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1 13:23: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經濟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新時期,如何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帶動各個產業各個行業都能持續健康的發展,是一個挺具考驗性的問題。
市場化管理在上個世紀,我國就已經開始進行,國企的改制雖然造成了大批工人的下崗,一時間各種問題暴漏出來,但是隨著改革的鎮痛期,企業改革的優勢也逐漸顯現,企業的發展和產品的改革都是顯而易見的。公路部門因其特殊性的管理,一直未進行徹底的經濟化管理。想要實現公路運輸行業的發展,在現實情況下,做到把管理權交給企業,讓企業在法律的范疇內,擴大市場化帶來的成果,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增加,必須在管理的機制上更具科學性和先進性,現在世界范圍內都在實行科學的市場化管理,所以公路運輸行業要順應社會的發展,積極進行管理的改革,做到科學的市場化管理。
2.對實現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市場化經濟管理的大背景下,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國的國有企業在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了管理機制的改革,大部分企業擺脫了國企的身份,進入了私企的行列,這一重大改革不僅使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打破了國企職工的金飯碗,促進了其工作的積極性和緊迫感,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同時,實行市場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在公路運輸行業實行良性的競爭,擺脫了過去不經過任何爭取也可以獲得項目和利益的管理模式,使其更具發展的潛力,而且對整個交通運輸行業也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現在是個法制社會,我們要做到執法有據、有法可依,同時雖然說公路交通的管理權下放給了企業,但是所有權仍然要歸屬國家,國家應該從宏觀上進行調控,保障公路事業的科學發展。經濟的發展是在滿足了人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之后才能進行,馬斯諾需要層次說認為,需要也是有層次的,其中最底層就是吃穿住用行等的需要,所以說公路運輸的實行經濟管理,對我國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3.在公路運輸行業實行經濟化管理模式
使其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促進了整個交通運輸行業的競爭,促進企業自身的良性發展,使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
二、實行經濟管理的方法
1.交通工具全面發展
交通工具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的交通運輸行業整體發展更上一個層次。如何實現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在公路、鐵路等運輸行業,對路面的合理管理和養護是基礎。在航運上面,進行碼頭的科學合理設置,滿足安全性要求的同時,提高運載能力。綜合來說,實現整個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就是在各種交通工具中都應該有效的降低其成本和不必要品的消耗,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增加,當然還有一個重點方面就是實現路線的合理科學規劃,減少不必要的路程。
2.建立較為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
因為公路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別是在投入的成本上非常大,而且見效益慢,施工的工期長,造成了在公路的建設中基本沒有企業可以負擔,而且因為我國的政治原因,在我國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國家在掌控。所以來說,我國的公路的所有權都是國家的,由國家對其進行宏觀的調控,然后將經營和管理權下放給特許額度企業,企業為了發展和增加工人的福利,必須進行改革,使企業更具競爭性,而且近些年由于經濟的放開,很多有實力的企業對公路的管理和經營虎視眈眈,也給這些特許企業帶來的緊迫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肯定是更加注重工程的管理質量,謀求利益的增加,從而進一步實行市場化的經濟管理模式。
3.強化法律化的管理力度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保障公路運輸行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對其也起到很好的約束性,實現社會和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在運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合同法》的作用,做到依法辦事,有法必依,保證了運輸過程中各方利益的法律保障。同時法律法規的制定,還能對運輸各方起到很大的約束力,使其在精神層面上富有了責任感,保障了運輸過程的安全和及時,還能實現整體的職業素養的提升。所以說,健全的法律法規,能夠實現公路運輸行業的健康發展。
4.對企業進行科學化管理
公路企業的科學化管理,能夠實現自身的發展,還能增加市場競爭力,達到發展壯大的目的。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提高企業的科學化管理水平:一是合理設置決策的班子。在我國傳統的管理模式中,最容易出現一言堂的現象,由主要領導對事情進行拍板定奪,決策太具有局限性和武斷性。應該在管理層面上添加成本預算、管理方式方法等技術層面的成分,為領導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實現決策的正確科學合理;二是注重引進和培養人才。人才的引起和培養能夠實現企業擁有良好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對決策和執行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同時還給企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對老員工也是一種鞭策;三是科學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必須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不僅能實現企業內部員工的工作的積極性,而且樹立了整體的外部形象,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醫院,財務,管理
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醫療服務市場出現了新的格局。醫院經濟活動日益廣泛開展,各項業務收入顯著增加.醫院資金使用的自主權不斷擴大。醫院財務和會計制度,是把醫院作為主體從事經營服務活動的單位,促使醫院更加科學合理地遵循醫院啟身財務活動的客觀規律,借鑒企業財務管理改革的經驗和做法,按照統一的醫院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醫療服務市場的需要,規范醫院的財務管理,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1、醫院財務管理研究邏輯起點
醫院管理是全面系統的管理,在醫院的醫療服務活動中,必然要進行醫療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護理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且這些工作是相互聯系而且又是互相支持的,但是卻都有各自的特點。其中,醫院的財務管理是處理關于資金的財務活動和由資金引起的財務關系的管理活動,它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綜合性強醫院的管理工作是有分工的專業管理。2.涉及面廣如上述財務管理論文,醫院中一切涉及到資金收支的經營活動都與財務管理有關。醫院的各部門資金的使用是由財務部門供應。
2、醫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2.1財務管理的觀念陳舊,影響醫院經濟效益
醫院管理者經營意識不強,管理觀念滯后,方法落伍,知識陳舊,缺乏創新精神與能力。在經營中,醫院普遍存在著對財務重預算輕管理的問題,單純的套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增加經營風險與資金成本。長此下去,這種陳舊的財務管理管觀念不能讓全體人員自覺主動的參與到醫院決策和管理過程中,導致醫院人員、資金運行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醫院的經濟效益。
2.2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財務監督失控
目前醫療衛生單位沒有建立完整的內部控制體系,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未覆蓋所有的部門與人員,致使各部門之間的崗位與權責不分明,與其他部門的工作銜接不明確。同時,由于醫院會計操作混亂、核算不實等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管理制度缺位造成各部門之間缺乏相互約束與牽制。醫院負責人的內部控制意識淡薄造成制度的執行不力。上述種種現象和問題在醫院中都普遍存在。
3、醫院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3.1更新財務管理觀念,提高醫院經濟效益
隨著醫療改革制度的不斷發展,財務管理已經滲透到醫院管理的各個關鍵環節。醫院應從重財務預算, 輕管理轉變為以核算為基礎, 重管理的觀念。同時,還應優化創新醫院的管理模式,建立現代醫院財務管理制度,樹立以人為本觀念,將各項財務活動“人格化”,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
