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6 00:10: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貿易物流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重慶;國際物流;影響
中圖分類號:F2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173-02
通過“一帶一路”大通道,重慶可以直接與東亞及歐洲相連。同時,通過和中巴、孟中鐵路,重慶還可與海灣地區互通有無,實現快速高效的國際物流。因此,隨著“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迅猛發展,重慶作為樞紐城市,其國際物流發展必將呈現以下新特點:
一、重慶作為國際物流節點的作用日趨重要
“一帶一路”連通了我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促使我國產業布局向縱深發展,從而加速了重慶等中西部城市的經濟發展。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重慶逐漸形成以空港和碼頭為中心,鐵路、公路、水路為連線的國際物流立體網絡。
近年來,重慶國際物流規模迅速擴大,2015年,“渝新歐”貨運量高達2.1萬標箱,實現同比增長97%,彰顯了重慶作為國際物流節點的地位和作用。
二、“一帶一路”增加了重慶國際物流備選線路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提高了重慶國際物流通道的貨運量,而且大大拓寬了重慶國際物流線路的選擇范圍。首先,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化,重慶地區的貨運量急劇增加,2013―2015年兩年時間,“渝新歐”專列的開行次數及貨運數量就增加了大約3倍。其次,雖然重慶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但是,一直以來,重慶的進出口都主要依托東部沿海港口,這是重慶的國際物流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的最大瓶頸。隨著“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戰略,多條境內物流大通道的開發,令重慶有更多的選擇。如今,重慶的國際物流不單單可以通過原來的東部港口完成,還可以通過“渝新歐”大通道直接運送到歐洲,從而大大縮短物流時間,節約物流成本。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重慶到西歐的貨物,以前只能水運到上海,再通過海運到西歐,全程2.2萬公里,需40天。但是,隨著國際物流大通道打通,可供選擇的路線就大大增加了,通過“渝新歐”到西歐一共1.2萬公里,運輸時間僅需13天?;蛘?,通過公路運輸到東盟,然后經印度洋到達西歐也只有2萬公里,運輸時間30天。
三、“一帶一路”大通道將重慶推到國際貿易的前方
長久以來,由于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靠近海運港口,通過國際海洋運輸發展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而重慶位于西部,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的發展則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然而,“一帶一路”大通道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F在,重慶的汽車零部件和機電等附加值高的商品不用再運到東部口岸出口,而是通過“渝新歐”鐵路更加快速高效地出口歐洲。同樣,中亞、歐盟等地區的汽車、特種鋼材等高貨值或時效要求高的商品也通過該通道運送到重慶或轉運到中國各地。
四、“一帶一路”賦予重慶更高的國際物流集成和協同作用
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樞紐城市,重慶地處各通路無縫連接的交叉點,要求重慶起到更多國際物流的集成和協同作用。重慶果園港2015年開通的進港鐵路專線將“渝新歐”鐵路與長江水道連接,從而打通了重慶與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國際航運,使其國際物流樞紐的地位更加重要。同時,果園港區的進港鐵路還連通了渝懷鐵路,為周邊地區的鐵水聯運提供了無縫對接。而渝黔、渝昆、蘭海等高速公路也都直接通達果園港區,可快速完成公水聯運。
另外,重慶兩江新區也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大力發展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無縫連接。2014年底,重慶兩江新區開通了一條鐵路專用線,連接渝新歐鐵路和長江,從而大大提升了重慶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集成和協同作用。
五、“一帶一路”帶動了重慶商貿物流的發展
根據重慶市政府的規劃,到2020年,將重慶基本建成有影響力的中國重要商貿物流中心。南彭貿易物流基地是專為發展重慶與東盟貿易而設立的物流基地。通過該基地,東盟的水果、木材等優勢產品可以更加快速、全面地進口到重慶乃至西南地區。相對地,重慶及周邊地區的機電、建材、汽摩等產品通過該基地出口到東盟國家,可以節約2/3的時間。另外,重慶珞璜鐵路綜合物流樞紐項目工程等大型物流樞紐和物流基地的建設也將提升重慶作為商貿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從而促進重慶商貿物流的升級和發展。
