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2 10:08: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堅定文化自信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 高等教育體系 文化自信
1.引言
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發自內心的認同的價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價值,又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而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背景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傳媒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文化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態勢。因此這樣的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也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戰,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意義就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新形勢的必然要求。
2.基礎知識概述
2.1文化自信
根據本文查閱的相關資料來看,目前關于文化自信主要是從文化自信的內涵、基礎兩方面進行界定:首先是對文化自信的內涵,部分的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另外還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具有超自然性、超生物性和超現實性的文化生命的機能。其次是對文化自信的基礎的研究,按照資料來看,有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是一種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覺,同時也是基于理性認識之上的精神成熟度的體現。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基礎就是知識與倫理。所以在這里,本文結合以上學者的研究將文化自信界定為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和理性審視。
2.2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大學生為文化自信的主體,其在教育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就要求大學生在清晰的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予以充分認同和肯定。具體來說,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學生必須要主動的去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并對其深入研究,從而在此基礎上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精髓和先進文化精髓。此外更為關鍵的是可以積極吸收和學習外來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來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盡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體,統一發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做的就是積極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更好的讓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滋養、獲得底氣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取其精華、真正做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人育人。具體來說,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3.1有利于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
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可以看出,在世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社會民心所向是一切社會變革開始的源頭,同時其也是整個國家政權鞏固與否的風向標,而在這之中的文化氛圍在而是對社會心理有直接影響的因素,因此從這點來看,如果要使社會的民心向同一個方向聚集、前進,那么在此過程中的文化則必然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同時我國的高等院校作為一個思想、理論的宣傳地和發揚地,大學生是其宣傳發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學生的思想活躍度影響著整個社會,因此高等教育體系中得文化自信是宣傳弘揚優秀文化的精神動力。
3.2有助于大學生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挑戰
當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國家中,進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價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時代潮流,因此自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大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適應潮流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全球化經濟的不斷推進,我國的安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也使得文化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期,必將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從而可能會出現易盲目跟從和吸收,造成價值觀的扭曲,社會責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況,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自信培養在應對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戰顯得尤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學生如果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那么進行自身修養的提升就需要正確認識并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而關于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文化修養的學習則要求大學生必須要擁有積極上進的學習心態和優秀文化豐富的思想資源,正是這樣的要求使得其擁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幫助其進行全面的發展,從而更好的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理論知識的動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養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時代變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對世界的標識。由于經濟全球化、社會轉型的深入,目前逐漸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現象。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由于大學生對物欲的強烈需求,使得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物質生活的抗壓性比較低,雖然有時創造性十足,但其思維內涵虛無空洞。
因此本文認為我國高等教育部門要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修心養性,將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融入到對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從而與他人和諧相處,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相處。具體來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幾點,分別是:
4.1積極提升文化鑒賞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認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來,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強自覺鑒賞的能力。高等教育體系中,就要引導大學生分析、鑒別傳統思想文化中哪些是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東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的辨別我國社會所缺乏又能彌補中華文化發展之不足的東西。
因此本文認為各大高校要積極的引導其以虔誠、敬畏的態度來對待文化,并且用對多元文化進行系統的清理、批判、重釋與重構,進而在此基礎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此來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樹立文化自信。
4.2堅定文化育人的辦學理念
高等教育擔負著我國優秀文化的重擔,其不僅是先進文化的輻射源和傳播者,更多的是作為引領我國文化發展方向的主要陣地,而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其是國家的發展歷程中不斷積累沉淀下來的文化資產。其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等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在開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須要堅定文化育人的辦學理念,結合高等教育辦學目標和特色,通過對各個大學的準確定位、學科和學位設置、培養人才方向、服務社會的方向和未來發展目標做一個全方位的梳理,以此來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學校實際發展情況的辦學理念,進而增強廣大師生的使命意識和進取意識,堅定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為創新知識的場所,高等院校是傳承人類文明和科學的集散地。為此本文認為必須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校園文化體系,建立大學生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基本準則,引導大學生踐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行為方式,同時積極的變革教學模式、采用相對靈活的考核方式,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增加更多討論的環節,引導大學生主動思考,此外要積極的改變傳統的以“大課”授課的方式,限制授課時的班容量以增強更好的實際效果,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組織學生對社會的考察、調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學生對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還要加強教師的人文素質培養,并且給教師以人文關懷,提高其待遇,為教師提供更多學習、交流、提升的機會。
總結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也是傳承、建設和創新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在傳承我國優秀文化、建設和創新先進文化方面發揮著其獨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必須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我國先進文化建設,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文化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龔正華.中國大學知識生產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嚴莉莉.高等教育實踐管理范式的哲學透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商執娜,吳家琳. 奧林匹克文化在高等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價值探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S1:266+270.
