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9 11:2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的撰寫是對我們學習的一個總結,每篇論文都要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正確的標準格式大家都知道嗎?跟著學術參考網的小編一起來學習吧。以下整理的關于建筑藝術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在寫作當中閱讀借鑒。
建筑藝術論文參考文獻:
[1]孫巍巍,劉松茯.建筑技術屬性的拓展——從原生態技術到藝術技術[J].華中建筑,2007,25(1):148-150.
[2]張蔚."無為順道"與中國古建筑技術和藝術的發展[J].華中建筑,2010,28(12):134-136.
[3]周耀,王鶴,張建奎等.論建筑技術和藝術對早期玻璃幕墻的影響[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4):385-389.
[4]熊星.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的矛盾統一——關于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教學及學科設置問題初探[C].//第十屆全國建筑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卷.2004:112-113.
[5]高靜,劉加平,戶擁軍等.地域建筑文化的三種技術表現[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7(2):200-203.
建筑藝術論文參考文獻:
[1][法]維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2][法]安德烈·莫洛亞:《雨果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3]陸樓法、陸憶征:《驚濤駭浪中的浪漫詩章:雨果傳》,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上海分公司,1994年版。
[4]張永和:《作文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
[5][英]羅賓·米德爾頓、戴維·沃特金:《新古典主義與世紀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
建筑藝術論文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8
[3]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4]柳肅《古建筑設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
[5]田永復《中國仿古建筑構造》,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8
[6]杰弗里余丁《向藝術致敬--中美視覺藝術管理》,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3
[7]諸葛凱《裂變中的傳承》,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4
(1)瑞云塔佛菩薩像所處的位置較為隱蔽,更像是其他雕刻題材的配景,塔的整體佛教氣氛相對較弱。(2)群眾喜聞樂見的羅漢、高僧形象較多。瑞云塔每層塔壁都有許多高僧、羅漢造像,數量和體量比佛菩薩像更多更大,人物動態更像是將尋常百姓的生活形態加以提煉與夸張,表情活潑,有著明顯的世俗化印記,具有社會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趨向世俗化特征(圖5)。(3)瑞云塔的神將、力士顯得溫文而雅,貼近百姓的生活,其中須彌座束腰有兩尊負塔力士用手拿著海螺拼命地吹著,仿佛在用號令指揮其他力士們努力托住高大的石塔,形象地反映出福清當地海邊漁民日常的生活情景(圖6)(4)瑞云塔的動物形象有龍、鳳凰、獅、麒麟、馬、鹿、鶴、猴、兔、金翅鳥、喜鵲等,均為常見的瑞獸,具有吉祥的象征含義,反映了當地官民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這些生動有趣的瑞獸上。(5)瑞云塔與純粹的佛塔不同,浮雕中一些植物與山水是作為主要形象來表現的,具有明代文人畫的風格特征,如瑞云塔第三、四兩層上的假山造型頗為奇特,表面紋理縱橫,姿態奇特竣削,曲折圓潤,通靈剔透,具有蘇州園林中太湖石“瘦、皺、漏、透”的審美特征,因此,這些假山應是太湖石。塔上雕山石在許多塔中也有出現,但雕刻太湖石在我國古塔中卻極其少見,在福建300余座古塔中也絕無僅有,頗具生活氣息,說明福清當地官民向往江南地區文人士大夫抒情悠閑的生活情趣。從瑞云塔雕刻中可以領會到,它的樣式和表現手法均已突破了佛教儀軌的制約,體現工匠們的創意思維,反映了佛塔中國化的特色。瑞云塔雕刻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理想的向往,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滲透著佛性的宗教崇拜,而且還洋溢著世俗人情的詩意光輝,使之成為既和諧,又矛盾的建筑藝術,佛教雕刻的宗教性逐漸減弱,崇高的佛性與俗世的人性在瑞云塔雕刻中得到統一[3]。5.塔心室為穿塔繞平座式結構瑞云塔為八角空心塔,每層均有方形塔心室,但空間較小,其塔壁、樓層和塔心室緊密結合為一體。登塔時由塔門進入,從一層到上一層,先需登七至八級臺階進入塔心室中心,然后拐90度彎,再登七至八級臺階,方才登臨到上一層平座,如要再上一層,需環繞塔半周,才能進入通往上一層的塔門,這樣逐層循序漸進,這是標準的“穿塔繞平座式”結構(圖7),在我國一些樓閣式空心塔中經常出現。
