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16:51: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心理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和實踐,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但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總結經驗、提升水平、構建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是至關重要的。2010年,在多年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的基礎上,承擔了省教育廳教改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經過三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與發展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探索并建立了適應大學生特點的“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心理輔導與咨詢、心理測評、心理活動為手段”的立體交叉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系統、全面、有效地開展。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構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學中應著力于“1+5”教學模式,即課堂講授+心理游戲+個案分析+心理測試和心理訓練+課堂討論+結課論文。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心理游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趣味性;通過心理個案分析,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理解,提供切實可行的調節、治療方法;通過心理測試使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在此基礎上,使自我認識從感性步入理性。通過心理訓練,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通過結課論文,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僅靠課堂教學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夠的,要想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將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起來,全方位、多渠道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1.進一步搞好大學生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
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將大學生中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篩查出來,并根據其嚴重程度進行分類,形成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發現、早期干預和有效控制的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通過開展大規模的心理普查,有效地擴大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學生中的影響,同時為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提供了有力支持。建立班級、學院、學校三級預警網絡,保證預警信息的暢通。對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啟用轉介機制,使學生的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的治療。
2.以專業心理網站為平臺,實現面談輔導與網絡咨詢緊密結合
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輔工作,為滿足學生調節心理困惑和自我成長的需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既展示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識,又在第一時間傳遞心理學的最新信息,為咨詢人員和學生之間建立起多項心理交流平臺,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實現面談輔導與網絡咨詢的有機結合,以實時性、靈活性、隱蔽性的方式很好地彌補面談心理咨詢的薄弱和不足,全天候、全方位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3.以團體心理訓練為突破口,實現咨詢和自助緊密結合
團體心理訓練是一種有利于學生心理成長又受學生普遍歡迎的心理教育方式,它能成功實現心理咨詢與心理自助的有機結合。通過團體心理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自我成長和心理自助能力。對于在訓練中暴露出來的、學生又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不僅可以獲得團體成員的支持,還可以得到及時的專業心理輔導和幫助,使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得到及時的疏導和解決,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自我成長和心理自助能力。
4.以心理協會成員和學生骨干為支點,實現專業指導與趣味活動緊密結合
大學生心理協會成員和學生骨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的一股強大力量,他們不僅能在學生中很好地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還是學生心理動態變化的一線“觀察員”,密切關注和及時通報學生中的心理信息,將有利于形成一個上下聯動的有機整體。因此,要定期對各班心理委員和心理協會成員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培訓,使他們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掌握心理咨詢技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積極開展如校園心理劇大賽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寓于活動之中,吸引廣大學生積極關注和熱情參與,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5.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德育工作、教學及日常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各項工作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班主任、兩課教師和黨政工團干部要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確意識,能夠基本掌握有關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方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將學生的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區分開,及時主動地與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合作,給予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學校醫療保健機構與學校心理健康機構相結合,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共青團、學生會和其他學生社團還可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臧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論文關鍵詞]拓展訓練;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
194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上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1990年,WHO在有關文件中對健康的定義又加以補充,認為健康應包括四個方面: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據統計,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比例為23.25%,90年代上升為25%,近幾年有的大學已達到30%。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最新的調查顯示:有16.5%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因此,改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當前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研究在實驗的基礎上,研究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旨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對于落實體育教學改革所提倡的課程理念有著現實的意義和價值。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2008級大學生200名,其中100名大學生(男生53人,女生47人),在體育課上進行拓展訓練,稱為實驗組,100名大學生(男生45人,女生55人),正常上體育課,稱為對照組。實驗前,兩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無明顯差異,體育課為每周一次,一學期32學時。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根據研究的內容和需要,廣泛查閱有關著作、論文,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
2.問卷調查法
