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4 13:31: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教育科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應該說,教育科學從其產生、發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體系,以理論形態體現的教育科學成 果是豐富的。但是,教育實踐的經驗性、非科學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教育理論的貧乏。這一二律背 反現象的存在,固然與教育理論發展相對滯后于實踐這一特點密切相關,但現有理論不能有效地指導教育實 踐則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且,現有理論指導的不力在實踐面前被加倍地放大,從而加劇了解決 的緊迫感。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存在與關于教育科學指導實踐的特點、過程、規律等研究的薄弱不無關系 。因此,我們將在對教育科學功能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其實現過程進行一番闡釋。
“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 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薄?〕所以, 我們對于教育科學功能內容的探討將限定在“現代” 這一時空范疇內。
現代教育科學的功能,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來劃分。按功能表現的特性,可分為直接功能與間接功能( 如對于教育實踐、社會發展的功能分屬直接的和間接的);按功能對于指向對象的意義,可分為積極功能( 正功能)與消極功能(負功能);按功能的表現形態,又可分為潛功能與顯功能等。在此,我們依據功能指 向對象的不同特點,將它分為: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功能與對教育科學自身的調節功能。
(一)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功能。教育實踐至少包括實踐客體、主體、工具三種基本要素,教育科學對教 育實踐的指導實際上是通過對其要素的影響而實現的。據此,指導功能又可細分為以下各分功能。
1、反映與解釋功能。這主要相對于教育實踐的客體而言。 教育認識、實踐都是圍繞作為對象的教育存 在而展開的活動。作為教育認識結果集約化體現的教育科學,它首要的任務在于“建立一幅同經驗事實相吻 合的世界圖景”,在于真實地反映客觀的教育存在。解釋與反映總是相聯的。運用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事 實加以說明,以把握其特點、本質,這就是教育解釋,即教育科學解釋功能的表現。教育科學解釋功能具體 體現為根據一定教育理論,為賦予解釋對象以一種可理解的新意義而展開的活動。由于解釋對象的差異,教 育科學的解釋功能主要表現在:(1)對現有教育活動結果的確認;(2)對教育活動過程的定性說明。衡量 教育、教學活動是否成功,應以它對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效果為標準。但僅有這種最終性的評價是不夠的 ,還必須借助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活動的科學依據進行分析,以證明該活動的理論可靠性和實踐可行性。另外 ,教育實踐總是積極、能動地發展的,對于它發展中的探索性與超前特點,如各種教育實驗、教育發展的新 特點,教育科學必須從性質的角度對此加以分析,以判別其合理性,從而導引教育的發展。
2、預測功能。 如果說反映與解釋功能指向的是過去和現實的教育存在,那么預測功能指向的是教育的 未來性存在。當然,“現實”與“未來”具有相對性,預測也可歸結為一種解釋,一種超前性解釋。嚴格地 說,解釋功能指向的是教育的“最近發展”,而預測功能指向的是教育的遠景發展,后者的時限要較前者遠 得多。教育預測是根據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趨勢與要求,在教育的現實發展基礎上, 對其未來發展進行描述與設想,以引導教育能動地發展。由于教育科學是研究教育全貌的,涵蓋著教育的宏 觀、中觀及微觀領域的研究,所以預測功能也相應地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宏觀的教育決策要求對教育整體 的未來趨勢加以把握,而有關分支教育學科如教育未來學、教育預測學、教育政策學等的出現,則使宏觀預 測功能更趨完善。另外,具體教育活動過程中,目標的確立與論證也是預測功能的重要表現領域。
3、觀念改造功能。 教育科學對于教育實踐主體的功能集中地體現在對其教育觀念的改造上。只有教育 主體將有關教育科學知識吸收并內化為觀念之時,教育科學才能真正地指導教育實踐。因為教育科學理論必 須將自身的概念形態與具體的教育實踐結合而形成相應的教育觀念,才可能進入實踐領域。按照韋尼格爾( Weniger.E)的意見, 實踐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論可分為三種不同的層次:(1)教育觀念,(2)用語言表述 的教育規則等,(3)理論家的理論?!?〕其中,只有教育觀念層次的理論,才對教育實踐起著真正的指導 作用,所以應努力促使教育科學理論向觀念層次轉化。實際上,教育科學的主體觀念改造功能基本上是與教 育科學的發展同步的。如前幾年開展的教育思想大討論,既是教育科學理論自我批判的發展過程,又是教育 觀念的一場更新運動。當然這其中還存在著教育工作者的主動學習及教育理論的宣傳問題。
4、工具功能。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 教育工作者必須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工具??茖W的教育理論正是 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廣義地說,教育科學包含的關于教育的原則、規則、技術也就是一種方法論工具。一些 分支教育學科,如教育測量學、教育統計學、教育評價學的工具性更為明顯。它們的存在形態更多的就是可 操作的工具。另外,教育科學理論還可轉化為一些物化的工具,如教具、教學機器等。
(二)對教育科學發展的調節功能。教育科學在發展中對自身建構及發展進行反思、批判與重組,就是 它的自我調節功能。換言之,即教育科學的批判功能。教育科學批判的目的在于使現有教育理論及其結構不 斷完善,以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它是教育科學發展中反省、超越自身的內在本性的體現。教育科學批 判實際上是在教育經驗、教育理論及由分支教育學科建構的整個科學體系三個層次上展開的。教育科學體系 的建構需要經驗的支持,但經驗還不能直接進入體系之中,必須經過理論的抽象與升華,必須經過去粗存精 的批判。反映教育存在的某一側面某一層次的教育理論需要經過相互批判、爭鳴,才能在比較中證明其邏輯 力量。教育史上,各種教育流派(如形式教育派、實質教育派)并存,且相互批評,共同發展,這就是教育 理論的批判。科學家哲學家伊·拉卡托斯認為:“科學史一直是、也應當是一部相互競爭的研究綱領(即理 論,筆者注)的歷史?!薄?〕這里的競爭就包含著批判、 爭鳴之意。由此,一部教育科學史也就是一部教 育理論批判的發展史。教育科學以批判為形式的自我調節還突出地表現在對于學科體系及整個教育科學體系 的改造上。赫爾巴特在心理學基礎上構造第一個教育學體系以來,在教育經驗、教育理論的積累情況下,學 科體系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整個科學體系也從無到有建立起來??傊?,通過教育工作者積極的理性反思, 教育科學以其內在的邏輯力量對自身發展加以調節。
二、現代教育科學功能的實現過程
現代教育科學功能內容的不同決定著它們表現形式及過程的差異。
(一)教育科學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過程。為了使論證更具說服力,我們選取“教育理論”這一概括 程度更高的概念,以替代教育科學。
