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6 15:38: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語教學與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學習策略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方面,能否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將直接影響到語言學習的效果。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通過分析其理論成果,并運用到大學外語教學中,將對教學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學習策略 外語教學 認知策略 社會策略 情感策略
隨著普通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認知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二語習得研究的重心逐漸從教學法轉向教學過程。學習者是語言學習的主體,對他們進行研究加深了對語言學習過程的認識。語言學習策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來,國內外語言學家通過在語言學習策略研究方面進行的大量探索,發現學習策略在外語習得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學習策略泛指語言學習者為了有效的學習和使用語言而作出的各種選擇以及采取的各種措施,既包括學習者為提高自身語言水平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包括學習者對語言的學習和使用過程的調控,二者相互聯系,互為補充。
根據語言學家O’Malley以及Chamot的學習策略理論,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策略主要有下述三方面:
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為成功的學習語言有意識的利用元認知知識對學習過程采取的管理步驟。它主要包括:1. 計劃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開始前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并據此制定計劃,如選擇學習材料、學習時間、學習方法、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的途徑等;2. 監控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進行過程中根據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斷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3. 評價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根據某個標準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分析和評估,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有效的反饋和參考信息;4. 調整策略,指學習者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補救和調整措施。
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核心部分,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它主要包括:1. 選擇性注意策略,指學習者選擇某些相關信息或重要信息加以注意的策略,它可以對進入大腦的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保證大腦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編碼、貯存和加工;2. 記憶策略,指學習者運用記憶的一般規律對信息進行有效識記、保持和提取的策略,它可以促進大腦對信息的記憶,提高記憶效果;3. 精加工策略,指學習者將新獲取的知識與原有知識聯系起來的策略,它可以促進大腦對新知識的深層理解;4. 組織策略,指學習者將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的策略,其目的是構建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有效加強與提高對所學材料的記憶、理解與表達;5. 思維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運用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等策略。
社會/情感策略。社會策略主要是指學習者為了與其他學習者及本族語者進行交際而采取的行動。情感策略則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于調控情感狀態,特別是抑制消極情感狀態的策略。研究表明,學習者的情感狀態是影響其學習過程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動機、態度、焦慮、信心、個性特征等。
在此基礎上,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又對“語言學習成功者”以及“語言學習欠成功者”在學習策略方面的共同特征進行了探索。他們指出,“成功者”和“欠成功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均能采用某些策略,能否根據任務需求恰當的使用策略將從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學習活動的成敗。Rubin (1975)、Stern (1975)、Naiman (1978)等人分別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歸結起來, “語言學習成功者”在學習策略方面至少具備以下一些特征:1. 積極主動的計劃策略。學習者確立學習目標后,了解學習進展情況,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2. 學術性學習策略。學習者能夠意識到學習是一個過程,把語言作為一系統,分析目的語的特點以及目的語與本族語之間的差異,同時監控自身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調整,已達到準確和恰當使用語言的目的;3. 積極的社會策略。學習者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和交往的工具,通過多種方式尋求交流機會,主動探求語言的社會文化含義;4. 有效的情感策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有較高的動機,有融入或學習目的語及其文化的欲望,能不斷加深自己學習語言的興趣。同時,對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消極情感如焦慮、緊張等能有效的控制。
由此可見,如何選擇和使用學習策略將直接影響到語言學習者的效率和結果。然而,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碰到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外語學習效果感到不夠滿意,這與他們的學習策略的缺失或運用不當不無關系。因此,培養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外語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一方面,從客觀上講,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正確地運用認知策略將有效的發揮人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對大學生而言,探索并發展適合自身情況的學習策略體系對大學階段乃至今后的學習是十分有益的。具體來說,外語教師可以通過適時的提醒幫助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監督;通過測試等方式幫助學生發現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解決方法上給予指導;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構建并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其次,創造使用學習策略的良好氛圍。例如,為使學生有效地運用社會策略,外語教師應激發學生的交際動機,創造交流機會。對于情感策略,教師應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動機,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教師更應適時地介入,幫助學生可其不利影響。
再次,語言習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主客觀因素。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學生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和使用也會有所差別。外語教師應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外語;公用外語;教學策略
一、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探討價值