采用《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量表》(UPI),該量表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者1993年從國外引進并修訂的,主要以青年大學生為對象,可以了解大學生的苦惱、心理沖突、迷惘、焦慮,有無心身疾病、神經癥、精神病等問題,是目前在我國普遍應用的一種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篩選量表。采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該量表由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教授主編的,1999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測量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心理量表。
一學期結束,同時向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同學發放問卷。兩組各發放問卷100份,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份,有效率為97.5%,其中實驗組96份,有效率為96%;對照組99份,有效率為99%。
3.訪談法
對大學生及相關教師,就拓展訓練開展的有關情況進行訪談。
4.數量統計法
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Excel2003進行初步的錄入和整理,運用SpsslO.0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拓展訓練簡介
拓展訓練,英文名outwardbound,寓意為一艘小船駛離平靜的港灣,義無反顧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挑戰。這種訓練起源于二戰期間的英國。當時,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人襲擊,許多缺乏經驗的年輕船員葬身海底。針對這種情況,漢思等人創辦了“海上學?!保柧毮贻p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技巧,使他們的身體和意志都得到鍛煉。二戰以后,這種訓練的目標由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和職業能力訓練等。
(二)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的分析
青年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對于大學生學子們,上大學是一件積極而有意義的事,但環境及各種關系的改變,必然會帶來他們所不曾想象的壓力和挑戰。大學階段對大學生成年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對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潛在的重要價值。專家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存在有著諸多原因,其中人際交往排在首位?,F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生活上的嬌生慣養和學習上的一帆風順,使他們很少經受挫折鍛煉,獨立的生活能力較差,大學生活與夢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學生活上的差異,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穩定。
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性檢驗,由表1看以看出,在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類型上,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很顯著,在存在某些心理問題和心理較為健康兩個類型上,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顯著。這是因為:拓展訓練中的大部分項目都是針對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質設計的,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斷克服心理恐懼戰勝自我,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讓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困難保持平和的心態,充分相信自己和隊友,挖掘自身的潛能,再困難的任務也能完成,這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對自我及他人的認識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拓展訓練中運用較多的“空中斷橋”項目,要求學生在7米高的地方從一塊木板跳到另一塊木板上,在這種特定環境中能否及時調整心態、控制自己的情緒,果斷、勇敢地跨出一步,將是成功的關鍵。
(三)拓展訓練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分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做人就是社會適應范疇的內容,由此可見,社會適應能力是當今社會新型人才必備的重要素質。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體現在個體應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進行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應對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又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從表2可以看出,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異性檢驗中,除了在適應能力很強等級上差異不顯著,在適應能力良好、一般、較差三個等級上差異顯著,在適應能力很差等級上差異很顯著。拓展訓練要求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堅定地信心,既需要團隊的協作精神,更需要團隊問和團隊內部的精細分工,學生需要根據訓練需要,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也會經常發生變化,復雜的人際關系要求學生在困難面前竭力為集體爭取榮譽,在主動尋求幫助與幫助他人的同時,從集體中獲得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體中充分彰顯個性。角色的定位、變換與清晰的分工在使學生體力、毅力、交往、分工與協作等全方位得到鍛煉的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廣泛的社交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提高。例如:“盲人方陣”這個項目要求十幾個人在規定的時間里把一捆雜亂無章的繩子拉成一個正方形,并且所有的人要平均分配在四條邊上,整個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要蒙上眼睛。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與大家進行交流、溝通,闡述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意見,集體協商最后達成統一的意見,共同完成任務。通過這個項目,讓學生學會了交流、傾聽和闡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由此可見,拓展訓練對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結論與建議
論文摘要: 隨著當今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顯得愈發重要和急迫。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重建設,這項工作的合理安排和大力開展必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和貫徹落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教育部先后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視為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心理輔導和干預外,校園文化作為營造和諧校園環境、承載心理教育氛圍的手段和載體,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還起著重要的滲透作用,能夠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隱性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學生心理素質現狀
大學生是具有較高知識層次、較大發展潛力、較強創造能力的群體,新時代的大學生擔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貫徹和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大學生除了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品德修養外,還具備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對心理健康給出了十條標準,分別是: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不脫離現實環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適當地宣泄和控制情緒;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情況下,對個人基本要求作適當的滿足。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而且處于青春期末期,正是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發育由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加之突如其來面臨的復雜人際關系、激烈競爭、快節奏生活等,容易受到心理沖擊,產生心理波動。