二、瑞云塔繼承了福建沿海地區
樓閣式石塔的建筑樣式通過以上對瑞云塔建筑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建筑構造繼承了福建樓閣式石塔的樣式,大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瑞云塔的外部特征,特別是斗拱與塔檐結構,明顯借鑒了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的莆田釋迦文佛塔、建于南宋紹定元年(1227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的泉州東西塔、建于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的石獅六勝塔等石塔,雖然它們彼此之間略有差別,但基本樣式十分相似,瑞云塔斗拱與塔檐是在這些早期樓閣式空心石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另外,瑞云塔整體造型也與福清當地較早的樓閣式石塔比較類似,如建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的龍山祝圣塔、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的萬安祝圣塔和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鰲江寶塔等,這些塔與瑞云塔一樣,皆是七層八角仿木樓閣式空心石塔,造型筆直細長,玲瓏秀氣。(2)瑞云塔的內部結構與福州、莆田地區早期的一些樓閣式塔頗為雷同,比瑞云塔年代更早的建于唐大中2年(848年)的連江仙塔、建于五代永隆3年(932年)的福州崇妙保圣堅牢塔、建于北宋大化年間(1107—1110年)的莆田龍華雙塔、建于北宋鄭和七年(1117年)的長樂三峰寺塔,以及上面提到的龍山祝圣塔、萬安祝圣塔和鰲江寶塔的塔心室均為“穿塔繞平座式”結構。因此,可以推斷出,瑞云塔在修建時參考了這些古塔塔心室構造,繼承了福建早期穿塔繞平座式石塔的建筑模式,從中可以梳理出福建此種樓閣式石塔建筑技術的發展脈絡(圖8)。綜上所述,瑞云塔不僅吸取了福清當地古塔的特點,而且還參考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唐宋元時期樓閣式空心石塔的特征,是福建樓閣式石塔的典范。
三、瑞云塔多樣化的文化內涵與功能
研究一座建筑,不僅要關注它的結構特征,還需進一步探究其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中國古人往往把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思想感情等融入塔的建造之中,形成獨特的古塔文化,瑞云塔就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多種功能性質。
1.風水學思想
我國從明代中葉開始,南方各地大量興建風水塔,主要起了三個作用:①彌補地形的不足;②祈求文運發達;③鎮煞壓邪,保一方平安。而瑞云塔兼具這三方面的功能。瑞云塔原是由福清人時任明萬歷年間首輔葉向高之子符丞葉成學和縣令凌漢聊募捐而建的,據說建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點綴融城風景之不足”,“補龍江地勢之曠”,因此,瑞云塔首先是座風水塔。葉向高博學多聞,對堪輿之學頗有研究,重視風水地理,葉成學造瑞云塔無疑繼承了父親的思想觀念,據說塔建成之后,葉向高非常滿意,稱贊兒子的膽識和能力超過自己。風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環境藝術思想,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天、地、人相互聯系統一整體的建筑文化生態系統,在于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環境。我國古代無論建造一座城市,還是修建一棟建筑,都需考慮風水學上的因素,如果城市有一方空缺,就需建一座塔來彌補,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瑞云塔首先是彌補地形之不足的,但也具有其它風水塔的作用,如瑞云塔塔頂的形狀如尖錐,類似筆鋒,既有龍角之喻,又象征文筆,可振興當地的文運,因瑞云塔是由一班儒士所建,自然有祈求福清當地文風鼎盛的作用。作為風水塔,就需遵照傳統風水的思想,在堪輿文化中,城鎮的興衰,決定于河流的出口,按風水理論來說就是“水口”。由于福清地形西高東低,龍江是當地最大的河流,自西往東流入福清灣,每年4—9月是汛期,龍江水肆虐,福清城關會遭到洪水的侵害,故葉成學等人選擇在福清城區的東南向,龍江畔的山坡上建塔,以鎮河妖,防止水患。另外,在風水學理論中,“水”是財,在城區東面的龍江邊建塔,還可防福清的財運外流。瑞云塔的建造,體現了福清當地官民重視教育和人文取仕,反映了中國人注重地理環境和景觀對人文的影響,蘊含儒、道兩家學術思想??傊?,瑞云塔有利于福清地區民眾的生活,四百年來,它靜靜地保護著四方群眾,完美地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親和性[4]。
2.佛教意蘊
