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4 09:27: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學寫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重視文學作品的選擇教師需要
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校課程資源的配置,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和賞析。英語文學作品的選擇要具備一定的哲理,見解獨到、思想內容豐富、令人深思的文章,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學品位;同時文章需要具有真情實感,是積極向上的英文作品;作品形式上還需要有創新、構思巧妙,通過教師的指導能夠讓學生學到寫作方法,提高自身寫作水平,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運用英語語言的水平。
2.注重英語文學作品的積累
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賞析英語文學作品不斷積累單詞量,積累英語名言警句和英語成語,背誦英文作品中的精彩段落、優美詞句,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賞析不斷積累文學素材,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在英語文學鑒賞課的學習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充分理解英美文化的精華,感悟和體會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感受文學作者的智慧,通過不斷積累,耳濡目染,通過語言材料的不斷積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文學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新運用能力。
3.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學生要反復閱讀文學作品,仔細分析文章的內涵,認真研究作者表達的情感,通過對英語文學的鑒賞,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感染和熏陶,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認知能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陶冶情操,發揚文學作品中積極的價值觀和精神取向。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多角度、全面地掌握英語文學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作為寫作素材的儲備。同時,指導學生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練筆,寫文學評論,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英語文學鑒賞課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
1.將英語文學鑒賞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課程學
校需要充分重視英語文學鑒賞課,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教學課程進行課程安排。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結合教材,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和賞析英語文學作品,通過寫文學作品賞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制訂詳細的閱讀計劃,讓學生背誦和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組織課堂讀書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和賞析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西方文學產生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教材,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總結英語文學學習經驗,使得學生不斷積累英語文學素材,提高寫作水平。
2.撰寫外國文學讀書報告
每堂英語文學鑒賞課結束后,教師安排學生撰寫讀書報告來加深對英語文學的理解,同時還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學生通過自主的撰寫讀書報告,對英語文學進行歸納和總結,發現文章的內涵,養成善于思索的習慣,對文章構思分析嚴謹,表達方法正確,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熟悉英語文學,能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教師通過了解學生讀書報告的寫作情況,也能夠了解到學生對英語文學的掌握情況,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流亡 蕭紅 文學發生 流亡話語 公共性話語 意識形態話語
流亡(Exil)作為一個話語符號,它同時也意味著逃亡、畏避、放逐、補救以及避難等;作為一實體行為,它是人類個體或群體最悲慘的命運之一,與自己的根、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過去割裂,處于一種生命斷裂的狀態。作為人之個體或群體這樣一種獨特的生存體驗,“流亡”按照愛德華?薩義德的理論觀點,它不僅意味著“(流亡者)遠離家庭和熟悉的地方,多年漫無目的的游蕩,而且意味著成為永遠的流浪人,永遠離鄉背井,一直與環境沖突,對于過去難以釋懷,對于現在和未來滿懷悲苦。”[1]“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生存體驗每每使得流亡者承受著巨大的肉體存在和精神情感上的雙重創傷。這又即如薩義德所言說的另一句話:“流亡令人不可思議地使你不得不想到它,但經歷起來又是十分可怕的。它是強加于個人與故鄉以及自我與其真正的家園之間的不可彌合的裂痕:它那極大的哀傷是永遠也無法克服的?!盵2]流亡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生存論現象,無論中外,自古即有;而與之相伴相隨的,就是對這種生存論現象的文字記載與敘述,即流亡話語?!傲魍稣咴谧约旱募抑袥]有如歸的安適自在之感,……也沒有真正的逃脫之道?!瓕τ谝粋€不再有故鄉的人來說,寫作成為居住之地。”[3]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西奧多?阿多諾這樣認為,而歷史上的情境也高度驗證了阿多諾此番言論的正確無誤,諸如西方文學史上的經典文本:荷馬史詩《奧德賽》,我國先秦時期愛國主義抒情詩人屈原的長詩《離騷》,等等,不一而足。