[4]張秋輝.“三個自信”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5]弓民.高校育人過程中“三個自信”理論與實踐融入的路徑與方法[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86-89.
[6]重增.自信人格理論的建構[D].西南大學,2006.
[7]羅系數.課程文化自信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
[8]周忠華.論核心價值觀自信[D].上海師范大學,2016.
[9]北京電影學院 李博. 堅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N].人民日報,2016-11-18007.
[10]鄭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
一、入題的藝術性
古人云:“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睂懞米h論性散文同樣如此。寫作時,或用議論提綱挈領,引領全文;或由新穎形象的比喻人題,直接扣題;或由生動貼切的擬人人題,激發想象;或由精彩深刻的設問人題,啟人深思;或由優美的排比句式人題,先聲奪人;或由名言警句入題,彰顯底蘊;或由品評時事入題,追蹤本質;或由現實人生人題,發人深省……無論如何人題,一定要富有意蘊性、情趣性、文采性。唯有如此,才能營造一種極具散文化、詩化的氛圍和情調。
[精彩示例]
一曲幽徑,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下一點空白,讓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景旖旎。
一波微瀾,波濤洶涌之后不忘留一點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雄渾壯闊、心潮澎湃的奇麗風景。
一片詩詞,纏綿悱惻之間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品味空白之后一聲長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詩情到碧霄。
一方凈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點空白,讓人渲染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奇觀。
藍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的波瀾;歷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會有了青??樟簦谒疾粩?。
(2006年福建高考佳作《揀盡空白終見風景》)
作者從自然美景人筆,先寫了一系列因“留一點空白”而產生美感的事物,然而再轉入到對王昭君的敘寫上。作者講究人題的藝術化,敘寫這些景物,妙用排比、引用等手法,語言簡潔優美,引人聯想,并且蘊理于物,以形象化的事物彰顯著“空白”與“風景”的關系,情韻理韻十足,給人以詩情畫意、美不勝收之感。
二、論述的形象靈活
議論性散文雖具有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卻講究“形散而神不散”。故在論述時,不像一般的議論文那樣側重于運用概念、判斷進行邏輯論證,它更側重于情感性、形象性的敘述,在敘寫之中顯理。它形式上較靈活、自由,能廣泛地多角度選材。在論述上或運用鋪排,以顯氣勢;或妙用類比,具體通俗;或巧用比喻,形象生動;或妙用對比。鮮明有力;或妙用假設,反面強化……總之,它講究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講究情感化、形象化的說理。
[精彩示倒]
意氣,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充滿意氣的人是堅韌不屈的,他們不畏風霜,不畏冷雨。還記得黑色羚羊魯爾?瑪道夫嗎?……意氣成就了她,她也向世人宣告,堅韌的生命是如此偉大。
充滿意氣的人是勇敢不懼的,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壯烈,奏出輝煌。人都無法忘記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當日寇的鐵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時,到處都是悲傷,遍地都是苦難,然后就在一個叫蘊藻濱的不起眼的小村莊……這群充滿意氣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響了生命的華章。
充滿意氣的人是自信樂觀的,人生幾多風雨,幾多陰霾,他人只見烏云蔽日,他們卻總能撥開云霧看見明媚的陽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林肯的意氣給了他一顆堅定樂觀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千古傳誦。
意氣,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意氣,譜寫生命的華麗與壯美;
意氣,鑄就心靈的自信與樂觀。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談意氣》)
作者先提出觀點“意氣,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然后,從“充滿意氣的人是堅韌不屈的”、“充滿意氣的人是勇敢不懼的”、“充滿意氣的人是自信樂觀的”三個角度來闡述,每個闡述語段雖借事例來闡述,但絕不像議論文那樣只是把事實交代出來達到論述的目的即可,而是運用了富有情感性的語言來敘寫,較注重描寫與刻畫,注重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最后,又用排比式語段重新歸納總結。兩個部分的三個排比式段落呈橫向鋪排式,語言多變而靈活,有如排山倒海般的論述,給人以充分豐實、情韻十足之感。
三、語言的優美和氣勢
議論性散文的語言,既有散文語言的優美,又應有議論文語言的雄辯氣勢。在語言上,應講究情、意、理的結合,既呈現詩情畫意的形象美、情韻美,又給人以哲理的啟示、論述的凌厲之感。為此,應注意情景的刻畫、細節的展示、場面的描繪、涓涓情感的滲融、表達上的畫龍點睛等;要講究句式的變化:長句如風行于水,舒展而流暢;短句如軍號,急促而莊嚴;對偶句,自然勻稱而不失凝重;單句,新穎奇絕而不失瀟灑,以錯落有致的句式的巧妙搭配和排列來顯示出語言流動般的美,富有氣勢的美。
[精彩示例]
是那魂葬烏江的西楚霸王嗎?身后,烏江水蕩滌著你的偉岸。回想起你破釜沉舟,回想起你氣吞群虜,你的眼淚融入烏江。于是在那個凄風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中的利劍,讓烏江見證了一個偉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滅亡。對于你,眾說紛紜。假使學著勾踐“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忍辱負重,歷史即會改寫。但你只是揮揮衣袖,是男兒,就該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尸還!
