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3 14:49: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交通運輸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運管機構和運輸企業的組織機構不建全,資金嚴重不夠
(1)運管機構隨著道路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們發現在大多數運管所里并沒有啟用多數專業技術人才,但是這些企業中甚至大部分年齡、知識老化,這使得工作效率不得提高,質量也不得改進。其二,有許多交通局對運營工作并不重視,這就使得相關運營機構缺乏經費。當地有中心工作時,大量人員將會被調出集中工作。這就往往耽誤了一些例如駕駛員培訓、維修檢測等工作,這些問題一時不易于發現,但日積月累必然會出現安全事故。其三是沒有設立專職的安全監管科室,都是一些業余的兼職人員來進行這一安全管理工作。治標不治本,這必然是存在的另一大隱患。
(2)運輸企業目前市面上的運輸業里普遍存在著一種掛靠經營方式,其本質就是打著企業的幌子實際是以私人承包的方式進行運作的,而這種私人承包往往是由多人集資進行承包,這種私人承包的方式,就使得在安全問題方面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管理,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地投入大量精力放在清掛工作上,這種掛靠式的運作方式由來已久,想要進行徹底清除絕非易事,而在進行清掛工作時,都是由臨時組成的一些非專業人員甚至是無經驗人員進行徹查,這就是目前被稱為所謂的安全管理人員。由此可見,負責安全管理工作的部門放入大量精力聘用一些專業人員才是目前首要之需,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杜絕掛靠現象,從而更加有效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2.管理機制不健全目前,各地方運管所的人力物資均由交通局來統一管理,這就嚴重缺乏了獨立性,而缺乏了專業針對性的這種捆綁式的管理方式必然使得管理起來有一定的疏漏。而往往這些運管所的人員在交通局內必然得不到應有的用途,從而浪費人力資源,無所作為。這樣不統一管理的方式也使得不能夠很好地執行一些安全檢查工作。在執法過程中的一些錯誤行為也難以及時糾正。由此可見,一個完善的獨立的管理機制才是能夠達到更好安全性能的交通道路管理。
二、對道路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的對策
1.改革運營體制
(1)招進專業人才隨著目前市場上車輛的迅速增加,就應當對目前市場上的車輛數量進行及時的調查,這種性質的調查還必須具有階段性,并根據即時調查的數據來確認所需專業管理人才數量,保證進行安全管理工作人員能夠盡己之力從而及時高效的完成各項任務。對于進招這類專業人員時,應當利用統一招考的方式進行嚴格把關,堅決杜絕一切走后門現象,力求將有用之才用到道路安全管理工作中,使得更好發展道路安全管理工作。
(2)明確資金流動去向目前的運管所缺乏統一獨立的管理,可以通過利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內,讓運管所達到全面的財力獨立的管理狀態。真正明確到每一筆資金所用到的去向,并對其作出嚴格記錄。在進行運管費用轉移時,必須明確是用在運管事業的,堅持杜絕挪做它用,并且為了更加有力的發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必須保證到一定數量金額的預留備用,以備不時之需。
(3)獨立管理、統一名稱對全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機構等名稱職能級別等進行統一設置,并且專門獨立設置一個安全監督科室,采取公開獨立招考的方式引進安全科室負責人,絕不能再有其余科室的業余人員來進行兼職方式的管理,有效的避免疲勞工作狀態,提高工作效率,從而使得安全工作能夠更好的進行施行。
2.加強客運企業的安全監管要想根本性的清理掛靠的這種現象,就必須是需要專門的有財力的大老板進行統一收購其他散戶。目前市場上往往是有許多人拼湊起來而構成的,使得一輛客車的背后是由許多人集資,從而得不到統一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了不安定因素,使得不能很好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即使是有些偽裝成大財團來進行承包的,通過發現他的資金來源也多為散戶集資而來,這樣一來他的車輛人依然是別人掛靠于他旗下的,做不到統一安全定期的檢查維修工作,這樣的車輛依舊是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良好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國內的客運行業都是以掛靠的方式進行經營的,既然這是中國國情的長期存在,我們就需要勇于面對現實,幫助相關企業,改善解決他們所不能達到的安全管理方式,對其及時的進行資金救助,改變一直以來都是安全部門在進行一味的強調倡導而不能實際運作的情況,免于安全部門在安全工作方面唱“空城計”的局面。
三、結束語
關鍵詞:信息化;交通運輸業;經營管理;現代化
在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情況下,我國市場經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運用的情況下,企業的管理也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實施可持續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發展,人們的生活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同時也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企業運營管理運用信息化技術有利于提升交通運輸管理的效率,同時也能實現交通運輸企業管理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1信息化在經營管理中運用的必要性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信息技術的發展運用越來越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交通運輸業是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但由于交通運輸企業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人員數量也比較大,交通運輸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許多的不足,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溝通效率比較低,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但隨著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業中的發展運用,使得交通運輸管理向現代化方向發展,避免了交通運輸管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了交通運輸管理的質量[1]。從整體而言,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速度,也讓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要在交通運輸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讓信息化技術能夠廣泛運用于我國各個領域。
2加快交通運輸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分析
2.1加快信息化發展有利于促進交通運輸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發展
