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6 03:48: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研究生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伊始,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的建院目的便是培養綜合性人才,與通識教育的本質相通。盡管三所書院在培養人才的方向,辦學理念,教育文化背景上都有極大差異,但是對通識教育的態度卻是一致的,即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并且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于高等教育的始終[2]。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為例,所有進入新亞書院學習的學生必須完成6學分的通識教育課程,其中4學分是必修課程,2學分為選修課程,通識教育貫穿在整個本科教育中。在此種教育制度的管理下,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所獲得的通識教育要高于內陸其他各高校。這正是香港中文大學得天獨厚的歷史優勢,這也是我國大部分高校所欠缺的。總體上看,香港中文大學各個書院的組織模式是沿襲西方經典的“College”模式,但是具體到書院內部,其精神又和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相契合,這既是錢穆先生當年創立新亞書院的初衷,也是堅持稱其為“書院”以有別于西方大學的“學院”的原因。自宋朝私人創辦書院的興起,“自學與質疑相結合,講會與學術爭鳴,集體講學與個別指導結合,讀書與實踐結合,融洽的師生關系”[3]五種書院傳統一直作為中國優良教育理念傳承至今。而香港中文大學在國內獨一無二的書院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對外發揚,對內深化了這些優良教學特點。名師是中國古代書院的核心,白鹿洞書院的朱熹,象山書院的陸九淵等都為當年學術魁首,而香港中文大學的九個獨特書院也是由各個領域頂尖大師為了不同學術理想而創辦,吸引了不同背景的教授來此科研、授課,以及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學生來此就讀,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和各個書院獨特的文化。而師生于同一個書院所形成的強烈歸屬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師生關系,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講會與學術爭鳴、集體講學與個別指導結合等沿承古代書院精神的教育特色。
二、我國研究生教育管理現狀分析
雖然中國高等教育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顯著提高,但是教育管理水平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完善的管理體系仍有明顯差距。其中既有在教育管理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也有由我國特殊國情導致的特殊問題。首先,研究生擴招數量的激增直接導致了學生相對質量下降[4]。研究生是大學科研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的學術領域起著基礎作用。而研究生擴招導致各個高校部分專業的研究生遠沒有達到過去的水平。其次,生源的復雜性也讓研究生管理不得不面對復雜的局面[5]。其中包括應屆生、往屆生、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直博或者本碩連讀等,學生的年齡差距也在擴大。再次,研究生德育心理問題近年來日益嚴重。經濟上的富足和信息爆炸,使各種不積極的思想也影響著一些世界觀、價值觀不甚健全的學生。尤其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不便。快速變化的高校研究生形勢要求研究生管理模式也要快速地變化以適應客觀改變。但在實際操作中,盡管管理模式與制度一直在發展變化,然而,客觀來說中國各高校的研究生管理發展速度依然相對落后。首先,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依然是唯制度論,一切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對上級負責。以古代家長式的方式去管理當代研究生,必然會造成管理問題。其次,一些高校片面追求一刀切模式,對所有研究生統一培養、規劃。當代研究生與剛升入大學的本科生截然不同,有獨立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這種研究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也要求研究生管理絕對不能走整齊劃一的模式。再次,研究生輔導員的設置達不到相關規定要求,每個輔導員所管理的研究生數目遠遠超過最大限額[6]。大部分高校仍然側重本科生的教育,相對忽視對研究生的管理,這種輕視自然會造成相應的問題。中國研究生管理人才相對匱乏,缺少相關專業訓練,這也是造成管理結構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三、香港中文大學對我國研究生管理的啟示
iSchool主要進行信息的基礎研究,并將人、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重點。因此,信息、技術和人是iSchool的三大構成要素。
1.1“信息”是iSchool的核心要素首屆iConference就明確地指出信息以及與信息活動相關的研究和教學活動是iSchool院校的重點關注內容。信息在iSchool各要素中處于核心地位,只有以它為基礎,其他各專業的跨學科研究才可能開展,iSchool院校才會對諸如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某些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進行相關的教學與研究。
1.2“技術”是iSchool的關鍵要素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加強對信息技術的研究、運用,關注由于新信息技術的應用而產生的新的社會關系成為iSchool的重點關注。在各iSchool學院中,包括通訊技術、人機交互、軟件開發等方面的IT課程成為主干課程。但需要強調的是,任何先進技術都只是信息活動中的手段與工具,它的作用在于推動信息活動的進行而不能主導信息活動的目的與方向。
1.3“人”是iSchool的主體要素iSchool致力于探討與理解信息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促進“人”的能力的提高。因此,“人”對信息運用能力的提高作為iSchool運動的最初動機與最后歸宿,始終在iSchool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人”是該運動的發起者、運行者,也將是最后的受益者,是iSchool的最終歸宿和落腳點,如“德州大學強調人處于整個信息生命周期的中心地位,信息技術必須服務于以人為核心的用戶需求”[3]。從另一個角度講,iSchool強調的以人為中心的理念也是對傳統圖書館學情報學以人為本理念的一種呼應與回歸。
2國外iSchool的教學情況
2.1國外iSchool學院的教學特點目前美國參與iSchool項目的有19所學院,其中在美國“最好的研究生學院排名榜”位居前10名的學院都是iSchool聯盟的成員。這10所大學是: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SyracuseUniversity(美國雪城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Michigan(密歇根大學)、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納大學)、UniversityofPittsburgh(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ofTexas(德克薩斯大學)、FloridaStateUniversity(佛羅里達州立大學)、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通過對這10所大學的學位教育進行分析,可以看出ischool學院的教學具有以下特征:
2.1.1教育層次多樣化,以研究生教育為主以上10所院校中,有6所學院都開設了本科專業,而全部10所學院都開設了碩士、博士的學位教育。這種多層次的教育模式使iSchool學院的學位教育兼顧了學士、碩士、博士的3個層次,但其顯然更加傾向于通過碩士、博士層次的專業教育培養出本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以及具有實際技能的專業從業人員。
2.1.2教育重點向信息學和技術領域傾斜在設置了本科教育的6所院校中,其專業設置主要在信息及信息相關方向,并沒有出現圖書館學專業,甚至在碩士和博士階段,純粹以圖書館學作為專業設置的也很少,而是大多數與情報學、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等共同出現,顯示出iSchool學院向情報學和信息管理與技術領域的研究與探索。
2.1.3跨學科研究趨勢明顯在ischool學院的學位設置中,出現了哲學(DoctorofPhilosophydegree)、電信和網絡管理(TelecommunicationsandNetworkManagement)、通信和信息研究(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Studies)等專業學位,顯示出其學科與其他相關專業的交叉、合并,也是ischool“信息、技術、人”這一宗旨在學位教育中的體現。
2.2iSchool學位教育課程體系的特征國外iSchool的課程體系大概可以做如下分類?;旧希瑖鈏School學院教育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征:
2.2.1技術類課程成為必修,并且比重日益增加美國的圖書情報學學校很早就將關于多媒體及其使用等方面的課程增加到了教學中,而隨后的計算機的普遍應用也在圖書情報教育得到了體現,并且該類課程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到了iSchool階段,網絡技術和計算機使用幾乎成了圖書情報學課程體系的必備組成,www資源設計與檢索、知識網絡可視化與導航、信息多媒體技術、元數據理論與實踐等課程幾乎和傳統的編目、檢索課程一樣成為學生的必修課[3]。在華盛頓大學和匹茲堡大學,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圖書情報學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課程之一。
