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2 01:41: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物理概念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知識體系的基本組成要素,是學習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基礎。物理概念教學是傳授物理知識的重要方面,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進行科學方法熏陶的重要途徑,物理概念的教學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物理教學中,注重概念教學,放棄題海戰術,揪住概念這個主干疏通知識間的關系,能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學生對物理概念正確理解需要長時間的形成,教師必須重視物理概念的教學。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類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質,就必須運用概念并不斷地發展與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物理知識是由許多概念組成的體系,而概念是形成體系的單位,因此,可以說物理概念是整個物理基礎知識的基礎。只有切實掌握基本概念,才能使學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礎知識的主動權。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重要途徑。物理學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較簡單,如物體、運動、路程等概念,是不難掌握的,而有些則比較復雜,如力、慣性、速度、加速度、電勢、電動勢等概念,學生較難掌握。對于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學生真正理解,直接影響到某一章乃至整個物理學科的教學。要使學生形成概念確實是一件十分重要、復雜而困難的工作,在物理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
一、感性認識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礎
一切認識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物理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間接認識的多。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運用實驗和其他直觀手段來增加學生的感知機會,不斷擴大他們的知識積累,這樣就會為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形成前提條件。教師必須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及時引導他們正確思考,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從現象到本質地去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如“機械運動”概念的形成,可以列舉人在行走,車輛在前進,雨點下落等這些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經過比較、分析后,讓學生認識到它們的表面形象雖然不同,就會發現這些現象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然后,把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來,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機械運動”的概念,即:“一個物體相對于其他物體的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二、使學生明確概念的物理意義是形成概念的根本
教學中學生對有關物理問題的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得出結論后,一般來說,對有關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為此,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使學生著重理解其物理意義。
一個物理概念有確定的物理意義,只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義,才能全面、系統、深刻地理解這個物理概念。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歷來是學生感到抽象難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變線速度的方向,不能改變線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線速度方向變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不少學生對向心加速度能改變線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變線速度的大小這種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還是對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義理解不透,此時應引導學生從向心加速度特點出發,認清向心加速度和線速度方向間的關系,即互相垂直,故向心加速度不能改變線速度的大小。對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明確其區別與聯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學中有些物理概念看來很相似,但其意義卻大不相同。對于許多容易發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比較的根據是概念的質和量的規定性。一般來說,把握不同概念的質的規定,就能得到它們之間的區別,而量的規定性往往反映了它們之間的聯系。通過分析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如“動能”和“動量”是物理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少學生總是把它們弄混,不清楚什么時候應該用動能去分析解決問題,什么時候用動量去分析解決問題。所以,在講授這兩個概念時,應注意區分它們的聯系和區別:動能和動量都是反映物體機械運動的物理量,它們都是用乘積定義法定義的,它們的大小都是由物體的質量和速度大小決定的。動能大小
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1)動能和動量雖然都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但動能是反映物體由于運動所具有的一種做功的本領,它既可以通過做功來轉移機械運動,也可以通過做功把機械運動轉化為其他形式的運動,如熱運動等。動量是反映物體運動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機械運動和機械運動之間轉移。(2)動能是標量,動量是矢量。動量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速度的方向。(3)動能的變化(轉移或轉化)是通過做功來量度,而動量的變化(轉移)是通過沖量來量度。
三、通過練習鞏固概念,復結梳理概念
任何一個概念形成之后,不能只滿足于學生能背得出來、能默寫出來,還要通過不斷復習來鞏固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鞏固性的練習,使學生所學的概念得到鞏固。教師最后還得配合一定的習題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到勻變速直成運動位移時,出了一道習題,已知某物體的初速度,加速度,求在t秒后的位移,學生一般都直接代入公式
進行計算,可結果都是錯誤的。這里學生忽視了物體在t秒前就已經停下來了,沒有真正掌握勻減速位移的概念,做了習題后,印象就更深了。教學中,還要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不斷摸索、創新,使物理概念的教學在物理教學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在講完一章或一個單元后,還要進行階段性的分類總結。通過分類總結,疏理知識融會貫通,并系統化、條理化,以便于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本學期的工作重點是:高中新課程標準和改版后的新物理教材的學習和培訓;市研訓和校本教研有機結合,各學段、各年級階段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高三物理第一輪復習的研究.注重研訓實效,進行多種研訓方式實踐,繼續在初中進行“小班化教學”授課研究.繼續進行提高“常態物理課”教學效益的研究,開展城鄉及校際的物理教學交流,總結推廣學校物理組校本教研的成功經驗,組建高中新的高一和高二備課中心組、組建高三物理教學指導小組并切實有效開展活動,對教學的難點課題和新增的教學內容進行示范教學,組織參加市舉行初、高中中青年教師優秀課評選活動,繼續對新教師進行跟蹤聽課.提高初中片物理教研活動的實效.幫助學校物理課題研究活動開展,繼續把“多媒體輔助物理教學”有機融合到初、高中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去.繼續辦好初中物理課改網.做好年度各項論文的征集評選工作.
