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8 18:0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戀愛心理學結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大學生;戀愛沖突;沖突解決模式;戀愛關系質量
分類號 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3.005
1 問題提出
沙利文的心理發展理論認為,因感受到異性間強烈的吸引,青春期的個體有可能會對某一異性產生喜歡與愛慕的情感,并渴望與之建立戀愛關系(賈曉明, 2003)。實際的調查數據也表明,大學生戀愛現象非常普遍,比例從30%~53%不等,甚至可達63% (何影, 2010)。對大學生來講,戀愛關系有其重要的心理意義,諸如自我價值感的確立,歸屬感和親密感需求的滿足等(Meier & Allen, 2009)。
然而,由于性別、個性、家庭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戀愛關系中的雙方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沖突。國內一份調查表明,戀愛問題占本科生心理咨詢案例總數的12.9%,排名第三(馮蓉, 馬喜亭, 2015)。本科生常困惑的問題集中為戀愛過程中的患得患失,這說明擁有了戀愛關系不等于就真正擁有了親密關系給人帶來的幸福與滿足;而且,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戀人對戀愛關系的未來走向都是不確定的,這可能與大學生戀愛沖突頻繁,同時又不知道如何有效解決沖突有關。既然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指導大學生如何應對沖突,在面對沖突時選擇積極的解決模式是大學生戀愛咨詢中的必然選擇。
有關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的影響,已有研究的結論并不完全一致。有研究者發現戀人之間的沖突與戀愛關系的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Campbell, Simpson, Boldry, & Kashy, 2005),并且沖突會一直影響戀人之間的關系,激烈的爭論甚至可能會導致戀人傾向于否定彼此的戀愛關系(Fincham, 2007)。也有研究者認為,沖突本身并不足以影響親密關系的質量,其解決方式才是關鍵因素,這一點在夫妻關系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當夫妻面臨沖突時,他們的沖突解決模式可以顯著的預測婚姻滿意度,甚至可以預測幾年后夫妻關系的變化(Bradbury & Karney, 1993),并且夫妻雙方的建設性溝通模式對婚姻滿意度的正向預測力最強(琚曉燕, 方曉義, 戴麗瓊, 2012)。那么,在戀愛關系中,沖突和沖突解決模式到底哪個因素對戀愛關系質量的影響更大?而這兩個因素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共同對戀愛關系質量產生影響?這是本研究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目前國內探討大學生戀愛關系影響因素的研究大多是從人格等個人因素(張田, 傅宏, 2013)和親子依戀等家庭因素(劉文, 毛晶晶, 俞?,|, 李鳳杰, 2014)的角度進行,很少從戀人間互動的角度進行分析;而戀愛沖突方面的研究則更多在關注戀愛暴力這個極端現象(奧登, 周虹, 白文興, 2014; 何影, 張亞林, 王純, 李麗, 張迎黎, 2012),對于日常戀愛沖突的研究還比較少。國外研究者指出,戀愛關系中的沖突及解決模式可能會延續到將來的婚姻關系中(O’Leary, Barling, Arias, & Rosenbaum, 1989; Gottman, & Levenson, 2000)。國內研究者也指出,大學階段的戀愛經歷是個體獲得后期婚姻幸福的保證(孫時進, 李淑梅, 2010)。由此可見,對于大學生戀愛沖突和沖突解決模式的現狀特點,以及這兩個因素對大學生戀愛關系的影響機制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試
本研究以戀愛中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分層整群取樣的方法,從北京市四所不同類型大學(綜合類、工科類、文科類、醫科類)選取1052名本科生作為研究被試。根據被試對于題目“是否正在戀愛中”的自我報告,最終篩選出正在戀愛中的有效被試323名(其中,綜合類高校有效被試87名,工科類高校有效被試84名,文科類高校有效被試108名,醫科類高校有效被試44名),剔除回答不完整和不認真作答的問卷后,剩下有效問卷 319份,有效率為98.76%。具體被試信息詳見表1。
2.2 研究工具
