學學位。因此在地理學專業招生中,一般只招收理科生,但由于在高中階段地理屬于文科,為適應地理學科綜合性和實用性發展的需要,2000年后,我國許多高校地理專業招生紛紛實行文理兼收,這有利于所培養的人才滿足就業市場需要。但文理科學生在學習背景、學習方式、學習效果上的差異,使得傳統模式的GIS教學無法滿足全體學生需求。文科生在接受GIS相關知識上存在難度,但他們的地理基礎好于理科生,為平衡這種差異,文理分科教學是最好的選擇。
4.強化案例教學
哈佛大學在20世紀初創造了案例教學法,即圍繞一定的培訓目的,把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分析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對GIS的興趣以及應用GIS進行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施地理信息系統案例教學,要通過若干個案例設計,把GIS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融合,形成一個有序的、多樣的案例群,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并突出案例的針對性、趣味性、完整性和實用性。
(一)基本情況;
(二)申報理由:1、師德與政治思想;2、工作業績(教學成績、主持及參與的教研課題、輔導學生獲獎情況、所獲市級以上的榮譽、教研方面所獲榮譽、近年的市級以上公開課及講座報告、近年參與的培訓、近年發表的論文、參與編寫的教材及專著、學科帶頭人及青年教師的培養;3、教書育人;
(三)晉升以后的工作設想
二、教師晉級述職報告范文
一、基本情況
我叫,男,1971年6月出生,1993年6月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專業,本科學歷,并被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同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區中學高中部任教,1994年8月至年7月在區高級中學任教,年8月至今在區第一中學任教。2000年11月,經市中學一級教師第二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具備中學地理一級教師資格。現申報中學地理高級教師資格,并作如下述職報告。
二、申報理由
本人熱愛祖國,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認真執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貫徹實施素質教育。關心國家大事,遵紀守法,積極參加各項學習。堅持教書育人,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有較高的師德修養,較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工作上服從學校的安排,任勞任怨。
參加工作以來,曾獲得市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選三等獎、區教育教學科研先進工作者、區高中地理學科論文評比三等獎、區第一屆高二地理能力競賽優秀輔導老師獎、區第一中學“十大優秀班主任”、區第一中學優秀班主任、區第一中學“先進工作者”、區第一中學優質課競賽二等獎、區第一中學優質班會課評比三等獎、區優秀教師和區教育線優秀團員等多項榮譽稱號。
(一)教學能力及成果
我比較注重抓主干知識的學習以及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其次,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對優生,我鼓勵他們在老師指導下獨立鉆研,充分展現他們的優勢。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平均分為94.72,比學校平均分92.39高2.33,比區平均分92.37高2.35,比市平均分92.07高2.65。年6月首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我輔導的李明輝同學獲優秀獎。年4月區第一屆高二地理能力競賽中,我輔導的何同學獲二等獎、李同學和張同學獲三等獎,我也因此獲得優秀輔導老師獎。年12月省第一屆博冠杯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我輔導的熊同學獲一等獎、周同學和謝同學獲三等獎。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年9月起個人進行《高中地理教學過程性評價探索與實踐》校級課題研究,目前已經結題,并且獲得校級優秀課題。年6月起參與南海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必修Ⅲ)網絡資源建設開發與應用研究》市級課題研究,我主要負責圖片、音頻等素材、課件以及各種試題、練習題等,并且已經在佛山教育網開設專題學習網站,充分實現資源共享。年12月論文《淺談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獲區年度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并在交流會上宣讀。年12月兩篇論文《從年省高考地理綜合題看今后備考》和《淺談湘教版地理Ⅰ“活動”的使用》獲區年度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并在交流會上宣讀。2001年12月論文《高中地理教學的圖象運用》獲市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擔任班主任期間,我認為要塑造一個人,特別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學習成績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話說的“成才先成人”。然后就是集體主義問題,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團隊合作很重要。當然現在具體來說就是班風問題。個人思想問題會影響班風,班風好會促進個人的快速發展,當然班風不好會阻礙個人的發展。例如~學年度我所帶的高一(18)班,從見到他們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強化我的這些觀點,結果這個班六次獲得“優秀班集體”,創造了南海一中的歷史紀錄?!皟炐惆嗉w”可是考慮了諸多因素,并且用比較科學的量化方式評選出來。因此年1月我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同時“優質班會課”評比也獲三等獎。同年9月,我因教育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南海一中“十大優秀班主任”。在重視集體效益的同時,我也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我經常私下找他們聊,像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使他們的成績有更快速度的提高。
(四)培養青年教師情況及效果
在青年教師培養方面,由于在年7月之前,我一直在區高級中學擔任史地科組長,所以培養青年教師義不容辭。1995至1998年指導黃老師、謝老師完成他們的第一個教學循環;1999至2002年指導徐老師完成她的第一個教學循環。至學年度我被學校聘為謝老師的教學工作導師,今年8月她將第一次上高三。至學年度我被學校聘為陳老師的班主任工作導師。以上各位老師在我的幫助下都迅速成長,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和教育成績。
(五)參加繼續教育情況
在工作之余,我積極參加各項繼續教育培訓,使自己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其中有年12月市區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地理大講堂——“把握教材改革,靈活實施教學”,年10月市區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地理大講堂——“我國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2004年7月我參加由華南師范大學和省省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地理科省級培訓班”等中學地理教學系列培訓課程。2003年12月經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測試,我的普通話水平為二級乙等。
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2004年10月我參加了省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C級培訓”,考核合格。我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班主任工作論壇,及師德學習培訓,努力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和業務能力。
我還努力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水平,2001年1月起參加由佛山教育學院電教中心和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計算機全員初級培訓”,考核合格;2002年4月起參加由省教育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和省省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計算機全員中級培訓”,考核合格。年8月我參加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五個模塊——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應用、Word2003、WindowsXP),考核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