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04:08: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開設的美術教育類課程偏少,培養目標模糊高師美教院校發展長期受到美術院校的影響,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高師美教走上了全面開課的軌道,但課程設置幾乎套用美術院校的課程模式,所開設的美術專業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美術教育類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量較少,不能突現出高師美教的師范性特點,這也導致了高師美教培養目標的不明確,以至于出現有些教師是以培養藝術家而不是培養藝術教育家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偏差。
2.美術專業課程內容與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缺少對接現在高師美教課程設置普遍由美術教育類課程和美術專業類課程兩大模塊組成,其中的美術專業類課程內容基本套用美術院校的模式,與當前我國學校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缺少應有的對接,加上執教美術專業類課程的教師大都是由美院畢業的,他們對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了解不多,這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形成將美術專業教學與中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聯系起來的學術自覺,這帶來了師范生在大學所學的某些美術專業知識在基層學校美術教學中難以施展的困境。
3.最終評價課程缺失了高師美術教育應有的綜合評價機制“畢業創作”“畢業論文”課程是高師學生在大學四年所學知識的最終總結與呈現,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些課程為最終評價課程。長期以來,高師的“畢業創作”都是以美術創作作品展覽的形式進行,完全照搬美術院?!爱厴I創作”的做法,這導致高師學生很自然地將自己的畢業創作與美術院校學生的畢業創作相比拼,教師和學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畢業創作中,多少影響了高師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的精力投入和對美術教育理論及實踐的總結與反思,此外,“畢業創作”與“畢業論文”各自側重在美術專業和美術教育兩大塊,缺失了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高師美術教育將二者綜合評價的機制。
二、高師美術課程設置策略
1.增設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突出美術教育專業特點眾所周知,一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基礎知識結構應包涵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科兩大體系。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是高校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學院依據國家教育部的發展要求,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微格教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與制作、教育見習、第一次美術教育實習、第二次美術教育實習等課程,使美術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課程占有相當比重,突顯出美術教育專業的特點。這些課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美術教育專業的認識及其教學技能,尤其是學院將美術教育實習由原來實習一次調整為實習兩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一次教育實習時間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實習時間為三周,均有帶隊指導教師帶領,這樣能隨時給予學生指導。第二次教育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實習時間為四周,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聯系實習學?;蚪M成一到二個實習小組,選派實習指導教師帶領。前后兩次教育實習給學生教學反思和回爐的過程,第一次教育實習返校后,教師針對學生們實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深入的分析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反思,從實踐中認識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學理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理論認識,以便指導其第二次的教學實踐;有了第一次教育實習的基礎,學生在第二次教育實習中更顯從容和自信,教學更規范化,并在教學中有目標性地觀察分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兩次實習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技能和專業認同感。合理安排每個學期的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課程,一方面確保學生每一學期至少有一門以上的美術教育理論或教學實踐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又將各課程相互串聯,形成體系,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比如美術教學論、美術課程標準解讀等核心課程被有意識地安排在教育實踐課程之前,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美術教育理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以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實踐性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各類美術課教學方法研究等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在一定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找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形成研究教學的思考。同時還可結合舉辦師范生教學技能比賽、說課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的教學評價與反思,使教學更有成效。
2.科學整合美術專業課程內容,彰顯美術教育專業特色學院在對中小學一線教學調研中發現,因教學條件、學生興趣等原因,那些偏難和較復雜的美術學科內容在學校難以展開,如油畫人體、石版畫等,因此,結合基礎學校實際需要,科學整合美術學科課程顯得尤為重要。以“雙基+創造力培養”來整合美術學科課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學“雙基”教學的特點提出的,即在大學低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學科基礎理論與基礎技能的學習,在大學高年級階段著重于美術表現及創作學習,并采用選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美術學科發展方向,在側重研究某門美術學科的同時,又在相互交流中觸類旁通地了解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形成“一專多能”的美術能力。此外,在原本單純的美術專業課程中整合美術教育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將美術學科與教育專業學習相結合,更能明確美術教育專業的本質,如《藝術考察》通常是帶學生們深入鄉村寫生及收集美術創作素材的課程。經過整合,可將這門課程改革為《藝術考察與中小學教學調研》,教師帶學生下鄉寫生、收集素材等活動之余,帶領他們深入到鄉村學校進行教學考察,了解地方辦學條件和狀況,并讓學生提交中小學教學調研報告,思考開發利用地方美術教學資源等課題,這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活動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的同時,思考美術與美術教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觀基層鄉村學校,增進其對美術教育的責任感。再如,《民族民間美術》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同時,讓學生形成開發利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于學校美術教學的思考,如將該課程改革為《民族民間美術與校本課程開發》會更能明確其課程本質。
