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8 18:38: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文獻搜理是起點
文獻“是記錄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一切載體的總稱”④。因此,對于撰寫音樂論文來說,確定一個選題后,首要任務便是搜集相關音樂文獻,并通過案頭整理、分析和研究進行適當的取舍。因此,在針對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論文寫作》課程中,還應講授有關文獻與文獻學的相關知識。音樂文獻相較于其他學科的文獻雖有共通性但更具其學科的特殊性。音樂文獻不但包括以書面文字記錄下來的文本類資料,還包括與音樂有關的各類實物樂器、樂譜、圖像以及錄音、錄像等,上述種種都應納入文獻搜理的范圍之內。
目前音樂專業學生在撰寫論文時搜集文獻的途徑一般以圖書館藏書和網絡資源為主。相對于圖書館中書籍類的文獻來說,網絡上的文獻資源更加多元多樣,但其中也不乏謬誤和糟粕之說,因此鑒別網絡文獻真偽以及針對選題篩選可用材料也是音樂專業《論文寫作》課程中應當授予學生的重要內容。目前常用之網絡文獻資料較多,如CNKI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即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即維普資訊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超星數字圖書館等等,皆可從中獲得相關學術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會議紀要、年鑒等作為可靠的文獻參考。
二、歷史研究奠基礎
恩格斯曾說過“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了解任何事物之基礎,就是想要明了其歷史,音樂也不例外。對于音樂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在其必修課程里安排的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或歐洲音樂史)等史學類課程都是與歷史音樂學密切相關的,是音樂學學科中關涉歷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基礎內容。在音樂專業畢業論文中單純的闡述某一音樂現象或某一樂種歷史的研究算是最初級的追源溯流,對于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程度的相關歷史便可完成。然而,若上升至對某一音樂歷史的研究,則不但需要熟悉歷史,更要掌握音樂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步驟,包括對前人已有研究的分析與總結;對史料搜集整理與辨析使用的能力;對史學研究狀況的通達與展望等。
此外,與音樂歷史有關的音樂考古學、音樂圖像學等也對研究歷史有極大的幫助。利用考古學的學科知識對與音樂相關的實物史料進行研究這是音樂考古學和音樂圖像學的基礎工作,可以認為是歷史音樂學中的一個范疇。東方音樂也好,西方音樂也罷,乃至世界其他地區、國家、民族的音樂,都或多或少留存下相關的實物材料,即經歷了歷史淘滌留存至今的一切與音樂有關的遺物或者遺跡。這些埋藏在地下若干年的古物,經過考古學家的發現與挖掘,在音樂學家的辨析與整理后得以重見天日,像當代世人展現出古代人類社會中音樂的面貌,比如墓穴中挖掘出來的古代樂器、棺槨中的生活用具,再比如石壁上繪述音樂的壁畫、雕刻,亦或是圖書館、博物館中收藏的樂譜等,對于歷史音樂學的研究來說皆是重要的實物史料。
三、學科交叉助認知
在音樂學學科分支中有不少是與其他學科領域交叉授粉的。其中有的涉及自然科學,有的涉及人文科學;有的涉及社會科學,有的涉及精神科學。
一般認為自然科學是增加人們對所生活的整個自然界的認知、總結眾多自然規律從而引導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本質的學科知識。當自然科學類學科與音樂學交叉授粉后,就形成了諸如音樂音響學、音樂心理學、音樂生理學等分支學科。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在選題時關注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若要展開此類研究,必須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相關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比如物理學、解剖學、數學等,這也是較少有音樂學本科畢業生傾向此類選題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有關音樂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原理知識也有助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更好的認知音樂的本質。比如音樂音響學有助于音樂專業學生從本質上了解體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膜鳴樂器甚至電鳴樂器的發聲原理,從而在演奏時有更好的感受和領悟。再如音樂生理學、音樂心理學則有利于學生認識人體發聲的原理以及大腦接受音樂的感知過程。這些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不但在實踐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在論文寫作中也會有所幫助。
音樂學學科中還有一些是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精神科學密切相關的分支學科。這些邊緣學科有的是從哲學角度探究音樂的內容和本質,如音樂美學;有的是研究社會與音樂關系的,如音樂社會學;還有的是以實地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挖掘世界各民族傳統音樂存在與發展的,如民族音樂學等等。這些交叉學科的學科知識是音樂專業學生撰寫論文時極大的理論支柱。不但引導了學生的選題方向,更促進了學生理論研究的深度。在思考和撰寫論文時,若能準確結合這些學科的知識,則更有助于學生把握論點,充實論據,提高論證的說服力。
四、結語
音樂專業教學中的《論文寫作》課程是專門針對各院校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因此在傳授基礎寫作技巧的同時,更應當緊密的結合音樂學各學科知識,突出該專業特色與亮點,引導學生選題和撰寫。音樂學學科范疇極寬泛,在實際的理論研究中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情況也較多,這也是音樂學理論研究不斷拓展和創新的體現。
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相關的音樂表演或實踐能力,也不能忽視自身的專業理論研究能力。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和指導體驗,嘗試性的提出在音樂專業《論文寫作》課程中糅合音樂學各學科知識,其目的在于構建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以期學生在該課程中形成健全的學科理念,在進行選題和撰寫論文時能充分的體現音樂學的學科特征。同時,愿以此文作拋磚引玉之效,與諸多教授本門課程的教師共探音樂專業《論文寫作》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社會實踐 高校教育 新時期 文科學生