(1) 戀愛沖突的測量選用由蘇彥捷和高鵬(2005)編制的“親密關系沖突問卷”。共包含10個題目,采用7點評分,從“意見總是一致(1)”到“意見總是不一致(7)”,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在戀愛關系中體會到的沖突越多。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
(2)戀愛沖突解決模式的測量選用由Heavey, Larson, Zumtobel和Christensen(1996)修訂的“溝通模式問卷”(Communication Pattern Questionnaire)。共包含16項目,分成“建設性溝通”(指雙方在遇到沖突時均能以積極的方式面對問題,進行協商并努力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法)、“要求-回避”(指遇到沖突時,被試/戀人積極地尋找協商和解決的可能,而戀人/被試則采取回避的方式)、“相互回避性溝通”(指雙方在遇到沖突時均用回避的方式應對)三個分量表。采用9點計分,從“最不可能(1)”到“最有可能(9)”。得分越高,表明戀人之間采用某種沖突解決模式的頻率越多。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2。
(3)戀愛關系質量由兩個指標構成,包括戀愛關系滿意度和戀愛關系承諾度。其中,戀愛關系滿意度采用《簡版親密關系滿意度問卷》,該問卷由Patrick, Knee, Canevello和Lonsbary(2007)修訂,共6個題項,采用7點計分,從“完全不贊同(1)”到“完全贊同(7)”,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對當前戀愛關系的滿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4;戀愛關系承諾度采用《親密關系承諾度問卷》,該問卷由Rusbult, Verette, Whitney, Slovik和Lipkus(1990)編制,邱莎莎(2010)修訂,共5個題項,采用7點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對戀愛關系的承諾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
2.3 研究流程
首先,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問卷施測,由經過嚴格培訓的心理學研究生和被試學校的老師同時擔任主試。施測過程采用統一指導語且匿名作答的方式,在自習課或主試任課老師的課堂上完成,測試時長30分鐘,測試結束后當場回收問卷。之后,使用SPSS21.0將回收的問卷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 。
3 研究結果
3.1 大學生戀愛沖突和沖突解決模式的現狀特點
對大學生戀愛沖突總分、沖突解決模式各維度以及親密關系滿意度和承諾度總分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建設性溝通沖突解決模式、親密關系滿意度和承諾度得分均高于各量表的中值,處于中等偏上水平(M建設性溝通=6.16, M滿意度=5.65, M承諾度=5.90);大學生戀愛沖突、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沖突解決模式的得分均低于各量表的中值,處于中等偏下水平(M戀愛沖突=2.74, M相互回避=3.34, M要求-回避=3.07)。其中,性別差異明顯,具體而言,男生感知到的沖突明顯高于女生(M男-女=0.38, p
在戀愛沖突解決模式方面,以三種模式得分為被試內因子,以性別為被試間因子,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首先,大學生戀愛沖突解決模式主效應顯著(F(2,318)=304.69, p
Contrast檢驗顯示,大學生建設性溝通模式得分顯著高于要求-回避模式得分和相互回避模式得分
(F(2,318)=18.33, p
3.2 大學生戀愛沖突、沖突解決模式與戀愛關系質量的相關分析
對大學生戀愛沖突、沖突解決模式與戀愛關系質量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如表4所示),結果表明,戀愛沖突與戀愛關系滿意度和承諾度均呈顯著負相關,說明戀愛關系中的沖突越多,關系質量越差;同時,戀愛沖突解決模式中的建設性溝通模式與戀愛關系滿意度和承諾度均呈顯著正相關,相互回避模式和要求-回避模式與戀愛關系滿意度和承諾度均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戀愛中積極的沖突解決模式使用越頻繁,戀愛關系質量越高;消極的沖突解決模式使用越頻繁,則戀愛關系質量越低。此外,戀愛沖突與沖突解決模式中的建設性溝通模式呈顯著負相關,與相互回避模式和要求-回避模式呈顯著正相關,由此可見,在戀愛關系中,大學生體會到的沖突越多,他們越傾向于選擇消極的沖突解決模式。
3.3 戀愛沖突、沖突解決模式對戀愛關系質量的預測作用
