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10:21: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風險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風險;風險管理;意義;舉措
一、風險及風險管理的概念
企業風險指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或者指對企業目標實現過程中有不利影響的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機會為標志,將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僅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通過對風險概念的解讀,不難發現風險是把雙刃劍,其蘊含著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又蘊含著轉化為利益的機遇。
全面風險管理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或戰略,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在公司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和業務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落實風險理財措施,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的過程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目標確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和風險應對。
二、風險管理對企業的意義
所有企業都是在有風險因素的環境下經營,而不是企業風險管理使企業面臨風險環境,企業風險管理是使管理者能夠在充滿風險的環境中更加有效的經營。
風險偏好指一個公司或企業在追求其目標的過程中愿意接受的風險的程度,是企業的風險管理文化。必須充分考慮企業風險偏好與戰略有機結合,才能使戰略目標、戰略方案得以落實。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了確認和選擇不同的風險反應方案的嚴格標準,企業的風險反應方案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接受和風險利用等四類,增加了企業風險反應決策速度,應對環境的變化也將得心應手;有效的風險管理可能提高確認潛在事項、評估風險和明確反應方案,最后減少經營意外的出現次數以及減少相應的成本或損失;而風險管理也不單從單一風險考慮對企業的影響,還將從企業整體考慮應對風險措施,避免由于過度重視單一風險而給企業造成的機會損失。
企業的競爭不僅局限在資源擁有上,更多是強調資源效率,而企業總體風險的更為明確的信息可以使企業管理者能夠更加有效的評估企業資源的分配,實現最佳組合,提高企業經營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損耗,促使企業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安全穩定的企業環境,保障企業目標的實現。
三、企業風險管理的舉措
(一)深化全員危機意識,統一企業風險文化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中強調企業風險管理是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個層次員工的思想、行為等影響,所以提升全員危機意識、風險意識,努力使意識印在腦海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將是推動企業風險管理的保障,加強企業風險文化的培育將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一步。
(二)全面改善內部環境,提供風險管理基礎
企業的內部環境是風險管理要素的基礎,為其他要素提供規則和結構,內部環境影響企業戰略和目標的制定、業務活動的組織和風險的識別、評估和執行等等,還影響控制活動的設計與執行、信息和溝通系統以及監控活動。內部環境包括公司治理結構、員工道德與勝任能力、人員培訓、經營模式、分配權利與職責方式等,只有改善內部環境中不適應的環節,努力培育出與風險管理運作相適應的內部環境,從而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梳理經營管理流程,識別標識風險節點
企業各業務部門(包含項目部)應該梳理所經營業務范圍內的所有流程,以流程為著手點,以資金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直接損失、無形損失等等標準進行流程的再造與梳理,標識出流程中的各個風險節點,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對成本進行管控,而且還可以將風險進行掌握。
(四)評估業務風險等級,建立預警反應系統
在風險節點的基礎上,根據風險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作出風險坐標圖,通過深入討論或者打分法對風險進行分級,并在坐標圖中進行區域的劃分,針對每一區域進行風險管理戰略的制定,是接受還是轉移,是利用還是規避;與此同時,應該建立相應的預警反應系統,即劃分風險各階段的預警標準,以指導具體風險應對措施的制定。
(五)行動方案執行100%,確??刂苹顒?00%
在風險預警標準的指導下,對風險關鍵點、風險責任部門(人)、防控規則、具體應對措施等進行詳細的描述,使風險防控方案可操作,風險管理常態化;在業務執行過程中嚴格按照制度、流程進行操作,確保控制活動的落實,達到風險防控、成本管控的良好效果。
(六)優化整合業務風險,統籌企業風險管理
為避免業務部門過度風險管理給企業帶來機會損失的可能性,風險部門應該從企業層面上總體把握分散于企業各層次及各部門的風險暴露,以統籌考慮風險對策,防止分部門分散考慮與應對風險,如將風險割裂在市場、財務、工程、安全、質量、人力資源、審計、預算等部門,并考慮到風險事件之間的交互影響,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部門的風險處于風險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內,但總體效果可能超出企業的承受程度,因為個別風險影響并不總是相加的,可能是相乘的;二是個別部門的風險暴露超過其限度,但總體風險水平還沒有超出企業的承受范圍,因為事件的影響有時有抵消的效果。因此,還能進一步承受風險,爭取更高回報與成長的空間。按照風險組合與整體管理的觀點需要統一考慮風險事件之間以及風險對策之間的交互影響,統籌風險管理方案。
四、結束語
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危機持續加深的背景下,企業的經營環境中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既表示風險,也預示著機遇。企業風險管理就是通過各要素有效地發揮其功能,幫助企業抓住機遇,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促進企業各類目標的實現,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三喜.風險管理實務操作指南[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2]安培培,劉成虎.現代企業風險管理再探[J].經濟問題,2008.
