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9 04:48: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語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育與作品 文化視域與途徑 綜述與評析
語文教育是“以文化人”和“以人化文”的文化過程。王韶華在四十多年教育、教學過程中,著手于“化人”,即教書育人;又著書立說,乃謂“化文”。他出版了二百萬言探討文學、文化和教育理論的學術專著,以及表現生存的本土世界和心靈生活的作品集。
《文學形態論》是他的代表作,已經三次出版。著重于三個方面研究:其一,從作品文本入手,研究文學審美的蘊含和表達方式;其二,從創作主體出發,研究文學審美表現的個性和風格;其三,立足于欣賞者角度,研究文學審美接受的過程和效果。在文學理論討論中,提出“文學形態”命題,從文學生成過程、內在結構與表現形式方面,揭示文學的本質與特征;提出“文學言語生命嬗變”的命題,探討文學推衍變化中個人言說、“對話”的“語言藝術”,認知文學發展的基點和原動力是言語生命力;提出“當代文化范式可能性探求”的命題,分析文學流派、類型及藝術特色,以求得當代文學范式可能性的途徑;提出“建立‘召喚結構’的智慧詩學”的命題,在當代文化詩學背景下,激發自我智慧與創作精神,努力建立一種具有“活性效應”的闡釋過程與理論框架。
《文化智慧論》集中了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曾經以此命意的論文在《光明日報》接續發表,擬為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國學”入手,探討文化精神,在文化自覺意識的理論探析中,著重從真、善、美三個角度予以解讀和詮釋;二是以“文化社會學”著眼,揭示“文化智慧”主旨,探討知與行的內在邏輯關系,使文化自覺找到了實現的路徑;三是以“地方文化”立足,分析歸納其文化成果,建構“崆峒文化學”。其感性、理性互見,產生相互推衍的文化作用力,認識觀和實踐觀向前邁進了一步。這是當代文化理論新的質點,是哲學思維中人文精神的高度喚醒,積極地尋找并運用人類思維、活動的智慧結晶,解讀歷史、服務當下現實、啟迪未來。
《行走教育論》是研究“治學”和“為學”立身之作,是一個教師知識積淀和個體經驗的開發“言傳”,與學生、世界和生活的“對話”,形成了獨特的教育觀。他描述極其生動的語文教育活動場景――一個心靈帶領一群心靈,行走于語言與意義的世界。突出“行走”這個關鍵詞,就在于強調主體的自主、能動性,突出學生知識、心理和思維能力諸方面的“生長”。借鑒中國“詩教”“成人”傳統和西方“博雅教育”理念,試圖通過人文通識教育,打造更廣泛的文化與審美結合一起的“詩意”學習空間,能夠 “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識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帕卡德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以及優秀人格,成為“完整的人”。
綜上所述,文學論、文化論、教育論可謂專著“三論”。他的語文教育充滿了文學藝術魅力與光彩。散文作品《頭上頂的黃土》另開生面,徜徉生于斯長于斯的黃土地,了解本土優美的山水景觀、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風土人情,領悟其粗獷而本真,樸實而渾厚,平易而崇高的民族文化特征,理喻生活的真諦,認識生命的意義?!读糇〈禾臁肪褪恰按禾熘仭?。它是春天的明徹、開朗和夢幻的真實映現,獲得那勃然的脈息和鮮活的意象,以詩的形式創造別樣的春天(可謂“第二自然”),集中地反映了對世界、生活的領悟和感受,以及對詩歌藝術的追求與表達。最后一卷《崆峒人》,力求寫一部隴上兒女的苦難史、奮斗故事以及有著蒼郁闊大氣氛的文化大書。其中充滿了愛與恨的抗衡,美善與丑惡的較量,人性與神性的扭結,文化與生活的演繹,彌漫人格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多側面地勾勒那不斷求索、改變人生命運的圖式,顯現以匍匐大地而敘述歷史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