據報道,在大學生群體中有17%出現焦慮癥狀,14%出現抑郁癥狀,12%存在敵對情緒。大學生中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不適的困惑心理,就業壓力造成的過度擔心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學習緊張的心理,貧困生的自卑心理,戀愛、情感問題引發的心理等方面。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日益嚴重的發展態勢,他們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心理存在障礙,具體表現為焦慮、強迫、恐懼、抑郁、精神衰弱等癥狀,更為嚴重的還有可能引發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的出現,這些不僅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的人格成長、學習生活和職業發展,而且給學校、家庭及全社會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2.校園文化的含義
和諧的校園文化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究其含義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論點。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的課外文化,包括學校輿論風氣、人際關系、校園環境等。而廣義的校園文化則是指學校的整體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學內容與管理制度、全校師生的共識及所遵循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標準,特有的濃烈而持久的精神氛圍,等等。
3.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重建設。只有將這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達到構建和諧校園的目的,完成建設健康校園文化的任務,起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3.1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化形態,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設置的各種物質設施和環境的總稱,它映射著整個校園文化的歷史積淀水平和文化發展樣式。校園物質文化主要包括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活動場所建設等,它是育人方略的重要載體之一,對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立足之本。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重視校園地理位置的選擇,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合理布局校園內部區域結構,遵循科學規律,打造功能劃分合理、學習生活便捷的區域結構,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重視校園綠化工作,營造優美的環境,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其次,塑造富有感染力的校園景觀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點睛之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通過建造雕塑等來傳承學校的悠久歷史,凸顯景點的紀念意義,激發學生進取、拼搏、團結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通過設置景點來蘊含豐富的哲理,啟發學生的思維;善加利用校園的一草一木,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和良好素質。最后,建造現代化的場館設施是校園物質文化的堅實之根。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健全圖書館強大的功能,建立現代網絡管理系統,分門別類完善和規整圖書館數據庫,使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進行自我補充、開闊視野,為學生學習和科研提供詳盡的信息和資料;修建功能齊全的大型體育場館,為學生日常體育鍛煉和運動素質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便利條件;建立實驗室或實踐基地
,使之成為高校培養適應社會所需求的高級專門人才和高校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的重要基地;完善現代化校園網絡,進而滿足教學科研和辦公現代化的需要,滿足大學生快捷多樣地汲取知識的迫切需求。
科學研究證實,人的心理是受客觀環境制約和影響的,大學校園物質文化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狀態起到一種隱性的引導和影響。因此,從育人理念的視角來看,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便具有陶冶熏陶功能、審美與美育功能、內化與自我教育功能。大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最終能夠達到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的思想得到升華和成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健康的心理狀態的目的,產生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起到內化和促使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作用。
3.2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的精神存在和精神價值,是校園顯性和隱形文化的有機結合,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校園精神文化包括校園精神、發展目標、意識形態文化、第二課堂活動、教師人格影響等方面的內容。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它是大學生課堂的拓展和延伸,通過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能夠對大學生起到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增長見識、展示自我的作用。大學生在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提高相應的能力,開闊視野,擴大人際交往范圍,鍛煉人際交往技巧,與志同道合者結交朋友,培養健康積極的精神風貌,從而降低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或在出現一定心理問題時緩解不適感。
隨著網絡的普及,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負面的效應。積極影響包括促進大學生全球意識、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意識的強化,促進大學生道德法律意識的健全,促進大學生民主、平等意識的提高。其負面效應則包括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動搖其固有價值觀念,影響其精神意志,扭曲其交際心理,并誤導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千方百計占領網絡這一主要精神文化建設陣地,使其發揮積極影響,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校園體育文化、校園生活事件及校園心理劇等都對大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定的影響。
3.3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制度文化指的是學校組織文化的制度部分,屬于校園范圍內必須強制執行和嚴格遵守的文化類型。校園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組織中各種條例化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紀律準則,以及學校組織中無形的習慣、規范、傳統、風氣、價值觀等。
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能夠對大學生行為起到強制性作用,從而使學生培養嚴密的組織紀律性、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符合身份的規范行為;能夠保障校園文化建設其他方面的實施,保障學校穩定的秩序,以及校園內的平等;能夠以條令條例的形式制約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以保證校園教學活動、生活秩序的順利進行??梢姡@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保證,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起到重要的限制和規范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文化屬于育人環境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建設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必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重要的輔助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毅靜.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國成人教育,2006,(7).
[2]廉海明,高立威.大學生心理現狀及研究.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1,(4).
[3]劉昌盛.關注大學校園潛伏的危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國電力教育,2009,(147).
[4]呂業文.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0).
[5]苗存龍.創建適宜人才成長的校園物質文化.人才資源開發,2010,(6).
[6]王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0,(3).
[7]孟沛.淺析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6).
[8]白彥民,王嘉惠.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對策研究.科教論壇,2009, (4).