六、“一帶一路”推動重慶制造業物流發展
隨著勞動力成本日趨上升,我國勞動力成本已相當于周邊發展中國家的2~7倍,給制造業帶來空前的壓力,這也必然推動我國制造業的更新升級。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逐漸喪失,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必然會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但這些工業制品的國內市場卻在不斷擴大,所以必然運回國內。另外,重慶的制造業升級后,企業將技術含量低的環節轉移到國外,但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較高的環節仍留在重慶,這將深化重慶與境外的制造業合作,從而推動制造業物流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霞.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物流服務模式研究――基于渝新歐國際通道[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電子商務在今后二個時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將會給建立在傳統經濟貿易方式基礎上的我國稅收制度和稅收征管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面對這一挑戰,采取有效的稅收政策鼓勵電子商務的發展,并解決其中存在的稅收問題,是一個函待解決的問題。
一、電子商務對中國稅制產生的影響
(一)電子商務對稅收原則產生的挑戰
1、電子商務將影響稅收效率原則的實現。稅收效率原則指稅收作為政府調節經濟的有力工具之一,應滿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充分且有彈性;二是節約與便利,三是中性與校正性。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對稅收滿足這三方面的要求不下--帶來了沖擊:
電子商務對,"充分且有彈性"要求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充分性"要求的沖擊上。"充分性"是指稅收應能為政府活動提供充裕的資金,保證政府實現其職能的需要。而電子商務使目前的稅基和稅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電子商務婪易中廠商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直接進行交易,超越了時空具有流動性、隱蔽性的特點。這將造成某些碑基的喪朱或轉移。使稅款的流失風險加大。傳統交易方式下分攤于中介者之間的稅基在網上直接交易情況下,可能芒喪失或轉移,進而會導致稅款流失。
"節約與便利"的要求是指稅收盡可能的減少征管成本,稅收制度能方便納稅人,盡可能的減少繳納成本。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可以直接免去中間人如人、批發商零售商等而直接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中間人的消失,將使許多無經驗的納稅人加入到電子商務中來,這將使稅務機關工作量增大。另外,電子商務的"無址化"和"無紙化"使稅務機關在確定征稅對象、納稅環節、納稅地點、納稅期限時都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問題,稅務機關必須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這些問題,這無疑將影響到稅收的征管成本。由于電子商務具有交易主體的可隱匿性,有些交易物的無形性,交易地點的不確定性,交易完成的快捷性等特點,仍按傳統繳稅方式繳稅,納稅人為了按時足額的繳稅,將禱投入更大的繳納成本。
電子商務對"中性與校正性"的要求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中性"要求的沖擊上。稅收的中性是指對不同的產品或勞務,不同的生產要素收入,不同性質的生產者的課征,應采取不偏不倚、不抑不揚的稅收政策,使不同產品、服務、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能反映其相對成本,保持市場自發調節所能達到的資源配置效率狀態。電子商務與傳統貿易的課稅方式和稅負水平不一致,因稅負不公而導致對經濟的扭曲,因而會對稅收中性原則產生沖擊。
2、電子商務將對稅收公平原則造成沖擊。稅收公平原則是指稅制設置應使每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并使每個納稅人之間的稅收負擔水平保持均衡,如果每一種稅能夠以公平方式對待每一個納稅人,公正的影響納稅人稅前和稅后的盈利水平,則這一種稅可認為是公平的。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建立在國際互聯網基礎上的這種與傳統的有形貿易完全不同的虛擬。貿易形式,往往不能被現有的稅制所涵蓋,導致傳統貿易主體與電子商務主體之間稅負不公。具體表現如下:
(1)資金流與物流不一致給增值稅帶來的問題。如在企業與企業朽電子商務活動中,如在甲企業和乙企業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情況下,乙企業在網上訂購了甲企業的產品,貨物要通過電子商城的支付平臺劃轉給甲企業,也就是貨款先劃人了電了商城的賬盧。電子商城在以一定比例扣除手續費之后,再將剩余的貨款劃人甲企業的賬戶,甲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給乙企業,并將貨款移送到乙企業。按照現行增值稅的規定,在貨物買賣過程中,資金流與物流的方向必須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則購進貨物的企業不能抵扣該筆貨物的進項稅額。這樣,乙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采購的原材料或商品非但沒有降低成本,反而增加了企業的稅負。另一方面,如果甲企業僅以實際收到的款項作為計稅依據,無疑減少了增值稅的應稅收入。