3.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結構,明確美術教育專業本質目前,美術教育專業中有許多重要課程與美術專業課程極為相似,特別是“畢業創作”課程多以學生美術作品展示為主,不能全面體現出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大學四年所學。只有合理調整最終評價課程的組織結構,才能進一步明確這類課程的實質。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院的美術教育專業“畢業創作”課程改革為“畢業綜合展示”?!爱厴I綜合展示”主要側重于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和美術學科技能展示兩個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美術教育教學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學活動展板、教學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實錄等形式。教學活動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現學生的教學實踐成果,整個設計制作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實踐進行整理、反思和總結的過程,指導教師組織學生整理充實教育實習中的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教學錄像、教學現場照片等資料,并有序地將教案、教學示范圖、學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這也是對學生設計能力的考驗。教學實物展示包括學生教育實習的教案、示范圖等,還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執教錄像、教學課件等內容。人們在參觀學生的美術教育教學展示內容時,都投以極大興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學生們扎實的教學能力。在美術學科技能展示方面,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美術技術門類較多,學生們的興趣也十分廣泛,這就需要給予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可選擇進行新作品創作,可選擇整理完善自己認為平時畫得較好的作品進行再創作,還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類美術內容進行表現;多元選擇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創作面貌,有油畫、國畫、版畫、水彩、素描外,還有手工、剪紙、攝影、電腦繪畫、設計等內容,這些作品都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其創作能力,切實展現了美術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每次的“畢業綜合展示”都收到極好的效果,有觀眾戲稱:看美術專業“畢業創作”就像逛“藝術精品店”,看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綜合展示”就像逛“藝術精品超市”?!爱厴I論文”也是美術教育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過去,教師們在指導“畢業論文”時發現許多學生寫的畢業論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真情實感,而他們對親身經歷的教育實習卻有著許多體會和想法。學院將“畢業論文”改革為“畢業實習綜述”,讓學生從深有感觸的教學實踐中進行理論性梳理和分析,從中感悟實踐上升到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的研究性方法。同時,我們還將原來在教室進行論文答辯的場所改在“畢業綜合展示”展廳進行,將“畢業實習綜述”答辯與“畢業綜合展示”密切聯系,學生們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由感而發,教師們也能從學生的答辯及其美術教學展示、美術創作中對學生形成全面綜合的認識。
三、結語
現代藝術家尤甚。藝術家們往往同時在繪畫、雕塑、設計等各方面成就斐然,從文藝復興的米開朗基羅到后印象派的勞特雷克,再到現代藝術的畢加索、杜尚、安迪•沃霍爾,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往往跨越了所謂FineArts的范疇,實現了“大美術”的概念。整體來看,西方現代美術教育中較為注重材料的解構和創作觀念的展現,對藝術基本技巧的純熟并不給予更多關注,學生往往被要求對某種“物”或“觀念”進行解構,進行自己的各種藝術實驗,并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材料和表達方式,從而形成獨特的路徑來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這種作品可能以某種傳統的純藝術的方式呈現,也有可能以更加“現代”的“大美術”形式呈現,這取決于學生自己的表達需求。教師作為引領者,只對學生作品進行建議和點評,不直接進入作品制作過程本身。中國的高校美術教育系統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受到當時蘇聯美術教育系統的影響,藝術門類間區分明顯,重視基本技巧的訓練,對純藝術與實用美術的區分相當明確。以油畫專業為例,往往經歷一到兩年的基礎訓練過程(其中包括大課時的素描及色彩練習),然后是從油畫靜物、油畫頭像、油畫半身像、油畫全身像到油畫人體的反復訓練,并以油畫創作作為最終成果進行總結,與之相對應的國畫、版畫、雕塑等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是遵循這一原則。毫無疑問,這樣的教育系統培養出的學生是富有技巧的,并使寫實主義繪畫在中國占據了完全的主流地位,但同時也存在視野狹窄和適應性差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后,這種情況得到改變,高校中的設計類課程逐漸增多,設計專業成為美術教育中的最大份額,以適應社會對于大量設計人才的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美術學專業課程結構發生了改變:各高校增加了類似三大構成、裝飾基礎、設計基礎之類的課程,對實用美術和現代藝術構成有了基本的介紹;增設了類似于繪畫材料研究、綜合繪畫等課程,以對現當代美術中的重要命題進行探索,豐富學生的表現手法;設計學科的學生則在進行相應的基礎訓練后以平面設計、環藝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進行劃分并實施對應的教學過程。整體看來,高校美術教育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向“大美術”的方向進行轉變,但相比于西方美術教育系統,中國美術教育仍然傾向于傳統美術界限的劃分,而全盤接受西方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中國的高校美術教育系統有其自身優勢。
二“視覺時代”的來臨已是不爭的事實
