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8 09:10: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凈化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微污染,水源地,生態濕地,凈化效果
目前,以生態凈化措施為主,輔助其它生物物理凈化措施的技術正被廣泛應用在微污染原水凈化領域。常用的生態凈化技術主要有人工濕地、生態草人工介質、生態浮床、浮島等,其中生態草人工介質、生態浮床及浮島等技術主要應用于中小型水處理工程[1,2]。人工濕地是一種結合濕地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作用來處理受污染水體的生態技術,由于在大型水處理工程中的優勢,作為主要處理技術在微污染原水處理工程領域日益受到重視。
1應用于微污染水源地的人工濕地凈化技術
應用于微污染原水處理的成熟可靠的人工濕地主要有潛流型人工濕地和表流型人工濕地技術。潛流型人工濕地具有水平流、垂直流和復合流等多種形式,根據文獻[3~5]其具有凈化效率高、衛生條件好的優點,但生產應用中存在結構復雜、對進水懸浮物濃度要求高、易堵塞、運行管理復雜、造價高及維護費用高等問題,尤其是堵塞問題,雖然對其研究較多[6],但還未有成熟的適合于生產應用中的解決辦法。
表流型人工濕地是近自然濕地環境保護論文,由于其對進水懸浮物濃度要求不高,不易堵塞,便于管理,造價低等特點,適合于生產應用。常規型表流人工濕地由壕溝和挺水植物床濕地構成,其氧化-還原的交替環境為微生物降解創造條件。水和污染物通過濕地時和土壤、植物根及根區微生物發生作用,產生截留作用。
為提高冬季濕地凈化效果,在常規型表流人工濕地的基礎上結合四季常綠型沉水植物提出了復合型表流人工濕地技術,其主要是通過挺水植物和四季常綠型沉水植物床構成,水通過植物間隙推流流動。植物間隙為生物膜的構成創造條件。水和污染物通過時和土壤、植物間的生物膜、沉水植物發生作用,產生截留、吸附、吸收作用站。
2表流型人工濕地工程對微污染水源地水質改善效果的比較研究
表流型人工濕地對水源地水質改善效果的研究文獻報道較多[7~9],但在工程應用上的效果研究不多。本次比較研究,選取水網地區、氣候相近的長江下游流域A市以常規型表流人工濕地為主要技術新建的飲用水源地工程和B市以復合型表流人工濕地為主要技術新建的飲用水源地工程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河流型水源地主要污染物CODMn和NH3-N為分析指標,比較研究兩種技術應用于工程上的實施效果。
2.1工程概況
A市新建的飲用水源地工程包括預處理區、常規型表流人工濕地凈化區、深度凈化區,其中常規型表流人工濕地設計水力負荷為0.23m/d,規模為25萬m3/d,運行期間系統為連續進出水,濕地植物以挺水植物-蘆葦為主,工程于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進行了水質監測,每月監測10期,共計監測50期,期間2008年11月對濕地區蘆葦進行了收割。
B市新建的飲用水源地工程包括預處理區、復合型表流人工濕地凈化區、深度凈化區環境保護論文,其中復合型表流人工濕地設計水力負荷0.64m/d,規模為30萬m3/d,運行期間系統為連續進、出水,濕地植物以挺水植物-香蒲和四季常綠型沉水植物-苦草與輪葉黑藻為主。工程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進行了水質監測,每月監測8期,共計監測48期,期間2010年11月份對濕地區香蒲進行了收割。
兩處工程均為飲用水源地工程,出水水質目標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III類標準。
2.2對CODMn凈化效果比較分析
兩處工程的進水均來自自然河道,監測期工程進出水CODMn平均濃度及去除率如表1,監測期月均進出水CODMn平均濃度及去除率如圖1和圖2。
表1 濕地進出水CODMn濃度分析
Tab1 the Influent and Effluent CODMn ofthe constructedwetlands
名稱
水力負荷
進水濃度(mg/L)
出水濃度(mg/L)
去除率
常規型表流濕地
0.23m/d
6.37±0.68
(4.64~8.16)1)
5.61±0.70
(4.16~7.84)
12%±7%
(2%~28%)
復合型表流濕地
0.64m/d
5.65±0.49
(4.80~6.80)
4.82±0.42
(4.00~5.72)
關鍵詞:管理,母牛繁殖力
提高母牛繁殖力是獲得更多畜產品的基礎。論文大全,母牛繁殖力。對于肉牛業來說,只有多產犢才能多產肉,產犢力下降和產犢間隔延長,都明顯影響牛肉生產和增加成本。論文大全,母牛繁殖力。按目前農村養牛實際情況,要想提高肉牛繁殖力,就得做好母牛受配率、受胎率和犢牛成活率幾項工作。
一、造成母牛受配率、受胎率和犢牛成活率不高的原因
母牛不或不正常、難產、流產、胎衣不下、死胎或產弱犢等,往往嚴重影響牛群的繁殖力。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營養不良。營養狀況是否良好對母牛的、配種、受胎以及犢牛成活起著決定性作用。營養不足時,對于青年牛會造成生長緩慢,生殖器官發育受阻,性成熟延遲,性周期無規律。對成年牛,會引起不正常,期紊亂,排卵不正常而難配難懷。
2、管理不善。牛未及時發現和對妊娠牛、小犢牛管理不善,就可以引起誤配、失配、流產、生病及小牛死亡等。
3、配種技術不過關。主要是在人工授精過程中,操作不科學、不衛生,配種時機掌握不好,直腸檢查技術不熟練,配種技術不佳等,導致繁殖率不高。
4、疾病引起不孕。論文大全,母牛繁殖力。引起不孕的疾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兩類。傳染性疾病有布氏桿菌病、滴蟲病及生殖道顆粒性炎癥等,非傳染性疾病有陰道炎、卵巢炎、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炎、子宮囊腫、子宮頸炎等。
二、提高繁殖力的措施
1、改善飼料水平。牛的不孕在很大程度上與營養有關,因此在飼養上必須滿足與繁殖有關的主要營養物質,特別是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需要。針對不同階段的牛群要制定不同的飼料配方,合理飼喂,掌握好喂量,要避免營養水平過高使母牛過肥造成卵巢脂肪變性。