“人的意識不僅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薄? 〕“反映客觀世界”是對“是什么”的求 索,屬于描述性的,而“創造客觀世界”則涉及“做什么”、“怎樣做”,屬于意向性的。前者是認識范疇 中的“對象性認識”,后者是一種實踐觀念,屬于意圖范疇。人們對教育的意識同樣包括上述兩個基本方面 。教育理論的指導效用的實現也就是上述兩方面的具體化過程。所以,我們可以從教育實踐主體的有關觀念 、能力、精神的角度,來對教育理論的指導過程加以分析。
首先,教育理論向教育實踐主體意圖的轉化過程。教育理論從根本上說是關于教育存在的描述性意識, 它存在的使命規定著它必然向教育實踐再次飛躍。教育理論存在的形態與使命之間的矛盾狀態促使其形態的 轉變,即描述性教育理論向教育實踐主體意圖的轉化。具有一般性、間接性、抽象性的教育理論(主要指描 述性意識)作用于特定的教育活動(如教育決策、教學)時,必然要通過教育工作者形成關于此活動的意圖 。也就是說,教育工作者根據自身的需要與能力,結合教育活動的具體特點,在描述性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 活動的目的、方案、手段等進行觀念的構想、設計,形成教育實踐觀念。這一轉化從理論形態上來看也可以 說是基礎教育理論向應用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措施的轉化?;A教育理論基本上屬于一種描述性理論,它應 該向應用教育理論即意向性教育理論轉化。應用教育理論又可分為基礎的應用教育理論和應用技術。前者指 教育理論的應用原理、規律、方法論等一般性內容,后者指應用的程序、方法、手段等具體內容。試對前蘇 聯著名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育理論轉化過程加以分析,他將這一理論在大量的實驗研究中貫徹, 并獲得了關于執行的一般原則、特點等方法論意義的內容,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程序與技術。通過試驗而促 成的最優化理論在形態上的轉化,使得該理論對前蘇聯的教育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其次,教育理論向教育實踐主體能力的轉化過程。的主體能力觀告訴我們,主體能力包括人 體本身的自然力、為主體掌握再進入主體活動領域的知識、對主體活動起作用的情感與意志等要素。教育理 論對于上述三方面要素都有巨大的影響。教育理論與其它學科知識(如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相結合,可產 生具有延伸或拓展“人本身自然力”的工具,如教具、電化教學工具、程序教學機器等。另外,教育理論在 應用過程中,可通過自身形態的變更而形成“知識性”力量,從而客觀地增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所以作為 完整的教育系統運行主體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動態地掌握教育理論,而且要在此基礎上轉化為能力,從而能 動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產生最佳的功能效應。
最后,教育理論向教育實踐主體精神的轉化過程。教育理論不僅僅提供教育原則、技術的指導,還內化 為一種精神性因素。每一種教育理論的存在與運用,都會與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動機、情感、行為意向等融 合在一起,融合之中就包含著教育理論向心理因素的轉化,諸如形成教育信念等。前蘇聯教育界流行的“合 作教育學”就是這一轉化的典型。以人道主義為核心的合作教育學思想,它重視、關心師生之間的人際交流 ,提倡師生的平等、民主,加上它又是教師經驗的高度概括,所以具有廣泛的滲透力。而這種滲透、影響則 與這一思想本身具有的精神力量(符合人類需要、天性)不無關系。
(二)教育科學理論對自我發展的調節過程。教育科學不僅直接指導教育實踐,而且為了更好地指導實 踐而指向自身發展的調節。教育科學自我調節的目標有二:
一是自我適應。前已述及,一般地教育科學的發展相對于教育實踐來說,具有滯后性。然而,教育科學 的發展也存在著變滯后為超前、自覺調整與教育實踐關系的內在特性,這就是教育科學在環境變化中的自我 適應。這種適應是通過對現實教育實踐的積極參與、提煉,以獲得自身發展的現實基礎與未來條件來實現的 。
二是自我穩定。教育科學要完成指導教育實踐的歷史使命,首先必須保持自身演化過程的相對獨立,保 持理論形態及其體系相對穩定,據此,教育科學展開以自我批判為起點的調節活動。教育科學的發展固然需 要經驗要素、理論要素、邏輯要素的支持,但是這些要素又必須經過論證、爭鳴、批判等形式,才能被納入 到發展了的教育科學之中。教育科學只有通過對課題研究反思、學科體系的審視,才有可能在多層次上對課 題選擇與研究方向、分支學科發展的規劃、教育科學整體的發展戰略與布局等作出導向,以便適應在雙重軌 道上不斷發展。
教育科學的自我調節功能在表現形式上是豐富多彩的。從范圍上看,有局部的自我調節(研究課題、研 究重點、學科發展)、整體的自我調節(發展的整體規劃);從內容上看,有研究方法、層次、視角等方面 的調節。不管哪種調節,都是通過教育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活動來實現的。他們不斷將教育實踐的需求、教育 科學理論及其體系的分化、重組等情況反饋到研究工作之中,以調控教育科學的發展。而且教育科學的發展 也應接受其自身內在邏輯特性的影響。教育科學理論在客觀反映教育存在的同時,也將存在于它們之中的組 織因子提前并貯存于理論之中,從而形成并提高教育科學發展的自組織性。自組織性的存在也使得教育科學 能在暫時的外部指令之下,自我定向再對發展加以調控。所以,教育科學的自我調節實質上是教育工作者積 極參與之下的自組織活動過程,只不過自組織性的作用被掩蓋著,因而不易為人所認識。在多年來開展的教 育本質討論中,教育科學的自我調節作用就表現得非常明顯。社會及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為討論提供了契機 及條件,教育科學內在力量體現出的概念深化的邏輯推動著討論的深入。人們從對“上層建筑說”的非難開 始,提出“生產力說”、“特殊活動說”等觀點。觀點交鋒之中,人們發現自己走進了迷宮:未能全面、根 本地理解“本質”,爭論的基點也不同。于是,在對討論的反思之后,研究由“一哄而上”轉入冷靜思考, 并由此沿著正確的方向深化下去。在這里,對研究的反思既是研究者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又是研究本身自組 織性的反映。
教育科學功能的實現過程是與具體教育認識、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特殊性,決定著 教育科學功能實現的具體特點的不同與過程的差異。如教育決策與教學過程中理論的指導又有著許多細微的 差別(包括中介環節、程序、方式),需要更為深入地研究。
注:
〔1〕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465頁。
〔2〕J·D貝爾納著,鐘啟泉譯:《現代教育學基礎》,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頁。
教育科學研究本身就是研究人的學習行為和教學方式的科學??梢哉f,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決定著該國的教育科學研究水平,教育科學研究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國與國之間教育科學研究的差距在一個側面體現了教育的差距和研究的差距?,F階段,我們國家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從而增強國家和民族在各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必須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教育科學研究也是如此。
1.1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發展變革的需要