【論文關鍵詞】高?!◇w育運動 心理健康
【論文摘 要】如何調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社會、學校、家長共同關心和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對高校體育課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分析、探討、實驗。結果證明高校體育活動對治療學生的抑郁癥和抗抑郁效果顯著。
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社會活動,使人們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因此,作為一名大學生,要想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真正成為社會建設有用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身體素質,同時還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證。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改善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我們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在健康的定義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無軀體疾??;無心理疾?。痪哂猩鐣m應能力。這一定義促使人們樹立健康的新觀念: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它是教育質量構成的主要要素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并在不斷變化的外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達到與環境的平衡和協調,提高心理發展水平,完善人格物質。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開展維護和增進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幫助和鼓勵人們樹立增進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達到這樣的目的,從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并學會在必要時尋求適當的幫助,以達到保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目的。作為學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過對所有學生的心理衛生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與健全的個性,增強其面對未來可能受到心理沖擊的適應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過程,是整個素質教育的心理基礎。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原因分析
調查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全國多所高校調查:因精神疾病而休學、緩考的比例不斷提高。據上海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研室季建林等對來求詢的大學生病例分析,以神經癥性障礙占極大多數,占69.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礙、睡眠、強迫、焦慮),人際關系和適應環境問題占14.5%(包括戀愛、人際關系和適應環境等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比社會群體差,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習缺乏動力與競爭壓力感;②思想與人際關系不良;③專業興趣低與考試應急;④戀愛受挫、單相思與孤獨、空虛和壓抑感等。
產生這些心理障礙的因素是復雜的。其中關系比較密切的有學習任務及環境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職業的選擇問題等。這些因素直接導致大學生失去自我,信心喪失,意志品質減弱、孤獨、消沉、難以面對和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嚴重可導致自殺和犯罪。
三、通過體育課可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
調查反映,高校體育活動可使大學生在運動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研究證明,學生參加體育課能從運動和鍛煉中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在此狀態下學生能忘我地投入到運動中,并產生直接的興趣和享受。例如,健身跑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種情緒,跑步中形成一種良好的身心狀態,自身與情境統為一體,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適感覺,產生一種體能鍛煉。筆者在實驗中采用測量健身跑即刻的心理狀態變化,其結果表明,有氧運動后,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心境狀態,降低了應激水平和緊張度,參與一年的健身跑活動,學生主觀感覺好,身心愉快,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強,表現出更為積極的自我效能和期望,對學習、生活和交往等有一定的幫助,在各項體育競賽中,培養了學生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
四、高校體育能夠治療心理疾病,消除疲勞。
高校體育通過教學活動、健康教育課和課外鍛煉對學生身心施加影響,促進其心理健康地成長。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正在被廣泛應用。
研究表明,健身跑鍛煉對治療學生的抑郁癥和抗抑郁效果較顯著。中等強度的有氧鍛煉能夠減輕癥狀,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在體育課的教學中,學生共同鍛煉、相互競爭、團結合作、相互交流,能夠使個體忘卻煩惱,消除孤獨感,使身心得到舒適的體驗,促進了彼此間的交往。
五、結論與建議
高校體育能夠治療心理疾病,消除疲勞。高校體育通過教學活動,健康教育課和課外鍛煉對學生身心施加影響,促進其心理健康地成長。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正在被廣泛應用。研究證明,健身跑鍛煉對治療學生的抑郁癥和抗抑郁效果較顯著。中等強度的有氧鍛煉能夠減輕癥狀,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調查顯示,學生在從事體育活動時,可保持良好的競爭、團結合作、相互交流,能夠使個體忘卻煩惱,消除孤獨感,使身心得到舒適的體驗,促進彼此間的交往。
參考文獻
1 方延明.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國教育報,2002.2.20
