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6:43: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司風險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與風險管理文化
全面風險管理(ERM)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根據COSO委員會的定義,“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受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影響,從企業戰略制定一直貫穿到企業的各項活動中,從而確保企業取得既定的目標。”
但由于風險管理在國內剛起步的客觀原因,公司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及下設的風險管理部還應具有提升的空間。從公司治理比較完善的美國來看,美國活躍的機構投資者都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全面風險管理架構,如下圖1就是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Inc.)的機構設置情況。
高盛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作為風險管理的最高執行機構,將所有關于風險控制的信息最終報告董事會,并通過直接授權或委托授權方式審批公司經營活動、風險政策等。
因此,按照GARP提出的“風險控制信息直接報告董事會”原則,提升風險管理委員會的地位,允許其直接向董事會匯報,并通過其下設的風險管理部門對各業務部門設立風險限額,最終形成“縱向業務發展,橫向風險管理”的矩陣式結構,這也許是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風險組織架構未來的發展方向。
風險組織架構是硬件,但軟件同樣重要,這里的軟件指的就是公司的風險管理文化。國際經驗表明,保險公司的失敗往往不是由于缺乏程序和技術,因為即使設置了非常科學的政策、程序、檢查、報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個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所有這些都將流于形式。比如“中航油事件”后,很多人懷疑該公司內部根本沒有風險控制體系。其實,體系在形式上一直存在:中航油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風險管理手冊》,設有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也有軟件監控系統,當虧損50萬美元時,提示平倉。但由于中航油沒有真正樹立風險管理文化并強化風險防范意識,使得一切架構與流程都成為了擺設。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風險管理
風險量化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筆者采用NAIC(全美保險監督官協會)的保險公司風險分類標準,其中C-1風險:資產風險,它又包括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C-2風險:定價風險;C-3風險:資產負債匹配風險,指資產收益和公司負債不匹配的風險,C-險:經營風險,包括工作人員經營不善等。四類風險中,C-2風險是定價風險,主要涉及公司的負債管理,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關系相對不密切,此處暫略;C-3風險是資產負債不匹配而產生的風險,對此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通常在資產負債管理(ALM)的框架下,采用久期、凸性等傳統工具進行管理,即要使不同的資產和負債在數額、期限、性質、成本收益上雙邊匹配,以控制風險。筆者在文中著重針對C-1和C-險展開。
資產風險管理
分析從投資資產的賬戶設置開始,當前很多機構投資者根據投資目的將投資資產歸為配置賬戶和交易賬戶。
配置賬戶對應的是長期持有的資產(持有到期類和銷售類),具體包括打算長期持有的國債和央票、金融債(定期存款、協議存款、金融債券、次級債等)、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公司債等)。其中國債、央票屬于金邊債券,不存在信用風險。然而以企業債為代表的其他品種則存在大小不一的信用風險和長期市場風險。
交易賬戶包括短期持有的權益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清算頭寸,前兩者主要面臨市場風險(即利率風險和股票風險),而清算頭寸則存在流動性風險。
綜上,我們在進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風險分析與計量的時候,需要考慮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但由于流動性風險一般用久期管理、缺口管理等比較成熟的方法進行,而且通常由財務部門負責(據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專門設有“流動性管理崗”),因此下面討論只針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展開。
信用風險衡量
信用風險呈現偏峰肥尾的特征(見圖2),其損失的絕對額服從Г分布,而損失比率服從β分布,介于0~l之間。
傳統上,信用風險計量的方法包括專家評定法(如“5C”)、Z記分模型等等。當前很多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采用的是“信用評估打分卡”的方式,即根據財務分析、行業分析、管理水平等幾個方面進行打分,然后根據一定的權重計算出信用評分,綜合評價企業的信用情況。當前公司正考慮把該信用打分體系和S&P的信用評級進行映射,從而可以通過外部評級得到某一評分企業的違約概率(PD)。
我們知道,目前將保險業的“RBC監管體系”和金融業的“資本充足率監管體系”融合是大勢所趨,因為在混業經營的大背景下,不同的風險應該對應相同的資本要求。因此,本人認為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可以借鑒《巴塞爾新資本協議》(BaselⅡ)的框架開展。
對于信用風險,BaselⅡ鼓勵商業銀行使用內部評級法(IRB)計量并實施量化管理。內部評級法計量信用風險需要四項風險要素:(1)違約概率(PD),即特定時間段內交易對手違約的可能性;(2)違約損失率(LGD),即違約發生時風險敞口的損失程度;(3)違約風險敞口(EAD);(4)期限(M),即某一項風險敞口的到期時間。通過這四項風險要素就可以計算出預期損失(EL)和非預期損失(UL)等相關指標,進而在風險計量、限額管理等基礎管理中發揮決策支持作用。
根據保監會《保險機構債券投資信用評級指引》的規定,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時,應做到動態評級和二維評級,而CreditMetrics涉及的違約遷徙本身就是個動態的概念,同時CreditMetrics需要計量違約概率(PD)和違約損失率(LGD),內含了“二維評級”的特征。
因此,無論從模型特點還是從保監會的要求來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都應該以CreditMetrics為基礎構建自身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同時模型必須體現出我國金融市場的特性和保險集團資產負債的特點。
由于CreditMetrics模型需要輸入的數據主要有四項:違約率(PD)、違約損失率(LGD)、信用遷徙矩陣和相關系數,因此,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構建模型的時候具體的調整思路包括:
建立兩維的內部評級體系:一維是客戶風險評級,以違約率(PD)為核心變量;另外一維是債項風險評級,通過債項自身特征反映預期損失程度,以違約損失率(LGD)為核心變量。其中,違約率(PD)可以按照當前公司將打分卡映射到S&P評級,從而引用S&P違約率數據的方式得到;違約損失率(LGD)可以參考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對不同發債主體和擔保方式下債項回收率的統計分析結果,并根據擔保人資信情況、抵押品價值大小等因素綜合確定。
在信用遷徙矩陣和相關系數方面,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參考專業評估機構對企業信用等級評估的結果和相關系數數據,并建立記錄完備的基礎數據庫,不斷擴大企業樣本以隨時調整信用遷徙矩陣和相關系數。
市場風險管理
比較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的計量方法更為成熟,這主要得益于市場風險基本服從正態分布的特征。目前,VaR已經成為業內計量市場風險的標準口徑。VaR主要的計算方法分為三種:歷史模擬法、方差―協方差法、MonteCarlo方法。歷史模擬法即利用統計方法對歷史數據進行估計,再模擬市場因素未來的變化;方差―協方差法首先分析市場因素,且將組合價值用市場因素表示,然后假設市場因素所服從的分布(一般假定為正態分布),估計出其分布的參數,再模擬市場因素未來的變化;MonteCarlo方法則是直接根據歷史數據模擬市場因素未來的變化。
