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17:16: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制造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基于價值鏈的視角。
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首先提出價值鏈的概念:價值鏈就是互相聯系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價值的動態過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可以通過重組融合將原有產業的價值鏈進行分解,打破原有價值鏈各環節形成一種混沌狀態的價值網,之后再將原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提取出來,通過建立新的價值通道,重新整合為一條新的價值鏈。融合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1)價值鏈分解。
文化產業和制造業同時將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可分離的價值活動逐一分解,形成混沌狀態下的價值網。在分離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競爭優勢的影響,即要將能使企業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和差異性的價值活動分解出來。
(2)價值鏈整合。
進過上一步的分解后,需要根據未來潛在的市場需求和現有產業特征,截取原有價值鏈中需要的核心增值價值活動,進行排序重新整合,形成一條新的價值鏈。在新價值鏈中,不僅包含了制造業價值鏈的核心價值活動,還增加了原有制造業所沒有的文化核心能力和創意體系,從而構建出一個能夠比原有價值鏈創造更大價值的鏈條,而這種變化可能發生在基本活動中,也可能發生在輔助活動中。
2.基于產業集聚視角。
產業集聚是指一些相關互補的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高度集中,這些產業中的企業通過不斷投入共享要素在這個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現象。這種融合過程一般需要政府的促進和規劃,通過鼓勵文化類企業與制造業企業在文化創意園區內入駐,形成集聚效應以便利用公共基礎設施、專業化服務和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本和交易成本;同時產業集聚區的創新因子從文化產業中溢出并不斷擴散,制造業企業通過不斷積累“學習效應”克服其在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獲得內在創新動力。在融合過程中,制造業企業把原由企業自身提供的研發、設計、營銷、咨詢等環節外包給集群內以專業化形式存在的文化企業,制造企業由此提高了資源的全要素生產率,而文化類企業獲得了規模經濟的好處。由于這種好處,集群外一定輻射半徑內的其他企業也會紛紛加入進來,進一步增強區內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3.基于共生理論視角。
共生理論最早出現在生物學領域,“共生”概念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不同種屬生活在一起的現象。經濟學中產業共生是指彼此具有聯系的業務模塊的不同或相似的產業之間基于分工細化而呈現融合、互動和協調的關系。產業共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自發現象,它與產業融合關注點都是價值增值和產業創新過程中的業務連接關系。這種融合過程遵循以下三個階段:
(1)融合階段。
文化產業與制造業在最初意義上是一對具有業務融合性質的兩類產業,前者的業務融合在后者的價值創造或價值實現過程中,而后者的價值總量又融合了前者的貢獻[5]。此時文化產業以寄生的方式依附于制造業上,其價值的實現是融合在制造業的價值活動之中的。例如,在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時,并不需要文化產業,但當數字內容產業出現后,它就不可能離開文化產業而獨立存在。
(2)互動階段。
文化產業與制造業間的互動實際上就是在融合過程中為維持共生關系而進行的價值創造過程。當文化產業獨立為制造業提供創意思想和技術支持時,制造業不僅可以獲得來自外部的專業化資源,而且可以將自身資源專用于生產環節提升效率;于此同時,文化產業也可以享受到制造業規?;a的益處,形成雙贏互動。
(3)協調階段。
文化產業與制造業間的協調實際上就是在互動過程中找到一個數量和質量最優的平衡點。數量的協調通??梢酝ㄟ^產業間投入產出的關系制定出各個產業間應該完成的數值目標。而質量的協調更強調協調效率,這就要考察在產業互動過程中,哪種協調手段最能推動產業技術進步以激發其發展潛力,找出最優共生手段是共生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
4.基于專業化分工視角。
專業化分工是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精髓,他在《國富論》一書中開篇就指出“分工是國民財富增進的源泉”。由于文化產業具有與制造業相同的工業屬性,所以文化產業歸根結底是制造業企業將原先由內部提供的服務轉而向外部市場購買而產生的。具體來說,制造業企業出于競爭優勢的考慮,逐步將自身資源集中化,紛紛將原企業內部的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管理咨詢等職能轉移出來,交給內部獨立運作的職能部門或專業化服務企業執行。制造企業的交易成本隨著專業服務由外部市場提供而降低,從而不僅推進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又促進了文化服務企業增強自身專業化水平以提高效率,從而進一步推動分工的深化。由此分工專業化和交易成本降低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二、結語
一物料流量會計應用環節的分析
通過對MFCA模式的應用,可以提升物料流量會計的應用效益,這涉及到設備投資、原材料采購、生產計劃等的工作要求,做好不同方面的改進,進行設備投資效益的提升,保證企業的良好角色。在進行新設備的引進過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生產效率。在進行設備投資項目盈余過程中,進行管理標準的設定是必要的,從而進行設備的效率性能的分析。相對于傳統的環境管理方法,MFCA模式能夠進行廢棄物經濟價值的大小掌握,其需要利用好制造業的設備本身的效率性,從而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通過對MFCA模式的應用,可以更好的針對設備原因進行分析,做好成本的評價工作,更有利于進行設備經濟性的評價,更好的減少廢棄物,保證設備的良好更新,這就需要從廢棄物的成本觀點進行分析,進行設備本身效率性的分析,以及設備應用環節的成本設計,做好設備投資的工作。在現實操作環節,廢棄物的產生與設備因素是密切相關的,這取決于原材料的性質及其形狀。在現場生產的廢棄物中,很多都是購入材料的加工產生的。如果能夠進行這種情況的減少,就能保證廢棄物的控制,從而有利于資源的保護,這需要進行原材料購入形狀的分析,做好材料的性質及其形狀的分析工作,進行成本的控制,保證該物料計量方式的應用,更好的進行材料變更問題的分析及其應用。為了做好產品設計及生產計劃應用,我們需要實現產品設計的強化,進行廢棄物的控制。在現場改進活動中,我們需要進行生產效率和成本的控制,滿足企業生產工作的需要。通過對MFCA方法的應用,保證經濟單位的良好評價,進行不同活動的有效性評價,保證統一性的規范指導。