2.2.2課程安排多樣化、個性化和自主化同我國的圖書情報教育相比,大部分iSchool學院的學生在課程安排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學院將必修課程外設計和選擇課程的權利交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自主的選擇安排選修課程,這一方式在擴展學生學科背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依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圖書情報學研究生院在要求情報學碩士必須學習兩門基礎課程(信息組織與獲取;圖書館、信息與社會)之外,還為學生設計了7類參考課程體系:信息組織與知識展現、信息資源、利用和用戶、信息系統、歷史、經濟與政策、管理與評價、社會、群體與組織信息學、青少年文學與服務。每一個體系都包括10~15門不等的課程,學生可以根據對未來職位的設想選擇課程體系[4]。
2.2.3課程名稱突出iSchool特色iSchool學院設計包含了人機對話、信息服務、信息職業的法律問題、系統設計中人的因素等課程,這些課程名稱明顯體現出了跨學科的特征,契合了iSchool強調的信息、技術和人三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作用的核心理念,體現了iSchool利用信息及信息技術為人和社會服務的理念。
2.3其他
2.3.1多類型的輔助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學效果除了通常的課堂教學形式外,很多iSchool學院采取了多種多樣的輔助手段,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類機會與實踐平臺,提高了教學效果。如:SyracuseUniversity(美國雪城大學)設置7個研究中心或者實驗室,為專項師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設備;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納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定期舉辦教師討論和講座,為教職工教師、學生提供信息和智力交流平臺;大多數學校都為學生提供研究項目,鼓勵參與;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納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出版了2種期刊,展示研究成果,并建立學院內的研究論文交流制度。
2.3.2多層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完整的iSchool教育體系在學位教育以外,iSchool教育還包含了各種形式的非學位教育,如資格認證教育、遠程在線教育和繼續教育等,而遠程在線教育正成為iSchool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了完整iSchool教育體系。
3iSchool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的啟示
3.1iSchool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理念的啟示iSchool研究的是信息、技術和人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因其改變了以往只以某一要素為研究方向的研究理念,為圖書情報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發展史上,曾出現過多種不同的發展思路,一種是以信息為導向強調技術教育,這一教育理念至今仍為眾多圖書情報學院所認可并實施,但其過于強調技術特征而忽視了圖書情報學以人為本的傳統理念;另一種是以信息為導向的強調人的視角的教育思路,這一思路沿襲了圖書情報學一貫的傳統,但忽視了技術手段對手段對信息社會的推動作用;直至iSchool聯盟成立以來,將信息、技術和人三者共同關注,而不再單方面發展,同時將三者的關系納入研究中心,為圖書情報學教育的發展拓展了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構建了圖書情報學的發展框架。在這一發展趨勢下,我國圖書情報教育首先應當堅持其已形成的在信息收集、檢索、傳播和利用等方面多年形成的學科優勢,其次,應當借鑒iSchool的學科理念,將研究領域向信息、技術和人及其相互關系發展,并重點研究因其三者的相互關系而衍生出的交叉學科,“在與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知識融合中確立自己的核心知識范疇和學科特色”[5]。
3.2iSchool對我國圖書情報學教育課程變革的啟示陳雪華、林珊如教授曾指出,圖書情報學課程設計在理念上應以知識導向、能力導向、市場導向、未來導向為綜合考慮內容,而iSchools學院的做法充分反映了上述理念。首先,iSchool學院的課程設置具有以“職業興趣+職業技能”進行綜合設置的特點,實現了以職業需求、市場導向為出發點的綜合職業競爭力的培養。其次,iSchool在課程設置上與其他學科廣泛交叉、融合,充分體現了其跨學科的特性,一方面,iSchool繼續保持對諸如計算機、遠程通訊、網絡管理等信息相關學科的關注;另一方面,iSchool重點研究信息、技術、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反映到課題設置上體現為將法學、管理學、倫理學、媒體研究、社會學、政策科學等圖情學的非傳統設置的課程納入了iSchool學院的課程中。第三,iSchool學院建立了一種動態的課程體系,在基礎課程以外,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設計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形成廣泛的知識基礎,以適應信息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iSchool學院的上述課程設計理念以及與之相應的課程結構調整、課程內容更新和課程教學方式變革,對我國的圖書情報學教育中有著很大的啟示與指引作用。我國圖書情報學課程設置應該改變現有的僵化模式,積極激發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熱情與自主性,建立動態的課程體系,在加強現有信息及相關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經濟、管理、法律等課程,使學生在專業化的同時實現多學科背景的培養。同時,在實踐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不能過度追求技術類課程。增設技術類盡管符合了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的潮流,但技術畢竟只屬于手段而非目的,圖書情報學教育如過分追求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忽視其一貫的人文特質,最終將失去學科特點,淪為其他學科的附屬。第二,在與其他學科融合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吸收。圖書情報學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并非簡單的實行“拿來主義”,而是要從法學、管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選擇性汲取相關理論,并將其運用到圖書情報學教育當中,而不是簡單地將相關課程納入圖書情報學教育當中,甚至導致了圖書情報學教育本專業課程的邊緣化。
關鍵詞: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博士研究生教育;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08-001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對大學生農民工現象的反思――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失衡問題研究”(編號:13YJC880065)的科研成果。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之后由地市級政府舉辦的非單科性高等學校,這些高等學校多是在1998年高等學校擴招政策出臺之后所興辦,興辦主體多為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政府,興辦類型多是地方綜合性大學,由于有較為強勁的經濟支持,這些學校發展非常迅速,辦學層次也在不斷提升,許多高等學校在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之后,基本上都在國家教育政策規定的最短期限內相繼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尤其是博士學位授予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態勢逐步趨于穩定,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關注逐步轉向于培養質量的提升方面,博士研究生教育業不例外,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根據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的自身特點進行合理定位從而進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問題