一.繼續進行高、初中新課程標準及有關文件學習,繼續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研究高、初中新物理教材.繼續更新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
1.繼續進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確立現代教育理念,確立科學的全面的人才觀,把握好物理學科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實施新課程教學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2.密切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學習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和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以及修訂部分,結合初、高中新課標教材的修改做好培訓工作,各片、各校物理組教研活動中聯系教學實際,進行學習交流,按新的理念和要求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3.注意學習和交流外地教育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成功經驗,繼續對初中和高中研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進行探索和實踐.
4.學習、研究和探索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物理評價體系和作業體系.在高、初中進行新的教學評價實踐.
5.學習經典的教育學、心理學,研究目前初高中學生的心智特點和成長規律,探索對學生個體的學業和發展方向進行的指導經驗.
6.組織好初高中老師赴省、市參加新課程和新教材的培訓,利用網絡和各種活動進行推介和交流,擴大培訓效益.
二.做好常規教研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發揮物理學科教育功能
1.深入到初、高中各年級課堂,了解教與學的真實情況,協助老師掌握學情,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和需求,為學生設計好學習“臺階”,從教學細節入手,提高“常態課”的課堂教學效益.
2.學習和研讀新物理教材,剖析教學過程,貫徹落實《物理課堂教學建議》.提高片教研活動和學校物理各項教研活動的活動質量,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新教材、新教法的交流.
3.在起始年級進行物理概念教學和滲透物理方法教學的研究,進行學生學法指導,發掘實驗教學和科學探究在素質教育中的功能.
4.組建高中新的高一和高二備課中心組、組建高三物理教學指導小組并切實有效開展活動.制定和實施初高中各年級階段教學目標,及時發現教學中的新問題和對突破教學難點進行探索,取得的經驗向各校推廣.
5.改革常規的教研活動模式,在初中進行“小班化教學”授課研究,高中繼續進行常態課教學研究.
6.繼續進行送課下鄉活動,促進物理教學的城區校際交流和城鄉交流,協助有關初、高中學校辦好展示課、對外公開課,在高中進行市優秀課的展示活動.
7.組織好高三物理復習教學的各項教學研究活動,研究提高不同學校和不同類型學生復習教學質量的辦法,協助省華中和市一中完成重點中學物理研討會分攤任務,及時傳達重點中學物理會議精神,交流方方面面信息.
三.繼續進行課題研究,在新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新的課題
1.繼續推進初中研訓物理子課題的研究活動,幫助學校的物理課題研究正常實施.
2.繼續進行初中和高中研究性學習進行探索和實踐,繼續開展初、高中科普知識講座.
3.繼續維護好物理課改網,結合教學進程,進行初、高中教學資料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使網站內容更貼切物理教學.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結合教學實踐,提高師資教育教學能力
1.發揮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的優勢,同時注重不斷學習,充實有助于物理教學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以適應新的教育形勢需要.
2.對青年教師,結合《物理課堂教學建議》的學習和實施,從教學細節入手,鉆研物理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練好教學基本功,養成良好的教育教學工作習慣,引導他們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具體做法,引導他們研究學生學情,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3.對新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開展師徒結對活動,進行跟蹤聽課,通過多種途徑幫助他們熟悉疏通教材,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多為他們提供觀摩學習的機會.
4.組織參加市舉行初中和高中中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
5.組織青年教師參加課題研究,撰寫教育教學論文.
6.注意發揮各校教研組、年級備課組的作用,在教學教研活動中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形成良好的教學教研風氣.
7.對部分青年教師教學情況進行抽測.對部分初、高中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抽測和進行問卷調查.
五.其他工作
1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一節物理定律應用課,重點是學習“碰撞過程遵循的規律”。在學習了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學生學習了自然界中更為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習了有關動量的概念和動量定理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得到了動量守恒定律,并指出它們都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定理[8]。碰撞問題所研究的是兩個或多個物體的運動情境,它們所構成的系統在運動過程中同時遵循能量和動量守恒定律。根據碰撞的特點,本教學過程從生活中打臺球的實例中抽象出所要研究的物理教學論文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變式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開動腦筋,恰當地利用數學表達式幫助學生理解動量和能量守恒的概念,進而體會物理學中守恒的思想。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通過聯系實際歸納總結碰撞問題遵循的規律,幫助學生實現對核心概念的深層次理解和遷移應用。
2 教學流程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方法的教學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是本節課的核心指導思想。據此,教學框架流程如下:
創設問題情境—核心概念—變式分析—總結提升—核心概念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主要通過以下環節展開:
1.從生活情境導入,引出物理問題
此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情境引入,讓學生領悟生活中物理問題的存在,將較簡單的實際情境抽象為與之對應的物理問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通過抽象加工出的例題,讓學生回顧、復習已經學習過的兩個核心概念——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通過進一步設問,借助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對彈性碰撞問題的理解。
教師:播放生活中打臺球的視頻,抽象出物理問題:如果A、B兩個小球的質量分別為mA和mB,小球A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0與靜止的小球B發生彈性正碰,求碰撞后A、B小球的速度分別是多少?