盡管VaR方法有如此廣泛的應用價值,但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即它是基于正態分布的指標,當出現肥尾的情形下,VaR對尾部的測量是不準確的,正如Jorion(1996)所說,“我們沒有辦法提供絕對最壞的預期損失,因為損益概率分布的尾部是無限的”。因此1999年以來,在基本VaR模型的基礎上,以CvaR(條件風險價值)和極值理論為代表的各種針對尾部計量的新型VaR模型不斷被開發出來,推動了VaR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具體到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實際,由于歷史模擬法的前提條件是“歷史得到重現”,而中國正面臨金融開放加速和市場爆炸性發展的階段,這個情況不符合歷史模擬法的前提條件。另外,MonteCarlo方法對人員素質要求太高,同時開發成本也相對較高,因此使用方差―協方差法計量VaR是最優的選擇。
同時,考慮到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我國金融資產回報分布的尾部比正態分布更厚,有明顯的肥尾現象,我們應該進一步通過CVaR對尾部進行修正。CvaR是條件風險價值的縮寫,指損失超過VaR的條件均值,也稱為尾部VaR(TailVaR),表達式為:。計算CVaR的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線性規劃方法,另一類是根據參數法擬合出的收益率序列分布特征以及求出的VaR值,并求出相應分布和置信水平的條件分位數,最后得出CVaR值。
操作風險衡量
保險公司的C-險主要是指經營風險(又稱為操作風險),而經營風險涵蓋了高頻低危事件(High Frequency Low Impact,HFLI)和低頻高危事件(Low Frequency High Impact,LFH),而低頻高危事件只有零星的案例數據,因此即使在國際范圍內,對經營風險的計量管理也是個很不成熟的領域。
當前,經營風險計量模型可以劃分為三類,即BaselⅡ倡導的基本指標法、標準法和國際先進機構的高級衡量法。
基本指標法是用總收入水平作為投資主體計量經營風險的基礎指標,將總收入乘上一個比例指標來表示整個機構整體的經營風險水平。該方法的優勢在于簡單,缺陷在于太粗略。
標準法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所有業務劃分為8個業務類型,對每一個業務類型規定不同的經營風險資本要求系數,而分別求出對應的資本,然后加總即可得到銀行總體經營風險資本要求。
比較而言,標準法比基本指標法更精確,同時也具有更高的風險敏感度。
最后,高級衡量法是通過建立經營風險計量管理模型來進行的,具體又包括內部衡量法(IMA)、損失分布法(LDA)、極值理論模型(EVT)等,其中內部衡量法(IMA)通過模型對風險因素估計,最終得出經營風險的計量值。這與前面介紹的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類似,即IMA中的風險因素EI、PE、LGE相當于信用風險管理中的EAD、PD、LGD。而損失分布法(LDA)、極值理論模型(EVT)都是針對偏鋒肥尾特點對VAR模型的改進,是專門用來衡量經營風險損失分布尾部(即損失極值)的方法。
具體到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雖然數據積累不足,并缺乏經營風險量化的技術基礎,但是我們具有清晰的業務部門和產品分類,因此可以考慮參考BaselⅡ的標準法,反映公司在不同業務類型上的不同經營風險水平。同時,我們還應該參照《壽險公司內部控制評價辦法》和《保險資金運用風險控制指引》等行業規章,完善內部控制機制,進行經營風險與內部控制自我評估(CSA),利用流程管理工具和情景模擬、專家預測等方法對經營管理的風險點(KRI)進行識別,并從影響程度和發生概率兩個角度來評估風險大小,進而提出優化控制方案,變事后補救為事前防范。
長期來看,運用經營風險高級法是未來的目標,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國外經營風險計量模型的理論基礎、設計結構,結合本企業業務系統的特點和管理現狀,研究設計出適合自身特點的經營風險管理模型和參數體系。
資本配置與績效考核
當前比較流行的資本配置和績效考核工具是“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其公式如下:
公式中分母的經濟資本是考慮了各種風險之后的投資基金(實際上就是保險公司整個投資組合的VAR)。這種方法反映了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也更準確地描述了“真實收益”,即去除風險后的收益。
具體到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配置,基本的思路是以RAROC為指導:當計算出某項投資的RAROC大于保險公司預定的保險資金投資回報率時,保險公司可以做這項投資;若相反的話,保險公司就不能做這項投資。進一步,甚至還可建立一個考慮承保風險、滿足風險限額(VaR限額)約束和以RAROC最大化為目標的保險資金投資模型,以指導公司的資產配置。
資本配置和績效考核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只不過績效考核是RAROC的事后運用。在進行資本配置后,應定期或不定期運用RAROC對業務產品進行盯市的動態績效考核,通過該指標判斷公司現有業務的績效如何,風險資本的配置應做何調整。一旦發現某些業務或組合的RAROC值有所弱化或有明顯的不利趨勢,就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置。目的是將有限的資源(即風險資本)釋放出來,為新的效益更好的投資產品騰出空間。
在資本配置和績效考核階段中,另一個關鍵是風險限額的設定。具體到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我們可以在總體風險資本確定以后,根據各級業務部門和不同投資品種的風險收益特征,把風險資本限額在不同層次的業務部門及交易員之間進行分配,并形成其風險限額,以此作為風險監控的依據。
保險資金運用的風險限額通常有三種形式:即頭寸限額、靈敏度限額和VaR限額(風險資本限額),而VaR限額是最先進的指標,它適用于所有金融產品交易,不但可以對保險公司整體資金運用,也可對交易員個體進行風險監控。因此可以考慮創設:(1)基于每日的VaR限額,用于對經常發生損失和交易頻繁的投資品種的風險限定;(2)基于每月的VaR限額,用于抵御不利月份發生的風險損失;(3)基于每年的VaR限額,主要用于對小概率事件下保險資金損失的限定,其VaR限額可通過壓力測試或極值理論確定。
接下來就是VaR限額分配工作,即將總體VaR限額配置到每一個業務部門,如債券投資部、基金投資部、股票投資部等,使部門負責人對其管理負責的額度心中有數。業務部門額度可以幫助部門經理控制部門風險,并且可以在部門之間比較風險大小。最后,風險額度還要在部門范圍內再細分到交易員。
關鍵詞: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內部控制
一、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關系
風險管理是指從公司整體目標出發,通過識別和評估影響公司價值目標實現的因素,將這些因素納入到整體框架內進行系統管理,積極探尋風險與收益的最佳平衡點,降低風險給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為公司創造最優化的價值;內部控制是指公司為了完成預定目標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其內部控制是指為了防止公司偏離經營目標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和防范公司面臨的各種風險。由此可見,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存在著必然聯系,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內在聯系
從保險公司實施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目標上來看,均是通過一系列程度和措施,對公司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全面控制,以降低公司面臨的風險,為實現公司經營管理目標提供保障。在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內部控制是強化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并且風險管理滲透于內部控制五大要素中,為實現內部控制目標指明了方向。
(二)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差異
1. 作用時點不同。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內部控制會貫穿于其全壽命周期,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便為內控機制作用的發揮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其作用對象主要是公司的各個部門及相關人員。風險管理必須在對各類風險進行有效識別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一特點限制了其作用發揮的及時性。保險公司的風險雖然會在其全壽命周期內存在,但風險的形成與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由此造成了風險管理的滯后性。
2. 限制條件不同。在風險管理中,風險的識別、評估等環節都需要借助相應的技術方法,在此基礎上,才能對風險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進而針對不同的風險,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上述過程是風險管理作用得以發揮的關鍵。內部控制的最終目的在于對影響經營效率、成本的因素進行控制,實現公司整體效益的提升。換言之,所有可能導致經營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因素都是內部控制的目標,并針對這些因素提出控制措施。