3.3.1 對戀愛關系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首先,把性別放入第一層;接著,把中心化后的自變量(戀愛沖突、建設性溝通、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放入第二層;最后把中心化后的自變量之積(戀愛沖突×建設性溝通, 戀愛沖突×相互回避, 戀愛沖突×要求-回避)放入第三層。
從表5可見,在控制性別變量后,戀愛沖突、建設性溝通、戀愛沖突×建設性溝通進入了回歸方程。具體而言,戀愛沖突對關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建設性溝通的沖突解決模式對關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同時,建設性溝通與戀愛沖突的交互作用顯著。
采用簡單斜率檢驗進一步分析建設性溝通解決模式在戀愛沖突與戀愛關系滿意度中的調節作用。以平均數加減一個標準差的方法將調節變量(建設性溝通解決模式)劃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在控制協變量的條件下,分別考察兩組被試的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滿意度的影響。結果如圖1所示,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滿意度的負向預測作用在低相互溝通組(β=-0.57, t=-8.02, p
親密關系滿意度影響中的調節效應
3.3.2 對戀愛關系承諾度的回歸分析
采用同樣的方法考察戀愛沖突和沖突解決模式對戀愛關系承諾度的回歸模型。從表6可以看出,在控制性別變量后,戀愛沖突、建設性溝通、相互回避、戀愛沖突×建設性溝通進入了回歸方程。具體而言,戀愛沖突對關系承諾度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建設性溝通的沖突解決模式對關系承諾度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相互回避的沖突解決模式對關系承諾度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同時,建設性溝通與戀愛沖突的交互作用顯著。
以同樣的方法進行簡單斜率檢驗的結果表明,在控制協變量的條件下,分別考察兩組被試的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承諾度的影響。結果如圖2所示,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承諾度的負向預測作用在低相互溝通組(β=-0.52, t=-7.13, p
4 討論
4.1 大學生戀愛現狀
從均值結果可知,大學生總體戀愛關系比較和諧,即使在遇到沖突時,也會更傾向于以積極的方式面對問題,通過溝通和協商努力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法。這一結果提醒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大學生的戀愛沖突行為,而不能隨意將問題嚴重化和擴大化。
另外,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幾乎所有變量中(要求-回避溝通模式除外)都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具體而言,男生感知到的戀愛沖突明顯高于女生,并且男生報告了更多相互回避的沖突解決模式和更少建設性溝通的沖突解決模式;男生對戀愛關系的滿意度和承諾度也都顯著低于女生。對于解決沖突的模式,男生的回避傾向更明顯,這一結果跟以往研究結果類似。以夫妻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在解決夫妻沖突方面,丈夫比妻子更多地采用回避的方式(Baucom, Atkins, Eldridge, McFarland, Sevier, & Christensen, 2011)。關于宿舍沖突解決方式的研究發現,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采用回避方式解決沖突(鄧林園, 劉丹, 伍明明, 方曉義, 2015)。這可能與社會普遍存在的性別角色標準有關:男性角色的標準通常為事業有成,不感情用事,情緒不外露,而女性角色的標準通常與人際關系、情感有關,喜歡聊天,愛發泄等(Hall, 1994)。
有研究指出,在婚姻關系中,雖然丈夫報告的回避性沖突解決方式明顯多于妻子,但丈夫報告的婚姻質量,尤其是婚姻滿意度要高于妻子(鄧林園, 戴麗瓊, 方曉義, 2014; 梁麗, 郭成, 2014),這與本研究結果有所不同。在本研究中,男生對戀愛關系的滿意度和承諾度都顯著低于女生。這可能與在戀愛關系和婚姻關系中的性別角色存在一定的轉變有關:在戀愛關系中,更普遍的情況是男生主動追求女生,為了確立和維持戀愛關系,男生對女生更為包容,因此,在被追求和被包容的關系中,女生的滿意度會更高,也更愿意將關系持續下去;當進入婚姻關系之后,受“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以及現代生活壓力的影響,大部分女性在不輕易放棄事業的同時也需要更多地卷入家庭,在事業和家庭的平衡與沖突的較量中,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度可能會降低,而婚姻中的大部分男性只需要關注于事業即可。