……
是那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嗎?當你吟著《歸去來兮辭》,一路踏歌而來,歷史的畫面在那一刻是那樣清晰。五斗米又怎樣?男兒錚錚,怎可讓心靈里沉淀上俗世的浮華?“帶月荷鋤歸”,是你志趣的歸宿;“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當清晨的露珠順著葉尖滑向掌心,你會心地笑了,這露珠融著你的笑容,這一刻你的心靈如此熠熠生輝。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談意氣》)
運用項羽與陶淵明的事例來闡述“意氣”,作者并沒有像議論文那樣只是用簡潔的語言把人物事實介紹清楚,以便用作論據,而是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與靈活多變的句式,敘述、抒情、議論相結合,概述與描寫相結合,來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語言既如行云流水,又頗有氣勢,讀后給人以論辯美、情感美與理性美。
四、材料運用的縱橫馳騁
議論性散文使用材料時,不像一般的議論文那樣有序,它往往浮想聯翩,超越時空,縱橫馳騁,以顯示出材料的豐厚與意蘊之美。在材料的處理上或細描或概括,或轉述或直寫,再現當時情形、鏡頭、場面,并且常常會把事例嵌入到自己的有情有理的敘述、描寫、議論之中;同時,講究材料的豐富多樣性,在表述事實時也往往運用排比式的類比、假設、比喻、引用等修辭手法,以整齊勻稱或參差變化的句式來增強材料的論述之美。
[精彩示例]
常眺望窗外,品讀那豪放的青山,讀青讀綠,讀它的深沉巍峨,讀它的俊俏雄偉,蒼茫與靜謐,和諧與寧靜。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凌云壯志;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得意。于是便從這一刻,蕩漾于心的,滿是唐詩宋詞中為人津津樂道的山的美麗與清幽。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歸自然,守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恬靜;坡醉心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維品嘗著“空山不見人”的那份孤寂。面對沉默無語的高山,我們讀出了文化與哲學,讀山,便是獨守一份心靈的澄澈。
(2006年安徽高考佳作《細讀那一抹風景》)
作者為了闡述“讀”的真諦,闡述“讀山,便是獨守一份心靈的澄澈”的道理,運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把一些“讀山”的事例化為詩意化的敘述描寫,橫向鋪排,顯示出文章內容的豐富,作者引用眾多的名句,并以自由多變的手法構造出充沛的論述氣勢。假如沒有豐富的聯想,只是像一般的議論文那樣論述,是斷難達到如此情意之美、內容之廣博的,也顯現不出文章豐厚的文化底蘊。
五、極富韻味的結尾
《四溟詩話》中說:“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焙玫慕Y尾猶如豹尾,精彩有力,能產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就議論文而言,結尾是“解決問題”的部分,具體來說,一般是重申觀點、再次點題,或發出號召等。而議論性散文則更注重點題、扣題、回應題目或開頭的藝術性,更講究帶給讀者的啟迪與深層思考,即結尾注重文采與意蘊的雙重魅力。這就需要借助一些修辭手法,來達到此效果。
[精彩示例]
浮云也罷,廬山也罷,任憑它怎么神幻,只要堅信帶上一雙眼睛,帶上一顆心,讓感性的認識插上理性的翅膀,定會闖過重重高山的阻擋,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讓理性持著彩練當空舞,相信會“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重視學習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林一作為一名年輕黨員,秉承了我們黨這一優良傳統。在傳統社會中,一個人具備了基本素質就可以一勞永逸。但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不但要具備較高的全面的素質,而且面對知識的更新、激烈的競爭和諸多新挑戰,還要不斷實現能力的提升,她充分認識到實現能力的提升必須學習,學習已成為每一個人的必然需求和終身需求?!斑M步必須學習,學習必須進步”,這是她工作和生活中給自己提出的一個基本要求。
孔子說玩索而有得。在學習的過程中,她逐步掌握了學習、思考的方法,主動去發現問題,并去探詢解決問題的方法,由被動變為主動,其內因起到了主導作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她把每次學習上的困難都當做是對她自己的一次挑戰,挑戰的過程和挑戰成功后的喜悅讓她樂此不疲,都數不清多少次她為解決技術難題到深夜,多少次為成功解決難題振臂高呼;學習儼然已成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林一結合自身工作,科學有效地選擇學習內容,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多思,善記。多思,林一對遇到的問題樂于多琢磨,多比較,想通想透,思深思遠,并針對問題弄清原因,認清癥結,找出辦法;而且她喜歡與領導和同事交流討論,在和大家對話、研討中,打開思路,暢所欲言,取長補短,在這樣的交流中更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善記,即腦動手動;林一學習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只要一學習,手中必備筆和紙,而且他記筆記不是蠻記死記,而是運用標劃、批注式、綱要、符號、圖形化等方法,輔助學習,總結學習,做到學習條理清晰、有的放矢。