3. 控制內容不同。在保險公司中,風險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確立風險管理目標、設置實施戰略、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制定風險管理措施等等。而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則涵蓋了從上層治理結構到公司內部管理體制再到基層作業的所有流程,其中不但包括戰略目標的制定,也涉及實現目標的過程,還包括對公司內部經濟活動及風險環節的控制。由此可見,后者包含的內容要比前者更加廣泛。
二、基于風險管理的保險公司內部控制體系構建
由于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均是基于公司面臨的風險而實施的一系列措施,所以保險公司可將兩者進行融合,建立起一套以風險為導向、以制度為框架的內部控制體系,促進保險公司內部控制活動有序開展。
(一)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在保險公司中,內部環境的良好與否,不但直接關系到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而且還對員工的風險意識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應當對內部控制環境進行不斷優化,具體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對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在結構的設置上,可以采取分權制衡機制,并對董事會及監事會的職責加以明確,使其職能作用能夠獲得充分發揮。其次,要對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從而使各部門、各崗位之間可以相互監督、彼此制約。再次,基于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員招聘制度、員工績效評價考核體系、薪酬制度等,以此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內控環境的優化奠定基礎。
(二)健全風險管理機制
保險公司應將風險管理覆蓋到公司日常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強化風險控制。首先,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找出影響保險公司經營目標實現的內外部因素,確定風險預警標準。其次,實施風險評估,既要對保險公司面臨的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決策風險、金融風險、政策風險等多種風險進行評估,又要對公司內部控制程序對風險的控制能力進行評估。再次,采取風險應對措施,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風險轉移、規避、保留、降低等措施。最后,持續監察已識別和已采取應對措施的風險,審查風險管理效果,并關注新風險的發展。
(三)有效開展控制活動
想要使保險公司管理層下達的指令能夠在公司內部得到貫徹落實,就必須構建起有效的控制活動。首先,在過程控制方面,公司應當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并對員工的職責加以明確,使員工在崗位工作中能夠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同時還應對風險控制關鍵點進行明確,對公司日常經濟活動影響較大的風險要進行重點監控,降低風險的影響及其所造成的損失。其次,在業務控制上,公司應當對產品開發、售后理賠等關鍵環節進行有效控制,以此來保證公司能夠正常運營。再次,在財務控制上,應對相關的制度、報告、系統等進行嚴格控制,由此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準確性。最后,在資金控制上,要加強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及風險的管控,確保公司資金的安全性。
(四)完善信息溝通機制
為了及時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保險公司應當構建起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通過該機制的建立,能夠增進公司各部門及人員之間的溝通,有利于實現信息共享,不但可以進一步提升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透明度,而且還能有效避免舞弊行為的發生。首先,公司內部的人員可從管理層獲取到明確的信息,進而了解自己在公司內控體系中的作用。其次,員工可將從經營活動獲得的有價值信息傳遞給公司管理層,同時還為員工匯報工作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最后,公司管理層與董事會之間也可借助該機制進行有效溝通,有利于董事會監督職能的行使。
(五)加強內部監督
保險公司要重視內部審計體系的建設,將其作為強化內部監督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保險公司董事會下設置審計委員會,在公司總部和分支機構分別設置一級、二級審計部門,保證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對公司實行分級審查監督,構建全方位的監管體系。其次,審計部門要持續監督保險公司日常經營活動,定期檢查財務信息,評價各部門執行和完成內部控制目標的情況,并提出有價值的改進建議。最后,審計部門要將保費收入、保險理賠、保險資金運作作為審點,確保保險公司各項經濟活動合理、合法,及時糾正違規操作行為,從而提高內部控制效果
三、結論
總而言之,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存在著多重交叉之處,其管理控制目標均為降低風險對公司的負面影響。為此,保險公司可根據自身經營的特殊性,構建起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將風險管理貫穿于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中,為突出內部控制重點指明方向,從而提高保險公司內部控制水平,提升風險防范與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晉曉琴.全面提升我國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水平――解讀《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基本準則》[J].商業會計,2011(02).
[2]張建.基于制度設計與措施選擇論保險公司全面風險管理[J].保險研究,2013(08).
[3]徐文魁,李作家.新華保險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成因[J].經濟研究導刊,2011(08).
[4]楊書懷.全面風險管理框架與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比較分析[J].財會通訊,2005(11).
一、財務公司風險特點
財務公司是以企業集團為基礎,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在拓展集團的經營業務,增強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體現出重要作用。但財務公司在運用資金支持、服務集團過程中,暴露出很多經營方面的風險。其風險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體制因素影響金融風險。財務公司管理活動受到集團企業直接的干擾,同時會受到集團企業自身風險的影響。
第二、分布較廣。財務公司不但能開展銀行業務,還能開展保險、證券投資等業務。如福特、通用下屬的財務公司都可以開展租賃保險、消費者融資、汽車經銷商融資等服務。而多元化業務也體現出財務公司金融風險分布較廣的特點。
第三、集中度高?,F在財務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信貸,因為政策的制約,信貸業務又以集團為主,這種高度集中的風險會提高財務公司的管理風險。
第四、結構體現出側重點。在風險構成上,政策風險與體制風險的影響較大,每種風險也有各自的側重點。
二、財務公司風險形態
第一、信用風險。這是我國銀行面對的重要風險,并且在財務公司的總體風險低情況下,也有著集中度高的體現,其產生風險的主要原因在于債務人沒有履約,但惡意不還貸款的情況很少。
第二、利率風險。我國利率市場化還沒有真正實現,財務公司因政策性因素會提高其利率風險。當上調貸款利率時,客戶會降低貸款數額,因為客戶的同質性和單一性,財務公司難以運用營銷方式提高貸款需求,難以提高收益。當貸款下調利率時,雖然客戶會增加貸款要求,但因為資金來源具有局限性,財務公司不能像商業銀行那樣放大產品供給,難以運用提高貸款數量的方式彌補下調利率而產生的收益損失。
第三、市場風險。其概念是因為資產市場價格波動、匯率變化等因素,給財務公司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但因為財務公司投資范圍較大,使其承擔著更嚴峻的綜合市場風險。
第四、流動性風險。通常而言,出現流動性風險的原因包括資產質量及其結構因素、負債類型及其結構因素以及資產負債平衡因素等內部因素,還包括金融市場發展程度、利率變動因素、國家貨幣政策等外部因素。集團公司與財務公司各自的流動風險存在相互影響、相互放大的現象,當集團缺乏資金、經營困難時,會減少財務公司的資金供給,而自身的流動性風險也會不斷提高,同步放大集團企業的流動性風險。