3.2提升財務人員素質,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當前醫院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醫院財務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醫院的發展。針對財會人員存在的問題,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是關鍵。首先,要加強財務人員財務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和會計制度的學習,讓財務人員熟悉和學習國家各行業各項相關的財經法規和政策,提高專業素質與職業技能,以適應現代醫院科學管理規范化的發展。
3.3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財務監督力度
科學合理的醫院內部控制制度,不僅能使醫院高效運轉財務管理論文,而且能堵塞管理上的漏洞,防止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醫院領導應充分重視醫院財務管理,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進一步明確醫院內部各職能部門財務管理的職責和權限,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制定醫院財務管理制度,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使醫院的財務活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定期檢查落實各項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同時,應嚴格分離互不相容的職務,建立科學規范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制衡機制,使不同部門和崗位之間權責分明,相互監督,相互制約,減少制度漏洞,保證醫院工作的機構及職責職權的合理劃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關鍵是加強財務內部控制。醫院要重視內部審計和內部考核,明確考核部門和考核責任人,授予考核人員獎懲權,使監督以及制約機制等能得到切實加強,提高財務監督力度。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從介紹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現狀入手,剖析影響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因素,最后對其在我國今后的發展作了進一步的思考。
我國會計界對財務會計,尤其是對財務準則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與研究,但是卻缺乏對于管理會計的重視。
一、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現狀
20世紀初,伴隨著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而產生了管理會計。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會計得以在國外大中型企業中迅速的推廣與應用。管理會計是提供價值增值,為企業規劃設計、計量和管理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系統的持續改進過程,通過此過程指導管理行動、激勵行為、支持和創造達到組織戰略、戰術和經營目標所必須的文化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會計體制改革,會計學界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財務會計領域,造成了管理會計的理論相對滯后,并且其在實踐中也遇到了許多需要不斷改進的問題。
二、影響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因素
(一)我國社會制度及管理體制的特殊性
我國目前仍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轉軌經濟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現為政府對于企業經營的過度干預①。政府對于企業的干預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這種特殊性造成了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異,但是目前我國的管理會計仍舊處于對外國理論的介紹與引入階段,所以使得一些先進的管理會計理念在我國“水土不服”。
(二)沒有形成規范、健全的管理會計基本理論體系
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論結構,偏重于具體問題的分析而忽略了整體性。但是理論體系作為任何學科的基礎,它的全面與系統是其獨立存在并推廣應用的關鍵。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于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并不注重體系的研究,而我國管理會計仍處于對西方理論的翻譯和介紹階段,并且和企業管理實踐相脫離。所以,我們重復別人的多、開創性少,專題研究多、理論體系研究少,使我們在管理會計研究上難有更大作為②。
(三)學術界缺乏興趣,實務界缺乏重視
近些年來,我國會計學界的主要研究領域都集中在財務會計方向,例如對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對于管理會計的研究還在圍繞量本利分析、預測、決策、績效評價、激勵機制而展開。同時,對于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經驗缺乏系統的總結和理論的提升。雖然管理會計引入我國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實務界得到全面的推廣與應用。這主要表現在:企業領導或財務負責人觀念陳舊,只重視事后的算帳、報帳工作,不重視管理會計③;企業會計人員掌握管理會計知識有限,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不了解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在我國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④;管理會計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經營決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責任會計等在企業中得到了一定的運用,但從總體來講,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應用有限⑤。
三、對于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管理會計協會
在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均早已設置了管理會計協會,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和建立管理會計科學并且提供一個管理會計的專業組織。
1.建立管理會計協會可以加強會計學術界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的研究和體系的構架。同時,未來管理會計會向多學科、綜合性方向發展,管理會計學界可以依托協會進行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流活動。
2.管理會計協會的建立可以加強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的交流,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我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局面。學術界可對實務界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深入調查研究,從而將西方管理會計理論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理論。實務界可以將在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學術界相互溝通,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并可以將學術界的最新理論成果在幫助指導下迅速的投入生產實踐。
(二)加強管理會計教育
理論界要針對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與管理會計理論的最新發展編寫與之相適應的教材,經濟院校不僅要把管理會計作為專業主干課設置在會計學專業的教學計劃中,還要在其他相關專業中開設這門課程,力爭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并掌握管理會計理論。只有讓企業領導對于管理會計具備一定的基本認識,使其意識到管理會計在企業未來生存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們才會在今后的工作共關注管理會計在預測、決策、規劃、控制中所發揮的作用,才會真正的將管理會計理論應用于企業的自身實踐。
總之,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以及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必然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理論和方法必將得到完善。通過廣大會計人員和教學、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⑥,相信未來管理會計在我國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注釋