[作者簡介]申紅星(1978- ),男,河南輝縣人,新鄉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河南 新鄉 45300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4(2014)20-0161-02
目前,國內眾多高校在文科學生中紛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鍛煉文科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文科學生的綜合素質。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起到社會實踐一般意義上的功效,而且對高校文科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特殊價值。本文擬圍繞社會調查對高校文科學生的功用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進一步提高高校文科學生的能力水平,強化當代高校文科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社會調查實踐對新時期高校文科學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學生中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調查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增強其研究能力等,有著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一)有利于學生在社會調查實踐中收集本學科研究資料
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潮流是跨學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學科,諸如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政治學、文化學、旅游學等,其研究視野不再拘泥于本學科的研究領域,而是提倡跨越學科的界限。而開展這些人文學科的研究,不約而同地提倡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當中獲取本學科的研究資料。例如,歷史學研究主張改變過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將相以及少數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狀況,提倡研究“來自下層的歷史”,關注普通民眾的歷史。而開展這些內容的研究,僅僅依靠傳統的官方史書資料,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不斷開辟新的資料來源,將歷史學研究與其他學科,如社會學研究結合起來,以滿足史學研究視角轉換的需要。同樣,社會學研究也常常需要運用到歷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較方法,需要與歷史學、文化學等密切結合。
在高校文科學生中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可以讓他們利用節假日時間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到社區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政府檔案、統計資料、族譜、碑刻、民間文書等文獻資料,而且包括通過訪談獲取的口碑資料。這種通過社會調查獲取資料的方法,民國時期的一些學者,如顧頡剛、梁方仲、等,已經廣泛使用。當前在文科學生教育中采用這種方法,對于豐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實現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會實踐中收集與整理的資料,必為高校文科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實現學術創新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感知社會,更好地理解來自社會的資料
現今高校教育培養的是兼具一定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學生,由于其專業特點,實踐機會相對不多。在高校文科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一情況,讓他們走出校園更好地感知社會,特別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來自社會的資料。在高校文科學生學習中涉及很多資料理解問題,對于來自社會的資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獻功底外,還必須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例如,歷史學專業涉及對基層民間社會資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國時期的各種慈善組織、公共組織等資料;社會學專業涉及對檔案資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從鄉土社會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會資料,只有通過社會調查實踐,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進行社會調查特別是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尋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讀這些來自社會的資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增加論文選題的多樣性
在對高校文科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學位論文的指導是很重要的部分。而當前高校文科學生在學位論文撰寫方面卻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位論文如何選題。很多文科學生普遍反映很難找到具有創新性的論文題目。一些學生為了完成論文撰寫工作,不得不選擇一些別人已經研究過的題目,造成“炒冷飯”的選題現象。論文選題面臨種種困難,必然會直接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導致很多本科生學位論文質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學生中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一狀況。通過社會調查活動,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進而增加論文選題的多樣性。例如,當前歷史研究的趨勢已不再是開展整個國家層面上的宏大敘事研究,而是強調日益精細、日益細致的區域個案研究,提倡“以小見大”,關注國家與基層社會的互動。社會實踐之中有取之不盡的歷史研究資料,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必將在很大層面上提高學生的歷史研究與創新能力。