第五、操作風險。由于財務公司內控機制和治理機制失效而出現操作風險。其主要影響因素是集團大股東干擾財務公司獨立經營,使其成為大股東不計成本從社會融資的工具。
第六、法律風險。和商業銀行相比,財務公司業務具有封閉性,降低其出現法律風險的可能性。此外財務公司還要面臨聲譽風險、轉移風險與國家風險等金融風險。
三、財務公司風險管理策略
(一)增強金融監管的理念
為了防范金融風險,財務公司要對監管予以重視。首先管理者要具有先進、科學的監管理念。運用相關的監管體制,可以全面預防和控制金融系統風險,推動金融體系持續、健康發展,進而保證金融市場的順利運行。按照我國財務公司金融風險監管的實踐經驗,風險監管可以提高風險防控的效果。但監管中也會產生成本,出現監管失靈的現象,影響金融管理的改革創新,降低企業競爭力。所以財務公司要建立起效率、服務、開放、公平等管理理念。在決策重大事件時,要堅持科學、民主和實事求事的思想;出現政策性變動時,要給予財務公司知情權與話語權,避免出現個人或少數人決策和管理的不正?,F象。另外監管部門要站在改革金融市場和發展集團的高度上,重視財務公司影響和作用,妥善解決其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預防和控制各種風險。總之,監管部門要以實踐經驗為前提開展調研,制定出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監管策略。
三、嚴格管理資產負責的比例
根據資產負債比例進行控制和管理,可以強化經營管理方面的約束機制,提升資產的效益和質量,進而達到經營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間的優化組合。按照規定財務公司風險資產應占資本總額10%以上;對于負債大于一年的,其與總負債的比例應該高于50%,而拆入資金和注冊資本全額比例要達到100%;產品融資金額、買方信貸、消費信貸等要低于產品預售價格的70%。財務公司在經營時,要遵守相關指標,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符合發展需要的自控體系,要重視其可操作性,并圍繞比例管理開展工作,其內容包括對盈利性、安全性、流動性指標的管理。
四、進一步完善內部監督機制
財務公司的財務風險比較大,管理者應該在建立健全體制的基礎上,提高防范外部風險的能力,而應用監督機制是提高管理的重要環節。在應用監督機制時,第一、要提高稽核的任務和職責,保證每個機構都能履行其職責和義務,充分體現出監督的作用。第二、應該提高現場稽核的力度,在金融風險產生的初級階段要實施有效控制,避免其擴大和發展。另外要重視全面稽核的應用,并讓其發揮出自身的優勢。由于財務公司辦理金融業務要以集團企業為基礎,在經營環節上存在一定特殊性,所以財務公司要有針對性的對稽核重點進行監督管理,或對新業務開展重點監督。第三、開展內部稽核時,要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大部分財務公司開始運用計算機處理傳統業務。為了完善與發展內部稽核,財務企業要應用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并逐步讓系統自動生成稽核監管表。
(四)建立健全內控制度
財務公司防范金融風險最好的措施是內控制度,在其建設過程中,可以強化公司的經營決策、完善業務流程、推進業務制度規范化、經營決策程序化等。應該重視每個方面存在的風險,并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評價,可以運用內控制度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保證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此外還要構建起轉移與分散風險的相關機制,確??梢杂行У幕怙L險。財務公司可以按照資產負債比例的具體要求,對資產結構進行安排,嚴禁因為對象、期限、金額等過分集中而產生風險,要科學的實施分散處理。
關鍵詞:商業擔保公司;風險;管理;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4―0050―03
商業性擔保公司是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機構。商業性擔保公司與政策性擔保機構完全不同:政策性擔保機構要執行國家的有關產業政策,引導和扶持對一些產業的投資,而且政府財政對其虧損給予適當的補貼:商業性擔保公司則是自負盈虧、自擔風險,完全以利潤最大化和風險控制的原則運行,發生虧損需要用自有資金來彌補。因此,風險控制是商業性擔保機構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決定性因素。
一、商業擔保公司的擔保風險
擔保風險,是指擔保機構在擔保業務的運作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擔保風險按照引發風險的層次性分類,可以分為系統性擔保風險和非系統性擔保風險。由于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政策、法律的變化等引發的風險屬于系統性風險:由于擔保機構決策失誤、企業信用變化、違規操作等引起的風險為非系統性風險。以國內擔保公司普遍開展的貸款擔保業務為例,擔保公司承保的項目都是不能直接從銀行取得貸款的項目,如果項目的抵押、保證等條件很好,就可以直接從銀行獲得貸款,沒有必要找擔保公司擔保,擔保公司所做的項目基本都是銀行不愿意做的。因此,擔保公司所承擔的風險要大于銀行所承擔的風險。擔保行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
(一)擔保公司風險來源
商業性擔保公司面臨的風險與銀行、保險公司、風險投資公司面臨的風險有很大不同。保險公司面對的是數額巨大的保險客戶,用向每個客戶的少量收費米彌補個別的大額損失,是根據大數定理計算后確定損失發生的概率和收取保費的比率,從而用保費可以彌補風險損失及經營成本,并獲得利潤:風險投資公司是通過少數項目的高額回報來彌補對多個項目的投入,是在小數定理的基礎上通過對項目的嚴格審查來控制風險的,擔保公司通過對多數項目的低收費來彌補少數項目發生的大額損失,南于擔保公司承保的項目數量有限,擔保項目的金額、期限各異,反擔保措施的落實程度差別較大,擔保項目的離散性很大,無法精確計算擔保費率。
(二)擔保公司風險影響因素
1、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制
我國的擔保行業發展迅速,相火立法卻十分缺位,在擔保體系的建設及擔保行業的運作上,目前周內還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和保障。雖然我國已出臺了一些有關擔保方面的規范性文件,但立法層次較低,多以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為主,“試行辦法”、“暫行規定”居多,對擔保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極為不利。此外,已出臺的信用擔保配套法律法規還存住著矛盾與沖突的問題,使得擔保公司的運作無章可循、無所適從。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制,直接影響到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
2、風險控制與管理能力差,潛在風險大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擔保公司普遍以風險很大的貸款擔保為主營業務,且大多還未建立起有效的風險控制與分散機制,擔保風險主要還是靠經驗管理來控制,經營風險很大。此外,我國擔保公司普遍規模小,而且缺乏資金補償渠道。如果規模上不去,那么因杠桿倍數的限制,業務量也會受到限制,一旦發生代償,擔保公司的經營就有可能難以為繼,潛在風險非常大。
3、缺乏與銀行的協作
我國擔保公司與銀行之間沒有形成一種協作關系。擔保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十分有限,目前,全國與國有銀行有協作關系并與其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擔保機構不足擔保機構總數的60%。擔保公司與商業銀行雖然同樣都是經營風險的機構,然而它們所處的地位卻極為不平等,在貸款擔保風險的分擔上,大多數擔保公司與協作銀行在擔保關系上普遍存在著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現象,協作銀行往往只享受權利而不愿承擔義務或承擔較少義務,擔保公司幾乎承擔著全部風險。
4、社會信用環境差
完善的社會征信服務體系和整體信用水平良好的信用環境,是擔保公司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由于長期計劃經濟中國家信用代替了個人信用和企業信用的歷史原因,我國個人和企業信用觀念普遍比較淡薄,整體信用水平較低,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尤其低,企業貸款的違約率達百分之十幾,這使得經營商業銀行所不愿或無力涉及的高風險業務的擔保公司承擔著很大的風險。由于整個社會征信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擔保公司和被擔保人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被擔保人的信用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很突出,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及銀行不參與風險分擔,擔保公司可能面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不只是來自被擔保人,還來自商業銀行。