瑞云塔是座風水塔,具有儒家和道教以及民俗的文化特征,但是,瑞云塔上的雕刻也體現了佛教的思想與義理,有著佛教文化的因素,所以也是座佛塔。瑞云塔上的佛、菩薩、羅漢、高僧、飛天、蓮花等造型,組成一幅生動的佛國縮影,而且每層的塔心室內,都設有一佛兩菩薩造像,可供信徒禮拜。因此,瑞云塔具有一定的佛教意蘊。據史料記載,葉向高經常參加佛、道兩教的活動,多次倡義興修寺廟、道觀,在家鄉福清重修不少佛寺,終身與佛教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葉成學建塔必然會考慮到父親的意愿。我國許多風水塔,其實也是佛塔,主要是因為人民渴望通過佛菩薩的神力,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幸福。
3.船舶航行標志
瑞云塔同時還可做為航標塔,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龍江岸邊,可以為往來龍江的船舶提供導航。每當船舶經過福清灣,即將進入福清縣城時,遠遠的就能望見山頂上高聳的瑞云塔。如今,站在塔上,東望福清灣,西望層巒疊翠的群山,南北皆是平原與丘陵,龍江蜿蜒曲折地流過塔旁,福清全城盡收眼底,風景美不勝收,我們不禁感嘆古人建塔的智慧。
4.多種功能性質
瑞云塔具有多樣的功能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供民眾禮佛拜佛;②以塔來彌補福清風水上的缺陷,完善當地的景觀;③振興文運,希望能多出人才,多中科舉;④鎮龍江的河妖,預防洪水的侵害;⑤防止龍江水帶走財運;⑥作為船舶的航行標志。瑞云塔既是佛塔,又是風水塔和航標塔,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塔上的雕刻除了佛教題材內容外,還有許多與佛教關系不大的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瑞云塔與其它傳統的佛塔不同,在嚴肅的宗教氣氛里,流淌著民風民俗的氣息,這也體現了明代以后,我國古塔功能逐漸多樣化和世俗化的發展趨勢。瑞云塔是由多種塔文化形式的組合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國明清時期建塔的總體思想,說明我國古塔經過千年的演變,已由原來珍藏佛祖舍利的圣物、佛教的標志性建筑,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瑞云塔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思想與民俗特征,融合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包含了對人生價值的向往和追求,創造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多功能建筑物,將崇高的宗教世界同普通的現世生活聯系起來,達到人道與天道的統一,從而實現和諧圓滿的精神追求[5]。
四、結語
中國古建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典型的傳統民族文化特色。傳統建筑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筑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其中唐代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成熟期的代表,從單體建筑營造到建筑群體組合都達到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高峰,其雄壯的建筑形態與宏偉的建筑氣魄都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其結構、裝飾紋樣和色彩構成均是民族精神的映射,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對鞋靴產品的設計創新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唐代建筑結構中,臺基、柱、斗拱和屋檐是最直觀、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細節,是唐代建筑的精髓。其中,臺基發展歷史悠久,《史記》中有記載“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漢有三所之制,左嘁右平”,不同時期臺基的造型和紋樣不同。臺基最開始是為了解決居住環境潮濕和受水患困擾的問題,祠堂和宮室常建立在較高的臺基上,后來演化成為權力的象征,高高的臺基給人威嚴雄壯的肅穆感。臺基可分為普通臺基和須彌座兩種,唐代建筑中,普通臺基一般是普通夯土或石料砌筑,表面較少有裝飾?,F存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實物臺基都是素方臺基,為磚砌、周邊設散水的形式,是唐代中小型殿堂用的最普遍形式。須彌座是上坊、下坊和間柱在臺壁上凸出,中間為束腰的形式,相互構成正方形方格,方格中一般繪團花,上下坊和間柱上常繪連續圖案。裝飾紋樣方面,唐代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人們漸漸擺脫宗教觀念的束縛,自我意識覺醒,建筑的裝飾紋樣也從傳統的神獸等裝飾題材,逐漸過渡到生活化的、寫實的花鳥裝飾題材。比較流行的紋樣有:聯珠紋、牡丹紋、寶相花、卷草紋、海葡萄紋等,其中卷草紋從南北朝時期的忍冬紋演變而成,是在一條連續的S型線條上,用植物花、莖、葉等圖案填充,富有生命力、造型繁復華美、律動感十足,多呈二方連續紋樣[4]。卷草紋以飽滿流暢的造型、高度的藝術審美價值及超強的適應性,滿足了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同時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底蘊。