在社會調查活動中,學生可以接觸到許多與社會發展、社會實踐緊密相連的社會問題,諸如環境問題、“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問題以及民風民俗問題,這些素材經過分析、提煉,都可成為歷史學專業學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依據。這樣寫出來的論文不僅具有創新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時代感、現實感。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愛鄉愛家的情感,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進行社會調查的過程中,一般都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在自己的家鄉進行社會實踐、田野調查,或開展問卷調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檔案、統計材料、族譜、碑刻、往來書信、契約等地方性資料,并進行訪談。對家鄉進行社會調查,可提高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的興趣,增進學生對家鄉所在地的了解,理解當地的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發展狀況,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淳樸情感。同時,開展社會調查的過程,也是學生初步與社會接觸,不斷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過程。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很大程度上認識社會現實,鍛煉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其與人溝通的能力,從而為其將來步入社會、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社會調查實踐的具體策略與方法
在高校文科學生中開展社會調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開展社會調查實踐,必須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方法。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具體論述。
(一)在社會調查之前,應認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開展社會調查工作,不是盲目地開展,而是應有一整套的計劃和實施方針。首先,要求學生在開展社會調查之前,對社會調查的時間、地點、目標、內容、實施方案、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面臨的困難等,進行通盤的考慮和準備。其次,在明確社會實踐地點之后、實踐活動真正開展之前,認真閱讀與此地點相關的社會文獻資料,比如地方志、相關檔案資料等。再次,開展社會調查還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查器材的準備。如前所述,進行社會調查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關文字資料和口碑資料,這就需要準備一些必不可少的現代器材,諸如數碼相機、錄音筆、攝像機等電子器材,應將其充好電源、調試完畢、妥善準備。最后,開展社會學方面的社會實踐,需要盡早開展對調查問卷的設計工作,以備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之用??傊?,社會調查開展之前的準備工作異常重要,這將直接影響社會調查的正常開展以及調查的效果與質量。
(二)在社會調查實踐過程中,應掌握一定的調查技巧,調查記錄盡量全面、完整
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有一些細節值得高校文科學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調查技巧。比如,對一個村落開展調查,需要我們收集一些訪談資料,那么究竟應選擇哪些人進行采訪呢?一般來說,應選擇那些上了年紀的、有一定文化知識、當地消息靈通的人進行采訪。因為這些人在當地生活的時間較長,對當地的了解相對較多。為了更好地進行溝通,學生還應掌握一定的與人溝通的技巧,讓陌生人愿意敞開心扉,這樣才有利于社會實踐工作的順利展開。采訪過程中,還必須注意認真記錄,對于采訪的時間、地點、內容都應認真加以記錄,最好能對談話的內容進行同步錄音。另一方面,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做的記錄,應盡可能全面、詳細、完整。如對調查的確切時間,調查的事件、人物、結果等的記錄,都應非常完整。因為這些調查都是不可回續的,不可能等到調查結束之后,發現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補救。所以,在社會調查實踐過程中,應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
(三)在社會調查實踐結束之后,應迅速做好總結,撰寫調查報告
社會調查實踐結束之后,需要對此次社會實踐及時做出總結,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寫社會實踐報告。社會實踐報告是在對社會某一專題進行有目的的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通過社會實踐,學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應在此基礎上對所調查的問題進行細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社會實踐報告兼具實踐性和告知性,結構應完整、嚴謹,論述的語言也應嚴密、精練。一般來說,在社會調查完成之后,應立即撰寫社會實踐報告。這是因為,社會實踐活動剛結束之時,自己的直觀感受最為真實,很多社會實踐中的認識也最為深刻,此時進行社會實踐報告的撰寫,時效性最強,記錄也最為完整,不會有太大的疏漏。否則,若是在實踐活動結束一段時間后再去撰寫社會實踐報告,那么很多實踐過程中的感悟、認識等都會或多或少地遺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當前高校教育日益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學生中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無論是對學生理論素養的提高,還是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時,應注意一定的策略與方式。在調查活動開展之前、過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許多的工作要做。對于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而言,需要與時俱進,在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的同時,緊跟當今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如果條件成熟,教師最好能親自帶領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共同討論實踐活動的結果,真正地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馮爾康.中國社會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M].北京:三聯書店,2006.