二、商業擔保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策略
(一)完善商業擔保公司風險內控機制
風險內控機制是要求擔保公司自身要建立起風險防范與控制的制度。一是擔保條件控制。擔保公司應制定信用擔保的受理標準,嚴格要求被擔保對象應具備一定的條件。二是擔保評估制度。擔保公司應建立嚴格的擔保評估制度,加強對擔保項目的風險評估審查,保證信用擔保的安全性。三是擔保業務流程控制。對此可借鑒日本的立法,日本通過專門的信用擔保立法,規范擔保機構自身的內部管理制度,對擔保機構實行分級負責制,實行嚴格的審、保、償分離制度,使擔保的操作程序規范化、制度化、公開化。
(二)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鑒于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要杜絕是不可能的,只有盡可能地降低風險、分散風險。因此,擔保公司必須建立一系列風險分散的制度,制定責任分擔原則,將風險分散。具體包括以下3項制度:
1、比例擔保制度。為了分散擔保公司的融資擔保風險,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立法經驗,確立比例擔保制度。所謂比例擔保制度就是擔保公司并不提供全額擔保,而是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與貸款金融機構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對貸款實行比例擔保。擔保公司應根據貸款規模和期限與商業銀行確定一個合理的比例,在擔保公司和銀行之間分散風險。關于擔保比例,各國有所不同,美國的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的擔保金額一般不超過75%―80%,英國是70%―85%,德國是50%―80%。Ⅲ根據國際經驗,擔保機構承擔責任的比例一般為70%―80%,其余部分由協作銀行承擔。我同可以考慮在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中,確定70%―80%的擔保比例,即擔保公司為商業銀行貸款的70%―80%提供擔保,而銀行承擔20%―30%的剩余風險。
2、反擔保制度。反擔保制度是在擔保公司與被擔
保人之間分散風險的一種方式。擔保公司為減輕自身風險,應該根據擔保額度及被擔保人的資信狀況要求被擔保人提供反擔保,以加強被擔保人的風險意識與責任。反擔保措施主要有抵押反擔保、質押反擔保與保證反擔保等,為了解決被擔保人抵押、質押物不足的問題,減輕被擔保人的壓力,擴大擔保公司的擔保業務空間,擔保公司應該建立靈活多樣的反擔保制度,逐步開發諸如機器設備抵押、倉鋪存貨抵押、倉單質押、提單質押等反擔保品種。
3、再擔保制度。再擔保簡單地說就是對信用擔保的擔保,再擔保機制是分散和轉移擔保風險的重要方式。信用擔保業屬于高風險行業,僅依靠擔保公司自身的風險控制是難以穩健運行的,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因此世界上信用擔保體系健全的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再擔保制度,政府組成信用再擔保機構為本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作為政府扶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政策性手段。我國也在積極籌備與探索建立全國性再擔保機構。據了解、國務院在2000年初就討論通過了關于探索組建全國再擔保機構和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意見。目前,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政府正在積極籌建中國信用再擔保公司。
(三)建立風險補償機制
風險補償是指擔保公司應建立準備金制度。為了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或虧損,擔保公司應及時足額提取風險準備金,用于代位補償的支出準備、因追償失敗而發生的損失以及沖抵擔保機構未來可能發生的經營虧損?!吨行∑髽I融資擔保機構風險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三條規定:“擔保機構應按當年擔保費的50%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按不超過當年年末擔保責任余額1%的比例以及所得稅后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風險準備金,用于擔保賠付?!钡谑臈l規定:“擔保機構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原則運用資金。擔保機構設立后應當按照其注冊資本的10%提取保證金,存入主管財政部門指定的銀行,除擔保機構清算時用于清償債務外,任何機構一律不得動用?!边@兩條的規定立法可以借鑒或采納。
(四)在戰略上回避和轉移風險的策略
加強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業內法律法規的關注和前瞻性研究,這樣可以增強擔保機構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和相關法規變化的洞察力,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職業隊伍。擔保風險的高發性、離散性與不確定性,要求擔保機構管理層和員工應具有很高的業務素質。管理層人員應具有一定的風險管理經驗,對擔保風險和經營環境應有充分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因此,在擔保公司建立之初,就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責任心,并具備財務、管理、法律、投資等專業知識的員工隊伍。這樣就可以從戰略上規避掉一些由于員工素質不高而引發的風險。
參加省級和全國的再擔保體系,通過再擔保來分散風險。目前,全國已經成立了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體系,參加再擔保體系可以在代償風險轉變為實際損失時,由再擔保機構來分擔一部分損失,這樣就將風險分散掉了。
盡量避免法律風險,不去涉及違法違規的業務。有些業務種類是違法或違規的,但是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有許多機構都或多或少的開展了這些業務,這其中就存在著很大的潛在風險,一旦國家查處此類違規業務,開展此業務的機構就有可能面臨災難。
關鍵詞:保險公司 風險管理 控制
1、前言
加強風險管理與控制是保險公司得以發展的重要保障,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與保險公司的生死存亡有著莫大的關聯。在當今社會,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已經成為國際金融界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如何做好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實現對保險公司風險的嚴格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保險公司在發展中存在的風險,是當前保險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真正做好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才能使其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用良好的行業形象和信譽給客戶以安全感,讓他們對保險公司產生信任感和認同感,進而有效地促進保險行業持續發展。
2、什么是保險公司風險管理
保險公司風險管理通過利用專門的技術方法對風險進行控制、衡量、識別,從而使保險公司所存在的風險得到最大程度地降低,最終實現風險成本最小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
風險的識別、風險的衡量以及風險的分析是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三個方面內容,要做好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最關鍵的是做好風險的識別。準確地對保險公司當中的受損標的、風險源、危害及危險因素進行識別,能夠幫助保險公司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公司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并進行有效的分析處理,避免對公司經濟利益造成損害。
首先,對受損標的的識別有助于保險公司迅速判斷受損標的內容是人力資本還是金融資產,進而能夠采取相對應的解決方案。
其次,從對風險源的識別,保險公司能夠有效分析出當前面臨的物質環境風險、社會環境風險、法律環境風險、政治環境風險、經濟環境風險、技術環境風險、金融環境風險等幾個方面組成的保險公司外部環境風險,也就是人們常聽到的非保險風險。
再次,準確識別保險公司運營風險所帶來的危害,能夠讓保險公司對其銷售、承保、定價、理賠及投資等行為中存在的風險與危害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進而使保險公司的運營風險得到有效地管理與控制。
最后是對危險因素的識別,即對保險公司經營環節中有可能導致保險公司風險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識別,使保險公司對有可能導致承保風險、定價風險以及理賠風險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確認,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承保、定價和理賠風險。