博士研究生教育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訓練研究領域專業研究者的過程,[1]主要是培養教學科研人才。李利國等認為博士生教育對于地方經濟產業結構的依賴度和結合度最弱,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聚集于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域,[2]在中國同樣如此,就目前來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基本上都聚集在深圳、廣州、青島、寧波、汕頭等中國經濟社會發達的城市。多年來,這些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1.招生。選好才是成功的一半, [3]博士研究生尤甚;分析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狀況,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招生數量少,根據對寧波大學、深圳大學、青島大學及廣州大學等有關高校2005年以來當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的統計,這些高校每年招生數量均不足100人。數量少自然有這些高校博士生教育發展歷史有限的原因,但學生報考積極性不足更是深層次的因素;二是優質生源比較少。趙世奎指出,不同層次博士培養單位博士教育生源質量在教育背景層面存在較大差距,[4]這一研究結論在新興地方高校中充分體現,據不完全統計,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中報考考生中的碩士、本科階段多是在之前通過升格而來的院校獲得,且不論985、221院校,甚至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都比較少,以筆者的訪談情況所了解,2009~2011年三所院校在讀博士研究生碩士或本科階段畢業于211或985院校的比例不足1%。據筆者對三所院校有關負責人的訪談也證實,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這已經成為制約培養質量的一個基本條件。①
2.學科專業。有研究者指出,地方高校培養的研究生突出問題表現為培養的人才存在上不能“仰望月星”,下難以 “腳踏實地”的狀況,社會適應性不強。[5]為什么出現這一質疑,除了定位問題之外,根源在于博士培養單位的學科專業水平比較低下。就全國范圍而言,地方大學的學科專業建設水平不高是一個基本事實,作為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更為堪憂。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之所以能夠申請到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學科專業比較獨特,要么該學科專業全國沒有或很少,要么就是雖然該學科專業全國很多,但研究方向比較獨特。當然這種現象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問題,對于一所高校申請博士點特別是地方高校申請博士點這是成功的法寶和經驗,但事物總有兩面性,這些學科專業雖然稀少或者研究方向獨特固然有其特色挺立的意蘊,但和985或211院校相比,鑒于歷史、師資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院校博士點所在的學科專業競爭力水平基本是處于一個較為低層次的水平。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中心的有關數據統計,在衡量學科專業發展競爭力水平的核心指標中,如國家重點學科,百篇博士優秀論文等,很難覓到新興地方高校的影子;在最新一次全國學科排名中,新興地方高校的博士點學科排名也很難進入到全國前30名。
3.就業。根據有關統計,我國1983年在讀博士生人數只有536人,2000年為54038人,之后連年擴招,至2010年全國博士在讀人數已經達到242996人。[6]隨著全國博士研究生數量的擴張,原本就業不成問題的博士研究生現在也遇到了問題。原來多數博士畢業生的就職主要崗位為大學教師或科研單位研究人員,但是隨著多年來我國博士量的增加,這些崗位的需求量已經接近飽和。雖然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總量國家一直在控制,但每年的存量不斷增加,博士研究生總的就業人數還是在不斷在攀升。在這樣的背景下,主要供博士研究生就業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工作崗位對所招聘的畢業生的條件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這一背景下,包括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內的地方高校所培養的博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就顯得非常尷尬,既沒有畢業院校211或985院校的光環,也沒有生源院校上的質量優勢(博士研究生的碩士和本科階段高校也非211或985院校)。而且所學專業競爭力又較弱,如此多端齊下,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就業問題已成隱患。
二、對策
美國學者希拉?斯勞特和拉里?萊斯利在1997年撰寫的《學術資本主義:政治、政策和創業型大學》一書將大學服務社會的行為界定為學術資本主義。[7]時至今日,這種理念經過實踐的檢驗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高等教育以服務和貢獻開辟自身發展新空間 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8]博士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方面也需要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研究顯示博士研究生教育呈現出與科學研究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地域分布特征。[9]之所以出現相似的特征,乃在于大學與區域發展彼此有相互依賴的利益需求。相比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層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特色更為突出,其實現區域發展利益要求的水平更高。[10]這種高水平主要來自于博士研究生教育所需要依托的學科專業來完成。有了高水平的學科專業,才可能有基礎培養出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張巧林等人的研究表明,科研是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導師二者都非常重視的第一位指標。[11]這一指標的體現有兩個方面的理解,第一,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要取得創新必須和區域科學的發展融合起來;[12]第二,博士研究生也有義務和責任以自己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來提升區域的產業發展水平。[13]作為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需要把上述兩個方面內化為統一體。如何統一,其途徑就在于通過學科專業作為載體實現博士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發展接軌與互動,建立起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與博士研究生教育相互動的制度。就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這一制度的核心是充分把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發展有效對接起來,建立一個消費時間、努力和資源的鏈接過程。[14]這一過程體現在上述制度層面,實質上是建立人才、學科、產業等相互協調的鏈條。按照胡赤弟等提出的學科―專業―產業鏈概念,[15]就是要建立以學科為依托,以專業為載體,以產學研為途徑,以研究為主要活動方式的博士研究生新型培養制度。
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招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不再僅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性計劃,而是在此基礎上,充分調研掌握區域對于博士高級人才需求的狀況,結合政府和企業具體需求聯合制定招生計劃。讓政府和企業特別是企業,在博士人才招生方面有一定的建議權和發言權,在某種程度解決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生源問題。既可以吸引區域所在地的優秀生源,特別是企業中的優秀人才報考,也可以有效地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第二,師資。一方面需要引導導師開展與產業發展相關的實踐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和企業中的高級管理人員及高級研發人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通過制訂相應的鼓勵和激勵政策提高師資與區域發展的融合性;第三,論文。博士研究生培養最重要的一環是博士研究論文的撰寫。這也是博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命脈。以學科―專業―產業鏈為基礎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度,就是要改變原來論文的選題、研究、寫作方式,改變博士論文的研究眼光和視野,特別要注重從生產實踐中選擇研究題目,注重研究內容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性,注重和政府、企業一起從生產生活實踐中選擇論文選題,深入產業實踐環節進行博士論文的撰寫和研究。
注釋:
①筆者從2008年6月底至2011年10月,通過實地走訪、訪談、座談等方式對上述三校的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相關教師和學生進行調研,以上數據均來自此次調研,下同。
參考文獻:
[1]PhillipsE M,Pugh D S.如何獲得博士學位[M].黃靜,等,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2]李立國,等.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1,(2).
[3]張勇,等.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現狀及思考[J].河南化工,2010,(7).
[4]趙世奎,沈文欽.我國博士研究生學緣結構分析――以2006屆博士畢業生為例[J].教育研究,2010,(4).
[5]趙長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11,(7).