在本研究中,男生感知到的戀愛沖突明顯高于女生。這與以往針對友誼關系的研究結果比較一致,女孩的友誼表現為具有更高水平的支持性(Colarossi, & Eccles, 2000; Jenkins, Goodness, & Buhrmester, 2002),而男孩的友誼有更高水平的沖突性(Updegraff, Helms, McHale, & Sales, 2004)。鄧林園,劉丹, 伍明明和方曉義(2015)
的研究也發現,男生的宿舍關系也比女生表現出更高的沖突性。
4.2 戀愛沖突、沖突解決模式與戀愛關系質量的討論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戀愛沖突與戀愛關系質量的兩個指標(滿意度與承諾度)均呈顯著負相關,說明戀愛關系中的沖突水平越高,關系質量越差;回歸分析也支持這一結果,無論是否考慮沖突解決模式的調節作用,戀愛沖突均可以顯著負向預測戀愛關系滿意度與承諾度。
親密關系滿意度是指個體對所處的親密關系質量的主觀感受和判斷(Rusbult, 1980)。根據社會學習和行為交換理論,關系滿意度下降是關系中積極行為減少而消極行為增多的結果(劉漪蓉, 2012)。親密關系中的沖突體現了個體之間的不相容性,常常涉及到消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戀愛關系中沖突越多,個體對這段關系的滿意度也就可能越低。這一點在以往的實證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Cramer(2003)的研究證實親密關系中沖突的消極行為與關系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
親密關系承諾度是指個體保持親密關系的愿望或意圖(Rusbult, 1980)。Rusbult的投資模型認為滿意度Q定了親密關系中的“承諾”,當個體在親密關系中體驗到幸福的時候,是愿意與現有的伴侶保持關系,也更容易對親密關系做出承諾(劉潔, 2014)。在本研究中,親密關系滿意度和承諾度呈高度顯著正相關也證實了這一點。因此,戀愛沖突在顯著負向影響戀愛關系滿意度的同時,也在顯著地負向影響個體對這段關系的承諾度。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戀人沖突之后如果能進行良好的溝通會緩沖戀愛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交互作用分析的結果顯示,隨著戀人之間建設性溝通水平的提升,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質量的消極影響明顯減弱。這一結果與婚姻關系領域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無論是國外研究還是國內研究均發現:積極的溝通方式與婚姻滿意度和穩定性有很高的相關;消極的溝通方式則與離婚率呈正相關,并能在很大程度上預測離婚率(Stanley, Markman, & Whitton, 2002; 曾紅, 2012)。婚姻不幸的家庭比婚姻幸福的家庭呈現更多的消極溝通方式(Christensen & Shenk, 1991)。
4.3 本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有待改進:(1)本研究樣本均取自北京市,考慮到大都市的價值觀念和極為豐富融合的文化底蘊,大學生對戀愛關系及戀愛沖突的認知可能與其它地區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因而,本研究的結果推廣需謹慎;(2)有研究指出,沖突解決行為對婚姻關系滿意度存在同伴效應,伴侶更多建設性的沖突解決行為可以使個體注意到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因而有利于進行深入的交流,獲得更多的親密感(劉澤文, 崔萌, 韓易靜, 2014)。但是在本研究中,由于條件的限制,被試中的男性比較少,無法進行戀愛關系中同伴效應的檢驗。
5 結論
(1)大學生戀愛沖突總體水平較低,戀愛關系質量較高,沖突解決模式較積極,三者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2)戀愛沖突、相互回避和要求-回避模式與戀愛關系質量均呈顯著負相關,建設性溝通模式與戀愛關系質量呈顯著正相關;
(3)建設性溝通模式在戀愛沖突影響戀愛關系質量的過程中起調節作用, 隨著戀人之間建設性溝通水平的提升,戀愛沖突對戀愛關系質量的消極影響明顯減弱。
參考文獻
鄧林園, 戴麗瓊, 方曉義 (2014). 夫妻價值觀相似性、溝通模式與婚姻質量的關系.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 231-237.