①Roland,G,TransitionandEconomic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2000
②潘飛等:《論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在我國的發展和展望》,《上海會計》,1999年11期。
③孟凡利等:《管理會計應用:現狀、問題與應有的改進》,《會計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暨南大學會計系管理會計課題組:《中國管理會計透視與展望》,《會計研究》,1995年第11期。
⑤何建平:《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運用透視》,《會計研究》,1997年6期。
⑥原國家經委副主任袁寶華于1983年1月召開的“學習外國管理經驗的座談會”上提出的學習外國管理經驗的16字方針。見1983年1月22日的《經濟參改》。
參考文獻
[1]潘飛,文東華?!秾嵶C管理會計研究現狀及中國未來的研究方向》,《會計研究》,2006年02期
[2]余緒纓?!豆芾頃媽W科建設的方向及其相關理論的新認識》,《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年02期
[3]潘飛,徐健兒,張麗萍?!墩摴芾頃嬂碚擉w系在我國的發展和展望》,《上海會計》,1999年11期
[4]孟焰?!睹嫦?1世紀的中國管理會計》,《會計研究》,1999年10期。
[5]王建勝,朝來東?!吨R經濟下管理會計的應用和發展》,《北方經濟報》,2007年8月2日23版
(一)經濟法與行政法區分的誤區
為什么經濟法與行政法不能清楚的區分開?這里面的癥結在哪里,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與現實的交叉論證。傳統法理認為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應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并以此為標準建構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建設,經濟立法日益增多,經濟立法理念逐漸得到發展,私法中的平等、自治觀念受到人們的青睞并被公法所吸收(當然也出現了私法公法化的現象)。學者們為論證這些現象的重要性、劃時代性,千方百計要給它們在傳統的法律體系中謀求一席之地。為此,學者們千方百計地論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殊不知這已是不同語境下的法律現象。首先是經濟法與民法進行論戰,但隨著《民法通則》的出臺,經濟法學者們不戰而退,縮小自己調整對象的范圍,把它定位于經濟管理關系,這樣又引發了經濟法和行政法的論爭。為了給自己的論證增加法理支持,人們開始對法律調整的對象進行改造,如有學者提出“按社會活動的領域和法律調整的宗旨來劃分法律部門”。那么我們要問:如果提出一種新的標準論證經濟法的獨立性,我們可以說經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但這種獨立的法律部門與行政法的獨立是兩種性質的獨立,在此基礎上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
2.對現代行政法了解的缺乏。很多經濟法學者在論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時,明顯地表現是對行政法了解的缺乏,當然這也有行政法學者的原因。經濟法學者對行政法理論的了解還是停留在傳統的理論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政法自身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隨著行政法理論的發展,行政法的調整手段也在發生著變化,已從傳統的以命令、強制為主轉變為間接調整方法的運用。由于我國現代行政法研究較晚,因此行政法學者大多只注重對總論部分的研究和論證,表現在我國現有的行政法教科書中幾乎只涉及到總論部分的闡述,對分論部分的研究極為薄弱,部門行政法學與一般行政法學相比極不發達。的確,部門行政法的研究比較弱,但這與狹義的經濟法的本質屬性無關。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1.狹義的經濟法應屬于經濟行政法。我們看到,現在所說的狹義的經濟法在法律性質上即是經濟行政法。經濟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即經濟行政管理關系),這種管理關系大多是無償、不等價的經濟關系,并且通過特殊的意識活動如行政命令、指示、調控、計劃、指揮及監督等方式形成,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日益注重對被管理者權利的考慮和把握,這反映了行政關系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經濟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經濟活動的管理;二是相對人對經濟行政機關行政權行使的監督,經濟行政法從法律屬性上應是部門行政法,即為行政法的亞部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經濟行政法的研究相對落后,以至有的學者稱:我們可以把經濟法劃歸于行政法范疇,但是行政法學者對這些經濟行政法的理解僅僅是形式化的、限于手段層面的,因為從客觀上說,行政法學者與經濟法學者相比,在對經濟及經濟學的了解方面應該相對欠缺,故而影響其對國家調控經濟活動形成深刻認識,自然也影響經濟立法、執法等活動的效能。筆者并不想否認經濟法學者的貢獻,也不想否認經濟法的作用,我們想說的是經濟法學者不必要把經濟法的研究領域限制在狹義的范圍內,它應有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2.廣義的經濟法應是對整個經濟關系進行綜合調整的法律。我們認為:經濟法規范不可以由任何一個部門法所囊括,而是散見在各個法律部門的規范中,形成了經濟法規范的法域,這才是經濟法的本來面目。經濟法原本沒有必要與民法、行政法進行區別,經濟法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應該從國民經濟整體、系統的高度研究我國的經濟現象,以期待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進行理論的指導。而這種廣義的經濟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經濟法學的研究范疇,它包括經濟憲法、經濟民法、經濟刑法、經濟行政法等,認識到這一點對研究經濟法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法和行政法區分的評析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調整對象方面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準,行政法一般分為一般行政法和特殊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總稱,如行政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F在的行政法教科書主要論述的是一般行政法的內容,把它作為行政法學總論的部分;特別行政法是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等,一般把它作為行政法學分論部分。由此而看,行政管理涉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衛生、外交等。所以說行政法不調整經濟關系是不正確的。并且,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生在經濟領域的行政管理關系會日益增多,這是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我們需要解決的是使用什么樣的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經濟行政管理的“度”應是怎樣,我們不能由一種“對經濟全抓全管的政府”的這一極端走向“對經濟完全不管的政府”的另一極端,從而把調整行政管理關系作為主要調整對象,把確認和規范行政權作為主要調整功能的行政法排除在經濟管理之外是不可想象的。
對于有的學者認為行政法調整的是與經濟關系沒有直接聯系的組織經濟關系,也就是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不直接具有經濟內容,并以此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分開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需要問的是:什么是“直接的經濟內容”,什么又是“間接的經濟內容”?直接和間接本身就是對一事物或一種社會關系而言的,如果說經濟法調整具有直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而行政法調整具有間接的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至少說明一點,這些學者看到了行政法也調整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
直接和間接的區別是什么呢?這里所講的“直接”或“間接”主要是從法律調整的手段而言的。隨著現代國家行政法功能的擴展,“秩序國家”向“給付國家”轉型,傳統秩序國家觀念下的命令行政已不適合現代行政法功能的變革趨勢,行政法一貫奉行的單方意志性在現代行政法理論和實踐上都已發生動搖。
(二)調整手段方面