風險溝通是在風險感知的基礎上形成了對公眾心理狀態具有調節功能的一種風險管理模式,其屬于風險管理中的一個特殊的領域。而風險感知是有研究學者提出的一種風險管理概念,他主要講的是將一種風險事件解釋為一信號,信號本身的性質與傳播條件都會對受眾的心里產生一定的影響,并對這個信號進行選擇性的接受和解釋。社會大眾往往都是憑借著對風險事件的情況進行知覺方面的判斷,這種在對風險縫隙和判斷過程中采用知覺進行判斷的方式我們將其稱為風險感知。因此,在風險信號和公眾對風險信號的認知之間經歷的過程有著三個方面的因素會參與到影響社會公眾的知覺判斷。一個是風險本身所具備的特征;其次是受眾不同的特征;最后一個是上述兩者相互作用所共同產生的一種作用。風險事件往往會引起公眾心理方面的變化,事件突發會引發恐慌現象,但是公眾心理的變化情況并不是非理性和無控制的,產生心理變化主要是根據這個事件是否與自身的利益相掛鉤。因此,有效的處理好公眾的情緒問題與準確科學的處理風險數據是同等重要的。在了解了公眾的風險感知與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和處理好風險的物理性危害同等重要。
二、企業風險管理中的風險溝通體系
(一)企業內部風險溝通體系
首先,企業風險溝通需要對企業的經營和生產過程中各種風險進行全面的感知。根據本企業的風險管理程序,對企業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但是這種風險評估和傳統意義上的評估是完全不相同的,盡管在對企業的風險識別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是一致的,但是傳統的分先識別和評估主要是在掌握和了解了風險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之后所進行的,而風險溝通中所需要了解的這些風險主要是了解這些風險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是否及時給企業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在風險溝通過程中,其關注的重點是信息傳遞后所帶來的后果,因此,在溝通中的風險感知應該注意定位角度,找準對象,應用到具體的企業,企業的結構組織、員工的專業素質、信息系統的完善與否、管理者的態度以及企業的文化等因素都是影響風險信息傳遞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方面的存在問題,都會對信息的傳遞產生負面影響,這就要求企業在進行風險管理過程中,對每一個影響因素盡可能的掌握和了解,并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提前預測和處理,實時關注溝通渠道的通暢,全面感知企業的異常情況,為企業內部風險溝通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其次,建立企業內部參與者之間的伙伴關系是體系建設的關鍵。對于企業風險管理的所有參與者而言,對企業面臨的不同風險有著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由于工作崗位、專業知識以及責任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參與者對風險管理的理解和側重的角度有所差異。對于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其側重的風險意識主要是企業面臨的總體風險;而對于每一個部門來說,更關心企業風險是否會給本部門帶來影響;而落實到每一個員工的身上之后,他們主要關心的風險是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聯的風險。所以,從不同的出發點出發,側重的風險類型是一樣的。因此,企業風險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的認識到這種差異性的原因和背后隱藏的含義,在溝通過程中要及時采取措施,創造一個開放、公平的溝通平臺,才能夠讓企業所有的參與者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風險管理中來,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發現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同時還能夠實現各種風險信息的快速傳遞,有利于企業風險管理的良性動態循環。最后,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實行真正的雙向溝通模式。雙向溝通模式是企業風險溝通的重要手段和工作,在這里之所以說雙向溝通模式是一種工具,是因為它所依托的主要是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良好的伙伴關系。只有這兩個因素在溝通過程中真正做到位,才能真正的實現雙向溝通,這個模式才能執行,否則這個模式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在企業風險溝通機制建設過程中,雙向溝通模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管理者的態度、企業文化、職工的專業素質等,一旦處理不好這些因素,都會對雙向溝通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現雙向溝通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處理好各種影響因素,保證雙向溝通模式的順利開展,同時在實現過程中還需要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靈活的進行調整,這樣才能達到風險溝通的目的。
(二)企業外部風險溝通體系
對于企業外部風險溝通體系,信任問題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外部利益的參與者也是抱著同樣的目的來進行合作的,雙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矛盾,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彼此的不信任。雙方在合作過程中,都想獲得對方足夠的信息,而這種行為在經濟活動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也就是說外部利益的相關者無法完全獲得企業內部的信息,而企業也無法獲取外部的信息,雙方都處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都封閉了自己的信息試圖獲取另一方的信息,這就形成了雙方之間的堤防,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這就要求企業在外部風險溝通體系建設中,首先應該重點解決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相互信任的問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本身沒有問題,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追求自身的經濟效益最大化,要采用合理的手段獲取。盡管信息不對稱現象是一種必然的現象,但企業在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合作過程中,應該在不違反本企業商業機密的基礎上,盡量多的向外部公開信息,以開放的姿態獲取外部企業的信任。同時,企業還應該注重維護本企業的聲譽和形象,以誠實守信的態度與外部企業開展合作,在外部利益相關者心理建立起堅實的信任基礎。一旦這種基礎建立之后,上述企業將內部風險溝通機制就能全面盤活,同時,在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之后,以更高的效率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風險溝通。就全面的風險感知來說,企業通過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之后,就需要積極主動地獲取外部企業的風險因素,快速分析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為企業風險管理贏取時間。信任是相互的,外部企業在收集本企業的相關信息時,企業應該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外部企業的這種行為,以一種和諧的方式實現雙方的和諧發展,從而能夠很好的在本企業內部實現雙向的風險溝通模式,縮小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各種溝通障礙,使企業能夠更好的進行風險管理和溝通。
三、結語