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范疇中,有一個語詞概念“認同”,它指的是“在主體間的關系中確立自我意識,并在普遍有效的價值承諾和特殊認同意識的張力中獲得自我歸屬感和方向感的過程”[4]。對于處在流亡生存體驗中的流亡者而言,其寫作活動的終極目的即是尋求對自我的“認同”,以便在隱喻的意義上獲得一種“在家”的感覺,一種生存論上的安全感和歷史感。更具體地闡述,這樣的“認同”有三個層面的內容:其一,一種主體性的反思意識,在自我與他者的主體關系中生成,是一種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終揚棄他者、回歸自我的過程。其二,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的需求具有生存論的意義,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歸屬感是將個體連結為族群的重要心理指向。這即如鮑曼所言說的:“‘共同體’意味的并不是一種我們可以獲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擁有的世界。”[5]其三,一種社會化的結果,它會受到性別、階級、民族、種族等話語的影響,也會被文化、歷史、社會的想象所塑造。薩義德曾說:“人沒有國家或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不被任何國家或制度保護,過去除了留下苦澀、無助的悔恨,別無意義,現在則無非日日排隊、滿懷焦慮地尋找生計,還有貧窮、饑餓和羞辱――凡此種種凄涼,我也是經由她而戚戚共鳴?!盵6]類似于具有這樣一類人的生命存在體驗,都是流亡者的生命體驗,這些人都會產生一種認同上的自覺。
因為對于大多數流亡者而言,“流亡”對他們來說絕對就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精神處境;流亡者的空間是不確定的、開放的,他們既在群體之內,然而又在群體之外。相對于任何限定在邊界內的社群來說,流亡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因此,流亡者處于“若即若離的困境之中,一方面懷鄉而感傷,一方面又是巧妙的模仿者或秘密的流浪人。”[7]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流亡者一方面既沒有失去對自我“家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另一方面也沒有在新的不斷變動的流浪環境中被完全同化而失去自己的認同意識?;谝陨线@些源與流,流亡者中的知識分子往往借助于寫作的方式來尋求對自我流亡身份的認同、對自我無家情境中心理上“在家”的慰藉、對自己逃脫種種破碎、斷裂生活狀態的安撫。
一、流亡者蕭紅
“我總是一個人走路,從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現在到重慶,都是我自己一個人走路。我好像命里定要一個人走路似的。”[8]說這番話的是蕭紅,一位文學創作活動集中于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女性作家。蕭紅對自己生命體驗的此番言說,清楚地表明她具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身份符號標碼:流亡者。從最初的1930年秋蕭紅因逃婚而首次離家,蕭紅即開始了自己短暫生命歷程中顛沛困苦的流亡生涯:哈爾濱、青島、上海、日本、再回到上海、武漢、臨汾、西安、再回到武漢、重慶,直至1942年最后的客死之地香港。
1911年6月蕭紅出生在關外偏遠松花江畔的一座小城――呼蘭縣城。蕭紅童年時代的記憶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兩個男性形象是自己的父親和祖父。蕭紅的父親是封建文化傳統培養出來的一類知識分子,其思想有著明顯的雙重性。依幼年蕭紅的心理感受,父親的形象總是那么面目可憎:“父親常常因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對待仆人,對待自己的兒女,以及對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樣的吝嗇和疏遠,甚至于無情?!盵9]蕭紅9歲那年時候,母親去世,父親續娶,這使得蕭紅與父親的關系進一步惡化:“九歲時,母親死去,父親也就變了樣。偶爾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罵到使人發抖的程度。后來連父親的眼睛也轉了彎,每從他身邊經過,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針刺一樣,他斜視著你,那高傲的眼光從鼻梁經過眼角,而后往下流著?!盵10]任何人童年時的心理都是單純的,不懂天高地厚,都會用自己的性情對親人做出審視與評判,從此,“父親”在蕭紅的心理就被定型:要么兇神惡煞,要么缺失。蕭紅童年時期唯一的歡樂來自于祖父。這位童心未泯的老頭對蕭紅的出生喜出望外,視其為掌上明珠:“等我生下來了,第一給了祖父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地愛我。使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害怕什么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的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么?!盵11]祖父是蕭紅在童年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親情關愛的核心,對蕭紅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可是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著‘溫暖’和‘愛’的方向,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12]祖父一天到晚在后花園中,蕭紅也從早到晚在后花園中,與自然對話,在自然之中無限遐想?!拔壹矣幸粋€大花園,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盵13]從童年時代蕭紅的眼中看去,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這些都使得蕭紅內心充滿對自由的向往。另一方面,祖父在給予蕭紅愛和溫暖的時候,也給予了蕭紅最初以古詩詞為主的啟蒙教育,這使得蕭紅從小就打下了較好的文學基礎。1929年,蕭紅的祖父去世。對蕭紅而言,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祖父的去世,徹底斬斷了蕭紅與呼蘭縣城、與那個沒有給予她溫暖和愛的父母家的牽連紐帶,使得蕭紅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流亡之途。蕭紅自己是這樣言說此種情境的:“呼蘭河這小城里邊,從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瓘那澳呛蠡▓@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14]