(2)電訊企業提供的電子服務與普通企業提供的電子商務服務目前執行的營業稅率不同,電訊企業按3%繳納營業稅,而其他企業則要按5%繳納營業稅。
(3)稅法對網上的訂單、合同是否與傳統的書面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還未作出明確的規定,所以暫時對網上的訂單、合同沒有征收印花稅。
(4)網上提供應稅勞務或轉移無形資產,認定起納稅人十分困難。在跨國交易中,當以數字化方式通過因特網提供勞務或無形資產給境內使用時,應繳納營業稅。但是,當外國勞務提供者直接面向大眾消費者時,就難以認定勞務提供者在國內是否有經營機構和人;無形資產的受讓者在網上交易(特別是數字加密技術普遍采用)的情況下很難確定。這樣,就很可能出現本應為營業稅的納稅人卻沒有納稅的情況。
(二)電子商務將對現行的稅收征管方式造成沖擊
論文摘要:在明確現代物流業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物流信息化建設經驗,分析了南京現代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南京現代物流業發展特點和趨勢,提出了通過構建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應用對象的各類物流信息平臺來加快現代物流信息化建設,從而促進南京企業內部物流與第三方物流的協調發展。
物流外包策略的實施需要企業內部以及工商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有效協調。在對南京一些工商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調研時中發現.物流產業的這種協調發展面臨很多障礙。工商企業有外包物流業務的需求,但對承接物流外包業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有許多顧慮:第三方物流企業抱怨工商企業不肯釋放物流業務;政府相關部門在推進地方物流產業發展過程中有意協調工商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又往往困惑于沒有合適的指導措施。隨著商業環境的變化,信息流已成為物流系統的關鍵因素,信息化成為提供跨企業、跨區域高質量物流服務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快南京現代物流業信息化建設是促進工商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政府相關部門推動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切人點
1現代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及主要內容
物流信息化指通過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平臺和信息裝備等對物資的生產、采購、運輸、倉儲、加工和配送等物流全過程進行信息的采集、交換、傳輸和處理.實現物資的供應方、需求方、配送方、儲存方等的有效協調和無縫銜接,從而構造出高效、高速、低成本的供應鏈體系[。物流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基礎環境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企業(或機構)的內部信息系統建設。
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必由之路,物流信息化也是電子商務的必然要求。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的發展,使現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發展表明.電子商務交易額中80%是企業對企業(b2b)交易,電子商務帶來的這種交易方式的變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進一步向網絡化發展。
2發達國家和地區物流信息化發展狀況
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對貨物進行跟蹤、分揀等;基于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進行企業內外的信息傳輸,實現訂單錄入、處理、跟蹤、結算等業務處理的無紙化,實現企業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換。由于貨物包裝形狀和規格各異.為便于機械化裝卸及各種方式聯運,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標準,統一了貨架、托盤、集裝箱的尺寸標準。日本的豐田物料搬運公司以自動搬運技術為基礎,將搬運(無人搬運車)、保管(自動倉庫)、控制(系統軟硬件)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支持所有行業的物流。