關鍵詞:初中歷史;趣味教學;教學探討
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歷史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整個教學過程不應該固定在狹窄的認知框框中,不能僅僅把傳授知識和技能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課堂教學應體現新課程理念,以適應、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
一、將歷史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活氣息
學生不重視歷史、不喜歡上歷史課的現象在許多學校普遍存生。歷史課程和教學與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嚴重脫節,可以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實際上,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是一個充滿著“活力”的人的世界。但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多地強調知識的傳授與考試目標的實現,將教學與生活完全隔離,脫離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展現。教師通常根據自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將“過去的史實”硬塞給學生。學生為了應試一時記住了大堆的歷史概念、原因、影響等知識,而后卻渾然不知歷史為何物,為何要學歷史,使學生們日益感到課堂上學到的歷史知識是“古董”,是脫離實際生活的。針對這一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課程標準強調:“教育既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學生的生活;教育必須高于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币虼耍艺J為,教師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主角,應當盡可能地進行“二次創作”,將歷史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活的氣息。
二、教學過程情趣化,激發學生興趣,體驗學習樂趣
眾所周知,相同的教學內容,常常會引發學生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保持和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睈垡蛩固挂灿芯涿裕骸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一旦激發起來,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多地強調能否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把學生當作裝載知識的“容器”,缺乏教學情趣,結果教師講的口干舌焦,學生聽得暈頭轉向。新課程標準則強調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學內容,通過歷史照片、歷史圖片、場景、資料等為學生的學習設置各種教學情景,如創設故事情境、媒體情境、表演情境和對話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并引發其深入思考。課堂教學要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就要實現由知識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化,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讓課堂教學過程充滿情趣,真正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發展能力、享受歡樂的樂園。
為體現課堂教學的情趣化,教師可以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言和耐人尋味的結語吸引學生,如用漫畫、圖片、飾物等作為課堂教學開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進行直觀性教學;可以運用角色轉換方式,再現歷史人物的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林則徐》《甲午風云》等歷史題材影片,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并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說明影片的背景,講述歷史故事,寫歷史小論文等等。在參與種種活動的過程中,師生來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并從中得到了很多的快樂與滿足。
三、適當組織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體驗生活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學的活動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決問題等各種豐富的活動,感受歷史。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相關內容設計一些學生樂于參加的教學活動:如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紀念館、紀念碑,開展社會調查,進行歷史知識競賽和歷史故事演講比賽,指導學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歷史資料,有條件的還可組織剪報、集郵,特別是收集近年來的一些報紙、郵票,感受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等。