人類童年時代的成長體驗會轉化為一種記憶符號,沉淀在意識深處。當進入成年階段之后,一旦遇到恰當的外界激發點,這種記憶符號便會以某種形式鮮明地表現出來?!霸诩亦l那邊,秋天最可愛……而我呢?坐在驢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留著的仍然是別人的故鄉。家鄉這個觀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當別人說起來的時候,我也就心慌了!雖然那塊土地在沒有成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沒有了?!盵15]童年、少年時期的不幸經歷和老祖父的離世均在蕭紅的心里永遠播下痛苦的種子。因此,當孑然一身處在社會上的時候,“平生盡遭白眼冷遇”,當再次身處現實生活種種不幸境遇的時候,蕭紅不得不讓自己成為徹底的流亡者:肉體上的流亡――背井離鄉;精神上的流亡――無所依托。因為流亡者在流亡生活中都會產生揮之不去的認同意識。都會通過一種抽象的方式諸如寫作來使得自己獲得一種“在家”的感覺,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歷史感。一種對自我的反思。所以,對流亡者蕭紅而言,這也是她無法避免的處境與模式。這也即如學者王寧所言說的:“(流散作家)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召喚出來,使之游離于作品的字里行間?!盵16]
二、蕭紅的文學活動:始于流亡、終于流亡
蕭紅的一生都在逃亡,她始終讓自己流亡在路上。她逃出了父親的家門,北方的曠野,卻逃不出戰爭與時代的災難,逃不出女性的情感宿命。她的文學生涯始于流亡,卻也終于流亡。蕭紅孑然一人艱難跋涉在戰亂的塵世,跋涉在命運的生死場,跋涉在自身、人類、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和表達中,在流亡飄泊中尋求自我存在的空間,尋覓一方可以自由飛翔的藍天?!敖涷灥奈ㄒ粌r值,因為它是痛苦的結果,為了痛苦,經驗在肉體上留下痕跡,由此,把思想也轉變了”[17]莫洛阿如是說。正是在這種漂泊的孤獨情境之中,受傷的心靈不甘于墮落,蕭紅意欲用情感的理念思考表達女性的流亡、人生的流亡,乃至人類形而上的精神流亡。
蕭紅的文學活動起始于1933年,小說處女作為《王阿嫂的死》。從這篇小說開始,到其寫作于1941年“”紀念日前夕的絕筆散文《九一八致弟弟》,期間蕭紅全部的文學作品都是在其流亡生涯中完成的:成名作《生死場》寫于青島的流亡漂泊歲月中,代表作《呼蘭河傳》和《小城三月》則寫于流亡香港的戰亂歲月中。即如蕭紅小說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一樣悲苦的人生境遇,在1942年的時候流亡中的蕭紅也在香港結束了自己凄涼悲苦的一生。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如果一個人遭遇挫折,而感到沮喪,他會回想起過去失敗的例子。他必須告訴自己:‘我的整個生命都是不幸的?!⒅贿x擇能被解釋為他不幸命運之例子的事件來回憶。記憶絕不會和生活的樣式背道而馳?!盵18]因此,在蕭紅敘述潰敗人生生命故事的所有小說文本中,流亡都成為其寫作最基本的敘事動機。
小說《生死場》中敘述的農婦形象王婆,是小說中唯一有感情的靈魂。她在婚姻方面大膽地摒棄了傳統的思想意識:第一個丈夫對她不好,她就帶著孩子另嫁他人,而后又嫁給趙三,然而男人們卻不斷使她失望。但是王婆卻堅韌地流亡生存在命運的“生死場”上。王婆最后服毒自盡了,和自殺的母親一樣,女兒的命運也是流亡的:“小女孩被爹爹拋棄,哥哥又被槍斃了,帶來包袱和媽媽同住,媽媽又死了,媽媽不在,讓她和誰生活呢?”[19]女兒哭了一場之后,只可以走向不可預知的未來。金枝是作為女性命運流亡的形象被敘述的。她與成業在河邊相會,在細雨的歌聲中開始了自己女性情愛的悲劇命運之途,短暫的愛情體驗讓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成業并沒有給予金枝想要的安全與穩定,伴隨著金枝的則是懷孕的恐懼、母親的打罵、別人的恥笑,最后孩子也喪生在自己男人的手中。后來為了生存,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對她的她流亡到都市,但是在那里依舊難逃厄運,不幸遭到了中國男人的欺侮,身心受到很大的沖擊,最后她不得不轉到了傷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國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金枝想要去當尼姑,然而廟庵也早已空了,金枝又將能走向哪里去呢?《生死場》中的最后五節,甚至可以說敘述的是所有的人均離開故土流亡的主題:就連思想最保守的二里半也顛簸著瘸腿,投奔革命軍去了。
流亡中的蕭紅渴望有“在家”的感覺,獲得精神上的歸屬感。1934年的時候,蕭紅與魯迅一見如故。魯迅給予的關懷與溫暖,使蕭紅感受到猶如自己祖父般的溫暖和愛。然而沒過多久,蕭紅卻與蕭軍出現情感裂痕,陷入新一輪情感的痛苦。心理學認為人類具有“情緒記憶”:“它以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引起情緒,情感的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但深刻的體驗和感受卻保留在記憶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情感又會重新被體驗到?!泵鎸κ捾娗楦械谋撑?,少女時代情感受棄的傷痛記憶成為一種激素,加劇了蕭紅此時內心的痛苦。她常想尋找真正的自我,尋找理想的愛?!霸谖业男刂蟹e滿了沙石,因此我所想望的只是曠野,高天和飛鳥”。蕭紅無法排除心中的寂寞和傷痛,于是她流亡日本:“從異鄉奔向異鄉,這愿望該多么渺茫!何況送我的是海上的浪花,迎接我的是異鄉的風霜。”流亡的遭遇,激蕩著蕭紅將自己流亡路上對人生、生命與愛的新的理解再次訴諸文字。所以便產生了蕭紅堪為經典的小說文本《呼蘭河傳》等。小說中有如下的敘述:“可是當這河燈,從上流的遠處來,人們是滿心歡喜的,等流過了自己,也還沒有什么,唯獨到了最后,那河燈到了極遠的下流去的時候,使看河燈的人們,內心里無由的來了空虛。多半的人們,看到這樣的景況,就抬起身來離開了河沿回家去了。呼蘭河人死寂的生活狀態,在放河燈的情景里復活了,感到人生漂流的悲涼?!盵20]短短數語,蕭紅內心的流亡者情結盡顯。在文本的第四章第二小節,蕭紅敘述到自家荒涼的院子中所住的一些流浪人物的形象與漂泊的生命形態:“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那邊住著幾個漏粉的,那邊住著幾個養豬的。養豬的那廂房里還住著一個拉磨的?!鄯颗赃叺哪切∑坷?,還住著一個趕車的?!盵21]文本的第六章敘述蕭紅本族一個特殊的家奴流浪漢“有二伯”這樣一個人物的形象及其生命狀態:“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一掀動他的被子就從被角往外流著棉花,一掀動他的褥子,那所鋪著的氈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動地圖似的一省省的割據開了;……有二伯沒有一定的住處,今天住在那咔咔響著房架子的粉房里,明天住在養豬的那家小豬倌的炕梢上,后天也許就和那后磨房里的馮歪嘴子一條炕上睡了。反正他是什么地方有空他就在什么地方睡?!盵22]這些敘述,都毫無例外地描述著流亡的生活情境。由此可見,就是在蕭紅最為鮮明地彰顯出她在流亡生活過程中渴望“原鄉”的《呼蘭河傳》中,蕭紅的敘述都無法不去觸碰“流亡”,畢竟流亡生活、流亡者的身份讓蕭紅感受到了太多宿命般的生命裂變。