美國通過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供應商和客戶的信息共享,運用準時制(jit)、供應商管理庫存(vmi)、協同規劃、預測和補給(cpfr)等供應鏈管理技術,實現供應鏈伙伴之間的協同商務.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美國國家運輸交易市場利用internet技術,為貨主、第三方物流公司、運輸商提供一個可委托交易的物流交易公共信息網絡。美國capstan公司建立了一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以會員制方式提供服務,將采購商、供應商、物流服務商、承運人、海關、金融服務等機構集成到平臺上。日本的住友、三井和三菱等三大綜合商事,2001年就共同合作構筑電子物流信息市場,將商品電子貿易與物流運輸兩大項業務同時在互聯網上完成,從而在日本國內構筑起第一座最大的電子物流信息市場。
美國廣泛應用倉庫管理系統(wms)和運輸管理系統(tms)來提高運輸與倉儲效率,例如沃爾瑪同休斯公司合作發射了專用衛星,用于全球店鋪的信息傳送與運輸車輛的定位及聯絡,公司運輸卡車全部裝備了衛定位系統(gps),總部實時掌握每輛車的位置、裝載的貨物、目的地等信息,合理安排運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發揮運輸潛力。許多歐洲供應商在配送系統中使用企業資源計劃(erp),用來提高配送速度和提高供應鏈中的信息流。在德國,有一定規模的同際貨運、運輸公司、船運公司,幾乎在決策、管理、操作各環節都有相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德圍口岸部門也建設了相應的進口報關系統。
3南京現代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信息技術應用和基礎環境建設方面
于南京缺乏大型的第_二方物流企業,多數中小型物流企業是傳統儲運企業的翻版,尚不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根據調研,在閏外物流企業得到廣泛應用的條碼、rfid、gps/gis和edi等現代信息技術往南京物流企業中的應用情況不夠理想。立體倉庫、條碼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導向車輛系統、貨物自動跟蹤系統等物流自動化設施應用也不多。在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方面.南京是我目重要的通訊信息巾心.是我同長途交換中心和傳輸中心之一,南京目前已經形成了廣泛覆蓋、高速互聯、具備多種服務能力的信息基礎設施,電信、廣電、計算機3個網絡也都有了較快的發展。
3_2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方面
2003年南京王家灣物流中心建立了物流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載中心和海關監管點,是南京第一個以先進的計箅機網絡技術為支撐,以物流為載體,進行電子商務交易的綜合物流信息中心。在運營一段時問后,由于規模較4,lf9物流貨運商存在進人壁壘,導致最后該信息平臺被棄用同時隨著王家灣物流中心的物流職能向丁家莊物流中心轉移.王家灣海關監管點也已_并入龍潭港保稅物流中心。
目前南京的政務性公共信息平臺、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口岸平臺、各類交通監管信息系統及某些特殊商品監管信息系統,分別已在各有關職能部門主持下開始運作但南京現代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一個具備企業內部物流體系和第三方物流體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現代化物流信息平臺,這個信息平臺應該是對目前各分散在不同企業和部門的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具有可視化的特性。
3.3企業內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
工業企業方面,南京的電子、石化、鋼鐵、汽車和電力五大支柱產業的企業廣泛使用管理信息系統或erp系統.已構建了較好的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但這些企業內部信息系統更多的用于生產物料管理、財務管理、行政管理等.能真正用于物流管理的還不多。商貿企業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南京已經涌現出蘇寧電器、蘇果超市、江蘇新華發行集團圖=仔物流中心等一大批內部信息化較好的企業。高效的物流配送是商貿企業增加利潤的根本保障,因此,商貿企業一般都以配送中心為基礎,構建了較為完善的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中小型—『=商企業對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雖然也有迫切的要求,但是在實現過程中,由于對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財力認識的不足或者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不能保證對物流信息化的投入,信息化程度還較低物流企業方面.南京目前的物流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物流設施及裝備的技術水平都比較低。南于物流信息軟件是管理軟件,需求的個性化和生產的批量化難以統一,加之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標準,造成物流信息管理軟件開發成本較高。中小型物流企業由于經濟實力、業務范圍和業務總量有限,物流信息軟件的高價格和運作的高成本限制了其購買和使用??傮w上講,南京的第方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還較低。