目前,我國交通建設速度越來越快,許多地區之間的交通越來越方便,促進了兩地之間的經濟發展,隨著高速公路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如果沒有與之相配套的交通運輸管理措施,將對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為此,在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將其引入交通運輸管理中,信息化的管理能夠提高交通運輸業的管理質量,同時還能促進兩地之間的交通運輸發展,讓其向現代化方向快速發展,并且也能實現交通運輸業的可持續發展[2]。
2.2加快信息化管理能夠改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方式
近年來,交通建設工程項目的數量越來越多,交通暢通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如果在交通建設中沒有實施合理的交通管理,將會導致地區之間的交通運輸出現嚴重混亂,并出現信息的對接失誤,進而造成交通運輸企業環境的惡化[3]。再加上交通運輸企業的競爭越來越大,而有些交通運輸企業依然采用傳統的交通管理措施,嚴重制約了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速度。為此,我國交通運輸管理中運用信息化技術,首先確保交通運輸信息對接的準確性,提供交通運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此外,在交通運輸管理中實施信息化管理,即交通運輸形成網絡化管理,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實現信息交互處理和交換,降低交通運輸管理層次,合理優化管理人員數量,從整體降低交通運輸企業的成本,最終實現交通運輸企業發展的集約化、高效性、低能耗的交通運輸業經營模式。
2.3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夠提高交通運輸業管理的效率和手段
從我國目前交通運輸管理現象來看,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管理形勢日益復雜,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建設發展,我國各地區之間的交通運輸越來越方便,目前正在向鄉村道路建設方向發展,因而越來越多的交通建設項目使交通運輸企業在交通運輸管理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對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交通運輸企業也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能夠提高交通運輸企業消息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準確性,還能對交通運輸企業的統計數據進行監測,并對出現的情況實施預測預警,通過信息化管理,能夠從整體上提高交通運輸企業的交通管理效率。
3交通運輸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具體措施
3.1加強交通運輸企業的信息化人才培養
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更新速度也不斷加快,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為了促使信息技術可持續發展,還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力度,讓信息化技術與信息化人才相結合。在交通運輸企業發展中,信息技術為交通運輸企業的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還要交通運輸企業加強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首先,交通運輸企業要為交通運輸管理員工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選擇優秀的員工,讓他們進入專業的人才培養基地去進修,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4]。其次,交通運輸企業還要提高全體員工的信息化技術能力,交通運輸企業要定期聘請相關專家或學者開講座,為員工講解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提高員工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認識。此外,交通運輸企業還要吸收年輕的員工,聘用具有專業技術的信息化專業人才,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專業素質的信息化人才隊伍。
3.2交通運輸企業要加強管理制度建設
由于交通運輸的運營范圍比較廣,不穩定因素比較多,因而在交通運輸管理中需要有系統的管理制度來嚴格實施管理,讓交通運輸業務在信息化技術的作用下能夠系統的工作。由于交通運輸業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需要較長的時間,因而在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完成后,各個領域的工作需要責任到人,并由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領導小組來全面負責。同時,為了讓交通運輸企業信息化管理能夠有效的實施,需要制定相關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在消息方面也制定相當嚴格的要求,讓工作人員能夠按照相關的要求嚴格實施。當然,除了全面嚴格的管理制度之外,還要有信息化建設相關的硬件設備,主要包括掃描儀、打印機、計算機、傳真機、錄音機、滅火器和溫度計等,為交通運輸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建設提供充分的準備。
3.3實施信息化管理要合理控制經營成本
首先,要確保交通運輸企業信息化技術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在交通運輸企業實施信息化管理期間要對企業的運營成本進行合理的計算,同時還要對運營成本進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交通運輸企業的信息化技術運用的成本比較高,一方面不利于交通運輸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交通運輸企業發展中全面實施信息化建設,對我國交通運輸管理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要對交通運輸企業的運營成本進行合理計算。其次,還要對交通運輸企業的存貨成本實施節約管理。企業物資采購主要是為了保證企業的經營能夠有一定的保障,而儲備物資的質量與采購員的工作態度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交通運輸企業在運營期間要對物資采購的儲備方面進行嚴格管理,確保采購的儲備物資在價格、數量、質量、維護保管等方面有一定的保障。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經營的環境變化比較快,對企業的經營也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交通運輸企業的發展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企業運輸管理中實施信息化技術,促使交通運輸企業管理的現代化。需要交通運輸企業加強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制定相對應的交通運輸管理制度,降低運輸企業的經營成本,進而從整體上推動交通運輸企業實現現代化管理。
作者:郭學敏 單位:河南省鎮平縣交通運輸局
參考文獻:
[1]劉陽.淺論交通運輸管理信息化建設[J].科技經濟導刊,2016(21):40-41.
