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6 13:3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心理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職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
“中職教育”的全稱為“中等職業教育”。近年來,中職教育的心理學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廣泛推崇。目前,如何在中職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學教育,是中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中職學生教育中不應只注重德、智的培養,對于教學中學生的心理障礙,也應引起教育界的廣泛注意,如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興趣廣泛及身心健康的優質中職人才,是需要中職教育心理學教育事業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才能夠真正取得成效。一、中職教育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職業教育不能于普通高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混為一談,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三者的教育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存在著不同之外,也可稱為異同。首先,是從受教育的年齡結構去看,大部分年齡在16歲到19歲之間,在青年時期,學生處理青春懵懂的態勢。學生的年齡等同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處于一致的狀態,也就是三者的相似之處;再從生理發展情況來看,他們是不同的,普通高中的學生主要是為進一步的技能的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職業學校的學生主要是為將來的就業,進入社會來做以充足的準備。因此,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主要是學習自己的勞動技能、實踐技能,處理實際的生產問題。事實上,客觀上形成了高職學生與高中生在心理和思維方式上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其次,是職業學校的學生與高中生的不同,他們的年齡有所差異,將來要承擔的任務也是不同的方向,以及學校培訓教學的內容方向等均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在職業教育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心理學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中。二、采用心理教學在中職教學中的影響
1.幫助中職教師準確地分析學生心理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用此來對特定人物的心理進行描述。這一過程是一種預測的過程,有其一定的規律性可以遵循,如教師在傳授課程中,對于特定對象的學生而言,教師如何掌握所傳授的知識在學生的腦中已經被貫穿其中,學生面對學習時是對于成功產生的喜悅,對于學習中的困難能否克服的能力,都是老師需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機的內容。另外,中職生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一旦出現困難,教育心理學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教師分析原因,如學生較難閱讀,老師可以使用智力測驗或各種形式的考試,找出困難的原因
2.為實際教學過程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心理學教育可以為教師提供更精準的教學內容,通過一些心理教學的滲透及融合,以此來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有針對性的為每一位中職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心理學的動機理論,創建假設問題的情景再見,以此來控制學生的課堂動機,讓學生專心聽從教師的授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教學內容中的心理學教育融入,進一步來提高中職教師的教學質量,實現心理學對中職教學的指導意義。
3.幫助中職教師預測學生行徑
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在高職教育實踐方面,中等職業教育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和學生可以預測將發生或即將發生的行為準則,并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可以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和理論,以及學生過去和現在的行為,預測將來他將做什么。例如,教師了解學生的智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就能更準確地掌握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如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提供教學內容的充分發展和環境對智力超常學生更有利于其潛力提供有效的糾正措施;對學習困難或智障學生的特殊或額外的幫助,以獲得最大的發展。
4.幫助中等職業教育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早在20世紀初,西方心理學家就開始專注于研究教育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以桑代克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對教育學與心理學進行了最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學》就是第一本講解教育學心理學之間關系的著作,我國也對該書進行了翻譯,并形成了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學體系。桑代克在他的書中分別對人性與心理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并對心理學教育的觀點與發展方向進行了歸納,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和內容與之大致相同。所以,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教育心理學的開山之作。現如今,教育心理學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學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課題方面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它已經將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學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將原本理論化的觀點進行社會實踐,從而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正確性進行檢驗。這種實踐行為也促進了教育實踐活動的推廣,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2.教育心理學獨立性發展