3、當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保險公司主要指的是經營保險業的經濟組織,在我國主要分為財產保險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兩大類別,這兩者的業務范圍并不相同。財產保險公司的業務主要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等;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下面就針對這兩種不同的類別進行現狀的分析。
3.1、財產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中的問題
3.1.1、公司業務員缺乏風險意識
當前我國的許多財產保險公司過于注重公司規模的發展,而不注重對公司經濟效益的提高,并且在對公司業務員的管理上不夠嚴格,只注重他們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水平,使得業務員在工作過程中片面追求業績以提高薪酬,嚴重缺乏風險管理與控制意識,導致財產保險公司存在嚴重的風險。此外,當前社會道德風險問題突出,表現在投保人或被保險對象在投保過程中存在隱瞞、欺騙等情況,甚至是編造保險事故企圖訛騙錢財,保險公司員工和管理者如果缺乏專業判斷能力和風險意識,就會助長這種行為的滋生。
3.1.2、核保核賠制度不完善
財產保險公司核保核賠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導致其在承保理賠中面臨嚴重風險。許多財產保險公司沒有嚴格依照《保險法》中的相關規定進行核保核賠,使得擅自承保定損理賠、違規支付手續費、盲目簽單承保以及違法承保實務規范要求等行為盛行,嚴重破壞了保險行業發展秩序[1]。
3.1.3、資產結構不合理
當前我國部分財產保險公司的經營機構不規范導致資產結構不合理,從表面上看,這些保險公司的資產總量在高速增長,但是其中大量資產屬于泡沫資產,使得他們在發展中面臨嚴重的資產結構風險。
3.2、人壽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中的問題
3.2.1、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狹窄
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狹窄導致當前許多人壽保險公司普遍存在償付能力不足的現象,加上當前人壽保險公司中存在的違規資金運用現象的滋生,人壽保險公司的投資風險問題日益嚴重[2]。
3.2.2、核保人員素質不高
核保人員素質偏低會影響人壽保險公司的核保隊伍建設,進而會導致許多人壽保險公司存在業務核保問題和承保風險問題的突出,這就嚴重阻礙了人壽保險公司的持續發展。
3.2.3、惡性剝削現象嚴重
惡性剝削現象的嚴重存在會使人壽保險公司在優勝劣汰的行業生存發展規則中被淘汰。因此,人壽保險公司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厘訂費率,簡化費率審批手續,同時,加強對費率執行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力度,使得公司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業務發展的需要。
3.3、存在利差損風險
長期存在利差損風險是當前我國幾乎所有的人壽保險公司都會存在的問題,這主要歸結于經營體制上存在的弊端導致在短時間內人壽保險公司無法避免盲目追求公司業務規模等問題的存在。
4、做好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的主要措施
4.1、將風險管理軟件系統引進到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中
在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中引入風險管理軟件,如:Value at Risk,簡稱VaR,是一種風險價值模型,也稱風險價值法,常常運用在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中。將VaR風險模型有效進入到保險公司鳳霞管理與控制工作中,能夠實現保險公司對個別資產或者資產組合的市場風險評估和管理。
保險公司有效利用VaR風險模型進行風險控制,可以讓保險公司的客戶能夠明確他們在進行的金融交易面臨著多大的風險,還可以為所有保險公司客戶設置VaR限額,防止出現過度的投機行為[3]。如果保險公司能夠嚴格執行VaR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部分金融交易的重大虧損。
4.2、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風險管理
保險公司必須要加強資產風險管理,積極培養員工風險管理意識,經常召開風險管理會議,使資產風險管理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當中。同時,保險公司還要建立宏觀和微觀的風險管理模式,形成保險公司資產風險管理體系,有效地提高保險公司資產風險管理水平。
4.3、將責任細化到保險公司員工個人,完善核保承保制度
保險公司必須要在業務拓展同時加強對公司的管理,包括內部員工管理和內部風險管理等,堅持規模與效益并重,加強對員工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將責任細化,使每位員工在權責督促下更好的展開工作。提高員工的素質和道德水平,明確員工職權范圍,完善核保承保制度,使員工的工作有據可循,避免盲目簽單承保、擅自承保定損理賠等現象的滋生。
4.4、加強費率管理工作
強化費率管理有利于保險公司有效避免定價風險,建立和健全保險公司的管理機構,實行分級管理,對公司的費率管理辦法要根據不同險種的風險程度、經營期限、業務規模以及技術要求分別制定實施報備費率、審批費率、標準費率和自由費率,并在費率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實行稽查制度,加大保險公司費率監管力度,這樣能夠有效避免費率管理高度統一造成的惡性剝削現象[4]。
4.5、加強員工培訓和人才的引進工作
人才是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保險公司要加強對內部人才的培養,培養出一批懂得如何管理和控制風險、懂得經營和管理的高素質人才,讓這些人才進行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使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做得更加出色。除了對內部員工能力的培養,保險公司還要積極做好相關專業人才引進工作,使保險公司整體員工素質得到提高,從而有效促進保險公司的持續性發展。
5、總結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保險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利益團體對保險公司風險認識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們對于風險在保險公司工作運行中存在的重大影響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如何加強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已經成為保險公司在發展中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因此,做好風險管理與控制工作是保險公司當前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務,只有更好地實現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與控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使保險公司能夠在最低成本下實現其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盧哲宇.論保險公司風險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2,15(19):133-134.
[2]崔娜.論壽險公司內部控制制度[J].財經界(學術版),2011,4(08):90-91.
其一,國際風險業務部組織形式。該部在總部領導下,總管國外子公司的風險管理的具體業務,如負責海外投資、商品銷售以及技術轉讓等全部國外風險管理,并監督國外子公司在籌建和經營中的風險管理活動。
其二,全球風險職能分部組織形式。該模式即在總部領導下,按職能設立風險分部,由各副總經理直接控制國內外各職能部門的風險活動。一般分設生產、銷售、財務、開發和研究等風險部門。例如,生產副總經理直接控制國內外子公司的生產及其風險業務,銷售副總經理負責整個公司的全球銷售風險業務等。
其三,全球地區風險分部組織形式。踞國公司風險管理按地區設立風險分部。公司總部進行全球風險經營性決策。地區副總經理負責該地區的經營風險管理、控制和有關業務活動。
其四,全球混合分部組織形式。跨國公司按職能、地區、生產線或產品品類結合起來設立風險管理分部。該模式根據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設置,靈活性較大。
在以上各類風險管理組織機構模式中,一般還包括一個獨立的綜合信息情報中心,對來自全球各地區、各職能部門以及各類產品的風險因素進行加工、處理和及時反饋。