鄧林園, 劉丹, 伍明明, 方曉義 (2015). 父母沖突與大學生宿舍沖突方式的關系: 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 13, 145-152.
馮蓉, 馬喜亭 (2015). 研究生與本科生常見心理問題差異性研究. 教育與職業, 6, 94-96.
何影 (2010). 大學生戀愛及戀愛暴力調查與暴力影響因素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中南大學.
何影, 張亞林, 王純, 李麗, 張迎黎 (2012). 大學生戀愛及戀愛暴力行為發生情況. 中國學校衛生, 33, 1153-1159.
賈曉明 (2003). 學習建立親密關系: 大學生戀愛心理分析. 中國青年研究, 6, 67-69.
琚曉燕, 方曉義, 戴麗瓊 (2012). 澳門和東北地區夫妻溝通模式與婚姻滿意度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 10, 131-137.
梁, 郭成 (2014). 高校已婚青年教師的婚姻滿意度與成人依戀.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8, 865-868.
劉潔 (2014). 親密關系建立與維持的影響因素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吉林大學.
劉文, 毛晶晶, 俞?,|, 李鳳杰 (2014). 青少年戀愛關系, 內隱傾向發展特點及其與依戀的關系. 心理科學, 37, 395-600.
劉漪蓉 (2012). 親密關系中的滿意度與沖突研究綜述. 社會心理科學, 27, 290-294.
劉澤文, 崔萌, 韓易靜 (2014). 青年戀人的成人依戀、沖突解決行為與親密關系滿意度.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8, 597-601.
奧登, 周虹, 白文興 (2014). 童年期被虐待經歷對大學生戀愛暴力發生的影響.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2, 1247-1249.
邱莎莎 (2010). 成人依戀、親密關系動機、與大學生親密關系質量的相關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
蘇彥捷, 高鵬 (2005). 親密關系伴侶在沖突中的行為及其歸因. 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42, 122-130.
孫時進, 李淑梅 (2010). 研究生特定群體婚戀問題研究. 心理學探新, 50, 60-65.
曾紅 (2012). 婚姻溝通模式、主觀幸福感及其關系的研究. 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49, 123-127.
張田, 傅宏 (2013). 宜人性對大學生戀愛寬恕的影響: 有中介的調節模型.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 508-511.
Baucom, B. R., Atkins, D. C., Eldridge, K., McFarland, P., Sevier, M., & Christensen, A. (2011). The language of demand/withdraw: Verbal and vocal expression in dyadic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 570-580.
Bradbury, T. N., & Karney, B. R. (1993).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rtial interaction and dysfunction: Review and 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5-27.
Campbell, L., Simpson, J. A., Boldry, J., & Kashy, D. A. (2005). Perceptions of conflict and suppor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510-531.
Christensen, A., & Shenk, J. L. (1991). Communication, conflict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nondistressed, clinic, and divorcing cou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9, 459-463.
Colarossi, L. G., & Eccles, J. S. (2000).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dolescents’ peer support: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9, 661-678.
Cramer, D. (2003). Facilitativeness, conflict, demand for approval, selfesteem, and satisfaction with romantic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7, 85-98.
Fincham, F. D. (2007). Attribut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From balkanization to integra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Gottman, J. M., & Levenson, R. W. (2000). The timing of divorce: Predicting when a couple will divorce over a 14-year peri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737-745.
