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8 14:20: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體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論文的語言必須質樸、平實,以保持科學論著的嚴肅性,這也是經濟論文文體自身的客觀要求。首先,經濟論文強調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性渲染,是抽象思維的產物,其價值大小,取決于理性分析開掘的廣度與深度。因此,語言表述應直截了當,一語中的。當然,理性分析也需要借助生動的語言。例如:“貨幣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從事貨幣經營的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神經中樞?!鳖愃七@種比喻,通常用來闡釋經濟科學的某種概念,說明經濟活動的某種態勢,賦予事物可知性,以增強論證說理效果。它與記敘性文體中運用形象思維,借比喻賦予事物可感性有著嚴格區別。其次,經濟論文體現的是樸素、莊重的文章風格。經濟論文寫作要求作者必須具備求實精神,科學地反映客觀實際,有效地指導人們經濟實踐活動。經濟論文與現實結合的緊密程度,既為文章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所謂“文附質”“質待文”,同時也要求其語言表達與文章風格趨向一致。經濟論文語言質樸、平實的具體要求為:一是不追求套飾的詞藻;二是不獵取生僻的字眼;三是杜絕虛妄之詞。
二、精確
所謂精確,首先是指語言要有高度的精密性。經濟論文的語言一般信息量大、內涵深,所以表述時必須從對象自身的特殊性出發,達到對經濟現象及本質的精微區別是細密界定。例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取向,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相互銜接,促進區域性資源的優化配置。另一方面,以運用經濟手段實行間接調控為主的國家宏觀調控要進一步加強,搞好宏觀經濟的綜合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調節貨幣供應總量,保持幣值穩定,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構想》1997年第1期《銀行與企業》)這段文字,從“市場體系”和“調控手段”兩方面闡述了經濟體制的取向,由于作者準確把握了“市場體系”的構建形式,以“城鄉市場密切結合”反映“市場體系”的“統一”面,以“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反映“市場體系”的“開放”面,達到對“市場體系”內容的精密闡釋。同時,“市場取向”、“市場體系”、“宏觀調控”等概念的前置詞都充分顯示了精細的限定與修飾,表述既內涵豐富,又絲絲入扣。其次,精確是指語言要有準確性。語言的準確基于思維的嚴謹。準確性始終是經濟論文表述的最基本要求。具體表現在:第一,經濟論文語言具有專業特色,概念的確指性很強,使用時需辨明差異。例如:“資產”、“資金”、“資本利潤率”、“資產利用率”等。第二,經濟論文對事物的定性與定量都要準確。定性準確,是指對經濟活動現象予以正確的定義和解釋,中肯的判斷與分析。定量準確,即所用數據必須真實、確鑿。數字語言是經濟論文語言的特殊形式,具有獨特功能。因此,使用數據必須精心選擇,反復核實。第三,經濟論文句式較長,表述要合乎語法規則與邏輯要求。要做到這一點,作者就要不斷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修養。
三、簡明
一是指言簡意賅,二是指通俗明快。前者體現文意的精粹性,后者體現篇章的可讀性。具體要求的內蘊是:首先,用詞精煉,力去雜蕪。筆者認為,寫作應把好如下遣詞關:(1)慎用關聯詞語。經濟論文句與句、段與段依文氣相接,依意脈貫通。因此,各種表因果、轉折、選擇、并列、條件等關系的關聯詞語除非不可者外,要盡量少用或不用,切忌贅筆敗文。(2)“的”字不得濫用。從語法角度看,“的”字對構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就論證效果而言,經濟論文始終以論證為核心,要求語言必須具有強烈的論辯色彩,因此“的”字使用不得過多過濫,否則會成為附贅懸疣。(3)第一人稱不應反復出現。經濟論文寫作均為第一人稱,諸如“我認為”、“個人認為”、“筆者認為”等,在文中常出現由序論向本論部分過渡時,或由本論向結論部分轉換時,又可刻意強調,突出主旨。但第一人稱不應反復出現。否則,就會造成對文章內在邏輯構成的人為破壞。其次,精心煉句,力求文氣相接,意脈貫通。文無“氣”不立,“氣”足而成“勢”,經濟論文應以氣勢取勝,正所謂:意奮而筆縱,氣盛則理強。因此,要注意多用短句,多用單句形式,同時,句與句之間,要防止出現板滯生澀,條理不清等毛病。
論文關鍵詞: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探索;實踐
高校校園招聘會以其針對性強、時效性好、易于交流溝通、成功率高等特點而越來越受到廣大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歡迎。在當前畢業生數量攀升而就業需求職位數增長緩慢的情況下,深入探索如何在保證校園招聘會數量的同時.提高校園招聘會的質量,促使校同招聘活動的有效信息被廣大應屆畢業生充分利用,提高畢業生的擇業成功率,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的實踐部分以哈爾濱理工大學校園招聘工作為例。
一、校園招聘活動應建立在就業市場體系發展和穩定的基礎上
構建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是一項穩定持續促進畢業生就業的長遠規劃,是畢業生就業工作有針對性、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就業市場體系的構建,要始終如一地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原則,研究市場、培育市場、構建特色就業市場體系。完善校園招聘活動則是促進就業市場體系的建立和穩定的良好載體。召開一場或幾場校園招聘會,僅僅是短暫的解決畢業生就業的手段。在招聘活動中,必須要把校同招聘會建立在構建學校的就業市場體系下進行。
思想引導行動,我們認為,在構建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中,要堅持以下兩個指導思想:第一是定位思想。哈爾濱琿丁大學的市場定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校的市場定位,即以學校數十年來堅持“為機電類行業培養合格人才”的辦學特色培育和發展市場;二是畢業生的市場定位,即以機電類行業市場為主,輻射全國各經濟發達地區或城市的大中型企業,帶動經、管、文、法等就業市場的開拓;三是就業工作的市場定位,根據學校的層次和人才培養質量,就業工作并不以單純提升畢業生就業率為終極目標,而是要最大限度優化就業結構,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并以就業為媒介打造學校的品牌,實現學校與市場的良性互動。第二是引入市場營銷機制,實行市場區域化管理理念,對目標就業市場進行精確定位,精準營銷。高校要打造一個優秀的市場品牌,既要不斷提升畢業生培養質量,又要準確凝練學校與畢業生的核心優勢,并以多種方式持續將其對特定市場進行宣傳和整合。
近年來,哈爾濱理工大學借鑒和引入按行政區域管理的市場營銷模式,分工負責地進行畢業生就業工作,同時,以就業市場為導向,科學地對就業市場進行分析和預測,及時反饋和指導招生計劃、專業設置、培養定位、教學計劃、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學管理、辦學特色、就業指導等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取得良好效果,該校的校園招聘會近幾年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畢業生擇業高峰時期,平均每天有三家用人單位來校舉辦招聘活動。這種良好的招聘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利用校園招聘活動,促進就業市場體系的建立和穩定的結果。