學生:根據題設條件分析,得出此碰撞過程為完全彈性碰撞,滿足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據此可解出碰后小球A和B碰后的速度分別為:
vA= v ,v = v 。
教師進一步設問:據此討論一下兩小球各自的質量和碰后速度之間的關系,并舉出身邊的例子。
學生分析:當m >>m ,vA=v ,v =2v ,比如鉛球與相同體積的乒乓球發生正碰;當m = m ,vA=0,v =v ,比如兩相同體積的鉛球發生正碰,互換速度;當m << m ,vA=-v ,v =0,比如乒乓球與相同體積的鉛球發生正碰。
2.變式比較,實現對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
此環節的目的是通過針對例題的兩個變式,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探討,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在新物理情境中發現物理問題,并應用恰當的研究方法得出結論的應用和探究能力。
變式1 在m 、v 恒定的條件下,若要求碰后小球B的動能取得極大值,m 和 mB需滿足什么關系?若要求碰后小球B的動量取得極大值,m 和mB需滿足什么關系?
學生:由能量守恒和動量守恒,結合例題的分析可知:當m = mB,碰后小球B的動能取得極大值;當m << mB時,碰后小球B的動量取得極大值,為pB=2mAv0。
變式2 若兩個小球A和B碰撞后粘在一起共同運動,則在碰撞過程中系統機械能損失了多少?并據此分析mA和 mB在滿足什么關系時系統機械能損失最大,并舉例說明。
學生:此碰撞屬于完全非彈性碰撞,根據相關知識可得碰撞過程中系統機械能損失為:
ΔE= v 。
對上式進行適當的數學處理,可知在mA、v0恒定的條件下,當mA<< mB時系統機械能損失最大,為 mv ,比如子彈打入墻體的過程。
教師:碰撞過程涉及碰撞的能量傳遞和轉化。實際的碰撞過程,系統損失的機械能轉化為系統的內能和聲能,但總的能量是不變的,即滿足能量守恒定律。
3.變式遷移,達成對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
此環節的目的是通過認知沖突,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核心概念,培養和發展學生在知識遷移應用時注意聯系事實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覺地把物理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科學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在新的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變式3 如果小球A以速度v0與靜止的小球B發生正碰,碰撞后A球的動能變為原來的1/9,那么小球B的速度可能是 ( )
A. v0 B. v0
C. v0 D. v0
學生:大部分學生會直接根據動量守恒定律
mAv0+0=mAvA+mBvB及p2=2mEk,易得選項A、B正確。
變式4 如果碰后小球A的動能變為原來的1/4,則碰后小球B的速度可能是多大?
學生:類比上面的分析得出兩個結果,分別為v0/4和3/4v0。
教師:這兩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嗎?在碰撞發生的過程中,要滿足哪些規律?(讓學生討論這兩個變式的結果)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學生:變式4的第一個結果,碰后小球A的速度依然大于小球B的速度,不符合實際;第二個結果碰后總的動能增加了,不符合實際。所以,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變式3經過驗證,符合實際情況。
4.總結提升,建立科學概念
教師:總結一下解決碰撞問題要遵循的原則。
學生:(1)系統動量守恒原則;
(2)不能違背能量守恒原則(動能不增加);
(3)物理情景可行性原則:
①若碰前同向運動:碰撞前,小球A追上小球B發生碰撞,所以有碰前vA>vB;碰撞時,兩球之間是斥力作用,因此前者受到的沖量向前,動量增加;后者受到的沖量向后,動量減小,即碰撞后A球位置在后,所以有v'A≤v'B。
(下轉第27頁)(上接第23頁)
②若碰前相向運動:碰后兩物體的運動方向不可能都不改變。
5.反饋練習,鞏固科學概念
練習題:A、B兩個小球的動量分別是pA=2 kg·m/s,pB=4 kg·m/s,若A球能追上B球發生正碰,且碰后A球動量變為p'A=1 kg·m/s。則A、B球的質量滿足什么關系?
學生:依據建立起來的科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3 教學后記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是否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對后續知識的學習與建構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但物理概念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感覺困難、乏味。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應用多種技術手段創設能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問題展開探究,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科學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系,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為有效。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抽象的物理規律與生活聯系起來,設置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和規律,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范增.我國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學習進階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3.