與以前的時代相比,當代人更習慣以視覺信息獲得對事物的認知,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中“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被逐漸打破——“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美術教育應當有助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情感表達,提高其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高校美術教育要順應“視覺時代”的要求,實現“大美術”,就必須進行綜合的改革,這種改革不能直接移植西方經驗,而要以現有的美術教育系統為基礎。“大美術”的主張并非抹殺美術各種門類間的區別,而是主張以更加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態度對待各種門類間的融合和互相作用。這種融合可能是在國畫專業中加入更多的設計因素,使用更加豐富的材料,甚至是改變裝裱展示的方式;或者是在設計專業中加入民族繪畫因素,使其具有中國味道;也可能是更加深入的融合方式——綜合材料表現繪畫的制作。盡管融合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都要求我們采取更加開放的態度進行課程的設置,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解決之道就在于學分制的開展和公選課更大規模的開設。由于專業學習時間的限制,學生一般在各種藝術門類中選擇一項作為自己的學習內容,對其他門類課程所學相當有限。要求任課教師實現“大美術”的授課方式,要求國畫教師同樣了解油畫專業知識,并對現代美術和設計學知識有所認知,毫無疑問存在實際困難,因為這要求高校教師具有更為廣闊的知識面和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這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做到。高校教師教育水平較高,但普遍是對某一種特定藝術門類有較深入的理解,而對其他藝術門類往往是浮光掠影似的了解。目前高校中普遍開展學分制,但以不完全的學分制為主,專業課程主要由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實踐課程、畢業論文及畢業創作幾個板塊組成。選修課的開設占課程總量的比例較低,所占學分比例同樣偏低,同時也存在開設不足、偏重理論課程等問題,學生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門類的深入學習。實現完全的學分制,降低專業必修課的比例,提高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是實現目前高校美術教育“大美術”的可行之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在進行了必要的基礎課程學習后(這些基礎課程應當是更加整合的),學生選擇一個藝術門類進行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如國畫、油畫、版畫等專業),同時允許學生跨門類和跨專業進行選課,通過上交作品的考核判斷其掌握程度,高校承認每門課程的學分,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基本學分即可達到畢業標準。其中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應當主要集中于第一學年,專業必修及選修課程集中于第二、第三學年,第四學年則是專業提高課程、畢業創作及論文寫作。高校教師在學期初確定欲開設選修課程,學生根據自身專業需求和發展方向進行選課,學校進行綜合及統籌安排,保證開設科目教學的順利進行,這樣既能保證學生選課的更大自由,又不至于使教師難以負擔。
關鍵詞:民間美術 剪紙 審美素養 課程聯系 創造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西文化交流撞擊出現的“現代藝術熱”之后,各國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傳統,轉而形成了對傳統文化反思之后的“尋根熱”,對傳統民間美術的重新認識、全面認識就勢在必然了。我國傳統民間美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藝術寶藏中的精華。因此,在美術教育,特別是專業美術教育中加強中國民間美術的教育教學,在全球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近年來教改的深入,我系設計專業基礎課階段開設了為時四周的“民間美術”課,作為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設計和嘗試,進一步加深了對課程的理解和體會。
一、民間美術鑒賞與學生審美素質培養
學習了解中國民間美術,可以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本課程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中國民間美術形式種類浩如煙海,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不可能囊括所有內容。因此,結合本省地域和平面設計專業特點,在課程設計上,重點選擇以中國民間剪紙與年畫鑒賞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理解民間美術的審美價值與基本造型要義。第一周主要為理論講授與閱讀,后三周為剪紙創作實踐。
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母體藝術,民間美術雖然來自民間,但卻為其他美術形式提供了營養,成為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民間剪紙藝術而言,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群眾性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源遠流長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雖然它的材料――紙的發明只有兩千年的歷史跨度,卻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其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是中華民族心理素質、感情氣質的結晶。
民間美術是民間勞動人民群眾創作的,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它主要通過物態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體現服務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實用目的。這就必然要涉及到人們的心理、情感、思維方式、民族性格等各個方面,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民間審美文化。因而從基礎性文化特征、設計思想、藝術風格等諸多方面,豐富了平面設計的藝術語言及思想內涵。在材料使用上,用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化腐朽為神奇”,不作過多的雕琢、修飾,保持率真、質樸的制作痕跡,顯露出質樸天然的趣味。主觀創作意圖與材料自然形態巧妙的結合,有真情、去粉飾、不做作,呈現出返璞歸真的藝術氣質,歷經千百年的積淀,仍舊給現代平面設計以富有無限生機的創作啟迪。
我國當代的青少年,伴隨著影像文化成長,尤其是那些外來的影像文化已經或正在改變著他們的欣賞習慣,就近年來的新生而言,入學前重素描、色彩“技術”的單一訓練,又使得大部分學生視野較窄、理解單一,審美素養基本停留在“初級”階段,對藝術規律認識蒼白。如何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興趣,引導在“卡通”世界里成長起來的一代學生具備基本的民間美術鑒賞能力,應該說是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理論講授部分,在中國民間美術概述之后,以點切入,主要在中國民間剪紙綜述中重點解析經典作品。在創作教學中,針對學生在創作中出現的困惑,在作業講評過程中不斷滲入有關民間美術名家名作的解讀和欣賞,特別是結合地域優勢,引導學生重點解讀秦晉地區民間剪紙、年畫及皮影作品,鼓勵學生“研究性”學習,廣泛瀏覽,注重比較,辨別“真偽”,并可和將來的畢業論文結合起來,有方向、有目的地學習。近幾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中,有多篇有關山西地方民間美術的研究論文,直接源自基礎課階段學生對“民間美術”課的興趣以及學習和探討。
通過“民間美術”鑒賞,填補了學生的認識空白,激發了對祖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熱愛,學生在民間美術的學習、創作實踐中,受到民間美術樸素的哲學思想的影響,探究到民間美術豐富、深遠的人文精神,從而提高了美術鑒賞能力,這就為畢業后從事教師職業或是成為設計師,建立了必要的知識儲備和基本的審美素養。應該說就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而言,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是責無旁貸的。
二、剪紙創作與學生創造性思維及動手能力拓展
處于二年級基礎課階段的“民間美術”課,通過理論和實踐環節,和此前其他專業基礎課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以及外出寫生等課程形成有效的鏈接,對于培養學生的造型與創造性思維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之根,保持著物質與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狀態,包含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它不是自然形態的模仿,而是哲學形態的觀物取象,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與藝術造型體系。中國民間美術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形態。傳統題材與表現語言經過長期的歷史錘煉,已經形成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模式。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民間剪紙既有自己的形式規范,又有自由想象的廣闊空間。民間藝術家用最單純的心靈感悟生活,以其獨特的形式不斷地豐富并拓展著剪紙藝術形象,形成了獨立的審美觀念、造型規律和表現手法。