用傳統的觀點看待行政法的調整手段,基本上都將行政手段看作是命令與服從式的,強制性的和單方意志性的。而現實中,民主思想的激蕩,福利國家的出現,使得現代行政法的功能大大突破了傳統的保護國家安全和獨立,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以及確保財政收入的消極行政作用,而向積極整備環境、經濟、地域空間等秩序行政方面,以及社會保障、公共義務的供給,資金補助行政等給付行政的方面擴展。行政調整手段由以前的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不平等的地位已向平等協商的方向延伸。在行政法理論與實踐中出現了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事實行為等現象。這些非直接權力性的行政手段的出現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經濟調節失靈和政府干預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它是傳統意義上行政職權行為無法替代的。這些行政行為引起的法律關系將成為現代行政法調整的主要社會關系內容。同時,這些調整手段也是國家調整各種經濟管理關系時無法回避的手段。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現象,而簡單的認為行政法制調整手段是命令與服從,是直接的行政命令方式,從而把行政法與經濟法簡單的區分開來,這是很幼稚的。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具備獨特的調整方法是否應是劃分獨立法律部門的一個標準?從法律層面上來講,調整方法只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種,當代的法律實踐還未催生出其他的調整方法。因此用調整方法來劃分法律部門是不科學的,即便是以此為標準,也不能把經濟法和行政法完全區分開來。
(三)主體方面
對于經濟法主體是否包括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問題,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人為地賦予國家不同于行政管理者的經濟管理者的身份缺乏法律依據,毫無實際意義,且更易造成權力膨脹和權力運作的矛盾。法理學認為: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包括自然人、集體主體、國家和其他的社會構成。其中,國家機關,包括國家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監察機關等,它們在其職權范圍內活動,能構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由此可見,認為經濟法的主體包括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而行政法的主體只有行政機關是缺少法理學支撐的判斷。同時,我們還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行政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不同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行政主體和相對方構成,因此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部分。在區分行政法和經濟法主體時,必須在同一層面上進行討論,即對經濟法主體和行政法主體進行區分,而不是經濟法主體與行政主體的區分。如果只進行經濟法主體和行政主體的區分,勢必將縮小行政法主體的范圍。
(四)本質屬性方面
從現代意義行政法的起源來看,它產生于資產階級國家權能劃分之后行政職權獨立的基礎之上。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掌握國家政權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勢力的束縛,他們提出“民主”與“法治”的口號,以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用法律來控制政府的權力。資本主義行政法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因為它在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充分保護公民權利。資本主義行政法的基礎理論被歸結為“控權論”。
與“控權論”對應的另一種理論是“管理論”?!肮芾碚摗碑a生于社會主義國家,它是在無產階級政權徹底粉碎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形成的。因為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國家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鞏固革命成果,恢復國民經濟,建立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問題,強調和加強政府的集中管理是理所當然的。在這個時期,人們顯然不會和不可能過多地考慮控制和制約行政權的問題,相反,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如何運用行政權去進行管理,去高效地實現鞏固政權和建設國家的目標。由此來看,單純的認為行政法即控權之法是不科學的。我們必須用辨證的方法歷史地來看行政法的作用。
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控權論”和“管理論”都不能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在資本主義國家,當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自身的缺陷暴露無遺,其盲目性、滯后性的經濟問題的出現又引致一系列的社會危害,如高失業率、環境污染等,管得最少的政府已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不得不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以解決日益尖銳的各種社會矛盾,于是是政府的行政權得以擴張。與此同時,由政府主持的經濟立法現象也日益增多,這種立法更加注重社會的整體效益和整體利益。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鞏固后,各方面發展步入正軌,特別是經濟的復蘇要求政府改變以往全方位管制的作風,要
在行政法范圍內加強對行政權力的限制。比如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由計劃向市場轉型,政治上也加強完善社會主義民義制度。在行政法上體現為一系列控制政府行政權力的法律規范的增加,例如《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的制定與實施。由此可見“控權論”和“管理論”相互滲透,借鑒對方的合理成分,以使自己的理論得以完善和發展。于是,一種新的行政法理論基礎應運而生并得以實踐,這就是“平衡論”?!捌胶庹摗闭J為:行政權與公民權既要受到控制,又要受到保障;公民權既要受到保護,又要受到約束;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也應相互制約,又要相互平衡?!捌胶庹摗睆浹a了“控權論”與“管理論”的缺陷,又吸收了兩者的長處。該理論貫徹于行政法的全過程,是行政立法、執法、審判的指針,也是評價行政法的根本標準。目前,“平衡論”為大多行政法學者所贊成,并且在客觀上被各國法律實踐所證實。
三、結束語
明確經濟法地位的確立不一定非要求證它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對于經濟法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法律部門的劃分是對現行法律規范的概括,是屬于理論范疇的主觀意識,法律的創制和實用從來都是對現實中利益的沖突而為之。因此,法律部門的劃分不應成為各家的“圈地運動”,況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現象日益復雜。我們需要對經濟現象進行總體、綜合的考慮,由此可見,經濟法學的任務是極為重要的。
在當今的學術界,對于經濟法學科的獨立性問題,已經形成了共識,但是這種學科獨立性的確立工作還遠未完成,這寄希望于經濟法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這種學科的建設時,我們一定不要囿于傳統的部門法的理論構架,而應按照經濟法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理論的建設,否則對經濟法的理論研究就如同走沼澤地,越陷越深。此外,對經濟法學的研究應綜合運用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哲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方法,關注時代的要求,回答時代的課題,為市場經濟建設立章建制,促進經濟法立法的修改、完善,從而推動經濟法的實施,以完成經濟法學的學科使命。
論文關鍵詞:經濟法行政法行政經濟法
論文摘要: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分清經濟法與行政法的不同之處,對于明確經濟法的地位,促進經濟法與行政法的有效實施,完成經濟法學的學科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余凌云·行政契約論[A]·行政法論叢,1998,(1)
[2]羅豪才·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宋華林,邵蓉·部門行政法研究[J],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2)
審計論文范文一:現代企業會計審計問題及應對策略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水平的提高,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快進步,企業成為了社會經濟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當代審計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更是企業經濟活動中最為常見的活動之一。如今,會計審計工作是一個企業在市場中立足、持續經營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進一步分析會計審計工作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能夠迅速推動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進而提升其經營效益。
一、國內企業會計審計現狀及其意義
(一)企業會計審計工作的基本狀況