物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1
本學期,高二備課組處于一個關鍵發展期,如何在本學期內使高二物理科成績上一個臺階,提高課堂效率和練習質量,都是日常教學中備課組要解決的迫切問題。這些問題和挑戰,對每一教師的責任心、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全體高二備課組的教師必須增強危機感和責任心,團結一心,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爭取全面地完成本學年各項教育教學目標。
一、指導思想
還是以“關注課堂”為工作主線,整合教學資源,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習慣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有效教學”為手段,更新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落實“有效教學”各項措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新高考要求和教學大綱的安排,以及本屆學生的基礎掌握情況,考慮到學校正在新進行的打造精品課堂;構建優質、高效課堂;分層教學等各種情況,加強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成為高二物理制定教學計劃的依據,在保證各層次學生打好基礎的前提下,體現出各個層次的針對性,將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二、工作目標
1、大力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處理高中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從中體驗、領會物理學思想,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精神。
2、以學校的既定目標為我們備課組的工作目標和各項工作的中心任務。備課組科任教師的全部教育、教學工作手段和措施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和中心任務展開和努力工作,希望備課組全體教師團結協作、全力以赴,努力完成目標和任務。
3、通過新課教學,使各層次學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對于物理概念,應使學生理解它的含義,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對于物理規律,在講解時要注意通過實例、實驗和分析推理過程引出,應使學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達形式和適用范圍。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對實驗班幾個班級較好的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思維能力為目標,為達到高考要求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具體實施
1、以“本”為本,以“綱”為綱
“本”指課本,“綱”指《考試說明》。在物理基礎教學中必須分清主次,緊跟高考動向、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本點針對各層次的學生。
2、因材施教,“生動活潑”
在教學中,為使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待優生,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導以耐心的輔導,作業進行面批,使他們都能學有所得。要鼓勵和幫助優等生學習更多的知識,使他們達到更高的水平??傊?,要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提高各種能力,做到每個知識點都掌握的扎扎實實。
3、集思廣益,精益求精
最大限度調動備課組的積極性,強化各個層次學生的針對性,眼睛要盯住各層次學生,具體做法是:
(1)堅持集體備課,集思廣益。
(2)每章要有單元測驗,閱卷完后,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逐題分析,特別“究錯”題。
(3)對學生要把每次講評完后的答卷收上來重作分析,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4、重視復習,溫故知新
學習是一個循序而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每章后的物理復習更是如此。復習過的內容要多次見面,學生才記憶得牢固、理解得準確、運用得自如。
5、加強訓練,提高能力
要求學生答題必須嚴謹、規范和完善,為此,我們在平時講解習題時自身做到語言精煉,板書規范,表述完整,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作業批改、試卷的評分,也從嚴要求,嚴格評分標準,注重答題的要點和文字敘述的規范,專業術語和字符的準確。同時,要求學生在考試中養成畫示意圖的習慣,學會用示意圖建立起思維的平臺;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謹慎操作的習慣;告誡學生在考試時思維的執著程度要適度,解題做到“一快、二準、三規范”。
每次考試后,將評分標準及答案張貼在班上,讓學生們熟悉,以便提高學生高考答題的質量。
物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2
本學期我校物理教研組工作,將繼續以全教會精神為指針,認真學習和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緊緊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中心,狠抓教學常規的落實,進一步加強課題研究,加大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本校物理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具體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高物理教師理論素養
1、認真學習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物理課程標準》、《學科標準解讀》和有關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等各類課程改革的材料。
2、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交流,積極撰寫教學論文。
二、按物理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設立新課程標準教學研究小組,共同研究,促使課程改革。本學期教學研究內容主要是:⑴優化課堂教學,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⑵構建教學模式,重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和情境教學;⑶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重視科學探究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⑷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要求;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方法。
2、加強教學常規調研,做好備課筆記、聽課筆記、作業批改等的檢查或抽查工作。認真學習洋思經驗,借鑒洋思中學?三級備課&做法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備課和上課的質量,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規范作業批改。
3、組織每位教師每學期上好一節示范課、教學研究課,共同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和途徑。
三、加強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本學期繼續加強江蘇省級教科研課題《初中物理&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和溧陽市級教科研課題《指導物理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研究內容,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保證研究質量。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課題的總結工作,在認真總結的基礎上推廣研究成果。
四、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1、繼續組織青年教師學習教育理論,要求他們堅持自學教育理論,寫好學習筆記,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
2、加強對青年教師備課和上課的指導,探討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和方法,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各種講座、討論、參觀等學習,幫助青年教師熟悉教學業務,提高教學業務水平。
五、加強畢業班物理教學工作,提高畢業班教學的質量
初中畢業班物理教學要把重點放在加強雙基和能力培養上,要求教師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注重知識形成過程教學和實驗教學,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同時積極進行復習教學研討活動,共同研究歷屆中考試卷,交流復習經驗,明確復習方向,努力提高物理中考成績。