關鍵詞: 高校特殊學生群體 服務型 管理模式
一、高校特殊學生群體的界定、類型和特點
在社會心理學中,群體是指在共同目標和行為規范下協同活動的具有某種共同社會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體。群體有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之分。高校學生群體是學生在共同的學習與生活中,相互依賴、互相幫助,在心理上彼此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在行為上發生各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是與高校正常學生群體比較而言的相對概念,是為了研究需要而人為劃分的非正式的學生群體。高校特殊學生群體類型主要有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學習困難學生群體、生理缺陷學生群體、就業困難學生群體、心理亞健康學生群體及其他類型特殊學生群體。
1.經濟困難學生群體。
隨著我國高校并軌和全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在大學里十分常見。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是指在高校里經濟狀況不好、生活困難、難以滿足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學生群體。困難學生分為一般困難學生和特別困難學生,一般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的20%,特別困難學生占8%到10%。造成經濟困難學生的原因有來自邊遠山區、家庭子女上學多、家人疾病、父母離異、下崗或突發變故等。他們承受著比其他同齡人更大的壓力,有的要在校內外進行勤工儉學,因此具有懂事、堅強、節儉、學習刻苦等優點,但同時也具有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內向、自卑、多疑、怨天尤人等缺點。
2.學習困難學生群體。
由于高校擴招,學生入學時學習基礎良莠不齊,在學習上嚴重受挫的問題日益突出,考試掛科多,有的留級,更甚者退學。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基礎差,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盡管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二是明知基礎差,主觀不努力,成績不理想;三是基礎很好,可對自己的專業不喜歡,厭學情緒嚴重,成績下滑快;四是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逃避學習,提不起學習興趣,經常曠課、上網、玩游戲、賭博。大學的評獎、評優、推優入黨等一般都與成績掛鉤,幾乎與這些學生無緣,會使這些學生產生失落感,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3.生理缺陷學生群體。
隨著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高校不能拒收有心理缺陷的考生,因此,大學生中有各種生理缺陷的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有的學校有生理缺陷學生的高達5%。這些學生學習和生活要比其他生理正常學生要困難得多,同時畢業后的就業同樣面臨更多困難,更重要的是生理的缺陷往往會導致心理的缺陷,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健康心理的發展。
4.就業困難學生群體。
就業困難學生群體,主要是指由于自身認識不足、職業規劃不夠、就業競爭力不強等原因造成的學生群體。隨著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強大的就業壓力,那些不善交際、來自農村又無家庭背景的畢業生就業時顯得相對困難,造成暫時的失業。
5.心理亞健康學生群體。
心理亞健康大學生群體是指在心理過程、動機和心理特性等方面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群體,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有偏差、心理承受力差或情緒、情感不穩定等特點。當大學生遠離父母,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要面臨環境適應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越來越堅深的專業課和不同于高中的教學方法,使大學生面臨學習壓力,以及學費、生活費等經濟問題和戀愛情感問題等。學生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這些問題,就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容易產生焦慮、悲觀或冷漠等亞健康心理狀態。
6.其他類型特殊學生群體。
大學生特殊群體除以上典型群體外,還有單親家庭、少數民族、網絡成癮,違紀和戀愛受挫、干部競選失敗、考研失敗等特殊學生群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二、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服務型管理模式的構建
1.建立翔實的信息檔案,進行動態管理,獲得服務和管理特殊學生群體的第一手資料。