社會實踐活動多種多樣,比如要求學生向周圍的老人了解化運動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的情況;比如要求學生搜集不同時期的照片,談自己家自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等等。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也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接近生活,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接觸社會,體驗生活,關注周圍的世界,變歷史課程的知識本位為學生發展本位,促進學生主動求知、全面發展。
四、鼓勵并指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促進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創新、闡述能力
教師還可以鼓勵并指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收集、篩選文獻資料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因為是初中學生,教師不必對論文的寫作規范和篇幅作過多要求。在論文的選題和立意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并在寫作方法、寫作技巧上予以點撥和指導。學生完成小論文后,教師應及時、認真地閱讀和講評,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揚,對于小論文中的不足與缺陷,教師應單獨予以輔導,幫助學生糾正。這樣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創新、闡述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開闊歷史視野,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不斷鼓勵學生的學習表現,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使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范式引領,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
所謂“范式引領”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歷史內容進行講解,以此作為范例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理解學科知識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這些原理和學習方法的“遷移”實現活學活用。
為慶祝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文化博物館開館三周年,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博物館為中外觀眾奉上了“雪域瑰寶━━文物聯展”,并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精美圖書《雪域瑰寶在北京:2013年文物聯展》。該圖書由熊文彬、曲珍主編,已于2013年2月出版,定價280元,ISBN:9787802534629。
該書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為聯展精品文物圖解,另一部分為文化研究論文。第一部分從文獻典籍、造像、法器、唐卡、面具、擦擦、傳統服飾、生活用具等八個方面對175件精美展品進行詳細介紹,展示了高原民族的精神生活和審美情趣,同時也反映了藏傳佛教文化藝術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從精美的藏傳佛教造像到色彩艷麗的藏族服飾,從古老的貝葉經《般若八千頌》到罕見的虎皮三彩多穆壺,從藏族醫學巨著《四部醫典》到藏醫藥唐卡,無不折射出藏族人民的智慧和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而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物更體現出漢藏文化的交流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第二部分收錄了文化藝術方面的專家論文,共九篇。內容涉獵唐卡藝術、佛教造像、藏族飾品、古塔形制、明清漢藏器物交流等,深層次、多角度的選取論點向讀者介紹獨具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研究唐卡藝術的論文,唐卡是繪畫中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記錄藏傳佛教和各種神靈的宗教唐卡,有反映歷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學成就的藏醫、藏藥、天文歷算唐卡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風土、藏傳佛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堪稱是形象的百科全書。又如研究藏傳佛教造像的論文,通過研究本土造像藝術流派和外來異域造像流派對藏傳佛教造像的影響,來看清其背后蘊含著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每一種造像流派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佛教文化的藝術再現和佛教歷史的真實見證。再如研究藏族飾品的論文,藏族人有佩戴飾品的習慣,無論是男性飾品還是女性飾品,都具有寓意深刻、樣式多、體積大、色彩艷麗、價值珍貴等特點,體現出了藏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標準。