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2 02:01: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安全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我國采用了發展石油農業的方式,通過高投入、高能耗努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現糧食供求基本平衡;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剛剛起步,政策理論研究、生產經營和管理體系方面都存在不足,還徘徊在小規模、低轉換、微效益的傳統生態農業階段,因此,要將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還存在諸多的困難與問題。
1.法律與政策不夠健全,缺乏有力的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缺乏全國發展生態農業的綱領性的文件,全國性生態農業建設法規條例還未制定,僅依靠《全國生態農業建設技術規范》等指導性文件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政策激勵機制不健全,傳統生態農業建設無法取得獨立的財政扶持,資金渠道有限,建設項目難以全面展開,長期處于初級階段。而以糧食安全為發展主題的生態農業則更是缺乏規范、政策與相應的激勵機制。近年來,國家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實施了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又實施了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訂單獎勵、農機購置和作業補貼等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種糧農民的收益,但是,隨著土地承包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等因素,種糧效益仍然很低。如以杭州市蕭山區普通的糧食承包大戶為例,如承包100畝大田,種植一季春糧和一季晚稻,一年的凈收入一般只有4萬元左右,收入不但低于其他產業,也低于農業中其他如花卉苗木、養殖等行業。同時,對于糧食生產實行生態農業的生產方式,由于政府沒有額外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經濟效益難以保障,因此農戶對生態農業與糧食的協調發展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2.理論技術體系不夠完善,缺乏農業技術人才
要將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協調起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嚴密的理論支撐與深入的研究、實踐。要將農、林、牧、副、漁業各大類、以及個小類綜合起來,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而且我國領域廣闊,地理環境各不相同,不能簡單的將一個地方、區域的經驗搬到另一個地方的經驗。同時,我國農業勞動人口科技素質偏低,農村科技人員嚴重缺乏。如杭州市蕭山區江東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核心區面積2萬畝,有農業企業32家,這些企業普遍反映科技人才難以留住,主要原因是農業工作辛苦、報酬低,企業偏小職業發展空間小,位置偏僻、生活艱苦等。因此,要將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有機結合的效益發揮出來,難度很大,需要不斷的摸索、實踐與創新。
3.農業經營規模小,市場化水平不高
農村實行,農村耕地平均分配到農民身上。耕地分配到戶后,在保證了農民平均分得了一份土地的同時,也影響了土地的規模經營與經營效益。雖然經過一定程度土地流轉,但流轉畢竟數量偏少,農戶經營規模依然偏小,如經濟較發達的杭州市蕭山區,到2009年已流轉的占總耕地面積的48.2%,其中50畝以上的大戶數只為1.1%。與此同時,我國農業市場化水平還不高,表現為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因此,農業生產整體很難達到規模經濟,市場化、商品化、產業化水平不高,制約著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規范化、規模化與社會化發展,難以體現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協調發展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4.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升,技術推廣力度有待加強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與廣大農民的服務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經費投入不足,如基層工作經費保障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開展試驗示范、檢驗檢測、技術培訓、進村入戶的日常工作費用在很多地方還沒有落實;條件建設投入不足,設施設備缺乏,服務手段落后。二是運行機制不規范,如一些地方管理體制不順,鄉鎮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主要精力從事鄉鎮其他工作,業務工作難以開展;一些地方責任機制不健全,沒有把公益性職能細化到每個崗位和人員,很多工作沒有落到實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三是人員素質亟待提高,基層農技人員隊伍老化,專業人員進不來,新生力量補充慢,部分地方已出現人才斷檔;現有人員培訓跟不上,知識更新不及時,業務能力與生產需求有較大差距。因此,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力度不夠,在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發展中的技術培訓、指導力度也欠缺,已很大地影響了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的思路與措施
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以及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的現實壓力下,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今后一個時期,既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也是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由各自發展向協調發展轉變。為此,我國要緊緊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健全法律與相關政策,完善理論與技術體系,培育農業生產主體,推廣應用農業技術,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促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四化”同步發展。
1.健全法律、相關政策與激勵機制
我國在糧食生產上的法律、法規與激勵政策相對比較健全,但在生態農業發展上還相當欠缺。為此,我國要參考國際上發展生態農業成功的做法,借鑒確保糧食安全的一些有效經驗,在深入的客觀分析和農民意愿研究基礎上,完善推進生態農業以及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的法規體系,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規范農業生產者、管理者的行為。要將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的有機結合,與一般的農業相比,具有更強的正外部性,承擔著更大的機會成本,彌補的辦法就是實施扶持政策,建立激勵機制,通過有力的政策扶持、項目推動和保障措施,提升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的經濟效益。
2.完善相關理論與技術體系