二、制定可行的計劃。林一對每個月的學習都會有一個可行的計劃,她本著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學,常學常新,多學多得的原則。堅持多讀書,讀好書,做一個“讀書人”。不管工作多忙,她每天至少都花1個小時自學;每個月至少添置4本書籍;每個月至少學習一門網絡課程;對于時間比較充裕時,會有更周詳的計劃來合理安排學習,讓學習更有效果。
三、手段多樣化。林一充分利用現代社會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來進行學習。全國繼續教育網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網絡課程資源平臺,她經常登錄此平臺進行學習,目前已學習了里面幾十門課程,極大擴展和充實了她的知識面。
走進林一的宿舍,看看那一排排整整齊齊的學習資料,翻翻那一疊疊密密麻麻的學習筆記,望望那一張張干干凈凈的工作臺,你會感受到她那自信的微笑、得體的應對背后是堅持不懈追求完美的向上的力量。
基礎研究是探索與發現客觀世界演變規律、人類生產與社會活動科學內涵,創建科學知識的活動;它是科學知識的產地,技術產品的源頭,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基礎研究的宗旨是出原創性、前沿性的科學知識,出持續生產這些知識的優秀人才。
基礎研究是廣袤無際的產出科學知識的天地?!按蠡A”是現代基礎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切不可狹隘地定義現代基礎研究的范圍,以局部或傳統學科的一些分支,作為整個基礎研究天地;更不宜運動式地推動所謂重點研究領域和突破點,造成人為誤導、誘導不端學術行為?;A研究的重大突破難以準確預測是其另一個重要特征。
基礎研究的第三個特征是其產出的科學知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難以顯現,其中一些知識將無法直接轉化為技術或產品,可以轉化的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多是知識的發現者沒有預見的。例如數學中大因數分解的最初研究者,并未預見到它可以用于密碼和網絡安全;物理中放射性及X射線的發現者盧瑟福、居里夫人并未預見放射性和X射線在現代科技,特別是在醫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但是,20世紀初基礎研究的重大發現,量子論、相對論、空氣動力學、信息論、控制論等等,確實奠定了現代科學和技術的基礎,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這是無法用單純的“價值和效益”表述的。
對于基礎研究而言,提法是“問題帶學科”,即當前關于基礎研究學術路線的普適的提法——“問題驅動研究”。所謂“問題” 既包括數、理、化、天、地、生等學科中的前沿性科學難題,也包括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重要的基礎性科學問題。對于基礎研究者而言,“科學問題”既回答了“為什么”,又回答了“做什么”,是開展研究活動的“目的”、“目標”,及其成果的“意義”和“效益”之所在?!翱茖W問題”還是研究者的切入點,是激發其研究興趣,產生研究活力,樹立堅定意志,決心為之而獻身的源泉。調查、探索、聚焦、確定“科學問題”,也是研究者邁向成功的出發點,是其科學洞察力,知識創新能力的真實體現。探求、聚焦 “科學問題”不僅對于正在申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的科學家,需要在立項時認真確定、重點陳述;對于希望在基礎科學方面有所建樹的所有人,都是必須首先確定的。
筆者認為,那些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豐厚的研究者應該聚焦于前人沒有人研究過、或尚未解決的,經濟、社會和科技進步急需的前沿性科學問題,應該不避諱冷門,安于寂寞,而不是扎堆兒、找熱門。
經過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基礎研究的硬、軟件環境已經得到明顯改善,我們已經造就和引進了一大批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豐厚、熟悉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端研究人才,在許多學科領域或研究方向上,他們已經知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因此,筆者認為,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人應該提升“自信心”了,除了讓他們走上領銜之位——將位、帥位之外,更應該激勵他們質疑定式、突破權威,研究外國人不曾研究過的科學問題,走前人不曾走過的學術路線,建設獨立的創新之路。但是,目前廣泛流行的以“Sci.論文數量、有無Sci.-Top檔論文、有無外國人評述”的、指標加數量型的評價方法,嚴重制約著研究人員獨立自強的科學精神。在基礎研究上,固步自封不行,缺乏自信心更不行;缺乏自信,除了真的實力不強外,就是缺乏獨立自強的精神。沒有自信精神的研究者,不會有長久的科研興趣和堅韌的毅力,難以攀登科學的頂峰。