在20世紀前期,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心理學體系脫離而出,但缺乏心理學理論的支持,教育心理學開始變得空洞起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并沒有持續很久,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教育工作者開始自覺擴展教育心理學內容,并盡可能地脫離課堂式、說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學走進社會,從而實現了教育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這兩大心理學的最廣泛的結合。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心理學的獨立發展時期,該時期的教育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不斷涉及新的領域,提高教育心理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使它不再僅僅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是作為教育學與心理學兩者結合后的一種服務于校園與社會的實踐性學科。
3.教育心理學研究課題的變化
我們可以從各種學科研究課題的變化上看出其研究重點的改變,這種改變有時候是方向性的改變。其中作為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維特羅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解,他將教育心理學從單一的理論研究轉變為實踐教學,這種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在推廣初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既是參與者,又是傳播者,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試驗對象,這種復雜的關系能否得出正確的結論本身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開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與教育對象的學習方法方面進行轉變。我們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教學改革為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得很多學生理論豐富,但實踐不足,導致學生無法在畢業后直接進入心理醫學領域獨立工作。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將真實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課堂教學,這種更為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這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在豐富了課堂內容的同時,還培養了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獨立性。因此,傳統心理學的純理論研究方式向實踐教學研究轉變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種轉變必將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學啟發與影響
教育心理學自20世紀初發展到現在,無論是從理論教學到互動式實踐教學,還是從單純的心理學到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統一,都對社會有著不同的啟示作用。受這種啟發影響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國教育界為例,加德納就曾對美國教育進行過批評,他認為教育要結合文化,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響到智力的發展,早期美國對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采取排斥的態度和政策,導致美國民眾無法了解中國,更不用說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種在心理學界對美國政府的批評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之后美國逐漸放開了對中國文化進入美國的限制,將中國文化作為美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也通過對這種文化的包容和學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也是心理學家運用心理學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對政府決策進行影響和啟發。
5.總結
學習遷移:學習遷移一般可能發生學習的內部,也會在不同類型的學習與經驗之間出現。其中包括:(1)按照學生的角度,學生可以從學習經驗為出發點,并以此為基礎理論,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解決,概括學習經驗的同時,實現了理論系統化,原有的經驗得以改造,實現了新的認知,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結構得以完善。(2)按照教師和培訓者的角度,在教學和培訓的過程中,將遷移原則運用其中,使教學內容得以有效地展開,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有效率。并且會使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將原有的經驗自覺地應用于其中,以防止其惰性化發展。(3)學習與學生個體的發展。經過多次的實踐教學證明,學生的心理對學習會有所排斥,而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辯證關系,教育依據個體的發展且同時教育又能促進個體的發展。那么,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學習規律充分地利用起來,結合自身特點來完成預期的學習效果。
二、高職學生學習心理現狀及問題分析
1.高職學生的整體特質:高職學生的學習一般以實用性專業課程為主,對于課堂理論學習往往不會重視。這就會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信心不足、參與課程的積極性不高。
2.學生個體差異:高職學生的成績普遍都不怎么理想,多數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差,其中還存在著偏科生。偏科生總體成績偏差,但是其中某一學科的成績突出。偏科生在高職的生源中占較大比例。所以,對高職教育組織來講,在入學成績整體偏低的情況下,學生的成績皆呈現出“橄欖型”。
三、在教育心理學的視野高職學生學習質量提高的途徑
1.激發學習動機:激勵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最好方法之一。因為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普遍偏低,所以對其自信心的激勵無疑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學習欲望。
2.學習遷移:這就需要教師要熟悉教材并且能夠熟練掌握教材的結構,實施啟發式教學并將其功能性充分地發揮出來。對于新知識與學生的知識水平之間所存在的差距進行適當調整,同時應加強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3.分層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條件以滿足其學習動機和學習欲望,在教學中利用學生之間的異質性來進行教學并達到預期效果。
四、結束語
一、什么是初中教育心理學
在對心理學的定義中,心理學家有這樣幾個目標: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行為,解釋產生行為的原因,預測行為何時會發生,以及控制行為以改進生活質量。
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寬泛,包括: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感覺與知覺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性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進化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學前兒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而本文要探討的研究對象——初中生,所要涉及到的心理研究領域,則是以上多種領域的結合。我不是心理專家,只是作為長期與初中生打交道的老師,愿意從非專業的角度,剖析自我與學生的心理,達到改進教學質量、和諧師生關系、呵護學生心靈健康成長的目的。