要持續快速地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需要有科學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相支撐。為此,需要從學科上加強對生態農業以及與糧食生產相結合的理論的重視,加強跨學科和跨領域的探討和研究,發揮各門相關學科和理論的優勢,促進生態農業這一系統工程的綜合發展。基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特點、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研究相關理論與技術體系時,不能照搬國外,更不能閉門造車,要與各地的實際相結合,要加強產學研三者的結合,要關注實施中所面對的具體問題,加強理論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要通過科技發展促進經濟進步,通過經濟效益的提升推動理論的發展;以實踐為指向推動理論的完善,以理論為指導推動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實踐的深化。
3.積極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實用人才
要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人才是關鍵。要注重提高農業人員、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加強專業素質和科技素質。一方面要發揮農村現有培訓機構、基地作用,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到農村一線開展培訓和技術推廣,通過系統性和針對性農民素質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和技能培訓等,提升農業生產、管理人才專業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和農業企業要出臺政策、改善環境,讓專業人才愿意到農業企業去就業、創業,使專業人才在農業企業中有較大的鍛煉空間和發展平臺。此外,要充分發揮各級農村實用人才的示范和傳幫帶作用,使農業生產人員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并涌現出一批有理論、有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為推廣、應用農業科技、促進農業企業更好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
4.積極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和節水技術
要加強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集成技術的科技攻關,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創新農作制度;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如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技術;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推廣雨污分流、干濕分離和設施化處理等先進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減少煤電消耗,促進節能減排。同時,要提升農業水利設施水平,完善田間排灌體系,推廣應用微灌、噴灌、低壓管道輸水等節水技術,推進農業用水循環利用。
5.切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要嚴格執行
保護基本農田、標準農田以及林地、濕地、水域、海島、灘涂等各項規定。加強耕地地力培肥,深入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強化新墾造耕地和圍墾土地的改良和培育。規范農業生產過程,科學評估農業生產及投入品對土壤、水、大氣環境的影響,加強耕地質量定位監測點建設和動態管理,開展耕地質量狀況監測和評價,建立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和耕地質量長效管理機制。要強化農業執法監管。嚴格管制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加強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6.提升農業市場化、產業化水平
要推進生態農業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發展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土地流轉、完善市場體系尤其重要。一是要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原則,發展壯大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大戶,積極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加強土地流轉的財政扶持力度,落實有針對性的激勵與優惠政策;健全市場化運作的土地使用流轉機制,改善土地流轉的環境,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業自愿向生態農業、糧食生產集中,提高生態農業及糧食生產規?;?、集約化水平。三是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生產要素、農產品流通,特別要發展規范綠色市場,促進生態農產品批發、流通,通過綠色產品市場來提升生態農業與糧食生產相結合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7.不斷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
2:吉林省森工集團信息化發展前景與規劃.
3: 吉林省林業設計院網絡中心網絡改造與發展規劃.
4: 吉林省林業系統生態信息高速公路構建課題.
二、論文撰寫與設計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業分布十分廣泛,以長白山系為主要脈絡的山地廣泛分布各種森林資源,而作為林業及林業環境的發展,林業生態信息則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系統,快捷,準確,合理,系統的采集,處理,分析,存儲這些信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現實的問題.在信息交流的這個世界中,信息好比貨物,我們需要將這些貨物(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其中以硬件為主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這些貨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處理廠",我做這個題目,就是要為它畫出一條"公路"和若干"處理方法"的藍圖.
由于森工集團這樣的特定企業,其一,它是一個統一管理的企業,具有集團化的特點,網絡的構建具有統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個分散的企業,網絡點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還具有集中的特點,它的網絡系統的設計就應該是板塊化的.從信息的角度來講,信息的種類多,各種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角度也不盡相同,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慮軟件平臺的配合.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觀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我的努力,我將為它們創造出一條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
1,論文(設計)研究的對象:
擬訂以吉林省林業系統為地理模型,以林業網絡綜合服務為基本需求,以網絡拓撲結構為設計方向,以軟件整合為應用方法,開發設計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團企業的企業網絡系統.