值得指出,一個國家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也是體現國家科研實力的重要標識之一,中國已經到了大力整頓學術期刊,提升其學術水平的時候了。具有科學自強精神的民族,才是有望登上世界科學頂峰的民族。
在研究人員的生活、工作環境,科研設備已經得到明顯提升的今天,最急需改善的是基礎研究的學術環境,即建設激勵創新的文化和寬松的學術環境。它們應該包括支持質疑定式、突破權威、勇于創新、持之以恒的自強精神;樹立誠實、踏實、老實的科研品德;創造自由探索、百家爭鳴,激勵年輕人才脫穎而出的學術氛圍;建立尊重不同學科差異性的評價機制,以及寬容失敗的包容精神等。當前,在科技界,過多的人才稱號(中央、部委、省市、學會、單位及民間機構)的評選,過多的獎勵名稱(中央、部委、省市、學會、單位及民間機構)評審,不厭其煩、層層加碼的檢查、驗收、評比,不勝枚舉的針對科研機構、高校和個人的“人才稱號”等級、獎勵類別、等級,以及論文、著作出版社(Sci.,Ei.,ISTP,中-外文、核心、國內)等級的量化指標及相關的計分排隊,再加上多渠道的基金申請、匯報以及資助金額的計量,特別是計及上述指標的個人工資和獎金的發放,這些來自不同管理部門的、不同方向的鞭策一起湊到研究者的身上,使其只有招架之勢,無悉心研究之力,嚴重地干擾著基礎研究,阻礙著重大原創性思維的萌生??蒲袡C構和高校在以大投入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時候,必須準備以更大、更長期的投入實施梯隊和環境建設。但是,當前相當普遍地存在著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而不重視梯隊和學術環境建設的現象。
對于基礎研究的管理者和研究者而言,當前必須認真思考和為之奮斗的,是怎樣保證迎來一個萬物茂盛的夏天,碩果累累的秋天,使中國的基礎研究登上世界科技的制高點。
崔俊芝,1938年7月出生,計算數學、計算力學與軟件工程專家。河南省新鄉市人?,F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科學和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重大科技工程項目——“科學數據庫工程”總經理,CODATA中國委員會副主席等。
論文摘要:著名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作品《喜福會》描寫了四個家庭母女間的故事。在當前中美兩國交流日益頻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體現的家庭教育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譚恩美是近幾年來一位備受矚目的美籍華裔小說家。她的成名作《喜福會》包括16個相互交織的小故事,體現了中國移民母親與美國長大的女兒之間從相互沖突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家庭教育始終在人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整個學校教育的基礎。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親的家庭教育觀,中國移民母親和美國女兒雖然由于文化差異而有了眾多沖突,但女兒們最終還是理解了母親的愛,并從母親那里獲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鳳
吳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兒能成為最優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兒成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美國女兒們在開放和平等的環境中長大,無法理解父母的這種做法。因此吳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對以追求自己的個性。在故事快結束的時候,吳晶妹開始逐漸理解母親,明白母親只是望女成鳳心切,其實是真正愛自己的。母親去世后,吳晶妹給鋼琴正音后重新彈奏了天才表演會上的那個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帶著母親的希望去中國看望雙胞胎姐妹,回歸到母親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應
鐘林冬是一個聰明而又堅定的女人,她的個人經歷讓她明白女人必須學會運用無形的存在的力量,這種力量使她巧妙地擺脫舊式婚姻的牢籠。她把這種力量教給女兒,而女兒鐘韋弗利把母親這種不露聲色的戰略運用在下棋中,結果屢戰屢勝。但是當女兒最終失去母親的期待,下棋時便“不再擁有那份極強的自信心”,母親的言行猶如魔咒,失去母親期望的韋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賦,變得平庸了。
這一現象可以用“期待效應”來解釋。期待效應又可以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此效應源于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一個實驗。他們從六個年級中分別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實驗,并告訴老師哪些學生的智商較高,潛力很大,而這只是隨機的名單。八個月后,他們重新對這些學生進行測驗。測驗的結果非常令人吃驚,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顯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這些結果說明期待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自信和興趣是智力活動的動力系統,這兩者可以推動學習進程,從而產生神奇的效應。小小的插曲并未影響韋弗利,最終她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稅務經濟人,并且收獲了一段較為美好的愛情。