“不知為什么,莉,我的心情是如此的郁郁,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多么恬靜和幽美,有山,有樹,有漫山遍野的鮮花和婉聲的鳥語,更有澎湃的浪潮,面對著碧澄的海水,常會使人神醉的。……然而啊,如今我卻只感到寂寞!在這里我沒有交往,因為沒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因此,常常使我想到你。莉,我將盡可能在冬天回去?!盵23]然而,蕭紅注定被“流亡”,她再也無機會回到她那一旦她聽到別人說起“家鄉”,就立即會讓她心慌的呼蘭縣城了,1941年的冬天已不再屬于她,盡管那座小城里埋葬著她的祖父,那個給予她溫暖和愛的老人。在1942年1月21日,蕭紅在留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的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巨大遺憾和悲痛后永遠地“流亡”了。
三、結語
蕭紅的小說話語是個體性的話語,她敘述自己的故事、家族的故事、鄉土的故事。然而無論哪一種故事,都關聯著相同的歷史情境,呈現著蕭紅感懷自身命運最基本的心理情結。開始就是結局,結局亦即開始,拼死掙扎的循環是蕭紅流亡敘事最基本的模式,蕭紅經年累月的流亡創痛都濃縮其中。
然而,蕭紅流亡者身份符號中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日寇侵占東三省,在異族打壓和驅逐下從東北故土逃入關內的難民。這即是說,蕭紅的流亡亦有著被動的因素。蕭紅的小說話語是流亡話語,而任何流亡話語都是一種隱含著多維度人的存在處境和精神處境的話語形式。因此,個體的發聲就可以被看作一類人的發聲,從而使個體性的話語演變為公共性的話語,意識形態的話語。蕭紅在流亡體驗中的文學發生與文本表現,亦是如此。
注釋:
[1][7]單德興譯,[美]愛德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第2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44-45頁。
[2][美]愛德華?W?薩義德:《流亡的反思及其他論文》,哈佛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頁。
[3]單德興譯,[美]愛德華?W?薩義德:《論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頁。
[4]韓震等譯,[加拿大]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南京:江蘇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頁。
[5]歐陽景根譯,[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6]彭淮棟譯,[美]愛德華?W?薩義德:《格格不入――薩義德回憶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
[8]梅林:《憶蕭紅》,王觀泉編:《懷念蕭紅》,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頁。
[9][10][12]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123頁。
[11][13][14][20][21][22]蕭紅:《呼蘭河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17頁。
[15]蕭紅:《失眠之夜》,《蕭紅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頁。
[16]王寧:《流散文學與文化身份認同》,社會科學,2006年,第11期,第174頁。
[17][法]莫洛阿:《人生五大問題》,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57頁。
[18][奧地利]A?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頁。
[19]蕭紅:《生死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頁。
一、引導學生進行原生態閱讀
所謂“原生態閱讀”是學生在接觸文本的時候,教師不進行作家生平、寫作背景、藝術特色等方面內容的介紹點評,不做閱讀提示,不布置閱讀思考題目,不出示教學目標,也不讓學生借助任何參考書,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領悟;并且要求學生讀課文時與思、疑同步,做到“讀思”結合,要求學生能讀出、說出自己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疑問,并把它們寫下來。一開始學生只能關注材料中的事件,慢慢地會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嘗試著通過引用文中的部分詞句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到后期,學生的閱讀開始關注文章中的細節,開始品味精彩、生動的詞句,能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見解,能夠讀出文字背后的東西。
“原生態閱讀”的方法體現了三個教學理念:先學后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是引領。這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過程。學生的閱讀是不帶功利色彩的,因而能夠輕松愉快地進行;他們的理解不受先入為主的觀點制約,所以顯得豐富多彩;無所謂正確與錯誤,因而能夠大膽地說出、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二、充分發揮文學社的作用
學校文學社活動的形式是這樣的:1.定期出版一期小報,板面包括名家作品推薦,優秀作品品讀,優秀作文選登,社員習作亮相。2.社員分享自己找到的優秀作品,推薦給大家,說出推薦的理由,大家相互評論,選出最好的刊登在小報上。3.面向學校各年級征稿,語文老師把每次作文中優秀的習作選送給文學社,由文學社篩選后連同教師的評語一同刊登。4.老師帶領社員閱讀優秀作品,共同賞析,分別寫出賞析材料,選出優秀的與原文一起刊登。