教育的優先發展需要有先行的教育科學研究作保障。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變革的先導,是教育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它一方面通過解放思想、理論創新變革教育生產關系,從而推動教育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滲入教育生產力要素,從而提高教育生產和管理水平。只有通過教育科學研究才能準確認識當前我國教育現狀,推進教育改革并預測改革結果。因此教育科學研究作為先決條件越來越成為推動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變革力量。在教育實踐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科學研究是實現科學教育的先導。
1.2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教育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經濟社會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化要求不斷提高,而學習、研究和創新能力則是教育專業化的標志。就目前看來,教育的專業化最少包括教師的專業化和教育管理的專業化。教師的專業化是指教師個體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以及教師群體為取得職業專業地位而努力的過程,既是職業資格的認定,也是持續學習、不斷追求的自覺行為。教育科學研究是教師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方式,在教師個人發展中起到極大的作用。教師作為職業要想提升到專業化的水平,就必須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研究。教師職業化要求教師必須研究教育問題,通過研究進行知識更新和學習越來越成為培養專家型教師的主要途徑。而立足崗位的行動研究則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自身的發展,有關教育的決策問題越來越重要和復雜,科學決策和規范管理是現代教育管理的本質需要,要求教育管理向專業化發展。一方面,科學的教育決策要依靠專門化的調查研究;另一方面,管理者也需要加強學習,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立足實際、面向決策的教育科學研究,成為支撐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決策的科學基礎,成為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實現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手段。
1.3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
質量問題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線,也是教育發展永恒的主題。沒有質量作保障和檢驗標準就談不上教育的發展和進步。在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面對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改進教育行為和引導社會輿論的重任,教育科學研究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建立與現代教育制度相適應的教育科學研究制度,建立多元開放的教育科學研究體制,解決教育領域的宏觀和微觀問題,是實現管理科學、培養專業化優秀教師的現實需求和緊迫任務。
2教育科學研究要遵守科學研究準則
科學研究是運用系統和實證的方法探索知識的活動和過程,具有調查思考、去偽存真、反復提煉、不斷深化的特征??茖W有共同的準則,第一是規律性,第二是普遍性,第三是可驗證性,第四是有利用價值。教育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科學研究的共同規律才能得到可靠的結論,起到指導教育實踐的作用。
2.1教育科學研究服從科學研究的規范和要求
教育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教育現象,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要符合科學研究的基本規范,就要研究真問題,就要以事實材料為基礎,通過各種科學研究方法進行邏輯分析和推導得出結論,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及運動變化的規律。作為科學研究的一類,教育科學研究要求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計劃的推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既然是社會實踐活動就需要做出理論說明和邏輯驗證;需要科學假設和如實陳述研究問題;需要有科學的研究設計,準確的系統觀察設計和可靠的資料數據收集;需要科學和適用的研究方法;還需要依靠科學的邏輯性獲得并呈現出可靠的研究結果。
2.2教育科學研究遵循社會科學研究規范
教育科學研究與其它社會科學研究一樣,具有不宜觀察、因素復雜、普適性差、誤差較大等特點,這是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的,無損于教育科學研究的價值。因此,研究者遵循社會科學研究規范。1)科學性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本質屬性。開展教育科學研究首先應當正確認識研究課題的屬性和研究目的,針對問題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其次,在研究過程中要采取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研究者要處在中立的立場上,還原事物和現象的本來面貌,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結果呈現上要如實表述,不能單純追求標新立異。2)創新性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特點。教育科學研究普適性差的特征決定了研究中需要創新,沒有創新的觀點和創新的手段不可能應對紛繁復雜的教育問題。3)實用性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目的,教育科學研究是針對教育問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其研究結果要應用于教育實踐、指導實踐,切實做到研以致用。
3教育科學研究的特點
教育科學研究是一門復雜的科學,它在研究對象、研究主體、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1教育科學研究具有實踐性
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教育科學研究因此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教育科學研究與教育決策、教育實踐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共同構成完成的教育體系。從教育的發展形態看,教育活動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自發到自為的過程,教育機構越來越專門化。現代教育發展成為制度、活動、內容和成果的復合體,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使任何人和組織都難憑傳統經驗和生活常識從容應對,必須依靠專門化的教育科學研究和專業人士。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教育決策者、實踐者對教育多樣化需求的增長,教育工作成為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廣泛而持久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源泉,從微觀的教學活動到宏觀的戰略管理都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科學研究服務的對象,同時也是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不再是少數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專利,而成為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務。