Abstract: Aerobics is a movement that female students are much interested in, I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emal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female students on the course of aerobics i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s,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to understand aerobics on their psychological impa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aerobic exercise, female students’ independence, enthusiasm, will, and so on have a mo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關鍵詞:健美操 女大學生 心理素質
Key words: Aerobicsfemale studentpsychological qualities
一、引言
健美操是以有氧練習為基礎,以健、力、美為特征的體育項目。這項運動不僅可以消耗體內多余的脂肪,還能讓人在愉快的訓練氣氛中輕松地達到減肥效果,塑造并保持完美的體形。最重要的是女大學生通過健美鍛煉對健美操的興趣、自身協調性、柔韌性、自我滿意程度、意志力和性格、情緒協調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通過健美操運動表現女大學生的青春活力和健美形體與氣質,既符合她們的生理特點又能滿足她們的的心理需求和愿望,有利于培養學生身體素質和緩解學生的心理。目前,健美操運動在高校女生的體育活動中具有廣泛性,從而研究健美操運動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就具有實際意義。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海南師范大學健美操鍛煉者共200名女生,涉及數學、外語、中文、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等不同專業。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收集有關大學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論文、報道等,精讀摘錄后進行比較分析 。
2.2.2訪問法
訪問健美操鍛煉者、教練。
2.2.3問卷調查法
對健美操鍛煉者200名女學生發放調查問卷,收回180份,收回率為90%。有效問卷168份,有效率93%。
2.2.4數據統計法
回收的問卷數據統計,對其進行統計。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3.1對健美操的興趣的加深
在學生參加完健美操鍛煉后,對她們進行問卷調查,從而對女大學生的一些心理素質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有94.6%的學生喜歡健美操,對健美操很有興趣,沒有人表示不喜歡。這說明女大學生參加健美操鍛煉的動機是比較明確的,對健美操的興趣是一種很好的動力,也就可能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3.2 有助于促進女大學生自我滿意程度的提高
對于健美操的學習,女大學生對自我滿意程度表示較滿意和滿意的分別占78.6%和18.5%,總共達到97.1%。這可能是因為女大學生對于健美操的學習很有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結合對一部分同學的談話了解到,她們能夠充分享受到健美操帶來的樂趣,學習之后感覺非常舒服,并認為自己的個人氣質,審美能力等都有所提高??梢?,健美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滿意程度。
3.3 有益于學生獨立性的增強
在學習健美操后,女大學生獨立性明顯增強的占了87.5%;有所增強的占了8.3%;累積起來總共為95.8%,說明女大學生的獨立性都有了較大增強。
3.4 有助于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增強
通過健美操學習后,女大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有了較大增強。其中,明顯增強的占了90.5%,有所增強的占了6.5%,一般增強的占了2.4%,累積起來達到了99.4%。這說明健美操對女大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比較大。這可能與健美操的特點有關。從對她們的訪談中也能發現,她們不但在健美操課上表現的更加積極,而且在做別的事情上面也表現得很積極。
四、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通過健美操鍛煉,學生掌握了健身知識,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提高了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時,女大學生的獨立性、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增強,改善了情緒調節能力,緩解了精神壓力。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不但對她們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的學習有所幫助,而且也能增強她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竟爭意識,對將來的就業和工作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4.2建議
在校園中宣傳健美操知識,讓更多的女大學生了解和利用課余時間來參與健美操運動;學??梢院侠淼陌呀∶啦龠\動作為女大學生的必修課;學??梢栽谶m當的時間對健美操房進行開放,讓更多的女大學生參與這項運動;各學院可以組織起自己的健美操隊,利用周末時間進行學習;學??梢越M織起健美操運動的比賽活動,從而促進女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翠蘭,健美操教學方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J].吉林師范大學報,2006,(1).
[2] 李金珠,健美操訓練對女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J].嘉興學院學報,2005,17.
一、領導重視,充分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安全理念的新發展
學院領導重視學生心康工作,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為學校的基本職責,采取多項措施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院成立了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院領導為主任的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委員會,統籌規劃和領導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各項教育輔導活動,并不斷在經費、場地等方面盡可能地給予支持,使我們能在實踐中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工作模式。
二、遵循發展性原則,將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作為終極目標
