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8 00:14: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哲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課程的概念或定義,目前尚存在一些紛爭。一般而言,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廣義上是指為了實現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所有學科的總和,狹義上是指某一門學科。所在的音樂教育研究組織“五月組”確立了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的七大行動理念其中包括“課程”,并指出“在促進音樂教育的任何努力中,課程都占據著基礎的、核心的和決定性地位,應該優先考慮教學和研究的技巧、方法、材料和評價”。應該說,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視野下的音樂“課程”有著更為豐富而特別的內涵:
(一)音樂課程是“實踐性”的
實踐的音樂課程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實踐性,這一點毫無疑問。在《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指出,“所有的音樂教育課程應當被當作思想深刻的音樂實踐來進行組織和教學”??磥?,音樂是實踐性的,音樂教學也是實踐性的,音樂技能教學更是實踐性的,因而倡導一種全面的,以實踐為主的音樂教育,重視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較之傳統音樂課程而言,“實踐性”音樂課程能夠在實踐中檢驗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
(二)音樂課程是“情境性”的
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反對既定不變的課程模式,認為實踐的音樂課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音樂課程教學所包含的“目標定位、準備和計劃、教和學、評價”四個階段都是“情境性”的,因此,它是一種生成性的實習課程,能隨時根據情況作出調整。指出,“由于音樂與其他學術科目迥然不同,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假設普遍應用于科學、歷史或數學教育的課程制作和程序對音樂教育也完全適用,那一定是唐突之舉?!笨梢?,“情境性”課程更尊重音樂學科特征及學生的個性,對于改變當前音樂技能教育中“一套教案針對眾多學生”的不切實際的做法具有重要意義。
(三)音樂課程是“多元”的
“如果音樂存在于各種各樣的文化中,那么音樂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如果音樂本身是多元文化的,那么音樂教育從根本上也應該是多元文化的”。音樂課程的“多元”性是由音樂的多元文化本質決定的。指出,“支持音樂教育實踐學說就是堅持音樂和教學是多樣性的人類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多元”的音樂課程觀是從多角度去看待和理解音樂,發現音樂價值,并尋求多種實現這些價值的途徑,培養學生在區別和差異中寬容而有效地學習,培養出認同和共享群體的興趣和思考的批判性視野。
二、實踐性哲學視野下的音樂技能課程改革模式
(一)技能課程的“實踐化”改革模式
音樂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目前我國音樂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主要是畢業前夕短暫的實習,時間一般安排在畢業前夕,且時間短,模式單一,效果十分有限。筆者認為,應將各種形式的實踐有目標、有計劃地納入課程管理,并計入學分。一是實踐課程常態化。即從學生進校到畢業,每學期都有一定學分的實踐課程。二是實踐課程多樣化。包括課堂實踐、藝術實踐、社會實踐、音樂實踐、教育實踐等,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實習。三是課程設置和比例搭配靈活化。學校應對學生學習情況、實踐能力等進行科學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在不同學期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類型及學分比例進行合理調配;甚至可以針對就業傾向,對部分學生個性化設置實踐課程。同時,學校要根據實踐課程所反映的問題,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增強課程的針對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減少和避免高分低能。
(二)技能課程的“情境化”改革模式
“特定教學——學習情境被稱為課程……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的經歷?!彼赋?,“作為實踐課程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將學習語境化或情景化……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能全方位地學習,而且可以學習如何教學?!惫P者深信,正如所言,“情景化”課程模式是教會學生如何教學的最佳途徑。實踐中,一是要將“培養基礎音樂教學師資”這一目標定位作為實施“情景化”課程的基礎和前提,課程的設置和實施應當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或類似真實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場景,通過與場景直接接觸與互動,提高學生音樂技能、教學技能和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開設中小學音樂課堂觀摩、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情景模擬課程,如定期組織學生實地觀摩中小學音樂優質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模擬中小學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與教學實習有機結合,將情景化教學場景延伸到真實的中小學課堂等。三是在技能課程實施中可以靈活創設場景,如安排學生觀摩教師為其他學生上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安排學生為學生上課;針對學生中普遍或個別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等。總之,要改變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技能課程模式,將原本枯燥乏味的音樂技能課程變得活躍、生動,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學會如何教學。