(一)在風險環境分析中的作用。風險環境是指影響組織經營目標不能實現的經營環境,包括內部風險環境和外部風險環境。外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政治和經濟等環境因素;內部環境因素主要有:企業的風險偏好與風險文化、誠信與道德價值、管理理念與經營風格、組織結構與權責劃分等,其次是企業設定經營目標和戰略計劃的基礎。由于經營環境是風險的根源,因此內部審計應從著眼于風險轉到著眼于經營環境,通過對經營環境(包括一般環境和社會環境、創業環境、內部審計應用環境和組織環境等)的分析,以進一步評估組織的“固有風險”和“剩余風險”,并通過對企業各項環境因素變化的分析,將分析結果以審計報告的形式反映給管理層,以便管理層更加有效地管理風險。正是由于內部審計熟悉企業的內部環境、并具有相對獨立的職能地位,可以全面客觀的判斷企業的固有風險、評價企業目標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在風險事件識別活動中的作用。風險管理框架ERM要求識別出所有可能發生并對企業目標實現產生不利影響的重要狀況,該步驟非常重要,因為未被識別的事件不會在風險回應中得到處理,可能導致意外風險的發生。內部審計針對現有環境與經營過程,通常以各種類型的戰略或各種形式的商業活動為基礎的模板,觀察同行業內其他企業的經營情況及整個市場的經營風險水平,同時,內部審計人員以其專業知識和技術,獨立地推斷潛在的重大風險。因此,在風險事件識別活動中。內部審計人員要判斷管理層是否完全識別了單位的所有風險。
(三)在風險評估中的作用。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通常要求采用風險評級和計分的方法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量化的風險水平排定優先次序,盡量找出風險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尋求最好的解決方案。對難以客觀量化的風險事件,則采用主觀估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此時,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顯得尤為重要,其可以幫助管理者做出比較正確的選擇。可見,在風險評估中,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風險的假設條件、計算方法的適當性來評價風險,以向管理層提供專業意見。
(四)在風險反映和控制活動中的作用。對于經過識別和評估后的風險,企業都要經過風險與收益的權衡。ERM將風險反映分為三類:可接受風險、規避風險和減少風險。規避風險超出了企業的風險偏好,企業不能接受且無法經濟有效地加以抑制,則須放棄該項目或計劃從而避免風險帶來負面影響。對于大部分風險,需要企業采取一定的行動,轉移或分散風險,以達到企業可接受的水平。為此,企業需要對其風險加以控制,即將不可接受的“固有風險”轉化為可接受的“剩余風險”,由于控制活動本身的復雜性,內部審計人員通常采用分析性程序和詳細測試,評估控制活動的有效性,使風險得以管理。因此,在風險反映和控制活動中,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分析、評估風險回避的合理性、減少風險措施的有效性,以降低組織承受的風險。
(五)在風險信息溝通和風險管理系統監控中的作用。風險管理涉及企業各個職能主體,是各管理部門共同承擔企業的綜合風險。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從評價各部門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在各領域查找管理漏洞,以獨立第三方的身份驗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幫助企業管理層進行風險的管理與協調。為此,內部審計人員需要采用風險監控方式,將經營計量系統記錄的業績與計劃和預算中的預期業績以及同一時期的競爭者業績進行比較,來判斷風險環境中新的風險和變化,便于管理者及時做出反應??梢?,在風險信息溝通和風險管理系統監控中,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審計報告以向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傳遞風險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保證單位對風險的管理是一直有效的。
二、風險導向型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發揮作用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鋼鐵企業 風險管理 應對策略
一、風險與風險管理
風險是一個事項將會發生并給目標實現帶來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
風險不以企業的意志為轉移,獨立于企業意志之外而客觀存在。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風險,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還會不斷產生新的風險。只要風險存在,就有發生損失的可能,這也是我們研究風險管理的根源。事物總是處于變動和變化之中,這些變化必然會引起風險的變化。風險管理就是利用風險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可變化的特性,引導風險向有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變化。但企業只能采取風險管理的辦法降低風險發生的頻率和損失幅度,而不能徹底消除風險。
其實在亞洲金融危機后,世界各國就已經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并紛紛建立了各種風險管理機制,但風險管理卻難以真正地融入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以至于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企業對風險及風險管理認識不到位。良好的風險管理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融資成本、改進管理重點、提高利潤質量等。
二、鋼鐵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
鋼鐵企業面臨的風險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行業風險,二是經營風險。行業風險對所有鋼鐵企業都會產生影響,可以理解為對企業產生直接影響的外部因素,企業要對行業風險有清醒的認識。經營風險是特定企業獨有的風險,是企業所面對的所有風險中可控性最強的風險,是風險管理的核心。經營風險一般包括:市場風險、政治風險、操作風險、法律/合規性風險、項目風險、信用風險、產品風險、流動性風險、環境風險和聲譽風險。各種風險對鋼鐵企業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下面主要論述行業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環境風險。
1.由于金融危機和近年來的產能快速擴張,鋼鐵企業面臨較高的行業風險
影響鋼鐵行業風險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鋼鐵行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二是鋼鐵行業的波動性,三是鋼鐵行業的集中程度。我國鋼鐵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的產能快速增長,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跡象,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部分鋼鐵企業實際產量低于產能,鋼鐵行業利潤率持續在低水平徘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之間出現挑釁性價格競爭,這是成熟期開始的重要標志,如果產能過剩繼續發展,出現惡性價格競爭,鋼鐵行業將進入衰退性,鋼鐵企業風險將進一步加大。由于受國際鐵礦石價格和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鋼鐵行業呈現較強波動性,特別是2008年末,鋼鐵價格下滑,幅度之大,超出預期。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低,也增加了行業風險。