[2]高玉強.交通運輸企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J].青海交通科技,2015(1):18-19+22.
關鍵詞: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義。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業物流活動中所發生的管理費用方面工作的總稱,具體來說,是指從物流設計到物流運行再到物流結算的整個過程中,對物流成本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監督、控制以及對物流活動結果的評價。物流成本管理的內容具體包括:物流成本預測、物流成本決策、物流成本計劃、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檢查六個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實質是依據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目標和客戶的需求,以成本為手段管理企業物流,最終目標和最基本的研究課題在于利用成本指標控制物流活動,實現物流活動系統合理化,進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務質量,以最具經濟效益的物流活動達到預定的服務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夠有效地把握企業物流成本的內涵和構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規律,科學、高效地組織物流活動,有效控制物流活動中發生的費用支出,從而降低物流總成本,提高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
二、我國物流成本管理現狀分析。
我國對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復雜性以及其極強的關聯性,我國尚未能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出一套適合國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論體系,而對物流成本管理理論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紹國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認識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論的戰略重要性,也未能從企業競爭需求戰略層面的角度出發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隨著現代物流及其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企業“第三利潤源”的物流成本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在答記者問時指出,200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高達89.89萬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為18.1%,而發達國家社會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國高出發達國家將近一倍。這種狀況表明,我國企業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間,因此,加強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勢在必行。
三、我國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國企業在對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可以表述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物流成本賬務單獨核算難度大。
長期以來,我國尚沒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計算標準,物流成本核算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對物流成本的計算和控制,每個企業都是分散進行的,他們都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來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了國家標準《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該標準明確了物流成本的構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構成的復雜性以及其核算的實際操作難度大,目前我國真正全面貫徹落實2006年新頒布的物流國家標準對物流成本單獨分類核算記賬的企業為數不多,大多數制造企業仍沒有在財務會計報表中單獨設立物流成本項目,而是將企業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費用一欄中,因此,企業仍無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構成,也較難對企業物流活動發生的全部費用做出確切、全算與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經濟黑大陸”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難度。