結合我十年來所面對的龐大的初中生群體,簡單把初中生的主要心理歸為以下幾類:
依賴心理、自負/盲足自大、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厭學心理、孤僻心理、易怒心理、偶像崇拜。
二、初中教師心理
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師有兩種人格,一種是“經師”,即教科學知識;一種是“人師”,即教怎樣做人?!督逃睦韺W》一書指出,教師是個“角色叢”,包括:“教員”角色、“組織者”角色、“人類靈魂工程師”角色、“心理醫生”角色、“青少年朋友”角色、“父母”角色、“榜樣”角色、“學校管理者角色”、“研究者”角色、被攻擊對象。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教師需要具備以下能力:運用科學手段洞察學生、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和有效影響學生、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學生心理問題。
我們以“教師”這個身份,要起到以身作則引導學生的作用,分別是:
A、適度的自我批評。人無完人,即使是教書育人的教師,也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比如,錯誤地批評了學生,或者在教課過程中出現了小失誤等等。這種情況下,及時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向學生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
B、較強的主動性。初中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成長環境和背景也各不相同,“主動性”程度也參差不齊,這時候,如何讓學生更有“主動性”地去學習,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除了平時的“言傳”教導之外,“身教”依然更為有效,如果教師自身有較強的“主動性”,比如,主動不斷增強自身修養、學習多方面知識充實自己,主動與學生溝通、與家長交流,主動為班級服務等等,學生會欣然效仿。
C、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學生在學校里,要做的事情當然是學習各類知識,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明白到底為什么要學習。實際上,如果教師能在平常教學中,讓學生了解這樣的一種觀念“老師教書的目的是明確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教育育人的理想,是為了國家的未來出一份力,是希望孩子們都有好的人生,等等”,也就是說,教師首先向學生明確自己的教書目的,再要求學生思考自己學習的動機,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D、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一定的個性,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判斷是非的標準。教師,通常是學生的首要模范和學習對象,除了學習知識,其行為、性格等,也常常會被學生不知不覺地效仿。教師在學校中,不僅是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也要處處以身作則,比如,和同事、學生、家長相處融洽,有個性卻不張揚,有想法不人云亦云,愛思考愛學習,處事果斷,對學生的是非對錯能夠準確判斷并處理。
三、初中生常見心理表現及教師應對方式
大概分析了初中生的幾種常見心理,歸納了作為教師應該重點具備的幾大“心理”標準后,我們再來試著探討一下,教師在面對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幾種學生心理狀況時,究竟該如何化解和引導。
A、 依賴心理。根據第一段中的A事例,13歲的初一女生A,一旦離開父母就無法主動有效的學習,有極強的依賴心理。教師首先要分析該女生的幾個問題:一是主動性不強,離開父母的督促就不主動學習;二是獨立性差,學習需要父母的陪伴甚至幫助才能進行;三是環境適應性差,從自己家到奶奶家,就不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影響學習效果。針對這幾個問題,教師一是與其父母深入溝通,改變父母如陪伴小學生一般過分參與學習過程的習慣;二是與女生A進行溝通交流,指出其問題所在,告知其危害,并且充分鼓勵她的自信心,讓她認識到,沒有父母的參與,自己也有能力保持好成績,同時循循善誘地告訴她該如何建立自覺性、獨立性;第三是找班級幾個自覺性主動性較強、成績較好的女生,讓她們與女生A多溝通交流,傳授自身學習經驗。相信一段時間后,女生A的依賴心理會有所改變。
B、 盲目自大。16歲的初三男生B,成天夸口自己智商高,成績差只是因為不想努力,鄙視用功的同學,不思進取,學習態度不端正,人緣也不好。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首先應該耐心而又和藹地找其多溝通幾次,以隨意閑聊的模式,首先肯定男生B的智商,其次指出,這世上所有的成績都要靠天分加努力才能取得,在此之前,教師要先了解到該男生所喜愛和關注的偶像或者明星人物,并且選擇其中幾個正面努力的明星為例,讓男生以偶像為榜樣改變自己。同時,教師還可以用幾個人人討厭的“愛夸口,愛標榜,愛吹?!钡呢撁嫘蜗鬄槔?,讓男生意識到自己總是標榜自己高智商是不好的行為。總之,男生B的盲目自信,需要用緩和的方式去化解,在保護其自尊和自信的基礎上,用他所能接受的人物為例,使其改變。
總之,與學生產生“共情”,深入理解學生心理,推心置腹的溝通交流,發自內心的關心,是解決學生所有心理問題的前提。也就是說,先對學生交出自己真誠的“內心”,與學生保持“心”的溝通和交流,了解自己的“心”,更了解學生的“內心”,才能更有效的教授給學生知識。
(一)教材與課程中存在問題。我國現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主要注重兩方面的內容,其一,強調實際服務,其二,偏重研究基礎。我國過去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大部分以面對教育實際為出發點,認為教育過程中的種種心理規律和現象都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所以教育心理學的教材通常是從基礎知識、技能培養、思品教育、審美水平、個別差異等方面進行組織,這樣,實際上教育心理學就失去了其學科本身的學術價值和學科價值。隨著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深入并且傳入我國學術界,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為充分體現其學科的心理學特性并突出本學科的科學特性,走向了學術的另一個極端,即重視在實驗室里的研究,相對忽視教學實踐中的實際需要,使得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與西方的“教育心理學”越來越接近。
(二)教學方式與評價的問題。教師在課堂進行講演是我國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長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合作學習與探索、人本主義的學生中心等主題,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又常常是教師拼命說,學生拼命記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心理學的絕大部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只是紙上談兵,學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核心知識,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也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長久發展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學的學習評價一直采用筆試考試的形式進行,而考試的內容基本上也是對基本概念和內容的考查。在此種教學方式下,考試前臨時突擊,考后全部忘掉的現象普遍存在。這與當今社會對大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去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充分發揮創新、創造能力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種教學模式不僅對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能力沒有提升作用,對高等院校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有極大的阻礙。