2.由于近年利率、匯率、鋼鐵產品和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鋼鐵企業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一般認為,與鋼鐵企業直接相關的市場風險主要有,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和價格風險。由于流動性過剩,我國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今年以來,央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是2010年以來的第12次上調,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的歷史高位。同時央行自2010年10月以來4次加息。這些都加大的鋼鐵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了鋼鐵企業的財務風險。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處于長期升值趨勢,從理論上說,這將導致我國出口的鋼鐵產品國際價格競爭優勢減弱,加大了鋼鐵企業的經營風險。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低,長期銷售協議少,競爭激烈,鋼鐵產品價格波動大,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3.鋼鐵行業的特點,決定鋼鐵企業具有較高的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員工、生產經營過程、基礎設施、技術等對運營有影響的各種失誤而導致的風險。除了一般企業普遍面對的操作風險,如欺詐等,鋼鐵企業還有自身獨特的操作風險。
鋼鐵生產是一個由采礦、焦化、燒結、球團、煉鐵、煉鋼、軋鋼及相應配套工藝構成的工業長流程生產過程。在鋼鐵生產過程中包括高溫、高壓、高粉塵作業,而爐窖、管道與大型機械縱橫交錯,存在各種危險因素,屬于高危險的行業之一。而且鋼鐵生產資產較集中,作業環境差,易燃、易爆、有毒物質多,事故發生率高,一旦發生意外事故所導致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可能非常巨大。
4.鋼鐵企業生產大進大出,廢棄物多,環境風險大
鋼鐵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粉塵、煙塵和二氧化硫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迫使企業增加環保方面的投入。首鋼和重鋼更是投入巨資進行了搬遷,遠離人民生活積聚區,減輕環保壓力。隨著國家的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鋼鐵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風險。
三、鋼鐵企業主要風險應對策略
1.建立良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文化
風險管理應被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到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一個組織的整體文化對于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它的風險文化將決定企業如何成功地進行風險管理。只有將風險管理看做是日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才有可能會形成強有力的風險文化,才能進行真正有效的風險管理。
2.明確風險管理責任機構或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崗位
由于逐步認識到風險管理對企業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很多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設立了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風險管理委員會,或設立專職的首席風險總監。為了加強央企風險管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國資發改革[2006]108號印發了《關于印發的通知》,第四十六條規定,具備條件的企業,董事會可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專職的機構或崗位,從不同角度建立起包括日常監管、運營規劃和危機管理在內的風險管理支持架構,從資源和體制上保證了企業風險管理的效果。
3.梳理風險管理流程,嚴格執行風險管理程序
企業風險管理需要對企業各種風險進行統一、集中的識別、排序和控制,需要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流程,保證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風險管理流程主要有四個步驟:
一是風險識別,其目的在于及時發現企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為企業風險評估提供依據。它要求企業有效地建立風險信息收集與管理系統,廣泛、持續地收集與企業各種風險和風險管理相關的內外初始信息,并識別出可能發生的風險。
二是風險評估,是對所識別的風險進行風險評估,其目的在于評價所識別出的各種風險對企業實現目標的影響程度和風險價值,給出風險控制的優先次序等。
三是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就是根據內外條件,對所識別出的各種風險,按照所給出的優先次序,圍繞企業目標與戰略,確定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和風險管理有效性標準,選擇適當的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轉換、風險對沖、風險補償和風險控制等風險管理工具,確定風險管理所需要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的配置原則。這是風險控制的關鍵環節,決定著企業風險控制的成本與效率。企業應該定期總結和分析所制定的風險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對不適當的風險管理策略進行及時的修正或調整。
四是風險管理的監督檢查,企業應該以重大風險、重大事件、重大決策和重要管理與業務流程為重點,對上述各項風險管理工作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其有效性進行檢驗。根據監督和檢驗結果,對所存在的問題或缺陷加以改進。
四、風險管理的局限性
不管設計和運行得多么好,有效的企業風險管理只能向管理當局和董事會提供有關主體目標實現的合理保證。目標的實現受到風險管理過程中固有的局限的影響,包括決策過程中的決策者判斷可能有缺點,由于類似簡單差錯或錯誤等導致故障的存在。此外,風險控制可能會通過兩個或多個人的串通而被繞過,而且管理當局有能力凌駕于企業風險管理過程,還有就是需要考慮風險應對的相關成本效益。企業最高管理層要對風險管理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認識,不能認為進行了風險管理就可以高枕無憂,防止出現依賴過度風險。
參考文獻
[]李勝.全面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湘潭大學:湘潭大學, 2005.
關鍵詞:風險管理;小微企業;風險意識;成本效益;內部控制
關于風險管理,多數人都會聯系到大中型企業管理中的管理內容,其實,風險管理存在與否與企業規模無關,只要是企業就需要進行風險管理。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尤其是抵抗風險的能力,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小微企業雖然規模小、資源有限,但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組織,風險管理也是其企業管理中相當重要的內容。
一、小微企業風險管理概述
2004年9月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的發起人委員會(簡稱COSO)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明確了風險管理就是一個管理過程,旨在識別潛在事項并對其進行風險管理,使其在主體的風險容量內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我國財政部于2018年8月頒布了《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700號———風險管理》(財會〔2018〕22號),其中第二條規定:風險管理是指企業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對企業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評估、預警和應對等管理活動的過程。無論是美國的還是我國的企業風險管理的概念,都突出了風險管理的過程屬性,即識別、評估、應對的閉環過程,也突出了風險管理的目標屬性,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業風險管理是小微企業為了企業生存發展目標,對不確定性事件進行合理應對的管理過程。