通過對MFCA模式的應用,能夠進行現有管理模式局限性的突破。這需要按照制造規格書要求進行材料投入及其輸出差額的分析,做好現場管理的環節,保證對管理對象的分析,進行損耗范圍的控制。通過對MFCA模式的應用,可以滿足企業生產的需要。在企業進行引進過程中,可以重點分析產品生產線的發展及其延伸,其應有范圍越廣泛,其延伸的效果也就更加明顯。這就需要做好我國的MFCA應用模式的研究,讓這種技術與我國的經濟環境相結合,保證環境方面工作的有效工作,提升其應用效益。這里可以借鑒日本MFCA的發展模式,其是在日常產業經濟省的推動下進行工作,進行產業環境管理協會等的委托,進行基礎研究及其做企業推廣工作。先是進行理論的研究,如果理論取得良好的效果,再進行實務的推進,保證信息的有效反饋,做好基礎研究的工作。目前來說,我國的理論研究體系依舊是不健全的,其研究成果的轉化依舊需要一段時間,這需要做好科研理論及其推進結構的建設工作,保證企業的相關技術的更新。這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保證企業發展中MFCA技術應用難題解決的技術支持及其政策支持。為了滿足現階段工作的需要,企業需要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目前來說,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是比較低的,其環保意識比較弱,不利于MFCA技術的有效開展,因此,我們需要進行企業環保意識的加強,保證企業的相關法律規定的完善。工業生產是產生環境污染的直接來源,我們需要做好環境污染的相關工作,進行企業的環境負荷的分析,做好企業的積極生產,保證企業環境信息的有效控制,滿足現階段環境管理工作的要求,提升其應用效益,保證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的良好開展,提升其管理水平。這需要政府給予相關的支持政策,進行綠色需求及其綠色消費的開展,進行綠色市場的培養,保證企業的清潔生產,進行企業的發展環境成本的管理及其控制。這需要進行貨幣投向的分析,做好商品生產者的生存及其發展要求,保證消費者的自身健康及其環境保護。在消費中盡可能做到綠色購物,從而引導企業開發生產市場所需的綠色產品,形成企業跟著市場走,市場引導企業走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只有這樣企業才會積極主動地推進環境成本核算制度的實施。
二結束語
通過對物料流量會計在我國制造業實行必然性的分析,可以更有利于我國制造業的工作要求,這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保證物料流量會計體系的健全,滿足現階段工作的要求。
作者:韓詩聰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關鍵詞:股利政策制造業現金股利
一、文獻回顧
關于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內外并沒有統一的研究結論。國外比較流行的理論主要有“一鳥在手”理論、MM無關論和稅差理論、顧客效應理論、信號傳遞理論以及成本理論等。國內關于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類:一類是研究單個因素對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論文百事通一是股權結構對我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如陳洪濤、黃國良(2005)以2001—2003年滬深兩市的A股作為樣本,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和二次函數非線性回歸兩種方法,實證分析得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現金股利存在“U”型關系,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現金股利成反比,股本規模及股權相對集中度對現金股利沒有影響。唐國正(2006)罰究得出股權二元結構下上市公司分配現金股利產生再分配效應——流通股價值向非流通股轉移,分配現金股利可能是大股東的掠奪行為。袁振興、楊淑娥(2007)以滬市2001年至2004年進行過現金股利分配的58家公司的1241個現金股利分配事件為樣本,研究發現股權高度集中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現金股利支付率正相關;股權相對集中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權益性現金股利正相關,與收益性股利負相關。二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等因素對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如朱云(2004)以1994年至2002年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事件為樣本,認為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夠增加現金股利支付率。姜秀珍(2004)以1999年至2000年滬深兩市的公用事業、能源電力和路段隧道三類A股為研究樣本,認為現金流不確定性時,理性的經理人會支付較低水平的股利。第二類是研究多種因素對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朱明秀(2005)認為現金股利政策受公司盈利能力、股權結構、資本結構、企業規模的顯著影響。唐國瓊、鄒虹(2005)以2003年滬市上市公司為樣本,得出每股收益、貨幣資金、負債比例、企業流通股比例、企業規模、權益凈利率對現金股利政策有顯著影響。孫亞云(2006)的研究表明盈利能力、每股經營現金流量、資產負債率、股本規模成長性等對現金股利政策有影響。第一類研究僅考慮單一因素對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不夠全面,有失偏頗。第二類研究雖然同時考慮多個因素的影響,但較少關注特定行業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制造業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數量較多、上市時間相對較長、現金股利政策相對穩定、信息披露質量較高,以其作為本文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上市公司現金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因素較多,大致可以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規的限制、大股東的分配偏好、稅收因素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影響因素。本文主要從分析內部因素對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的影響。
(1)資本結構。公司的現金股利政策受資本結構的制約。若上市公司的財務杠桿率過高,會使資本成本上升、資本結構失衡,發放現金股利會加劇財務狀況惡化。因此一般情況下,負債比率高的公司更傾向于增加內部融資和權益資本,一般不派或少派現金紅利。本文用資產負債率表示公司的資本結構。
假設1:現金股利分派率與資產負債率成負相關
(2)籌資能力。企業股利政策受其籌資能力的限制。公司為了生產經營的需要,可以將利潤留存,少發甚至不發現金股利,也可以一方面發放現金股利,另一方面借款或發行新股籌資。對于那些規模小、快速成長的企業而言,由于其在二級市場上籌資比較困難,后一種方案并不可行。因此這些公司往往減少現金股利支付、盡量多留存利潤。本文用股東權益的對數表示公司的籌資能力。
