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8 21:07: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博士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勞動力城鄉流動;流動數量;影響因素
一、 文獻回顧
勞動力流動問題一直為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學家所關注。17世紀威廉?配第認為,工業收益比農業的多,而商業收益比工業的多,這種產業間的收益差促使勞動力在產業間流動,使得勞動力從農業部門流向工業部門和商業部門。1940年,科林?克拉克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將從農業部門流向到工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劉易斯在1954年首次提出“二元經濟結構”的勞動力流動模型,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中存在著二元經濟結構――以從事農業為主的傳統部門和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部門,傳統和現代部門在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上存在的差異,使傳統部門的勞動力不斷向現代部門轉移,從而引起勞動力的流動。費景漢、拉尼斯在劉易斯二元勞動力流動理論的基礎上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修正,強調工業與農業部門發展間的內在聯系和平衡關系。1961年,喬根森對勞動力流動模型做了新的補充,指出勞動力流動的原因不在于生產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費,是消費需求的拉動導致了勞動力流動。20世紀70年代初,托達羅提出了二元經濟勞動力配置模型。他認為,勞動力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城鄉相對經濟收益,不僅由城市與農村的收入差距決定,同時受進入城市獲得工作的機會和概率影響。李對勞動力流動的推力、拉力和中間因素進行了研究,在博格等人勞動力轉移推拉理論的基礎上,添加了距離遠近、物質障礙、文化差異等中間因素,他認為勞動力流動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是各種要素相互作用后的共同結果。
國內學者對勞動力流動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對國外理論和模型的學習和借鑒,并根據國內現況提出新的觀點。高國力將區域經濟收入差距帶入托達羅期望收入模型,發現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是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影響因素。蔡將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分成兩個階段,研究制度因素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發現我國特有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礙了城鄉勞動力流動。朱農將資本存量作為研究中介,分析勞動力流動與政策演變間的關系,指出在區域初始資本存量較少時,城市政策將禁止農村勞動力的流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資本存量不斷增加,城市需要農村的勞動力的流入來增加城市的產出,城市政策將促進農村勞動力流入。肖群鷹和劉慧君研究了我國以往省際勞動力流動的影響因素,發現流出和流入入省份間的期望收入、收入差距、遷移成本、勞動力分布是省際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從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實際出發,徐育才在勞動力流動推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三力模型”。他認為市場因素、政治與行政制度安排、勞動者能力是影響城鄉勞動力流動的三大因素,指出破除勞動力流動障礙將有利于促進勞動力的流動。王子成在研究勞動力工資決定機制時指出,與“劉-費-拉”二元經濟模型中農村勞動力獲得的工資是制度工資不同,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制度工資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最低工資,最低工資由地方政府和企業博弈決定,并非市場機制下的均衡。
二、 勞動力流動理論模型
三、 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實證檢驗
本部分在前文構建的勞動力流動模型的基礎上,建立回歸模型,基于全國30個?。ㄊ校┑南嚓P數據,研究勞動力城鄉流動的影響因素,進一步說明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勞動力城鄉流動。
1. 數據來源。本文研究對象的時間跨度為7年(2006年~2012年),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30個?。ㄊ校┑牡胤浇y計年鑒。變量包括城鎮地區工資收入水平、農村地區工資收入水平、流動成本、城鎮地區產出水平、就業概率、資本價格。具體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3. 實證結果。實證結果顯示,勞動力流動數量與資本價格、農村地區收入水平、流動成本呈負相關,與就業概率、城鎮地區收入水平、城鎮地區產出水平呈正相關,實證分析從量化角度證實了理論模型的結論。
四、 結論
本文構建的勞動力流動理論模型,實質上是基于對區域之間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差異將明顯影響勞動力做出流動決定的認知。由于區域之間存在這些差異,勞動力具有天然的流動性。理論模型分析得出,勞動力流動數量是流入區域勞動力數量、流出區域工資收入水平、流動成本、資本價格的減函數,勞動力流動數量隨流入區域勞動力就業數量、流出區域工資水平、流動成本資本價格的增加而減少;勞動力流動數量是流入區域產出水平、流入區域就業概率的增函數,勞動力流動數量隨流入區域產出水平、流入區域就業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根據假設條件,當0
參考文獻:
1. 威廉?配第.賦稅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 徐育才.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設想.學術研究,2006,(5).