二、教育心理學進行教學改革的途徑
(一)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教育心理學是以學生學習特點、規律和條件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其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心理發展與教育、一般學習心理、分類學習心理、學習理論與教學、教學心理與教師等方面的內容?!靶睦戆l展與教育”主要是闡述維果斯基、皮亞杰、柯爾伯斯等人關于心理發展的理論;“一般學習心理”涉及到學習的動機、學習的遷移、學生的生理機制等問題;“分類學習心理”會涉及到建構知識體系、學習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學習過程和促進以上方面的條件;“學習理論與教學”部分主要是關注基礎理論知識,壓縮舊理論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論和觀點;“教學心理與教師”主要涉及到教學的設計、個別差異、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教育。學習與教學心理在整體上前后呼應、相輔相成,在結構上,課程互為一體。
(二)重視實踐操作。解決教育教學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進而達到提高學習和教學質量的目標。所以,教育心理學的主題應該是問題解決、學習態度、知識學習、動機激發、態度與品德等內容。例如,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要能通過組織系列直觀、概括的活動能將簡單的知識有效地掌握,也要對知識如何整合、概念如何產生等重點問題重點關注,對高級知識、高層次的學習過程和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給予充分的關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動機激發”中,對如何運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對動機進行合理有效的激發是要特別重視的問題,例如,根據成敗歸因論組織進行歸因訓練,根據自我效能的相關理論進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態度與品德”的學習過程中,要對品德結構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并且要對社會規范對個人品德內化的過程和相關的理論進行相關的說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內容都需要有教育實際案例的支撐,編寫相關的思考題、案例和討論題目,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學習活動,通過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使學生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中真正具備實踐的基礎,對理論的理解有極大的幫助。
(三)更新教學內容?,F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方向為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在知識自主建構中的作用,在強調“教材”的同時,也要成為“學材”。對于“學習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發展與教育”三個方面進行有效加強。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中心必須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研究學生心理的發展過程與發展規律,對以皮亞杰等為代表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的深層含義做充分的說明和闡釋。同時,需要全面了解學習的實質、過程和條件,從而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對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給予充分的重視,并且要介紹在信息技術的條件之下的學習和教學過程。在個別差異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紹多元智能理論以及它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同時,學習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理解“學生”和“學習”,從而對不同的學習領域學習過程和教學規律的理解和認識才能達到不一樣的水平。
(四)對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的改革。將課堂講授與師生討論相結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問題時,一般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可以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入到課堂中來,通過學生對教師講授內容的質疑和討論,促進學生的理解。課堂的教授應該傾向于精講,對有關主題的內涵和邏輯的聯系要有重點地突出,從而保證教學的質量。
(五)小組合作探討與學習。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并且運用知識,例如,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形成、社會規范的內化等問題的探討。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探討知識,能夠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結果的理解,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實際操作過程中,個體要針對某一主題進行獨立的探討,進而對相關問題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之后學生之間可自由結組進行討論,每人就相關主題的看法的觀點進行交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進行合理的培養。教師的最后總結和概括,保證相關主體理解的深度和知識的廣度,從而保證教學的效率。
三、結語
整合教學目標
根據三亞學院的“311”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職業傾向,筆者首先明確并整合了教學心理學的課程教學目標:突出教育心理學的實踐優勢,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項技能,為以后成為一名教師打下必要的基礎,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優化教學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內容應該與日常教育教學聯系緊密,對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因此,在保持教材體系科學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應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增強課程實用性和趣味性。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心理學的教學的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和優化。