(三)技能課程“多元化”改革模式
1.課程內容設置多元化——即本土化與多元文化相結合的技能課程改革模式。一是本土化音樂技能課程設置。承認音樂教育的多元化,其實也就接受了音樂教育要融入本土化元素。“任何一種課程理論必須適合我國教育教學實踐,否則,其價值只是理論模型的推導”。我們學習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就是為了借鑒吸收其合理因素,實現其理論的“本土化”,并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論。所以,音樂技能課程本土化,就是要將中國式唱法、中國式演奏融入課程,如開設民族戲曲唱法課程、民族樂器演奏技法課程、本地區特色音樂技能課程等,讓音樂教育專業同時肩負起傳承和光大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使命。二是多元文化音樂技能課程設置。實踐性音樂教育哲學認為,“只有承認和面向當代多元音樂文化,才能為音樂教育的課程建構、教學實踐建立更為開放和寬容的出發點?!奔寄苷n程要充分體現音樂多元化的特征,這是由教育專業學生適應未來音樂教育工作需要,培養在不斷變幻的社會中所應有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而決定的。學??梢蚤_設諸如中外歌劇和音樂劇體驗、流行唱法、爵士鋼琴等等之類課程。同時,還可以一種更加靈活的課程實施方式來促進技能課程的多元化。當然,這些課程的設置不是要窮盡世上所有的音樂種類和風格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建立更寬廣的音樂視野,塑造更加寬容的音樂態度以及多種音樂感知和表現能力。
2.課程形式設置多元化——即分科設置與綜合化相結合的技能課程改革模式。對于音樂教育專業而言,一味強調課程分科設置則背離了“師范性”的要求;而一味強調“綜合化”又將背離音樂的學科特性。應統籌考慮,在保留必要的技能課程分科設置同時,設置若干綜合課程,構建一種既不失專業特性,又照顧科際聯系的課程設置模式。一是必要的分科技能課程設置。這是由音樂的“實踐性”和“表演性”特點決定的,以至于多年來,無論教學和課程怎樣改革,音樂技能課程分科設置方式也不曾被其他形式所替代。因此,保留演唱、演奏等核心專業技能課程是必要的,其作用是,使未來的音樂教師掌握必要的音樂表演所必需的專業技能技巧。二是音樂技能綜合課程設置。利用音樂學科內部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將聲樂與合唱整合,合唱與指揮整合,鋼琴與即興伴奏整合,聲樂、鋼琴與自彈自唱整合,充分考慮各種音樂技能的綜合運用,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如,可以開設自彈自唱訓練課程、即興伴奏課程、合唱指揮課程等,并逐漸增加其比重。三是技能與基礎理論綜合課程設置。如將聲樂技能與聲樂理論、鋼琴技能與鋼琴理論相整合,開設聲樂理論與演唱技能訓練、鋼琴演奏與演奏技法、民族歌曲欣賞與演唱等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四是技能與教學理論綜合課程設置。將教學法的內容滲透到專業技能課程實踐當中,如開設聲樂演唱及教學理論、鋼琴演奏與教學理論等課程,將演唱、演奏技能實踐與技能教學理論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到音樂技能的同時,通過直接體驗掌握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三、結語
音樂學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_音樂學本科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
第一,名稱要準確、規范。準確就是論文的名稱要把論文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研究的對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論文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準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第二,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么實際作用,然后,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即根據什么、受什么啟發而搞這項研究。⑵通過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么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三)本論文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規范些應該有,如果是小課題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平臺(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
(四)論文研究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這個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學、政治理論,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五)論文寫作的目標
論文寫作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后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論文寫作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準確、精練、明了。
常見存在問題是:不寫研究目標;目標扣題不緊;目標用詞不準確;目標定得過高,對預定的目標沒有進行研究或無法進行研究。
確定論文寫作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六)論文的基本內容
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并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大家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寫作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基本內容一般包括:⑴對論文名稱的界說。應盡可能明確三點: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⑵本論文寫作有關的理論、名詞、術語、概念的界說。