2、提高配種技術。要提高母牛的受胎率就要提高配種技術,一是要加強管理,做好母牛的觀察。母牛的持續時間短,約18h,25%的母牛征候不超過8h,而下午到翌日清晨前的要比白天多,約80%母牛排卵在終止后7-14h,20%母牛屬早排或遲排卵。因此要做好每頭母牛的記錄,每天早晨與晚問都要巡查一次,對那些癥狀不明顯或不的母牛,應及時治療,保證母牛正常。二是適時輸精,人工授精是目前提高母牛受胎率的重要方法之一,牛一般在結束后排卵,卵子的壽命為6-l0h,故牛在期內最好的配種時間應在排卵前的6-7h。在實際生產中當母牛有下列情況時即可輸精,①母牛由神態不安轉向安定,即表現開始減弱;②外腫脹開始消失,子宮頸稍有收縮,粘膜由潮紅變為粉紅或帶有紫青色;③粘液量由多到少且成混濁狀;④卵泡體積不再增大,皮變薄有彈力,泡液波動明顯,有一觸即破之感。論文大全,母牛繁殖力。對母牛實行人工授精時,應選用品質好、符合標準的冷凍,每次購進的都要進行抽樣鏡檢,對于不合格的成批應及時調換,同時配種技術人員還要掌握一定的解凍方法,控制好解凍溫度并保持在38~4O℃ ,解凍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1O~15 s為佳,配種前要對配種的器械進行消毒,技術員要戴好長臂乳膠手套。母牛在配種后兩個月要及時通過直腸把握法來檢測母牛是否受孕,對于沒有受孕的要及時檢查,找出原因采取措施。三是提高輸精效果,除了適時輸精外,尚可在輸精的同時凈化子宮,以提高受胎率。其方法為在母牛配種前后用紅霉素100萬IU,蒸餾水40ml,稀釋后用于子宮凈化。也可應用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在配種前8-12h子宮注射硫酸新斯的明l0mg,并注射青霉素80萬IU和生理鹽水30-50ml混合液,同時也可采用同期技術。
3、做好初生犢牛的護理工作。產犢時及時消毒、擦凈犢牛嘴端粘液、合理斷臍,斷臍后一般不要進行結扎以免形成積液發生臍帶感染,有些犢牛出生后由于體質較弱不能及時吃到初乳,這樣就不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母體的免疫抗體,容易生病而死,因此在犢牛出生后2 h內要讓小牛及時吃到初乳,補充其體力,同時要對新生犢牛加強護理,做好保溫工作,防止受涼拉稀。犢牛2周齡時可以訓練吃食。論文大全,母牛繁殖力。發生疾病的要及時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論文大全,母牛繁殖力。
4、嚴格執行獸醫檢疫措施。注意預防嚴重影響繁殖的傳染病和非傳染病,嚴格執行防疫注射、檢疫和衛生措施。對病牛要按照獸醫防疫措施隔離處理,對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母牛要及早治療。
5、 做好空懷母牛的防治工作。在正常的生產中,有些母牛會出現屢配不孕或長時間不往往造成空懷,對于這類母牛要及時排查原因,多數可能因為持久黃體、卵巢囊腫、卵巢萎縮等原因造成的,對于前兩者原因可以用前列腺素、LH等藥物治療,卵巢萎縮可能是因為營養水平不夠或者是母牛年齡太大造成,對于實在調理不好的應及時淘汰。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河濱北路5號+明溪縣畜牧水產局
論文關鍵詞:生態工程;污水生態處理
論文要:本文闡述了生態工程的定義及原理,重點介紹了污水處理技術的要點和意義。
1生態工程介紹
1.1生態工程
生態工程以復雜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對象,遵循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再生循環及結構與功能協調等原則,以整體調控為手段,以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為基礎,以高效和諧為方向,為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雙受益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設計的具有物質多層分級利用、良性循環的生產工藝體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1.2生態工程原理
生態工程涉及生態學、生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經濟和社會等領域,原理眾多。我國學者(馬世駿1986、顏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統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對生態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論述和提煉。把生態工程原理總結為整體、協調、自生、再生循環等基本原理。孫鐵珩,周啟星等[2]提出污水生態工程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采用工程學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等特征對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對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進行凈化的工藝技術,是污水治理與水資源利用相結合的方法。
2主要生態工程污水處理技術
2.1污水土地處理系統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是一種污水處理的生態工程技術,其原理是通過農田、林地、葦地等土壤--植物系統的生物、化學、物理等固定與降解,對污水中的污染物實現凈化并對污水及氮、磷等資源加以利用[3]。根據處理目標、處理對象的不同,將污水土地處理系統分為慢速滲濾(SR)、快速滲濾(RI)、地表漫流(OF)、濕地處理(WL)和地下滲濾(UG)五種主要工藝類型[4]。