高職院校的建設目總體而言是根據院校學科內容,有針對性的培養符合專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在眾多專業性學科領域中,高職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專業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獲得的專業知識,也同樣有部分內容具備著專業的特殊性。在此其中,專業外語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借由大量國內外專家學者研討總結所得成果,均通過專業術語形式應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專業外語學習,是確保從業人員行為專業性的重要考量。與此同時,專用外語并非獨立存在,其與公共外語的有機結合,才是保證世界性專業交流的手段,因此,專業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國內的自行發展,其應通過專業外語及公共外語學習,實現國際性專業交流,從而提升并革新現有技術,實現專業的長足發展。由此可見,在專業性人才培養的搖籃中,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的新穎與先進,是保證外語應用的重要手段,同時是實現專業良性發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策略,對地域性專業發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職院校重視并研究發展。
二、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現存弊端
1.教育主體關注偏差致事倍功半。當前高職院校外語教學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體關注偏差所導致的事倍功半。分析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的應用主體可知,其重點落實于受教群體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體應著眼于受教群體的本身。然而,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則是以教師填鴨式教學為主,完全不顧及受教群體的吸收程度與理解狀態,久而久之,無論是專業外語,亦或是公共外語,受教群體都只是一知半解,別說很好的專業交流,甚至連基本對話都有難度,很難達到專業交流水平。2.教育方法運用不當致費時低效。相較于教育主體關注偏差,教育方法應用拙劣則是導致受教群體不能良好吸收并應用外語知識的又一大問題。就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方法而言,雜亂無章,缺少系統性是其最大弊端。專業外語及公共外語分科太細,無法有效實現相互滲透,彼此促進作用,外語語言教學環境建設力度不足,同樣無法良好的實現教學引導。學生主體意識培養不足,無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外語教學中來,更加不利于受教群體吸收并應用外語知識,同時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3.教育興趣培養不足致成果難結。結合以上兩點來看,教育主體關注偏差及教育手法運用不足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將是教育興趣的培養不足。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對學生而言只能是負擔。然而,目前教育教學模式過渡注重知識的教導,而輕視了學生的興趣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知識吸收,并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久而久之,學生將無法正確面對外語教學,更不可能于教學中收獲有益于自身發展的知識內容。
三、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科學落實策略
1.科學定位主體促事半功倍。在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科學落實的過程中,科學定位主體是其教學目的落實的重點所在。就高職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專業需求的特殊性,教學主體的定位準確才能有效促進教育教學發展,實現專業知識的滲透與落實。在高職院校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對公共外語知識的了解,決定了其學以致用的程度。2.時效教育手段促節時高效。保證了教學主體科學定位的基礎上,教學手法將獲得巨大的改觀。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學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先學后教、探究式教學、情景教學等先進教學手段將引入課堂。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疑問學習、情景體驗等多種方法更為深刻的了解并認知所學知識,從而更為科學與合理的運用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3.落實興趣培養促成果凸顯??茖W的教學主體認知與全新模式的教學手段落實,將促進教育以學生興趣培養為優先考量點,落實受教群體的外語興趣培養,從而實現受教群體應用公共外語會話,采用專業外語學術交流。將興趣這一老師引入外語教學之中,外語教學不再會是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會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趣味學習方式,寓教于樂的學習方法,實現興趣培養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從而令專業外語不再冰冷,公共外語更為靈動,最終實現外語教學的生活化、常態化,從而扭轉現行外語教學教育弊端。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外語教學中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教學策略的科學落實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體,科學教育手段,實現興趣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科學發展的重要策略,同時是保證高職院校專業外語與公共外語應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楊國 單位: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志康.高職院校外語專業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就業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關鍵詞:視覺素養 外語教學 整合
科技進步與傳媒發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形態,也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人類進入了視覺文化時代。在讀圖時代和媒介發達社會,語言由口頭語言與書寫語言的“一分為二”,發展為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視覺語言的“三足鼎立”[1]。在這種環境下,當代學生除了需要具備傳統的文字讀寫能力,還必須具備應用媒體的媒介素養以及“讀圖”和“用圖”的視覺素養。所以,媒介素養和視覺素養的培養應當成為當代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成了當代教育中的一個緊迫課題。利用現有的課程框架,將視覺素養的培養與現有的課程設置結合起來,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一、視覺素養教育及其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
“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 這個術語是 John Debes在1969年首次提出。Debes對這個術語提供了如下定義:“視覺素養指人類通過看并同時擁有和整合其它感覺經驗而培養起來的一組視覺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正常的人類學習具有基礎性作用。具有視覺素養能力的人能區分和理解在環境中遇到的視覺行為、物體及符號。通過創造性地使用這些能力,我們就能夠和別人交流。通過鑒賞性地運用這些能力,我們就能夠理解并欣賞視覺傳播的經典作品?!盵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和機構開始重視視覺素養的研究和培養。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CRL)針對高校制定了一份《高等教育視覺素養能力標準》。在這份標準中工作小組提出了一個在多學科、基于信息素養環境背景下的視覺素養定義,“視覺素養是促使個體有效地查找、理解、評價、運用和創造圖像及視覺媒介的一系列能力。視覺素養能力使學習者在生產、運用視覺材料時能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語境、文化、倫理、審美、智力及技術的構成部分。一個視覺素養個體既是視覺媒介的批判消費者,也是知識及文化分享的合格的參與者?!盵3]