二、校園招聘活動前期準備工作應聯手出擊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前期準備工作的成功是校園招聘會取得成功的基礎。在招聘會的準備工作中,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分組走訪用人單位,實地開展就業調研工作
就業市場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人才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為了促進就業市場的良好發展,哈爾濱理工大學采取積極措施,在每年秋季和春季,由學校統一部署,選派老師,分赴“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環渤海灣”地區、華南、西南等地企事業單位,收集企業需求信息、調研,撰寫走訪報告,為學校提前制定校園招聘會計劃、邀請企業進校宣講提供第一手資料。該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人員每年都去拜訪用人單位人事負責部門,以獲取用人單位的第一手人才需求信息及企業的發展動向,收集適合學校畢業生的崗位信息,然后一一反饋給學校畢業生,有組織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和用人單位定向接洽,避免學生盲目趕場應聘的尷尬和不必要的浪費。
2.與地方政府、人才中心、行業協會聯手準備中小型招聘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才中心的推介作用越來越突出。哈爾濱理工大學重視與地方政府、人才中心、行業協會的合作。按照就業市場區域化管理的原則,學校主動聯系、積極邀請學生就業意向比較集中區域的各相關行業以及各專業特色明顯的行業部門來學校召開中場招聘會。目前,學校已經與大連軟件園、蘇州高新區人才服務中心、有色金屬人才中心、天津市經濟委員會、就業直通車等行業部門建立長期就業合作聯系。這些中型招聘會以其行業性、區域性、專業性強等特點已經越來越受到畢業生的歡迎和認可,為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渠道。有了地方政府、人才中心和企業的支持,學校的校園招聘會在規模和質量上明顯提高。
3.加強就業基地建設。促進就業推介開展
近年來,哈爾濱理工大學一直堅持“以基地帶動市場,以市場促進就業”的工作模式,在就業市場的建設中,引入市場營銷機制,實行就業市場的區域化管理。先后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不斷加強基地建設,通過畢業生質量跟蹤、簽訂人才引進和就業合作協議、確立實習實踐基地等方式或手段采取點面結合的模式建立了大批就業基地。到目前為止,大連、天津、杭州、深圳等地市人事人才部門與學校都有合作協議。這些區域性的就業基地衍生出很強的就業市場功能,在捐資助學、學生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在這些區域性就業基地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的校園專場招聘活動場次每年都在遞增。
4.信息建設有序,信息快捷
在畢業生就業中,充分發揮網絡提供信息方便快捷的優勢。現在各高校有專門的就業網站,在網站上要及時、準確就業信息,為畢業生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務,同時要建立起翔實的用人單位數據庫,包括單位背景、所需人才、崗位要求、招聘時間地點等,然后以網絡傳遞、布告張貼、電話通知三種形式同時信息,而且還必須提供個性化服務,保證為每一位注冊的畢業生用戶和單位用戶提供優質服務。
三、校園招聘活動應確保安全、有序、順利進行
高校校園招聘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一些企業有時會利用校園招聘活動進行虛假宣傳、非法傳銷甚至一些違法活動。為保證畢業生和企業合法利益,做好校園招聘活動的安全有序工作體現在以下方面:
1.維持現場秩序。確保安全
每個大型校園招聘會都聚集省內外很多高校畢業生,現場擁擠的人流使得招聘會場隨時可能出現混亂和險情,所以秩序和安全問題就特別重要。哈爾濱理工大學吸取其他院校舉辦大型招聘會的經驗,從會場選擇到對畢業生進行安全教育,從會場布置到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等,各個方面都保證萬無一失,以確保會場安全。招聘會現場貼有清晰的安全疏散圖,有專人作向導、維持秩序。這種措施不僅保障了安全,也提高了招聘效率。在富士康集團的專場招聘會上,由于到會學生多,場面擁擠,招生就業處立刻和該公司協商,臨時將一場宣講會改為兩場,確保到會的學生都能安全有序地與公司進行洽談。
2.審核企業資質。嚴格把關
由于現在登記注冊公司的手續相對簡化,企業類型復雜,因此,需對進入校園專場招聘的單位嚴格把關。在哈爾濱理工大學招生就業處要求用人單位首先提供營業執照復印件,對近幾年的工商登記予以核實,或者直接登錄單位所在地區工商網站進行查詢,在招聘宣講過程中,招生就業處事先與單位交流,了解其大致的宣講范圍;同時也會提示單位將畢業生關心的崗位安排、福利待遇等情況詳細介紹,對招聘的過程和內容適度掌握,凡是借招聘進行宣傳、做秀的用人單位,一律禁止其進校招聘。以確保畢業生的利益。
3.分流用人單位。實行預約機制
在學校的招聘活動中,由于許多慕名而來的單位過多,需要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單位的招聘活動,以保證各單位招聘會的效率和質量。哈爾濱理工大學實行預約機制,對人才需求較為單一的用人單位,安排他們到學院舉行專場招聘會。這個舉措緩解了大型招聘會場的壓力,受到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一致歡迎。
4.設立咨詢專線,解答困惑
“找信息上就業網,有問題打咨詢電話”,是哈爾濱理工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的特有習慣。學校的就業網已被眾多的畢業生設置成了個人電腦主頁,而且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通過信息網這種方式交流就業心得,切實解決畢業生的求職困惑。
5.幫助用人單位.招聘
在學校的招聘活動中,因受時間、地域或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有些用人單位不能參加校園大型招聘會,會把自己的招聘信息在學校招生就業處的網站上,并進行招聘。哈爾濱理工大學招生就業處重視對這些用人單位的服務,認真地接收簡歷,然后根據情況組織筆試、面試。這種做法,不僅幫助部分用人單位招聘到了所需人才,而且把招聘經驗及時反饋給了畢業生。
四、校園招聘活動應做好招聘后續服務工作
論文關鍵詞:資本市場,股票,債券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資本市場也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嘗試探索到深入發展的巨大轉變。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階段, 如何認識當前的資本市場, 如何保持資本市場發展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如何在人民幣升值和流動性過剩等金融環境下大力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如何利用資本市場的平臺推進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的結構性調整和市場化改革, 這都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要問題。而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和目前制約其健康發展的因素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一、我國資本市場制度變遷的簡單回顧