三、主體意識覺醒
羅絲最初從母親那兒學會的就是將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羅絲最初習慣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終結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離婚。母親希望能藉自己讓女兒明白自己應該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討要自己應得的權益。而羅絲最終也確實醒悟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絕從自己喜愛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國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查自己的人格”。中國教育的原則之一就是以身作則,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當安梅發現女兒的沉默會讓她無法得到應得的權利之時,馬上給她講述自己母親的故事。故事給予了羅絲力量,對她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效力,讓她變得大膽和堅強。
四、中國式母愛
琳娜相信母親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為母親曾說:“你剩下一個飯粒,你將來的丈夫臉上就有一個麻點”。想起自己曾經在飯碗里剩下的眾多飯粒,琳娜害怕極了。成年后,面對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棄自我。女兒的軟弱讓母親映映十分擔心,因此她大膽掀翻搖搖晃晃的大理石茶幾,鼓勵女兒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權利。映映用這種方式來激發女兒的老虎氣質,讓女兒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價值,這是映映愛女兒的一種方式,通常也是中國母親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傳給了女兒。
總之中國母親雖然和美國女兒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長大,但中國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女兒,她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她們的愛意,雖然一開始美國女兒們無法理解甚至排斥母親的教育,但是最終都從各自的母親那里吸取了力量,變得更加勇敢和獨立。隨著各國聯系不斷加強,我們可以多多借鑒西方的家庭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方法,提高我們家庭教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從愉悅的閱讀里獲取動力,從厚重的知識中汲取營養?!皶阒摇贝?、文聯負責人、文化名人、軍人、教師、學生、新聞工作者……大家熱烈地交流閱讀感悟,分享閱讀喜悅,不斷將座談會引向深入。
搖動讀書這棵大樹
讀書,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
兒時,雖然出版物不多,但如饑似渴的讀書愿望,讓我收獲了真實的閱讀體驗。從《安徒生童話記》、《一千零一夜》到《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凡是能找到的書都在看。
回想從士兵到將軍的歷程,蘇聯文學對我影響至深。記得參軍以后,就開始閱讀《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青年近衛軍》等小說,尤其酷愛托爾斯泰和高爾基。也正是從那時起,我真正理解了為什么讀書能使人增智。當上軍官后,特別是隨著職務提升,我系統閱讀哲學、黨史、軍史、世界戰爭史等相關書籍,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最近,美軍海豹突擊隊員寫的《艱難一日――擊斃本?拉登親歷記》,不僅讓我了解了外軍反恐作戰的經驗,更讓我看到我們與美軍信息化建設的差距。
當前,提出了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的時代要求,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在閱讀中去汲取思想營養,不斷堅定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贏信息化戰爭。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一起去搖動讀書這棵大樹吧,也許樹上不會掉下黃金屋、顏如玉,但它一定會掉下智慧和快樂!