假設2:現金股利分派率與股東權益的對數成正相關
(3)盈利能力。企業股利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盈利能力。一般而言,企業的盈利越強,其股利支付率越高,因為盈利強的企業對保持較高的股利支付率更有信心。如果盈利低,一方面對未來資金的來源無法預測,另一方面也表明企業面臨較高的經營和財務風險,外部資金的成本相對較高,企業只能留存利潤以應付未來的資金需求。本文用每股收益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
假設3:現金股利分派率與每股收益成正相關
(4)股權結構。股利政策會受到現有股東對股權控制要求的影響。一些大公司試圖通過股利政策來穩定其在長期經營中已形成的控制模式。為了避免新股東加入打破目前的控制格局,盡量發放較低的股利,以便從內部留利中獲得所需資金。就許多中小型公司來說,如果現有股東無力購入公司新發行的股票,其對公司的控制權將被稀釋,現有股東會更傾向于采用債務融資或內部留利的籌資方式。我國上市公司以國有企業為主,國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由于股權的集中,使得國有股股東在股權的平等性和股權利益的一致性方面均與其他股東存在較大差異。國有股的委托機制存在的問題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權容易落在董事會和經理人員手中,進而可能損害所有者的利益。由于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殊性及其對股利政策的重要影響,股權結構也是形成股利政策的影響因素之一,控股股東存在通過現金股利轉移上市公司資金的嫌疑。股利分配的決策取決于控股大股東的利益取向及配股的需要。本義采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表示公司的股權結構。
假設4:現金股利分派率與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顯著正相關
(5)資產的變現能力。企業股利的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其資產變現能力的限制。股利通常以現金形式支付,然而大量留存利潤并不等同擁有支付股利的現金,公司資產的變現能力與其留存利潤是相互獨立的。如果企業資產變現能力較強,其現金來源充裕,則股利支付能力也會較強。有的企業雖然盈利能力很強,卻因再投資或償付到期債務而缺少可發放股利的現金,這就限制了企業現金股利的支付能力。本文用每毆經營現金流量表示公司的資產變現能力。
假設5:現金股利分派率與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成正相關
(6)投資需求。企業的股利政策應以其未來的投資需求為基礎加以確認,如果公司有較多的投資機會,往往會采用低股利支付率,將較大比例的盈利留存以用于企業再投資。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率高,其投資需求也較高,會擴大企業規模,那么將采取低股利政策。本文采用營業收人增長率表示公司的投資需求。
假設6:現金股利分派率與營業收入增長率負相關
(二)樣本選擇在2005年深滬上市的912家制造業公司中,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有354家,剔除2家信息披露不全的公司.最終獲得352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數據處理采用EVIEWS3.1。
(三)變量定義因變量:現金股利分派率(PAY)。自變量:本文采用六個自變量,分別是資產負債率、股東權益對數、每股收益、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每股經營現金流量、營業收入增長率。具體的變量說明見(表1)。
(四)模型建立根據假設,本文構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是:PAY=+DR+SIZE+EPS+LARGE+CPS+zz+,其中,為待估參數,為隨機變量。
三、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在深滬2005年所有制造業上市公司中,發放現金股利公司有354家,占比38.7%,派現公司的比率不高。從(表2)
可以看出,樣本公司股利支付率的平均值0.154,股利支付率較低;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0.449,最大值為0.856,最小值僅為0.047,說明樣本公司資本結構較為合理,不存在很大的償債風險;每股收益均值相對比較低,說明樣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仍然占很高的比重,接近全部股份的半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這是造成大股東利用權利來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進而損害小股東利益的前提。完善治理結構,這樣才能使得上市公司在機制上保證投資者尤其是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體現普通投資者的意愿;每股現金流最大值和最小值有很大差別,這與制造業的行業性質有關,不同規模企業的現金流差別很大,這也造成公司的各項投融資與股利政策的差別;營業收入增長率均值為0.230,在傳統行業中此指標值偏高,最大和最小值差異很大。樣本公司中每股收益為負數的有3家,每股現金流量為負數的公司有32家,分別占樣本公司的0.85%和9.1%。這說明上市公司還是根據盈利能力來制定股利政策,基本上不會采取不理,說明上市公司沒有存在大股東惡意套現的現象存在。
(二)相關性分析(表3)
反映自變量之間pearson相關系數相關系數最大為0.515,均小于0.8(共線性中相關系數的經驗值為0.8),初步判斷,各自變量不存在多重共線性關系。(三)回歸分析用EVIEWS3.1軟件進行回歸,計算出各個變量的回歸系數和顯著程度,具體見(表4)。
通過多元回歸,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從模型整體回歸效果看,模型的可決系數為0.325,模型的回歸效果較好,DW值接近2,反映自變量并沒有自相關現象,F值為27.680,說明整體解釋能力比較強。
(2)從資本結構來看,資產負債率與現金股利分派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負債率高的公司不易籌集資金,尤其是制造業,資產的規模與質量對公司的償債能力有很大影響,所以公司傾向于內部融資,從而造成股利發放率低。這也證實了唐國瓊與鄒虹(2oo5)、孫亞云(2oo6)研究結論在我國制造業的適用性,假設1成立。(3)從籌資能力來看,股東權益的對數和現金股利分派率呈正相關關系,但顯著性不大。這與我國國情基本符合。我國上市公司籌資有一定的條件限制,規模大的公司易于籌集資金,所以可以有較高的股利發放率。我國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國有企業改制而成,殼資源稀缺現象表明上市公司本身即是一個很大的融資工具,公司的籌資門檻和籌資成本都較發達國家低,所以在考慮現金股利分配時并未考慮公司規模即籌資能力對其的影響。所以假設2不成立。(4)從盈利能力來看,每股收益與現金股利分配率呈顯著正相關,即企業具有較高盈利能力時,傾向于高股利政策。優秀的業績意味著有更多的利潤可供分配,因此會相應提高公司現金股利的可能勝。