3. 劉易斯.二元經濟論.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4. 肖群鷹,劉慧君.基于QAP算法的省際勞動力遷移動因理論再檢驗.中國人口科學,2007,(4).
5. 費景漢,拉尼斯.勞動剩余經濟的發展――理論和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6. 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1961,(11).
7. 喬根森.二元經濟的發展.經濟學雜志,1961,(6);剩余農業勞動與二元經濟發展.牛津經濟論文集,1967,(11).
8. 王子成.農村外出勞動力工資決定機制及影響因素分析.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9. 高國力.區域經濟發展與勞動力遷移.經濟地理,1995,(2).
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北京率先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研究”(項目號:13ZDA04);農業部軟科學課題“我國城鄉一體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研究”(項目號:20141001)。
關鍵詞:資本成本債務成本市場交易成本所有權成本
一、對資本與成本范疇的厘定
要理解和定義資本成本,先要理解和定義好“資本”與“成本”。
按照馬克思的定義,資本是能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诮洕鷮W中“資本”與“資產”不分,我認為,會計學中“資產”的定義——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就是資本的定義。一個佐證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對資本的定義。他認為:資產是可用的經濟資源;資產必須有主,才可能被善用,但清楚界定產權,從來也不意味著“自己的資產只能自己用”;資產須經交易而轉手(資產轉讓),才能提高有主資產的利用效率;資產的自用權利一旦可以有償放棄和讓渡,資產所有者就擁有一個未來的收入來源;這時,資產就轉變為資本;所以,資本是構成獨立的未來收入流的資產,即可以獨立提供與本人勞動無關的權利租金的資產(1)。
會計學中的“資本”一般是指“資產(資金)的來源”,按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來解釋,“資本”即指“負債+所有者權益”。我認為,在公司財務理論中,資本成本中的“資本”應作會計學上的解釋。
張五常(2000)認為,“成本是所放棄的價值最高的選擇”??梢?,經濟學家是把成本定義為“機會成本”的。汪丁?。?996)進一步認為,機會成本的兩個要素是:(1)任何成本都是選擇的成本;(2)任何成本都是對于某一個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言的成本。因此,成本概念是建立在人們依據主觀價值標準作出選擇的基礎之上的。不存在選擇,便不存在成本;也不存在獨立于人們行為選擇的“客觀價值”基礎上的成本。據此,在經濟學家看來,沉沒成本、歷史成本不是成本。在公司財務理論中,經濟學的成本概念應是可取的。還要注意的是,選擇是面向未來的,所以成本也是未來成本,而且必須弄清楚誰將承擔成本。公司財務中的籌資、投資等財務決策正是面向未來的,作為財務決策標準的“資本成本”自然要能面向未來,所以用面向未來的“機會成本”來理解“資本成本”是合理可行的。
二、資本成本的定義與計量
(一)資本成本的定義及相關問題
在公司財務中,資本成本的一般定義為:公司籌集和使用資本所付出的代價。根據上面的分析,這個“代價”應以“機會成本”作衡量,而且承擔資本成本的主體是特定的公司。因此,資本成本是特定企業籌集和使用資本應承擔的機會成本。
根據上述定義,資本成本由兩部分構成:(1)籌資費用,指在籌資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即獲取資本之前所發生的費用,如手續費、談判費、發行費等,屬于市場交易成本;(2)用資費用,指在使用資本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即獲取資本之后所發生的費用。具體表現為:①以利息(利率)形式支付給債權人的報酬;②以發紅或股利(股息)(投資報酬率)形式支付給所有者的報酬。進一步,資本成本的靜態(不考慮時間價值)表現形式有:(1)絕對數,即“資本成本額=籌資費用+用資費用”;(2)相對數,即“資本成本率(k)=年平均資本成本額/籌資總額”。實務中則常用“資本成本率=年平均用資費用/(籌資總額-籌資費用)”。通常,用到“資本成本”時,即指“資本成本率”。