資本市場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體來說,資本市場的產生是與股份制的產生和發展相伴而生的。我國現代資本市場的建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一個從起步、規范到發展的過程股票,基本可歸納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從1980年到1990年基本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資本市場的興起是從1981年首期國庫券的發行開始的論文開題報告。在這一階段資本市場中發行量最大的是國債。從1981年至1984年,國庫券每年發行量為40億元,到1990年底共發行10年、5年和3年期國庫券484.92億元。從1988年起,國家陸續發行了財政債券、國家建設及特種國債等,期間發行量列第二、三位的分別是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而發行量最[1]小的是股票。我國股票發行試點始于1984年7月,到1990年底,全國共發行股票45.9億元。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我國資本市場基本處于起步階段,投資者意識淡薄,市場規模狹小,主要以一級市場為主,且極不規范。
(二)從1991年到2005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探索期
1.1991年到1995年的初步發展階段
流動性是證券的重要特性,面對國庫券和股票黑市交易現象的存在,政府以柜臺交易為試點進行嘗試性探索。柜臺交易市場的發展使整個社會逐漸認識到了證券投資股票,尤其是股票投資的巨大的潛在利潤,一舉扭轉了國債和股票發行的困難局面,相對降低了發行成本,促進了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并為成立全國性的證券交易所奠定了基礎。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1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在國債的一級市場承購包銷發行方式的成功,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上市公司看,到1996年底,已由最初的十幾家發展到530家,投資基金已有75只,對境外投資者共發行B股85家、H股23家。從股票二級市場交易額看,1990年為18億元人民幣,而1996年已達22693億元。
2.1996年到2000年的規范化發展階段
自1995年以后,我國資本市場無論在市場規模、市場結構方面股票,還是在法制建設、投資主體構成、管理體制等方面,都呈現出新的變化,使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步入了一個倡導理性投資、加強規范化建設的新階段。至1998年底,深滬兩有上市公司851家,總股本為2345.36億元,總流通股本為740.94億股,總市值為19506億元,投資者已達3700多萬戶,證券公司近百家,證券交易營業部達2400多個論文開題報告。1998年12月29日人大審議通過并于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對證券發行制度做了重大調整。這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3.2001年到2005年的制度創新階段
1990年中國股票市場剛剛問世,面對種種不確定性以及要保持“公有”的特性,中國政府對股票發行上市采取了“規??刂?實質審批”模式,確保股票上市進程的平穩和有序進而弱化供給沖擊。其基本操作模式是:中央政府事先確定一個年度總規模,然后按行政分配原則在不同部門、省市進行分配。2001年4月股票,中國證監會正式取消實行了9年之久的審批制和指標制,代以“核準制+通道制”的發行模式,為加速資本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這將近15年的探索期間,我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三)從2005年5月以后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快速成長期
針對股權分置下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不一致問題,我國從2005年4月29日開始啟動股權分置改革,對這一存在缺陷的制度設計進行了革新。這次變革將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頑癥。2005年5月以后,中國資本市場解決了制約市場發展的股權分置的制度平臺,進而為國內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國際化,為中國資本市場建立有利于上市公司長期發展的激勵機制打下了基礎。【2】
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完成之后, 由于中國資本市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理順, 投資者預期發生了重大調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際化趨勢使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面臨更優的金融環境。中國資本市場在2006之后迎來了一個歷史上少有的快速發展期——短短2年時間, 股票市值從2005的3萬億元增長到當前的30余萬億元。更為重要的是, 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張, 內地市場對大盤藍籌的承受能力不斷增強, 2007年全年, 新入市資金逐月走高, 中國石油、神華股份、中鐵等公司的發行凍結資金量均在2萬億元~3萬億元,這標志著目前的內地資本市場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需求論文開題報告。
二、我國資本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
發展資本市場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大程度地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將社會資金有效轉化為長期投資;二是有利于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改組,加快非國有經濟發展;三是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完善金融市場結構股票,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維護金融安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資本市場結構方面的問題
1、投資主體結構不合理
我國資本市場投資主體結構不合理,投資者現在還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數量相對來說較少,兩者比重相差較大?!?】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主要是以投機為主,其投資行為取決于個人對證券產品的投資偏好,這種投資偏好的市場隨機性很強,增加了不穩定性;而機構投資者則更注重對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選擇策略投資對象進行理性的價值投資,是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場上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還比較弱小,難以適應投資機構化的需要,阻礙了這種穩定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
2、上市公司結構不合理
(1)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①國家股、法人股等過于集中,導致“一股獨大”現象;②公眾流通股的比重低,絕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非流通陸續解禁后也有限售期);③流通股過于分散股票,機構投資者比重小;④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不是自然人,通常是一家控股公司。這樣,上市雖然有助于企業在市場上直接得到資金從而緩解經營困難,但長期來看對其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未必理想。同時,在國家股和法人股始終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流通股規模較小,很容易形成機構大戶操縱市場的局面,并且由于國有股不能自由地交易和轉讓,由市場所決定的資產兼并重組就不可能發生。在股市上所進行的企業并購只是在政府部門授意下才可能發生,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股市難免投機盛行。