3.2教育科學研究對象具有人化特征和復雜性
教育科學研究是研究教育行為中施教者和受教者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人既是研究的主體也是研究的客體,既是研究的方法手段也是研究的目的和服務對象,因此,教育科學研究具有明顯的人化特征。教育現象充滿復雜性,這就意味者不同的要素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因此,教育科學研究存在明顯的復雜性,許多研究項目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區的合作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4結論
一、管理信息化需要突出科研服務人本化
管理的本質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和調整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對人的智能與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開發和利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根本對象是作為信息發生主體和接受客體的人。人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決定性因素,所有的信息活動和管理行為都是緊緊圍繞著“人”這個核心因素組織和展開的。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所在、質量所在。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必須摒棄只重視管信息、管技術的傳統管理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本性原則,即在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要把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提高人的生命價值放在首位,向管理要動力、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質量。教育科研的動力實質是廣大科研工作者產生“需要”的內驅力;教育科研管理的實質是通過適當的方式和方法,激發和發展這種內驅力,作為教育科研的原動力?!靶枰笔侨藢σ欢陀^事物需求的表現,它是激勵人們產生和保持積極行為的動因。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必須正確把握各個層次科研群體的個人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的關系,引導他們把個人利益與工作效益、近期目標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努力改善科研工作環境和個人生活條件,使他們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勞有所得、功有所獎。通過科學評價和有效激勵,營造一種識才、惜才、用才、護才、育才的教育科研管理動力生成機制和人才成長環境。
二、管理信息化需要追求資源共享最大化
現代教育科研的信息資源意識,強調科研管理信息資源的共建與共享,突出教育科學化信息的對稱性;強調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突出教育科研信息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傳統管理不僅隱性資源被忽視,而且顯性資源利用率低下,甚至許多資源被擱置,如顯性的網絡資源只用于網絡通訊而網絡管理往往被忽略。網站和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區別是明顯的。網站的主要功能是信息與通訊,而“管理系統”是專業的虛擬管理工作平臺,能代替人做許多管理工作。隱性資源的利用也是一樣,如因信息不對稱,許多人不了解課題管理的政策和指南等信息,失去了課題申請機會,使一些良好的課題資源流失。毫無疑問,實現資源共享最大化,是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主體建構的空間基礎。實現教育科研信息資源共享,首先要考慮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效率最大化,其次考慮如何實現與信息技術無縫銜接。一般說來,傳統的管理工作不用過于考慮管理者與信息技術設備的嚴密銜接,而信息化管理則必須考慮人與機的關系,并且在工作設計上實現人機融和。同時,人的信息意識和能力要能夠充分地利用這些設備和設施轉化為管理行為。傳統的科研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按照手工操作設計的,工作程序多,工作內容繁雜。例如課題管理,傳統管理方式建立檔案程序大致是:制表、登記、編號、入檔,開始評審以及評審之后必須保持材料不亂。而信息化管理的上述程序,完全被“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軟件代替,我們只需要在申報時給申報人一個編號,其他所有工作都會在計算機中自動生成,并進入電子檔案庫。但是如何使用個人編號能夠準確無誤地在計算機中生成個人檔案,則需要按照程序要求,準確無誤地個人編號,并對申報表作細致說明,要求申報人準確無誤地加以填寫。所以各級管理者必須不斷增強自己的信息意識,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熟練、準確和快捷地利用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人機對話,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教育科研管理。
三、管理信息化需要注重組織指導多元化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作為一種業務性和學術性較強的現代管理形態,其管理職能的體現完全有別于純粹的行政管理,業務指導為主的職能內容在科研管理成分中占有重要比重。從職能兼容和轉換的意義上講,指導也是一種管理。因此,信息化的指導性管理必然成為現代教育科研管理方式的行為主導或主流。從教育科研的發端看,教育科研管理的內容是從規劃開始的。教育科學規劃本身就是一種高端的組織和引領,一定階段的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導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此展開的。規劃是為了把握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重點、研究的范圍、研究的內容等的科學合理和有效;科研業務管理和指導是為了使研究講程序、講效率、講質量而更加有效。建立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臺,就是要圍繞著科學合理的教育科學規劃,高效務實地實施對教育科研業務的全程管理,以及有效有用的科學指導。