每一天都是讀書日
對于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這個世界上有無“讀書日”并不重要。當一個人已經將讀書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那么每一天都是讀書日。
讀書,終歸是一個很個人化的事情。讀,還是不讀?為什么而讀?讀什么?怎樣去讀?……其實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有人號召“遠離網絡,回歸讀書”,其實何必?問題在于數字化時代的新閱讀方式帶給你的,是否只有“廣度”而無“深度”?你是在“瀏覽”還是在“閱讀”?你的閱讀是“淺閱讀”還是“深閱讀”?你是否因閱讀而獲得了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
有人問,我應該去讀什么書?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回答。不同的書是為不同目的而著,彼此之間事實上無法比較。魯迅的書與講Office技巧的書如何比?一本書是否值得向你推薦,是否值得你讀,是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你為什么而讀――為求知?為尋求技能?為滿足好奇?為情感需要?為探求生命意義?……當你明白了自己為什么而讀的時候,你也就明白了所謂“推薦書目”的虛妄和無用。
所以,書是越讀越厚的,因為你越學就會越覺得自己懂得少;書也是越讀越薄的,因為你會將書里的思想情感融會貫通,把握精髓,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知識人應有的使命
我讀書,一是工作的需要,二是精神自我實現的內在需要,這兩者融為一體,才算是讀書的最佳狀態。為進入這種狀態,應該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閱讀古人,豐富歷史底蘊。生活在當下,我們總會有很多的困惑,面對這些困惑,又總想找尋滿意的答案。首選的路徑,就是從古人、從前人身上找尋。有了豐富的歷史資源,思想就有了縱深感,就不會平面化、淺層化。
閱讀今人,發現當下邏輯。歷史是源,當下是流。弄清了歷史這個“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這個“流”。
在歷史的參照下,我們要更多地閱讀當下,要從書本里、從火熱的生活里深入閱讀。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當下若干問題的內在邏輯。
閱讀貴州,探尋發展空間。對貴州的知識人來說,我們負有譜寫中國夢貴州篇章的光榮使命,必須更多地閱讀有關貴州的有字之書,還要深入實地調研,閱讀好貴州的無字之書,把無字之書變成有字之書,用充滿思想張力的文字,探尋并表達出貴州未來的發展空間和路徑所在。
這是我們這代知識人應有的使命。
“讀書人”讀書,習慣使然
剛才接過的這塊“書香之家”牌匾,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皶阒摇边@個稱謂,是我一生中獲得的最高獎勵?;厝ヒ院?,我一定會告誡我的兒女們,只有世世代代都能把讀書當作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做好中華傳統文化的守望者、傳承者,才不愧為“書香之家”。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都在吃飯,沒有人會問為什么,因為這是我們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其實,讀書也是一樣。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有句話:“喜好讀書,不求甚解,偶有會意,則欣然忘食?!边@是真正的讀書人的心得。讀書能讓人長知識、生智慧、開闊眼界心胸。對已經習慣讀書、讓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人,讀書不再有功利,自然也就不會成負擔。我們誤讀了前人說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想通過讀書擁有“顏如玉”的人,是生意人,至多只能算是“讀書的人”,而決不是“讀書人”。
“讀書人”讀書,習慣使然,就和有人喜歡喝茶、有人離不開抽煙一樣。所以,論及讀書的經驗,我認為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才是第一位的。
職業報人需要深度閱讀
我自己這么多年的體會是:如果對一本書很喜歡,不妨把感受寫下來,這樣會記得更牢。不然,藏書是沒有太大價值的,因為書不會自動進入到我們的記憶中來。同時,我在寫作中有意識地嘗試使用自己積累的知識。比如,最近給《貴州日報》寫的一組國學隨想錄就是如此。盡管和許多專家比起來難免淺薄,但至少對我來說,是書本知識從讀到用的轉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有道理的。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知識的獲得,更需要一定的文化現場考察。很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不太清晰的認知:侗族大歌是一種生態意義的審美選擇。2009年讀在職研究生后,接觸到生態人類學、生態美學等學科知識,一下打開了思路。最后,我的碩士論文題目就是《天籟之音――生態詩學視閾下的侗族大歌》。為寫好這篇論文,在收集大量資料的同時,我還到侗族大歌流傳村寨作田野考察。在侗族大歌的傳習現場,對侗族大歌的藝術性和傳承困境,有了最真切的體會。對大量書面材料,也有了甄別標準。
我覺得讀書的真正目的就是用,只有真正地用起來,讀書視野才會越來越廣,思考能力才會越來越強,讀書的享受才會更上一層樓,而不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職業報人不僅要寫作的速度,更需要寫作的深度,而深度來源于讀書、思考、寫作三合一的反復訓練。
踩在書頁搭建的橋上
閱讀,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熟悉的生命方式。書,是我的家庭財富,更是我的心靈財富。我們踩在書頁搭建的橋上進步。
在省圖書館談安順的閱讀,我用的標題是“分享書香其樂無窮”。安順閱讀現在被外界書寫為“三度點燃城市閱讀風景”。百姓愛書是安順的傳統,這份城市品位展現安順閱讀的廣度;持續撰寫讀后感彰顯閱讀深度;作家引領述說安順的閱讀高度。
關鍵詞:幸福社會;建設路徑;探討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164-03