六、其它工作
1、積極參加溧陽市教育學會物理專業研究會的第二屆年會,組織教師撰寫論文,進行評選。
2、搞好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20xx年3月舉行的全國初三物理競賽。
3、完成教育局和教研室布置的其它工作。
物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3
一、切實推進物理課程改革
1、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將目標定位在“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要把每一位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個性的發展,自我教育、規劃自身的發展,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參與競爭包括國際競爭的意識,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步形成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
2、展示優秀課,推廣探究性課堂教學模式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由二大部分組成,一是科學探究,二是科學內容。而科學探究則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論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把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標準的內容之一,這在我國科學教育史上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顯然,原先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物理教學。我們必須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本學期里將在前二年介紹并推出探究性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都能在教學實踐中使用這一模式。只有這樣,新的課程標準才能得以落實。否則,必然是舊瓶裝新酒,無法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3、落實物理實踐活動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社會實踐活動,初中教學大綱規定,每學期必須至少進行一次物理實踐活動,中考的命題也越來越重視實踐題。為了檢驗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也為了展示一下我市前一階段這方面工作的成績,本學期將進行初中物理實踐活動報告的征集和評比活動,爭取掀起一個實踐活動的。
二、狠抓畢業班教學
教育的地位在新的世紀里不僅得到了鞏固,而且還有了更快的提高。學生的學習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所以對畢業班教學的研究不能弱化。又將實行間斷了二年的單科考試,我們必須花大力氣研究考試的趨勢,并拿出具有針對性的復習措施,把握中考動態,提高復習效率,爭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能上好課,而且還要善于進行教學科研。也就是要努力成為學者型的教師。為了促進物理學科的教科研工作,本學期我將進行論文及教案評比上下功夫。教學離不開研究,研究更離不開教學,只有把教學與研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教研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我們物理教師騰飛的翅膀。
三、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1、教研組活動是搞好學科教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保證。也是培養師資的一個重要環節。教研組在期初一定要制訂一個學期活動的規劃。活動要經?;WC至少二星期1次,每次2課時以上。為此我做到不遲到不早退,按時完成任務。
2、要加強理論學習,要領會素質教育的實質和物理教學改革的意義和內涵。特別要加強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理論學習。當然,還要加強物理專業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近代物理的學習。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教育教學;運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解放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有更積極的探索精神,愿意合作和學習,并有機會獲得獨立的知識。通過改變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多媒體計算機網絡不可或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獨立的學習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對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已成為教師改變教學模式,使學校成為充滿活力和創造性的學習場所的一種手段。
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概述
資源共享,存儲和轉發是計算機網絡的核心。計算機網絡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組織結構和協議標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計算機網絡是一門具有廣泛知識和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學科。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在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軟件和網絡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一種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輸的計算機系統。一般而言,它通過電纜,雙絞線電纜,光纖等從客戶端計算機連接到諸如交換機或路由器的中繼網絡設備到核心服務器,最后連接到服務提供商。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網絡技術教學的使用是教育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世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非???。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網絡技術教學的運用是時代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在現代的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屬于一種新型教學技術。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是教師,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對于教學效果,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非綜合能力,這是傳統教育的缺陷。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學活動的主體已經不完全集中在教師身上,而是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是求知者,是知識的探索者,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獨立探索,具有探索精神。
(二)網絡技術的使用需要提高教師的素質
為了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教師自身要有提高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意識,積極學習相關技術的應用,也可以向其他教師請教,互相學習,共同進步;(2)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認識到計算機網絡教學的重要意義;(3)從學校方面來說,應該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強化他們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實用技能的培訓。