從學會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入手,能欣賞優秀的作品,說出喜歡的理由;能讀懂其中蘊意深長的詞句,作出具體分析;能知道其他學生習作為什么優秀,品出優劣。這樣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輕松愉快的,效果卻是事半功倍的。
三、常懷感恩之心寫出真善美
常懷感恩之心,可以使人變得高尚。史蒂芬?霍金,20多年來被固定在輪椅上,不能說話和寫字,僅靠三根手指敲擊鍵盤與外界交流。可是他說自己很幸運。“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心懷感恩,會使人認真體驗每一天的生活,感受身邊的親情、友情,發現平凡中的真善美,讓人換一個美的視角觀看世界。不這樣,人就會在怨天尤人中度過每一天,面對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真善純美熟視無睹,變得麻木不仁。感恩之心,是打開心靈窗戶的一把鑰匙。
“作文無”,這是李鎮西的觀點。他鼓勵學生寫真話,寫心里話。初三的一名學生在作文中寫自己仰慕的一個女孩子,雖然帶有戀愛的味道,但寫得很有真情。我肯定他的寫作,又告訴他同學之間還可以寫其他的內容,同樣可以寫得很感染人。他欣然接受了。
四、從小處著手寫出大話題
隨著知識的積累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初中學生開始用思辨的眼光看世界,喜歡從宏觀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中間存在著矛盾:他們力求全面地從道理上論證對某一個問題的思考,但是由于知識面的限制往往使思維存在片面性。比如一堂作文課上,我給出了一個話題作文:現代科技與生活。讓同學們討論怎么寫。學生多數的思路是通過大量的列舉歸納出現代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也有學生從“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論題入手進行論證。我聽得出來,他們的思考很宏觀,但論證的語言和實例局限在生活中的小事上。經過了這樣的討論,我說:大家所說的這些道理,能不能通過現實中的事件來表現呢?我讓大家認真閱讀王鼎鈞的作品《那樹》,同學們大受啟發。這一次的作文寫得很成功,特別令我記憶深刻的是一位學生通過家里的貓來反映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以前家里的糧食總受到老鼠的侵犯,于是養了貓,貓吃的肥肥胖胖的。后來有了粘鼠板、老鼠夾、電網,老鼠的天地一天天縮小,數量一天天減少,貓餓得皮包骨頭了。再后來家里翻修房子,磚混結構的,糧倉又高又結實,老鼠更是沒有可乘之機,終于從家里絕跡了。那只貓也在一次過馬路時作了汽車輪子的犧牲品。
(一)強化寫作意識順應了外國文學教學目標的要求
外國文學課程作為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目標在于使學生通過系統的外國文學課程的學習,掌握外國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發展學生自身的文學審美能力和文學想象力以及寫作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由此看來,寫作能力屬于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標的應有之義。而對于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筆者以為,可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寫作意識。只有在強化寫作意識的情況下,學生才會清楚地知道學習外國文學也是直接有助于提高其寫作能力的。如此一來,我們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就可通過強化寫作意識而順應了外國文學教學目標在學生寫作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
(二)強化寫作意識可突破外國文學傳統教學的枯燥性
筆者在教學實踐和聽課過程中發現,當講授外國文學基礎理論和外國文學史常識時,學生興趣不大,整個課堂氛圍比較沉悶。而一旦提到某部外國文學作品在寫作立意、寫作手法或寫作語言的運用上如何精彩,進而對學生進行設問——“假如是由你來寫作這樣的一部作品,在這類問題上你該如何處理?”學生頓時興趣盎然。而每當在這個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總會有學生不由自主地起來發言,因為時間關系而沒有得到機會發言的學生也顯得躍躍欲試,整個課堂氛圍突然間活躍了起來。由此,筆者以為,在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強化寫作意識是可以突破外國文學傳統教學中的那種“三部曲”教學步驟[1]所造成的枯燥性,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
二、外國文學教學中強化寫作意識的實施辦法
(一)中外文學作品比較來啟發
針對學生學習氛圍不濃的現象,在結合學生對本國文學所接受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外國文學教學,自然而然會想到運用中外文學作品比較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研究者在這方面也給出過相似的觀點。[2]但是,筆者在此主要著意于中外文學作品比較的過程中對寫作意識的強化,從而使學生了解到中外文學作品對于其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啟發性教益方面會各有千秋,讓學生由此增加其對外國文學的學習興趣。有研究者在近年的一份較有影響的涉及面涵蓋全國二十一所一流大學的調查問卷分析報告中提到過這樣的一種現象——“反對外國文學名著的含金量比中國的高的同學是同意的人的二倍”。[3]另有研究者也指出,“很多學生是在中國四大經典名著的熏陶下走上文學學習道路的,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思維方式和藝術風格很不適應,這也為外國文學的教學設置了障礙。”[4]面對當代中國大學生和外國文學的關系的這樣一種現實,筆者以為,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通過對中外文學作品的比較,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兩者的同等重要性。而在這一引導過程中,借助對寫作意識的強化,可以使學生明白學習外國文學將和學習中國文學一樣有益于其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習外國文學也是可以學以致用的,從而拉近了中國當代大學生與外國文學的距離,也促進了外國文學的教學與接受。
(二)以中國當代名作家的經驗來啟發