近幾年來,我們在不斷總結經驗,認識到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減少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并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還要以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領域也不單是學生的健康,還包括其自我評價、社會適應、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科學思維、職業心理、婚戀態度、潛能開發、求職擇業等,重視的是學生全面而均衡的發展。我們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以及通過廣播、墻報、專題講座和主題活動等形式,普及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開展團體心理咨詢和面談、電話交流等形式的個別心理咨詢,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擾,預防和減少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通過心理咨詢、訪談調查與心理測量,幫助有關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及時發現需要給予心理輔導的學生,并且掌握一般學生的心理狀況;重視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負責。
三、多管齊下,多方結合,形成立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按照教思政廳【2011】5號和粵教思函【2012】1號文要求,學院決定從2012級學生開始,每年在一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覆蓋全體新生;在其他學期開設配套的心理選修課,形成心理健康系列課程體系。特別是必修課,我院開足了36課時,2個學分,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注重心理訓練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學生既提高學習興趣,掌握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又能通過科學的途徑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二)普及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并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有效地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我們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積極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開展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成立于2008年,是一個由心理咨詢中心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學生自己組織并管理的社團。心理健康協會一直本著“自助助人”的宗旨,活躍在青青校園中。自成立以來,心協在心理咨詢中心的指導下,開展了許多有影響的活動,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心協的許多骨干成員,也從最初的對心理學有興趣變為很好的朋輩心理咨詢員。心協因其工作的出色和在同學的廣泛的影響,多次被評為“優秀學生社團”。
在課外教育指導中,我們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社團活動,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不斷得到增強,并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大學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覺行動。
(三)個別輔導與團體活動相結合。心理咨詢中心的教師為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除固定值班時間外,只要學生有需要我們都隨時接待咨詢,此舉得到了學生的好評。從咨詢的內容看,主要以心理發展和心理適應方面的問題為主,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類:人際關系、學習、情感、情緒調節、就業等。還有一些是心理障礙問題的咨詢,主要包括焦慮癥、強迫癥、社交恐懼癥、同性戀傾向等問題。
咨詢老師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識,解答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疑問,指導他們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去看待并化解這些心理矛盾或心理沖突,避免踏入心理誤區,使之走出心理困境,獲得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例如機電系一女生因失戀精神恍惚,就在她感到很無助甚至想自殺時,在同學的勸導下她來到心理咨詢中心。她向老師傾訴了積郁在內心的痛苦和煩惱,在傾訴和與老師交談后,她心情逐漸恢復平靜,并對自己的情感與戀愛觀有了重新的認識。經管系有一位女生,也是因為情感問題,用一種非常奇怪的行為,即趁夜深人靜時在女生宿舍樓的垃圾桶里撿剩飯剩菜吃。終于有一天被人發現了,輔導員便帶她到中心來咨詢。她在咨詢員的引導下,內心矛盾的她把心中的苦悶一股腦地倒了出來,頓感輕松多了。咨詢員通過合理信念法使她認識到自己的想法的不合理,并用行為療法幫助她改變了“異食癖”。
除進行個別的心理輔導外,我們還組織開展團體心理咨詢活動,如“學習壓力的減輕”、“如何提高自信心”、“同性戀話題”等,每次人數10—30人。參加的學生們表示,這些活動使自己在澄清模糊認識和宣泄負面情感的同時,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內心感受。
(四)心理咨詢與心理測量相結合。為了更加便于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我們積極開展心理普查和有針對性的心理測查活動,以便建立心理檔案,同時幫助大學生客觀、科學地認識自我,找出個性優點,克服個性缺陷,為培養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礎。如:對新生采用UPI(大學生人格問卷)和SCL—90量表進行測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在統計分析結果中發現心理問題較明顯者,便預約進行個別咨詢;對于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采用MMPI明尼蘇達多相測驗量表加以復查,以便及時判斷出問題的傾向,作出客觀的分析和指導;對想了解自己個性的學生,采用卡特爾16PF人格量表來滿足他們的要求。探討來詢者較深層次的一些心理癥結,并幫助他們建立新觀念和新的行為模式,指導他們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和開發自身潛能。
(五)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通過日常的教育與管理外,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發展的規律進行研究,以界定不同群體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從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發展的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申報了市級和院級教科研課題各一項,參編和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和《心駐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和著作,撰寫了10余篇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科研論文;在多次學術年會上,我們有3篇論文獲獎。