伴隨著國內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經營管控的專業性、綜合性不斷增強,會計審計對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F在不少企業的管理人員都未能實現合理管控,導致企業處于分離狀態,內部存在嚴重的利益沖突。為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保障各方權益,設立了會計審計體系。這一機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監督企業本身的經濟行為、監管財務平時的工作狀況,進而推動企業的快速、穩定發展。盡管企業的經營規模繼續擴大,同時企業對于會計審計工作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然而,目前各個企業的會計審計體制尚未成熟,和預期的會計審計目標相去甚遠,再加上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還不夠到位,所以現代企業的會計審計工作依舊出現了不少問題。
(二)強化會計審計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業會計審計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夠幫助健全企業內部的管理體系外,也可以推動企業內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經濟效益的增加。強化會計審計,令相關人員依據有關制度行事,能夠保障企業資金配置的合理性。經由會計審計工作的強化,提早發現企業中有關機制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不斷健全內部控制機制,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二、現階段企業會計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審計體系不夠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動企業進步,保障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力度,就必須要設立會計審計體制。會計審計機制的確立,有利于保障經營管理者及董事會成員積極履行職責、達到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目的。對此,企業需要設立嚴謹的內部審計體系,但是絕大多數企業內部審計和職業管控雙管并立,導致審計機構的職責范圍模糊。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監督工具之一,承載著監控企業決策合法、不損害社會和集體利益的職責,而審計體制同管理機制的失衡,導致內部審計機構缺失了應有的監管職能,雙向性的服務體系令內部審計失去了有效性和獨立性。
(二)會計審計獨立性的缺失
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具有極強的獨立性,不同于其他審計?,F在,國內大部分企業內部會計審計工作由決策者進行管控,而審計部門人員在平時的工作中處處受領導束縛,致使審計機構獨立性喪失,也無法合理地審計企業的經濟行為,不利于審計工作的開展。在此種經營模式下,企業的審計工作難以正常運行,缺少一定的獨立性。
(三)會計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
目前,國內企業的會計審計人員總體素質偏低。不少財務人員缺少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及一些法律常識等,難以獨立完成綜合性較強的審計工作。因會計審計工作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每名員工密切相關,它的職能范圍也很廣,通常要求會計審計人員兼備多種知識儲備。而現今的大部分會計審計人員還暫不具備這些能力。
(四)審計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國內不少企業存在著會計審計方法過于陳舊、單一的問題,由于會計審計形式的轉變和創新,其由常規的財務審計逐漸向責任審計等方面擴展,然而不少會計審計人員依舊停留在以往的作業模式當中,無法熟練運用相關經驗,缺少風險意識等。
三、完善會計審計工作的建議
(一)健全內部審計體制
為了更好地體現審計工作的力量,企業應當繼續健全內部審計體制。為此,首先必須明確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加強對其的重視程度,同時加強對經濟行為的監管;其次,可以借助網絡科技來搭建企業內部信息平臺,令各項資金的配置情況更加明晰,便于企業的資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國家必須加強對企業財務的監管力度,增強企業審計部和財務部的聯系,保障監督機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會計審計部門的獨立性
這一點是保障內部審計的重要舉措。會計審計是監管企業經濟行為的關鍵對策,更是企業內部制度的構成部分。所以說,審計部門必須具備獨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會計審計工作的開展。
(三)提升審計人員的職業素養,豐富審計形式
人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會計審計隊伍,是保障企業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強化有關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外,還應當加強會計審計人員的知識培訓,并組織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審計的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審計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結束語
綜上,當前企業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須更加注重會計審計工作,繼續深化內部審計制度的改革,為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綜合實力的增強提供有力保障。
審計論文范文二: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問題的提出
企業對內部審計具備充分認識和正確的運用,有助于企業的自身發展和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健全。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內部審計對企業發展的積極意義
前文已述,內部審計是我國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構成,還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著積極影響。而且,內部審計具有廣泛性、獨立性、綜合性的特點,其有助于提高企業的風險預防能力。具體而言,內部審計對企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兩處:第一,能夠對企業的未來發展規劃方向;第二,能夠制約企業的不合理之處。首先,通過有效的內部審計,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內部管理及經營中的漏洞和問題,積極尋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業的綜合治理。比如,內部審計能夠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對企業的資源配置情況進行檢查,并提出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資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內部控制措施方面,內部審計也能針對制度漏洞及時提出審計意見和補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內部審計能夠制約企業的不合理之處。主要指企業能夠借助內部審計及時發現生產、管理、經營等方面的漏洞,從而提出改善建議;能夠對企業的不合理之處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約作用,將企業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內部審計能夠確保企業管理者決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實而導致的決策失誤。
三、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有效性
(一)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專業水平與業務能力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
內部審計實際是近年來才被企業所重視,尚不完善。不僅如此,負責內部審計工作的人員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業務能力都較為薄弱,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通常,在企業中,內部審計崗位往往變動不大,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環境、經營模式等各個方面都較為熟悉。這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有利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但是與此同時,卻也容易導致內部審計人員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從而影響了內部審計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難以保證內部審計結果的權威性與嚴肅性。再者,內部審計不同于企業的其他崗位工作,對專業和技能的要求較強。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具備財務、審計、稅法等專業知識,了解宏觀經濟政策,還要熟知企業銷售、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與步驟??梢哉f,內部審計人員是高素質高專業性人才。然而現實中,我國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個人素質均不高,難以滿足企業審計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非??瞥錾?,而是調任委派,并不具備內部審計工作所需要的審計技巧和能力。審計效果難以保證。