土地處理系統造價低,處理效果佳,其工程造價及運行費用僅為傳統工藝的10%~50%。其中污水濕地生態處理系統又稱人工濕地,目前研究最為深入、應用最廣泛。通過人工濕地生態工程進行水污染控制不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還能使污水中的有機物、N、P、K等營養物得到利用。整個系統呈自然式良性循環,構成了具有自適應、自凈化能力的水陸生態系統。該系統管理簡單,穩定后幾乎不需要人的參與,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群體不需要另行施肥與灌溉,還兼有美化環境的功能,這種生態凈化方法實現了水環境可持續發展[5]。
以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為例,土地生態處理系統對污水的凈化機理如下:系統中的填料(介質)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經顆粒表面時,其中的污染物質通過沉淀、過濾、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污水生態塘處理系統
生態塘系統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作物,進行水產和水禽養殖,建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天然的生化自凈作用,在自然條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處理[7]。有機物質在生態塘處理系統中得到降解,釋放出的營養物進入了復雜的食物鏈中,產生的水生作物、水產都可以被收獲。生態塘處理系統能夠有效地處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機工業廢水,對有機物和病原體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資少、運行費用低、運行管理簡單的優點。但該系統占地面積大、易出現短流、溫度較高時易散發臭氣和孳生蚊蟲、對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穩定。近年來,我國生態塘污水處理工藝研究側重在兩個方面[8]:篩選、培育高效水生凈化植物;組合曝氣、水生植物、水產養殖多個生物處理單元的綜合功能,營建生化一體化水生動植物復合生態體系,是污水處理與資源利用的完美結合,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良好的內部良性循環系統。
2.3蚯蚓微生物濾池系統
蚯蚓生態濾池是濾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態系統,由濾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統等組成。系統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對污水中含有的各種形態污染物質進行處理和轉化。蚯蚓可對污水和污泥進行吸收和分解,清掃濾床,防止堵塞[9]。蚯蚓糞便可以濾除污染物,提高處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為家禽飼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過食物鏈最終被有效地轉化為蚯蚓的增長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機體及其排泄物又可成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對象,從而進行新一輪的生態循環。
3生態污水新型處理技術
如利用土壤毛細管浸潤擴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細滲濾系統(theundergroundcapillaryseepagesystem,UCSS)[11]。地下毛細滲濾系統(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細滲濾槽,它通過土壤過濾和微生物降解來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常規土地凈化污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和運行費用問題,還可回收污水和營養物質(包括氮、磷和鉀)用于植物生長。
活機器(livingmachine)系統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托德(JohnTodd)發明的,是利用太陽能以及利用由多種多樣直接或間接從太陽獲得能量的生物組成生態系統,將水產養殖與人工濕地結合起來并封閉在溫室里,以創造一個高效的污水處理過程[12],包含了沉淀、過濾、凈化、吸收、揮發、硝化和反硝化、厭氧和好氧分解過程,在獲得高標準水質的同時避免了自然處理系統占地大、滯留期長、寒冷氣候處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論文要:本文闡述了生態工程的定義及原理,重點介紹了污水處理技術的要點和意義。
1 生態工程介紹
1.1 生態工程
生態工程以復雜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對象,遵循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再生循環及結構與功能協調等原則,以整體調控為手段,以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為基礎,以高效和諧為方向,為人類社會及自然環境雙受益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設計的具有物質多層分級利用、良性循環的生產工藝體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1.2 生態工程原理