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組織和指導方式上要多方并舉。第一需要利用網絡管理實現組織指導的扁平式桌面化,即改變傳統層級的“樹型”管理范式,實現層級管理與直接管理結合,促進現場指導與遠程指導相結合。教育科研項目通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統”中各級教育科研部門的專用空間層層點擊申報,各級教科研管理和指導機構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對申報項目即時指導反饋。不同層面申報項目的評審信息在傳遞時間上幾乎同步,其文件處理效率和業務指導效能將成倍提高。第二是組織機構建設虛擬化。如成立網上專家評審團隊等網絡虛擬組織,建庫管理,在實際操作時根據需要隨機選擇,管理調用十分便利。第三是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組織機構協作化。如基礎教育研究部門、協作研究組織以及相應的學術團體等,均可跨界組成不同指導職能的臨時性工作小組,通過網絡視頻等方式,遠程協助科研管理部門做一些科研業務指導性的工作,甚至協助科研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工作等等。多元化的教育科研組織指導,使教育科研通過研究層次的分化,促進了科研隊伍和規模的擴大,為基礎教育科研的普及與提高創造了理想的環境和廣闊的背景。
四、管理信息化需要推行網絡培訓菜單化
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培訓納入教育科研宏觀管理范疇,這是教育科研管理服務理念的重大轉變。這不單純是因為信息化管理專業性和技術性特別突出,需要特定的培訓來滿足管理技能要求的原因,同時更是因為形式上非信息化的因素,如科研政策規劃、管理規定、程序規范、資源體系、硬件標準、信息規格和成本測算等等,需要通過連續多層次培訓來預防和解決人員更替、業務更新給信息化管理所帶來的觀念不適、操作不力等實際問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僅需要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能性管理人才,而且各個管理層面上更需要既懂科研、又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即使是一般的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以至廣大從事科研活動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同樣需要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條件下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知識。在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體建構中,通過網絡培訓,普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提高科研人員的自我管理素質,自然成為相對成本較低但卻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工作。根據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目標要求,在對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分析整合的基礎上,可以設定出若干內容模塊進而構成選項菜單,以便不同管理層次和職能的委培和受訓者因崗定向,各取所需,同時也更加利于他們回到管理崗位上學有所用,各盡所能。
一般情況下,培訓菜單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性內容、人力組織性內容、資源環境性內容三大板塊。信息技術性內容面對的是實現信息化管理的技術性設備和設施系統。它是以開放的教育科研網和封閉的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以信息資源數據庫和計算機軟件系統為載體,構成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和設備體系。人力組織性內容涉及的是教育科研的相關機構和人力資源以及它們的管理職能,這是管理培訓的本質性內容。它決定著系統的管理與發展水平,影響著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系統功能的源點,也是信息化的重點。組織性內容決定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管理性質,也就決定了它在管理平臺中的核心地位。資源環境性內容關系的是信息化管理的對象和條件,作為技術性平臺存在的廣泛基礎,它通過代替人或者延伸人的能力,把教育科研管理的泛化信息轉變成有管理價值的目標資源,以達到環境共建、資源共享的目的。信息化平臺是圍繞著教育科研管理總體目標設計開發的,科研、培訓和管理,三者關聯互動,并且在管理的統合下整體運行。所以,資源也好,環境也好,不管是虛擬開發,還是實際運載,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體框架下,都要高度體現科學管理的內涵,都要充分體現質量管理的主旨。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把有關教育科研的管理要素按照一定的關系和目的組合起來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是一個多因素、多變量、多層次整合的動態有序的功能系統。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統中的每一個基本要素和工作內容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統之內建立聯系,又與其它系統發生各種形式的密切聯系,而且系統本身也是外部更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系統的要素結構,即要素的排列組合方式和關系狀態,決定系統的功能水平。為了達到優化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必須樹立系統的觀念和整體思想,對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過程中的各種要素和關系,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和整體調節,確切把握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目的性、整體性和層次性特征,環環相扣,層層負責,步步改進,以使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統產生最佳的整合效應和最大的整體效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直接為教育科研實踐服務的。從傳統的教育科研管理到實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理念的轉變,也是教育科研管理技能和效能的提升。在此過程中,教育科研管理體系中的各方面因素都有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特別是教育科研管理隊伍和指導力量的合二為一,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條件下,顯得尤為重要。整體規劃和具體管理的落實到位、科研指導和培訓服務的積極跟進,都要求管理者、指導者、研究者等所有人力資源,與教育科研的設備、網絡、技術等所有物力資源全面整合,實現整體功能優化和系統資源優質,用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科研機構和基礎學校實施信息化科研管理和長遠發展的總體需求。