(二)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與獨立性較差,審計職能難以發揮實效
除了目前我國企業審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難以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之外,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與獨立性也較差,審計職能難以發揮實效。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審計機構不獨立??v觀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當前現狀不難發現,在很多企業中,內部審計機構只是企業的一個內部管理部門,在關系上從屬于企業。不僅如此,內部審計機構及人員的利益甚至要依賴于所審計的經濟事項。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審計結果也有失客觀與公正。第二,審計人員與審計行為不獨立。從制度上來講,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要嚴格依據客觀事實,合法合規,不受其他部門和人員的影響,獨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審計結論。審計人員應具有充分的獨立權利和獨立地位。然而現實中,由于審計部門從屬于企業,部門與個人利益與所審計的經濟業務緊密相關,導致審計人員與審計行為也難以真正獨立。在審計過程中,審計行為難免不會受到管理者的影響。
(三)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合規性較差
除上述問題之外,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不夠規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現象。雖然近年來內部審計逐漸受到我國企業的重視,但是內部審計的實際執行效果并不佳。企業對內部審計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種“跟風行為”。在很多企業中,管理者等相關人員都并未從根本上重視內部審計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對內部審計有所誤解,將內部審計簡單等同于一種財務管理工作,無視內部審計的要求與程序?!坝姓虏谎?、“守制不嚴”現象較為普遍和嚴重。
四、現階段我國企業應如何開展內部審計工作
(一)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側重點應有所轉移,“經營審計”是未來趨勢
在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之下,現代企業產權機制愈發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國企業應以市場經濟為導向,要積極采取現代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手段。內部審計作為我國企業內部管理的一個重要構成部門,其作用和功能也應逐漸轉變和加強。內部審計的重點應向“經營審計”轉移。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重點主要是財務審計,實際很少涉及內部管理和具體經濟業務的各個環節。審計范圍也過于狹窄。以上種種已難以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當前,在一個企業的發展中,經濟、效率是重中之重。內部審計也應將其作為側重點,并以此為依托針對企業的生產、管理、經營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過程審計,及時挖掘企業內部管理和經營中的漏洞,探尋有效的改善措施,為企業的日后發展提供建設性參考意見。
(二)我國企業應積極加強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無論是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審計人員,還是具體的審計工作,獨立性都較差,導致審計職能難以發揮實效。對此,筆者建議,我國企業應從內部審計程序、審計制度、審計模式等角度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主要可從三方面著手:第一,企業應保證內部審計工作“形式”的獨立性。實際上,內部審計可以看成企業的一種“自我審計”。作為企業的一個內部從屬部門,內部審計機構與審計人員與企業是一種長期的雇傭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審計工作的獨立性。鑒于此,企業管理者應對審計機構賦予不同于其他部門的“權力”,審計機構直接對企業管理者負責。第二,企業應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精神”上的獨立性?!熬瘛鄙系莫毩⑿砸髢炔繉徲嬋藛T具備正直的道德品德、獨立的精神狀態。既能夠獨立進行審計工作,具備必須的職業操守和判斷力;又能保證審計結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響。第三,企業應保證內部審計工作“法制”上的獨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約束。法制能夠從根本上保證審計結果的客觀和公正。我國企業應嚴格依據我國審計法等相關規定,結合企業自身狀況,大力宣傳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加強員工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知,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審計制度。
(三)我國企業應借助電子信息系統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科學性
目前,在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之下,電子信息技術逐漸被我國企業所運用。很多企業不僅利用“用友財務軟件”進行財務工作,很多企業還引入了ERP等數據庫管理模式。鑒于此,筆者建議我國企業在內部審計工作中也應重視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運用??梢愿鶕陨硖攸c,“量身定制”審計軟件,可以將“自查”作為審計軟件的主要功能。相較于人工,審計軟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徹底,其能通過“穿行測試”等手段,第一時間發現潛在問題并予以糾正,以達到完善企業內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業還可以利用現有財務、ERP等軟件,及時搜集和過濾審計數據,并利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加工。通過對電子信息系統的運用,確保審計數據的準確性與合理性。
(四)我國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應注重工作中的溝通技巧
獨立性一直都是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所強調的重點。既要求審計部門與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要保持應有的獨立性,還要求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程序、確定審計范圍時不受客觀干擾,對企業能夠提供指導。筆者認為,這種獨立性的要求與內部審計人員工作中的溝通技巧緊密相關。唯有內部審計人員與各部門、各人員保持良好關系,妥善處理工作中的細節問題,方能方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認可和支持,最優化的實現內部審計的效果。同時,也才能保證最后所出具的內部審計報告沒有受到干擾與影響。五、結束語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的重點和關鍵環節,內部審計的效果直接影響著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無論是企業的內部管理,還是其發展、經營、決策等各個方面,內部審計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國企業應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制,轉移其側重點,向“經營審計”轉移;積極加強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借助電子信息系統加強內部審計工作的科學性;內部審計人員應注重工作中的溝通技巧。唯有如此,方能確保內部審計結果的公允性和獨立性,切實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審計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1.會計畢業設計開題報告范文
2.會計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3.財務管理論文開題報告精選
4.淺談成本管理論文開題報告