(2)上市公司組成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①國有企業比重大,非國有企業比重??;②大中型企業比重大,小企業比重?。虎蹏锌毓缮鲜泄径?,企業整體上市公司少;④傳統產業上市公司多,高新技術產業上市公司少。例如,滬深兩市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股票,通過直接上市和買殼上市的民營企業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行業分布存在較大缺陷,傳統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太多,競爭性領域企業數量超過85%論文開題報告。
3、金融產品結構不合理
(1)傳統金融業務產品結構單一。在銀行業,業務集中在信貸等傳統的零售業務領域,即使在傳統的零售業務中,也缺乏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系列產品,金融中介等批發業務嚴重不足;而國外銀行業在企業的整個發展期、成熟期,甚至二次創業中都會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品種。在證券市場,中國股票市場相對于債券市場發展迅速,同樣存在法人股、國有股的流通問題以及A股和B股的合并問題。
(2)金融衍生工具發展滯后。衍生工具是企業規避或分散經營與投資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1991年中國建立了期貨市場,但交易品種局限于綠豆、有色金屬等商品期貨,至今尚未推出利率、匯率、股指期貨以及期權、貨幣互換、股權互換等來規避金融風險?!?】由于缺少組合投資所必需的金融衍生品,各類投資者行為趨同,容易形成市場的單邊運行,在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調控方向發生變化時可能導致風險積聚。
(3)金融手段創新不足。在金融業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潮流中股票,各國金融業已借助電子技術的發展迅速實現金融業的電子化、網絡化,為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高競爭力、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中國銀行業和證券業已基本實現電子化,銀行、證券業務網絡化也已起步,但與國外發達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同時,由于體制問題,金融機構在電子化與網絡化過程中各自為戰,如各銀行的自動取款系統和結算系統獨立運行、互不兼容,增加了金融業電子化與網絡化的發展成本,也因規模不經濟和便利性不足而抑制了自身的快速發展。
(二)資本市場制度方面的問題
1、體制方面的問題
我國資本市場制度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體制問題。我國資本市場由于政府和行政機構的介入,行政化色彩較濃,是“計劃”的資本市場論文開題報告。首先,資本一級市場受到行政壟斷,影響了市場融資體系的社會化和融資渠道的多樣性,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地方財政收入,在選擇上市公司時很少考慮其成長性。所以股票,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關”和“包裝上市”上,而不是放在生產經營和結構調整上。很多上市公司上市前并沒有實質性改制,主要目的是“圈錢”,但沒能有效地利用圈來的錢。此外,發行市盈率也受到限制。券商不能發揮職責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級市場“包賺不包賠”式的運作,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
2、機制方面的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說,體制方面的問題是造成我國資本市場緩慢發展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體制滯后,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競爭機制失效、約束機制弱化和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1)競爭機制失效。在上市公司中,首先缺乏產權關系明確的市場主體,其次缺乏競爭機制形成的市場價格,導致資本市場不能形成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行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市場機制。(2)約束機制弱化。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有國有企業改造而來,存在著“轉軌”不轉制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翻牌”。將未根本改制的原名企業改為股份有限公司并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論文開題報告。二是“圈錢”。在上市中按溢價募集資金,力保配股資格,達到圈錢的目的。上市公司中股票,國有股處于控制地位,處于“產權虛置”狀態,上市公司原主管部門以國有股代表的身份對企業進行干預,又不對后果負責;而且董事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大股東和企業內部,很難真正發揮監督的作用。(3)激勵機制不健全。發達國家上市公司的經營者實行即時薪金與長期薪酬相結合的收入形式,具有較大的激勵作用;而我國只有即時薪金的激勵辦法,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變化與公司決策經營無利益關系。因此,導致了經營者不太重視企業的長遠發展,往往為了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
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種種問題,嚴重制約了它的健康發展,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與措施,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并趨于成熟和完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外資本市場成功的經驗,針對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結構和制度方面的問題股票,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不斷完善投資主體結構,建立金融產品創新機制,不斷完善金融產品結構,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健全我國資本市場體系,豐富證券投資品種,逐步建立滿足不同類型企業融資需求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參考文獻:
[1]邊小東:我國資本市場制度變遷的回顧與思考.《會計之友》2009年1期下.
[2]吳曉求:對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的若干思考.《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年9期.
[3]應展宇:中國資本市場證券供給政策的回顧與戰略前瞻.《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3008年3期.
[4]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gov.cn/pub/newsite/sjtj/.