【關鍵詞】 學校管理 校長素養 教育科研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特別是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強烈沖擊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人們不再為物質生活過多的奔波勞碌,而是強烈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情感上的愉悅,一句話,人們的思維層面已從物性上升到理性,形成了一種潛在的人文素質。有位教師專家說過:成功校長管理學校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校長管理學校的能力的大小。成功校長駕馭一所學校,其目標應使學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造就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培養出合格的學生,達到學校預期發展的目標。如果一個校長能“知彼知己”、“察古知今”,便能“百戰不殆”、“鑒往知來”。校長是學校的中心,是全校師生的垂范,綜合素質強的校長能使學生產生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當今社會不需“教書匠”,而需要學者型的教師,需要教師的科研能力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學校的品位,而校長的科研能力是調動教師科研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筆者認為,科研能力是校長管理學校的必要條件。
教育的改革與深化,要求校長必須成為教育科學研究的帶頭人,校長必須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養,使自己逐步成為科研型校長,這不僅對校長順利開展教育科學研究話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管理學校的必要條件之一。
1.校長具備教育科研素養的重要性
校長的教育科研素養,即校長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時在道德、理論、能力等方面所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校長的教育科研素養,是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并不斷得到提高的,不同的校長具有不同的個性差別,但都離不開科學的教育理論的學習,離不開教育教學及管理實踐,離不開教學研究,校長勤勵刻苦,篤志辦學,將管理與教研有機結合起來,無形中就提高了教研素養??梢?,教育科研素養是校長成熟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有人說: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一句話,校長的素質就是學校的晴雨表。
2.校長教育科研素養的特征
2.1 內隱性。一般情況下,人的素養是以“內隱”的形態存在于人類個體的潛在能量之中,校長的教育科研素養實際上就是校長進行教育科研的一種潛在能力。一個人的素養高低,常常有意無意不自覺的外顯,不可能“隱而不露”,更不可能“緊鎖深宮”,總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顯示出來,實現由潛在向現實的轉化,年長月久,便形成個性特色――即校長特質。
2.2 穩定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個性一旦形成,則具有相對穩定性。校長的教育科研素養是在長期的理論學習、教育教學管理實踐及教育科學研究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不斷內化的結果。因此,教育科研素養一徑形成,就不會輕易喪失,而在持久的教育教學特別是在教育科研實踐中不斷得到強化和提高,從而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教育科研素養的穩定性是發展性的基礎,教育科研素養逐步發展與提高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的過程,唯有積累,才備能源,方能發展,穩定性與發展性,在校長的教育教學、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中得到了有機的統一。
2.3 實踐性。實踐是人類有目的地認識社會,改造現實,探索世界的社會活動,教育科研是以教育對象為研究對象,以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為基礎進行的探知活動,屬于探索現實世界未知領域的客觀實踐。離開了教育科學研究實踐,校長的教育科研素養,不但難以形成、發展和提高,而且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校長教育科研的實踐是校長教育科研素養的源泉和生命力。
2.4 創新性。《面向2l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精神”。因此,我們要把培養高素質人才,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擺到突出位置。面對新世紀的要求,校長在教育科研上要帶頭進行創新實踐,明確育人目標,擺正教育理念.有具體的教風、學風要求,辦出自己的特色,積極營造歡樂、和諧、寬松的教研環境,帶頭探索創新,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教育改革,協助教師排除教育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障礙,培養一支科研型的教師隊伍,以適應新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梢?,校長的教育科研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學校教研工作的指南針。
3.校長教育科研素養的具體表現
3.1 教育科研理論素養。校長要加強理論學習,包括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育管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學、教育經驗學、教育文化學等,提高理論素養,便于指導工作實踐。此外,還要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對教育科研的對象、過程、方法乃至成果,要有特定的研究規范和要求,保證教育科研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3.2 教育科研能力素養。有人說,領導的眼睛既是“放大鏡”,又是“顯微鏡”,有些東西應該“視而不見”,有些工作應該“明察秋毫”。校長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對學校教學工作中的每一個課題要有預見性,超前發現,方能規范管理。校長要有組織科研能力,有目的地配備教師和培養骨干,造就一支“英勇善戰”的科研隊伍。校長要有信息處理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識別、分類、編碼,并及時評估,作出決策。校長要有開拓創新能力,努力做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努力探索新領域,探索新模式。校長要有文字表達能力,將潛心研究的新認識、新思想、新辦法等訴諸文字,寫成教研報告或科研論文,更好地指導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關鍵詞]教育理念 教育創新 問題探索 經驗總結 共同發展
一、現代科學技術設備的應用