中國民間剪紙不是簡單意義上客觀事物的重復和真實再現,而是勞動婦女根據事物原形進行大膽想象,用藝術的手法提煉、加工、再創造的結果。創造者對現實物象進行大膽的刪減、夸張、程序化處理,保留其精神面貌,巧妙地運用二度平面展示豐富的內容,使形態簡潔、單純、一目了然。在這里想象力和創造力完全擺脫客觀事物的束縛,中國民間剪紙這種意象造型的理念正是現代設計所推崇的。民間剪紙的夸張變形、簡單概括、色彩對比強烈以及視覺沖擊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觀,具有超越時代的審美特質。
平面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的一種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把繁雜的圖形高度概括,以二維空間的形式來表達,即通過平面設計中的基本形態要素――點、線、面的特性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則進行新的藝術形象的創造,從而達到一種特有的藝術效果。它與中國傳統剪紙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民間傳統藝術的表達方式中也包含著豐富的平面構成元素。剪紙藝術的表達方式,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大量使用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張變形,從而表現出圖案形式的藝術美感。剪紙藝術經過兩千多年的繼承、發展、流變,其傳達方式已經非常豐富,其中對稱、平衡、重復、發射是剪紙圖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運用了平面構成的要素?,F代設計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純化形態”正好與傳統裝飾上的這一特征相符合。在中國民間美術中發現了很多構成主義的“影子”。這也說明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將中國民間剪紙與“平面構成”進行對比研究,可以深化對傳統藝術的審美價值認識,有助于弘揚傳統藝術;同時,平面構成也可以借鑒剪紙藝術,豐富擴展自己的傳達方式。
透過中外圖形藝術的歷史延伸脈絡,可以使學生理解到圖形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新的技術與意識的沖擊下不斷地更新、拓展,而其中的內涵與精神則是民族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靈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國的傳統圖形藝術在現代設計當中得到延伸發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們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引導學生對民間剪紙造型重新認識后的再創造,是深化和提升,從民間剪紙造型發展到對民間剪紙文化內涵的深刻剖析,這應該是在“民間美術”課的實踐環節――“剪紙創作”階段所力求做到的。
引導學生發現課程的聯系點,重在學生創造能力培養,是民間美術課的主要目的。在民間美術課實踐環節,要求學生從傳統藝術中提取元素,以現代創造意識和表現技巧進行再創造,所創造出來的新的剪紙圖形既保留本土藝術的神韻,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應是全新的視覺形象,具有全新的視覺效果。
在指導學生進行剪紙創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的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從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尋找設計元素,進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創造,可以將無形的抽象的某種理念和心理狀態轉化為一種具體形象,引發出抽象意念延伸和連接。這樣做能夠鍛煉其“發現”和“表現”能力,鍛煉以不尋常的觀念去看尋常事物、從雜亂中尋求秩序以及概括能力和組織能力。這種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學生思維從以往再現性素描、色彩表達方式中解放出來,在設計中想得深、想得廣、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維方式擴展開來,敢于按照自己的美學意愿和生活情趣塑造對象,豐富平面設計的思想內涵。
民間剪紙藝術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專業訓練,僅憑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愿望,他們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是一種純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滿了活力的野性美,由于很少受到各種理論的干擾和外界的影響,作品富于表現性,風格也更加純化?,F代的“美術工作者”們受到的束縛更多,“包袱”更重,與真情就更有距離了。在剪紙創作中,學生的思維被解放出來,脫開了“明暗”、“形準”等等束縛,更多地關注內心,注重表現,在特定材料的“限制”中找到“自由”,放手直剪,在實踐中理解民間美術造型要義,提高了動手能力,這是單純的理論“灌輸”所達不到的。在低年級進行有關剪紙創作的這一次嘗試,增強了設計專業學生的“平面空間”控制能力,也增強了他們今后的創造自信。
應該說在大學美術專業教育中,能夠注重本課程和其他專業基礎課程的聯系的,是好的課程;善于舉一反三,找到課程間的聯系點的,便是好的“教”與“學”。
經過“民間美術”課的教學實踐,由一個民間美術的“欣賞者”和“旁觀者”轉而加入有關中國傳統文化與青年學生的“溝通者”的行列,自己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反思以往的美術教學模式,感觸頗深。
現代藝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來模式、內容、思維觀念,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明顯地喪失自身應該具有的民族“語言”;過于依賴、摹仿西方藝術審美的形式與內容,沒有意識到民族藝術被同化的嚴重性。凡此種種,更加凸顯了高等美術教育中“民間美術“課程的必要性。
對于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民間美術,我們的平面設計可以從中吸取精華,從中獲取設計創意的資源,形成我們民族特有的設計風格和藝術魅力,把部分優秀傳統的民間美術融合于現代美術教學之中,對于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是極為有效的途徑。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需要滲透大量的優秀的傳統美術知識,而如今民間美術教育在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環節,我們的關注力度及重視力度還遠遠不夠。
作為專業基礎課程之一,作為新課程,“民間美術”課在學生審美素養以及設計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方面,有不盡的探討空間。
一、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1、綜合性課程體系
傳統的美術學專業課程體系是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三部分組成的“金字塔”結構,注重專業的縱向發展,強調專業的“深”與“?!?,忽視專業和學科的橫向聯系。學生在項目設計規劃、實踐報告、畢業論文等工作中表現出知識面狹窄,視野不夠開闊,盡管有新的創意和靈感,但不能清晰的用語言表述。
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是單一的專業知識,而是需要具有綜合素養的人才。地方普通院校應以學生專業發展為根基,同時加強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打破傳統封閉的學科本位思想,構建綜合性課程體系,才能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2、開放性課程平臺