根據不同的特殊對象,要分門別類地建立詳細檔案,深入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心理,以便確定服務管理的方法和途徑。檔案內容應該包含特殊對象的姓名、班級、家庭情況、經濟狀況、心理情況、個人成長經歷,教育經歷、人際關系、性格、成為特殊對象的原因分析等。從新生入學直到學生畢業,都要對特殊學生群體建立檔案,同時注意保密,還要注意動態管理,及時更新特殊群體學生庫。比如,貧困生庫和學習困難學生庫每個學期和心理重點關注對象庫每周或者每個月都要及時更新。這些都是我們服務和管理他們的第一手資料,只有這樣才能因材施教。
2.建立和完善各項幫扶體系,確保服務和管理特殊學生群體有章可循。
不同的特殊學生群體幫扶體系也不相同。各高校應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建立“獎、貸、助、補、減”五個方面的資助體系且“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針對學習困難群體建立學習情況預警和援助體系,通過系領導、老師和同學一起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針對心理亞健康特殊群體,建立起學生心理狀況的預警與援助體系,配備相應的機構、人員。具體來說,就是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業心理疏導、咨詢老師、醫生,制定科學的心理問題預防救援程序。從新生一入學就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重點關懷對象檔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咨詢與測試,開設專欄輔導、團體輔導等讓學生理解掌握各種減壓方法及基本技巧,學會自我調控,消除焦慮感、失落感和不公平感。各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心理知識的普及,提高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能力,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同時,也可設立愛心社、互動社等,讓學生在其中互相啟發、彼此鼓勵、團結一致,共同克服各種困難。要針對就業困難學生群體建立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該體系服務所有大學生,特別是就業困難學生,要分階段、分層次,內容涵蓋就業形勢與政策、就業信息、職業規劃、擇業技巧、就業心理和面試等指導。幫助這些學生提高職業技能,轉變就業觀念,找到滿意的工作。通過以上幫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特殊學生群體的服務和管理就能做到有章可循。
3.付出真情,以人為本,是服務和管理特殊學生群體原則。
要服務和管理好大學生特殊群體,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本”的原則。要關心關愛他們,讓他們感到溫暖,使他們信任和接受我們;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慢慢地改變他們;要有一顆賞識的心,多鼓勵和包容特殊學生群體??傊?,我們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服務和管理好特殊學生群體。
4.全員、全方位參與,營造服務和管理特殊學生群體的良好育人環境。
高校特殊學生群體的形成原因十分復雜,因此要充分利用家庭、學校和社會資源服務和管理他們。通過家庭的支持、社會的理解及學校各職能部門、學校領導、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班導師和優秀學生的共同參與,利用家校聯系聯系平臺、校園文化建設平臺和社會實踐平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更好地對“特殊群體”有效地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幫助他們走出生活、學習等困境,樹立自信心,激發自強拼搏、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楊志松.高校學生思想工作應注重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心理指導[J].高等教育研究,2002,18(2):63-65.
[2]劉綺婷.淺談高校“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3).
[3]歐永美,李湘蓉.高校學生特殊群體援助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8,(24):592-594.
[4]王希蓮.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出發,談增強大學生特殊群體教育的實效性[J].科技信息,2008,346.
[5]林國建.高校特殊學生群體幫扶機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0,(3):101-102.
[6]劉秀榮.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教育的有效途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5):142-143.