論文關鍵詞: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制度
一、金融抑制理論以及金融深化理論
金融抑制理論與金融深化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在1973年提出的。他們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發展中國家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作用諸如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政府對金融業的管制以及外匯市場管制等抑制經濟停滯不前的問題。金融深化理論核心觀點即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一切管制與干預,放松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分依賴,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二、我國金融深化進程
(一)我國金融抑制現狀
麥金農認為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金融抑制現象。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同樣存在金融抑制現象,這種金融抑制的存在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也放慢經濟發展進程。具體體現如下:
1.利率管制
近幾年,除了2007年央行為應對流動性過剩、抑制通貨膨脹等原因對利率實行加息政策外,一直實行低利率政策,2002年一年期利率曾低到1.98%,目前利率一直保持2.25%。低利率降低儲蓄的愿望,降低投資的貨幣供給,導致有效投資不足;低利率刺激低收益投資的增加,降低社會平均投資收益率;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儲蓄與投資缺口又會引起國際收支順差。
表1:我國儲蓄率與投資率狀況(2000-2009年)
消費率
儲蓄率
投資率
儲蓄率-投資率
2000
62.3
37.7
35.3
2.4
2001
61.4
38.6
36.5
2.1
2002
59.6
40.4
37.9
2.5
2003
56.8
43.2
41.0
2.2
2004
54.3
45.7
43.2
2.5
2005
51.9
48.1
42.6
5.5
2006
49.9
50.1
42.5
7.6
2007
49.7
50.3
40.7
9.6
2008
49.2
50.8
41.7
9.1
論文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介紹以及現今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現狀與美國相比較得出問題癥結?提出完善資本市場、政府職能及投資機構三方面的改進意見?以此健全我國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一、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概述
風險投資退出機制?是指風險投資機構在所投資的風險企業發展相對成熟或不能繼續健康發展的情況下?將所投入的資本由股權形態轉化為資本形態?以實現資本增值或避免和降低財產損失的機制?以及相關配套制度安排。風險險投資的本性是追求高回報的?這種回報不可能像傳統投資一樣主要從投資項目利潤中得到?而是依賴于在這種“投入—回收—再投入”的不斷循環中實現的自身價值增值。投資家只有明晰地看到資本運動的出口?才會將資金投入風險企業。因此?一個順暢的退出機制也是擴大風險投資來源的關鍵?這就從源頭上保證了資本循環的良性運作??梢哉f?退出機制是風險資本循環流動的中心環節。風險投資退出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首次公開上市。指風險投資者通過風險企業股份公開上市?將擁有的私人權益資本轉換為公共股權資本?在交易市場取得認可而轉手以實現資本增值的方式。?2?企業并購。包括兼并(Merger和收購(Acquisition)?這主要是當風險企業發展到成熟階段時?風險企業被風險投資機構包裝成一個項目?出售給戰略投資者?實現投資退出?獲得風險收益。?3?企業回購?;刭徥秋L險企業的管理層或者員工以現金、票據等有價證券購回已經發行在外的風險企業股份?從而使得風險資本退出風險企業的行為。?4?清算。是指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解散或破產?進而對其財產、債權、債務進行清理與處置?風險投資不得不中途退出。
二、中美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現狀分析
一美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發展與現狀。
1998年美國風險企業的并購數目達到202家?募集到的資金79億美元?同期的公開發行上市卻只有75家?募集的資金有38億美元。到2001年風險企業并購的數目達到305家?比IPO數目高了近10倍。近年來由于IPO深受美國二板市場的影響?并購退出在整個風險投資退出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下表能夠更直觀的反應美國風險投資退出方式?
二中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現狀。
相比美國的風險投資經歷了50多年的風雨?我國的風險投資只有20多年的歷史?雖然發展迅速?但從下表的一些數據能夠看出我國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相比美國仍有一些差距?
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方式中?上市所占比例為15%?主要原因是國內市場的不發達導致境外上市所占比例過高?這使得中國國內一些優秀的企業自愿長期游離在外?不利于本國風險投資的長期發展。兼并收購所占比重在所有退出方式中相對最高?截至2003年的累計數為37?4%?而2003年新增退出中?收購的比例達到了40?4%?可見采取收購方式退出的項目比例正逐年增多?這其中的大部分是境內非上市或自然人收購?主要原因是法人股交易受限?并購通過現金方式而非股權置換?這就增大了交易難度。退出方式的單一也就使得回購和管理層收購的比例相比國際偏高。
三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問題分析。
1缺乏退出所需的合理的市場制度安排。主板市場門檻過高?難以形成為風險資本主要的退出渠道。由于目前我國風險投資公司普遍規模較小?考慮到短期資金回報的壓力和分散化持有降低風險的要求?不太可能將絕大多數的資金都投入一個風險企業?一般風險企業將很難僅靠風險投資達到主板上市的要求。我國目前場外交易市場主要集中在各省、市產權交易中心?造成交易成本過高?交易過程漫長?容易錯過最佳退出時機?并且產權交易中非證券化的實物交易占極大比重?不允許非上市公司交易?監管落后。
2缺乏有效的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目前我國缺乏為風險投資退出提供特殊服務的中介機構?已有的中介機構魚目混雜?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服務質量不盡人意。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淡薄?這就加大了退出過程的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運營成本?降低了市場交易的效率?也增加了退出過程的潛在道德風險。
3風險投資退出方式單一。與國際上較為流行的退出方式如公開上市、企業出售、股份回購、公司清算等方式相比?我國由于受到各種限制和制約?實際可以運用的風險投資退出方式極少。以美國為例?由于其相對完善的市場?使得其在證券市場萎縮的情況下由過去的IPO為主轉為收購兼并為主?而我國的市場環境由于限制較多、國內風險企業實力有限使得收購兼并不能成為完全的主導方式。并且這一方式也無明確的法律地位?由于法人股不能流通?只能采取場外協議轉讓的方式?并且多以現金方式交易?這就大大減少了風險投資公司的資本利得?同時增加了轉讓的難度。
三、對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建議