外國文學課程的主要對象是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他們中很多人當初選擇這個專業,大多數都或多或少的是抱著作家夢而來的。作家在他們的心目中,是一個理想的職業。他們在心里對于成為作家的那些人是佩服的,當代知名作家更是他們仰慕的對象。筆者在粗略閱讀中發現,中國當代的很多著名作家在他們的創作經驗談或讀書隨筆中都提到外國文學對他們創作歷程的重要影響,他們當中有的甚至把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看成是對其創作上的成功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的,這些著名的作家中有比如余華、格非、莫言、馬原、殘雪、李馮,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如果能夠以中國當代知名作家的閱讀與接受外國文學作品的實例來啟發學生,進而將寫作意識予以強化,迎合學生的心理,將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接受狀況也將得以明顯改觀。
1明確寫作訓練的條件準備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各種能力,是在不斷地操作和實踐中形成的。寫作能力作為一種包含多種因素的技能,其獲得的渠道也只能是不斷實踐。因此,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持續訓練,讓他們在不斷地實踐中逐步提高。但是,訓練也好,實踐也罷,必須有基本的條件。倘基本條件不具備,寫作實踐就難免盲目性。陸游曾告誡自己的兒子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币来宋覀兺耆梢哉f:要學習包括應用寫作在內的一切寫作,“功夫”也在寫作活動之外。這種“功夫”,也就是寫作的無形態的條件。這種條件越充分,寫作實踐就越自如。這正符合古人的另一種訓導:“袖手于前,方能疾書于后?!蹦敲?寫作實踐的基本條件有哪些呢?怎樣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們具備這些條件呢?筆者認為,這些條件主要是寫作者的觀念、境界、個性、才情等。顯然,要使學生具備這些利于寫作的條件,教師、學生須共同努力,在以下幾方面打好基礎。首先,要使學生具有正確而獨到的思想。也就是說,他們要能正確地認識世界,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把握住寫作的正確方向,既不胡言亂語,也不隨波逐流。要使學生具有正確而獨到的思想,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各科教師,都應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感悟生活。這里最重要的是,要引導、教育學生克服年輕人易偏激、易片面的弱點,養成從各個角度判斷生活的習慣,邊學習邊總結,逐步成熟起來。其次,要使學生具備健全人格和正常情感。從古至今,人格不同,氣度不同,情緒不同,筆下的作品或文章也必然不同。凡人格有缺陷者,情緒控制不當者,所寫出的篇什就會有這樣那樣的瑕疵。所以,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分析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盵2]可見,人格、氣度在寫作中顯得多么重要?,F在是一個常說“情商”的時代。因此,注重情感在應用寫作中的作用,勢所必然。實際上,許多應用寫作,離開了作者的正常情緒,只在技巧上費功夫,未必能達到佳妙。商業文書中的真誠,司法文書中的莊重,廣告用語中的贊賞,哪一樣沒有寫作者的正常情緒在內。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過的“繁采寡情,味之必厭?!盵3]原本指文學創作,但放在應用寫作中來說,也是大有啟迪作用的。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在發揚孔夫子的教育精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正常情感方面,同樣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再次,使學生確立高屋建瓴般的識見。清代李漁在《笠翁余集?窺詞管見》中分析歷代詞作時認為:凡為詞,皆“意新為上,語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盵4]筆者認為,借用李笠翁的說法,實際上任何寫作都如此。這就是說,沒有新意的寫作,總成不了上品。新意從何來?來自作者的識見;作者的識見從何來?來自學習。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遠見卓識,以使他們在寫作時立意高遠,出語不凡,多有精品。另外,要讓學生認真感悟寫作的基本理論和前人總結出的寫作技巧。寫作實踐,離不開寫作理論的指導,也離不開他人總結出的寫作技巧。但現在,卻存在著輕視寫作理論、輕視寫作技巧的現象。這對學生的寫作實踐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要理直氣壯地讓學生學習、感悟寫作理論,認知、感悟寫作技巧,為他們的寫作實踐打好根基。比如寫行政公文,有一句行話叫“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是提醒寫公文者一定要慎之又慎,字斟句酌。這種規矩,不領會怎么能行?又比如運用修辭格,不知規矩也不行。王希杰先生總結說:“得體性原則是修辭活動中的最高最重要原則?!盵5]學生了解并悟通了這一原則,在寫作實踐中運用修辭格時,就會在“得體性”上多費心思,以避免弄巧成拙。需要強調的是,條件具備是有過程的,而寫作實踐卻不能一味等待。因此,具體步驟只能是邊準備、邊實踐、邊提高、邊總結。只要合理安排,學生們就會漸次受益。
2健全寫作訓練的有效措施
寫作訓練的實踐,關鍵是“寫”。但是,寫的訓練是多方面的,在大學階段不可能全面觸及(特別是應用寫作,有很多是需要在步入社會后根據工作內容而繼續學習的),但帶有普遍意義的訓練措施必須明確。筆者認為,有效的訓練措施,大致有如下幾類:其一,建立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的論文寫作制度。這種論文制度,要克服畢業時才毫無前期實踐即寫綜合性論文的做法,而是包含了作業式論文、課程論文(可替代考試)、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和學位論文的多項實踐訓練。一般說來,作業式論文、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相對單一而容易,畢業論文、學位論文就復雜一些,難度大一些。我所設想的論文寫作制度可使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既可克服學生對寫作實踐的畏難情緒,又能使他們得到多重鍛煉,步入社會后能盡快適應新工作。其二,建立功能比較齊全的寫作實訓室。在這種實訓室中,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有機結合,以充分體現寫作教學的直觀性、“應用性”。因此,在實訓室中,既要有針對性地播放教學光盤,進行多媒體教學,也要讓學生學習模擬現代化的辦公程序,熟悉公文處理。