同時,在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等其他會計制度中沒有專門的物流費用項日,或是有的幾個項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費用。一方面,物流活動在企業會計制度中沒有單獨的項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費用一欄中,費用被歸集為諸如工資、租金、公共設施和折舊等。這種歸集方法存在的問題是無法確認和分配運作的責任。如果將一個企業的報表細分為發生在管理責任領域的費用和發生于組織領域的費用兩部分,以獲得組織與各個單位相關的財務信息,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滿足總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業的損益表,更是沿著組織預算的思路,對費用進行分類和歸集。它無法克服許多與物流績效相結合,而通常又跨組織單位發生的費用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業財務決算表中,物流費核算的是企業向外部運輸業者所支付的運輸費及向倉庫支付的商品保管費等傳統的物流費用。對于企業內與物流中心相關的人員費、設備折舊費、固定資產稅等各種費用則與企業其他經營費用統一計算。據有關資料,先進國家企業的實踐表明:實際發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過外部支付額的5倍以上。
由此可見,僅靠常用的會計方法,難以取得所需的足夠數據來核算物流成本。從現代物流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難以正確把握實際的企業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為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中沒有對物流成本設立單獨的會計科目來進行核算,而是將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各種支出列示于企業的各項費用內,或者僅僅將部分的物流成本隨材料、制造費用等計入產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們往往比較重視運輸費、搬運費等顯性成本,對于物流環節所消耗的資金利息、設備折舊、人員培訓等隱性成本特別是物流活動組織不當所導致的風險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時間成本,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日常采用的標準會計成本法一般沒有將與庫存有關的成本,諸如保險和稅收、租金、存貨占用的資金及建設倉庫所需的資本費用等計算在庫存成本內,導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進國家的實踐證明,對于自營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實際發生的物流成本遠遠高于外部支付額數倍以上。所以,從現代物流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還沒有真正把握實際的物流成本,決策者也很難從現行的會計系統中獲得物流成本數據。
一方面,我國企業對物流的核算,從范圍來看,著重于核算采購環節的物流成本,而忽視其他物流環節;從核算內容看,大部分企業只列物流費用,即支付給企業外部的運輸或倉儲的物流費用,而忽視企業內部物流費用,并將企業內部發生的物流費用與企業的生產費用、銷售費用等混在一起,這使得企業不能從外部準確地把握其實際發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國制造企業之間一般是分散計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個據本企業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來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業之間的物流核算沒有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就無法比較分析企業間物流成本,無法真正體現企業之間的相對物流績效,進而不能對企業之間物流進行統一的管理。
關鍵詞:企業文化;雷同;個性
賈春峰先生曾經多次撰文或發表談話,提出企業文化建設的“五個不能”,其中一個就是“不能雷同化。包括不能克隆、不能復制、不能照搬照套”,一定要符合“三性,自有性、原創性、獨特性”。他所說的“雷同化”主要指文化理念的雷同化。( 引文載《中國企業文化年鑒》2005-2006年卷賈先生的文章《我們究竟需要建設什么樣的企業文化》)我想說,原則是好原則,問題是在實際生活中能不能行得通?我們能不能完全避免雷同?以及這種要求會不會帶來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反作用?以及對于這種雷同我們應當取何樣的態度?
依我之愚見,理念設計的雷同化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同處在一個共同的文化母體中,我們都要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我們的思想觀念基本上是雷同的,又怎能奢望我們的表述不雷同呢?有資料表明,在我國企業文化的理念中,“團結”、“創新”、“改革”、 “開拓”、“進取”、“和諧”等的使用率都超過20%,有的甚至超過40%,這種雷同化不可謂不高,但是,我們要說,難道這些理念不是時代的最強音嗎?難道我們僅僅為了避免雷同而要舍棄它們嗎?這種雷同難道可以被認為不是“文化”嗎?事實上,在同一個命題上,在同一個關系上,比如人與物、人與社會、企業與員工等,如大海般眾多的企業能產生多少不同于人、既有個性又為廣大成員所認可的理念呢?不信,我們讓同一個人面對同一個命題讓他設計兩個以上的理念來看看,能有多少滿足人意?
文化更多的是共性,同屬一個民族,同屬一個國家,你的企業文化能有多大、多少個性和區別?再怎么表達,也脫不了母體,再怎么變化,也離不開民族化。所以,我以為,問題不在“雷同”不“雷同”,而在于“認同”不“認同”,不在“文”而在“化”。事實上,那些有個性化理念的企業卻未必有真正好的有個性的文化,而那些雖是克隆、復制、照搬擬或因襲傳統文化理念但卻把它真正化為全體的信念和行動的企業,卻未必沒有自己的文化。舉例來說,即使沒有自己原創、自有、獨特的理念,只是把中國傳統的價值理念,比如敬、忠、仁、和、誠、信、恕、恥等,結合自己的實際加以詮釋,真正化為全員的行為準則,溶化到員工的血液里,真正化為一種文化,那也不錯,這可是典型的“照搬照套”,是最“雷同化”的了,但我們也不能說這個企業就沒有自己的文化對不?