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人們都認為佩戴飾品有攜福的作用,同時,藏族飾品的設計與其信仰的宗教和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舉辦這次展覽和發行此書,不僅是向觀眾和讀者展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多姿多彩的雪域風情,更重要的是讓大家通過這些文物,了解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締造過程中所處的重要歷史地位和做出的貢獻。這對弘揚優秀文化、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陳述先生字玉書,河北省樂亭縣人,1911年10月生,早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師從陳垣先生等,1935年大學畢業后即入“史語所”專門從事遼金史的研究,之后先后任國立東北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等校教授。195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其著作《契丹史論證稿》(重版后改稱《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會經濟史稿》、《金史拾補五種》、《全遼文》、《遼史補注》、《遼史別錄五種》等,都是遼金史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另有論文百余篇,幾乎涉及了遼金史、契丹女真史研究的各個方面,作了大量填補空白的工作。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黃行研究員主持,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昌東同志致辭,陳述先生的學生、著名契丹女真史專家劉鳳翥研究員作主旨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杜榮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史金波研究員講話。會議分為上午大會發言和下午分組研討兩個階段。
大會上發言的有宋德金、王曾瑜、景愛、崔文印、羅賢佑、穆鴻利、蔡志純、姚大力、林榮貴、高路加等專家學者,他們高度評價陳述先生的學術貢獻,深情回顧了與陳述先生的交往,對陳述先生的道德文章都敬仰不已。大會還宣讀了因故未能赴會的孫進己、方衍等學者的賀信。最后陳述先生的女兒陳正代表家屬發言,對會議組織者及與會者表達了深深的感謝之情。
在下午的分組討論階段,兩個小組以陳述先生的學術貢獻、遼金史及民族史研究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宋德金的《紀念陳述先生百年提高遼金研究水平》、景愛的《陳述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學術思想》、郭康松的《陳述先生整理遼文獻的主要成就》、陳志貴的《宗師百年德識永志――紀念陳述先生百年誕辰》等文從方方面面深入探討了陳述先生的學術貢獻。吳剛的《陳述先生對達斡爾族族源研究的貢獻》,楊優臣的《達斡爾族族源研究的幾個問題――紀念陳述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和卓仁、敖景峰的《遼金元時期的達斡爾人――學習陳述先生的治學精神,探尋達斡爾族歷史足跡》等文闡述了陳述先生的論著對達斡爾族研究的重要學術價值。
本次研討會提交的論文以遼金史、契丹女真史研究為多,論文有著較高的水平。王曾瑜的《也談遼宰相的南、北與左、右問題》認為遼代“北府宰相”、“北宰相”即是“左丞相”,而“南府宰相”、“南宰相”即是“右丞相”。因為在東向而坐的皇帝面前,北宰相站立北方,即左面,故北宰相就是左宰相,而南宰相站立南方,即右面,故南宰相就是右宰相。曹流的《關于遼朝與五代十國政治關系史研究的兩點思考》通過縱向與橫向兩條線對遼朝與五代十國政治關系史研究進行了梳理,并對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兩點建議。高福順的《遼朝科舉制度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征》認為遼朝科舉制度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呈現出既要吸收中原儒家文化為己所用,又要保持契丹族固有國俗的整體特征。它不僅是唐宋科舉制度的繼承與發展,而且也帶有明顯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族性特征。其他遼史方面的論文還有張志勇的《遼朝行政倫理文化的特色研究》、楊樹森的《遼代后期的政治和統治集團內部的政爭――兼說遼朝的衰亡》、肖愛民的《試析北宋人對遼朝政治中心的認識》、孫泓的《宮衛部落和契丹民族的發展》、馮永謙的《遼代礦冶采煉和金工的考古學考察――為“紀念陳述先生百年誕辰”而作》等等。程妮娜的《金朝與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朝貢關系研究》闡述了金朝與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朝貢關系問題,韓志遠的《關于金代婦女的幾個問題》探討了金朝統治者對婦女的政策和制度、時人的女性觀和表現、女性的風貌特征、婦女運動等幾個問題。其他金史論文還有關樹東的《金代的“冷巖十俊”――補遺》、周峰的《金代張仲賓墓志銘考釋》等等。
民族志文獻研究是本次研討會的另一重要議題。李宇峰的《公主表新補》以新發現的遼代墓志為中心,對《公主表》做了補充;康鵬的《版本源流考》對《松漠記聞》這部重要金源史料的著錄情況及其現存版本進行了系統梳理;烏蘭的《版本流傳考》就目前所知《元朝秘史》諸版本的情況做了重新梳理,對前人的工作有所修正和補充{劉正寅的《波斯文《史集?部族志?乞兒吉思傳)研究》將《史集》的“乞兒吉思部”由波斯文直接譯為漢文,同時結合其他文獻,作了進一步的注釋與考訂。此類論文還有崔紅芬的《再考略》、孫靜的《按語初探》等。
本次會議還有一些關于民族史其他研究專題的論文。李大龍的《試論中國疆域形成和發展的分期和特點》從多民族國家疆域形成的角度,對中國疆域形成和發展歷程進行了分期;孫進己的《“征服王朝”的歷史作用》認為“征服王朝”說是建立在割斷歷史欺騙手法基礎上的;陳勇的《三劉、二石與“五胡”稱謂探源》認為“五胡”稱謂有廣、狹義解釋,以“五胡”指涉“胡、羯、鮮卑、氐、羌”五族是東晉、十六國后期人們形成的一種觀念。提交會議的民族史論文還有李鴻賓的《墓志里吐谷渾王族任職押蕃使問題再探》,彭豐文的《從