此外,還要指導學生擔任不同角色,協同配合,學習公務處理,如接待、洽談、會商、簽約之類的文字內容??傊?在這種實訓室里,只要軟、硬條件許可,就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寫作實踐。在寫作實訓室里,各科教師都可根據需要對學生進行結合著課程內容的寫作訓練。特別是寫作教師,應選擇各類優秀寫作成品或缺點明顯的寫作成品公開演示解析,就像中學教師對學生當面批改作文那樣,讓學生體會“應該怎樣寫”和“不應該怎樣寫”。另外,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解析名家名篇的初稿(手稿)和改定搞,也是一種極好的訓練方法。其三,建立穩固的、有特點的寫作實習基地。這種實習基地,可以是政府機關、知名企業、較大商場、較大集貿市場等,也可以是農村、學校、風景名勝地等。有了這種實習基地,可根據教學計劃,有目的地安排參觀、訪問、座談、調查活動,并要求學生寫出相應文字。這種實踐,極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與此相關的是,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覺注意各種有利于寫作的信息和機緣。這里所說的注意,稱之為“有意注意”,即不是走馬觀花式的瀏覽,而是身心俱到的持久關注與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有益于寫作。因為,“注意在人類信息處理中有重要作用。它具有選擇功能、維持功能、調節功能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盵6]所有這些功能,都與寫作密切相關。其四,發揮網絡優勢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即利用校園網絡對學生培訓,使圖、文、聲溶為一體,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快樂學習”中感悟寫作機理。這種培訓措施,對寫作實訓室是一種補充和擴展。在這里,可以廣泛利用名家、名校的教學資源,增大授課信息量;在這里,學生可以和老師探討他們在課堂聽講、課外活動、社團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老師也便于幫助學生。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開放式的訓練,極利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鍛煉,就寫作訓練而言,就綜合素質提高而言,學生都將終身受益。
文學碩士論文寫作步驟過程
初稿撰寫前要進行深入的構思和較長時間的醞釀,關于篇幅和容量、主題、結構、論證方法、表述形式,如怎樣開頭,怎樣結尾,以及文中重要的段落和主要的部分怎樣說明,都先心中有數。
一、撰寫初稿的條件
1、選題已經確定,并圍繞選題搜集到足夠的資料。
2、通過閱讀資料,已經確定論文的立論和研究方法。
3、通過對參考資料的閱讀和思考,對論文的謀篇布局和結構已經了然于胸,并且擬訂了論文提綱。
二、執筆順序
1、從引論起筆。推薦。
2、從本論起筆。
三、寫作方式
1、深思熟慮,一氣呵成初稿。集中主要精力,抓住靈感不放;圍繞主要線索,細節不須糾纏;行筆信馬由韁,篇幅不受約束;隨記相關聯想,爭取一氣呵成;及時補充遺漏,格式稍加整理。
2、考慮成熟一部分,完成一部分,分段寫成初稿
四、注意事項
1、盡量把想到的內容寫出來(涌泉式思維法)
2、盡量保持各章、節、條、款、項、段落的均衡和承接(兼顧形式均衡,段落不宜過長過短)
3、注意根據寫作進展的需求,適當調整提綱(避免畫地為牢)
4、邊寫邊加注釋及頁碼(避免重復勞動)
5、遇有疑難時,及時寫在卡片上,留待集中查檢工具書解決(集中備忘)
6、隨時保持良好的寫作狀態,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要因干擾而中斷寫作。(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標題可以暫不考慮,內容可以信馬由韁,攔路虎可暫時擱置,篇幅可以暫不限制,初稿撰寫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盡快搭起論文框架。
修改定稿
仔細推敲,反復修改,精益求精
一、修改定稿的必要性
一方面,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反復探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它。
另一方面,撰寫論文是一門藝術創造,包含語言、修辭、邏輯等多種因素的把握。即便是出口成章也需要修改潤色。不要讓指導老師成為你的校對工。
二、修改的內容
1、訂正觀點。
通觀全篇,看主題是否鮮明而集中,觀點是否明確正確,如果文章沒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主張、意圖,那又怎么讓別人懂得其主旨呢?
2、驗證方法。
3、增刪材料。
材料是否典型且詳略得當。可有可無的一定不要吝惜。
4、調整結構。
合理的論文結構應具備:一是每一部分都符合論題的需求,對說明、論證論文的觀點有幫助;二是有邏輯順序,層次清楚;寫論文如同數學證明,要一環扣一環。三是有主次之分??疵恳徊糠?層次)論據與論點之間是否吻合,有無南轅北轍之弊;各分論點是否有機地服務于中心論點。
有時候還要推敲標題,看是否恰當。往往有這種情況,成文后,怎么讀都覺得文題不大相符,于是有人就在文章主體部分大加修改,費時又費力。當然,這應該是一種修改方法,有時是必要的。但據筆者指導畢業論文的經驗,在有的情況下,只需改動一下題目,問題便迎刃而解。
文學碩士論文寫作格式要求
畢業論文內容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目錄、正文(包括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及參考文獻)、文獻綜述、幾部分構成。
關鍵詞:創新意義; 教學途徑; 運用方法;
一.文學類文章創新寫作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評價在發展等級中設立“有創新”的條目,目的是想通過一個側面鼓勵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蚴且娊庑路f,或是材料新鮮,或是構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或是有個性特征。這些方面都是可能蘊涵“創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們就必須給予重視和鼓勵。文學類文章一直在高考中常見并且頗受歡迎。這也是判卷教師對論述類文章審美疲勞后的必然需求。
二.準備信手拈來的文學類文章素材
1、收集、儲備、分檔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常識;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不存在的。我努力讓學生多思考課內教材,多進行課外閱讀,并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好奇心、觀察力和思考力,強化訓練,使學生學會收集材料、儲備表象。