(一)小微企業風險管理的現狀
目前,小微企業風險管理的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水平高的,風險管理貫穿于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流程之中,管控有重要節點,有主有次,輕重不同;管理差的,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風險結果的狀態。部分企業成立時缺少風險管理,隨著企業的發展能夠逐漸完善風險管理體系,逐漸做大做強,有些則相反,成立之初,風險管理就已經建立了,但沒有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處于停滯狀態。一部分企業雖然有著比較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但處于紙上談兵,根本沒有落地,多數企業雖然制度不完善,但已經成制度的部分執行落實得很徹底。
(二)小微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風險管理可以促進小微企業管理目標的實現,能夠幫助小微企業了解應對其面臨的各類不確定事件,規避風險,掌握機會,合理調配自身的資源,平衡成本與效益,盡量減少經營意外和損失。對于小微企業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使小微企業充分利用有限資源,順利渡過初創期,完成從生存到發展的飛躍。
二、小微企業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雖然小微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不一,但無論是處在何種狀態的小微企業,在風險管理上都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風險管理意識分寸掌握不合理
在小微企業中,風險管理意識或不足或過強,對風險的環境、目標、事件、評估、應對、控制、溝通及監督不夠深入全面,低估或高估風險時有發生。低估風險容易造成被動局面,被迫接受高風險帶來的后果,產生重大損失;高估風險則會浪費人力、物力、時間等各項資源,成本費用增加,甚至會因此錯失機會,限制企業發展。特別是當面臨高利潤、大金額、長期收益或是可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項目,企業更容易弱化風險意識,面臨被動接受風險的局面。
(二)企業實際控制人對風險管理不夠重視
小微企業因為規模小,組織結構簡單,企業決策基本上都是由其實際控制人做出的,是實際控制人的一言堂。如果實際控制人在實際管理中風險偏好過于激進或者懈怠風險管理,會使整個企業對于風險管理都是不重視的,員工也不太可能會主動防范風險。除此以外,實際控制人可能因為自身素質的限制,把企業管理重點放在業務上,對風險管理不重視。
(三)財務負責人的專業能力不足
在小微企業中,財務負責人要全面負責財務、稅務、內控、預算等工作,要統籌公司的成本費用與利潤,收入與稅金、資金的關系,要求財務負責人具有滿足這些工作的專業能力、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在實際中,一部分小微企業因為人力資源制度、發展空間的限制,不能留住具備完全勝任能力的財務負責人,現任的財務負責人存在專業知識不全面、實踐經驗欠缺、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在風險控制、溝通和監督中,很難起到專業性的引領和橋梁作用,嚴重阻礙了小微企業的風險管理。
(四)風險管理不成體系,風險管理重點不突出
小微企業風險管理的內部環境導致了小微企業在風險管理時零星操作,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成體系,很難把握住風險管理的重點,樣樣風險都想防范,樣樣都不能把握的合理、恰到好處。小微企業可能會忽略那些高風險、較大可能性發生的不確定事件,把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資源浪費在低風險的事物上,形成了風險管理的空白區域,未做到風險管理的全面性、融合性、平衡性和重要性,存在舞弊或喪失機會的可能。
(五)風險管理內容的分類管理上關系處理不妥當
目前階段,多數小微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依舊是生存,因此風險管理也是圍繞生存這個戰略核心去開展的。因此,戰略風險管理必然成為主體,優先級最先,而財務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運營風險管理、法律風險管理這四項風險管理是輔助。在小微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很少有把企業的戰略風險管理放在首位的,有的甚至是缺失的,其他四項風險管理缺少了根本的服務目標,基于此的風險管控措施必然是不到位的,管控效果有限,會出現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情況,不但不能促進企業管理目標的實現,反而與企業管理目標背道而馳,最終事與愿違。
三、加強小微企業風險管理的措施
提高小微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要從最基礎的風險管理意識入手,在此基礎上,完善制度,抓重點,保根本,促落地。
(一)選人用人培訓人,形成全員的風險意識
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氛圍,樹立全員風險意識,小微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才能得到保證。第一,要注重風險管理關鍵人的意識培養。風險管理關鍵人包括企業實際控制人、財務負責人、各業務部門負責人,這些人決定公司發展的走向,對各項業務都有引領帶頭作用,更有監督核查的責任,他們的風險意識強了,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就上去了。尤其企業實際控制人和財務負責人,企業實際控制的風險偏好、風險容量和風險容限,決定著企業的風險偏好、風險容量和風險容限,因此要特別加強實際控制人風險意識的培養,做好員工的榜樣。財務負責人是各項業務流程的交匯監督人,是企業風險管理的第二道防線,他的風險意識越強,對于企業實際控制人的建議影響力就越強,風險管理的效果也越明顯。第二,嚴格把控關鍵風險管理人員的選用標準,企業要任用重用那些具備以下素質的優秀人才:一是專業基礎知識過硬;二是熟悉公司業務實操;三是經驗豐富,熟知風險管理的要點;四是懂經營管理,能做好實際控制人的參謀;五是要有前瞻性;六是要有職業道德,;七是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第三,通過對所有崗位人員的專業培訓、職業引導實現加強風險管理的全員培訓。在專業培訓和職業引導中,讓所有員工樹立起風險意識。一方面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符合崗位職責內容,預先給關鍵崗位的關鍵人打好預防針,強化風險管理的關鍵點和重點,為該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形成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在執業引導中,要突出風險管理關鍵人物的帶頭作用,促進全員風險管理意識的形成。
(二)建立并落地風險管理制度
在小微企業管理中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靈活多變,實用性強,因此,小微企業需要首先建立起一個風險管理的制度框架,隨后逐步完善,添加更為具體詳實的內容。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最關鍵部分是流程表單的制定,要通過和具體的業務部門如采購、生產制作、服務、倉儲運輸、銷售、售后、人力資源、法務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制定出易實施操作、方便控制的業務流程,每個流程都要有對應的表單,其填制、審核傳遞流程要與業務流程一致,在表單中體現部門、人員的分工、職責、權限,這樣既保證了財務數據的完整、真實、可靠,又保證了內控措施的有效執行,使得風險管理落到實處。在風險管理制度落地時要減少管理層凌駕和人員串通。減少管理層凌駕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避免“特批”,“特批”的存在會讓已經制定好的制度、流程失效,正常的風險管理狀態被破壞,更讓被特批的人,形成僥幸心理,風險管理制度就形同虛設了。人員串通在小微企業更容易形成,因為在小微企業中一人多崗多責更普遍存在,因此除了簡單的道德約束,還要在流程設計中減少不相容崗位,形成互相監督。