一構建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我國風險資本退出機制應是一個多渠道、多層次的交易體系。從長期目標和近期任務兩個角度考慮?建立和完善這一交易體系的工作重點包括兩項:第一?完善我國的證券市場?逐步建立我國的二板市場或創業板市場?為風險資本的IPO退出方式創造條件。雖然我國近期設立創業板的條件尚不具備?但從支持風險投資業發展的長期目標出發?建立我國的創業板市場勢在必行。實際上?我國創立二板市場的條件正在成熟之中。
一是有美國、香港等地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二是我國中小企業板的設立及平穩運行?正在積累一些有益的經驗;三是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股權分置改革。這項改革的完成能為創業板市場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風險資本建立靈活多樣的退出機制創造條件。在西方國家?風險資本的退出機制是一個多渠道、多層次的、靈活多樣的交易體系?除了IPO之外?借殼上市、股權轉讓(出售)、兼并、收購、企業回購、管理層收購、清算等方式?也是風險資本常用的撤出渠道。但是?風險資本多樣化的退出機制要以一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為基礎。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歷史較短?多層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尚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建立健全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有選擇性地建立數個區域證券交易中心。二是試行創投企業股份在股份代辦轉讓系統進行交易。三是完善我國的產權交易中心建設?為風險投資企業的股份流通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二加大政府對風險投資的支持力度。
政府的大力扶持是世界各國發展風險投資業的通行做法?它能夠營造整個社會發展風險投資的良好氛圍?有利于形成一個國家完善的風險投資運行機制。目前我國政府扶持風險投資業發展的工作重心應該是努力創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世界許多國家或地區為了鼓勵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借鑒國外經驗?我國也應該在原有相關政策基礎上?從稅收、信貸、擔保、政府補貼等方面?加大對風險投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風險資本的運作過程中?牽涉到較為復雜的社會經濟關系?有必要建立健全與風險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為風險投資的正常運作提供法律保障。鑒于我國風險投資法規建設嚴重滯后的現狀?我國近期發展風險投資業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建立風險投資業法律政策支撐體系上。一是盡快制定頒布《風險投資法》《風險投資基金法》等風險投資業的核心法規;二是結合風險投資發展的需要?修訂完善《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專利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相關法規;三是結合《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制定與之配套的實施細則和具體管理辦法。
[論文摘 要]金融市場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發展的,本文通過對金融市場現狀的分析,闡述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并探討了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
金融市場,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場所,如貨幣資金借貸場所,股票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場所,黃金外匯買賣場所等等。它是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進行間接調控的依托,是以市場為基礎,在全社會范圍內合理配置有限的資金資本資源,提高資本,資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時也是發揮資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靈活的融資方式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和場所。國家和中央銀行根據金融市場發出的信息,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可依據金融市場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
一、金融市場的現狀
金融市場按使用期限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作為短期資金融通場所,滿足了參與者的流動性需求;資本市場作為長期資金的融通場所,為參與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個市場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場體系。發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場體系,能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迅速、有效、順暢傳導,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要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必不可少。隨著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朝市場化方向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參與主體日趨廣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市場體系,成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創新繼續穩步推進,已有創新產品發展迅速; 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涵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金融市場改革進展順利, 市場功能日趨深化;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正在向以建設透明高效、結構合理、機制健全、功能完善和運行安全的目標邁進。