(一)弱化理論教學
總體而言,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由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和教師心理四大部分構成,但傳統的教育心理學重點內容為學習心理和學生心理,對教學心理和教師心理重視不夠。因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選擇與教學實際聯系緊密、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在“理論”與“應用”的選擇上,弱化一些理論的教學,側重點放在這些理論給現代教育教學帶來的啟示上面;依據把教育心理學課程分為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發展歷史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教師和學生心理,分別介紹學生的心理和教師的心理;第三部分為一般學習心理(簡單介紹各心理學流派的學習理論,對教材的第四、五、六、七章進行整合和概括)和學習動機,第四部分包括知識、技能、問題解決的學習和學習策略,第五部分為教學心理,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和教學評定。
(二)強化實踐教學
在課程改革中設置較多的實踐課時,增加了傳統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涉及不多的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的禮儀和溝通等實踐內容,并讓學生親自撰寫教案并開展講課比賽;聯系本地的中小學, 讓學生每周都有實習的機會,并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講課方面的培訓,包括教學設計、課堂管理、教師溝通和禮儀培訓,讓學生能夠勝任在中小學實習的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去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在課程中吸納教育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當前教育改革實踐中的熱點議題,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學習,成為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業人才,在就業時能具有更多的選擇性。
改革教學方法
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課前音樂熏陶
在每次上課之前的5分鐘,給學生播放一些愉悅、輕松、平靜的音樂,讓學生有一個愉悅的心態去學習,做到愉快學習,在快樂中學習。
(二)講授法
講授法是本課程教學主要的方法。通過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授,使學生理解教育心理學基本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科的邏輯體系,理解和掌握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討論法
通過討論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生學習風格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部分,采用討論形式,既強調由任課教師提出一些帶普遍性的、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提出問題與自己的想法,針對典型問題開展討論,做到小組討論與全班討論結合。
(四)案例教學法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師的基本品質”“課堂管理”等部分,運用經典正反案例教學,以增強學生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縮短教學情景與現實情景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案例的運用又反過來促進了廣大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
(五)研究型教學
給學生列出一定的主題,如“教學空間設計”、“大學生學生特點”、“大學生學習風格”“教師的職業倦怠”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采取訪談法、問卷調查去做實際調查,形成研究報告并在班級開展研究報告匯報會。
(六)引入心理測驗
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心理測驗。在“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部分,隨堂對學生進行氣質測驗、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團體心理測驗,
(七)引入團體心理訓練
在掌握教育教學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恰當的心理訓練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在每次課程開始之前,引入團體心理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如“大風吹”、“滾雪球”、“大胃王”、“幸福尺度”、“青蛙跳水”等。在課程中,根據課程內容將“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有點大轟炸”、“我的自畫像”、“20個我”、“頭腦風暴”“心有千千結”等諸如此類的團體心理訓練應用于教學中,這樣,既增強學科興趣,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八)試教法
試教法是指運用角色置換原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教師,變“學”為“教”,從“教”中“學”,“教”與“學”結合。將學生分為幾個大組,以組為單位,先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撰寫教案,并在組內開展評比評選出優秀教案,然后在全班進行講課比賽,把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學生的個性化結合起來。
(九)運用演示法和實驗法
如“知覺廣度”、“從眾心理”(阿希實驗)、“問題解決模型”等等,通過這些課堂實驗演示并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實驗,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并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十)引用電影教學法
把電影鑒賞引入到教學中,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部分,引入教學電影《鐵血教練》,讓學生的觀看電影片段同時,并思考和討論學習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
(十一)開展實踐教學
要求學生完成聽課任務,即聽一位三亞學院優秀教師的課,進行觀察學習并做出學習反思;通過講課比賽挑選出一部分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集體備課,針對三亞市一中這個實習基地的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切實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找出理論知識和實踐的差距,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
拓寬交流反饋平臺
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反饋渠道。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班級QQ群、BBS專題討論、電子郵件答疑、手機短消息平臺、微信、微博、電話答疑等交互手段與學生進行交流反饋。如把多媒體課件、相關閱讀資料在QQ群里共享,方便學生隨時學習;在BBS里設置一些專題,鼓勵學生就這些專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在微博里發表一些教育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以供學生進行學習。