論文摘要:加強中職學校經常性思怒政治教育足一項長期性、基玻性工作。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業,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指明了方向,在新時期下,中職學校的忍想政治教育此應該以人為本,提高全校人員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指導和修正粉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本文就新時期下中職學校經常性思想工作帶來的新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做好新時期高校經常性思想工作的對策與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社會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其社會成員實現思想政治理論和倫理道德知識影響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規范性、有序化、高效化的德性和思想素養培養過程,在社會轉型期更是擔當著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文化,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所以,我們國家培養的人才要有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取決于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能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的就是科學的發展觀,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的發展觀對我國中職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針對中職學校教職工和學生在各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現實思想間題,隨時隨地進行的教育疏導工作。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如何在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中落實、貫徹和體現以人為本思想尤為重要,如何依托于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來解決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問題和矛盾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1中職學校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情況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含以學生為本和以教師為本兩個方面。wWw.133229.COM同時,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是聯系教師與學生的中介,是貫徹教育目的的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得以生發、產生作用和維持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要素。因此,學生、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課三者缺一不可。
中職學校日前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青年教職工和學生。這些年輕人出生在改革開放以后,并且多數是獨生子女,由于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標準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他們重視物質利益,輕視理想追求;重視自我價值,輕視社會價值;善于接納新鮮事物,但易受外界因素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這些變化對我們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中職學校管理模式死板,例如各高校都很重視管理機構的設置、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但實際情況常常是管理機構設置得越多、規章制度越嚴厲,學生出現的問題和學生管理本身出現的漏洞反而越多。同時,管理者為了完成任務,往往喜歡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管理手段,通過“壓”、“控”等方式對待學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顯,學生是否有進步,管理者反而沒有去關注。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一般具有較高的素養和能力,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立自強的自主意識,對違反以人為本原則的,沒有人情味的硬性管理方式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他們渴望較寬松的環境,希望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另一方面忽略了個體差異。由于不同的學生,天賦有差別,能力、興趣也有差別。由于客觀社會現實對人才需求的多極性、各類高校的層次性,都顯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要求上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該也不可能企求統一的培養標準。這就要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因材施教。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中職學生畢業面臨的選擇是就業,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僅局限于應用型,整個社會和家庭也缺乏對孩子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的培養教育。
同時,中職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一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簡單,教育過程缺乏互動。在中職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些高校仍然沒有完全轉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從哲學理論上來說,這一教育方法忽略了不同時期不同狀態的人的變化,不符合所強調的“從現實的人出發”的基本觀點,違背以人為本的原則,不利于以人為本作用的發揮。從教育的效果來看,雖然灌輸的方法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過重大的積極作用,但到今天,它的實效性越來越小。過多地采用硬性灌輸方式是這種教育方式對學生主體的接受程度考慮較少,教育方法仍局限于教師講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影響了對學生主體需求的全面了解。只有加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將在互動中形成的共識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實施,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經濟生活,改變著這些年輕的職工和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也影響著他們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因此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教職工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帶傾向性的新問題進行的思想教育和工作。結合當前這些新的變化、新的挑戰,改變傳統的思想工作方法手段。
2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對策
第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師生和諧平等關系。
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做到充分尊重學生,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育人這一中心來開展。建立師生平等關系,拼棄傳統的師道。承認學生選擇學習的權利和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主人意識,為學生興趣的發展、眼界的開闊、能力的發揮提供廣闊空間。注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發展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獨立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自然應當以人為中心,以疏導人的思想、轉變人的觀念、塑造人的靈魂為目的,以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完善人、發展人為宗旨。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求發展,不斷滿足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應該在新形勢下主動適應變化了的形勢,以學生為本,真正賦予學生主體地位,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除了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外,還必須為其提供適當的生活條件,當學校的利益和學生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學校必須以最大多數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其最高策依據,而不應該以任何理由損害學生的權益。
總之,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在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充分發揚民主,給每個學生公平發展的機會,使學生得到創造性的全面的發展。
第二,用科學務實的態度重視學生個體差異。
做好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實質,用科學務實的態度培育和教育學生。用以人為本的觀念,立足高校實際,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心理健康等特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而不是把大學生困于定呆板的框框之中。給大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的發展空間,讓大學生充分發揮其獨特個性優勢,使大學生形成獨立和諧的人格.真正解決做好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問題。
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人際交往、求職、戀愛心理困惑等心理問題不斷增多。因此,中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注重運用心理學的有關知識發掘學生的潛在思想和心理問題,通過采用課堂教學、課外教育、心理咨詢等多種途徑引導大學生。
當代學生既關心祖國命運、世界風云,又注重自我發展既有一定的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又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努力抓住一切機會,發展自己。只有掌握了中職學生這些思想特點,我們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用實在的辦法正面激勵大學生。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重視采用各種獎懲的措施來調節、激發、鼓勵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受教育者通過權衡利弊得失決定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提高自身行為的積極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從而形成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創設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教育環境。
我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只有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為指導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完成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養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