再比如,“安全生產”的理念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安全文化的建設需要不需要,當然需要,凡是企業是不是都需要“安全生產”的理念,當然需要,你就是再變,也無非是“安全第一”、“安全生產,重于泰山”,諸如此類的意思而已,任怎么表達,誠如沙因所說,也只是“表達的價值”,而真正的文化是深植在人的大腦深處的。僅就安全生產而言,在理念的提煉上就免不了雷同、重復。再比如質量,我看也變不出多少花樣,無非是重視質量,再怎么不同,也不代表你就真正建立了這種文化。所以,我認為,雷同是不可避免的,應是允許的,認同是主要的,是我們所要關注的。有的理念,是與眾不同,但員工不認同,記不住,壓根不往心里去,就是避免了雷同化,又怎么樣?再以我們的政府文化來說,“為人民服務”是統一的理念,可是不是為人民服務,是不是建立起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和文化,那是另一回事。你說,你要使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不雷同化,你又能怎么表達?所以,勁不要使在咬文嚼字上,而是要在“化”字上下功夫,我看國外的企業就沒有像我們這樣在語言表達上下功夫的,他們的理念表達都是樸素無華的,他們的功夫不是下在這些個方面。
王吉鵬先生說:“企業間價值觀沒有表述上的差異,只有實踐上的不同”。這句話我給改一下:價值觀的表述是有差異的,但同一價值觀盡管表述不同,但實質意義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實踐,同樣的價值觀實踐卻有種種不同。
我不反對企業文化理念要有個性,有文采,只是過分拘泥于形式可能會有傷內容,導致形式主義,因為形式畢竟是為內容服務的,企業文化的最大作用不是拿來炫耀的,而是拿來自己用的。孟子早就告誡后人“不以文害辭”,就是說不要因為一個字而損害了全句的意義。如果僅僅為了避免雷同而用一些故作深奧的詞語而增加人們的理解難度,那就以文害辭了,與我們搞企業文化的目的背道而馳了。王吉鵬先生曾舉過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某學者在參加山東某電力公司召開的企業文化研討會上,對該公司現在的企業精神“追求卓越,服務真誠”提出了異見,認為流于俗套,也就是雷同,考慮到山東是文化重地,孔孟之鄉,他建議該公司的企業精神可以從孟子的“無息至誠”衍生開來,謂之曰“追求無息,服務至誠”,我看了之后,真是只有搖頭太息!賈先生不是擔心“雷同化”也會“窒息企業文化的勃勃生機”嗎?我看單是雷同化,不至于“窒息企業文化的勃勃生機”,倒是那種為了追求不雷同,而墮入“煩鎖化、玄虛化、空洞化”、和“雙腳離地”、“新兩張皮” 才“必然窒息企業文化的勃勃生機”。(引言皆為賈先生語)
不能雷同化對于CI設計來說,是正確的,合理的,因為CI是一個形象設計、形象識別系統,對于塑造企業與眾不同的形象來說,要求突出個性,不要雷同,是對的,也是必須的,否則就達不到形象識別的目的,而對于企業文化來說,卻不是這么回事。企業文化不是為了“識別”,也不是為了顯示“個性”。企業文化是為了把理想的精神和行為化為全員的意識形式和生活方式,以形成穩定的、持久的內生動力,以實現企業偉大的目標和愿景,為了這個目的,管它雷同不雷同!
企業文化的理念能夠符合“三性,自有性、原創性、獨特性”,固然很好。問題是,就思想性而言,有多少理念能夠真正符合“自有性、原創性、獨特性”?仔細想想,現代企業文化所提煉出來的理念,無非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傳統文化,二是時代意識,三是管理經驗,包括別人的和自己的經驗,可以說,我們的許多價值理念都是從這三個方面總結、加工、改鑄、提煉出來的,其思想精神絕大多數不是現在才有的,更不是你獨有的,只是往往說詞不同而已。明乎此,即使我們沒有設計出那么些漂亮的理念,不是“原創、自有、獨特”,只用日常語言,同樣可以達到深入人心的作用,發揮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問題還是在“化”不在“文”。以交通運輸理念來說,我們能說“ 與顧客的欲望賽跑”(賈先生舉例)就一定優于“情滿旅途”的企業文化嗎?“情滿旅途”的企業文化就一定優于“全心全意為旅客服務”的企業文化嗎?一位老工程師曾經對我說,我們那時候沒有口號,也沒有理念,更沒有什么企業文化,但上上下下都重視質量,沒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每一個人都很嚴謹,成為一種風氣,現在質量口號、理念一大套,可質量問題仍是層出不窮,你說哪種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