[6]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09)[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SHEILA SLAUGHTER,LARRY L LESLIE.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8].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Z].2011-4-24.
[9]李立國,等.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1,(2).
[10]王賀元.博士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益需求非理性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11]張巧林,等.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博士生視角與導師視角的比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4).
[12](美)約翰?亨尼斯.大學是創新和社會進步的源泉[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9).
[13]陸根書,等.博士研究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結構與特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6).
關鍵詞: 創新能力; 教學模式; 培養體系; 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7)03-83-03
Abstract: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are pointed out. The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the reasonable setting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train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utor team.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lements is analyzed.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model; training syste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0 引言
創新是可以提供或開辟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新消費領域等創造性勞動,而進行這種相應勞動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從創新能力的范圍出發,它可以是科學發現的能力、技術發明的能力、藝術創造的能力、新的道德境界開辟的能力,也可以是開發新產品、新市場的能力以及決策、對策的能力等。從創新能力的類型看,它可以是創新性的思維能力,也可以是創新性的實踐能力[1]。
計算機專業的明顯特點是強調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際問題通常千變萬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很多情況下沒有先例可循。這個特點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創造性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也就是說,要求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1 研究生新能力的現狀
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要求不斷提高,僅靠現有的教育模式和實驗條件,越來越難以滿足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求。筆者在培養研究生的工作期間,參與了學校研究生培養質量調研、研究生實驗室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等工作,發現當前高校大多數研究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應該進一步提高,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⑴ 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前提。只有在創新意識引導下,研究生才能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能。創新意識缺乏的重要表現是學習動機外化。目前,迫于外部原因選擇讀研的人不在少數,而真正以提高自身學術造詣為目的的人數卻不斷減少,尤其在碩士研究生階段表現明顯。缺乏內在學習動機,無疑會影響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并影響其創新能力的提升。
⑵ 創新思維
發現問題是創新的起點,當遇到疑難問題,運用創新思維突破慣有的思維定勢,才能由已知探索未知,產生新觀點和新理論。而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學生普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缺乏問題意識與求異精神。這說明我國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存在不足,難以獨立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
⑶ 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在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培養中至關重要。無論是理論驗證還是創新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實驗支撐,可以說實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創新能力可以達到的高度。然而,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更偏重于理論的學習,再加上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創新活動的參與度也較低,實踐能力普遍較弱,難以真正對現實問題進行研究,取得有意義的創新成果[2]。
2 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提高的因素
2.1 培養體系不夠完善
首先,研究生招生主要是看考生的英語和政治成績能否上線,而不是看考生的研究能力,這必然促使大多數考生重公共課,輕專業課。另外,在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國外多本著寬進嚴出的理念,而我國則是嚴進寬出。在培養模式上,我國多采取學徒型和專業型的模式培養學術型人才,而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顯得比較滯后[3]。
2.2 教學模式不適合創新人才的培養
目前碩士課程教學模式存在單一化、實踐環節薄弱、新興學科課程少等問題。我國研究生教育歷來是重理論,輕實踐,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則是理論課比重大,實踐課比重小,研究生更傾向于記憶知識和解決現有問題,缺少發現問題和探索思維能力。具體表現在學習中是無問題可問,不能夠提煉問題、分解問題、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無法形成環環相扣的問題鏈。
2.3 忽視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
科學實踐能力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工科研究生在科研實踐訓練中不能較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這與研究生考核和評價機制不全面、在科研實踐方面缺乏交流合作以及導師指導不力有一定關系[4]。同時,部分課題組的研究經費不足,實驗環境有欠缺,也會導致一些研究成果的創新性不夠。
2.4 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
我國大部分高校實行一對一導師負責制,這直接造成研究生與導師的溝通形式和內容受到極大限制。由于研究生導師自身知識積累和學術研究領域的局限性,研究生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或研究就極為有限,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多種方法論的形成[5]。此外,導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導師本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不夠強,也有部分導師自身學術能力很強,但缺乏責任心,只顧自己的社會活動,對所帶學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導致研究生逐漸喪失科學研究和創新的內在動力。
3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改革措施
3.1 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完善與建設
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需要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發展作為首要的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中注重研究生自W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加大研究生論文寫作中間環節的監督力度,建立論文匿名評審制度,嚴格答辯程序,以保證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培養質量的提高。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引導機制,從學生本身的內在主觀因素出發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其次,要建立雙層監督與正反激勵相結合的學位論文質量控制體系,通過嚴格的外部管理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通過這些措施給研究生以一定的壓力,促使其端正論文寫作的態度,提高論文質量。
3.2 研究生課程的合理設置與教學改革
碩士研究生課程主要分為學位課、必修課、選修課這幾個模塊,合理設置研究生課程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條件。需要針對碩士課程體系的問題進行改革,通過積極拓展非課堂教學環節、增設實踐環節、逐年增加選修課比例、開設新興學科課程等優化措施,使得專業課程體系多樣化,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3.3 加強研究生科研實踐能力的培養
研究生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是研究生參加科研實踐鍛煉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有益于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科研實踐訓練中應遵循研究生個體成長規律,最大限度發揮其能力和水平,激發工科研究生自身的發散性思維、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其構建出新的理論假設、理論模型,或提出新的理論觀點,為大量新穎的、獨創的成果涌現奠定堅實的基礎。把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納入學??萍及l展的總體框架,改革現行研究生科研管理模式,為研究生科研實踐訓練提供必要的保障,并推行以科研為主的導師負責制和導師資助制,以解決科研經費問題。同時,為研究生搭建創新實踐平臺,營造科研創新氛圍,從而不斷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和實踐能力。
3.4 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
研究生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協同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等,其中協同創新能力是關鍵[6]。在現實環境中,研究生通過自我學習與研究進行自主創新活動,進而提升創新能力的難度大、制約多,投入與成果產出不成比例會消磨研究生進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遏制研究生渴求創新和期待新成果、新知識的原始需要。只有通過構建研究生為主體的創新團隊,使研究生參與團隊的協同創新活動,才能不斷提升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取得科學研究上的突破性進展。此外,構建研究生創新團隊不僅可強化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新嘗試,是對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類型的創新和發展。最后,需要針對研究生創新團隊的特點,建立一套有層次、有效果的激勵保障機制,為研究生創新團隊提供支持服務。
3.5 注重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
導師學術素質的高低和創新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著研究生創新教育能否順利實施,決定著有創造潛力的學生能否脫穎而出。首先,導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尊重與眾不同的疑問和觀點,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其次,導師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站在學科的最前沿;再次,導師應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不同專業的導師之間應經常進行交流、相互學習,還可以吸收校外、國外交叉學科的專家參加研究生指導小組,以優化導師的知識結構,構建高素質、多學科交叉、資源共享的多元化導師隊伍,共同完成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綜上所述,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4 結束語