自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這一新科學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無論是應用于生產方面,還是其他方面,它所提供的信息以及處理信息,面對危機處理的應變都是我們不禁感嘆,它的發展將會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種深刻影響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多媒體技術將會改變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最終導致整個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甚至教育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在進行教師授課的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了現代科學教育設備的先進性與前瞻性,靈敏性與廣泛性,達到了教師講課與教學設施的完美結合,不僅在課堂上能夠充分的利用時間,提高效率,而且也在進一步的帶動了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從而改變了以往學生們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而在這種交互式學習的氛圍中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獲得有效的認知,而對于這種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也真正突出了學生自我認知的主體作用。
二、突出教育思想的先進性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育技術的運用目的在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同時也是創造了更多的更好的可參與者的學習環境,是學生在好的環境下盡可能的學到的更多,能受益終身的知識,然而,我們無可否認的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給教師教學方面帶來的眾多好處,但是,我們應該正視的是配合以計算機技術的教學中,還存在這這類的而問題,教師仍然是授課的主體,而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而現今我們所倡導的是先進的教育思想,旨在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不是強調教師是如何的授課是學生理解獲得知識,而是通過現代教育教學的新設備以及其他的輔助的工具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可以隨心所欲的討論,交流。使他們有一個認知的過程,使學生作為獲得知識的主體學得更加深刻,更加受益匪淺的知識。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突破原有的授課思想,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
三、拓展新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的是教師,強調的是教師授課的,經驗與技巧,而現今,為使學生有更好的空間發展平臺,我們倡導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新性以及自主性,來充分展現學生的自我發揮能力,從而全面鍛煉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的堅韌性等創新人格方面得到了不斷的完善。與此同時,我們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有利于教師從原來的單純的授課發展成為學者型,研究型等方面專業性的人才,從而達到了學生與教師雙方面的共同發展?!皢栴},探索與創新”的教學模式使這三者方面的有機結合給我們教育工作帶來了不菲的進步,學生的綜和能力得以提高,全面的能力素質得以完善,教師的授課方式,課堂氣氛都有了更進一步的完善,從而在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進步。我們充分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入教學改革,一次又一次親臨課堂,討論、分析、總結與提高,把教育教學中我展現出來的問題,以及所要面對的問題進行細致的講解與歸納,對教育改革中所要克服的問題尤為注重,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于教育科學發展的新道路,對于學生還有教師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目的在于是教師與學生能夠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更在于推動現代教育事業書寫新的篇章。因此,我們提倡在教學的過程中:
1 重視“雙基”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要打好基本功。
2 在教學過程中主張要采取啟發式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
3 在課堂上注重知識的反饋環節,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重視復習,主張“溫故而知新”。
4 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刂普n堂節奏,重視學生思考與參與。
四、小結
無論是多媒體等現代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是教師能力的提高,我們的目的旨在培育出具有全面綜合素質能力的學生,使學生成為現代教育理念的中心,充分展現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也要較好的組織好學生,一方面,不能使課堂的氣氛過于拘謹和生硬,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的帶動學生,啟發學生有效地思考,更加具有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來帶動課堂的氣氛,形成教師與學生雙重結合,使得到有利的配合,充分展現出課堂上的完美一面。推進教育科學現代化,完善教育體制體系,一直是教學中的首要目標。并在這一目標的帶領下,我們要在教師的隊伍中,逐漸培養他們的視野開闊性,使之教師也擁有一種新的視野,新的視覺,新的眼光,以這種新的觀點來展現師資隊伍的強大,進而以這種新的力量來感染與帶動學生,是學生在無形中也受到影響,進而更具有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動力。使之為我們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的曙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