4加快南京現代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4.1不同功能的物流信息平臺
不同的物流信息平臺實現不同的功能,例如物流業務協同管理平臺、物流過程可視化管理平臺、物流信息共享平臺、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和供應鏈管理平臺。
物流業務協同管理平臺:通過對物流過程的運輸、庫存、配送等3個流程進行協同,在實現企業內部協同的基礎上,采用需求為驅動的方法來實現不同區域不同企業之間的協同.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物流過程可視化管理平臺:以運輸、庫存、流通加工、包裝、裝卸搬運、配送等物流過程為對象,以pda、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為基礎.對物流業務過程進行計算機管理,并為用戶提供查詢、統計、分析、圖形顯示和輸,實時、準確、動態地管理物流業務過程。
物流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對相關信息的采集和處理,為服務企業的決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對物流活動的良好運作提供信息交換和系統支持.有效地解決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缺乏協作和溝通的問題。
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物流信息的分類,幫助用戶實現對車源、貨源以及物流企業等信息的查詢;根據用戶輸入的業務請求,運用決策工具進行決策分析,自動將滿足要求的決策方案輸出給用戶。
供應鏈管理平臺:第三方物流企業利用其在信息收集和獲取方面的優勢為供應鏈上所有企業建立的電子商務平臺.一方面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針對交易活動產生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創造更高的信息附加價值。
4.2不同應用對象的物流信息平臺
不同的物流信息平臺有不同的應用對象,包括企業層面、行業層面、區域層面等,不同對象的物流信息平臺應既服務于各自的對象又有相互聯系。企業層面的物流信息平臺:2005年8月南京推出了十大現代服務業重點項目,十大重點項目中現代物流集聚區項目有龍潭物流基地、王家灣(丁家莊)物流基地、南京空港物流基地和幕燕金屬物流中心共4個。目前王家灣(丁家莊)物流中心正承擔國家發改委“企業信息化專項”——南京丁家莊現代物流信息化項目,龍潭港具有進口保稅、出口退稅、簡單加工、外匯管理等功能的保稅物流中心已開始運營,這正是這些企業根據各自的特點。構建功能完善的物流信息平臺的良好契機。
行業層面的物流信息平臺:南京有電子、石化、鋼鐵、汽車和電力等五大支柱產業,這些產業在國內也具有明顯的優勢。例如在南京地區就有揚子石化、金陵石化、儀征化纖、揚巴公司、南化公司等多家石化企業.在2006年就成立了中國石化南京地區區域聯合采購協會,同skf軸承、nsk軸承和spirax疏水閥三大品牌供應商簽署了南京區域聯合采購框架協議。建立這些行業的采購、倉儲、配送物流信息平臺不但可以進一步降低物流運營成本,還可以輻射到南京以外的區域。2007年10月南京市提出了要整合資源,重點構建“it供應鏈物流交易平臺”、“化工交易物流信息平臺”和“鋼材物流交易平臺”等公共信息平臺。
農產品流通始終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要內容,將會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農產品流通總量與結構的變化直接影響農產品流通的流量與流向的變化,而農產品流通能否高效實現產品價值則直接影響農民收入水平的變化,從而影響農村日用工業品市場的繁榮程度,因此,農產品流通是農村商品流通的核心;另一方面,在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如何構建農村現代流通網絡,促進農產品流通渠道創新,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日益增長的農村消費需要,已經成為研究的重點職稱論文。
由于受到傳統重生產、輕流通思想的影響,我國商品流通渠道、方式、體系建設一直處于落后的局面,農產品商品流通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流通渠道方面,農產品流通渠道中渠道成員之間的資源占有不平衡,導致渠道間成員的依賴關系呈現出多種形態,從而影響流通渠道的效率,致使農產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農產品流通渠道受農村基礎設施的影響,如交通、通信、技術等落后,物流供應鏈建設和市場信息難以準確對接;農村流通渠道中介主體過多與發育滯后,產銷流通鏈過長,每個流通環節的交易費用和交易時間嚴重超長,導致農產品流通的牛鞭效應,影響農產品的流通效能。同時,由于農產品生產具有區域性、季節性和分散性等特點,而消費者對農產品具有全年普通性、多樣性、變化性,因此各種農產品需要經常在不同區域進行運輸以滿足各地消費者的需要。農產品流通渠道組織化程度低,限制了農產品的流通半徑,提高了流通費用,造成農產品在產地市場供過于求、賤價銷售,而在銷地市場卻供不應求。在新農村建設形式下,研究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創新問題,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值,使市場信息及時準確反饋,同時可以提升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有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一般分析