目前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教育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這對實現國家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隨著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如何深化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以適應現代化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是當前所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本文從完善研究生培養體系、合理設置研究生課程、加強研究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研究生的協同創新能力和導師隊伍的建設幾個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希望能探索相應的策略,并應用到實踐中以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
[1] 徐瑋,劉煜,張茂軍等.工科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37(1):64-67
[2] 陳紅,楊凌霄.高等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9.8:99-102
[3] 李孝紅,崔文國,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與改革[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4):76-79
[4] 鐘海榮,李建成,曹慧.構建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全程漸進式培養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5(1):54-56,62
關鍵詞:應用型研究生;全日制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改革
作者簡介:張翔(1977-),男,江蘇宿遷人,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員;蔣軍成(1967-),男,江蘇淮安人,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江蘇 南京 211816)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江蘇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LX12_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013-0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增強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的貼合度,加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強調,要促進教育、科研、創新的結合及產學研合作,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及培養單位的積極性,強化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1]而如何開展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的改革,探索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成為各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工作的重點。南京工業大學作為以工為主的地方性高校,多年來形成了“產學研結合”的鮮明辦學特色,2010年被確定為江蘇省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單位。本文結合南京工業大學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對應用型研究生的各主要培養環節進行了探索。
一、轉變思想觀念,強化領導職責
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的加快,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但由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較晚,發展相對緩慢,在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上形成了一些偏見,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非主流的、低層次的,不能跟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相提并論。[2]因此必須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學生、導師、教學管理者等都需要提高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廣泛的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研討,為實施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思想基礎。領導重視是成功開展各項工作的普遍經驗。開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施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工業大學成立了由校級領導、研究生培養學院和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強調校內各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同時邀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為廣大教師進行政策解讀,明確要主動適應國家對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的趨勢,積極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型,深入開展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工作。
二、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改革目標
應用型研究生介于理論研究者與技術操作人員之間,是企業科學技術理論與生產實踐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他們最善于把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應用到企業的技術革新與改造中,使企業創造更高的生產力。[3]因此應用型研究生在培養目標上與學術型研究生有較大的區別。應用型研究生應主要面向社會經濟產業部門的需求,具有滿足相關職業類型所需的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應緊密圍繞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目標,實施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改革。南京工業大學廣泛聘請工程技術大師、行業專家、企業負責人和校內教授一起組成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咨詢委員會,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探索符合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質量標準、監控與保障體系和管理機制,引導學校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合理定位,形成學術型和應用型并重的研究生培養格局,實現研究生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并通過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解決改革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以保障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同時學校出臺《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對改革試點工作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試點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保障措施以及工作進度安排進行了確定,努力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具有區域特色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體系,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貼近國家特別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
三、實施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改革
1.改革招生模式,吸引優秀生源
高質量的生源是培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基礎,吸引優質生源加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學校應加大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選拔錄取中的比重,突出科學素養、綜合素質的考核,對有特殊專業專長或具有突出培養潛質的人才建立特殊選拔機制。南京工業大學采取了增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免試推薦得比例的政策,以學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契機,大量吸收進入“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本科生免試進入專業學位碩士學習,在培養體系上與本科階段教學進行有效對接,實現進入“卓越計劃”學生的本碩連貫培養。同時學校明確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全部納入應用型研究生培養體系,同時對招收的學術型研究生在本人自愿申請、導師同意的情況下也可納入應用型研究生培養體系。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來,學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從2009年114名到2012年625名,逐年增加。目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已經占全校碩士招生總數的41%。學校計劃在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在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的同時逐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使研究生專業學位招生規模達到研究生總招生數的50%,實現學術型和應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協調發展。
2.優化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
應用型研究生培養需要轉變課程教學模式,從理論定向轉變為實踐定向。[4]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應構建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突出了與學術型研究生課程的區別。南京工業大學對應用型研究生的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梳理,改革課程設置,堅持應用型研究生課程的“5個面向”:面向工程項目開設工程技術、設計類課程,面向行業要求開設職業資格認證相關的課程,面向企業需求靈活設置菜單式課程,面向創業創新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面向學生發展開設藝術、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課程。在每個工程領域都設置了相應的應用型課程,明確各工程領域應用型課程的修讀學分要求,課程內容上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結合,注重案例分析教學,加強案例庫建設。如在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設置“土木工程執業資格認證導論”、“地質工程職業資格考試基礎”,在材料工程領域設置“產品設計與制造技術”、“營銷管理”和“項目管理”等課程,在動力工程領域開設“壓力容器現代設計技術”課程等。同時對碩士生英語、數學類基礎課程進行應用性改革。對英語課程實行分層次教學,鼓勵各學科自行開設“科技英語寫作”課程,目前已經在材料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等多個領域開展與學科結合的“科技英語寫作”課程教學。推動數學類課程與各學科的融合,根據各學科特點,結合學科專業教師提供的數學問題案例開設“工程應用數學”課程。
3.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