(三)網絡技術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1)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使用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例如,教師在備課階段就可以利用大量豐富的網絡資源,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更能引起學生興趣,并且學生更容易理解的部分。除此之外,通過網絡搜索,能夠找到大量的教學專欄資源,例如評論和教學論文。教師可以通過這些資源的對比,學習各自的優勢,以此彌補自身教學的不足,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評。(2)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使用,為學生創造了更加開放的環境,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能夠通過圖片、音頻等元素,引起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開發學生的思維,進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另外,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也可以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一)云計算
將云計算融入教育信息化平臺中的技術被稱之為教育信息化云服務平臺,它也可以被稱之為一種新的教育信息化服務模式和管理的方法。這種云服務平臺可以幫助大家把海量數字化的教育資源和應用都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組成一個資源管理和教育應用為一體的統一服務網絡。各種類型的數字教育資源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發展在線教學。這些教育資源通過在網絡、服務器和存儲器等物理設備上的組織、傳輸、共享、交換和調度,將可以更好地組成一個云平臺。整體操作的過程是以知識為核心、資源為支撐和用戶為目標的開放式互動教學模式。在內部,它還包括激勵機制,獎懲機制,評估機制和認證機制。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設備上開展教與學的活動。最終使得整體教育活動更加易于管理、動態高效又節能環保。
(二)云課堂
“云課堂”的概念源于互聯網上的云技術,云存儲和云管理的概念?!霸啤笔腔ヂ摼W的一種隱喻表達,用于描述互聯網上龐大且幾乎無限的資源池?!霸普n堂”使用信息技術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創建高效的課堂。首先,這個“云課堂教學平臺”基于云計算技術和IPv6網絡技術,以智能移動終端為載體。課堂前自學,課堂協作學習,課后個性化學習的互動系統平臺。其次,這種“互動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資源的個性化按需選擇,學習,存儲和傳播上。教師通過平臺準備課程,優化教學設計,以及師生之間的在線交流,討論這三個方面。第三,云計算技術促進靈活多樣的云課堂教學。它可以利用物理空間或跨物理空間作為教學時空,開發云課堂教學和線下傳統課堂教學互助教學形式;它還可以用來擴展課堂教學形式,即學生利用自學課或課外時間通過“云課堂教學平臺”學習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深入“吸收和消化”的知識;學生還可以使用“云課堂教學平臺”,通過冬季和夏季假期或零碎時間按需“個性化學習”和“零散學習”;此外,教師可以通過“云課堂教學平臺”進行一對一的在線輔導。
【關鍵詞】 教師知識 轉換 創新 發展
研究背景
我們在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進行反思時,發現有些教師在專業發展道路上缺乏自主性而進步不大;有些教師雖然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但速度緩慢;多數教師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懂得現代教育理念以及先進的教學法,而實際上卻在奉行傳統的英語教學行為……對這些現象進行歸因分析,我們認為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是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存在缺陷,導致專業發展的動力不足。第二是教師已經擁有的知識沒有能夠轉化為專業技能,不能真正推動教師本身的發展。因為知識沒有轉化為技能,知識沒有內化的話就無法積淀成個人的素養,從而導致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脫節。[1]那么什么是知識?英語教師又如何將其已有的知識進行轉換,進而產生良好的教學行為呢?
知識轉換與創新理論
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波蘭尼早在1958年就指出:“人類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的知識在本質上都是隱喻性的。”[2]并由此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概念。“顯性知識”是指以文字、圖像、符號表達,以印刷或電子方式記載,可供人們交流的結構化知識,如事實、自然原理和科學知識等?!半[性知識”是指很難用語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2]
北京大學陳向明教授把教師知識分為“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兩類。理論性知識可通過閱讀、聽講座獲得,包括學科內容、教學法、課程、教育學、心理學、文化等原理類知識[3]。實踐性知識包括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出來的知識,是教師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解釋和運用,是教師內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實際使用的理論”,支配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動中。因其隱蔽性、非系統性、緘默性,很難把握,對其研究較少。[3]因此,本研究重點討論大學英語教師實踐知識的轉換問題。
野中郁次郎較好地發揮與運用了波蘭尼的理論,提出了知識螺旋模型。他認為,知識創造可分為社會化、外在化、組合化和內在化四個部分。(1)“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是人們相互交流共享隱性知識、進而達到創新隱性知識的過程。 (2)“外在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將隱性知識(例如經驗、心得、想法、心意、價值、心智模式等)轉化為可定義、概念、比喻性文字、圖片或影片表征的顯性知識的過程。(3)“組合化”: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將各種顯性概念組合化和系統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是將原來較零散的知識轉化為更為復雜、更為多樣、更為綜合性的知識。(4)“內在化”:一般是通過不斷地教育訓練、邊做邊學以及不斷地實踐等,使組織成員逐漸接觸到團隊和整個組織的知識,最終改善其價值觀、態度與行為。[2]
知識轉換與創新理論對大學英語師資培養啟示
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識轉化與創新理論為基礎,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教師知識管理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歸納,筆者將闡述大學英語教師培養中所體現的知識轉化與創新過程。
1.共同化:教師實踐性知識的交流、共享環節
這一階段是指教師之間通過共同的備課 、教學研討等形式來交流、分享自己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性知識。這一環節在英語教師培養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集體說課、備課
說課和備課都是教師日常的專業實踐活動。一次好的說課,可以在說教材時聽出說課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聽出說課教師對目標與手段的把握;聽出說課教師的學生觀——是擔心學生還是相信學生;是控制學生還是引導學生等;聽出說課教師對整個課堂的設計和組織能力。教師的這種理解,正是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所積累的實踐性知識。通過“說”、討論、爭辯,大家各抒己見,把自己對教學各方面的思考和認識表達出來,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問和質疑,使實踐性知識在教師之間得以交流、共享。[1]
(2)“師徒幫帶”制度
“師徒幫帶”,給剛畢業走向工作崗位的教師,配備素質較高的優秀教師作為指導老師。使新教師在老教師的指導下,對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評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教學效果的考核及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等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都能盡快熟悉和掌握。新任教師通過觀察、選擇、借鑒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識和蘊含于資深指導教師教學行動中的隱性知識,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漸進擁有教學知識和智慧,從而達到促進和加快初任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3)網上互動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實踐性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種途徑和技術上的支持。校園網的開通,實現了校與校之間、學校知識與外部知識之間的互動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因特網上無限的知識資源,更成為組織學習的巨大知識庫。教師可以圍繞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自己對某些教育問題或現象的看法通過自己喜歡的溝通方式(如:Email、QQ、Blog等)與專家及同行進行交流,在對話中實現實踐性知識共享。