農產品流通規模分析。農產品商品流通中,農產品物流占有重要位置。農產品物流數量大、品種多,這些農產品的70%-90%均要通過流通渠道進入全國消費市場,需要強大的流通渠道和完善的流通網絡來實現農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農產品的商品化率。所謂農產品商品率即農產品總量中進入流通與交換的比例,商品化率的高低一方面決定了農產品流通渠道的規模和效率,另一方面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又影響其商品化率的水平和速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的商品化率不斷提高,截止2009年底,東部地區農產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達到了90%(顧二雄,2007),西部地區農產品商品化率平均水平僅僅60%。
農產品商品化率與流通渠道效率的互動分析
農產品流通包括收購、銷售、調運、儲存、加工和銷售五大環節,流通渠道成員均為流通主體,流通產品的規模、質量和品種等是流通渠道的客體,各個環節的運行都將影響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效率。農產品市場客體的發育成熟度實質上是農產品商品化的過程,隨著農村剩余產品的增多及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推動著農產品商品化率不斷提高。同時,不同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順序,基本上遵循需求彈性和渠道導向的原則。需求彈性大的產品先行商品化;需求彈性較小的農產品后行商品化。農產品商品化后要實現其價值必須有合適的流通渠道將其輸向市場,不同品種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還取決于該農產品后向關聯產業的市場化程度。棉花、蠶繭的商品化率僅僅50%多,而糧油為80%,僅僅從需求彈性性質上難以解釋,其主要原因在于兩者的加工工業和流通渠道建設的差別上。渠道導向型的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高達90%,而農戶自身消費比例高的非渠道導向的農產品商品化率僅僅30%(王合慶、嚴建科,2005)。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問題的實證分析
流通渠道主體規模問題。作為流通主體進入市場、開拓市場、溝通供求關系,需要規模、質量、品牌以及各種營銷手段,需要能夠把握農產品的市場狀況,顯然分散、小規模、兼業化的農戶往往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和條件。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主體主要是農戶和進行農產品批發與零售的個體戶,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業企業依然較少。我國農產品生產主要以農戶單位進行,經營規模小,戶均經營耕地面積為7.94畝,戶均銷售糧食為1047.34公斤、豬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農戶(艾云航,2004)。這種規模無論是農產品的生產還是流通均不具備抗風險的能力。
流通渠道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渠道的組織化程度又可以理解為渠道系統化,任何一條流通渠道,都包括若干的渠道成員,這些成員合作完成商品的傳遞過程,而這些渠道成員之間的關系狀況就表現為流通渠道的組織化。因此,流通渠道基本要素渠道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構成了渠道的組織形態,決定了其組織化程度。我國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成員數量眾多,規模層次不齊,以小規模為主,且各自孤立,呈現低組織化程度,承擔主要責任的農村經紀人組織規模較小。
流通渠道效率低。渠道效率是指一定量的渠道投資所帶來的銷售額和利潤額。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效率可以從時間和空間角度進行研究,從時間繼起的角度看流通效率用流通時間的長短來測算,從空間并存的角度看流通效率可以用流通的資源配置情況,即流通的半徑和流通的費用來測算。首先,農村流通時間總體偏高。從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流通時間比較來看,農產品的流通時間呈下降趨勢,但是從絕對值上仍然處于高位,主要是由于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中介成員過多,產銷流通鏈條過長,且流通渠道各成員之間的配合不力引起的,每個流通環節都要耗費交易時間,所以流通時間長。其次,農產品的流通半徑小。農產品具有區域性、季節性和分散性等特點,而消費者對農產品具有全面普遍性、多樣性、變化性的需求,因此各種農產品需要經常在不同區域進行運輸流通以滿足各地消費者的需求。這些特點限制了流通半徑,造成農產品在產地市場供過于求,而在銷地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的市場分割局面經常出現。