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在導師隊伍,不僅要建立懂得實踐性教學的理論型導師隊伍,而且要建立深諳理論的實踐型導師隊伍。[5]實行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的“雙導師制”可以快速有效解決實踐型導師不足的問題,不僅可以發揮校外導師的指導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還可以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高校應建立完整的校外導師選聘標準,建設一批具有明確專業方向、能與校內導師形成穩定導師組的校外導師隊伍,實現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共同指導。校外導師不僅可以參與指導選題、完成學位論文外,還應負責研究生在企業學習和實踐期間的指導。南京工業大學本著“遴選一批、培養一批、引進一批、聘請一批”的思路,充實應用型研究生導師隊伍,提升研究生校內導師的指導能力。一方面嚴格應用型研究生導師選拔與考核,指導應用型研究生的導師必須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和橫向研究課題;另一方面學校出臺校外導師聘任辦法,并定期開展校外導師培訓。依托學校和地方政府聯手共建的“海內外領軍人才‘三創載體’”,先后引進42名具有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普林斯頓等世界頂尖大學求學經歷及巴斯夫、杜邦、聯合利華、貝爾實驗室、通用電器等世界著名企業工作經歷的領軍人才,學校給予“三創人才”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崗位,明確這些“特殊教授”具有人才培養的職責和義務,參與學校研究生指導工作,帶領研究生參與課題研究并推動成果的轉化,培養和帶動了研究生參與創新創業。此外,為探索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學校選聘一批科技企業家擔任學校的產業教授,積極推動產業教授開設創新創業系列講堂,聯合培養研究生,并與產業教授企業共建科研平臺、研究生工作站、學生實習基地,開展青年教師參與產業教授企業生產研發。
4.建立專業實踐基地,打造校企聯合培養平臺
專業實踐是研究生補充實踐經驗、適應未來職業需求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成效和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抓好專業實踐環節是達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實現碩士生培養類別成功轉型的關鍵。[6]而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又是落實應用型研究生專業實踐的基礎。學校應加大與校外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構建應用型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三結合”體系:校內學習與企業實踐相結合、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相結合、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通過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創新中心、聯合培養基地等多種形式,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打造高水平應用型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平臺。目前南京工業大學已與國內大中型企業合作共建研發中心50余家,與企業聯合建立了研究生培養實習實踐近百個,其中有44個被認定為江蘇省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通過研究生創新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在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圍繞實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及生產流程,鍛煉了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依托學校與多個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產業研究院,積極推動研究生導師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團隊進入研究院開展應用研究,一方面密切了教授和研究生與社會的接觸,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同時學校進一步從制度上明確和推進了校內的大學科技園、重點實驗室、科技型企業、測試中心、工程中心等向研究生開放或設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方位推動校內資源為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服務。
5.創新評價機制,建立應用型研究生學位論文考核標準
針對應用型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差別,對應用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的要求與評價也應區別對待,建立有別于學術型研究生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機制的改變推動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方式的轉變。南京工業大學2011年全面啟動工程碩士各領域專業學位標準及不同形式學位論文基本要求的制訂工作,組織各學科學位評定分委員會與行業專家一起從產品研發、工程規劃、工程勘察、工程設計、工程施工、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8種論文形式,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細化、完善并制訂各工程領域不同形式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和評價指標,突出應用型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社會性、實用性價值,使應用型研究生的論文來源于實踐課題并能夠應用于企業生產實踐,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
6.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完善規章制度
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要求高校應該有一套完整的過程管理模式,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從而規范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各個教學環節。南京工業大學先后制訂出臺了《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關于制訂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規定》、《研究生校外導師聘任辦法》、《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文件。并要求各學科領域結合學科特點分別制訂了本學科領域相關文件規定,從制度上保障了應用性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的開展。為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實,學校成立研究生教學督導組對應用型研究生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督。
7.多方籌措資金,完善獎助貸體系
建立完善的應用型研究生獎助貸體系關系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有助于穩定和擴大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隊伍,更關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南京工業大學改革了研究生收費制度,逐步建立成本分擔機制,實施財政劃撥的研究生培養經費、導師承擔科研項目經費、校外企業捐助經費三者有效結合資助研究生培養的新機制。為鼓勵學生進入應用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抓住國家對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的機遇,擴大招生規模,學校多方籌措資金,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全部免收培養費,并在生活補助、科研津貼、獎學金評定等方面享有與學術型研究生同等的待遇,體現了學術型和應用型學生的公平對待,從而打消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心中的顧慮,提升了導師和學生的信心以及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保障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延東強調:要全面提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水平[EB/OL].[2012-03-02].http:///xwyyjsjyxx/sy/syzhxw/274904.shtml.
[2]申長雨.抓好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努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4):11-15.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94.
[4]王洪才.關于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實驗報告[J].復旦教育論壇,2010,(4):47-52.
關鍵詞: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187-03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逐步推進,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等各項事業持續發展,國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劇,高等教育體制也隨之不斷進行改革,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及教育體系也在不斷探索。由于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不清晰,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混淆不清,缺乏靈活性、開放性,需要調整與重構培養模式,從而能更好的適應高校和社會對學術型研究生的需求。
一、目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運行及局限
1.研究生培養系統不完善,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目標不明晰。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社會政治、經濟改革推動下加速發展,整個社會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日趨多樣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鍵問題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碩士研究生作為本科、碩士、博士這一整個高層次人才培養鏈條的中間的重要環節,有著其自身的獨特性,尤其面對當前學術研究領域專門人才和高校師資的培養取向日漸向博士層次傾斜的新形勢下,同時具有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及為社會提供實用人才的雙重功能,學術型碩士生教育工作應如何合理兼顧二者的關系,進行適時、適度的調整,成為其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學術型碩士生培養目標還未明確化,雖然應用型專業學位碩士發展迅速,已經打破了過去的單一型研究生培養體系,且應用型學位研究生基本采取各高校自定招生的形式,有大幅度增加。但其培養模式仍然是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混為一談。一些重點高校采用縮短了學術型碩士生培養年限的方式,但在總體思路上,碩士生培養要求仍然與傳統要求是一致的,并未沖破碩、博分階段式培養,仍未能從整體連貫性、可持續性角度來改革并解決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因此,完善研究生培養系統,明確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區別,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亟需改革的問題。
2.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較模糊。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相互緊密關聯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過程、培養評價四大要素共同構成的研究生培養運行方式與組織模式。”[1]尤其要強調培養過程的監督與管理。目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模糊,與本科生培養模式近似,并且與應用型研究生共同培養,培養目標單一,培養方式松散,培養過程單調,缺乏有效的評價和監督機制。學術型研究生作為高等學校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完善與優化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前提。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共同發展是順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滿足研究生教育追求學術價值與適應市場需求的合理化發展。美國威斯康星囂張查理斯?范海斯提出大學具有三項服務職能:“(1)培養有知識、有能力工作的公民;(2)發展和創新知識;(3)傳播和推廣知識,使之解決經濟、社會和政治等領域的實際問題”。[2]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務長約瑟夫?C伯克教授也曾對高等教育的學術價值和市場價值進行過論述,他認為“學術和商業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取向,他們被不同人格的各種專業人員追求者,學術的目的是通過探索來發現真理并傳播這些基本原則,而商業的目的則是通過暢銷產品的開發和供應來獲得利潤。”[3]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則充分體現了學術和商業兩種不同的規范和價值取向。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學者、追求學術價值,推進科研創新。應用型研究生則以培養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實用、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增進技術創新、知識應用。