資本成本有四層含義:(1)個別資本成本,指單獨使用一種籌資方式下的資本成本。(2)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綜合資本成本或總資本成本),即對同時使用多種籌資方式的資本成本以加權平均方法的綜合計量。(3)個別邊際資本成本(MCC),指單獨使用一種籌資方式去新籌資本的資本成本。它有三種定義方法:①數學上的定義。若y=f(x)[y:個別資本成本;x:籌資量],則MCC=dy/dx.②經濟學上的定義。x=1時的y(因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而增加的資本成本),即為MCC.③財務管理實務上的定義。企業新籌資本的個別資本成本,即為MCC.這個定義的誤差大,但實用。(4)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它是對同時使用多種籌資方式去新籌資本的資本成本以加權平均方法的綜合計量。
在公司財務理論中,資本成本一般是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或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而且并不嚴格區分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與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籠統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二)資本成本概念在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1、資本成本是比較籌資方式、選擇追加籌資方案的依據。個別資本成本是比較各種籌資方式優劣的一個尺度(但不是選擇籌資方式的唯一依據);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企業進行資本結構決策的基本依據;個別、加權平均邊際資本成本是比較選擇追加籌資方案的重要依據。
2、資本成本是評價投資項目、比較投資方案和追加投資決策的主要經濟(財務)標準。人們通常將資本成本視為投資項目的“最低收益率”(Aminimumreturnrate),即視為投資項目的“取舍率”(Acut-offrate),還作為比較選擇投資方案的主要標準。
3、資本成本作為資本化率,是運用貼現的現金流量方法進行價值評估(財務估價)的關鍵因素(變量)。
4、資本成本還可作為衡量整個企業的經營業績的基準。近年來,在對公司的績效進行財務衡量時,人們越來越喜歡用剩余利潤(剩余收益)、經濟增加值(EVA)或調整的經濟增加值等指標。這時,“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便成為上述指標中不可或缺的解釋變量之一。
(三)資本成本的計量
要發揮好“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對公司的財務決策與績效解釋的功能,如何準確計量(也許用“預測”更恰當,因為要計量面向未來的“機會成本”可能是徒勞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便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1、所羅門的“現代公式”(2)。所羅門于1963年出版的《財務管理理論》認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就是“促使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資本化價值與企業當前價值相等的折現率”。據此,所羅門建立了一個被學術界稱為“現代公式”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K)”計量模型:K=[(x-kD)(1-t)/V](S/V)+[k(l-t)D/V]/(DV)
式中,x為企業預期未來凈營業收入;k為債務資本成本D為債務的市場價值,S為(所有者)權益價值;V為企業價值(V=S+);t為企業所得稅的邊際率。
阿迪提(1973)認為,“現代公式”所隱含的下列假設以成立:①預計企業將有永續固定的盈利(為了運用永續年金值公式);②企業盈利等于預期未來凈營業入。