綠色營銷是在綠色消費的驅動下產生的。所謂綠色消費,是指消費者意識到環境惡化已經影響其生活質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業生產、銷售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綠色產品,以減少危害環境的消費。所謂綠色營銷,是指企業以環境保護觀念作為其經營哲學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其價值觀念,以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力求滿足消費者綠色消費需求的營銷策略。綠色營銷是現代市場營銷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對傳統營銷的延伸與擴展。綠色營銷的目的是可持續發展,綠色營銷進行的前提是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與傳統營銷相比,綠色營銷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征:
1、綠色消費是開展綠色營銷的前提。消費需求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綠色消費是較高層次的消費觀念。人們的溫飽等生理需求基本滿足后,便會產生提高生活綜合質量的要求,產生對清潔環境與產品的需要。滿足綠色需求,是綠色營銷的出發點。
2、綠色觀念是綠色營銷的指導思想。綠色營銷以滿足綠色需求為中心,為消費者提供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能有效防止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及損害健康的產品。綠色營銷所追求的是人類的長遠利益與可持續發展,重視協調企業經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力求實現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發展。
3、綠色體制是綠色營銷的法制保障。綠色營銷是著眼于社會層面的新觀念,所要實現的是人類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在競爭性的市場上,必須有完善的政治與經濟管理體制,實施環境保護與綠色營銷的方針、政策,制約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的短期行為,以全社會和全人類的共同努力,維護全社會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
4、綠色科技是綠色營銷的物質保證。技術進步是產業變革和進化的決定因素,新興產業的形成必須要求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如背離綠色觀念,其結果有可能加快環境污染的進程。只有以綠色科技促進綠色產品的發展,促進節約能源和資源可再生、無公害的綠色產品的開發,才是綠色營銷的物質保證。
二、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障礙
綠色營銷是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雖然我國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盡管理論上已具備了可能性,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國綠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尚處于萌芽階段,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從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經濟手段來保護環境,執行過程中,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難執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經濟手段標準模糊,行政干預手段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和發展區域經濟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從局部利益出發,忽視環境保護,使企業沒有外部壓力去實施綠色營銷。同時,由于綠色產品的營銷涉及到供應、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涉及的環節多,內容復雜,最終導致政府不能從客觀上有力調控企業實施綠色營銷。
第二,從企業方面看,絕大多數企業仍未確立綠色營銷理念,企業的生產管理方式落后。我國企業由于生產方式滯后,投入高、產出低,不僅浪費能源,同時還產生大量的工業“三廢”。如果繼續沿用這種舊的生產管理方式,必然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產的非綠色產品也將逐漸失去市場。
第三,從消費者方面看,綠色產品由于相對而言成本高,從而價格高。由于我國消費者整體消費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業對綠色產品宣傳力度不夠,致使目前大多數消費者還沒有把環境保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缺乏環保意識,對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還不能做到自覺抵制和進行有理有力的監督。同時,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素質偏低,綠色消費意識淡薄,這種狀況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選擇。三、企業實施綠色營銷對策建議
1、增強環保意識,積極主動開展綠色營銷,培育企業的綠色文化。企業承擔環保義務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如果企業仍然無法擺脫“外部不經濟性”的束縛,不僅與綠色營銷,更與時展相悖。因此,要開展綠色營銷,企業首先要轉變自身觀念,加強環境管理和對污染物的治理凈化,促使外部不經濟的內部化,積極主動出擊,適時適地地調整營銷戰略,樹立全新的綠色營銷觀念。
2、潛心開發研制綠色產品,加快綠色產品創新。所謂綠色產品,指對社會或環境的改善有所貢獻的產品或減少對社會和環境所造成損害的產品,或指對環境及社會生活品質的改善優于競爭者所提供的產品。綠色產品同傳統產品一樣,具有下列三個表現:第一,主要表現——核心產品成功地符合消費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術表現——是指產品各種技術質量標準;第三,策略表現——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而且有利于企業實現贏利目標。綠色產品除具有上述三種表現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個表現,即綠色表現。
從產品能否維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從企業應負的社會責任來評價,綠色產品必須體現以下四種綠色理念:一是企業在選擇生產何種產品及應用何種技術時,必須考慮盡量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二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要考慮安全性,產品在消費中要考慮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三是業設計產品及包裝時,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減少包裝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四是產品整體概念考慮產品的設計、產品形體及售后服務,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3、加強對綠色營銷組合的研究,靈活運用綠色營銷組合策略。企業的綠色產品需求與綠色價格、綠色通道、綠色促銷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費者廣泛注意。綠色價格的制定要樹立“環境有償使用”的新觀念,同時注意綠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們求新、求異、崇尚自然的心理來定價;綠色渠道的通暢是成功實施綠色營銷的關鍵,企業應結合自身情況決定是否選用中間商,如選擇則要考慮中間商的綠色信譽;綠色促銷則需要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要與環保部門保持良好關系,尋求支持,并積極參與各種與環保有關的活動,以擴大企業綠色影響。
4、積極采用環境標志,認真貫徹執行國際環境公約、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和綠色標志制度。環境標志,又稱綠色標志、生態標志,是由政府部門或其授權的部門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頒布的特定圖形,用以表示某種商品不僅質量合格而且生產使用和處理過程等也符合環保標準。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企業必須花大力氣發展符合“綠色標志”的拳頭產品,同時認真貫徹執行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標準,實行清潔工藝生產,在國際上為我國企業贏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當今,在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世界主題背景下,實施綠色營銷戰略,樹立企業綠色營銷和品牌形象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有助于企業順利進入國際國內市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論文關鍵詞:綠色營銷;現狀分析;對策研究
論文提要綠色營銷在中國起步較晚,雖得到一定發展,但面臨著全社會性綠色消費需求尚未形成、絕大多數企業綠色營銷理念仍未確立、生產管理方式滯后、營銷組合策略不相適應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障礙。必須采取相應對策,積極創造條件,努力使綠色營銷逐步成為本世紀中國市場營銷的主流。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泰鋒.綠色營銷與我國企業發展[J].上海企業,2000.6.