有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在本質上是公眾對于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追求和需要的滿足程度,主要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自然、個人家庭、教育、健康和職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梢?,外在的生存發展因素和內在的心理感受是影響幸福感和幸福社會建設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議從人文環境、物質保障和公眾評價三大方面加強幸福社會建設,提高社會居民的幸福感滿意度。
一、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積極向上的社會“軟”環境
建設幸福社會,必然離不開社會“軟”環境的有力支撐和強化引領。近年來,不少地方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人文氣質不斷提升。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公園,定期開展的公益性論壇,遍布社區、公園的健身活動場所,都顯示出社會文化氣息漸濃了,市民文明素養漸高了,但仍與人們的愿望相距甚遠。為此建議:
(一)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軟治理”環境
軟治理的文化理念可以塑造人的思想、規范人的行為,有利于解決社會沖突、協調社會關系、維系社會秩序。這種理念強調通過心靈的滋養、精神的提升和心智的開發來調節和優化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規范人們的基本信念和行為原則。當前,加強幸福社會建設,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尚德、務實、和諧、奮進”的城市精神引領下,營造良好的社會“軟”環境,倡導公民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并由此推進社會實際問題的有效解決。
一是大力弘揚幸福價值理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首先,有效引導人們的幸福信仰。探索理論宣傳與形勢政策宣講相結合的新途徑、新載體、新方法,打造“改革發展高層論壇”、精品論壇講壇,抓好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宣傳普及,推進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定人們的政治信仰。其次,有效引導人們的幸福追求。全面實施以城市精神為核心的風尚為核心的“創新文化工程”,增強全體市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讓城市精神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再次,有效引導人們的幸福理念。以黨員干部、青少年、新市民等為重點對象,以機關、學校、“窗口”行業、村鎮、社區、家庭為主陣地,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使尚德修身成為一種幸福價值理念。
二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著力創造幸福宜居環境。文明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積淀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的過程。建議加大專項整治力度,重點抓好市容環境衛生、城市公共秩序、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專項整治,營造良好城市環境;抓好“文明交通工程”,改善城市環境、維護公共秩序、倡導文明言行、提高服務質量,營造開放有序、文明和諧的氛圍;定期測評公布窗口行業文明服務公眾滿意度,打造“優質服務品牌”,推進“放心消費”和“文明風景旅游區”等創建活動。充分發揮文明行業(單位、機關)作用,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深化文明家庭(樓院)創建,營造和睦的人際關系、和諧社區文化,構筑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城市人文環境,讓市民群眾生活更加幸福。
三是營造公平正義、奮發進取的社會環境。公平正義的社會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奮斗者有收獲、消極者受鞭策。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是社會公正,主要表現在社會規則上切實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社會成員機會均等、按貢獻進行分配、社會調節順暢;社會各階層之間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社會各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且恰如其分的回報;社會各階層之間應當保持著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至少一部分人的富裕和幸福不以另一部分人的貧困和不幸為代價。只有在這樣的公平正義環境中,才能實現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讓公眾對他工作生活的城市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才能讓幸福社會建設充滿活力。
四是營造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會環境。當前,由于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取向趨于分化,為獲得社會不同階層、 不同群體、不同界別對城市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和支持感,需要通過完善社會管理制度,營造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會環境。即:建立并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體制和激勵機制,縮小貧富分化,避免因貧富差距、地位差別帶來的階層分化;為公眾提供平等的社會流動機會;不斷擴大社會中產階層比例;增進不同社會階層人群之間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于社會各階層關系的和諧與融合,關心弱勢群體,使整個社會保持活力。
(二)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