我認為,“現代公式”還有兩個致命缺陷:一是推導的問題。所羅門的推導起點是“K=x(1-t)/V”,然后將“x=(-kD)(S/V)+kD(D/V)”代人“K=x(l-t)/V”,即得“現公式”。問題是,x≠(x-kD)(S/V)+kD(D/V)。理由如下:x=xkD+kD=[(x-kD)+kD](V/V)=[(x-kD)+kD][(S+D)/V](x-kD)(S/V)+kD(D/V)+(x-kD)(D/V)+kD(S/V),而(x-k)(D/V)+kD(S/V)≠0,所以x≠(x-kD)(S/V)+kD(D/V)二是本末倒置。在財務估價中,人們本來是要利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來估計(預測)適當的折現率,以便評估企業價值。而“代公式”不過是這一過程的逆運算(有“循環論證”之嫌),試問:“企業價值”又如何確定?用折現現金流量之外的方法確定的“企業價值”代人“現代公式”,反求“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是能保證與折現現金流量方法匹配(即能否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這恐怕是“現代公式”無法回答的。
2、MM的“平均資本成本方法”。MM在1966年出了另一種計量“行業平均資本成本(C)”的公式:
C=f(K,dD/dA)=K[1-T(d/dA)]
式中,K為企業權益資本成本;T為企業所得稅稅率;D/dA為企業負債比率。其中,K=1/■,■由下列模型回歸而得:
(V-TD)/A=■+■/A+■+■(A/A)+U/A
式中,V為企業當前市場總價值;D為企業負債的市場價值;A為企業總資產的賬面價值;A為資產的變動量;X為企業預期息稅前收益;U為隨機干擾項;■為常數項;■為規模系數;■為預期收益系;■為增長系數。
筆者發,這一方法可能存在如下問題:①MM方法不是對個別企業資本成本的計量,雖然它對個別企業的財務決策有參考作用,畢竟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②難以從MM方法發展出個別企業資本成本的計量公式;③C=f(K,dD/dA),而與負債資本成本本無關,在理論上難以令人信服;④MM方法放棄了“加權平均”思想,未必可行;⑤“X(1-T)”的做法與實踐(稅法)不符,改“(X-I)(I-T)”才對(I表示因負債而發生的利息費用),與因變量“(V-TD)”相匹配;⑥1/■是企業資產收益率,用來作為K替代,顯得很牽強;⑦尋找V的替代變量(計量方法)成為成功運MM方法的關鍵,而對V的計量本來不易;⑧就算MM方法正確,也只能求得歷史(過去)的資本成本,但這與資本成本的定義相。未來不是過去的簡單的、線性的延伸,因此經驗估計的結果對來的指導作用要大打折扣。
國內,沈藝峰(1999)、王寧(2002)運用MM方法檢驗了“股權成本高債務成本”理論的正確性。裴平(2001)用自己構建的模型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成本進行了計量,但與前兩位的結論相反,少安(2001)的研究結果支持裴平的結論。他們的相互矛盾的結果難以解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MM方法存在缺陷。
3、財教科書方法。幾乎在所有財務管理教科書中,多是先求出個別本成本,再以財務結構(各種資本占總資本的比重)作為權數,用統計學上的加權平均方法,最后算出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筆者把這種方法叫做“財務教科書方法”。胡玉明的博士論文《資本成本會計》,就是用的這種方法。既然大量財務管理教科書財務學者采用上述方法,筆者認為必有一定道理。
縱觀個資本成本的計量方法,無不是利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而求的。這說明資本成本是面向未來的機會成本,在理論上是站得住的?!柏攧战炭茣椒ā边€有一大優勢是,它能求出個別公司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從而可直接用于財務決策。正如胡玉明博士所:“如果世界上存在一種簡單易行且不必涉及任何主觀判斷就準確的計量出普通股資本成本的方法,那將是一件非常美好的情。不幸的是,至今,我們仍然沒有找到這種方法(作者注:也永遠也找不到)。這就要求公司必須根據其自身所面臨的各種經環境,對各種計量方法的實用價值進行判斷,從而,選擇出在現有的情況下相對合理的計量方法?!保?997)筆者以為這種概括深“機會成本”概念的真諦。據此,可以預見,資本成本的計量方法構建與選擇不能偏離“機會成本”概念,否則,都將難免犯錯誤。
三、對“資本成本”的分拆及可能的創新
將“資成本”理解為“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時,才有可能對其進行分拆。一種最簡單的辦法是“還原”,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還為債務成本和(所有者)權益成本。進一步,將債務成本分拆為短期借款成本、短期債券成本、長期借款成本、長期債券成本等,將權益成本分拆為普通股成本、優先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等。在筆者看來,這種分拆沒有什么理論價值,因為財務決策需要的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在此,我們試圖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分拆為“債務成本”、“市場交易成本”、“所有權成本”等成本概念(魏明海,2003),以開拓現代財務理論的創新空間。