[2]吳玉珊.綠色營銷——21世紀的營銷主流[J].江蘇商論,2003.11.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存在問題;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2
企業價值評估是指注冊資產評估師對評估基準日特定目的下企業整體價值、股東全部權益價值或部分權益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從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業的發展看,企業價值評估實踐產生于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國有資產管理需要,雖然理論界與實務界不斷進行探索,但由于理論研究的滯后、評估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以及市場環境的制約,企業價值評估在實踐中尚面臨評估方法不科學等諸多問題,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對企業價值評估存在問題的探討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
一、我國企業價值評估存在的問題
1.企業價值評估理論研究相對滯后
企業價值評估思想最早形成于20世紀初艾爾文費雪的資本價值論和《利息率》中關于資本是未來收入的現值闡述。美國最早在1987年《專業評估執業統一準則》中加入了企業價值評估準則和披露準則,歐洲在2000年推出的《評估指南》第四版中加入了企業價值評估指南,而我國企業價值評估行業則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目前學術論文的作者大部分為高校的教師和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受國內評估行業發展的限制,理論研究資料和證券市場的實證資料的交流不充分。高校教師的研究以理論分析為主,重點介紹國外的價值評估方法,而事務所的工作人員以工作經驗的總結為主,而且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不夠。近幾年,國內以評估理論與方法為專題的學術研討會,除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主持召開的兩次國際研討會,只有中央財經大學資產評估研究所主持召開了兩次“中國資產評估論壇”。資產評估學科在國內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2.傳統價值評估方法應用存在局限性
在傳統價值評估方法中,存在重“成本法”,輕“收益法”和“市場法”的情況。成本法具有客觀、便于操作、評估風險小、評估成本低等優勢的優點,因此成為我國企業價值評估實務常用的方法。但其也存在缺陷:忽視了資產之間的協同效應及表外資產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忽視了企業未來成長機會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具有靜態性;其適用于破產企業價值的評估,適用范圍較窄。但根據《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條例》等法規規定,目前我國仍主要采用成本法對企業的整體價值進行評估。盡管現行評估操作規范要求對上市公司進行評估時,除采用成本法外還要運用收益法進行驗證,但由于收益法在運用中存在參數值預測難度大、對評估人員專業水平要求高等原因,實際上就很少使用收益法。同時還存在某些評估方法假設的前提條件不適合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的現狀等,傳統價值評估方法應用存在的局限性提示著迫切需要完善價值評估方法。
3.企業價值評估環境有待改善
雖然我國的資產評估機構形式上已經與政府部門脫鉤,但在實際業務中仍然與政府產生不可避免的聯系,受制于政府的干預。這是因為政府機構與中介機構之間權責不明確,政府機構仍然對中介機構保留某些權力。同時在中介機構的業務中政府業務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企業為了爭取這部分利益,會聽命于政府機構,在評估機構掛靠或依附于政府部門的條件下,評估機構不能違抗政府的指令,于是造成許多評估結果失實。
4.評估人員的自身素質良莠不齊
企業價值評估是一項需要運用多種知識和經驗進行價值判斷的工作,評估人員的能力直接關系到評估的質量,而待評估企業面臨的客觀環境總是在不斷變化的,評估人員的知識和經驗積累需要一個過程,并且總會有一定限度,因此即使對一個長期從事企業價值評估業務的評估人員來說,也可能因為情況的變化和待評估企業的復雜性而出現判斷失誤而產生風險。如果評估人員在從事企業價值評估過程中責任心不強或缺乏職業道德,沒有盡責地完成評估項目,或者喪失了應有的獨立性、公正性原則,違反了評估法規和準則的要求,做出了錯誤或不實的判斷,就會增大企業價值評估的風險。
二、改進或完善我國企業價值評估的對策
1.逐步完善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法律法規及準則體系
為改善我國企業價值評估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的局面,提高評估在行業中的地位、促進資產評估的有序發展、以及提高資產評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有關部門要盡快出臺更為可行的《資產評估法》,規范評估主管部門、委托方、評估報告使用者、評估機構與評估師、評估行業組織等相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對企業價值評估的概念及方法體系進行重新修正和完善,并通過指南予以細化,以提高可操作性,對企業價值評估的概念、目的、方法、適用條件、影響因素等內容進行規范。根據《資產評估法》進一步修訂《證券法》、《公司法》,對資產評估或企業價值評估的相關條款進行修訂。也可以通過《資產評估法》進一步明確資產評估在企業發行證券中的作用,以及資產評估機構或人員、被評估企業的權力、義務和責任。
2.逐步完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系統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是企業價值評估的核心內容,企業價值評估的過程實際上是其評估方法的具體應用過程,不同的估價方法往往體現著不同的估價思想。由于企業價值性質的復雜性,也由于人們進行評估時的著眼點不同,客觀上存在著多種估價方法。一般說來,每一種特定的方法總是最能適合在某一種特定的情況下使用。但在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的今天,尤其是對于一些高科技含量、高知識含量的企業而言,再用傳統的單一評估方法確定其價值顯然有悖于客觀實際。因此,有必要根據不同的評估方法建立相應的估價模型,并根據評估的發展對現有的估價模型進行調整。對于被評估企業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會得到不同的評估價格,評估機構可以根據自己的評估動機和對被評估企業的基礎分析評估資料等相關信息來決定選取合適的估價方法和模型。如對于經營良好的上市公司,若其市盈率沒有被高估,可采用市盈率法及對應模型;對財務狀況良好,營運能力強的非上市公司則可采用凈現值法及對應模型。評估機構也可以綜合運用定價模型,將運用清算價值法得到的企業價值作為評估價格的下限,將現金流量法確立的企業價值作為評估價格的上限,然后在該區間內確定的價格作為評估價格。同時,在當今新經濟的市場環境下,以信息技術和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顯著地提高了整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人們對新經濟的討論越多表明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模式難以預測,因此,對不確定因素的評估也亟需有效可行的評估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可采用期權定價理論,它可以很好地應用于企業價值評估之中,將重點考慮選擇權或不同的投資機會所創造的價值。在傳統的貼現現金流量法不太適用或很難使用時,它可以獨辟蹊徑達到理想的結果。即使是在傳統評估方法適用的情況下,期權定價估價法也為評估者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獨特視角。因此,根據評估目的和對象的不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價值類型和評估方法,逐步完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系統,這樣才能提高我國的企業價值評估的水平。
3.高度重視企業價值評估
企業方面管理者要密切關注目標企業的價值,并在整合過程中實施以價值為基礎的管理。評估機構方面,必須意識到企業價值評估與傳統的評估有很大不同,企業價值評估更多地與企業財務狀況分析聯系在一起,不僅注重單項資產的價值,更要重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獲利能力,要求評估師具有深厚的財務會計和金融知識基礎,對宏觀經濟、行業發展、企業狀況具有較高的比較分析能力,并能熟練運用經濟、財務、金融理論和現代信息、管理、計算機和數理統計等技術手段,形成科學的分析和決策流程。政府相關部門如國資委、資產評估協會等,要因價值評估的國際潮流和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更新觀念,加強執業指導和監管,加強對評估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后續培訓,促使評估原則堅持獨立性、公正性。
4.轉變政府在價值評估中的職能和角色
政府應避免直接干預評估市場,而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著力搞好價值評估軟環境建設,加強宏觀的指導和監管,如組織制定相關的配套執業規范指南,推動價值評估理論和技術問題研究,創新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和制度。
三、結語
隨著企業制度改革、產權轉讓以及對外投資等各種資本運營活動的日益增加,企業價值評估逐漸受到更多的重視。只有提高企業價值評估的規范化程度,才能更好地完成企業價值評估。但是根據當前發展形勢來看,我國的企業價值評估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及時做出調整,這樣才能促進我國企業價值評估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玉平.企業價值評估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資產評估,2006(01).
[2]布瑞德福特.康納爾.公司價值評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