(三)堅持成本效益原則,抓住重點
在企業管理中風險總是無處不在的,即使風險管理體系全面的企業也難以做到識別并應對所有風險,尤其是在小微企業里,資源有限,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企業的發展中去,因此,風險管理一定要堅持成本效益原則,合理應對風險。所謂合理應對,就是將風險高可能性大的不確定性事件作為風險管理的重點,高風險就意味著發生后損失大,可能性大就是易發生,這是風險管理流程中的關鍵節點。比如在合同風險管理中,合同審核時發現客戶方存在較多的應付賬款訴訟,那么這個客戶的授信就要限制,不然應收可能就不能回收,這是個高概率高風險事件,是風險管理的重點。對于低風險可能性小的不確定事件采取忽略的態度,因為一旦發生企業也承擔得起后果。對于風險高可能性小和風險低可能性大的不確定事件,就要看企業的風險承受力、風險偏好,也就是機會與風險的選擇,要求企業用收益率、損失率的數據標準線來控制。
(四)堅持戰略風險管理戰略風險管理是企業維持經營方向
正確最根本的保證,一旦戰略風險管理出現問題,就會讓企業發展方向發生偏離,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小微企業一定要形成不定期復盤經營情況的制度、傳統甚至是習慣,觀察內外環境是否變化,尤其是國家法律法規對于產業導向的影響,財政、稅收、人力資源政策對企業的扶植力度,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于本企業的影響,企業自身是否與市場發展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水平、國家政策相適應。運營風險管理、財務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和法律風險管理四項管理要服務于戰略風險管理。當企業戰略偏向于擴張時,運營風險管理就會偏重于公司內外的資源能否滿足企業擴張需要帶來的各類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就會注重于預防市場變動對于企業擴張帶來的不利影響;財務風險管理就會突出資金籌措的風險管理、稅務籌劃、擴張前后資產獲利能力。同時運用管理會計的風險預警分析和管理工具,輔助戰略風險管理,法律風險管理的焦點在投融資過程中涉及到的企業合規風險。如果戰略偏向于收縮,運營風險管理就會偏重于公司內外資源過剩處理的各類風險管理,財務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和法律風險管理也會相應變化。當企業戰略穩定時,四項輔助風險管理突出的就是防激進求穩定。
(五)推行風險管理導向的內部控制措施,促進風險管理落地
無論是風險管理還是內部控制管理,其目的都是為降低企業風險,促進企業管理目標的實現,兩者目的一致,采取管控的八要素也是相似的,而且判斷一個企業風險管理水平高低,就是要看其內部控制是否完備。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管理,尤其通過推行風險管理導向的內部控制措施,可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風險管理導向是把風險管理要素融入到內部控制中來,在業務流程中進行內部控制,把風險管理的制度設計與內部控制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風險管理成本與效益平衡性原則下,合理應對,使風險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如商務洽談環節,首先,看合同雙方經濟背景實力,這決定著話語權,也決定了項目風險的主要承擔方。其次,業務負責人和公司實際控制人對洽談起著關鍵作用,決定了合同項目風險大小和可能性。最后,博弈過程也是合同風險形成的過程,就商務洽談風險管理的關鍵。把握住了整個洽談的業務過程的關鍵點,便抓住了風險導向管控的關鍵點,商務洽談的風險管理自然落地了。
四、結語
小微企業的風險管理,核心在于負責風險管理的關鍵崗、關鍵人、關鍵事,充分發揮企業實際控制人的風險守門人作用,在財務負責人的專業引領中,各部門各崗位,全員風險管理的氛圍中,開展小微企業的風險管理??紤]到成本效益原則,不強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點,合理應對,保證戰略風險管理的根本,落實風險管理導向的內部控制,就能做好小微企業風險管理,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孫芳城,曾玲,鐘廷勇.CEO財務專長、職業生涯關注與企業風險[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03):152-160.
[2]沈淳.企業財務戰略管理與風險防范[J].全國流通經濟,2019(05):45-46.
[3]王建明.新形勢下企業戰略管理會計新探[J].納稅,2020(08):113-114.
[4]胡文娟.試論目標導向下企業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J].財經界,2020(10):104-105.
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我國市場下滑的同時使得各類企業的發展步履維艱,而企業也面臨著錯綜復雜的風險與難以應對的挑戰。在這樣的環境與背景下,企業必須將經營重點置于風險管理工作上,在關注外部風險的同時,更需要對內部的業務流程管理進行嚴格而科學的管控,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并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企業業務流程管理對于抵抗風險的重要性,以流程管理為視角,對企業風險管理模式的構建進行分析與討論,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流程管理;企業;風險管理模式;構建
企業業務流程管理是以吸納業務流程重組、流程再造思想與工具為支撐要素,采用綜合性的方法強化組織戰略,旨在強化業務操作的精細性與規范化的一種管理方式。對其進行合理運用可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內外部響應速度,最終鞏固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以業務流程為入手點,將風險管理有效融入流程環節中,實現與企業現有管理框架的耦合,是構建基于流程管理方式下企業風險管理模式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一、流程管理概念綜述
流程管理是一種綜合性與系統性較強的管理方法。流程可以看作是一種路線圖,主要涵蓋以完成某項工作為目標,相關數據、信息、資料在不同單位、部門、人員之間傳遞的網絡。流程管理的中心是規范化的流程構造,以該流程構造為核心,將各項工作任務分配到各部門或各崗位,以績效體系為載體,對考核工作實施與落實,將目標與激勵成功傳導至企業各層次,使每位員工均明確自身崗位職責,從而推動流程的良性運轉。與此同時,將系統性的工作進行流程化處理,可以清楚而詳細地將若干作業項目和它們的關聯人員及其相互工作關系進行描述,進而實現目標的精細化管控。流程管理包括流程梳理、流程優化、流程固化三個階段。流程梳理是對企業現行完整業務內容與活動過程的摸底展現,在對企業流程體系進行規劃與調整的同時,可以為企業內部實現全面流程管理思想普及和手段落實提供不竭動力;流程優化是在流程梳理的基礎之上,具有選擇性地運用流程管理理念及信息技術工具對重點業務領域及關鍵流程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與優化;流程固化則聚焦于將經過分析優化的新業務流程,借助制度、標準、信息系統等多種形式提高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與顯性化。
二、構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與現實意義
企業內部的一系列業務流程集成了企業的運營與發展,而所有單體業務流程中的活動或“子流程”是這些業務的支撐要素?;诖耍胪苿悠髽I穩定而高效的運營,需要以流程為著手點,提高其運作效率?,F階段,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經過不斷地迭代演變,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大型企業內部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實際業務流程中融入風險管理思想與手段之后,業務流程經歷了綜合性與系統性的設計與改造,突破了以往各種“信息孤島”的狀態,從而初步構建了以流程管理為基礎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