(4)教師相互聽課、評課
聽課對提高教學質量是無可非議的,在客觀上促使授課教師不斷進取,使之想方設法組織好教材和學生,上好課,促進教學雙方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聽課后的評課,集中了集體的智慧,是教師們實踐性知識的交流和碰撞。[4]因此,從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講,同事間相互聽課、評課也是實踐性知識共享的重要途徑。因為很多教學行為都是教師在潛意識中完成的,教師本人很難記錄下來,而同事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卻能發現教師的這些習慣,在評課時能夠提出中肯的建議,讓教師對自己的隱性知識有所覺察,同時,也讓這些知識為其他教師所分享。
一、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困境
一些研究揭示了當前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時所面臨的困境,包括:
1.客觀障礙
(1)教師教學和科研在時間上的沖突。作為一線教師,要忙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怎么有時間再去做課題研究呢?這是很多老師所發出的疑問。
(2)教師的科研能力不足。一位中年教師對論文撰寫、課題申報的自白比較具有代表性,他說:“因為自己是語文老師,因為自己對作文教學有些想法,自己的學生在作文比賽中得過一些獎,每年學校領導布置教學論文、課題申報時,總忘不了我。我也想做,我卻不知怎么做。有人說,去閱覽室借些教育雜志看看,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我也照著做。我自認為對一些問題的確有些想法,但當我看過別人的論文,卻感覺沒有必要再寫,別人的闡述已經把我的想法剖析得明明白白。對于課題申報我更是無從下手,我不知道方案該如何寫,各部分要寫些什么?!盵1]
(3)科研條件、經費欠缺,學校領導重視力度小等。
2.主觀障礙
教師對“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具體有以下幾種。
“神秘論”認為,教育科研是教育家、學者的工作,是“象牙塔”里的專業研究者的事情,深不可測、高不可攀。
“虛無論”認為,一線教師只要把學生的考試分數提高,就是教育質量高,而教育科研只是裝點門面,搞不搞無所謂。
“淺化論”把教育科研僅僅理解為寫論文和課題申報。
這些認識上的偏差阻礙著一線教師參與教育科研,使他們對教育科研目標不清、動力不足、被動應付。
3.實際效果不容樂觀
有學者將當前教師科研存在的問題總結為八類,即“有行動無研究”、“有研究無成果”、“有成果無轉化”、“有定性無定量”、“有敘事無提煉”、“有課題無問題”、“有師本無校本”、“有分析無元分析”。
二、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價值
一線教師的工作為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每天面對大量的學生,每天都經歷著教學的過程,這些都是教育研究的對象、教育研究的現場;教師們有自己的經驗感受,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還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可以交流探討,這些都是教育研究的有利條件。
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在實踐中試行、完善、落實,教師實踐活動亟待提升質量,這些都向廣大一線教師提出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要求。
有研究指出,對于某些課題,如教師的個人和職業生活以及教師在工作中遭遇的問題,教師開展的研究常常更為深入;并且,一線教師喜歡針對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這些研究往往比專家的研究更能夠引發課堂上的變革[3]。
教師的工作帶有重復性的特征,如果只是簡單重復,會讓教師迷茫、困惑、勞累,陷入職業倦怠。對此,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盵4]可見,教育研究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教師要不要搞教研,而是結合一線教師的實際情況,找到一條適合一線教師的教研方法。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一線教師的教育研究活動應該緊密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把理論探討與提升教學質量結合起來,這樣就不會另外增加教師們的負擔,也會讓教師們有成就感和積極性。而行動研究法就是這樣一種教育研究方法,因此值得教師們認真體會和試行。
三、行動研究法的含義與實施方法
近年來,對于行動研究法的理論研究的文獻很多,結合這些文獻我們總結出行動研究法的含義、價值和實施的方法,并通過案例分析說明如何撰寫和呈現教育行動研究報告。
1.行動研究法的含義與價值
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在實際教學情境中,通過與同事、專家、家長或學生等共同合作,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改進計劃,通過在教育實踐中實施、驗證、修正而得到研究結果,并改進自身工作的一種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以解決教師實際工作問題為中心,能夠提升教育質量;行動研究要求教師運用教育理論于自身的實踐中,并形成更為具體的經驗和見解,獲得研究成果,豐富教育理論。
行動研究簡便易行,較適合于沒有接受過嚴格教育測量和教育實驗訓練的中小學教師采用。行動研究圍繞教師的實際工作開展,不需要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上另行增加研究任務,克服了“工、研”矛盾,具有可行性。
2.行動研究法的實施方法
從形式上說,教育行動研究有反思已經發生的教育行為和探討教育行動的變革兩種。
前者稱為“教例研究”,其做法是,教師從對自身工作經驗的回顧與反思中發現課題,進而把發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然后圍繞此教例展開研討和分析,并形成教例研究報告。
后者稱為“問題研究”,它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形式。其過程包括:問題——計劃——行動——評價,并循環下去,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1)問題:問題是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起點。它可以是教師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興趣,也可以是教師面臨的一個教學困難、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一種希望弄明白的“不明”狀況;隨后,教師需要收集資料來辨明這個教學情境的特點,最終形成一個待研究的問題。這里對現狀進行的調查研究也可以作為“前測”,用于與改進后效果的比較。
(2)計劃:教師要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并通過閱讀文獻或向他人請教等方法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形成行動策略。
(3)行動:行動就是教師按照研究方案去進行教學實踐,并在行動中逐漸發展完善研究方案。在行動中教師要記錄行動的歷程,如實施中遇到的具體困難、自己對于困難的解決之道。這是上一步“計劃”的一部分,也是研究結果的一部分。
(4)評價:在行動過程中及行動之后,教師要注意測量教學效果,評估研究方案是否符合實際,評估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如果問題得到了解決,本次行動研究就結束,如果沒有得到解決就需要對教育情境進行進一步的審視,并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應用于實踐,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3.案例分析及研究報告的形式
課題:(臺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試行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1]
一位教師認識到,實作評量符合世界教育改革關于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要求,它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而不僅是強調結果,教師如果能夠妥善運用此方法,就能夠評價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協助學生活用知識,進而引導學生的學習。
因此,他決定在自己任教的班級嘗試應用此方法,并邀請了兩位同事共同開展這一項研究。他們確定了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設計真實性任務評價時,所面臨的困難有哪些?解決的方法有哪些?