美術學專業是由早期的美術教育專業發展而來,很多院校都有多年的教學積淀和豐富的教學成果,盡管全國大部分地區美術基礎教育師資已經飽和,但農村中小學對基礎美術教育師資還有很大的需求。社會的發展對美術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趨勢,美術學專業學生既可以勝任美術教育工作,還可以從事美術創作、美術研究、美術編輯、美術設計、工藝美術等崗位工作。
地方普通院校應遵循從學生畢業出口往回找的思路,明確美術學專業的就業崗位群,然后根據不同的就業崗位確定應用型專業方向,構建開放性課程平臺,學生可以在課程平臺自主選擇一至二個模塊學習,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就業技能。
以專業發展方向構建的課程體系,直接體現了學生的就業方向和職業要求,能夠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發展定位,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職業困惑感。
二、以應用型專業發展方向構建課程體系
美術學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通常包含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技術課程模塊三部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和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在一至二年級開設,采用必修教育模式。專業技術課程模塊在三至四年級開設,采用選修教育模式,根據現有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以及學生的選修方向及選修人數,開設若干專業發展方向模塊課程。
1、美術教師教育專業方向課程模塊
該專業方向主要培養掌握美術教育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美術教育教學能力的基礎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
地方普通院校教師教育專業方向應以培養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為主,與重點院校培養城鎮師資形成錯位互補。該專業方向課程可按照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為指導目標,在規定的13門必修課程和35門示例性選修課程中根據條件自主選擇,體現美術教育的專業特點。
2、美術創作專業方向課程模塊
該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具有扎實的繪畫基本功和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掌握某一畫種的本體語言,熟練運用這一畫種的表現技法和創作規律,能夠進行創作、研究的專業美術人才。
隨著我國畫廊業、拍賣業及藝術博覽會三位一體的藝術市場結構的形成,藝術品交易得到空前的發展。藝術市場的繁榮也增加了對美術創作人才的需求,很多院校也把美術創作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地方普通院校在師資力量和生源素質等方面與專業美術學院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沿用專業美術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專業很難得到更大的發展。
地方普通院校美術創作人才培養應根據師資情況,適當選擇發展成熟且有一定影響的畫種作為美術創作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以專業方向(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課程為主,加強創作實踐,增加材料與技法表現、繪畫語言探索、繪畫表現風格與樣式等課程,拓展學生的藝術思維和藝術觀念,同時注重民族傳統文化修養,遵從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使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有所創新和突破。
3、美術編輯與美術設計專業方向課程模塊
該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具有設計基礎和策劃能力,具備創意思維和實踐能力,能夠在廣告公司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美術宣傳、美術編輯、美術設計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該專業方向與藝術設計視覺傳達方向不同,視覺傳達專業方向是以具體的工程或項目為依托,進行工程或項目的策劃、管理、設計等工作,人才培養定位于高級專門型人才。地方普通院校美術學專業美術編輯與美術設計專業方向,應定位于為區縣級以下的設計市場和中小型企事業單位做宣傳、展示設計,與藝術設計專業視覺傳達方向錯位發展,為學生的就業及創業提供更多的可能。
該專業方向強調靈活的動手表現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課程體系應以美術基礎、手繪表現、設計表達為主,包括設計思維與方法、平面設計基礎、圖形創意、字體設計、插畫設計、廣告策劃、廣告設計等,同時增加廣告裝飾材料與實踐運用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
4、工藝美術專業方向課程模塊
該專業方向主要培養掌握專業基礎和工藝技能,具有創意設計和制作能力,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變化,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家居裝飾設計等崗位的應用型人才。
工藝美術專業也是我國較早開設的專業,近年被藝術設計專業取代。工藝美術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造型藝術,是物質生產與形式美的創造結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家居裝飾中更加注重審美要素,對工藝美術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多。
寫作的目的在于表達。有效的表達取決于對讀者和寫作目的的了解,取決于恰當地調整語氣和文體,以及對某些原則恰當的理解和運用。然而所有這些都必須以對具體美術門類的感性認知為基礎。理論系科的學生,尤其是沒有接受技法訓練、沒有摸過畫筆的同學,面對具體作品時的無所適從是專業寫作最大的障礙。為了加強學生在美術應用寫作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指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基礎理論進行美術專業寫作,我們嘗試在教學中引入橫向聯合教學模式,以解決學生在寫作中暴露出來的缺乏感性認識、從理論到理論“閉門造車”等問題。
一、專業寫作課程的常規設置及其問題
美術學理論專業的本科學習中,寫作既是最終目的也是訓練所必需的方式和手段。針對不同的內容及其相應的表達方式,美術學專業寫作可以分為學習型寫作、研究型寫作和應用型寫作三大板塊。學習型寫作一般針對知識性的資料積累和梳理,如筆記、隨筆、散記,以及各種類型的課程作業。研究型寫作則有相對明確的話題和論題,是針對具體現象、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所形成的論文寫作或考察報告。應用型寫作是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如評論、綜述、報道、文案、訪談/ 對話等。
美術學專業寫作課程的常規設置,一般是以課程作業的寫作為基礎,輔以低年級的專業寫作課程和二、三年級的學期論文寫作,最終在四年級設置專門的畢業論文寫作課程,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這種設置基本覆蓋了專業寫作的三大板塊,也能夠保持時間跨度上的延續性,同時符合由易入難的學習規律。
但實際情況往往是高年級的學生都很難在四年時間中建立堅實的知識基礎,并寫出高質量的專業論文。從歷屆學生的畢業論文整體水平來看,深諳專業寫作之道的學生,不過是鳳毛麟角。而低年級的學生在“專業認同”都還有待加強的時候,基本上無法進入寫作的“專業”狀態。本科四年的教學過程,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方面,各門課程之間的縱向聯系并不緊密,也沒有針對寫作所進行的教學討論和循序漸進的整體方案。學生或是急于海量知識信息的補充,或是苦于被動了解的無趣,忽略了在興趣中發現問題,也就無從發展本應從問題中發展出來的有效寫作的能力。
二、橫向聯合教學模式的引入
所謂橫向聯合教學模式①,就是打破教學活動中單純以本專業理論知識為主縱向延伸的教學理念,拓展美術學與其他專業系科間互動的橫向聯系空間,并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實踐,變單科教學為多專業聯合教學。