革新評價機制
改變以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輕視學生過程的狀況,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發展型評價、過程性評價。更新單一靜態的評價學生水平的標準,實施動態考核學生成績的評價方式。
教學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教學 應用
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是在教師的教育過程中實現的,更確切地說是通過學生本身的心理活動實現的。如果教師順應心理過程規律將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習效果;反之,一味題海戰術、加班加點、補課等,未必能達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入手發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建構性,對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尤為重要。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在教學中提出一些學生用現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不能立即解決的問題,從而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把學生引入到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積極的思維。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與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內在興趣,就會渴望獲得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
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許多具體的做法:
1.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知識的社會意義。學生一旦理解了知識的社會價值,就會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
2.培養學生對每門課程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定式,有助于培養學習興趣。
3.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用有趣的、變換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比如,運用幻燈、電視、電影、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呈現教材,還可以通過模擬教材內容的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教學。
4.組織學生參加課內外實踐活動和學科興趣小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愉快和學好知識的樂趣。
5.教師要以自身對所教學科的興趣和熱情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
教師應通過言語和行動向學生傳遞良好的信息,讓學生知道教師喜歡所教學科、喜歡學習和鉆研并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樂趣和滿足,使學生受到影響,產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
6.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某一領域的知識不斷積累,這是對某一具體知識領域產生穩定而濃厚興趣的基本條件。學生在某一學科上擁有的知識越豐富,基礎越扎實,學習起來就越輕松,興趣會逐漸穩定;相反,在某一學科知識基礎薄弱,問題過多,學習起來就會索然無味。
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學生成長與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對人生目標的實現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科的學習,還會對學生的后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心理研究表明:活動結果、他人態度及自我評價對自信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尊重和信任增加自信心。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實驗研究認為,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學生低期望則會使學生越來越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運用類似手法,把學習上信心不足、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想象成是羅森塔爾講的將來會有優異發展的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是天才,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使學生出現很少有過的滿意和自信感。教學上要多激勵、少指責,更不能貶低學生的學習能力,傾注自己的滿腔熱情、全部愛心幫助每一位學生。學習困難學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蓋,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們老師決不能鄙視他們,而是親近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既要看到他們的不足,更要看到他們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進的閃光點,及時肯定表揚,使學生感到自己能被認可,精神得到滿足,心情愉快,對學習自然感興趣,自覺性、刻苦性得以提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2.體驗成功,增強自信。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喜悅可以給人帶來無窮的力量,這種喜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努力的價值,使學生的自信心在成功中得到鞏固和提高。教師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學生的成功,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在教學內容上,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有難度的知識可以采取分散難點的方法,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成功。同時對學生的成功要及時進行表揚,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每一次成功中,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鞏固和提高。
總之,教育心理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應該增加教育理論學習,尤其是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把自己學到的教育理論嘗試著運用于教學實踐中,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這樣往往會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彎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