2意象提取與加工
唐代建筑藝術為現代鞋靴設計的意象提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設計活動中,設計元素的定位與選擇是概念設計的核心。一般認為語言是概念的基本載體,而邏輯思維是概念設計的基本方法。然而,在傳統審美原則與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意義上,真正生動和充分的表達形式還存在于視覺化的意象層面中。在鞋靴設計中,基于新穎時尚、具備民族特色的設計理念,以時尚女鞋為例,為展現當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平等,端莊大氣、優雅溫柔,選取唐代建筑彰顯高貴感的臺基中的須彌座的建筑結構和象征著吉祥如意、飽含活力繁復華美的卷草紋的裝飾紋樣,這兩個原型意象作為初期方案的設計點。這個設計活動中的立象是從語義信息到形象思維的轉換過程。在確定了視覺概念的基礎上,對意象進行加工和轉化,將視覺概念轉化到產品的形態之上。在對意象加工和轉化時,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將選定意象作為鞋靴設計的構成元素去思考,將現代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與設計有機結合,不要被傳統束縛住思想。這正是為什么在對傳統文化的再應用上,很多國外設計師反而做的比國內設計師更好的原因。國外設計師能夠運用后現代的解構手法,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生活理念,把傳統文化中經典的造型和色彩,轉化為符號和語匯,有機的融入到設計中。為了使造型和圖案意象更好的與鞋靴設計結合,必須先分析設計元素與鞋靴的關系。隨著人們對流行和時尚的愈加關注,在鞋靴可設計面積較小的情況下,設計師往往從鞋靴幫面和鞋底側墻進行設計,將設計元素運用到不同部位起到裝飾作用。在此分析基礎上,運用聯想思維,以表象為基礎,由此及彼,將提取的須彌座解構和卷草紋樣與鞋幫面和側墻有機結合,產生嶄新的賦有創意的視覺形象或概念。在以臺基為原型意象的造型設計中,首先搜集歷史資料中關于臺基結構及裝飾的大量視覺表征形式,選擇須彌座的造型樣式投射到女鞋設計上。通過聯想思維,從須彌座的造型聯想到女鞋的坡跟和松糕底鞋款,這兩種鞋靴款式造型比較舒適,拉長腿部線條的同時走路又比較穩定,因此將須彌座造型同坡跟和松糕底鞋的鞋跟相結合。須彌座的的高度所賦予的權力感,增添女性高貴端莊的氣質,彰顯現代女性社會地位的平等。但唐代建筑中傳統的須彌座造型較為復雜,是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有間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并有蓮瓣之類為飾。這種樣式直接在鞋跟設計中套用會使鞋跟結構過于復雜,制作工藝難度增大、成本上升、不方便清潔,同時太過搶占視覺重點。因此,舍棄須彌座上坊、下坊和間柱的結構,只保留束腰部分,中部束腰的存在可在視覺上起到分割作用,減少鞋底的高度感和厚重感,束腰輪廓造型簡化為幾何形態并跟鞋底面的曲線走向保持一致,使鞋底部位造型整體大氣又不乏流暢感。在以卷草紋為意象的鞋靴設計中,將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表現在鞋靴上,在《漢書•禮樂志》中就有“蔓蔓日茂”的記載,卷草紋是美滿如意的象征。卷草紋在初唐時期伴隨著佛教的發展,由纏枝忍冬紋變化產生,但周圍的三瓣花葉被卷葉和闊葉替代,有葡萄、石榴花等在主體部位出現,主莖呈連續的S型。卷草紋本身的s造型在裝飾中能改善物體單調的外形,起到襯托作用,形態呈現連綿不絕的律動感。但卷草紋發展到后期愈加富貴華麗,太過繁復,因此選取卷草紋s造型的主體形態,保留婉轉優美、圓潤流暢的結構形態,同時,運用抽象的創造思維,利用幾何變形的手法,對卷草紋的外形輪廓和基本特征進行線條的概括和加工,從現代審美角度重新打造卷草紋。通過抽象化的加工,剔除繁瑣的裝飾細節,突出紋樣特征精華,使主題形象集中體現。也可以用分解與重組的方法,對傳統形態的卷草紋進行刪減、穿插、移動,分解成一個個單體,然后將這些單體進行重組,創造出更符合現代社會潮流、現代審美視角的新的“卷草紋”,抓住原有紋樣的精華與神韻,更富新時代的生命活力。將幾何化提取或解構法重組得到的新的卷草紋運用到鞋底的束腰處,呈現優美婉轉,靈動延綿的高度形式靈活性和形式美感,將女性的柔美大方,溫文秀麗展露開來。卷草紋裝飾圖案也可運用到鞋帶、鞋幫面設計中,結合中國的刺繡、印花、珠繡、鏤空雕刻等中國傳統工藝,呈現卷草紋不同質感的美。通過對臺基和卷草紋的意象加工與轉化,對整體形態進行推敲把握,突出其精華與神韻,再對局部特征進行重新組織,從現代審美視角對其進行加工重組,將特定文化概念在鞋靴設計中進行視覺層次的表達,實現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內涵與鞋靴設計的有機組合。
3結語