歷史學是典型文科專業,在其教學活動中存在諸多文科共性問題,如: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知識性課程較多,方法論的課程很少;教學手段單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多重科研而輕教學,教學內容陳舊等。這些包括歷史學在內的文科專業所具有的通病,近些年來常常為學界所攻詰。毋庸置疑,在這種僵化陳舊的教學模式下,人才培養質量很難保證,專業培養目標能否實現也極為堪憂。許多高校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不斷通過推動教學改革來扭轉這種局面,力圖將研究型教學落到實處??傮w看來,業已形成的規范性認識將“研究型教學”定位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要有課題(專題、問題),師生共同研究、共同討論;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引導而學生自主鉆研;三是實現知識的“內化”,通過體驗,提升素質和能力?;谏鲜鎏攸c,很多高校圍繞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兩個層面展開了探索和改革,其中課堂教學改革是主要發力點。從教學氛圍的培育到學習興趣的培養;從教學主體的互動到課堂效果的評價;從教學過程的優化到教學手段的更新,探討不可謂不全面,不可謂不細致。各高校管理者和相關研究學者,考古鑒今、兼收中西,形成了大量的極具智慧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相較而言,對于課外實踐這一環節卻長期疏于關照。古語有“紙上得來終須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說,特別是對于歷史這門偏于理論和知識的學科,更是需要注重實踐,否則所謂研究型教學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研究型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精神,自主鉆研、自主創新,這種能力的培養只通過課堂是很難實現的,實踐環節不可或缺。人的能力總是在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運用所學知識,方能實現“知行合一”。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于聽到的信息能記住25%,對于聽且看到的信息能記住45%,而對于聽到、看到且做過的事情則能記住70%。也就是說,雖然課堂有內外之分,但卻不應割裂開來,唯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教學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方能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對于學生來講,課外實踐活動的實現形式是多元化的,比如參加甚至主持課題研究,或者自發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即便是做一些兼職也可視為實踐活動的一種。但上述方式均有局限性,課題研究從目前來看對于本科生而言機會還是比較有限,而自發參與社會活動或者兼職目的性不強且隨意性很大,這都難以收到實效。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在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包括課程見習、綜合實習、畢業論文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2歷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事實上,歷史學專業的管理者和教師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是有清晰而明確的認知的。但是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這種認知大都停留在理念上,以致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并沒有落到實處,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按照培養大綱要求,歷史學本科專業在課堂教學之余,還設置有固定時間安排的實習活動,包括課程見習和綜合實習兩個方面。課程見習,顧名思義是針對于特定課程所安排的實習,如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考古學通論、史學論文寫作等課程,一般要安排至少兩天的單科實習。綜合實習,又稱為綜合認識實習,即提供給學生一個較長時間(一般為7天)去校外開展實踐活動。無論是課程見習還是綜合實習,其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過重返歷史現場、開展田野調查,將文本知識與現場實況互為映證,使枯燥乏味的文字變為立體形象的鮮活材料,從情感上和學理上更為深刻地感受歷史背景、認知歷史事件,進而將所學知識與身處的社會、自然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內化的體驗。這樣一種設置和安排,無疑是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一個平臺。