生態工程涉及生態學、生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經濟和社會等領域,原理眾多。我國學者(馬世駿1986、顏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統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對生態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論述和提煉。把生態工程原理總結為整體、協調、自生、再生循環等基本原理。孫鐵珩,周啟星等[2]提出污水生態工程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采用工程學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等特征對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對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進行凈化的工藝技術,是污水治理與水資源利用相結合的方法。
2 主要生態工程污水處理技術
2.1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是一種污水處理的生態工程技術,其原理是通過農田、林地、葦地等土壤--植物系統的生物、化學、物理等固定與降解,對污水中的污染物實現凈化并對污水及氮、磷等資源加以利用[3]。根據處理目標、處理對象的不同,將污水土地處理系統分為慢速滲濾(SR)、快速滲濾(RI)、地表漫流(OF)、濕地處理(WL)和地下滲濾(UG)五種主要工藝類型[4]。
土地處理系統造價低,處理效果佳,其工程造價及運行費用僅為傳統工藝的10%~50%。其中污水濕地生態處理系統又稱人工濕地,目前研究最為深入、應用最廣泛。通過人工濕地生態工程進行水污染控制不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還能使污水中的有機物、N、P、K等營養物得到利用。整個系統呈自然式良性循環,構成了具有自適應、自凈化能力的水陸生態系統。該系統管理簡單,穩定后幾乎不需要人的參與,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群體不需要另行施肥與灌溉,還兼有美化環境的功能,這種生態凈化方法實現了水環境可持續發展[5]。
以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為例,土地生態處理系統對污水的凈化機理如下:系統中的填料(介質)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經顆粒表面時,其中的污染物質通過沉淀、過濾、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 污水生態塘處理系統
生態塘系統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作物,進行水產和水禽養殖,建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天然的生化自凈作用,在自然條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處理[7]。有機物質在生態塘處理系統中得到降解,釋放出的營養物進入了復雜的食物鏈中,產生的水生作物、水產都可以被收獲。生態塘處理系統能夠有效地處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機工業廢水,對有機物和病原體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資少、運行費用低、運行管理簡單的優點。但該系統占地面積大、易出現短流、溫度較高時易散發臭氣和孳生蚊蟲、對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穩定。近年來,我國生態塘污水處理工藝研究側重在兩個方面[8]:篩選、培育高效水生凈化植物;組合曝氣、水生植物、水產養殖多個生物處理單元的綜合功能,營建生化一體化水生動植物復合生態體系,是污水處理與資源利用的完美結合,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和良好的內部良性循環系統。
2.3 蚯蚓微生物濾池系統
蚯蚓生態濾池是濾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態系統,由濾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統等組成。系統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對污水中含有的各種形態污染物質進行處理和轉化。蚯蚓可對污水和污泥進行吸收和分解,清掃濾床,防止堵塞[9]。蚯蚓糞便可以濾除污染物,提高處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為家禽飼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過食物鏈最終被有效地轉化為蚯蚓的增長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機體及其排泄物又可成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對象,從而進行新一輪的生態循環。 轉貼于
3 生態污水新型處理技術
如利用土壤毛細管浸潤擴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細滲濾系統(the underground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UCSS)[11]。地下毛細滲濾系統(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細滲濾槽,它通過土壤過濾和微生物降解來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常規土地凈化污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和運行費用問題,還可回收污水和營養物質(包括氮、磷和鉀)用于植物生長。