由上述視覺素養定義可見,視覺素養涉及范圍廣泛,不僅包括能夠“查找、閱讀、理解”視覺圖像的內容,對圖像的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更包括有效地“表達和創造”視覺圖像的能力,是一種集理解、使用、表達、創造視覺信息為一體的綜合能力。視覺素養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健康的視覺評價能力,通過教育指導他們正確、合理地理解、積極地運用大眾傳播媒資源,從而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完善知識。[4]由此可見,視覺素養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長期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才能獲得發展和提高。
縱觀各國的視覺素養教育研究和培養,除了開設專門的視覺素養課程之外,主要是在學科課程中整合視覺素養教育,這也是各國培養視覺素養的主要途徑和趨勢。從最開始主要通過藝術課、美術課或者是在信息技術課上來培養學生的視覺素養,發展到越來越多地將視覺素養教育融入到學科專業學習或者納入到通識教育中,比如語文、英語等課程中。這種整合性地課程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其視覺素養的水平。
二、視覺素養教育與外語教學整合的可行性
原則上講,在視覺素養教育與具體學科的整合中提倡不拘泥于具體學科或課程。近年來,已有一些國家或學校嘗試在語文或者英語教育中進行視覺素養培養,比如新西蘭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的視覺素養教育,澳大利亞中學的英語課程等。在語言教學中整合視覺素養教育具有可行性,下面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分析整合的可行性。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帕維奧(Paivio)提出了長時記憶中的雙重編碼理論。他認為長時記憶可分為兩個系統,即表象系統和語義系統。這是兩個相互平行又相互聯系的認知系統,表象系統以表象代碼來儲存信息,語義系統以語義代碼來儲存信息。人的大腦對于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和記憶速度要好于語義記憶的效果和速度。也就是說,人腦中存在兩個功能獨立卻又相互聯系的加工系統:一個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加工系統,另一個是以意象為基礎的加工系統。這兩個系統是來自經驗并且在表述和加工關于非語言的實物、事件的信息和語言信息上有明顯的區別。在聯合使用大腦的兩個加工系統時,記憶變得更容易。換言之,即當信息以言語和視覺兩種形式呈現時,可改善記憶。[5]
雙重編碼理論為視覺素養教育和語言教育整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運用雙重編碼理論,可在教學材料中大量呈現視覺材料,提供雙重編碼,從而促進學習者對材料的理解和記憶??梢姡谕庹Z教學中運用視覺信息,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對語言材料(例如單詞、短語、句式、句意等)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學生能通過理解視覺形象來建構知識,使視覺素養的訓練與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相得益彰。
2007年9月26日教育部網站公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6]該教學要求不僅適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還適用于所有小語種以及二外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備的特征。決定了外語語言教學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和社會文化情境,外語課程不能只局限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外語教育必須適應時展做出必要的調整,在關注文字、口頭語言素養重要性的同時,還應培養相應的視覺素養能力,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網絡的普及,多媒體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為外語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資源和視覺文化,為視覺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物質基礎。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通過處理、分析并運用這些視覺圖像來理解其中所涉及的語境、文化、倫理等等內容,從而達到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完善知識的目的。由此可見,從實踐上而言,視覺素養教育與外語教育具有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視覺素養教育與外語教學整合的策略
(一)制定適宜的整合教學計劃
傳統語言課教學主要教授學生口頭語言、書寫語言的知識和相應技能的訓練,重點是書面語的學習及其讀寫能力的培養。視覺素養培養是要發展學生識別、分析不同媒介文本中的視覺元素、規則方法的能力和恰當運用技術的技能及信心。為了把傳統的口頭語言和書寫語言與視覺語言的學習有效結合起來,首先必須明確這三種語言之間的重要關系,確定語言學習以發展書面語言或者口頭語言表達為重,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考慮以下整合原則:(1)口語可支持和增強所有的語言學習;(2)閱讀和寫作是語言能力提高的中心;(3)視覺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是很重要的;(4)書面語言、口語和視覺語言三個維度互相支持和拓展。[7]教師應結合以上問題的考慮,明確整合的目標, 制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計劃, 輔以恰當的視覺讀寫與語言讀寫相融合的技能教學,并進行多層次的意義解讀,把看、聽、說、讀、寫學習維度交融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將視覺文本隱含的主題意義、文化意義、美學意義挖掘出來,并讓他們用顯性的方式,即口語或書面表達將這些意義呈現出來或者進一步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提升他們的視覺經驗。
(二)建設豐富的視覺學習資源
構建良好視覺學習環境離不開豐富的視覺學習資源建設。各種媒介尤其是互聯網是培養高校學生視覺素養的重要渠道。網絡資源豐富、傳播便捷,而且能夠更有效地實現雙向互動交流。在網絡世界里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應根據外語這個學科的特點為學生或者指導學生選擇最恰當的資源和檢索系統來找到和獲得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圖像和視覺媒介,例如插圖、外語電影、時事新聞節目、紀錄片等。
(三)設計融合視覺讀寫和語言讀寫的學習任務
在合理設計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并選擇合適的視覺資源之后,就可以開始具體的教學實踐了。羅雙蘭、于紅衛、張舒予[8][9]黃滔[10]等在其視覺素養教育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參考的建議。即在現有的語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目標,設計融合語言素養、視覺素養、信息素養的培養方案和學習活動。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并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
首先,教師可以使用視覺媒介和視覺信息資源支持聽說讀寫語言學習活動,比如選用與主題相關的圖像來進行各種語言活動:描述圖像、編說/寫故事、提出問題、闡述意見等;或者可以選擇風格、門類各異的優秀電影,并針對電影的特點,由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語言教學之外的視覺素養教學活動,如主題分析、人物性格分析、電影技術環節評析、電影風格欣賞、電影類比、挑錯、電影的發展變遷、寫影評等。通過任務式學習或者探究式學習,促使學生從視覺符號與言語符號的相互轉換中,習得語言讀寫能力與視覺素養,并將其有機地融合為一體,轉化為深厚的綜合素養。
其二,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習目標設計一些采用涂鴉、攝影、DV等藝術形式的視覺作品制作。如閱讀課文后,要求學生運用可視化工具建構理解,設計并制作出人物關系網、人物特征地圖、沖突地圖(沖突是什么?為什么沖突會發生?解決方式有哪些?)、解決地圖(沖突是如何解決的?解決后發生了什么?沖突和它的解決如何影響人物?)或情景地罔(地點、時間、環境)。通過創作內外視覺形象結合的圖像,學生不僅有效地學習了知識,而且創造和表達了他們自己的視覺與語言符號系統.發展語言綜合素養。
四、結束語
基于信息技術支持在學科課程中進行視覺素養教育是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的最佳途徑。高校外語課堂上應充分利用視覺化教育資源,創設視覺化的學習語境,開發學生的視覺性思維和視覺語言,提高學生的視覺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使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有更為全面的感悟。從而實現在外語教學中落實視覺素養教育的目標,又促進語言教學與媒介技術、批判性思維、探究能力、信息能力有效地融合。
參考文獻:
[1]任桂平,倪文錦.國外語文能力的新視點[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36-39.
[2][4][10]黃滔. 視聽說課程框架內的視覺素養培養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08,(11):77-80.