本文關注的制造業,風險相對其他高新技術產業較小,盈利能力穩定但利潤增長率相對較小,從描述性統計結果來看,我國制造業司的盈利能力普遍低下,很小的盈利波動即會引起公司現金股利的變動,這也證實了朱云等(2004)提出的僅僅政策引導對于構建健康的股利政策還不夠,還需要盈利能力支撐,當前的關鍵是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假設3成立。(5)從股權結構來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現金股利分派率呈負相關,與預期相反,且不顯著。說明我國上市公司高管通過現金股利轉移上市公司資金的動機不明顯,從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2005年不存在高管惡意套現現象。相反,由于近年證券市場法制的不斷完善,包括盈利能力、現金流量要求等各種配股條件都相應提高,所以各公司必須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才能達到各種配股條件,大股東的掏空動機被遏制,現金股利分派率降低。這與唐國正等(2005)提出的股權二元結構下大股東的掠奪行為理論相違背,假設4不成立。(6)從變現能力來看,每股經營現金流量與現金股利分配率呈正相關,但不顯著。從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部分公司在負現金流的情況下還分配現金股利。公司的現金股利通常是以現金形式支付,但大量留存利潤并不意味著擁有支付股利的現金,因為公司資產的變現能力與其留存利潤是相互獨立的。如果企業資產變現能力較強,其現金來源充裕,則其股利支付能力也會較強。也有企業雖然盈利能力很強,卻因再投資或償付到期債務而缺少可發放股利的現金,這就限制了企業現金股利的支付能力。我國制造業的具體情況是,現金股利分配率低下,且分配公司少,現金流均值不大,從歷史數據來看,現金流波動不明顯,這些都是我國的特殊情況,與市場風險是不符的。所以企業管理者在制定殷利政策時并未考慮企業的現金流。姜秀珍(2004)的理論在這里并不適用。假設5不成立。(7)從投資需求來看,營業收入增長率與現金股利分配率呈正相關但不顯著。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是指標本身,營業收入包括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其他業務收入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和可操控性,所以指標值是否能正確反映企業的成長能力有待考察;二是我國證券市場的投機氣氛很濃,大部分流通股股東只想賺取買賣差價,獲取資本利得,并不現金股利的發放,所以企業制定現金股利政策時并未考慮外部投資者是否會看好企業的成長潛力。假設6不成立。
四、結論與建議
了解需求、把握政策、項目支撐、聯合攻關
2006年國家將深海作業技術列入《綱要》,2007年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又將其列入《中國鼓勵引進技術目錄》,2009年6月9日國務院正式公布《船舶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是產業振興和自主創新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南通中遠面對國家海工裝備的重大需求,意識到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業不僅是船舶工業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國船舶工業長期發展的戰略重點。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南通中遠船務通過海外專家團隊引進和自身培養,與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自2006年開始轉型海工裝備市場,南通中遠先后承接了“SEVAN650圓筒型超深海鉆井儲油平臺”、“SUPERM2自升式鉆井平臺”、“350POB海洋平臺生活駁”、“GM4000半潛式鉆井平臺”和“凱撒”深海鋪管船等近20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項目,迅速成長為國內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領軍企業。高校與企業聯合,依托高附加值和高技術集成的產品,積極尋求項目支持。江蘇大學與南通中遠針對“SEVAN650圓筒型超深海鉆井儲油平臺”和“超大型海上風電的安裝作業平臺”的設計與制造難題開展了產學研合作,成立專門的海工攻關技術組,引進江蘇大學在制造方面的優勢成果,成功申報了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轉化專項資金項目、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招標項目、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項目、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江蘇省科技支撐(標準制定)等省部項目。
自發搭建校企合作載體
產學研合作可以凝聚人才、產業和科研優勢,實現資源的最優組合,已被先進國家視為一種“第三次學術革命”,這種技術合作符合企業技術創新與學術實用的趨勢,也是各企業追求競爭力的途徑之一。相關的高等院校本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具有系統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和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同時也應該是培育知識型企業的搖籃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但是高校以學習和繼承傳統知識為主,注重基礎研究,對研究成果的孵化的應用研究不足,教學科研任務相對不足??蒲性核n題和經費比較充足、有實踐經驗豐富的科研梯隊,但是研究生數量偏少。企業也面臨人才流失、知識更新緩慢,技術難題和高新技術的研發能力欠缺等問題。培養基地恰好能夠發揮三方優勢,彌補各方不足,形成技術創新結構和“教學-科研-實踐”相結合人才培養機制。江蘇大學和南通中遠船務為了達到產學研長遠合作的效果,必須搭建合作載體,為年輕教師和博士、碩士組建海工團隊,有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和聚集場所。依托機械學院各研究所(激光所、模具所、機械設計所)、省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以項目為導向,結合南通中遠船務研發中心力量成立了專門的SEVAN650工程研發中心,后期又成立了風裝船研發中心。同時共建了校、院、企聯合的研究生科研基地、實習基地和實踐基地。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可以形成以企業為內核,高校共同參與的技術創新體系,將人才、基地和科研項目捆綁起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實現重大項目的合作[2]。
申報研發中心,組建產業聯盟