2,論文(設計)研究預期達到目標:
通過設計,論文的撰寫,預期達到網絡設計全面化,軟件整合合理化,網絡性能最優化,資金應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標.
3,論文(設計)研究的內容:
一),主要問題:
設計解決網絡地域規范與現有網絡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設計解決集中單位的網絡統一部署.
設計解決多類型網絡的接口部署.
設計解決分散網絡用戶的接入問題.
設計解決遠程瘦用戶網絡分散點的性能價格合理化問題.
設計解決具有針對性的輸入設備的自動化信息采集問題.
合理部署網絡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衡.
優化網絡服務系統,營造合理的網絡平臺.
網絡安全問題.
10,基本應用軟件整合問題.
[nextpage]
二),論文(設計)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與網絡模型的整合.
2,企業內部集中部門網絡設計.
3,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總體分散.
4,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遠程結點.
5,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移動結點.
6,企業網絡窗口(企業外信息交流)設計.
7,企業網絡中心,服務平臺的設計.
8,企業網絡基本應用軟件結構設計.
9,企業網絡特定終端接點設計.
10,企業網絡整合設計.
5,論文(設計)的實驗方法及理由:
由于設計的過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過程,在設計過程中詳盡的去現場建設肯定有很大的難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們在設計的階段就應該進行仿真試驗和科學計算.第一步,通過小型網絡測試軟件平臺,第二步,構建多個小型網絡搭建全局網絡模擬環境,第三步,構建干擾源利用小型網絡集總仿真測試.
6,論文(設計)實施安排表:
1.論文(設計)階段第一周次:相關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準備試驗用網絡硬件和軟件形成試驗程序表及試驗細則.
2.論文(設計)階段第二周次:開始第一輪實驗,進行小型網絡構建試驗,模擬網絡服務中心,模擬區域板塊,模擬遠程及移動網絡.
3.論文(設計)階段第三周次:進行接口模擬試驗,測試軟件應用平臺,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論文(設計)階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實驗報告1).
5.論文(設計)階段第五周次:進行第二輪實驗,模擬環境(干擾仿真)實驗,提交實驗報告2.
6.論文(設計)階段第六周次:完成結題報告,形成論文.
三,論文(設計)實施工具及參考資料:
小型網絡環境,模擬干擾環境,軟件平臺.
吳企淵《計算機網絡》.
鄭紀蛟《計算機網絡》.
陳濟彪 丹青 等 《計算機局域網與企業網》.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網路由技術》.
[美]othmar kyas 《網絡安全技術——風險分析,策略與防火墻》.
其他相關設備,軟件的說明書.
1、論文(設計)的創新點:
努力實現網絡資源的全面應用,擺脫將單純的網絡硬件設計為企業網絡設計的模式,大膽實踐將軟件部署與硬件設計階段相整合的網絡設計方法.
題目可行性說明及預期成果:
建設部等有關部委定于20*年8月28日-29日在北京舉行“20*第六屆亞太地區基礎設施發展部長級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和水處理新技術與設備博覽會”。為推進鄉村和小城鎮水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本次大會上將舉辦“鄉村和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和“中日小城鎮飲用水安全技術和制度論壇”?,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論壇主要議題
“鄉村及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針對我國不同區域和經濟發展程度的村鎮水環境治理技術經濟政策和適用技術,圍繞村鎮水環境治理規劃、村鎮污水排放適用標準,以及村鎮排水收集設施,村鎮生活污水生物處理、人工濕地與塘等生態處理技術,糞便厭氧沼氣化及其綜合利用,村鎮水體生態修復與水質改善技術等議題,將邀請村鎮建設管理人員、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以及設計生產單位介紹鄉村及小城鎮水環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管理經驗、適用技術和應用實例。
“中日小城鎮飲用水安全技術與制度論壇”由我部與日本厚生勞動省共同舉辦。針對小城鎮的人口和經濟規模的特點,圍繞小城鎮飲用水安全保障現狀調研與評估、規劃和管理,水質監控、預警與應急技術,以及小城鎮飲用水預處理、強化常規處理和深度處理、飲用水一體化設備開發、輸配水安全保障和管網水質控制等議題,將邀請小城鎮飲用水建設管理人員、著名學者、知名設計單位、自來水公司和來自日本政府、企業和研究部門的諸多專家介紹小城鎮飲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成功的管理經驗、適用技術、應用實例。本論壇將特別介紹日本針對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特殊供水制度——簡易供水制度以及相應技術,并探討中日在小城鎮安全供水方面的技術與資金合作機會。
二、時間及地點
會議時間:
中日小城鎮飲用水安全技術和制度論壇:8月28日下午
鄉村和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8月29日上午
報到時間:20*年8月27日。
地點:北京國際會議中心
三、參會人員
各地建設部門有關人員,全國主要城市建設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村鎮建設主管部門和有關鄉鎮負責人,供水和排水管理部門、水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或代表,水處理項目籌建和工程建設管理單位代表,供水和排水企業的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市政設計單位、有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水處理工程公司、水務公司、咨詢公司、金融、投資機構和水處理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單位的代表。
四、論文征集
會議面向全國征集與“鄉村和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和“中日小城鎮飲用水安全技術和制度論壇”議題相關的論文,論文要求及投遞方式詳見會議網站
五、其他事項
(一)收費標準
第二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和水處理新技術與設備博覽會將統一收費。20*年8月15日前注冊的,會議費為1200元/人;20*年8月15日以后及現場注冊的,會議費為1800元/人。會議統一安排食宿,宿費自理。
(二)聯系方式
報名、會務等聯系人:
論文征集聯系人:
地址:
郵編:
電話:
郵箱:
會議網址:
生態道德教育教導人們,不僅人對人的社會行為,而且人對環境的自然行為均要受到倫理評價;不僅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還要恰當地對待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態道德教育將以一種更為寬闊的道德視野,教育和引導人們學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生態道德還是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生態德育教育過程中它是圍繞生態平衡、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這三個要素展開的。在生態道德教育過程中,通過生態德育理念的灌輸教育,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對自然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學會感恩和尊重自然,履行對自然的責任,節約保護自然資源,樹立綠色生態理念。
生態道德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審美意識,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豐富情感,實現對生態美的不盡追求與創造,使學生以生態審美意識引導科學技術和人類實踐,創造出自然美與人造美融為一體的生態環境。
生態道德教育倡導綠色消費理念。生態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起綠色消費理念,指導學生在購買、使用商品過程中,在節約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以獲得主體消費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為指向的一種生態消費方式。其基本消費理念是節約、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續性。
生態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可以是圖片展示形式。這是一種直觀的直接的視覺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當前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現象的圖片,把客觀的事實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圖片展覽,以激發學生生態道德意識。
1 《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簡介
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膨脹和私家車的出現,交通堵塞現象隨處可見。地下空間建設是發揮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設備,惠民的有力措施。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合理規劃、有效經營地下空間系統,使商務活動形成一個有序有效的生態鏈,使城市真正贏得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能力。
2 功能對等論
奈達主張譯文要傳達出與原文一樣的色彩,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再現源語的信息。譯本以忠實原文為目的,盡可能的保留源語中隱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壞源語的美感和異國獨特的風味。譯文要根據讀者的需要及時調整,準確傳達原文的精神實質。
3 翻譯策略
3.1 專有名詞的翻譯
學術論文中有許多專有名詞,由于隔行如隔山,在翻譯專有名詞時專業詞典功不可沒。根據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專有名詞翻譯既要體現原文語義又要呈現原文語言特色。專有名詞翻譯時一定要根據專業情況,如實翻譯,保持客觀。
例文1:生態間隔 翻譯為ecological space,
資源容量估算 翻譯為Capacity estim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自然地質條件評價體系 翻譯為Evaluation system of natural geological condition
3.2 無主句翻譯
學術論文需要嚴肅、嚴密,并且具有權威性;語言需要簡潔明,由于英漢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漢語中有許多無主句,需要轉化為被動語態進行翻譯。中文中被動語態用得不多,則英語中則不然,這種句式能很明了地強調受事者,并且不需要表達出施事者。
例文2:受城市的地理環境、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土地利用情況、城市環境等問題的影響,需要對青島市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進行調查與評估,明確地下空間資源總量、地下空間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地下空間資源的可開發量等,為下一步的地下空間規劃提供重要依據。
譯文:With the influence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geology, land use and urban environment of Qingdao,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its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to figure out the quantity, the quality, the exploitation amoun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 to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future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3.3 長句翻譯
學術論文強調簡潔明了,長句頗多。翻譯時根據對等原則,首先弄清原文的句法結構, 找出整個句子的中心內容及其各層意思, 然后分析幾層意思之間的相互邏輯關系, 再按照英語的特點和表達方式, 正確地譯出原文的意思, 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例文3:地下空間作為城市土地空間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有效解決城市的安全防災、市政交通、能源環保、土地緊缺等問題,是規劃建設集約緊湊、生態低碳城市,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科學發展目標的一種重要途徑。