橫向聯合教學模式可以在課程內外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是課程的外圍補充,在美術學系開設技法課程,讓學生接觸和了解國油版雕等不同類型的技法實作,積累感性經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供機會讓學生進入到其他系科課堂上去,實際了解各系的師生是怎么處理如“畫什么”和“怎么畫”等問題的。學生可能需要全程追蹤了解某個系科的課程設置,需要近距離接觸他系學生學習和創作的過程,甚至可以為學生提供機會進行參觀教學,讓學生了解如各系的學生年展,從作品創作、遴選、評獎到展覽的策劃籌備、布展實施、文獻整理、畫冊刊印等每一個具體環節。
三、教學思路的改變
根據學科特點、訓練要求,及學生實際情況,橫向聯合教學模式下的專業寫作教學思路重點有所改變。針對專業寫作的方式、類型、方法和規范等不同方面的內容,都強調把基礎訓練、應用訓練和理論方法各個環節貫穿和結合起來。以史為材料,論為方法,達到在寫作訓練上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三個階段或環節上則是:
引出和導入:以往的寫作課程都是從“如何讀圖”開始的,通過對大量美術作品的解讀,從油畫到水墨,從寫實風格到裝置作品,鼓勵學生直接面對作品說出直觀的感受。我們則嘗試在最初的印象和感受基礎上繼續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臨摹、還原或再創作(以一學期兩三幅作品為宜)。這樣不僅可以直接“與大師對話”,積累感性經驗,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鋪墊與深入:讀圖的方式與路徑。這一環節針對的是具體理論方法在寫作中的運用和展開。潘諾夫斯基如何運用圖像學的方法解讀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羅杰·弗萊如何在對塞尚等藝術家的作品分析中確立形式主義的法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如何得到修正,以及各種觀念形態的批評方法和理論是如何應用于美術史的寫作的?通過對理論方法的了解和深入,學生既鞏固了美術史知識的學習,也為高年級理論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訓練和實踐:這個環節重點訓練的是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不僅需要按學術規范調查采訪、收集資料,還要在每年其他系科的學生年展、畢業展等活動中參與進去,撰寫評論文章、展覽綜述或是學術論文,甚而自發組織和策劃展覽。只有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現并強化屬于自身的興趣,并最終提高理論思考和史論撰述水平。
四、教學方法的調整
橫向聯合教學模式下的專業寫作課程,圍繞“為什么寫作”(Why)、“如何寫作”(How)以及“寫什么”(What),在教學方法上也有相應的調整。除了常規的原理性教學方法,在技術性和操作性教學方法上則嘗試加強:
1. 問題教學法,強調問題意識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以問題為線索貫穿教學,不僅要求探究和解決問題,更要求善于發現問題。問題可能來源于比較,可能來源于外來信息的觸發。而橫向聯合教學更強調自體驗和觀察中得來的問題。在實踐中生成的問題,往往依據個體的需要并結合自身興趣,這樣的問題更有價值,更能引發深入的探討和學習。
舉例來說,作為寫作基礎訓練的描寫、分析,需要大量規定性的枯燥的讀圖練習,可面對抽象作品時很多學生束手無策。問其看到作品的第一感覺是什么,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準確表達出一些形容詞:“緊張”“震撼”“迷?!薄僮穯栠@種感覺是怎么形成的,學生會進一步推進最初的體會,并試圖捕捉作品中的主要信息:“線條像是大功率的線鋸,把畫面分割開了”;“不斷重復的形式莊重又強烈”;“色彩晦澀朦朧,幾乎沒有明暗對比”等等。
這個過程體現出寫作基礎訓練中的一個重要法則,“所見即所得”。如何將視覺元素通過文字描述還原成一個可視圖像,在技術上是有法可循并可強化的。哪怕是一幅抽象作品,通過對其點、線、面和色彩等形式因素進行逐項描述,就可以構成形式分析的基礎。這不僅要求敏銳捕捉每一瞬間呈現在眼前的圖像信息,還需要用文字準確地表述出來。接下來,才可能進入到所謂分析的階段。
這當然是微觀層面的問題意識,推而廣之:“美術史中還有哪些作品也讓人感到緊張?”“如果你進行創作你會如何去達到一種類似的感覺?”由此可以發展到:“一種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你身邊有沒有藝術家的創作呈現出同樣的或類似的風格?”當學生發現一個又一個問題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推敲印證,其專業素養也就逐漸加強了。
2. 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分析比較
案例教學的基本假設前提是學生能夠通過對案例的研究與學習,在必要的時候回憶出并應用這些方法與技能。可以說案例教學是專業寫作課程中應用得最廣泛的教學方法。從最基本的讀圖能力的培養,到藝術史理論方法的實際應用,案例教學都可以提供直接有效的經驗。
面對同一件藝術作品或是現象的解讀,不同的藝術史方法論可能發展出完全不同的闡釋結果。而每一種圖像闡釋的理論方法都既有其優勢也有其局限性。單獨的圖像學、形式分析、精神分析,或是其他觀念形態的藝術批評方法,都不可能窮盡對一件作品的闡釋和解讀。如圖像學是解讀古典圖像非常重要的方法,但面對當代藝術作品時運用圖像學的方法可能無從下手。如果將傳統史學家的方法論盲目地應用于當代藝術的話,圖像學不僅牽強而且可能完全失效。反之,如果追加研究并確定一幅圖像的象征意義,是揭示該作品內容的必要前提,那么再晦澀難解的作品都可以在讀圖的最初步驟里嘗試圖像學的方法。因為對作品內容的闡釋方式,將影響并決定我們對該作品屬性的判斷。文本性的證據、歷史性視野、隨時代改變的共識等等,都是寫作必須考慮的因素。
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比較,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的藝術理論,還可以使他們了解不同的寫作技巧。而且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先期嘗試對某件作品進行解讀,并形成文字表述,再尋找不同文本進行比較,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更直接的幫助。
3. 實踐教學法:尊重個體,有教無類
如果說問題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還更多地側重于理論的學習,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和準備,實踐教學法則是將理論能力進行具體應用的部分。將各種理論方法融會貫通之后,學生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發展自身的能力。
美術學系近三年來同其他各系進行的跨學科橫向聯合教學嘗試,提高了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如對油畫和雕塑學生年展作品的評論寫作,成為美術學系每年一度專業寫作訓練最好的契機。美術學系學生和其他系科學生一對一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按學術規范進行調查采訪、收集資料、小組討論、撰寫評論文字、參與布展等等。
實踐教學法促進學生對不同門類藝術實作過程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尊重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提倡“個性化”的學習。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加強學生對一手材料之積累的重視,還激發其自主學習和研究的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學習習慣和學習熱情。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實踐活動,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充分發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五、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及其他
橫向聯合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加強和深化美術學學生專業寫作訓練,切實結合美術理論和實踐應用兩個板塊的教學,充分利用學院創作系科資源,進行跨專業橫向聯系;同時可以強化學生對具體美術作品感性認知的敏感性,從個案研究、現象分析,到潮流方向的把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當前美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美術學系專業寫作課程在橫向聯合模式下的教學改革,有效改善了以往寫作訓練閉門造車的局面,以及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從書本到書本、理論到理論的空洞和枯燥。而且,針對本地美術學專業學習在美術史傳統資源方面的有限性,也只有充分發揮學院在當代藝術創作方面的優勢和特點,才能加強本專業在當代美術方面學習和研究的力度。