江蘇大學和南通中遠船務通過資源組合,聯合其它海工和船舶方向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聯合申報各類研發中心,實現大集成的產學研效應。在該模式下,高??梢詾楹9ぎa業和科研機構提供人才儲備,高校和科研單位在基礎和應用研究上相互補充,為企業提供海工設計和制造高新技術,促進海工裝備產業進步。工信部、江蘇省等相關政府及產業部門以其資金、科研環境等方面的支持為“學研”提供有力保障。南通中遠船務聯合各高校先后組建了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海洋工程研發中心、江蘇省海洋鉆井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通過建立各類政府扶持的省部級研發中心,不僅可以對海洋鉆井平臺等海工裝備的詳細設計、生產設計和制造工藝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對其共性關鍵技術進行總結,向國內同行推廣、轉讓科技成果,實現產業集聚、技術輻射和技術交流,從而帶動中心及整個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以企業群等同類產業界為中心,學術界為輔,兩者結成伙伴關系,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近幾年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毒V要》提出,必須在大幅度提高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建立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積極圍繞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服務、產學研多種形式結合的新機制。將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突破口,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3]。南通中遠船務根據2008年六部委(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的《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意見精神》,以及江蘇省科技廳組建江蘇省海洋工程和船舶企業產業技術聯盟的要求,與熔盛造船、南通振華重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發起組建了聯盟,共有成員單位47家,南通中遠船務當選為江蘇省海洋工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聯盟設立的技術委員會主要由國內高校海工行業著名專家構成,包括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校長和上海交大等高校以及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海工產業聯盟的建立,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強強聯合、突破關鍵技術,對進一步整合江蘇海洋工程產業創新資源,提升江蘇省海洋工程產業整體創新水平,聯盟共同推動海洋工程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推進海工大省向海工強省的發展跨越將起到積極作用[4]。面向海工裝備制造業的以產業聯盟為主導產學研合作模式對產業聚集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地區間人才、資源、產業結構等的差異使得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通過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和探索,借助靠??拷沫h境地理優勢,南通中遠船務等海工和船舶企業能夠配合其外在環境和產業結構所提供的機會,尋求有利的定位,建立競爭優勢的經營模式,最終實現海工產業聚集和輻射效應,帶動區域群經濟發展。
[關鍵詞]產業轉移轉移模式沈陽裝備制造業
近年來,隨著沈陽經濟的蓬勃發展,其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和環境成本快速上升,裝備制造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力增加。根據產業轉移的客觀規律,有意識地組織產業轉移,對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沈陽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和強大實力的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和數量可觀的中小型裝備制造業企業。根據裝備制造業企業規模的大小,實施不同的產業轉移戰略。
一、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轉移模式
1.直接投資模式
產業轉移發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區域直接投資(包括對外直接投資)??鐓^域直接投資是指企業跨越區域界限到其他區域去投資設廠,進行生產和銷售。在運行上表現為發達區域企業對發展中區域的投資行為。在國際上,國家之間的產業轉移及產業移入國的產業升級主要是由經濟高梯度國家向低梯度國家的直接投資來實現的。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能夠使撫順迅速積累資金,為區域經濟的起飛創造條件,產生要素注入效應。同時,伴隨產業轉出地沈陽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生產要素的價格將越來越高。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將那些傳統的、技術含量較低的、已經失去競爭優勢的部分環節轉移出去,利用撫順優越的地理條件,廉價的土地等生產要素,以及優惠的稅收財政政策,也可有效降低沈陽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成本。
2.企業內部一體化模式
在國際市場上,企業一體化是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地配置各種要素資源,精確地管理著各國的協作企業,形成一體化的產銷網絡體系。內部化是企業一體化形式的一種,是將各個生產協作企業并入跨國公司之內,再加以整合,通過使各子公司形成更為專門的內部分工來提高整體效率的模式。內部化的實質在于用內部管理取代外部市場,用內部分工取代市場分工。內部化的意義在于企業將各項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納入企業內部進行以節省交易費用。沈陽裝備制造業企業可利用企業內部一體化模式,通過對撫順企業進行股份購買、收購和兼并,然后對其進行改造或提高裝備水平或加強管理等,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如沈陽機床一廠的原材料供應大部分來自于撫順,通過對撫順原材料供應企業的內部一體化,可有效節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風險。同時,對撫順企業而言,不僅為企業引進了資金、技術等有形資源,更為企業帶來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識和新的管理方式等無形的資源。
3.企業虛擬一體化模式
企業虛擬一體化模式是跨國公司一體化戰略的第二種形式。它是指跨國公司僅保留最關鍵的功能,如研發和銷售,其它功能通過外包或合作借助外部企業完成。在虛擬化組織形態下,整個產銷網絡體系中的眾多企業雖然在同一個決策體系下運營,卻并不屬于同一個跨國公司,對該跨國公司而言,它們僅是執行其某種功能的一種虛擬組織。虛擬化模式的核心是企業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某些內部功能,它的關鍵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環節上,而將附加值低的環節虛擬化。