(六)心理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我們注重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我院每年定期舉辦“三生”教育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其和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意識地幫助自己或者周圍的同學解除心理困惑。很多高職生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較理智,而事實上他們的心理大多仍處于成熟與幼稚的邊緣,缺乏穩定性,容易沖動。此時內化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行為的指導顯得特別重要。
因此,加強“三觀”和“三生”教育可以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進行,讓學生感受到更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在潛移默化中將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內化,讓它們成為學生行為處事的準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障礙 “治病求本” 方法策略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問題嚴重現象,已得到四家相關部門重點關注。根據我們對河海大學學生的SCL - 90癥狀自評量表問卷調查顯示,心理障礙陽性者達27. 06%。實踐表明,采取體育課程結合傳統養生“治病求本”和“整體觀辯證施治”的方法策略,對于消除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有著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青少年(取10-- 24歲年齡段)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相對較高(約29% )。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習壓力的增加,競爭的激烈,加之中國目前獨特的家庭模式、應試教育環境,使我國青少年的心理、精神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生在這方面的問題反映更加突出。
1998一2001年,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基金資助的《北京市大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研》顯示,在23所高校5220名學生中,通過SCL - 90癥狀自評量表問卷調查得知,“大學生中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6.51%。
2002一2005年,我們對河海大學1一3年級2942人不同專業的大學生“SCL - 90癥狀自評量表”!’)調查顯示,心理問題陽性率達27. 06%。
大學生有了較重的心理問題,不僅會表現出厭學、學習心理動力不足,軀體形式障礙和情感異常等,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和身心狀態。
針對這些問題,科研工作者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嘗試用各種干預方法予以解決。常用的方法包括:抗抑郁、抗焦慮藥物療法,心理分析,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但仍然不能滿足多種心理問題治療的需要。主要原因是以前西方心理學的治療思路和方法往往把軀體和心理分開考慮,忽略了身心綜合調理。近年來西方心理治療領域發生了明顯變化—出現了療法整合趨勢。實際上,中國傳統醫學和養生學中早就有“性(心)命〔身)雙修”及其“治病求本”和“整體觀辨證施治”等方法策略,在數千年的醫學和養生實踐中被證明十分有效。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具有以實踐(鍛煉)為主體,對身心健康同時產生作用等特點。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方面,我們根據中醫“治病求本”和“整體觀辨證施治”的思想,采取傳統養生法與體育鍛煉相結合進行“對癥下藥”的方法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文所謂“治病求本”和“整體觀辨證施治”,即以人的身心健康整體觀為核心,通過對大學生身心兩方面問題的根源、癥狀、現象等的分析與歸納(“辨證”),根據其主要矛盾(“治病求本”)采取相應干預措施(“對癥下藥”的“施治”—鍛煉與節),從而達到消除心理障礙,強壯身體,促進健康的目的。
經多年相關研究,我們認為:心理(精神)壓力過重,引起的某種程度的氣機紊亂和大腦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是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兩次【2003年58人樣本(大一學生)和2005年48人樣本(大二學生)】試點結果表明,通過相應的養生體育鍛煉將有助于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調查與分析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學生除"SCL -90癥狀自評量表”調查陽性比率高以外,還有以下問題較為突出:
1我們的調查表明,心理障礙陽性學生的健康狀況不佳,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特點:(1)神志方面的問題比率最高,如思想不能集中,失眠,易忘事等;(2)消化腸胃方面問題,如常想吐、腹瀉、消化不良等;(3)身體虛弱,如貧血、頭暈、易疲勞等;(4)身體其它不良反映,如常會喉痛、關節痛等。
2在SCL - 90癥狀自評量表的選項中積分最高的前十項分別是(185名大二、大三的學生,包括試點班的77人):(1)擔心自己的衣飾不整齊及儀態不端正;(2)不能集中注意;(3)容易煩,腦和激動;(4)當別人看著您或談論您時感到不自在;(S)健忘;(6)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7)做事必須反復檢查;(8)經常責怪自己;(9)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動減慢;(10)難以做出決定。
3.大學生“心理(精神)壓力”較大,主要在以下8(2一9)大方面(我們認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與其有密切關系)。對問卷“進人大學后對自己有一定影響的心理壓力(心理緊張因素)主要有哪些?”的回答是:(1)無;(2)人際關系;(3)學習;(4)經濟;(S)就業;(6)健康(身體不太好);(7)體適能;(8)愛情;(9)技能能力;(10)其它(10個字的內容)。
4.本次試點班共77人,試點前的SCL一90癥狀自評量表調查結果顯示:心理障礙陽性者為48人占62. 34%,其中“抑郁”因子陽性者有17人,“焦慮”因子陽性者有11人,“強迫癥狀”和“人際關系敏感”這兩項因子陽性的人最多,分別為36人和28人,另外,“偏執”25人,“敵對”17人,“神精病性”10人,“軀體化”9人和“恐怖”3人,等等。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又可看到另一個間題,即大學生心理障礙陽性者具有多項因子陽性的特點(不是單一的因子陽性)。