[3]羅雙蘭. 解讀美國高等教育視覺素養能力標準[J]. 電化教育研究,2012,(10):110-114.
[5]張倩葦.視覺素養教育:一個亟待開拓的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2,(3):6-10.
[6]《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http:///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
2.shtml
[7]English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EB/OL].
http://minedu.govt.nz/web/downloadable/d13550_vl/eng- -nzc.pelf.
[8]羅雙蘭,張舒予. 新西蘭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的視覺素養教育及其啟示[J]. 中國電化教育,2009(5):80-83.
【關鍵詞】大學英語;參與式教學;英語課堂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首先,教學思想相對滯后。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曾在48 所院校900 位大學英語教師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黃藝花2011 .12),60%的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活動就是“講解課文”和“做課文練習”,84.5%的教師認為讓學生參加課堂活動是浪費時間,只有3%的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口語活動。這說明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仍沿襲傳統的教學理念,對現代教育思想和語言特點及教學方法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意識,教師的現代教育意識薄弱,對大學英語教學是致命的威脅。其次,在調查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類型時, 75%的學生趨向于英語應用類, 并希望能從后續課程的學習中提高聽力水平及口語水平, 學會實用英文信函、合同等寫作的學生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82.6%和55. 3%。這說明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學生已在心智上走向成熟、理性,已意識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 英語在各類職業對外交往、瀏覽信息、商務活動中的工具性作用, 50%的學生希望通過英語國家文化類選修課程的學習較為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這說明了學生已體會到文化對語言學習和應用的重要性, 希望通過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來提高英語綜合應用的能力(霍玉秀2010.7)。
夏紀梅(2009.1)在談到教學研究時指出:“對于一線的普通教師來說,要做的研究應該是基于課堂的、來自實踐的、結合自己教學的研究”也就是說,作為一名外語教師,我們不僅需要研究語言教學的本身,更需要研究具體課堂教學遇到的問題。英國語言學家W ilk ins(1972)認為: “外語教學好壞取決于教師和學生,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多種因素, 而學生是內在因起著決定作用?!比绱丝磥恚瑢W生進行外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其參與外語學習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外語學習的效果。Jeremy Harmer(2000.F20)認為好的課堂教學設計應是協調一致(coherence)的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的巧妙結合。參與式教學設計( Participatory design,簡稱PD)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設計方式。共同參與式外語教學法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參與式教學設計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發展自學能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訁⑴c中的“參與”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大學生畢業后能否勝任社會需要,這不僅與教學目標的設置相關,更與課堂教學有關。也就是說課程設計不可脫離社會實際需要,應該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思想。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 是教與學的整體協調活動。教師在材料選擇、課堂活動設計、教學組織和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以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進入拓展課程階段,關注參與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是大勢所趨,具有改革的現實意義。
1 參與式教學形式的理論來源
參與式外語教學模式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教學模式??梢约ぐl學生求知欲、培養興趣、發展自學能力,同時讓學生心領神會、動手動腦,形式輕松愉快地獲得語言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該模式的基礎是心理學理論。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培養,讓學生掌握外語,并提升用其進行交際的能力。“共同參與式教學法”理論正是根據這種具體需要而建立的:在教學關系上,師生之間的實際關系,從昔日的“主從關系”、“上下級關系”變成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老師和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交流?!肮餐瑓⑴c式教學理論”突出強調了“共同”二字,在課堂中師生共同面對學習任務,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任務,也是教師的任務。師生雙方都彼此需要,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通過充分的交流、溝通、學習,從而消除學習中學生的緊張和焦慮感,也鼓勵了學生獨立自主,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參與式外語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外語學習中的體會與感受,一起分享外語學習中的快樂與經驗,逐步掌握一門外語。應以教師轉變觀念、轉變角色為前提。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統一。這需要我們改變過去的教師課堂上滿堂灌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發掘、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共同參與是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由心理學而來,是通過力求激發求知欲,培養廣泛的興趣,發展學生自學能力,鼓勵其動手動腦,通過生動活潑的互通教學,輕松愉快地獲得語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由原來絕對權威變成了教學過程的主持人、協調者和促進者,而學生的角色由原來的被動接收者,變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研究者、參與者。
2 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及應用
2.1 參與式英語教學模式的特點
2.1.1 給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學習英語,交流思想。
2.1.2 引導學生建立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性、能動性和培養自學能力。
2.1.3 吸收了各種外語教學方法的精華,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2.1.4 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收獲的快樂。
2.2 參與式英語教學模式的應用
2.2.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在比對、選擇教學材料的時候,要極力做到把教材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緊密結合在一起,要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素材,爭取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大學英語的拓展課與普通課程教學活動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以實用為主,以夠用為度;而后者則側重英語語言的教與學。因此,大學英語拓展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更加側重外語的實用性而深受學生喜愛。