譯文:Underground spa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land space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applied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safet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nd scarc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ecological low carbon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resource saving, environment friendl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1]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胥光紅.英語技術文本的語法特征及翻譯策略[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3]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論文關鍵詞:堤防工程;規范;生態建設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歷史上給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隨著科學的進步正在向生態水利、生態工程上發展,且很多地區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們認識到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的硬質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包括筑壩導致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筑堤引起側向的水流聯通性的破壞。從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充分認識這種負面作用,積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于受損河流生態系統予以必要的補償,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功能,是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1堤防工程生態技術必要性
隨著科學進步,人們認識到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的硬質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包括筑壩導致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筑堤引起側向的水流聯通性的破壞。從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充分認識這種負面作用,積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于受損河流生態系統予以必要的補償,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功能,是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各地在進行防洪工程建設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經采取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材料加強河流的生態建設。比如生態型護坡技術,堤防綠化措施等。但是這些技術經驗還缺乏系統的總結,也迫切需要有關技術規范和技術導則的指導,使之更具科學性和規范化。
2生態化建設的建議
2.1有關防洪工程規劃的原則。工程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分析方面應加強,權衡滿足人的需求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即進行工程項目經濟技術及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改變現行的單一經濟技術評估指標體系。以往的治河工程著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與岸上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忽視了河流周圍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視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復。因此,在進行防洪工程的規劃時,應明確河流與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處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建議按照“河流生態廊道”的范圍,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建設。在平時的設計當中除說明需進行常規的水文、地質的測量勘察外,還要補充加強相關范圍的生態系統調查的要求,重點是生物群落(動物、植物)的歷史與現狀調查,對特定的生物群落與水體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
2.2堤線布置及堤型選擇河流形態的多樣化是生物物種多樣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態的規則化、均一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因此,針對有關條款,建議補充或強調以下要點:在堤線布置原則中,補充說明應盡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態,保留或恢復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亂狀態,即保留或恢復濕地、河灣、急流和淺灘。在確定堤防間距時,遵循宜寬則寬的原則,要處理好行洪和生態保護要求與土地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河槽和河漫灘不僅要能滿足設計洪水行洪要求,還要保持一定的淺灘寬度和植被空間,為生物的生長發育提供棲息地,發揮河流的自凈化功能。堤型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滑動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或恢復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當地材料和緩坡,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河流的側向聯通性。
2.3河流斷面設計。自然河流的縱、橫斷面也顯示出多樣性的變化,淺灘與深潭相間。因此設計規范中應提出河道盡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規則斷面。避免因規則斷面而導致流場的均一化,增加與生物的親和力,并有助于與自然風景相協調。與上述設計相對應,需要推廣使用一些與非規則斷面有關的水力學計算方法和配套的實用工具或計算機軟件包。
2.4岸坡防護。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對生態系統沖擊最大的因素是水陸交錯帶的岸坡防護結構。水陸交錯帶是水域中植物繁茂發育地,為動物的覓食、棲息、產卵、避難所,也是陸生、水生動植物的生活遷移區,至關重要。因此,岸坡防護工程的設計應從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建設要求出發,采用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的結構形式,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生態和景觀的護岸形式多種多樣。在典型的岸坡防護結構中,可盡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濾和墊層結構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構件和自然材質制成的柔性結構,盡可能避免使用硬質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漿砌塊石等,為植物生長,及魚類、兩棲類動物和昆蟲的棲息與繁殖創造條件。