心理障礙陽性的同學還有一些不良的表現特征: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不耐煩,心情煩燥,反應遲鈍,提不起興趣,孤僻,不合群,在上體育課時,時常出現不能集中精力聽講和做練習,站在旁邊兩眼發呆,行動遲緩、散漫等。
心理(精神)壓力對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作用。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心理(精神)壓力”大不僅僅來自學習一個方面,集中度最高(最主要)的“學習”、“就業”、“人際關系”和“經濟”等方面“壓力”,這些又恰恰是大學生天天都得面對而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傳統養生學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識神”和“元神”和諧與矛盾的統一。簡言之,”識神”是得之于脫離母體之后,感受萬事萬物而形成的后天之神;元神是不由意識所支配的主宰著人體生命現象和活動的先天之神?!缎悦缰肌吩?“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氣質之性者,識神也。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等,傳統對“神”的認知也是中華醫學不同于西方醫學的精彩之處。
“識神”是意識、思維和心理的總和,并以人的后天”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與運用為主要內容,是喜、怒、哀、思、悲、恐、驚的根源,所以“識神”有高度的可塑性,它的表現程度與一個人的資質(愚鈍或聰明)、所受的教育程度和生活環境等有關。
“元神”是先天的,是人體生命運動的”知識庫”和調控”中樞”。中華醫學認為它儲存著人類智慧、經驗的遺傳信息和人體潛能應用的開關密碼,它包含了所有生命發展的要素?!霸瘛钡耐ǔW饔檬亲畲笙薅鹊卣{控機體內環境和內外環境的最佳平衡狀態,主宰著人體生命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包括人的生長、機體的修復、再生、代償等。由于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不能脫離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而生存的,因而無論是維持(調控)其內環境還是內外環境的平衡都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各組織器官系統及其作用和功能等整體性的協調過程。
“元神”與“識神”既統一,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即當“識神”亢進(過度興奮)時“元神”的功能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如果我們總是思想負擔過重或腦力勞動過度(識神亢進),將會導致機體自我調節機能下降和陰陽失衡。中醫講“思傷脾”,故由此而引起的身體不適常以胃口不好、體質下降,甚至出現脾胃不和和失眠等病癥為主要特征。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心理(精神)壓力過重而引起某種程度氣機紊亂和大腦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是造成上述不健康癥狀(現象)的主要根源。因而無論是消除大學生心理障礙陽性比率高等現象,還是要解決“思想不能集中、失眠、易忘事、反應遲鈍、心情煩燥、容易煩惱和激動、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頭暈、易疲勞,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行動遲緩、散漫及體質不佳”等問題(癥狀),緩解消除癥狀現象是“標”;調節“識神亢進”—緩解腦力疲勞和精神(心理)壓力,提高“機體自我調節能力”,平衡“陰陽”和促使“人體氣機,,及“大腦興奮抑制功能(規律)”的有序化才是“本”。
針對以上“標”、“本”問題,體育和傳統養生保健(鍛煉)不僅有足夠豐富多彩的“靈丹妙藥(方法手段)”,而且也應是大學生的最佳選擇。
二、方法策略的試點與探討
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策略,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
其一,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相對人群龐大、個體陽性因子多項性等特點,選擇什么渠道對于解決問題相對更理想。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并具有對身心健康同時產生促進作用的特點,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體育課程的主要任務。體育課程的結構形式主要有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和理論課、實踐課及課外活動等的相輔相成,因而更有利于“治病求本”和“整體觀辨證施治(鍛煉與調節)”內容、計劃等的系統安排與實施??梢哉J為,體育課程對于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二,具體的內容、計劃及其可操作性和效果等方面的實踐研究。
該項研究主要采取樣本試點的形式,并以“動(包括實踐教育)”“靜(包括理論教育)”結合,“治病求本”為基本方針;以體育學、心理學、運動醫學和傳統養生學等理論為指導,以課內教學、練習與課外自主鍛煉相結合,以調查分析(“辨證”)、信息反饋、運動鍛煉和傳統養生法的身心調節(“施治”)相鋪相成,以身心健康整體觀“對癥下藥(鍛煉與調節)”和方法手段系統性為基本特點。
1.由于本次研究是以消除心理障礙,促進身心健康為中心;以傳統養生“治病求本”和“整體觀辨證施治(鍛煉與調節)”的方針原則為基礎,故試點班冠名“健康養生專項課”班。我們的實踐體會是試點班中“心理問題陽性”同學的比率最好控制在50%}60%左右,其他非陽性的同學在體適能和運動技能方面與“心理問題陽性”的同學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在教學和練習過程中會使同學之間由于“差距”太大而逐步分化,影響教學效果;
2.試點課程主要由理論課、實踐課和課外活動三個部分組成,是“整體觀辨證施治”“對癥下藥(鍛煉與調節)”方法手段的主要“載體”,強調調查分析與信息反饋相結合。實踐課程中主要抓住以下三方面問題進行相應的鍛煉與調節(“對癥下藥”),具有良好的現實意義:
①調心(神)與疏通經絡相結合。以教學一套傳統養生健身呼吸操和一套自我按摩操—“眼部保健法”、“強腎健腰法”、“寬胸氣法”、“健脾和胃法”和“安神醒腦法”為主,進行鍛煉。
這套傳統養生呼吸操和自我按摩保健操,主要是根據腦力勞動者和大學生的健身需要所編制的,不僅突出體現了“動、靜”結合和“三調”即“調神(心)”、“調息”、“調形”的鍛煉特點,能夠良好地達到疏通經絡、調節陰陽(“治本”)和緩解或消除身體不良癥狀(“治標”)的目的,而且還能起到促使學生身心放松,調節“識神”與“元神”的和諧以及提高對大腦的供氧量(“治本”)等作用。
②針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反應遲鈍等問題,相應采取了一些有助于提高集中注意力、反應速度和靈敏素質等的鍛煉(體育游戲與素質練習)手段。
③針對提不起興趣,不合群,行動遲緩、散漫等,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相應安排了一定學時的興奮度較高、培養群體協作意識較強的體育游戲和集體項目類的教學比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