其次,教師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要以激發、鼓勵為主,盡量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在哪里,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什么,而不是逼迫學生學習。由教師逐步引導、啟發學生改變學習態度,由“要我學”逐漸轉變為“我要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要注重“以學生為本”,通過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學習外語的需求與困難,從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真實需求出發,合理規劃教學內容。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可以使“教與學”的能動火花相互碰撞,彼此促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其內在動力,使其能更加主動地、積極地進行外語學習。
2.2.2 引導學生間相互合作學習
認知理論說明,英語學習、了解、使用的過程也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融合、交替的過程,也是個體語言能力從書本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日常的自動應用的進程,而這種“結合”與“轉化”都離不開學生的自身學習活動才能得以實現。所以以學生為作為教學的中心是現代語言教育的實際方向,是符合語言類學習的實際規律的,也就是共同參與式教學理論的核心。因此,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貫穿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始終的角色關系為:教師由原來的課堂知識輸出者,變成學生的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協調者;學生由原來課堂知識的被動聽課者,變成課堂中自覺的學習者、研究者和參與者。這樣的角色才更加符合現代外語教學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以及學生們之間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當前很受研究者們的重視,雖然它的教學形式非常豐富,但各種教學模式之間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先給學生分組,每個小組人數不要超過5人,以確保每個同學都能夠參與到集體學習任務中去。讓學生們在小組中展開學習,也可以在小組之間展開學習,大家互相幫助,充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這樣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教師只進行引導而非直接的教學管理。由此看來,合作學習的意義很廣泛,它包含了多種學習模式,更加強調集體協作來完成教學活動和教學任務。“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扶持、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
2.2.3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精講引導
隨著教學設備科技化的進程,在教學設備上,許多學校都進行了改革,在教室里為教師和學生們配備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器材,比如投影儀、投影幕布取代了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模式,加上電腦、影碟機等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師可以通過對這些教學設備的使用,更加直觀、更加鮮明的向學生展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收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對這些現代教學設備的使用,雖然可以便利學生了解到有聲又有圖的英語教學材料,但教學主導依然局限于教師本人,而非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想真正的改變教學模式,由教師主導改變為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除了在教學設備上需要更新,還需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改變。現在所推行的CAI可見制作對教師的教學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再僅僅是在傳統意義上的紙質書本上備課,而是要學會使用不同的軟件編輯、制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材料。出于這點考慮,學生需要配備學習計算機,使之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真正的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而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搜索所需學習材料,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如此,便能真正體現共同參與式教學的精髓: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共同參與相互交流,共同實踐。該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教學活動中相互影響,共同合作。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通過總結課本中的重要詞匯和語言點,圍繞語篇和語言結構進行歸納、總結,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Imaginative power)、智力(Intellectual power)、和創造力(Creative power)。在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培養學生多種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就語言教學當中的篇章教學而言,教師通過提高學生對各種文章題材的分析技能,引導學生欣賞、體會英語的語言藝術,分析不同作者用英語語言表達其具體思想的技能。教師根據課文文章中的不同題材,設計出形式多樣、題材各異的討論題,讓學生們分組進行討論;或是復述故事、翻譯課文;或是分角色進行表演;或是進行具體的問答練習。教師可以利用每篇課文文章,將其都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基本素材,培養學生的表達、表演、表述等實際能力。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共同參與的實踐中,掌握各類學習英語的具體技能,同時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3 總結
共同參與式英語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發掘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同時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也能起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上重要的作用。把共同參與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拓展課上,則更加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高,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實用知識。
共同參與式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和英語學習的綜合素質;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互動。其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形式,而采用在課堂上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模式。當然,“共同參與式”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廣大英語教師勇于探索、實踐,在課堂上不斷積累,交流活動相互學習,不斷完善、豐富、充實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更加順暢的掌握外語。也使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在參與式教學法的指導下達到教與學內在統一的更高境界。
【參考文獻】
[1]黃藝花.試論大學英語如何實施有效教學[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2]霍玉秀.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的思考[J].語文學刊,2010(7):149-150.