1、債務成本。公司因債務而導致的未來現金流出一般是預定的,不存在太大的預測難題,所以債務成本的計量相對容易做到。不過,因公司一般有多種債務,所以債務成本也應是一個加權平均概念。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是,增加債務可以增加稅盾(TaxShield)效應,降低成本(信號傳遞效應),但債務成本本身卻會因此增加(債權人將要求更多的風險報酬,破產成本也會增加),那么債務成本與成本之間究竟存在一種什么樣的此消彼長關系?這種關系對資本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有何影響?此外,金融市場是如何影響債務成本的?在公司重組(如債務重組)時,降低財務杠桿,隨之降低債務成本,是如何影響企業績效(效率),資本市場又作什么反應?
2、市場交易成本。在新制度經濟學那里,“交易成本”并不是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再加之學者們的注釋與發揮,更使人墜入云里霧里。為此,我們嘗試作一粗淺的梳理。
張五常(2000)認為:“必須把‘交易成本’定義為所有在魯賓遜??唆斔鹘洕胁淮嬖诘某杀??!蓖舳《。?996)提出了批評:“這個定義顯然不是構建性的。因為它只能說明哪些成本不是交易成本,而不能說明哪些成本是交易成本?!毙轮贫葘W派把交易成本按照發生的時間分成兩類:(1)事前費用,發生于契約簽訂之前,包括生產信息、交換信息,討價還價等等的費用;(2)事后費用,發生于契約簽訂之后的執行契約的成本,包括監督、懲罰、獎勵、怠工等等行為造成的費用(汪丁丁,1996)。于是,交易成本即指人的契約成本(尤金。法馬,1990)。
在邁克爾。詹森和威廉。梅克林(1976)那里,交易成本即指成本,它包括:(1)委托人的監督支出;(2)人的保證支出;(3)剩余損失。
張五常曾經提出,“交易成本應該稱為‘制度成本’,這一點科斯也完全同意。”汪丁丁同意這個觀點,并給出了如下定義:制度成本是選擇制度的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是那些沒有得到實現但經由參與博弈者的影響可能實現的博弈均衡中具有最高價值的均衡價值。他還分析了這樣的定義無法回避的四個困難:(1)交易成本是在一群利益不一致的人們中間組織分工所花費的機會成本。然而這群人可以通過許多種方式來組織分工并協調利益。有些方式如宗教的、權威和意識形態的、自我約束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等等,其“成本”是無法定義的。(2)交易成本往往不能從生產的“技術成本”(Transformationcost)分離出來。(3)交易成本存在的前提,是存在著不確定性。于是,當事人不可能確定他的每一個選擇的機會成本是多少。(4)任何交易成本必定涉及兩個以上人的行動,所以必定是博弈行為。改變交易成本就意味著博弈的人“選擇”從一個均衡跳到另一個均衡。但是,這種跳躍到底是怎樣實現的,就連博弈學家也還沒有找到答案。他的分析表明,計量交易成本是困難的。
至于交易成本的影響因素,威廉姆森(Williamson)認為影響交易成本水平和特征的三個因素(交易維度)是: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而亨利。漢斯曼(HenryHansmann)在《企業所有權論》中則認為下列因素對交易成本產生影響:單純的市場支配力、置后的市場支配力(鎖定,Lockin)、長期合作的交易風險、信息不對稱、策略性的討價還價、客戶偏好的信息傳遞、客戶的不同偏好的妥協和協調、異化(Alienation)。誰來承擔由此產生的交易成本?他回答道,企業所有人、企業客戶、其他生產要素的供應方將分擔這些成本,最后究竟落在誰的頭上是由企業涉足的其他市場的性質來決定。無論這些成本由誰來承擔,總是存在著一種動力或利益驅動推動企業以重組的方式采用一種更有效率的所有權形式,以盡可能降低這些交易成本??梢?,要對象化交易成本并不容易。
將“交易成本”概念引入公司財務理論中,筆者以為至少還要解決如下問題:(1)可操作的交易成本定義及其構成;(2)交易成本與成本、契約成本之間的關系;(3)不應將交易成本等價于制度成本;(4)如何分清楚各種交易成本的承擔者;(5)哪些具體的交易成本才可以進入公司財務理論視野,即將宏觀意義上的“交易成本”微觀化(深入公司層次);(6)公司資本成本中,哪些屬于交易成本。