流通費用高與費用結構不合理并存。如圖1、圖2所示,農產品流通費用總量可以通過與其它非農產品流通費用的基本情況對比分析,流通費用的結構狀況從運輸費用、保管費用和管理費用三個主要方面占比情況測算??偭縼砜?農產品流通費用增長率較快,與其絕對額發生增長矛盾,屬于偏快性低效率增長。如我國糧食產品的生產價格跟國際市場比較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但是他們在流通、外貿領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而對于非糧食類的生鮮農產品,中間渠道費用遠遠大于生產成本。結構對比可以說明,農產品流通費用中的運輸費用和保管費用偏高,說明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管理存在問題。
農產品流通渠道所依賴的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道路建設滯后。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村道路的70%以上屬于路面寬7米以下、沒有任何交通警示標志等安全設施、或坑洼不平等各種隱患的鄉村道路,在西部一些偏遠的農村甚至沒有公路建設??傮w來講,農村交通運輸線路短少,農用專用線配備欠缺。二是農產品運力不足。首先是農村總運力不足,農村機動力運輸量約占總運輸量的20%;其次缺乏農業運輸專用技術設備、技術裝備落后。專用運輸工具極為缺乏,致使一部分易腐產品積壓在產地,造成20%的貨物交付前腐爛變質。集裝箱運輸是一種較好的運輸方式,適宜于農產品運輸,但我國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無法大規模運用。三是儲存條件不足。有些農產品從生產、采購到終端消費需要多次儲存,以調節產需和供求平衡。目前,我國農業倉儲容量不足,庫點分布不合理、不科學、規模小,且倉型與機械設備水平低,儲存方式與運輸方式不適應,統一調度管理難度大。四是流通加工水平低、設施落后。農產品流通渠道中大多數產品需要進行整理、分級、分類、烘干、散熱、消毒、防腐包裝等處理,而我國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在這些方面的作業能力不足。以烘干為例,國家每年收購的高水分原糧,利用干燥設備僅僅能夠處理四分之一,大部分原糧依靠人工晾曬,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受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制約,效率低下。
基于重慶市研究農產品流通渠道創新模式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以及城市大中型連鎖超市等新型零售業態的加盟,使農產品流通正逐漸培育起現代化方式,但是重慶市農村各個流通環節的主體組織化程度偏低、批發市場發育水平低的局面,抑制了農產品現代化流通的步伐。傳統的農產品流通雖然已經實現了比較細致的分工,但是流通環節過多、規模偏小與農產品的自然屬性不相稱。因此,構建并完善農產品流通模式至關重要,對此重慶市進行了具體探索。
模式一:啟動了產銷一體化的流通渠道模式。產銷一體化的流通新模式主要是采用龍頭企業積極參與農超對接方式,大中型流通參與農產品收購,或者直接建立基地并貼牌,同時通過消費需求信息指導農產品生產結構的調整,逐步實現產銷一體化的流通模式。2008年全市萬村千鄉承辦龍頭企業通過基地直采、直建基地、貼牌銷售、引導農民以物易物等方式,共收購價值5000多萬元的農副產品;從2008年開始,組織開展各類農商對接推介洽談會、網上農產品購銷對接會,通過產銷直接見面,達成各類意向成交金額11.6億元,實際成交3.8億元,深受農產品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歡迎。
模式二:逐步完善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流通方式包括綜合配套服務體系是否完善。重慶市正在逐步完善農產品流通綜合配套服務體系,建立了農產品各種檢測和信息制度,如農產品價格交易庫存以及農產品質量檢測制度;為農產品檢驗檢疫、標準化等提供了條件和基礎保障;物流配送以及冷鏈中心的逐步完善,使得農產品的鮮活程度逐步提高,并與周邊省市進行交通方面的接軌,如相互減免相關產品運輸的路橋費等。
模式三:加強流通主體培育,促進了農村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多樣化。農產品可以通過批發交易市場、農村經紀人和販運大戶等進行銷售和流通,重慶市農產品流通中著重于各類方式和各種主體的培養,使農產品流通多樣化,這樣可以促進農產品銷售。
據不完全統計,到2008年底,重慶市各類批發市場48家,交易額340億元,較上年增長24.8%。全市各類農貿市場達到1500個左右,城市鮮活農產品消費的主渠道依然是農貿市場。同時,農村經紀人對重慶市農產品流通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這些經紀人主要來源于農村居民,專門從事農產品收購和長途販運,全市各種農產品經紀人和販運大戶共達到31698戶,某些地區的某些農產品銷售中經紀人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商務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R].中國合作經濟,2004.8
2.萬典武.對發展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的五點看法[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03.12
3.程國強.中國農產品貿易[J].管理世界,2005.10
4.丁聲俊.以民為本統籌發展農村商品流通[J].中國供銷合作社,2004.11
5.黎元生.農產品流通組織創新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6.李飛.分銷渠道設計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