注釋:
①參見高文娟《基礎美術教育階段的橫向聯合教學模式構想》,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關鍵詞:美術 教學 高效課堂
美術學科是實施美育教育、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課程。美術高效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改變學生在單純地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的自學意識,并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構建高效課堂呢?筆者結合自身的建學實踐對此談一下一些粗淺的認識,一饗大家:
一、轉變教學觀念,加快知識更新
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快速發展的年代。這一切也給當前的中學美術教學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不足,同時也向我們的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如教學思想、觀念落后,教學方式、策略畢業論文陳舊等。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愿進一步更新固有的教學觀念,學習教學理論知識,總是憑借陳舊的教學模式進行施教,生怕在所謂“花俏的創新”探索中有什么閃失。即使在新的教學革新壓力下,也不太愿意接受現代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學習和運用。因此,作為一名新時期的美術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思路,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對于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不足要及時覺醒,加大深思的力度,認真尋求解決不足的辦法。要切實制定個人“業務成長計劃”,加快知識更新的力度,從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要能夠學會利用信息工具,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好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更好為實現美術教學的新發展服務。
二、運用置疑的教學方式,喚起興趣
興趣即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發展起來的。人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可能形成各種興趣:有由事物或行動本身引起的直接興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動的目的和任務引起的間接興趣;有產生于活動過程中在活動結束后即消失的短暫興趣,也有成為個人心理特征的穩定興趣??突f:興趣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先決條件?!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與愿望,有效地置疑問難,迅速抓住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尋找知識的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同時教師要用婉轉語言(如:很好、很棒、假如、會更好)對學生所提出的各類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適當的引導,形成能力的動力源。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是美術課堂教學的關鍵,設計新穎、獨特、合理,能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美術教學中存在的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得以解決。
欣賞激趣。
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藝術教學過程中利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逐漸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和善于思考的技能,增強自信,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動機。
2.發現探索。
課堂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現有經驗要繼續不斷地改造。因此,教學不應該只是講和聽,而是必須通過親身活動感受、發現和升華。這一階段的教學必須在上一階段教學的影響來進行,同樣必須設置新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發現問題到探索嘗試的過程。
3.示范點撥。
這里的示范點撥,不是傳統教學中僅以教師示范為主、學生單純模仿的教學形式,而是在學生已經探索嘗試的基礎上,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來進行點撥并局部示范,是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局部調整,使學生作品在自己創意的基礎上變得精彩,激發學生的創新求知興趣,這也符合美術直觀性的教學原則。
4.練習討論。
初中美術課的練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造型藝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是要求學生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但每次練習都必須目的明確,有具體要求,使學生在練習活動實踐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在這里特別強調了討論,是由于在練習過程中由一人或幾人共同完成,對構圖形式及材料的選擇和運用進行有益的討論,教師只是在關鍵的構圖形式美感上提出有益的建議,并可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集思廣益,材料共享,使練習進行得更順利更具特色。根據我的課堂實踐,小組合作在設計創新、工藝制作類型的課堂中應用比較實用。
5.評點總結。
評點總結是雙邊的,一方面是教師從練習評點中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并能及時糾正。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反饋,通過對自己的了解剖析反省,從而不斷改進學習方法,以獲得預期的學習效果。
四、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體現美術的現實價值
較之傳統教育對于知識繼承的注重而言,創新教育更強調對當下的突破與未來的創新,是培養具備創新素質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創新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教育觀念的創新、育人環境的創新、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等多個方面。所謂創新素質,主要包含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與創新人格、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三個部分。創新教育的核心在于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鍛煉和提高其創新實踐能力。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提升其創新素質的前提,尤其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新的主體意識、在創新中獲取進步的價值意識,以及善于捕捉并發現新情況的問題意識。學生只有具備了強烈的創新意識,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充分釋放其創新潛能與創新激情,進而在藝術實踐中提升創新能力。由此可見,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建立是提升美術學研究生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的教學,能夠更好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提升美術學研究生教學的整體質量,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藝術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二、對于美術學研究生進行創新教育的必要性