1.企業風險管理與流程管理的目標一致企業要想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功能作用,使之成為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的支撐,首要任務是強化企業風險點的控制與管理,并提高其有效性。而流程管理在關注業務流程風險點的同時,還需要對流程成本、效益、質量等因素進行綜合性考慮。以此看來,企業風險管理與流程管理在管理方法與關注點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然而兩者具有高度的目標一致性,且均統一于企業的戰略目標,服務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流程管理是企業風險管理實現顯性化的導向企業要想提高風險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與科學性,就必須將風險管理與流程有效地融合起來,構建以業務流程管理為基礎支撐的風險管理模式,將錯綜復雜的風險管理活動進行轉變,使其以流程輸入、輸出為導向,提高其動態化與層次性,同時以業務流程中無數個“工作流”為支撐要素,將關鍵控制點推送到業務流程中,將風險管理與業務流程有效融合,進而提高風險管理的顯性化。
3.業務流程是企業開展風險管理的基礎支撐作為一種循環流程,企業風險管理主要包括業務分析、業務流程梳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提出風險控制策略、實施風險管控、管控效果反饋與改進等環節,因此其屬于一種業務流程為支撐要素,以信息系統為平臺,切實實施風險預警、監控與管理改進的閉環管理模式。其工作的開展與進行主要以企業各業務流程為依托,通過對風險點進行辨識,構建風險識別、分析、管控、改進等多環節為一體的風險管理框架,進而以業務流程為基礎的風險管控機制,實現企業各業務重要運營活動與運營單元的安全管控。由此可見,企業風險管理與業務流程管理具有極為緊密的聯系,企業開展風險管理需要以業務流程為基礎支撐。
三、流程管理視角下企業風險管理模式構建的相關措施
要想構建并實施以流程管理為基礎要素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并提高其科學性與顯性化,就必須將企業業務流程管理框架設計作為風險管理的頭緒,采取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互動方式梳理企業目標領域的業務流程,推動并實現每一層業務流程的目標,進而促進企業總戰略目標的實現。最終將風險管理流程框架與具體業務風險管理流程有機結合起來,并在該體系中對風險點與關鍵流程管理環節進行詳細描述,如此可以將流程管理有效的融入到企業風險管理工作中,提高風險管理工作的可行性與顯性化。
1.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為了構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框架,首要任務是確立企業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為實現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顯性化創造有效的基礎條件。以大型施工企業為例,第一道防線是經營部與采購部,主要涉及工作包括招投標、預決算、材料采購、設備采購等,施工企業需要注意招投標工程項目的前期評估和預測,并強化對招投標報價風險的控制,對合同進行科學化管理,同時需要構建有效的成本管理與分析系統;而關于預決算過程,施工企業需要對工程施工的所有影響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對其中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在材料與設備采購方面,施工企業需要通過證件檢查與取樣試驗的方式,保證其使用性能與質量,避免材料與設備質量問題造成工程施工出現安全與質量問題。第二道防線是工程部與安監部。主要包括分包管理、質量控制、施工協控、設備安監、安全文明等工作,施工企業需要認清合法分包的界限,及時、規范、嚴謹地簽訂合同,并對各環節委托授權進行嚴格審查;在質量控制過程中,施工企業需要針對風險源與事故多發工序進行嚴格控制,規范施工工藝與操作行為,及時處理質量問題與安全隱患;而對施工中的機械設備進行定期的安全監督與檢查極為必要,可以有效防止機械設備故障造成的工程安全與質量問題;與此同時,強化企業全體員工的安全意識,可以從根本上降低施工風險出現的概率。第三道防線是財務部與辦公室。針對施工準備、施工過程、竣工結算等階段,對施工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進行嚴格的決算與把控,并竭力在合同審查中為施工企業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辦公室需要加強行政、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規范行政制度,強化企業員工的崗位責任心,防止信息泄露,充分發揮企業風險控制的輔助作用。
2.流程管理視角下企業風險管理體系設計企業需要以全部業務流程的構成情況為邏輯架構,并將其視為風險管理工作的骨架與脈絡,在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體系設計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打破傳統職能部門與組織機構的流程組織方式,對企業業務流程的頂層結構明確定義,并以分層方式對指導框架進行細化,對一層進行完善以后,才允許進行下一層指導框架的處理與構建。在基于流程管理的風險管理體系中,各單位的戰略規劃、業務流程與職責、業務流程圖及目錄梳理成果等是構成體系的基本要素與支撐,對企業各部門的主要業務職責和業務特點進行了集中反映;在該體系中,企業需要以企業的戰略規劃與規章制度作為牽引動力,為該體系的高效運轉注入源源不竭的推動力量;與此同時,企業要想構建基于流程管理的風險管理模式,還需要對國際上流程框架的案例進行充分參考與借鑒,例如ERP模型、APQC模型等,借助這些案例,企業可以對價值鏈為線索的流程組織方式理解得更充分。
3.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的精細化分析以體系設計的角度來看,業務流程梳理是構建基于流程管理企業風險管理模式的必要條件。如圖1所示,首先對企業各個業務流程的性質與涉及的領域進行分析與參考,從流程的始端對風險進行辨識評估和內控診斷,對業務流程框架進行確定。然后需要對該框架實施風險分析與缺陷認定,建立起風險管理與業務流程的接口,并在這個過程中對重點業務流程進行確定和明確,而后需要對風險信息與業務流程一一對應的關系進行繪制,最終編制出“風險—流程控制矩陣”。企業的部門管理者、業務復雜人或業務骨干均需要參與到業務梳理中來,形成一個負責流程梳理工作的團隊,該團隊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負責相應層次的業務梳理與描述,并擴展業務梳理的覆蓋面與范圍,保證覆蓋到所有業務活動。提高該模式的精細化需要構建詳細的流程細化模型,主要包括:規范合理的主流程模型、子流程模型、具體操作流程模型、各項模板及相關指導文件、其中各流程模型包含的責任主體及參與單位。提高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精細化,有助于企業提高風險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與科學化。
四、A企業構建基于業務流程的風險管理思路及措施
我國大型施工企業A企業開展了全企業范圍內的風險管理流程,在確定了業務流程框架以后,按照重點風險排序,企業將物資采購選定為重大風險進行管理控制。企業將“基于業務流程”作為控制采購風險的入手點,圍繞業務流程的關鍵控制點,對制度設計、職權行使與監管等方面的風險進行了排查與控制。第一步,該企業工作組針對物資流程,對其現狀與環節進行了摸底,明確了流程設計中的不足與缺陷,與物資采購負責與監管部門協同合作,依照《企業內部控制規范》與企業運營實際情況,對物資采購制度與流程規范進行了完善與優化,提高物資采購的可行性、合理性與科學性;第二步,依照流程節點對物資采購的風險點進行明確,例如:采購方案的制訂與選擇、與供應商的合作、招投標或比價采購、合同的簽訂、貨物的檢查與試驗、貨款的支付等;第三步,對業務流程關鍵控制點依據所涉及的崗位進行風險辨識分析,對其中可能存在的物資采購風險進行排查,例如:招投標或比價采購過程中暗箱操作、審批流程存在缺陷、材料取樣試驗不嚴格等;第四步,充分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的方法,對物資采購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分析,依據崗位工作重要性和控制金額兩個因素對物資采購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描述與確定;第五步,制訂物資采購風險評價標準,依據物資采購風險發生的概率與影響程度,進行分值的劃分,依照從高到低的順序,將風險發生概率與影響程度依照1、2、3、4、5五個等級進行歸類;第六步,鼓勵所有崗位人員評價物資采購風險重要性,而后編制物資采購風險排序表,進而繪制如圖2所示的風險重要性水平圖譜。圖譜中,黑色區域(A)的風險等級為高危風險,A企業需要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防范、解決;灰色區域(B)為中等風險,A企業需要對此提高重視程度,并掌握其實時動態;白色區域(C)為低等級風險,通常情況下為企業可以接受的風險。依據物資采購風險重要性水平圖譜,A企業可以高效、高質量地完成物資采購工作的風險控制。