活機器(living machine)系統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托德(John Todd)發明的,是利用太陽能以及利用由多種多樣直接或間接從太陽獲得能量的生物組成生態系統,將水產養殖與人工濕地結合起來并封閉在溫室里,以創造一個高效的污水處理過程[12],包含了沉淀、過濾、凈化、吸收、揮發、硝化和反硝化、厭氧和好氧分解過程,在獲得高標準水質的同時避免了自然處理系統占地大、滯留期長、寒冷氣候處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結語
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基本上不涉及化學能的投入和化學品的消耗。根據國情,我國的污水治理必須走生態處理技術的道路[13]。
參考文獻
[1]欽佩,安樹青,顏京松.生態工程學.南京大學出版社[M],1997.
[2]孫鐵珩,周啟星,張凱松.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體系及應用[J].水資源保護,2002,3:6-9.
[3]錢文敏,陸軼峰,普紅平,張斌.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處理綜析[J].云南環境科學.2005,24(4):40-43.
[4]楊文濤,劉春平,文紅艷.淺談污水土地處理系統[J].土壤通報,2007,38(2):394-397.
[5]程璞,李多松,張雁秋.城市小區分散式生態污水處理[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6):4-10.
[6]鄭潔敏,牛天新,宋亮.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概述[J]. 杭州農業科技, 2008 (2):26-28.
[7]黃梅,李小兵.我國生態塘污水處理工藝的研究與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04,23(12):19-21.
[8]種云霄,胡洪營,錢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3,(4):36-40.
[9]朱繼紅,宋碧玉,王啟中,鄒鵬,劉琳.新型污水生態工程處理技術[J].污染防治技術.2003,16(4):107-110.
[10]楊鍵,楊健,婁山杰.一種新型環境友好污水處理工藝--蚯蚓生態濾池[J].國資源綜合利用.2008,26(1):16-19.
[11]SUN Tieheng,HE Yaowu,OU Ziqing ,et al. Treatment of Domistic Wastewater by an Undergrouder Capillary Seepage System[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8,11:111-119.
【關鍵詞】雨水資源,綠色建筑,利用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我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相對比較豐富,降水比較集中,雨水資源是我國整體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開發利用的技術難度大,效果比較差。伴隨著我過工業農業的高速發展,工農業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斷飆升,水資源日益短缺,因此,加強對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我國緩解用水緊張的重要舉措,發展雨水開發利用技術,建立雨水利用工程,有著重要的經濟效益和及其客觀的生態環境效益,有助于貫徹落實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進程的客觀要求。
二,我國的雨水資源收集利用的現狀
我國的雨水資源從總體而言,蘊藏量豐富,但是,由于雨水季節性變化大,時空分布及其不均衡,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對雨水資源的利用遠遠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可以說,我國在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起步較晚。
其次,我國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比較低,從對雨水的收集,凈化,存貯,等各種細節,對蓄水池、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裝置都有著一定的技術設備要求,而我國在雨水收集系統,凈化系統,貯藏,分流系統上發展都不夠完善,技術的落后,系統的不完善,使得對雨水資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很多雨水資源的流失浪費。
三,雨水資源收集利用的重要意義
雨水蘊藏量豐富,污染性小,無需太多的加工凈化成本,可以說是一種最為直接,最為廉價的水資源。作為一種補充性能源,加強收集利用,不僅可以大大緩解我國目前水能源緊缺,水污染嚴重的壓力,更可以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的減少能源浪費,減少環境污染,有助于優化我國的能源利用結構,促進節能減排的步伐,促進環境保護的進程,促進生態和諧。
雨水資源可以應用的范圍廣泛,可以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的質量。在居民的小區安裝雨水集成系統,進行雨水的收集,簡單處理,實施貯藏,然后可以廣泛的運用于居民日常生活的洗漱,園林的澆灌,票洗衣服,沖洗廁所,洗車等一系列生活細節,更可以通過對雨水資源的貯藏,在一定的情況下,作為一種消防滅火的有效措施,同時,加大對雨水的收集,可以有效的改變減小地表徑流,減少居民去雨水排水壓力,避免了城區水患的發生,避免了雨水落下受到污染,促進了整個居民區的排水安全。