縱觀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兒教育科學化發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從研究兒童開始,研究兒童是如何發展的,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是什么,兒童的行為特點是怎樣的,這是陳鶴琴幼兒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內容。正是這些研究,加上西方兒童發展理論的影響,形成了陳鶴琴基本的兒童觀。陳鶴琴兒童觀的本質內容是要科學認識兒童,順應兒童的天性,給予兒童活動的機會和條件,給予兒童適宜的指導和幫助,并且要熱愛兒童。他認為兒童是在實踐中學習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當然越多。所以我們要使小孩子與環境有充分的接觸。”(1924)他認為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所以他指出“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多給幼兒感性的知識,創造各種環境和條件,多讓兒童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多觀察,多活動,擴大他們的眼界”。(1979)陳鶴琴明確提出游戲對兒童發展有重要意義,他指出:“游戲也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兒童的生活可以說就是游戲?!薄懊x上雖說是游戲,但所學確是很好的學問,很好的東西。”(1927)他也主張關注兒童的個性,關注兒童之間的發展差異。他指出:“兒童的個性不同,我們不能強之以同”。(1924)他主張理解兒童、尊重兒童,要與兒童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幼稚園教師應當作兒童的朋友,同游同樂地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站在這個立場上,陳鶴琴對無視兒童的舊教育展開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揭示了舊教育損害兒童天性、剝奪兒童權利和讓兒童陷入呆板機械學習狀態的現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陳鶴琴開展了以“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幼兒教育研究。他采用行動研究法,利用教育現場展開研究。1923年,他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實驗幼兒園――南京鼓樓實驗幼稚園,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由高等院校(當年的東南大學教育科)創辦的幼兒教育實驗研究基地,開創了我國高等院校理論聯系實際,利用實驗研究基地開展科學研究的先河。陳鶴琴認為科學的幼兒教育必須經過試驗,才能確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兒教育“必須經過比較普遍的、比較長久的試驗”。(1927)我們認為,這正是陳鶴琴教育思想及其實踐同舊教育的分水嶺。正是通過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指導下的實踐,以及在實踐過程中的發現和反思,幼兒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科學軌道。陳鶴琴將幼兒園課程,幼兒園環境和設備,幼兒故事、音樂、圖畫、玩具、習慣等內容納入自己研究的視野,并逐一加以研究,形成科學的認識。陳鶴琴對幼兒教育領域中諸多內容的研究是細致深入的,也是充滿感情的,他的每一項研究都讓人感動,這樣一個廣聞博識、樂學樂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實在令人敬佩。
陳鶴琴之所以是科學的幼兒教育的積極推動者,是因為他的研究是立足國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這也是陳鶴琴教育思想科學性的重要標志。作為留美學者,他反對簡單移植“美國式”教育,他認為應該借鑒西方優秀的教育思想和內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陳鶴琴對福祿貝爾、蒙臺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兒教育家的思想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們的優勢,也指出他們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導人們不要盲從。陳鶴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誡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為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從者無數。陳鶴琴認為,研究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關注國情,只有結合國情,才能產生科學而有效的教育。陳鶴琴指出:“外國有許多經驗,也有許多好的經驗,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實踐來檢驗哪些是成功的、切實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適應中國的特點?!?1979)
陳鶴琴晚年一直呼吁要開展幼兒教育的科學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觀念,還要研究內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兒園的教育,還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兒童的教育,還要研究特殊兒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為切實開展教育科學之研究,特建議設立兒童教育玩具、教具、設備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廠”。(1980)“教育實驗”是他晚年撰寫文章時經常出現的詞匯,這是對幼兒教育科學化的呼喚,是對幼兒教育質量的呼喚,也是對童年幸福的呼喚!
本刊是《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全文收錄期刊、萬方數據庫全文來源期刊,所發表文章均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數據庫網站全文備查。
為了提升辦刊品位,提高本刊服務質量,特將2014年組稿計劃公布如下,誠請廣大讀者、作者踴躍投稿并提出寶貴意見。
2014年本刊主要欄目設置及刊發內容:
【教育理論】基礎教育理論研究中具有科學性、引領性的優秀論文。
【學術前沿】國內外基礎教育領域中具有一定前瞻性、學術性、綜述性的理論研究成果。
【局長論叢】從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角度,發表教育管理、新課程改革、教師專業化發展、校園文
化、區域性教育均衡發展與特色辦學、內涵發展等論述。
【專家訪談】專家論述新形勢下基礎教育發展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
【教師發展】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研究。
【爭鳴廣角】圍繞基礎教育的某些焦點、熱點問題,展開論辯與爭鳴。
【課題研究】國家、省級立項課題中取得重要成績,并具有較普遍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
【典型實踐】宣傳介紹創新發展學校、有突出辦學特色學校、科研優秀學校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課程與教學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學科教學研究。
【教育科研資訊】國內外基礎教育科研方面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發展訊息。
四封征集:本刊向全國中小學和教育機構公開征集四封宣傳文稿,詳情請咨詢我刊編輯部。
內容包含: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彩?。┖腿舾蓛任陌婷娴慕M合式宣傳。
投稿聯系方式:
地 址: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期刊出版中心
吉林省長春市湖波路65號(郵政編碼:130022)
長春大街1165號(郵政編碼:130041)
電 話:0431-85336138
0431-8533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