在虛擬化的具體形式中對產業轉移具有重要影響的是零部件外包,即OEM或者ODM。實踐證明,這種形式對沈陽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產業轉移也是比較適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沈陽機床一廠為例加以說明。近年來,沈陽第一機床廠提出了“協力”的概念,認為企業的生存和興旺不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努力,而且取決于它與上下游企業的關系。協力是指與供應商和協作廠商之間建立的新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共同的市場,實現共同的利益。經過發展規劃,沈陽機床一廠逐漸加強了專業化分工。在零部件生產上,僅保留關鍵件的生產,而將其他自身成本高于市場的零部件輸出,交由外協外擴廠商完成。通過協力概念的成功應用,有效緩解了機床一廠生產能力不足的矛盾,改善了企業“大而全”的組織模式。同時,企業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內部管理效率明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迅速增強。鑒于這種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沈陽裝備制造業大型企業都可以運用和發展這個模式。由沈陽裝備制造業企業提供原料或提出樣品的樣式和規格等要求,必要時提供技術和設備,給予一定輔導,由撫順裝備制造業企業完成相應生產和加工環節,并收取一定費用。即沈陽裝備制造業企業主要進行產品的最終組裝、研發、提供關鍵技術和進行附加值高的配件產品生產。而撫順配套企業主要生產技術含量低、批量低、專業性分工要求高的各種配件和半成品。這種模式的廣泛應用將對沈陽裝備制造業產業轉移以及沈撫共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二、中小型裝備制造業企業轉移模式
1.整體遷移模式
造成整體遷移的重要原因:一是一種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興行業造成了行業的成長替代。二是企業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時,企業須向一個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遷移。
沈陽中小型裝備制造業企業大多為零部件加工和配套企業,技術含量較低,規模較小。而沈陽裝備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高端技術的應用和新產品的研發制造,重點培育和支持大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那些傳統的、技術含量較低的零部件加工和配套環節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將越來越小。因此,那些已經失去優勢的中小企業的整體遷移為大企業、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同時,隨著沈陽的發展,各種要素價格持續上升,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將逐步提高。此時,中小企業應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地域,將企業遷移到具有區位優勢的撫順,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2.合作研發模式
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和實力有限,或創新能力不足或生產能力不足,產業鏈短,因此,合作式的生產、研發的模式也比較適合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合作研發模式體現在前后向關聯企業的合作、生產型企業與研發型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上。首先,由于裝備制造業工藝復雜,生產環節較多,造成一些企業只是在某一領域上有所擅長。這樣,處于前后向關聯的企業可根據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與其他企業合作生產,形成集群優勢。其次,生產型企業應加強與創新研發型企業的合作。研發和創新是兩個密不可分的環節,沈有一定創新研發能力的企業可與撫順生產型企業合作,以彌補自身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最后,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也至關重要。眾所周知,在科技創新中,基礎研究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沒有基礎研究,就沒有之后的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A研究是一項新產品誕生的基礎和前提??蒲性核腔A研究的發源地,因此,沈陽裝備制造業企業應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目前,撫順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中心以及一批重點大學,具備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何禹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組織模式[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俞國琴:中國地區產業轉移[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9
甘肅省裝備制造業主要來自國家“一五”、“二五”時期的重點項目、三線遷建項目和改制民營企業。甘肅裝備制造業曾有過輝煌的成就,為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1.1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整體穩定,圍繞“十二五”規劃和“3341”項目大力發展了高端裝備制造業。并以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為主線、自主創新為動力、產業承接轉移為方式、企業重組整合為突破口,不斷增強了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甘肅省裝備制造企業主要來自蘭州、天水、白銀、金昌和慶陽等地區。其中蘭州裝備制造業行業眾多,包括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通用裝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主要發揮了蘭州的交通樞紐和甘肅政治、社會和文化中心的優勢。天水裝備制造業主要是電器制造和機械制造,交通便利是最大的優勢。白銀裝備制造業主要來自能源生產和資源加工,憑借其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優勢。金昌裝備制造業主要來自化工和礦產加工,依托其鎳礦藏資源優勢。慶陽、平涼等裝備制造業主要來自石油產業和有色金屬,發揮了豐富的石油、金屬等資源優勢。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甘肅省裝備制造業主要以政府力量、交通優勢及資源優勢為推動力,以國有企業為主體,以企業自主發展為動力,形成了獨特的裝備制造業體系。先進的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具體體現,可有效提升工業化的進程。甘肅省裝備制造業在《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甘肅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政策的推動下,在機床設備、新能源裝備制造、通用設備、電機設備等領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同時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在全國還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