[3]夏紀梅.論教師研究范式的多樣性、適當性和長效性[J].外語界,2009,1.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共外語;改革;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31
1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公開外語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專業的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才是目前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也是高職院校教學的目標。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加快,國際教育交流日也較為頻繁,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方法和辦學模式以及內容在對各國相關院校外語教學和教育部門相比較下,顯得過于古板、單一、陳舊等等問題。有很多高職院校不斷強調專業課的學習,打著就業向導的招牌,不斷的刪減公共外語課時。而很多就職于高職院校的學生通常目的性很強,大多是將就業作為目的的學習,另一部分學生則是認為外語對于未來的就業崗位沒有用處,尤其一些本身對外語學習沒有興趣并且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會更加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外語教材較單一實用性不高,難易度不適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障礙。
2 工作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改革
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是外語課程設置的目標,教學內容的改革,是真正滿足職業教育的要求,更是高職院校外語教學的重點及難點。當前大多高職院校的外語教學課程一般都是墨守成規依照教材組織和本科教學大綱來教學。社會的需求和高職教育的發展,使得課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教材的選擇也很重要,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真實水平的很有必要,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從而建立真正符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外語的課程設置應該考慮到學生未來的崗位及就業能力,因此重點是課程教學崗位化,構建能力體系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就業,加強就業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將課程設計與就業崗位能力的分析,確定學生具備基礎性的就業能力后,才能準確有效的制定教學課程體系和定位。譬如,畢業生將從事的崗位是工程預算員、導游、企業材料員等,文字處理、電話溝通、外事接待、口頭表達、交際禮儀、談判能力、等都是這些崗位所需要具備的要求,因此課程的設置安排就依照以上分析來規劃。
教學設計基本原則按照以下六點進行: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能力目標、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來訓練職業崗位能力、以學生自身作為主體,讓知識實踐理論一體化。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來驅動是高職院校外語課程的教學的目標,分配任務,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性職業技能,一個職業技能是一個模塊,加上課程介紹共7個模塊,模塊下的項目是學生要完成的實踐任務。課程分為兩期共90學時。這些項目語言的要點是要考慮到學生畢業后會觸及到的實際工作性質,讓學生熟識工作的流程,以便達到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級別。
(1)使用外語接待客戶,為客戶提供幫助。掌握(時間、地點等)狀語從句,熟練掌握詞匯和詞組。 可以使用聯想記憶和同根詞記憶的記憶法學習。學生可以自己養成寫外語隨筆的習慣。
(2)流利地與客戶電話交流。熟練掌握電話繪畫常用語和專業句式。院??梢越M織單詞記憶賽(如聽力和聽寫比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記住單詞最多的學生為優勝者,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3)鍛煉學生文字處理能力。練習模擬套寫常用的外語文件應用模板(如簡歷、通告、備忘錄、申請信、電子郵件、傳真、邀請函等)。熟悉外語應用文寫作的要求、格式和寫作技巧。教師派下任務,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完成初稿――在經老師指導后歸納總結格式錯誤,修改和完善――寫作任務完成。
(4)用外語進行小型商務談判和商討合同條款。 語法:副動詞、行動詞;熟練掌握商務、建筑材料等詞匯。 分組分角色朗讀材料;熟讀專業詞組和句型;模擬談判現場。
3 教學改革目標--自主學習
外語是一門語言工具,和其他課程有所區別,因此不僅僅是答疑解惑和傳道授業而已。想要從根源上提升教學質量,就需要改變傳統守舊的教學思維模式,將原本灌輸式的理論教學逐漸引導改變為自主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建立一種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教學目標,也才能讓學生成為主體,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發展的前提下,充分的發揮自身潛能。
當前,我們可以從很多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中發現,影響外語學習過程的因素有很多,如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學習的興趣程度、語言輸入的質量、數量和方式等等。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當務之急必要的任務目標,創建一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自主學習的機會且在課外有正確有效的學習指導。
總之,在自主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按照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自己自主的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討問題、總結歸納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及知識的探索發現者。而教師本身也需要不斷的完善自我的各項能力,轉變觀念,善于結合教學內容,真正的做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為社會培養出需要的合格型畢業生。
4 結語
綜上所述,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體現了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一大優點,有效的提高了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效果和教學內容的改革。但在教學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存在,這時就必須要教師以及學校的教育管理部門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為社會提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寒,黃奕云.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
【關鍵詞】依托;內容;大學;外語教學;模式
依托課程內容進行外語教學(content2basedin2struction)(以下簡稱“依托式外語教學”或“CBI”)是指將語言教學建基于某個學科或某種主題內容的教學之上,把語言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在提高學生學科知識和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其語言水平的提高.雖然國內外有眾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但在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下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模式研究尚處于摸索階段。
一、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的定義及其特點