二是教師在實施真實性評價后,學生的學習效果怎么樣?
他們把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設計了校園植物檢索表、光的反射與平面鏡、探索花的構造,共三次實作評價單元。
他們記錄、總結了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1)小組組別數過多造成時間不足。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小組報告改成以補充的方式進行,另外還將評分表部分的評定量表改成檢核表。
(2)實作評價單元不易挑選。解決方法是:與合作教師協商討論,等三位教師都認為可以在學生操作過程中了解他們的學習情形后,再做評量內容的設計。
(3)實作任務主題的設計不易。解決方法是:研究者和合作老師分別尋找資料,并在設計會議中進行討論,以設計合適的真實性任務。
(4)實作任務不一定能確實評量出學生所學的概念。解決方法是:通過三個人的設計討論并交換意見,同時向相關專業背景的同行請教,他們是否曾經做過或遇到過與這些概念相關的活動。初步活動規劃完成后再進行討論。
(5)設計者學科教學知識不足。解決方法是:研究者先了解國中理化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然后查閱相關書籍、上網、與合作教師或專業人員討論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6)標準與評分表制定不易。解決方法是:評分項目確定后,由研究者先在預試班級試行,根據預試的結果與合作教師討論并修改,完成最后的評分表。
總體上來說解決困難的主要方法有:
(1)與合作教師討論學生的能力,任務難易度等;
(2)針對實作評量的內容向專家請教;
(3)經過預試,針對評分項目、實施過程加以修改。
他們不斷評價研究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并以此來調整或論證自己的研究設計。他們發現,實施后學生對相關科學概念的了解程度,應用所學知識到任務中,以及情誼的學習成效均有所成長。具體表現有:在知識能力方面,從學生完成的作品的評分表發現學生對于認知的理解情況相當良好,也具備基本的操作能力;在情感方面,學生彼此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在評量時討論得很激烈,每位學生均能參與討論,而且實作評量能促進小組討論和團結合作,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提供學生了解別人意見的機會,學習他人的長處。
最后,他們形成了《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試行實作評量之行動研究》這篇研究論文,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其論文結構是:
一、緒論
1.研究背景與動機
2.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二、文獻探討
1.實作評量的意涵
2.發展實作評量的步驟
三、研究方法
1.研究者的背景與理念
2.研究情境
3.研究設計與流程
4.研究工具與資料收集
5.資料分析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1.教師設計實施實作評量所遭遇之困難與解決方法
2.使用實作評量后學生之學習成效
五、結論與建議
本案例展示了一個完整的行動研究的過程、方法與價值。在研究報告中,研究者明確表述了行動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細致描述了研究的過程,記錄和總結了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方法,測量和展示了行動研究的效果,研究報告結構合理、說理清晰、論證有力??梢钥闯?,這樣的研究幫助教師學習領會了有關教育理論,他們的研究成果又豐富了原有的評價理論,他們的發現可以幫助一線教師更好地實施實作評量的方法。當然,這一研究也幫助教師改進了自己的教學。因此,行動研究兼具理論研究與改進教育實踐的功能。
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理念,需要教師們在工作中去嘗試施行,一些學校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需要進行試驗,對此,行動研究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永鋒.小學一線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困惑與對策.浙江教育科學,2010(5).
[2] 鄭金洲.學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問題.人民教育,2007(6).
[3] [美]C·M·Charles.教育研究導論.張莉莉,張學文,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4] [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冊).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5] 王慧君.中學教師物理教學科研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西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