四,雨水資源在綠色建筑中主要利用形式分析
1. 雨水的入滲利用
雨水的滲入利用是雨水資源最基本的利用形式之一,是地下水補給的重要來源,對整個地下水循環系統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一般當雨水降落之時,應份具體情況進行雨水的入滲利用,綠地上應直接促進雨水的下滲,讓雨水直接滲入地表,成為地下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些廣場或者是交通道路等比較堅硬的路面,在 進行路面設計時候,可以設計留下滲水孔,在一些位置布置透水路面,在綠色建筑的房頂,可以選擇種植一些綠色植被,既可以保證雨水的正常下滲,又可以營造出綠色清潔的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綠色建筑小區的路面施工時候,路面要高于路邊的綠地,但要進行實地勘測,保證雨水 降落時候可以順利流入綠地。加強雨水滲入,不僅僅可以保證地下水的正常循環,還可以保持城市空氣的清新濕潤,促進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
2.雨水的收集回用
雨水的回用主要是在雨水來臨之時,采取一定的裝置系統,采用合理科學的方式,將雨水收集起來,集中凈化處理,并采取科學手段進行雨水的存貯,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處理后,根據進化后不同的水質,做出不同的應用選擇,比如可以將雨水收集處理后,當天氣干旱時候進行綠化用地的澆灌,城市水池,噴泉的補水,進行洗車,清洗路面等多種用途,綠色建筑中,通過各種方式將雨水收集凈化,可以用于洗浴,沖洗衛生間,澆灌花木等。既可以節省各種用水成本,有實現了水資源的多元化利用。
3.雨水的調蓄排放利用
我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不均勻,旱災比較嚴重,當雨季來臨時候,會形成很大的地表徑流,如果滲入系統部完善,容易形成水災或者澇災,必須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梳理調蓄,比如修建蓄水池,水庫等,將某一區域的雨水徑流都集中儲蓄起來,當旱季來臨時候,開閘放水,既可以用于農業,園林的灌溉,緩解旱情,又可以減少水災旱災的發生,同時,通過對雨水資源的調蓄,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的問題,可以促進區域整體的生態和諧。
五,我國雨水資源收集利用的發展趨勢
1.我國的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朝著規?;?,規范化,產業化的趨勢發展。各種不同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得到開發,雨水收集利用技術不斷得到突破,國家大力的支持,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雨水利用標準,對居民住宅,商業用水,工業雨水利用等各個領域的雨水利用,從雨水利用系統的設計安裝進行了嚴格監督,對雨水收集,過濾,凈化,貯藏等多個環節實施了監控,并確立了一系列利用標準。各種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規范不斷建立,以我國北京為例,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便制定了包括雨洪利用規劃內容的“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城市雨水利用已在北京乃至全國引起重視并迅速開展起來,并正走上由示范到普及的健康發展之路。
2.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集成化加快,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合作密切。認識到雨水資源的重要作用,世界雨水協會成立,我國加入,并不斷加強交流合作,實現了國際雨水開發利用的合作,雨水開發利用中從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儲存、過濾、滲透、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產品和組裝式成套設備。雨水利用技術的國際共享和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適用的集成設備已逐漸成為大的趨勢。
3.雨水利用功能的多功能化趨勢明顯。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多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促進雨水資源的開發和節約用水,不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更促進了整個居民區的排水系統的優化,減少了地表徑流,環節了居民建筑區的排水壓力,同時,在新的世紀中,對雨水的利用不僅應用于居民的生活生產,更不斷的在工業用水上實現了突破,更應用與環保和資源能源領域,水資源的利用,朝著多功能方向發展。
六,結束語
雨水資源作為一種成本低,水質好,開發簡單的資源,其獨有的優勢必將成為我國很長一段時期要不斷研究開發的能源之一,加強對雨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設備的研究,提高雨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我國經濟進步和環保事業的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志強 劉邑婷 左亞會 綠色建筑雨水資源的利用 [期刊論文]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 -2011年5期