跨國公司的風險管理體制按其風險管理集權與分權的程度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其一,以母公司為中心的風險管理體制。這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整個公司的經營活動及其風險管理由母公司集中決策,統一布署。母公司既是風險的決策層,又是風險的承擔者。子公司僅作為母公司成本中心,其任務是減少風險,降低成本。
其二,多元化中心的風險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母公司對子公司很少控制,子公司基本上完全自主,重大風險問題自行決策,母公司不加干涉。子公司本身既是利潤中心,又是風險的直接承擔者。
金融租賃業務是不同于銀行信貸的一種新型交易方式,它以租賃資產為核心,以設備租賃代替融資購買,為企業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融資途徑,體現了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點。一般來看,金融租賃業務和銀行信貸業務在交易結構、交易載體、定價機制等方面均存在不同。1.不同的交易結構。租賃業務可總結為獨有的“一二三”模式,即“一個租賃物、兩個合同、三個當事人”。“一個租賃物”即每一筆金融租賃業務的開展,都必須有一個租賃物;以這個租賃物為依托,金融租賃業務會衍生出兩個合同———租賃物的買賣合同和租賃物的租賃合同;這兩個合同發生在三個不同的租賃當事人之間:出租人、承租人和設備生產商。在這個過程中,租賃資產是租賃業務的核心,也是租賃業務和信貸業務最基本的區別。2.不同的交易載體。信貸業務的交易載體為貨幣,其信用的運動方式為“貨幣—貨幣”。而金融租賃業務則由貨幣融資變成了以實物資產為交易載體的融資,運動形式為“貨幣—實物資產(租賃物)—貨幣”,因此其產融結合、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更強。3.不同的資產屬性。作為租賃業務的核心,租賃資產不僅是單純的金融資產,其背后更是實物資產、客戶信用等的融合。以飛機租賃為例,租賃期內,如果客戶違約,但飛機并未貶值,這說明租賃公司的金融資產發生貶值,但實物資產并未貶值,租賃公司可以通過租賃物處置等方式來降低損失。另一方面,如果飛機價格貶值,但客戶并沒有違約,作為金融資產的飛機依然能夠為租賃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由于租賃資產的風險緩釋作用,租賃業務的風險程度一般低于銀行信貸。4.不同的定價機制。銀行的貸款利率定價一般考慮以下幾個因素:基準利率、交易成本和企業風險溢價。租賃業務定價同樣需要考慮以上因素,但還需要包含以下部分,即定價是否需要覆蓋設備的維修成本、特定市場投資風險、租賃物價格波動風險、資產余值估算等。5.不同的合同屬性。在金融租賃交易中,租賃資產是承租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選定的,因此不能以退還租賃物為條件而提前中止合同;租賃公司也不能以改變租金為由來終止合同。因此,金融租賃合同具有不可違約性。6.不同的權屬關系。在信貸業務中,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購買設備,設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屬于企業;但在金融租賃業務中,業務存續期內,租賃設備的所有權屬于租賃公司,使用權則屬于承租企業。7.不同的業務領域。由于銀行信貸表現為純粹的資金運動形式,因此其可進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而租賃業務必須以實物資產作為載體,這就意味著一些不依托于大型實物資產、提供智力服務和創意的行業,租賃業務并不太適合進入。①8.不同的風險類別。銀行信貸業務面臨的風險類別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租賃業務同樣會涉及這些風險類別,但還會面臨一些特殊風險,例如資產風險、稅收風險等。租賃業務的風險特征將在第三部分進行討論,此處不再贅述。9.不同的融資能力。融資能力的差異主要是針對承租企業而言的。信貸業務中,貸款的增加會提高企業負債比例,降低償債能力;但是通過租賃方式融資可以部分規避和解決這一問題,同時還能享受成本扣除、稅收減免等多重“好處”,為企業“減負”。10.不同的信用擴張能力。信貸業務和租賃業務具有不同的信用擴張能力: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貨幣乘數產生出數倍于它的存款,有可能造成信用膨脹;而金融租賃業務必須以租賃資產作為依托和載體,一般不會造成信用的過度膨脹。
二、金融租賃業務的風險特征:一般風險和特殊風險
租賃資產是金融租賃業務的核心,也是信貸業務和租賃業務最基本的區別。由于租賃資產兼具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雙重屬性,因此金融租賃業務既會面對一般的金融風險,也面臨了租賃業務的特殊風險———資產風險。
(一)金融租賃業務的一般風險②1.信用風險。金融租賃業務的信用風險是指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承租人、設備供應商或其他當事人不愿或無力按時履約,從而為租賃公司或其他交易對手造成損失的風險。金融租賃業務信用風險的特殊性在于其風險源不止一個,設備供應商無法按時交付設備、承租人不能按時支付租金、租賃物發生損毀等,都會導致信用風險的發生。因此,租賃公司必須做好事前調查,強化后期管理,隨時跟蹤租賃物使用情況,以降低風險的發生。2.其他風險。租賃業務的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與其他金融機構并無本質不同,但是,如果對租賃項目和租賃物的選擇出現失誤,對設備市場缺乏分析,造成投資不能按時收回,或者由于資金融通能力不足無法支付設備購買資金,也會引發市場風險。
(二)金融租賃業務的特殊風險③1.資產風險。由于租賃業務的開展必須以租賃資產作為依托,因此資產風險是金融租賃業務面臨的最特殊的風險。資產風險包括幾個方面:購買風險、滅失風險、余值風險等。購買風險指的是租賃公司在選擇租賃物和供貨商的過程中,由于租賃物價格波動、質量不高、供貨渠道不通暢、資產組合不合理等產生的風險。購買風險會影響承租人對租賃物的使用,進而影響其償債能力。滅失風險指的是租賃物在運輸、安裝和使用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造成其不能正常使用或完全損壞,進而給租賃公司帶來損失的風險。通常情況下,租賃公司會在租賃合同中要求承租人對租賃資產投保,以降低損失。余值風險即殘值風險,一般發生在經營性租賃業務中。由于經營性租賃業務需要面臨租期結束后的資產處置工作,因此租賃公司必須合理估計殘值以保證權益。2.其他風險。其他風險包括法律風險、稅收風險、資產價值與債權的不匹配風險等。(1)法律風險。由于租賃業務涉及了多個當事人、合同文本和交易環節,導致其法律風險較大。如果交易各方的權利、義務、風險狀況等沒有在相關合同中明確體現,就可能產生糾紛。(2)稅收風險。稅收風險即現有稅收制度發生改變時,有可能造成項目權益率發生變動而產生的風險。因此,租賃公司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稅收制度變化帶來的影響,進而合理測算自身的稅收承受度和項目收益水平。(3)資產價值與債權不匹配風險。該風險指的是,由于未估算好租賃業務的信貸成本、交易成本、承租人風險溢價等因素,導致租金不能夠覆蓋租賃公司的成本和正常收益。在實際的業務操作中,可以采取租金先付、收取保證金、倒推法計算各期租金等方式,來降低此風險的發生。實際上,無論是稅務風險還是資產價值與債權不匹配風險,其核心都是定價問題。只有充分估計到租賃業務中可能會發生的各類風險以及風險的大小,才能對租賃資產進行合理定價,并科學確定各期租金的額度和支付方式,最大化租賃公司的收益。
三、金融租賃公司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模式
盡管租賃資產是租賃公司風險管理的核心和主要手段,但這并不意味著租賃公司不需要重視對承租人信用狀況的考評。實際上,基于租賃資產的核心地位,以及資產和信用在不同業務中的不同作用,租賃公司必須圍繞著租賃資產的使用和流轉,以租賃資產為核心,以企業信用為重點,構建“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體系。
(一)金融租賃公司的風險特征要求建立“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模式根據前文分析,租賃業務風險可劃分為一般風險和特殊風險。這種特殊的風險特征,要求金融租賃公司在風險管理工作中必須同時重視對資產和信用的雙重管理。從資產和信用兩個方面更深入地探究租賃業務和信貸業務的區別,可以發現,盡管信貸和租賃都需要同時對資產和信用做出評價,但由于資產和信用在兩個業務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因此表現出不同的作用:信貸業務是以企業信用為切入點的,資產或物的因素為一種增信措施;而租賃業務是以“物”為切入點,首先尋求的是合適的租賃物,同時考慮承租人信用。正是基于此特點,金融租賃公司需要改變以往過于依賴信用管理的風控體系,加強資產風險的管理,并從資產和信用兩個方面,重塑風險管理架構,以更好地適應租賃業務要求?;谫Y產和信用的風險管理體系,金融租賃公司可以制定差異化的準入標準,通過不同等級的資產和信用的搭配,實施不同的租賃授信政策。