作者:瞿惠芳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體育與建筑藝術建筑是與體育有著最緊密、最直接的關聯,建筑是開展體育活動必要的物質條件,體育建筑具有實用性與觀賞性,能更好地表現建筑藝術。設計師較多考慮到體育建筑的審美因素。世界各國家舉辦奧運會的建筑群,都由一流建筑家精心設計,十分重視審美價值。形式多樣、造型優美的體育建筑都能給人以雄偉、開闊、寬敞、博大崇高的美感。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體育場館由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大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設計,主場地兩只鋼穹頂橫跨其運動場上方,藍色透明的玻璃懸于坐位區之上,整個體育場雄偉壯觀,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體育建筑發展到現在可以說,一座偉大的體育建筑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它的作用已不再是舉辦運動會僅僅而已了,可以說它的出現推動著一個地方的經濟迅速發展。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給世界帶來了“鳥巢”、“水立方”等世人振奮的雄偉建筑物。現代體育建筑已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它更代表著一種國家藝術,是國家文化藝術的一種標志。體育與音樂藝術體育運動的發展歷史中,音樂和體育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聯。隨著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音樂與體育運動的融合越來越密切,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運用音樂已成為花樣滑冰、藝術體操、體育舞蹈、花樣游泳等具有一定表演藝術性項目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球類、田徑、武術等一些體能性、技術性項目的訓練中音樂的調控作用更能發揮到巨大的意義。音樂與體育運動的融合是一個整體效應。音樂伴奏促使運動員的表現力創造力、想象力在動作中展現,并通過千變萬化的肢體語言詮釋音樂的內涵,通過運動形體的特殊形式表現激情、力量和美感。音樂可以規定競賽動作套路的長度,根據音樂確定動作的風格基調,音樂的風格可以生動形象地引起運動員的想象和聯想,塑造運動形象與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而產生共鳴。成套運動動作是音樂與各類技術動作連接而成的,作品的主要實現者是運動員,音樂的應用在其之中烘托演展的氣氛、激發和豐富運動員的情感,啟迪運動員的創造精神。體育與美術美術是色彩與線條的藝術,當它把人體的健、力、美結合在內,表現人性的真、善、美。美術作品中有不少的是以體育為題材,充分展示的體育的深層魅力。許多畫家為后人留下不少關于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河南密縣東漢墓的角抵壁畫、陜西乾縣章懷太子墓的唐代《馬球圖》、故宮所收藏的清代《塞宴四事圖》等,從這些繪畫作品中很明顯的觀察古代體育的場景?,F代社會發展中關于體育美術作品,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現體育與美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運動會會標、體育宣傳畫、圖案設計等美術藝術形式已成為體育繪畫的主體之一。
現代畫家的概念之中提到美術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體育,很多畫家專門從事體育方面的創作,將給人們對于體育和美術帶來全新的認識。體育與影視藝術電影和電視是近展起來的高科技產物,它對于體育的宣傳和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隨著現代化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電視與電影在現代生活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934年,拍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體育電影——《體育皇后》,盡管這只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如今看來依然魅力十足。建國后的《女籃5號》《、大李、小李和老李》等;1981年,中國女排戰勝日本隊,第一次拿到世界冠軍,《沙鷗》正在此時上映。2008年的《筑夢2008》、北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永恒之火》、廣州亞運會官方紀錄片《緣聚羊城》、電影《大灌籃》、《夢之隊》、《扣籃對決》等。體育與影視藝術的融合帶來了文化的多元與創新,體育與影視藝術的融合成為現代文化、體育、審美生活中的普遍現象,這種融合有利于體育與影視藝術的雙向發展,表面上看,融合使得體育與藝術失去了純粹性,但卻獲得了空前的視覺效果與心靈震撼。體育與文學藝術事實上體育和文學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體育的發展離不開文學藝術的發展,體育與文學在某些特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一方面體育的繁榮發展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更加廣闊的創作領域。另一方面,文學的繁榮也給體育理論的宣傳創造出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行更加促進了體育文學創作,并為體育文學創作提供更多更美更富有色彩的素材。好的文學作品能更好地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傳播奧林匹克理念。