二、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金融結構失衡。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呈現不斷優化趨勢,但現存結構狀態仍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甚至嚴重制約了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二)金融創新乏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創新過于依賴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三)金融監管存在突出問題。從內部看,金融機構面臨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決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從外部監管看,首先表現為金融法規建設滯后,中國現行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經過多年修改,已經較為系統,較為完善。但由于我國的整體法律基礎不牢固,金融監管經驗不足,法律的涵蓋面并不廣泛,法律的局限性嚴重,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管理條件、實施辦法,缺乏一致性、連續性、權威性,對金融市場發展極為不利。(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塞不通,人為割裂,迫使資金變相暗通,阻礙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阻滯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效力,使貨幣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且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造成了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場發展
加快金融市場發展,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與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是資本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鑒于我國金融市場中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均衡現狀,筆者認為,應抓緊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為各經濟主體提供一個發達的、高流動性、低風險性的短期資金融通市場;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其為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制度的改革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加快貨幣市場的發展
首先,要重新認識貨幣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業拆借市場。一是要規范、健全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網絡系統;二是充分發揮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場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穩步發展我國的無形拆借市場,提高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能力;三是規范拆借市場行為,通過制定有關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規范市場運作,嚴格市場管理和監控,使拆借市場運轉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我國拆借市場上基本以信用拆借為主要手段的現狀,以此達到防范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
第三,大力發展商業票據市場。
(二)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首先,應調整非國有經濟與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適當擴大它們的投資需求;其次,進一步健全國債市場;第三、適當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第四,逐步使社會保障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第五、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第六、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體系;第七、發展機構投資者。
四、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一)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在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對國有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 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最終使其成為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控機制健全、按照市場化機制運作的現代金融企業。同時,也要對股份制銀行進行制度創新,真正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標準,建立內控嚴密、運轉規范高效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全面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險市場運作機制。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對保險業采取的過渡期保護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對外資的地域限制,保險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要轉變經營模式,徹底改變依靠低賠付率來維持高增長率的現狀,完善市場運作機制,使保險公司的工作重點切實轉換到完善內控、強化管理、創新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上來,這種轉變應該是保險公司自愿、主動適應市場機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的發展一直伴隨并推動著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判斷一個金融監管體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則應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 減少行政審批,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要切實把監管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通過行業規劃、政策引導、市場監管、信息以及規范市場準入等手段,調控金融市場,防范化解風險,促進金融市場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四)規范證券市場主體行為首先是投資主體。我國的證券市場正經歷著從散戶與機構投資者并存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要投資主體的過渡時期。發展和完善證券投資基金及逐步地允許保險資金等投資證券市場是投資主體深化的主要途徑。其次是融資主體。為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創造積極條件,逐步實現資產存量的流動;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戰略性重組;擴大國有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 完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改變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加大國有企業經營的外在壓力,促使其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管理質量。最后是證券公司。建立風險控制長效機制,在制度設計上嚴防證券公司挪用客戶資金,同時建立有效的融資融券機制;完善客戶保證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償制度,確保客戶資產安全;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龍驥,貨幣銀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關鍵詞:后股權時代,公司治理,面臨新特點