(二)如何建立“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體系①1.基本原理。評級的概念來源于銀行。在實踐中,銀行依據一定的標準,采用一定的方法,對客戶和特定交易(即債項)進行等級劃分,并據此制定不同的政策,實施不同的授信原則和限額管理,以實現風險管理的差異化和精準化??梢哉f,以信用評級為基礎的風險管理體系是銀行風險管理工作的核心。一直以來,對租賃資產的選擇、評價和管理是租賃公司業務發展中的一個難題。如何將分屬于不同行業的不同資產,用一個統一的標準進行衡量,租賃公司也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借鑒商業銀行成熟的客戶信用評級經驗,金融租賃公司完全可能總結、抽象出衡量實物資產好壞的關鍵因素和指標,建立起一整套租賃資產的風險評級體系,走出一條適應租賃業務特點的風險管理之路。2.指導原則。租賃公司“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體系是一個全新的思維,在充分考慮租賃業務特點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除了遵循一般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外,還應該堅持以下原則:(1)以租賃資產為核心。租賃公司風控體系的搭建應該牢牢把握“租賃資產”這一關鍵,在當前的風控體系中,加入對資產風險的評價和管理,并以此為基礎,對風險管理架構進行調整。(2)以企業信用為重點。盡管租賃公司要高度重視資產風險,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會放松對承租人的信用考察。租賃公司依然需要加強信用風險防范,做好事前調查和事后管理,避免向資信狀況差的承租人和風險過大的項目投資。(3)區別、側重與融合。租賃公司應對資產風險和信用風險實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在實際運作中,應以資產風險為主,同時重視信用風險管理;以二者為基礎,建立起一整套既相互獨立、又實現了對接和貫通的風險管理體系。(4)動態調整。鑒于內外部經營環境和競爭格局的變化,租賃公司應該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公司的風險管理狀況進行檢查和評估,及時調險管理的政策、制度、流程等,以確保公司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戰略相一致。3.“資產+信用”風控體系的初步框架和實施步驟。一般看來,合格的租賃資產需滿足幾個特征:首先,具備保值性、通用性、可移動性;其次,本身具備獨立價值,可單獨處置;再次,變現力強、能夠轉讓,擁有比較發達的二級市場;最后,對企業生產經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或者說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設備和關鍵設備。從這幾個特點出發,租賃公司可以提取出一套租賃資產評價的基本指標,構建租賃資產的風險評級體系。租賃資產評級指標的提取應該堅持全面、客觀、科學的原則,既考慮租賃物的通用性、可變現性和可移動性,同時合理評價不可移動的關鍵設備和核心設備。租賃資產風險評級體系的搭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考慮:宏觀層面上,堅持全面性標準,著眼于整體框架的完整,確定租賃物評價的基本框架;微觀層面上,基于不同的行業和租賃物,確定差異化的評價準則和指標,同時確定對應權重;指標的確立和權重的劃分應建立在深度的行業研究和大量的數據支持上。租賃評級體系基本指標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宏觀來看,應包括行業指標、租賃方式指標;從微觀層面來看,可以考慮租賃物的整體價值、單體價值、通用性、可移動性、保值性、技術先進性、未來可應用前景、是否是企業生產的關鍵設備等。每個大指標之下,可以根據租賃物的不同特點,設計微觀指標,并給予權重,例如,行業指標可包括行業基本面、景氣指數、設備價格指數等;租賃方式包括直租、回租、廠商租賃等。具體方法上,可以采取專家打分卡的方式,依據從好到壞的標準,設置5分到1分五個等級。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行業的不同和租賃公司具體業務的差異,具體指標選擇還需要租賃公司依據自身情況而定,同時依據經濟形勢變化做出適度調整。舉例說明上述指標體系的應用。以飛機為例,行業指標可以從航空運輸景氣指數、旅客運輸量、周轉量等進行設置。如果行業非常景氣,旅客運輸量、周轉量很大,可以給出4~5分的分值,反之則給予低分。從租賃方式來看,如果企業需要大力發展直租,則給予直租較高分值。飛機的整體價值和單體價值都很高,同時也具備優良的通用性、可移動性和保值性,可分別給予5分。在技術先進性和未來應用前景上,可賦予主流機型較高分值等等。這樣,通過專家對各個租賃資產評價指標的賦值,租賃公司可以將以往對租賃資產感性、主觀的判斷,轉化為理性的認識。租賃資產風險評級體系的搭建可以采取分階段、逐步推進的方法,即立足于行業和公司當前的實際情況,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從簡單、有效、便捷做起:首先,應著重于整體框架的搭建,并從租賃公司占比最大的行業開始建立。其次,在評價方式上,可先采取專家打分卡的方式,并依據從業經驗、職位等,對專家評判結果設立權重。最后,組織一批具備較強研究能力的人才隊伍,加強行業研究,重視數據積累,最終過渡到計量方法的使用。4.適應“資產+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應做的變革。在“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框架下,租賃公司風險管理的內容、組織結構、指標體系、流程設計、監控和預警體系等均要隨之發生變化: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應從以“信用”為主,轉變為“資產風險+信用風險”。在組織結構上,設置專門的資產風險管理的職能部門,并與風險管理部和業務部門進行分工、對接和協作;職能設置上,資產風險管理部門專注于資產風險管理,前臺業務部門設置專崗,負責追蹤、監測、研究最新的市場動態。預警和監測指標也應加入與租賃資產相關的內容,更關注行業指標、設備價格指數等。在流程設計上,也應加入租賃資產風險評級的環節等等(相關流程設計可見圖5)。
(三)“資產+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應用“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之后,租賃公司就可以以租賃資產風險評級結果為基礎,結合承租人信用評級,在業務定價、租后管理、限額管理、監測與預警方面,實施差異化政策。從租賃授信政策來看,一方面,針對融資性租賃和經營性租賃的不同,實施不同的授信組合管理。經營性租賃業務更類似于長期投資,因此對資產和承租人的資質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對于融資性租賃業務,可以根據資產、客戶和債項的不同等級,實施差異化的授信管理和增信措施。配合授信組合管理,租賃公司可以在流程設置上做出調整,設置差異化的流程分支,提高審批效率??傊?,依托于“資產+信用”的風險管理框架,租賃公司可以發展出一整套包含制度、流程、定價、監測、預警等的應用體系,實現差異化的決策和定價,并對當前“類信貸”的宏觀風險管理框架進行重塑,進而走出一條符合監管要求、貼合業務特點的差異化道路。
四、“資產+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下,金融租賃公司的應對策略
風險管理模式的建立和調整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性的挑戰。金融租賃公司必須從戰略高度對風險管理工作進行系統研究和全面梳理,從而真正走出一條特色化和專業化的道路。在具體的策略選擇上,金融租賃公司可以制定風險管理發展規劃,在深度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分階段目標,從短、中、長期有序地推進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從短期來看,由于公司面臨的資源約束、結構職能、管理模式等不會發生太多變化,因此更多的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例如,對公司風險管理工作進行全面診斷,總結風險管理經驗,尋找風險管理漏洞,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評估未來發展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平臺建設等資源;培育風險文化;著手數據積累和行業研究等。從中期來看,經過前期的梳理和調整,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已經初步搭建,更重要的就是對其進行落實和細化。例如,不斷強化董事會和高管層的風險管理責任;全面整合資產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重大風險管理職能;不斷完善業務風險管理線、職能風險管理線、內部審計線三道防線的建設;對風險管理人才的培育和激勵等;開發更為精確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等。從長期來看,長期的規劃是一個不斷優化和創新的過程。由于經濟形勢瞬息萬變,金融租賃公司也應及時對公司業務方向、發展戰略、風控模式等做出調整。鑒于前期的積累,租賃公司可以在數據、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儲備等達到條件的基礎上,研發較為高級的資產風險管理模型,并將其與信用風險管理、授信決策、租后管理、預警和監測、資產分類等實現對接,構筑出租賃公司全新的風險管理模式。實際上,對短、中、長期時間段的劃分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時間線,各階段的主要工作也可以依據進度調整,創新能力的發揮也應該貫穿于整個發展過程。但無論如何,有關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需要從當前得到重視,開始啟動并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