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它主要的任務和功能是完善人類的心靈,建構人類的精神家園。特別是以奧林匹克競技運動為代表的現代競技體育發展迫切需要體育與各學科之間相互交流和融會,使其更好的發展。體育與文學的融合是一種綜合性的考察與新的學科交叉點。成為人們認識體育和文學過程中新的熱點,使其更多的價值被表現出來。體育與舞蹈藝術體育豐富了舞蹈藝術,舞蹈藝術促進了體育運動的發展。體育以身體活動為主,而舞蹈則以情感活動和心理活動為主。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舞蹈是以身體活動來表現生活及抒感,因而舞蹈這種身體活動具有“語言”功能,成為肢體語言。舞蹈表現生活是通過對生活中某種具體事件進行加工、提煉和升華后運用舞蹈語言來表現。而體育的對象是真實的客體,實際上就是生活本身。體育與舞蹈盡管二者屬于不同的文化類型,但由于二者均以身體活動為手段且共同具有人們余暇生活所追求的娛樂和游戲的功能,因而他們始終處于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狀態。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二者自身的不斷發展,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將越來越密切,它們之間的融合也將成為一種文化發展趨勢,它們自身獲得的美感和給予觀眾美感受都是一致的。體育與運動藝術體育與運動藝術的關聯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圍繞著人的身心健康教育所展開的科學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的現代體育運動方式展示著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對真、善、美的追求在藝術體育的實踐中得以詮釋和實現,創造和諧人生、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生命一體化”的夙愿,再一次得到人們的尊重,并作為當代體育文化的主流和趨勢,成為人類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標。如健美操是吸取了舞蹈中最精粹的部分,并加以改進和在創新,嚴格按照人體的生理解剖位置,運用某些特定動作和特定姿勢,并按照一定的規范、要求和節律來進行活動。健美操是體育與藝術相互融合的最好表現,它按照人們自身對象為特點,健美為目標,按照體操化的動作為內容,是一種體操、舞蹈、音樂集合起來為一體,借以實現體育任務的身體鍛煉方法。并要求練習者在練習中展現自己的活力與價值。
如何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融入體育教育的現代元素,對于提升專業建設的廣度與深度具有積極的作用??梢酝ㄟ^體育繪畫實踐、體育音樂展演、體育廣告設計、武打功夫、體育舞蹈、體育網絡傳媒、體育人文教育、體育文化創意等多元化的、交叉滲透的內容與組織方式,將體育因子注入專業教育體系,促進各專業在體育內容的借鑒下,形成各自的專業特色。逐步實現藝術學院人才培養體系中,包涵體育素養的專門性與全面性?!◇w育課程中的體育與藝術融合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合藝術教育的影響因子,促使體育課程教學成為一種以身體鍛煉為內容,以健美為手段,以育人為目標,融藝術教育在運動實踐之中,讓大學生在運動藝術教育中體驗美,感受美,汲取美,展示美,潛移默化地大學生培養對美的鑒賞力。在運動鍛煉中提高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梢酝ㄟ^健康的音樂、韻律運動、形體練習、民族民間舞蹈、“畫舞”運動、體育創意等方式,營造旋律、節拍、力量、畫面的運動情景,啟迪大學生積極的、活潑的、自由的想象,并力圖在姿態、形體、氣質等方面充分表現出個人的潛能,促使身心得到協調、全面的發展。社會實踐中的體育與藝術融合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適應社會、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體育與藝術結合的方式有:體育與藝術表演、體育與藝術類培訓、體育與藝術宣傳與普及、組織體育與藝術競賽活動、大學生體育與藝術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教育是體育與藝術課程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環節,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充分體現作為體育與藝術教育活動所具備的社會價值,是培養大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現實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體育和藝術的實用功能將得到進一步的研究、開發、拓展,并廣泛地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藝術也將不斷地相互滲透,創造出質量更高、數量更多的“交融”產品,以體育的觀賞性和藝術魅力吸引人們的審美情趣,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引領人們的生命實踐向享受生命、擺脫物欲、超越現實、美化人生的境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