在證券市場成立之初,政府意識到國有企業公開發行股票意味著社會中的私人部門將持有一部分股權,因此,為避免全私有化之嫌和可能的意識形態上的爭論,保護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控制權,股票發行時規定國有股的比例不得低于51%并暫不流通。政府部門的這一制度設置為股票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埋下了重大的制度缺陷。
中國證券市場的這種股權分置制度,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的證券市場制度相比,一方面交易費用高,另一方面資源配置效率極低。其危害主要表現在:第一,股權分置把上市公司股份分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客觀上造成了兩類股東利益的沖突。通過高溢價發行和關聯交易,非流通股股東可以輕易掠奪流通股股東的利益;第二,股權分置使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行為呈現出濃厚的投機性特征;第三,;股權流動性分裂造成了股利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利益分配機制處在失衡狀態;第四,股權流動性分裂客觀上會形成上市公司業績下降、股票價格不斷下跌與非流通股股東資產增值的奇怪邏輯。
上述危害進一步揭示了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的天然“血緣”關系,一方面,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機制是資本市場體系的基本構成要素和細胞,沒有科學合理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投資者不會將資本的經營管理權讓渡給經營管理者,現代資本市場也就失去存在的前提而無法形成;另一方面,規范的資本市場為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提供外部環境和條件,為投資者讓渡資本經營管理權提供規范與安全的場所,投資者利用并通過資本市場行使其對經營管理者的最終表決權,進而促使公司治理結構得以正常運行與鞏固。
因此,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股權分置問題的逐步解決,原有市場同股不同權缺陷的改進,中國證券市場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雖然,目前市場還較多關注于一些短期因素,如經濟周期影響、利潤指標下滑以及對價水平的高低相應決定的市場價值的高低等,但是,從成熟證券市場發展經驗看,后股權分置時代下公司治理的改善將會是推動下一步市場上揚的重要動力之一。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全流通的市場環境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改進成本與交易成本,從而使投資者愿意為其支付更高的溢價,從而推動證券市場的新發展。
當然,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不能立刻消除市場頑疾,有些方面可能會比股改以前風險更大,如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將增加,并且全流通后,中國股市依然會存在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矛盾、上市公司業績不高的矛盾及監管效率的矛盾等,同時,股權分置解決之后,還可能帶來其他一些新問題,例如,全流通的市場上,控制權的爭奪會更為激烈,大股東可能會用更少的資金享有更大的支配力等。因此,公司治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只要有現代股份制企業結構,公司治理問題就要永遠討論下去。
目前,公司治理改革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焦點問題,作為在全球市場上的一種競爭優勢,作為可持續增長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對于保證市場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通過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資產質量將成為證券市場的必然選擇。
股權分置改革解決的是非流通股的流通性問題,對公司治理只是通過股權的流通性而間接發揮作用。全流通后,大股東的利益與股價的漲跌有直接聯系,這對改善公司治理的效率具有積極的作用,但也并沒有解決所有問題。股權分置時代存在的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行為在全流通后會繼續存在。因此,應采取必要的措施規范控股股東的行為。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筆者建議:建立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制度及程序;建立控股股東行為合理性評價體系;規范關聯交易,提高上市公司的獨立性。
大量事實證明,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而公司治理框架又直接影響著信息披露的要求、內容和質量。一個強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對公司進行監督的典型特征,是股東具有行使表決權能力的關鍵。中國股票市場實現全流通后,相比股權分置時代,無論是控股的大股東或中小股東,都將越來越倚重于股票市場的公開信息進行有關的投資決策。股東和潛在投資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夠詳細的信息,從而使他們能對經理層是否稱職做出評價,并對股票的價值評估、持有和表決做出有根據的決策。
一般而言,信息披露受到內部和外部兩種制度制約。外部制度就是國家和有關機構對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種規定,世界各國這方面的法律很多,如《公司法》、《證券、證券交易法》等通常都有該方面的規定。內部制度是公司治理對信息披露的各種制度要求,這些要求在信息披露的內容、時間、詳細程度等各方面可能與信息披露的外部制度一致,也可能不完全一致。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
但無論如何,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邊界,通常外部邊界由信息披露的外部制度即法律法規來決定;內部邊界則由公司框架來決定。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梢钥吹?,在許多國家,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僅限于法律法規地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信息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因此,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具有內外兩種制度約束及動力。
參考文獻:
[1]秦鳳華.后股權分置時代的中國資本市場[J].中國投資.2006,(3)。
[2]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R].2005,(12).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