3.學術型研究生缺乏培養質量評價監控機制。目前高校大部分設立了專門的校、院兩級管理機構。校一級的研究生院主要負責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及就業等工作和事宜;在院一級則設立研究生思想教育與教學管理部門,負責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與教學,研究生實施導師負責制,導師承擔著學生的日常教學和培養與畢業審核職責。院校對學生實質性的培養作用不明顯。但是學校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缺乏評價和監控機制,對相應的導師資格審查和培養質量缺乏相應的明確約束制度。美國高校擁有嚴謹的質量監控機制,各種中間組織嚴密監控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以美國大學聯合會最為出名,其成員由哈佛大學等一些研究型大學組成,將監督博士生教育質量作為職責,設立了嚴格的評價標準,對博士學位的授予資格條件進行了規定,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培養素質。此外,美國高校對博士生論文具有原創性要求,這些評價制度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素養和鉆研精神。
二、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要素分析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為實現具體的培養目標而對其培養過程的諸要素標準進行要求,以形成規范的、形成相對穩定的培養模式,可以使高校研究生培養有章可循?!安⒎鞘菍υ信囵B模式的完全摒棄,而是在吸收或者包容原有模式基礎上的一種創新,一種發展,一種轉變”。[4]研究生培養模式包含了四要素,即培養目標、入學形式、培養過程和質量評價。
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目標旨在培養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與科研人員。從發展角度和其層次要求來看,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對學術型人才的需求已從碩士研究生提高到了博士層次。因此,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應該同異并存,體現出共同的和差異性的目標。一方面要為研究生夯實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培養科研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應該為攻讀博士學位做好準備,從而實現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層次的銜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應該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征:
1.專博兼具。學術型研究生應該與本科生教育相比體現其高層次性和研究性。因此,它以專業教學活動為基礎,通過課程學習掌握某一專業領域的較為系統的專門知識,并且能夠圍繞該專業開展研究和創新工作。此外,隨著現代科技的分化與綜合發展趨勢,跨學科領域研究較過去已經大大拓展。因此,學術型研究生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又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以適應科技發展對學術創新的要求。
2??蒲泄?。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本質的區別在于其承擔著科學研究、理論創新和發展知識的重任。日本《研究生院標準》對研究生學位明確規定:“通過創造性的研究,對從前的學術研究成果再增添新的見解,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同時在其專攻領域內養成指導研究的能力?!盵5]
從其培養目標出發,學術型研究生的招生應該恪守嚴格的錄取標準,科學全面地考察學生的思想、學術修養、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國外學術型研究生招生對優秀生源的條件限定明確,如美國要求考生大學的平均成績在75分(滿分100分)以上;英國要求學生的本科畢業證書是一級或者二級榮譽學位。德國和英國雖然研究生錄取沒有考試形式,但招生時都非常注重面談效果、申請書和專家的推薦書。面談過程中,導師會提出較寬泛的問題來考察學生的科研素質、學術興趣和研究方向。一些大學還將GRE成績綜合能力考試作為選拔條件,以此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術潛能。此外,學生在本科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具有創新性的成果,也成為高校錄取研究生的重要參考標準。招生質量是保證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
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應區別于本科教學的單純知識傳授,而應該側重科研探索、知識創新,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學術型研究生課程教學應該注重研究性、參與性啟發式教學。西方國家專家學者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通常會采用Seminar教學法,采用學術交流方式,在比較廣泛的教育資源背景下開展的自主開放探討式的學習活動。傳統導師一對一負責制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私人關系,學生無法最大限度接觸到其他導師的不同思想,學術交流與融合欠缺?!霸诋斀窨茖W技術高速發展、互相滲透、不斷分化綜合并以綜合為主流的發展趨勢中,創新性成果往往產生在多學科的相互交叉點上?!盵6]
學術型研究生自入學到畢業離校,培養時間跨度較長,因此,需要在不同的階段設立不同的質量評價和監控措施,以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雖然目前高校都設有中期檢查制度,以激勵研究生對自身能力進行查漏補缺,但目前的中期檢查流于形式,檢查力度與標準要求過低,而且缺少相應的處罰措施。西方國家已經普遍采用資格考試與淘汰制并舉的考試制度。在博士研究生進行論文寫作之前,均要參加資格考試,考察其是否已經具備獨立完成高水平學位論文的知識儲備和科研能力,資格考試的淘汰率在5%~30%不等。這種考評制度對研究生的質量監管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構路徑
完善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需要從其培養目標、入學形式、培養方式與質量評價機制等要素角度著手,明晰培養目標,嚴格錄取標準,完善導師負責制度,建立質量評價制度。實現其重構,需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政策支持、制度創新,需要整個研究生培養體系的不斷完善。
高校教育改革,觀念轉變是先導。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從傳統的單一走向多元,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需求與日俱增。需要高校和社會首先從整體觀念上樹立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研究生培養并存的認識,從而在具體實踐中對不同的研究生類型采取不同的針對性培養方式。隨著知識經濟對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各行各業越來越深化發展,對科技創新的依賴越來越強,因此對學術型研究生也提出更多樣化的需求。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應該走出傳統的埋頭書本教育模式,逐漸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僅培養各個領域的高層次科研人員,還負有培養社會各行各業需要的綜合型、復合型人才的責任。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也不能僅限于科學理論的創造,還要包括對技術創新與知識應用的再發展,技術創新的是基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也是知識應用于經濟發展的關鍵。面對各種新形勢下的挑戰,傳統的專注理論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科技的快速變革。因此,需要探索適應新時期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寬視角、深層次的學科體系和培養計劃,以明確區別于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對高等教育的立法和相關政策還相對不完善,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認為政府指導、學術權威和市場調節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因此,在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完善的過程中,需要相關法律法規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強學位類型的多樣化,對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質量評價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規定,以促進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健全。此外,在政府職能角度應該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大高校辦學的自主性。西方國家在處理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方面,政府僅僅是宏觀調控,賦予高校較大的自主辦學權力,不直接干預高校內部管理。政府對高校的管理應該更多用立法、政策指導等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管理。而對于學校的招生、教學組織與管理、專業學科設置、財產管理等方面應該充分發揮其自。如學術型研究生可根據學校學科情況發展一些交叉學科及邊緣學科。政府應該加強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監督。在尊重高校自主辦學權的基礎上,政府要定期開展評估活動,把握研究生教育評價方向,制定相關的評估政策與標準,根據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的不同分別做出具體規定。調動社會力量、社會團體從多方面對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監督。
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完善還離不開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創新與師資隊伍的健全。學分制仍然是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管理制度,學年學分制下,一般研究生在前一年或者一年半進行課程學習,拿到相應的學分,后一年開展論文寫作。這種單一的管理制度雖然有利于研究生培養的計劃性和規范性,但隨著學術型研究生主體性意識的提升,個性化發展與科研深化的需求,學分管理制度已經限制了研究生培養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高??商剿髦贫ǜ挥袕椥缘呐囵B計劃,如申請課程免修,根據知識結構選擇課程和學習進度,學分互認互換,申請導師組的重建等方式。使研究生能夠最大限度利用教學教師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和創新。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家已實施了高校之間學分交換、承認、轉移等制度,增進了高校之間的溝通和學術交流。我國高校與高校之間的交流過少,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完善,迫切需要高校之間增進學習,與國際教育模式接軌,建立和制定學分交換承認制度,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隨著高校學科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校教師隊伍的發展與建設也越來越成為影響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研究生導師隊伍科研水平的高低、導師與研究生之間師生比例的協調與否,直接決定著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高校應完善導師聘任制,合理配置研究生導致比例,為導師自身水平的提升提供培訓機會。對學術型研究生導師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的考核機制,根據教學、科研任務定職責,將學生的考核與導師考核直接掛鉤,引進競爭機制,打破傳統的論資排輩。
參考文獻:
[1]李向軍.淺析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啟示與借鑒[J].法制與社會,2010,(1).