這樣一個平臺如若搭建規范完備,就能夠將合作性、問題性、實踐性三個維度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有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的實習環節操作往往是流于形式,幾無效果。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傳統教學理念的慣性作用,“重理論而輕實踐”,高校管理層面沒有予以足夠重視和支持,比如實習經費安排比較低難以有效開展活動;二是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課題、論文”至上的傾向依然比較嚴重,不愿意投入精力于實踐教學;三是院系在運作中對于師生安全顧慮過重,往往簡化甚至改變實習形式,當下一種常見的做法就是將實習活動完全交由旅游公司打理,從而規避責任,但實踐活動卻變成了旅游觀光。實踐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畢業論文寫作,其設置的目的在于檢驗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知識、思維能力等各種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將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學習的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提高實踐能力和水平。但是近年來關于本科畢業論文的聲討之聲不絕于耳,有部分學者甚至提出廢止這一規定,其原因就在于東拼西湊、粗制濫造的論文嚴重浪費了教育資源,傷害了本科教育的形象。教育部曾多次下達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強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各高校也紛紛采取舉措,力圖改變這一現狀,如進一步規范論文寫作流程和制作要求,嚴格論文的考核和評估,加強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管理等。
但從效果來看,似乎難盡如人意。就歷史專業而言,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較低是有客觀原因存在的。一方面專業課程設置偏重于知識體系掌握和理論觀點介紹,而方法論課程設置較少,加之大學期間又鮮有機會參與科研活動、接觸乃至寫作科研論文,以致到大四階段畢業論文寫作時有手足無措之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嚴重不足,也就很難形成高水平的研究論文;另一方面,大四階段正是學生面臨擇業的關鍵時刻,考研、找工作成為核心內容,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很多學生在重重壓力下沒有心思、也沒有精力投入過多時間在畢業論文寫作上,往往只是抽出幾天時間就草草完成,其質量也就可見一斑了。
3研究型教學導向下歷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與展望
研究型教學的宗旨是通過教學與研究、實踐的結合,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勇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課內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搭建一座橋梁,以問題為導向,在師生平等而又積極互動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而又自由的探索空間。正如前文所述,課外實踐的全面開展和落實,主體環境尚不成熟和完善,目前有效的著力點就是抓好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活動。若要做好這一方面,需要來自三個方面的合力。其一,高校層面。高等院校要自上而下重視實踐教學活動,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扶持和激勵機制。在目前實習補貼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高??梢约哟筚Y金支持力度,免除師生后顧之憂;面對指導教師主動性不強的現狀,高校可以將實踐教學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或者可以通過課題等方式給予指導教師一定的物質獎勵。針對于歷史學的專業特點,高校應該積極引導具有豐富考古經驗或者田野調查經驗的高水平教師充實到指導教師隊伍中來,以優化師資結構。
在畢業論文工作方面,高校要采取有效舉措嚴把質量關,還可以結合實際進行適當變通,如將時間安排至學生在校的大四第一學期全部完成。其二,教師層面。無論是校外實習活動還是畢業論文寫作,都需要指導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互動,可以說實踐教學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這就要求指導教師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負責的敬業精神。以田野調查為例,一次大規模的田野調查活動往往需要極為耐心和周全的準備工作。事先要有具體的運作方案,包括確定調查主題、遴選合適田野點、制定詳細調查計劃、準備充足經費、培訓人員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調查期間,要結合實際情況把握好計劃進展的節奏,耐心細致地進行指導,保護好師生的安全,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
1、大眾文化的概念
2、.....................................
二、媒體批評的歷史及現狀
1、媒體批評的歷史
2、.............................
三、媒體批評的定位
四、大眾文化時代媒體批評的發展
1、.............................................
2、媒體批評的擴張
3、媒體批評的發展
結論
參考文獻
論文題目:
要求:
1.新聞傳播類電視編導專業,側重人文點會更好,但不是特別陳舊的那些內容
2.如果可以用一些圖表就用,沒有的話也可以
3.按照畢業論文的指定格式,完成時就是直接可以上交的文稿類型。
4.7000字左右
5.一定要在五一前完成,一面影響答辯
6.之前我個人想寫的是紀錄片追求的社會價值方向,因為我個人不是很側重設備的,所以盡可能不要設計一些關于設備、器械的題目,例如非線性編輯、斯坦尼康攝影之類的等等。
7.觀點新,可以和文學相結合
8.嚴格按照論文格式來寫,包括英文摘要,大綱等等,成文即可直接提交模式,保質保量
所屬專業:新聞學電視編導專業
要求字數:7000左右
論文級別:本科畢業論文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