五、結論
構建基于流程管理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復雜性,該模式邏輯架構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精細化與規范化,對于細化分析業務流程,明確業務流程中的風險環節與操作,凸顯關鍵風險控制點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意義。同時可以將具體的風險因素的排查與風險控制點的管控落實到相應部門,明確崗位“權、責、利”的科學分配,最終使業務流程成為橋梁,提高風險管理工作的固化與顯性化,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鋒.財務風險在經營活動中的定位[J].中國商貿,2015(,4):35-36.
[2]王怡文,柯柏成.美國企業高階管理階層對風險管理觀念之剖析[J].中國內部審計,2015(,1):58-60.
[3]杜放,馮家杰.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析[J].物流技術,2014(,23):103-105.
[4]程強,顧新.基于COSO風險管理的知識鏈知識轉化風險防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5):45-48,34.
在現代金融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審查、評價以及檢查內控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適當性,可以促進其規劃組織目標的進一步實現。在進行金融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中,由于金融企業經營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此導致企業發展面臨的風險種類不斷增多。如何進一步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成為內部審計工作發展中的重要事項之一。
1.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環境變化分析的作用。金融企業在進行內部審計控制工作的過程中,如何檢驗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完整性以及監控力度,是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內部審計的水平,直接關系著整個企業的運作水平、抗風險能力。因此,內部審計工作,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發揮著管理與協同的作用。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可以實現實時識別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監管目標,提高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環境變化分析的作用,重點體現在其可以上至企業的機構設置,下至企業的人員配備工作。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環境變化的分析工作,是從客觀的角度,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與管理。以金融企業經營的實際利益為基本點,對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進行進一步的評價與辨別,合理的確定風險防范的有效建議與措施。內部審計部門通過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進而科學的評估風險,促進企業決策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2.內部審計工作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的顧問與咨詢作用。在金融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部門是獨立于企業管理部門的一個部門。這一獨立性,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可以在正常的環境下進行的必備條件。獨立于管理部門的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時,可以保持相對客觀的立場,認真的分析存在風險的假設條件,并按照正常的審計準則進行審計,科學的作出審計風險的評估,并可以直接上報到董事會。因此,內部審計控制的有效性,可以有效的規避各個部門之間的行為,確保內部審計目標的真實性,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發揮顧問與咨詢作用。
二、內部審計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及其質量控制措施
1.內部審計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工作中,內部審計工作的觀念不強,導致企業內部審計還是停留在過去控制導向的位置,無法及時的完成向現代審計工作的轉變,致使金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動的承受審計風險。在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將企業內部審計的目標、評估風險以及管理風險等事項的發展目標完成,風險評估速錄不清晰,無法將全面的審計報告與制定的審計計劃與風險管理工作聯系在一起,對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其次,部分企業沒有將內部審計工作與自身的風險管理工作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無法達到內部審計工作與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因此,對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機制也無法進行一定的監督,內部審計工作失去了一定的存在的意義。
2.內部審計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質量控制措施。
2.1轉變工作觀念,強化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不斷的實踐經驗表明,企業所面臨的金融風險,是企業面向未來發展的必經關卡,風險管理工作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發展策略以及經營目標。因此,以風險為出發點與核心的內部審計工作,是金融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企業的管理中,應在實踐工作中,轉變工作觀念,不斷強化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咨詢職能,促進企業管理決策的科學、合理化的發展。在日常工作中,內部審計部門要把參與風險管理計入內部審計工作制度,使內部審計人員可以清晰的了解企業面臨的風險,將風險評估工作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評估達到科學發展的目標。
2.2將金融風險管理工作融入內部審計工作中。企業風險管理,是金融企業發展中,無法避免的一項工作,因為企業風險存在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存在于企業經營的各個細節中。內部審計工作無法在一次工作中將企業的風險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評價。因此,應將金融風險管理工作融入內部審計工作中,增強風險意識,將風險審計的觀念以及方法,切實的貫徹實施到具體的工作中,科學的評價企業審計范圍內存在的風險。為企業管理者進行重大的投資、債務重組以及重點項目的評估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此外,內部審計工作,必須做出必要的風險評價,明確管理者前后任的經濟責任以及企業應采取的必要措施。為金融企業的未來的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