想搞清楚上述問題難度很大,交易成本經濟學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目前,可行的選擇是進行簡化處理:將公司資本成本中的交易成本分為顯性的交易成本和隱性的交易成本。顯性的交易成本即前述“籌資費用”,即企業獲取資本之前所發生的費用,如手續費、談判費、發行費等。至于隱性的交易成本,由于計量的困難,我們暫時不作考慮,有待經濟學和會計學研究的新成果來解決。但在決策時,我們必須定性地考慮諸如隱性的成本、破產成本、尋租成本等的影響。
經過簡化處理后,還必須明確一點:計算債務成本和所有權成本時,就不要重復計算顯性的交易成本——“籌資費用”了,必須將交易成本從原來的債務成本和所有權權益成本中分離出來,以便單獨考慮。單獨考慮市場交易成本的意義在于,將促使公司財務管理關注其外部市場環境,從而更加重視對理財環境的研究,以便在籌資時大大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3、所有權成本。相對于經濟學而言,“所有權”概念在法律上比較明確。按照錢穎一(1989)的理解,經濟學中的“所有權”有三種常見的含義:(1)對財產資本回收的權利,這是“產權學派”的定義;(2)對實物財產的控制權利,這是格羅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的定義;(3)資本回收和控制權利?,F在,一般取第三種含義,并表述為:對企業決策的控制權和收益的索取權,而且收益權(而非控制權)是所有權的本質(李笠農,2001;殷召良,2001)。這時,企業所有權事實上被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分享著。由于一些要素所有者只享有固定的控制權和收益權,企業所有權被嚴格定義為: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謝德仁,2001)。亨利。漢斯曼在《企業所有權論》(中譯本)中寫道,企業的“所有人”指分享以下兩項名義權利的人:對企業的控制權和對企業利潤或剩余收益的索取權。由此可見,企業所有權不是企業的所有權,而是指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的所有權。
亨利。漢斯曼進一步提出了“所有權成本”概念:企業所有權的兩項核心權能——控制權和剩余收益索取權本身都有其固有的成本,這些成本可大致分為三種:管理人員的監督成本、集體決策成本和風險承擔的成本。前兩種是與所有權的剩余控制權這一權能相關的,第三種則是直接與剩余收益的索取相關。具體而言:(1)管理人員的監督成本其實就是成本。它包括企業所有者對管理層進行有效監督的成本(企業所有者為對管理層進行有效的監督而付出的獲取有關企業運營信息的成本、所有者之間交換意見和作出決策而溝通信息的成本、敦促管理層執行決策的成本)和監督不力而導致的管理人員機會主義行為的成本。(2)集體決策成本是指當多個人共同分享一個企業的所有權時,企業所有者的利益可能會不一致甚至會發生沖突,他們要作出決策就必須采用某種形式的集體選擇機制(如表決)。當所有者之間出現利益上的分歧時,這種機制本身也會制造成本,即“集體決策的成本”,包括因決策無效率產生的成本和決策過程本身制造的成本。(3)所有權的第二種權能——剩余收益索取權也涉及很多成本問題,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與企業經營的重大風險相關的風險承擔成本。因為這些風險通常都直接反映在企業的剩余收益中。
筆者認為,所有權成本是企業所有者獲取和維護所有權而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同樣用“機會成本”計量,而且由企業所有者承擔。不過,這種所有權成本最終將在企業得到補償——企業支付給所有者的報酬(除非企業失?。?。因此,轉換一下,可以認為,所有權成本即財務管理中的“(所有者)權益資本成本”,從而使所有權成本回歸“資本成本”的邏輯體系。“(所有者)權益資本成本”可定義為企業支付給權益資本所有者的投資報酬,投資報酬又可分解為無風險報酬和風險報酬。這里,大致可以這樣理解:管理人員的監督成本和集體決策成本對應“無風險報酬”,風險承擔的成本則正好對應“風險報酬”。在財務理論中,“風險報酬”、“無風險報酬”均可以單獨計量,只是要將“無風險報酬”分解為管理人員的監督成本和集體決策成本,并進一步分解成管理人員的監督成本和集體決策成本的具體成本項目,這個計量就困難了。
將“(所有者)權益資本成本”分解為“管理人員的監督成本、集體決策成本和風險承擔的成本”,是一種理論上的創新分類,將有助于改進財務決策理論,使決策分析深入“分子”層次,考慮問題將更周全,并提高決策效率。為了區別傳統的(所有者)權益資本成本的分類(如分為普通股成本、優先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等),將“管理人員的監督成本、集體決策成本和風險承擔的成本”總稱為“所有權成本”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定義。