[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論文集[M].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3]劉力.學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沖突[J].教育研究,2002,(4).
[4]陳學飛,等著.西方怎樣培養博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應用型研究生培養;實踐教學;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182-02
現今社會的發展從本質上講是知識經濟的發展,而人才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最根本支撐。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中最高層次的學生,除了要精通所學專業領域的知識外,更需要不斷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1]。相應的,高校研究生培養也應該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不斷加以改革。實踐能力作為當下人才的主要能力之一,在研究生特別是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中尤其要特別重視,以適應國內外各用人單位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國內應用型研究生培養實踐探索經驗,對建立和完善我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展開思考。
一、現有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我國對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目前主要參考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適當兼顧專業實踐。其培養目標包括了面向理論基礎的科學研究,也包括了面向社會需求的應用實踐,其培養過程較為形式化、專門化和標準化。從入學申請及考核開始,先進行課程學習,達到基本的學分要求,然后進行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最后進行論文答辯并授予學位,整個培養過程與學術型研究生類似,都注重教學和科研[3]。只是隨著我國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相應的研究生教育也需更多地關注其專業實踐,重點培養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研究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不再是研究型工作,而是比本科生略有拔高的技術實踐。在這種形式下,按照研究型人才進行培養的學生是較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的。盡管一些大學開始對應用型研究生進行教育改革,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教學的相關理念有待提升。受我國教育領域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思想的影響,實踐教學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地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F有的實踐教學更多是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附屬形式,其目的只是為了驗證理論教學的相關成果。甚至不少高校只是在最后一學年才開設專門的實踐教學課程,其他學年都專注于理論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不明確專業學習方向,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因此,相關教學改革應該先從思想觀念入手,充分意識到實踐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在實踐中總結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要充分注重因材施教,切實發揮實踐教學在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作用。
2.實踐教學質量不高。目前,很多高校都搭建了各級別的實驗室,鼓勵學生展開工程設計,有的高校還與企事業單位一起組建了校外的實踐基地。很可惜的是,這些校外實習基地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企事業單位對來實習的學生有些警惕,學生實習往往只能接觸到表面的或者很瑣碎的工作,對于核心技術卻是難以涉及。校外實踐最終流于形式,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大部分高校推行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的雙導師指導,但是校外導師的知識結構有時不適應實踐教學體系的開展和落實。對于校內導師,有些教師雖然具備較高的學歷和教學水平,但是更多地偏向于學術研究,沒有特別的專業技能訓練,也缺乏實踐經歷,這實際上也是無法達到研究生實踐教學需求的。再有就是隨著研究生的不斷擴招,每個導師所帶研究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傳統的討論式教學慢慢變為批量化生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所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實踐能力不強,專業能力也很一般。
3.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沒有分層,不少高校既希望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型人才,又在擔憂研究生的就業問題進而展開面向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結果就導致了應用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在課程設置、導師組成甚至授課內容上基本相同,他們的學位論文也均強調學術性。在這種沒有根本性差異的培養模式下,使得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偏向學術化,其應用實踐不足。此外,研究生學習使用的教材普遍滯后于現實技術的發展,很難收到較好的教學成效。
4.現行的教育管理機制滯后。除了教師、學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發揮以外,學校的管理水平也是決定實踐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F階段,由于一些高校在管理上不夠科學統一,很多面向學生開放的實驗室硬件條件差、適用面窄、利用率也很低,難以滿足其真正的實驗要求,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實踐與創新驗證。另有部分高校讓學生自行聯系社會實踐,其實踐活動的真實性、有效性難以保證,教師也無法及時給予指導。由于多數高校尚未建立起應用型研究生的工程導引、創新學習、應用實踐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往往流于形式。
二、國內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探索
面對國內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國內一些高校已意識到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性,開始探索各種可行的改革路徑以加強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本文以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為代表,對國內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探索進行簡要總結。
1.山東大學的實踐探索。從2008年起,山東大學開始推行“一個學生,兩位導師,三種經歷”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耙粋€學生”強調的是對研究生實行個性化教育;“兩個導師”就是設置雙導師,由校內的指導教師和校外的合作導師一起對研究生進行聯合指導。“三種經歷”包括了海外學習經歷、第二校園經歷以及社會實踐經歷。
2.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實踐探索。從2007年起,哈爾濱工業大學開始進行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選擇試點院(系)進行學術型和應用型兩種不同的培養兩種模式探索。對于學術型研究生(主要針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課程設置偏重于基礎理論,學位論文偏向前沿探索;對于應用型研究生,課程設置側重于應用技術基礎,學位論文側重于對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電子科技大學的實踐探索。電子科技大學基于應用型研究生工程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探索,成立了由本校資深教授和業界頂尖專家或工程師組成的教師團隊,共同培養高端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學校以校企聯合實驗室為基地,推動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這種創新聯合培養方式,將學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接觸業界最先進的技術,并為學生創造對業界尖端科技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促進研究生對當前業界發展的了解,全面提高工程實踐水平。
從現有的實踐探索來看,構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勢在必行,通過“二元”培養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能夠提升學術型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從而引導更多的碩士研究生進入博士階段的培養;另一方面能夠使絕大部分畢業后進入企、事業單位工作的碩士研究生提升其應用實踐能力,培養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4]。然而,由于我國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尚在探索階段,對兩種培養模式的共性、異性和本質特征等還缺乏深入研究,今后仍需要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找出符合我國國情、不同專業特色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和執行方案。
三、總結與思考
面對新形勢下應用型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與挑戰,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相應的培養模式,不斷解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點任務。我國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思想的主導下,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至于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起步晚,相應的培養模式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各高校應該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基地等方面進行不斷改革與調整。根據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目標,確立核心課程,組建擁有較強實踐背景的導師隊伍;制定并完善培養過程管理與質量評價體系,將應用型項目設計、實施、管理等環節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陸續建設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并將其不斷深化;構建以專業核心課程為基礎、以應用型工程項目為載體、以專有師資隊伍與實踐基地為保障、以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最終造就一批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較強綜合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鄭宏珍,初佃輝,姜妍旭.基于產學研聯合的研究生培養協同模式探索[J].中國高??萍迹?015,(7):91-92.
[2]張東民,張鎖懷,王宇紅.高水平應用型、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探討[J].價值工程,2014,(35):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