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即使指在大學外語教育中將某一具體學科或主題內容設定為教學基礎的外語教學模式,依托式外語教學主張將學科知識與外語教學相結合,它強調在實際應用中將英語看做學習主題知識或學科的媒介和工具,這樣在提高大學生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有效的提高他們的外語水平。經過分析我們發現,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依托式外語教學教學必須以學科知識或主題內容為教學的核心;其次,依托式外語教學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必須使用真實可靠的語言材料;再次,依托式外語教學還要保證新的學科知識和外語知識的學習;最后,依托式外語教學的課程設置與內容必須符合不同大學生群體的需求。
二、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大學生的外語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而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往往很難滿足現代大學生的需求。為此,不少高校在外語教學中都采用了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模式。依托式外語教學對提高大學生的外語水平十分有效,但是其在具體時間中還是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一)大學生的外語口頭表達能力差,不利于依托式外語教學的開展。在當代不少的高校中,為了順利的通過各種外語考試,很多大學生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學習外語,但是其學習的重點一般都是書面外語知識,而忽視了外語口語的訓練,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外語口頭表達方面往往比較薄弱。
(二)不同大學生對外語學習的基礎不同,依托式的外語教學很難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在現代的高校中,學生的外語水平可以說是參差不齊的,因此,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在選擇教學內容上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在現在的各高校中,一般是一個教學內容適用于多個班級和專業,這種方式是十分不合理的,可以說現代高校中外語教學的內容往往很難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三)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缺少專業教材的支持。教材是各項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和標準,教材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效果。但是對于依托式外語教學來說,由于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在我國實行的歷史較短,因此,我國關于該模式教學的專業教材十分的稀少。
(四)高校中依托式外語教學缺少專業的外語教師。我國傳統外語教師大多只需要了解與英語專業相關的知識即可。但是,對于依托式外語教學的教師來說,他們不僅要掌握專業的外語知識,還要掌握一門或多們學科知識,以便依托式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加強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實施效果的措施
經過研究調查,加強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實施效果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各高校應該強調外語書寫能力與口語能力的并重。外語口語是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模式進行的基礎,因此,各高校都應該重視學生口語的訓練。首先,在外語課程的內容設置上,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口語訓練的強度,給予學生訓練口語的機會。其次,學校在進行外語考核時,不僅要有“聽”和“寫”的內容,還應該有“說”的內容,加強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
(二)采用分級教學的模式,顧及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選擇單一的教學內容進行依托式外語教學,往往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的需要。而分級教學則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教師可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考核評定,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選擇相對難度較大的學習內容,而對于外語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可適當的調節教學內容,先讓其接受一定的外語技能培訓,在讓其進行依托式外語的學習。
(三)充分開發適合依托式外語教學模式的教材。首先,廣大的外語教材編寫者和開發商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應該多與各高校的專業外語教師進行溝通,根據教學的實際需求編寫外語教材,保證外語教材的有效性。其次,開發商還應該加強與教材相關的教學軟件、網站等輔助教材的開發,保證大學外語教材內容的豐富性。
(四)加強高校外語教師的培訓。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因此,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各高校應該加強教師對依托式外語教學的了解,使其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其次,各高校應該注意外語教師學科知識的培訓,使其能更好的將學科知識與外語知識相融合。綜上所述,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還能充分的訓練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外語學習效果。因此,在當代的大學中實行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參考文獻】
[1]周麗.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環境中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模式研究[J].大家,2012(05)
[2]陳巖.內容依托教學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魯東大學,2013
【關鍵詞】跨文化 外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045-02
一 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跨文化交際學是建立在傳播學等學科基礎上,與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化學以及社會學等相互交叉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缥幕浑H研究主要涉及其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較研究、跨文化交際過程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
二 跨文化交際的發展歷史
1.跨文化的起源
跨文化交際比較系統的研究起源于美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政府發現其派出海外的外交官外語基礎差,且對所在國家的文化也不了解,這極大地影響了外交工作的開展。因此,美國在1946年通過了《外國事務法案》(Foreign Service Act),成立了外交學院,為其外交人員提供系統的崗前和在崗跨文化交際培訓。美國最好的語言學家為其制定和實施培訓計劃,其中不乏著名的語言學家George L. Trager和文化學家Edward T. Hall。前者在語言培訓方法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的觀點獨到,論述精辟,后者是被公認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之父,他的經典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被譽為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第一部專著。
2.跨文化交際學科的建立