[2]張曉潔 葉青 陳澤廣 劉俊躍 綠色住區雨水資源綜合利用及水環境規劃案例分析 [會議論文],2008 - 第四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
[3]何強 柴宏祥 綠色建筑小區雨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 [期刊論文] 《環境工程學報》 2008年2期
[4]高明 劉劍英 利用雨水資源建設綠色生態住宅小區水景 [會議論文],2010 - 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成立50周年暨第35屆年會
科技論文;生物科學素養;文獻檢索
高中生物學教學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書籍與生物科技新進展存在較大的時差,將生物科技論文中的新觀點、新作法,以及相關的新知識、新成果和新應用傳播給學生,可促進學生對不斷發展的生物科學及其研究的理解和應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生物學學習能力和生物科學素養。
一、科技論文的概述
所謂科技論文是指論證、描述運用科學技術,開展科學研究,獲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學術性文章。中國國家標準GB7713-87明確指出:“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做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笨萍颊撐哪荏w現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發展,科技成果已廣泛運用于生產、生活。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效地運用科技論文,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二、科技論文的選擇
應選擇近期發表的較高水平的科技論文,注意選擇研究角度新穎、涉及生物學熱點話題的研究文章。如學習有關育種知識時,介紹有關華中農業大學科研人員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該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兩系”不育系培育,促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引導學生由此相關信息為主題,檢索有關科技論文,讓學生獲取科學性、權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種的最新科學進展。
還應注意選擇有關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論文。例如,在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時,根據不斷加劇的“霧霾”天氣,引導學生學習《北京一次持續性霧霾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北京地區持續性霧霾天氣過程中的氣象因素和氣溶膠演變特征。學生結合“霧霾”天氣親身體驗,加深了對“霧霾”天氣的了解,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許多實驗驗證性的科技論文包含有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結果、討論和結論,不僅具有科學的、最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還有翔實的實驗數據,讓學生易于理解實驗過程、實驗數據和結論之間的關系,體現科技論文的應用價值與社會意義。
三、科技論文的教學應用
首先在課堂上為每位學生提供一份論文,要求學生圍繞“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對象、研究的結論或結果、研究的問題對社會或研究領域有什么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閱讀,培養學生快速地獲取有關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導學生羅列論文中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和難理解的專業名詞,并嘗試理清生物學概念與難理解的專業名詞之間的關系,通過新情境的構建,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應用等遷移能力,為理解實驗和科學進展打下良好基礎。
科技論文表述的實驗原理和步驟等具有前瞻性,專業性比較強,學生難以理解。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簡要地解釋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新的實驗方法和實驗設計,嘗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簡化復雜的實驗條件和方法,設計相關類似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四、科技論文的教育價值
1.促進學生學會文獻檢索