2.5景觀建設。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觀建設中,可以強調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學價值,避免將水流置于過多的亭臺樓閣等混凝土與砌石形成的人工環境之中。水利工程設施要造成一種人與自然親近的環境,現代的城市景觀設計,應更多注重生物棲息地建設。水利工程還應為公眾廣泛參與和對兒童進行水環境保護教育創造良好條件。如水生態公園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議強調施工期對生物棲息地進行保護和恢復,避開動植物發育期進行施工。對特殊區域的物種,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輔助保護措施,如它處養育等。取料場開挖后應進行適當處理,以滿足美觀和環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設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長的條件。料場區應進行植被恢復,與周圍景觀相一致。
2.7工程管理。為降低施工環境對生態系統的沖擊,保障工程效果的實現,并延長生態工程的壽命,宜強調加強前期的養護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維護、監測和評估,并積累數據和經驗。
開拓創新,首推生態毒理學五大原理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大氣、水、土壤,江河、湖泊、濕地、農田、草原,都是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礦藏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最終創造了地球上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生態毒理學是環境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有毒物質進入環境對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種群和生物群落所產生的生態毒理效應及其機理。環境污染問題出現后,促使傳統的毒理學從研究毒物對生物個體所產生的效應擴大到研究毒物對生物群體所產生的效應。在此基礎上,法國學者R.特呂豪特于1969年提出了生態毒理學的概念。
周啟星教授對生態毒理學理論的最大貢獻,是總結、歸納并提出了生態毒理學的五大基本原理:(一)環境毒物的劑量-效應關系原理;(二)環境毒物的結構-活性相關原理;(三)毒理作用的多層次效應原理;(四)毒理生態動力學原理;(五)環境毒物的生態適應性原理。以上五大基本原理的提出,對于深化生態毒理學研究以及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多層次應用,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在生態毒理學領域,尤其是近年來周啟星教授等在石墨烯的健康與生態系統風險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研究結果被國際著名刊物《Chemical Reviews》刊出,此研究結果堪稱為國際環境界的一項重大進展。
周啟星教授通過對金屬-金屬、金屬-有機、有機-有機等污染物之間復合生態毒理效應及其微觀機理系統而深入的實驗研究,不僅闡明了復合污染生態效應與污染物之間的復雜定量關系,還創造性地提出了聯合效應廣義理論:復合污染生態效應決定于污染物暴露的濃度組合關系而非其本身的理化性質;它不僅與生物種和生態系統類型有關,還與其作用的生物部位有關;復合污染生態效應是矢量而不是標量,它不僅存在“毒性倍增”機制,還會發生“危害延時”和“危害增時”風險。在此理論指導下,他還進一步歸納出“互作態”的新概念并賦予定量化內涵與定義,并通過實驗修
正了教科書中一直沿用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原有定義中不完整甚至錯誤的提法,并得到有關方面認可。
周啟星教授還首次從理論上提出未污染區也有存在超積累植物的可能性,并以沈陽未污染區40科160種農田雜草為篩選對象進行系統的室外盆栽試驗,首次發現并報道了龍葵(Solanum nigrum)、球果蔊菜(Rorippa gobosa Turcz. Thell.)和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為鎘超積累植物,從而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和方法的先進性,這在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以及生態修復理論上是一個較大的突破;在此基礎上,周啟星教授還成功地進行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實際應用,并對其超積累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實踐上,周啟星教授以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為重點目標,兼顧農藥、石油烴和多環芳烴等有機污染土壤的修復,對鎘超積累雜草進行其技術性能的多方挖掘和強化。為了解決生物量處理這一世界性難題,周啟星教授率先開展了超積累花卉的系統篩選,首次發現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為鎘超積累植物。以根際圈理論為指導,較為系統地開展污染排異型雜草植物篩選研究,首次發現月見草(Oenothera biennis L.)為鎘和銅污染排異型植物。這些重要工作和重大科學發現,為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植物修復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和開展環境調控實踐奠定了基礎,而且對于污染生態修復這一新的學科生長點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尤其是他領銜所著的《污染土壤修復原理與方法》,作為國際上迄今為止系統論述污染土壤修復基本原理并全面介紹相關方法及其進展的學術著作,已對該領域的科研和教學產生了廣泛影響。
親力親為,為生態環保鼓與呼
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周啟星教授還積極投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去,為生態環境保護鼓與呼。他成功組織了三屆污染生態學國際會議、五屆全國污染生態學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還成功地組織了“污染土壤修復與生態安全”第212次香山科學會議。此外,他還提出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污染形成機理與生態修復”和“環渤海地區復合污染、生態退化及其控制原理”的973項目建議,并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和有關方面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