1.2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與發達國家和沿海地區相比,甘肅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不足,技術成果產業化程度低。雖然甘肅省個別裝備制造企業擁有優勢產品,但總體來看高端產品還是比較缺乏,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研發體系。目前,甘肅省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主要依賴引進、吸收、再創新,對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較弱,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升級緩慢。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細分行業差異較大。甘肅省裝備制造大型企業基本按照全生產要素的模式發展,而中小企業則規模不足,生產要素短缺。產業大多處于價值鏈的低端,而價值鏈高端的產品較缺乏,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1.3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對策
(1)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融合甘肅省制造業分布不均勻,呈現各自為政的態勢,若能發揮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聯動作用,不僅可以擴大服務業的范圍,而且可以有效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加強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融合發展需抓住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集中精力攻克技術難關,并通過服務業為裝備制造業提供良好的設計。通過積極構建各級工業設計中心和行業技術中心,可為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新品研發、成果宣傳、品牌建設等發揮積極的作用。
(2)發展產學研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完善創新服務體系甘肅省裝備制造企業的員工制度、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需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辦法和科學的激勵機制。建立以裝備制造企業為主體,各科研院所、研究機構、相關服務業相結合的創新機制;建設從產品研發、成本控制、加工生產、技術培訓和產品檢測等多方面的支撐服務體系,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標準的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鼓勵跨區域、跨行業建立技術創新聯盟和技術合作機制,積極支持聯合攻關裝備制造業的重大技術難題;有效促進高??蒲性核目蒲谐晒D化水平,積極推廣科研成果并應用于裝備制造業的產品研發中。
(3)優化結構配置,培育裝備制造企業集群,促進兩化融合積極優化資本要素配置,為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度,積極引進國內外資本,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平臺。有效完善技術要素配置,利用高新技術改造裝備制造業,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創新管理模式,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和工作效率,實現“引進消化再創新”向“自主創新”的轉變。培育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群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加速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設計、研發、生產、營銷和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發展,有效促進兩化的融合。
2工業設計服務平臺建設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的推動下,國內建立了數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使得工業設計對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設計專業機構1200多家,從業人員約30萬,年產值約300億。從區域分布來看,工業設計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型制造企業的工業設計機構已達200多家。
2.1甘肅省工業設計服務平臺的發展現狀
甘肅省工業設計起步較晚,無論是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還是眾多中小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識還不到位。多數企業對工業設計僅僅理解為造型設計,沒有認識到工業設計在品牌形象、人機分析、虛擬仿真和受力分析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甘肅省工業設計發展中,2010年由蘭州理工大學發起,甘肅省機械工程學會批準成立了甘肅省工業設計專業委員會。同年蘭州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聯合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等成立了蘭州市工業設計創新服務聯盟,為裝備制造業和工業設計的結合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為服務平臺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工業設計專業委員會創建了甘肅首個工業設計信息網站平臺,服務聯盟現建設了蘭州工業設計創新服務平臺。
2.2甘肅省工業設計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性