指導學生從公共媒體如報紙、公共科學雜志,比如《新科學家》《科學新聞》或者中國知網等相關網站,采用“文獻檢索方法”“數據庫檢索方法”“出版物檢索方法”,使用關鍵詞搜索,在論文期刊上網站上或搜尋合適的論文,比如早期原創性研究論文,進行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最迅速、最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2.促進學生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規律之上的對生物學核心問題認識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闡釋生命的本質,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生物學主干知識。在有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學習中,以關鍵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檢索到《不同營養條件對金魚藻凈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態的影響》《靜止和充氣培養條件下光強對龍須菜光合生理效應的影響》等科技論文,通過學習,拓寬視野,加深對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凈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學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學生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
生物科學經常以生物繪圖或圖表方式呈現科學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學中嘗試將論文的數據用簡化的圖表進行特殊處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將圖表與文字相結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習慣,提高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加深對新的科學實驗的理解。
4.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論文關鍵詞:人造血管在維持性血液透析中的應用與護理
隨著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時間明顯延長,血管通路問題日漸突出,成為影響患者透析質量的重要因素。對于內瘺容易堵塞、自體表淺靜脈血管條件差,難以建立直接動靜脈內瘺,不得不選擇人造血管來建立透析生命線?,F對我科5例應用了人造血管內瘺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61.6歲,血透齡均>5年,使用人造血管平均 > 2年,每周透析時間為2~3次,每次4小時,血流量為200~280ml/min. 1.2 方法 1.2.1 人造血管內瘺手術方法 采用人造材料聚四氰乙烯血管于患者左或右前臂與肘正中靜脈或貴要靜脈、肱靜脈U型端吻合術。 1.2.2 人造血管穿刺方法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穿刺時不使用止血帶。?穿刺點的選擇 :穿刺點應輪流替換,切記定點穿刺。沿著人造血管的平行軸每兩個穿刺點距離0.5~1cm,動靜脈間的距離應在4cm以上,距吻合口3cm內的位置不能穿刺。?穿刺方法:穿刺前仔細摸清血管走向,動脈穿刺的方向可以順血流也可以逆血流,靜脈穿刺方向始終順血流方向,即向心方向,使重復循環降至最少。由于人造血管的修復較差護理論文,也可動脈穿刺人造血管,靜脈穿刺周圍血管,這樣既減少了再循環又延長了人造血管壽命。采用16G*1英寸金屬內瘺穿刺針,針尖斜面向上,呈40°~45°角刺入人造血管,進入血管后,有明顯的落空感,見回血后放低針尖角度,將針頭全部送入,安全固定。
1.2.3止血方法:讓患者自己指壓,此方法對人造血管創傷最小,并且止血效果最好。指壓方法是在拔針的同時在皮膚穿刺點上0.2~0.3cm處進行指壓,壓迫的力量為既能保持穿刺點兩端有搏動,又能控制出血。壓力過輕會引起皮下出血或血管穿刺處假性動脈瘤的形成。應做到起針和壓迫動作協調,以減少血管的損傷。壓迫時間一般為10~15min.2、結果
5例患者,人造血管內瘺均通暢,血流量200~280ml/min,2例因血栓形成閉塞再通后血流量通暢,雜音響亮。使用有效率達100%。 3、 護理
3.1 血透析前的護理
3.1.1檢查人造血管功能狀態,如有無震顫,搏動及血管雜音等,若發現減弱或者消失,應立即通知醫生,進一步確認人造血管是否閉塞。
3.1.2穿刺過程嚴格無菌技術,以穿刺點為中心由內向外螺旋式消毒直至5cm~8cm直徑的范圍,穿刺時戴無菌手套操作,以免用未消毒的手或器械等接觸穿刺部位。
3.1.3 人造血管若穿刺失敗,立即拔針,動脈去遠心端,靜脈取近心端,在人造血管上另行穿刺,適度按壓穿刺點,觀察血管有無出血,紅腫熱痛等現象,并及時處理。若局部形成血腫,24小時內用25%硫酸鎂濕敷,24小時后熱敷血管周圍血腫部位,用喜療妥軟膏按摩。人造血管禁止冷敷和熱敷。
3.2血液透析中的護理
密切觀察穿刺穿刺部位有無出血、腫脹、疼痛等情況護理論文,及時處理。人造血管側肢體禁止測血壓、抽血、輸液等治療。嚴密監測血壓,避免發生低血壓,確保人造血管流量通暢。人造血管側肢體制動。
3.3 血液透析后的護理
3.3.1治療結束后小心的拔出針,在拔出針后的瞬間立即加壓,以免穿刺針刮傷血管。輕壓棉球針刺血管的位置,指壓10~15分鐘,壓迫時間不能過長,壓迫力度的大小應根據既能止血又不影響人造血管的波動和震顫為宜。
3.3.2健康宣教 囑患者術肢體不能負重,不能用力,不穿緊身的衣服,避免外力碰撞。注意睡覺時勿將術肢枕于頭下,避免壓迫人造血管肢體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閉塞。教會患者每日摸、聽血管震顫和彈性。囑患者術肢疼痛、瘙癢、腫脹等異常時,立即到醫院就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肢體清潔,透析當天穿刺點避免弄濕,以免感染。
4 、體會 人造血管
摘要。
參考文獻
[1]梅長林、葉朝陽、趙學智.實用透析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林惠鳳、徐筱萍、翁素貞.實用血液凈化護理.上海.上??萍即髮W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