學生的素材來源可以有這幾個方面:課本,課外閱讀,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尤其是現當代社會熱點人物事跡,都可收集整理成為絕佳的敘述類作文素材,如學生可將汶川地震中的個別人和事敘述成小說,這也正是中學生關注現實,關心國計民生的最好表現。
進一步指導學生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分類,分類整理時,應該訓練學生對素材的分析,不僅僅是考慮材料可以用來寫何種主題的小說或戲劇,還要訓練學生思索對素材的運用。尤其是微型小說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約了它的選材。例如選材可以有這么幾類:①真實性和虛假性混雜的題材;②具有完全真實性的題材;③真實性程度更高達到了典型性的題材;④典型性程度達到更完美形態的精粹的典型題材。學生如果事先已經對素材作了深入透徹的分析,那么即使在考場都能信手拈來寫出錦繡文章。
2、階梯式全程訓練
文學類文章寫作素材創新運用應分步驟、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在收集材料后轉向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引導學生熟練駕馭素材,進行段、篇、自由創作的全程訓練。
學生明白了作文應該是寫的是自己的情感,對寫作文不用抱有一種做作業解題的心態,而是把寫作文當成是宣泄情感、抒發心聲的機會,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寫出來。學生將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價值的內容要充分展開。先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出現那個畫面,無論是往事再現還是想象虛構,都要投入進去感受它;一遍又一遍,仿佛將那往事重新經歷了一次,或者將虛構的事實真實地經歷了一次;直到把許多細節看清了,再用文字描寫出腦中的畫面。我們注重平時的訓練,按照素材運用創新的方法,逐步訓練好詞、好句乃至好段,好的開頭、結尾。學生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最終必能熟練駕馭素材,達到意由我心的自由創作。
請看《聊齋》對愛笑的嬰寧的描寫:“執杏花一朵,俯首自簪;舉頭見生,遂不復簪,含笑拈花而入,笑處嫣然?!蔽野嗍缳t同學從中得靈感,描寫一位女老師:一個夏日的上午,我背著書包剛要進教學樓,從深綠色的樓門暗影中,一位身著白色襯衫,一襲碎花長裙的美女正好走出來,走到了陽光里,長長的睫毛因光線的變化微微地瞇了起來,白晰的皮膚在陽光下發著微微的亮光,她燦爛地向另一位老師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就飄然遠去了。
由這樣的片斷訓練逐漸轉入整篇訓練乃至自由創作,讓學生做到既熟習素材,又創新性地從多角度來運用素材,一舉兩得。
3、創新運用的訓練重點
創新運用的訓練重點即創新思維訓練,主要是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特異思維能力,及思維轉換能力。
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可以指導學生把握主題,進行合理的想象、聯想,對場景、人物肖像心理動作等作生動惟妙惟肖的描述;亦可將所收集的素材發散、整合。例如,通過形象思維,可將詩歌進行擴寫。
特異思維的訓練是著重加強學生的非常規思維,超前怪異思維。我國古代的神話小說、志怪小說、寓言故事如《搜神記》《西游記》《聊齋志異》,甚至外國魔幻現實主義代表《百年孤獨》等都是學習的典范。
對學生的思維轉換訓練則引導學生模仿素材時空轉換的技巧,悲喜情感轉換等。如蘇軾《赤壁賦》中的感情脈絡由喜轉悲,然后其情感因豁達又轉向喜悅,或者說是淡定。
三.巧思如何對文學舊材翻新意
素材創新運用的教學核心是教學生掌握創新的方法。我讓學生運用合理的聯想想象以及推理假設將已知素材概括,續寫,或改寫。當然無論哪種創新方法,都應特別注意細節描寫。這是放諸文學類文章而皆準的方法。如果運用了合乎情理的想象,就能在材料運用中翻出新意,乃至深入發掘出素材的含義。
1、改變調整語言風格或概括或仿寫或擴寫成篇
教師要讓學生熟知掌握收集的素材,根據作文主題的需要對已知的故事情節、人物特點等進行濃縮或擴寫,連綴成篇。訓練學生時,教師可適當提出以下三點要求:一是想象力豐富的新奇故事,二是立意高遠更上層樓的主題,三是具有個人語言風格,尤其若能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文采飛揚地濃縮或擴寫更是令人叫絕。教師還可指導學生運用想象和聯想,藝術地再現歷史人物當年的情景或化用詩詞意境。譬如將詩歌閱讀材料李白的故事轉化為寫作素材,對李白對某一個“瞬間”的刻畫、描摹定能調動起閱讀的興趣。如“翌日,向長安的通衢大道上,李白揮鞭揚馬,絕塵而去”。
2、在已知素材基礎上對故事情節、人物命運進行合情理的續寫
《西游記》中孫悟空性格倔強,有時與師傅唱對臺戲,對悟空的續寫就不能改變他的性格;《項鏈》中的瑪蒂爾德虛榮但堅強為人講信義。這些素材經過沉淀又可以走進我們的作文,被賦予新的更深的意義。例如有同學續寫孫悟空生活在現代社會,因不善處理人際關系而下崗的故事。
3、根據立意需要,將素材的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等另辟蹊徑進行改寫
教師要訓練學生從素材中尋找“空隙”,擴展為富于想象性的空間,不僅需要有對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膽假設”、合理虛構的精神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敘事中,給出了一種新的“詮解”。我們還可以通過超時空鏈接,根據主題需要從宏觀挖掘獨到的敘事結構,進行別具一格的詳略處理,從微觀上把握富有藝術的敘事風格。即使取材相同,亦能于細微處寫出極具個人特色的文章。例如為體現后天學習重要性的主題可以寫《當仲永巧遇呂蒙》;而將仲永的父親當主角來寫可以表現虛榮心的主題,目光短淺或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主題等。
這樣的“故事新編”,妙在“似是而非”,難在“似非而是”,并且首先應在題意的“前提”下創造。文章對于相關古典文學資源的“活用”,對于虛擬情境的逼真描述,也增添了故事的“說服力”與文學性。
4、模仿改造經典構思或經典語言
學生的記敘文,結尾若能來一點“歐亨利式”的收束,會顯示出巧妙的匠心。而經典語言的生命力是很強的。例如魯迅作品中的“按一按,硬硬的,還在”,“吃了么?好了么?”這些語句,許多人都熟知并運用,我們也經常聽到驚訝聲:“哎呀,真是‘運氣’了你!”若能將這些鮮活精彩的語言引入敘述類文章,那必定如畫龍點睛了。例如2005年山東高考佳作《別人的風景你的夢》有這樣的句子:“記著,只有你裝飾了別人的風景,別人才會裝飾你的夢;你若想要別人來裝飾你的夢,那么你要學會去裝飾別人的風景。因為,這世界,本就是和諧的一體,雙贏的存在?!被昧吮逯盏摹稊鄻颉吩?,使人頓覺意蘊盎然,情采四溢。
四.創新寫作時應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