“所有權成本”概念還將企業與其所有者聯結在一起,必將拓寬公司財務理論的研究視野。公司財務管理應該為降低所有權成本作出貢獻。同時“所有權成本”概念為論證“所有者(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提供了支持,或者說,公司價值最大化也是為了“所有者(股東)財富最大化”。為了改善公司績效,我們必須重視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公司財務治理結構、公司控制權市場對所有權成本的影響,理論上值得對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認真研究。
參考文獻:
1、亨利。漢斯曼(HenryHansmann):《企業所有權論》(于靜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路易斯。普特曼(LouisPutterman)、蘭德爾??肆_茨納(RandallS.Kroszner):《企業的經濟性質》(孫經偉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沈藝峰、田靜:《中國上市公司資本成本的定量研究》,載于《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4、謝德仁:《企業剩余索取權:分享安排與剩余計量》,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陳曉、單鑫:《債務融資是否會增加上市企業的融資成本?》,載于《中國資本市場前沿理論研究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6、R.H.科斯:《社會成本問題》,載于《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A.A.阿爾欽H.登姆塞茨:《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載于《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邁克爾。詹森威廉。梅克林(1976):《企業理論:管理行為、成本與所有權結構》,載于陳郁編《所有權、控制權與激勵——經濟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尤金。法馬(1990):《契約成本與融資決策》,載于陳郁編《所有權、控制權與激勵——經濟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陳郁:《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汪丁?。骸对诮洕鷮W與哲學之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12、錢穎一:《企業理論》,載湯敏、茅于軾主編《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一集)》,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13、張五常:《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易憲容等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14、王寧:《企業融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裴平:《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6、胡玉明:《論資本成本會計》,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17、李笠農:《探尋新的模式——從所有權到國有資本經營體制的創新》,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8、殷召良:《公司控制權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劉芍佳、從樹海:《創值論及其對企業績效的評估》,《經濟研究》2002年第7期。
20、孫錚、吳茜:《經濟增加值:盛譽下的思考》,《會計研究》2003年第3期。
21、魏明海:《公司財務理論研究的新視角》,《會計研究》2003年第2期。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