世界政治形勢、經濟形勢的變化帶來了經濟和政治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美國的跨文化培訓計劃得以在軍、政、外交領域和跨國企業逐漸普及。這些現象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Leeds-Hurwitz(1988)認為Gudykunst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Current Perspectives》的出版標志著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建立,從此,跨文化交際成為熱門的研究課題,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學科進入了深入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如William B. Gudykunst、Judith N. Martin、Michael Paige、Stella Ting-Toomey等研究學者,且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成立了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學術機構,如美國的跨文化教育、培訓和應用研究協會,跨文化交際國際研究院,中國的跨文化交際協會,日本的SIETAR-Japan等機構。學術期刊有美國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和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nual。這些機構和期刊的建立為跨文化交際學這門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論發展平臺。
3.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
中國的第一屆跨文化交際國際學術研討會于1995年在哈爾濱舉行,這也標志著中國跨文化交際協會的成立。中國的跨文化研究與美國和其他很多國家有所不同。首先,中國的跨文化研究的主體力量是從事外語教學的老師及外語類專業的研究生,而美國都是由國家、政府主導,由著名理論學者來執行推進的。其次,中國的跨文化研究課題主要是與外語教學相關的課題,主要為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理論支撐,而美國的研究課題主要是以國家對外政治、經濟交流為出發點,服務于這種政治和經濟目的。最后,中國的跨文化研究課題和方法相對狹隘、單一,而美國的研究方法和課題相對來說要豐富些。
三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門語言即是一種文化體系的載體,因此,語言與文化、思維方式、世界觀、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要實現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際,僅掌握語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掌握這門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系受到了語言學家,特別是社會語言學家和語用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更多地借鑒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這使得語言學的跨學科性的特點更加明顯。
由于跨文化交際和外語教學的這種密切關系,因此許多專家、學者致力于把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在美國,來自語言教育領域和跨文化學術研究機構已經開始合作。美國教育部下屬的語言習得高級研究中心主持的外語教學中文教學的研究是影響最大的,最能反映這種趨勢的合作活動。這項研究是以1991年5月在明尼蘇達大學舉辦的主題為“第二語言課程中文化學習的跨學科視角”的研討會為基礎,由一批著名的語言學家、外語教育學家和跨文化交際學家共同參與完成,并出版兩本題為Culture as the Core: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Curriculum的文集,為外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學和跨文化培訓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在中國,很多外語教師都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嘗試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但由于缺乏較成熟的跨文化外語教學模式和系統的理論支撐,這種嘗試通常比較隨意,缺乏深入,且外語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難以把握,效果不盡如人意。當前,我國在這方面研究的專著有張紅玲的《跨文化外語教學》、賈玉新的《跨文化交際學》、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等著作。
四 跨文化外語教學在我國遇到的問題
1.外語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
外語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且還是文化教學這一觀點已被我國外語教育界普遍認可。在外語教學中增加文化的教學比重已成為熱議的外語教育改革話題。跨文化外語教學需要外語教師在課堂上傳授語言和文化兩方面的知識,是以外語教學為主、輔以文化教學,還是以跨文化交際教學為主?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把兩者都學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沒有系統的跨文化教學理論和成熟的教學模式,如何把握外語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就成了難題。
2.外國文化與我國文化之間的關系
外語教學中引入文化已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但在外語教學中引入什么文化,怎么教仍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
歷史上,我們學習外語是出自實用主義的角度,是為了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實現“洋為中用”的目的?,F在的外語教學不僅僅是學習一門語言那么單純,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我們需要培養既掌握外語又掌握文化的跨文化交際人才,以滿足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對外頻繁交往的需要。因此,我們在外語教學中開始重視外國文化的教育,而現在的外語教學在文化教學中過分強調外國文化而忽略了本國文化,這就造成了我們現在學界熱議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即我國學生在掌握外語的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主體意識,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國外文化的過分推崇,有些外語類院校對國外文化、節日的掌握程度超過了本國文化,貶低或忽略了本民族文化。
要避免這種“中國文化失語”想象,就需要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主題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和自信;就要求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傳授外國文化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如何將本國文化用自己所學的外語知識傳播出去,達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效果。
五 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展望
跨文化外語教學是外語教學的一個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外語教學時,要注意對學生文化進行文化教育,在提高學生外語水平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具有淵博知識、對兩國文化都有廣泛了解和深刻認識的學貫中西的外語人才;用批判的眼光來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恢復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樹立起中國文化的獨特立場,從中國人的視角開展研究,用中國人的身份進行跨文化對話,發出中國外語人的聲音。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學習的是外國文化,但最終目的是在汲取外國文化精髓的同時,把本國文化精髓弘揚出去,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正如我們常說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是今天外語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潤清、鄧炎昌.語言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