美國哈弗大學的邁克爾提出價值創造是由產品的設計、生產、營銷和運輸等過程完成的,該過程稱為價值鏈。在裝備制造業中,工業設計滲透到裝備制造業價值鏈的全過程中,其包括利用工業設計技術和方法對產品進行外觀設計、結構優化、功能定位、文化內涵賦予和情感體驗設計等一系列活動。目前是甘肅省貫徹落實“工業強省”戰略的關鍵時期,也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機遇期。甘肅省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傳統產業做優、支柱產業做強、新興產業做大的三大戰略,都需要依靠工業設計提升產品的外觀、性能和品質,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的競爭力。因此,針對目前發展現狀,構建面向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工業設計服務平臺勢在必行。工業設計服務平臺可有效集聚裝備制造業相關的企業、科研高校、設計機構、設計個體和原材料提供商等,為他們提供便捷的相關服務,將盡可能地利用一切設計資源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2.3面向裝備制造業的工業設計服務平臺建設框架
面向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的工業設計服務平臺以蘭州為立足點、以甘肅為重點服務范圍,為甘肅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相關的信息、人才、技術、方案和設備等資源,包含公共技術研發與信息共享服務、設計創新與資源引進服務、成果推廣與交易服務、人才培養與培訓服務、成果評價與測試服務等,將為甘肅省裝備制造業相關的機構提供一個綜合的、全面的、有效的服務平臺。
2.4建設工業設計服務平臺的技術手段
服務平臺將采用主流的J2EE應用框架,B/S三層體結構,可兼容多種工業設計應用服務,實現系統的跨平臺運行,將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兼容性和擴展性。對政府、企業和高校等不同用戶,設定不同類型的用戶權限,提高服務平臺的安全性。
3結語
1.1對象
對某飛機制造廠試飛、鉚工2個工種在崗接觸噪聲作業工人792名進行調查,其中試飛269名,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40.89±10.10)歲,接噪工齡1~40年,平均工齡(18.58±11.32)年;鉚工523(男性466名,女性57名),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6.86±9.46)歲,接噪工齡1~41年,平均工齡(15.37±10.09)年。排除標準:除噪聲以外同時接觸其他職業有害因素的工人;有耳病史、藥物致聾史、鼓膜穿孔等既往病史及入該公司前有噪聲接觸者。并且要求受檢者檢查前脫離噪聲環境至少12h。
1.2方法
1.2.1一般情況調查
以調查表的形式調查以下項目:姓名、性別、年齡、接噪工齡、婚姻狀況、既往史、家族史、現病史及工人的自覺癥狀。
1.2.2聽力測定
根據GBZ/T188-2007《噪聲作業體檢規范》,采用丹麥產IteraⅡ聽力計,在本底值噪聲小于30dB(A)的隔音室,經專業技術人員測定,分別作左、右耳500~6000Hz六頻段聽閾測試。
1.2.3作業環境監測
依據GBZ/T189.0-2007《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第8部分:噪聲》,使用HS6288B型噪聲頻譜分析儀、HS6020型聲校準器經專業技術人員對作業環境的噪聲進行測定。
1.2.4評定標準
根據我國GBZ49-2007《職業噪聲聾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的要求,對純音聽力檢查結果進行年齡、性別修正后,按照公式分別計算左右耳平均聽閾:以較好耳語頻平均聽閾大于25dB為語頻聽力損傷(500Hz、1000Hz、2000Hz為語頻段);雙耳高頻平均聽閾大于40dB為高頻聽力受損(3000Hz、4000Hz、6000Hz為高頻段)。聽力受損指語頻聽力或(和)高頻聽力受損。
1.3統計分析
采用Excel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率比較用χ2檢驗,多組率比較用趨勢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作業環境監測
依據GBZ1-2007《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規定的作業場所中工人工作地點噪聲的衛生限值為85dB(A),結果顯示:監測車間的噪聲強度均已超過職業接觸限值。頻譜分析結果顯示:監測車間噪聲屬高頻噪聲。
2.2聽力測定結果
2.2.1不同工種聽力損失檢出率比較
試飛、鉚工2個車間作業工人聽力損傷檢出率分別為24.5%、34.2%,經卡方檢驗不同工種間聽力損傷有統計學意義(χ2=7.8,P<0.05),試飛車間語頻聽力損傷檢出率為10.4%,高頻為21.6%,而鉚工車間檢出率分別為18.2%、40.0%,檢出率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χ2=8.2,P<0.05,χ2=7.9,P<0.05);試飛車間和鉚工車間高頻損傷檢出率均高于語頻損傷檢出率,且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試飛=12.5,P<0.05;χ2鉚工=23.2,P<0.05)。
2.2.2性別與聽力損傷關系
試飛車間無女性,因此僅對鉚工的性別與聽力損傷的關系進行分析,語頻聽力、高頻聽力及聽力受損檢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但經卡方檢驗,P值均>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3不同工種同一工齡段聽力損傷檢出率比較
工齡1~10年組試飛、鉚工聽力損傷檢出率分別為13.6%、14.3%,鉚工組高于試飛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P>0.05),工齡11~20年組和工齡>20年組鉚工組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高于試飛組,且經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3,P<0.05;χ2=13.3,P<0.05)。
2.2.4同一工種不同工齡的聽力損傷檢出
率比較試飛、鉚工作業工人的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隨工齡增加而升高,經趨勢卡方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飛組:χ2趨勢=8.1,P<0.05;鉚工組:χ2趨勢=66.0,P<0.05)。1~10年組與11~20年組間聽力損傷檢出率變化幅度較11~20年組與>20年組間大,鉚工組更為明顯。
2.2.5同一工種不同年齡段聽力損傷檢出率比較
試飛、鉚工作業工人的聽力損傷檢出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經趨勢卡方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試飛組:χ2趨勢=9.4,P<0.05;鉚工組:χ2趨勢=93.0,P<0.05)。除(20~)歲年齡組外,各年齡段聽力損傷檢出率鉚工組均高于試飛組,且在(50~)歲組聽力損傷檢出率相差較大。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