根據我國高等美術教育現狀,通常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生主要依靠教師的講解獲取知識,學習的側重點在于對東西方藝術傳統的了解與對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生階段則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研究與創作能力,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系統的專業理論與實踐學習,提高學生不斷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相關學科領域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的本領。處于學歷教育結構中較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培養的是在相關學科領域學有專精、敢于突破的高層次人才。因此,通過何種教育方式與手段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成效,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始終是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探索的課題,而創新又成為當下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任何藝術門類的發展與進步,都離不開傳承與創新,在美術專業教育中亦是如此。美術學的學科特殊性,決定了其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也使其在對創新教育的要求方面呈現出區別于一般學科的特點。藝術創作門類和語言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評價標準的多元性等,都為創新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條件與廣闊的空間,當然也伴隨著高度和難度。隨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各個領域對于高層次的美術理論人才、美術應用人才、美術開發人才等的需求越來越大,對美術類高素質創新人才層次需求的中心上移趨勢也愈發明顯。因此,在美術學研究生教育中推進創新教育,在培養方案、育人環境、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各個方面圍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予以強化和改進,是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大勢所趨。
三、美術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舉措
美術學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學。教學離不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因為師資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自身的學術水準與創新意識、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整個創新教育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更影響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結果。因此,高校美術學專業應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不斷深化導師制度、評價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學創新,培養其理性思維。
一方面,美術學科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教學內容與方式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技法訓練,而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與開放性,同時,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個體差異也尤為明顯。研究生教育也更加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尤為重要。教師應尊重并發掘學生的主體性與差異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基點,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意識,調動和鼓勵其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之間不同觀念與想法的碰撞與溝通。另一方面,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在美術理論知識方面進行深入和系統研究的學術能力,進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由于美術學專業本科階段更加強調實踐層面的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法基礎,因此,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在加強藝術語言的掌握與運用的同時,不應拘泥于技法層面的提高,也要將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美術理論研究水平方面,幫助和培養學生形成靈活性、生發性、變通性的思維,使其能夠從理論視角驗證藝術創作,最大限度地開發其創造潛能。學生提高對于本學科知識和理論的分析能力,也會有效提升其在科研與藝術實踐方面的創新能力。
第二,建立集體培養模式下創新型的導師制度。
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以一對一的導師制為主,雖然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但也凸顯出一定的局限性。導師個人的喜好與偏向對學生影響較大,學生從導師方面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教育對于教學的實施者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應當不斷深化對于美術學研究生創新型導師隊伍的建設,采用以主要導師指導,同時配合相關學科的校內外專家團隊參與輔助指導的方式,形成校內專職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聯合的培養模式,實現優勢互補,讓學生有機會汲取來自不同導師的專業知識,避免單一化的“傳承”教學。這種集體指導模式有利于打破研究生學習的指導單一性,破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師門觀念,賦予了學生很強的自主性。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在綜合素質能力的強化中提升創新能力。
第三,建立完善的學業評估機制。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業的考核與評價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是檢驗各個環節教學成果的關鍵。在美術學研究生的創新教育中,更應當設計出多元化的學業評估機制。美術創作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在評價方式上也應當多元化。一方面,在學生階段性課程作業、創作作品、課程考試、以及畢業創作(設計)與畢業論文的評審管理機制中,將考量標準相對側重于創新性方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將創新意識貫穿于研究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另一方面,鼓勵社會力量介入美術學研究生教育,與校內師資共同進行評價,讓學生能夠有機會更加公平公正地接受來自不同領域的反饋意見。這使得學生有機會聽取專家、群眾、同學等多方意見,并借此增進不同觀點的交流與融合,保證學業的有效完成。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