(七)論文寫作的方法
具體的寫作方法可從下面選定: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
簡析西方音樂的內在精神 來源
對于西方音樂文化的寫作,無論運用怎樣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都不可能避開對西方音樂史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重點介紹,因為西方音樂在這兩個時期已經高度發展與繁榮,不僅樂譜資料和樂器種類極為豐富,各種音樂形式亦發展到一個高峰,目前我們所深入研究的作曲家和作品絕大多數來自于這兩個時期,因此,對于這些書籍關于這兩個時期的論述進行對比,也變得十分必要。
首先來看葉松榮的《論稿》,作者對于每一時期的音樂文化所啟用的標題都呈現出承上啟下的邏輯性。而章節下面的小標題體現了該書主觀性的特點,如描述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的美學思想與音樂創作”、“貝多芬音樂創作的獨特性及評價”,浪漫主義時期的“舒伯特音樂創作的獨創性”、“肖邦音樂創作中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融合”等。在論述方法上,作者敘述的方式卻突破了傳統的史書,較為自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且評述性很強。對于作曲家、流派的評價分析也十分注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比如在談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情感內容獨特性時,作者將該曲與席勒的《歡樂頌》一詩各自產生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進行審視,使這一段的論述滲透著厚重的歷史感和深刻文化內涵。
蔡良玉的《西方音樂文化》關于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篇幅占據了此書的絕大部分,但是作者并沒有把貝多芬歸到任何一個時代,而是將其單獨作為一個章節來談,這是對于貝多芬作為這兩個時期承上啟下者這樣一個特殊身份的重視。在所呈現的史料上,尤其在論述作曲家生平方面,由于提供了許多在普及書目中少見的新材料,使讀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論述方面,作者盡管仍是以客觀敘述為主,但仍不乏其主觀評述性。作者在后記中提到“年輕的音樂家都不應該是‘文化盲’,”因此他在寫作時更加注重文化歷史背景和音樂觀念的發展變化的論述。
論文摘要: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大飛躍,其美育思想內涵值得人們思索繼承和創新運用,給當今美育思想以及音樂教育帶來良好的現實啟示 。
文藝復興發生于14至 17世紀上半葉它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大飛躍.人們不僅對世界和自然美有了嶄新的認識.人性也得到了復蘇.在文學藝術領域中人們盡情地歌頌美、抒發自己的情感,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當時自然科學哲學探索、文藝創作等都空前活躍、繁榮。筆者旨在闡釋該時期美育思想的內涵及對當今美育和音樂教育的現實啟示。
一、文藝復興時期羹育觀的特點
1美育思想核心和美育教育目標
人文主義是當時美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思想精髓是對現世人生的重視把個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樂看成是人性的理想。人們提倡人性人權和個性 自由,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情感科學 為人生謀 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提出一切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的利益自由” 平等博愛等口號.贊美人、歌頌人和培 養全知全 能的完美的人是當時文學藝術美學和教育的中心內容與主要職責。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不斷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并順應自然本性生活才能達到幸福的境界,一系列的思考帶來了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
2 美育教育途徑和方式
(1)注重文學藝術作品的美育功能該時期的作家 、藝術家以及 思想家 、理論家深切感 受到文藝 的強烈美 感教育 作用 并善 于運 用文學藝術 的特 點來宣傳和培育人文主義思想 代表作有 《巨人傳》《抒情詩集》《十日談》《愚神頌》《堂吉珂德》等這些作 品有 的鞭撻 了經 院教 育 思想 的 弊端 ,有的熱情歌 頌了大 自然以及 人世間真摯美 好 的情感 ,有的塑 造 了 向往 自由世界 ,具有斗爭精神 的青年形象 ,很 好地浸染 了人們 的心靈 。西班 牙現 實主義作 家塞萬 提斯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既有趣又有益.既可以娛人又可以教人它們應該是人生 的 鏡 鑒風俗的范型和真理的假象”。莎士比亞的系列作品則更是創造了人類文 學藝 術史 的高峰.他通過詩歌及悲、喜劇等多種形式盡情抒發對美的感受以及人類高 尚而美好 的情感 。
(2)把文藝的認識、教益作用融合于”和娛樂、消遣之中德智體美結合采用直觀生動、適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悲劇有和“凈化”作用指出詩是模仿的藝術.是一種指向教益的娛樂,能夠娛情悅性 。他們注意教學的吸引力和學生的興趣盡可能調動兒童的積極思維能力,讓兒童在游戲中進行學習,并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培養 ,認為學習音樂、舞蹈等知識和技能盡管看不出直接的使用價值.卻可以給人們帶來奇特的享樂,并得到豐碩的成果,也即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文藝復興時期美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1 美育教育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
筆者認為,進行美育教育本身就是以人為本.學校教育 日益提升美育教育的地位 ,體現 了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對自身價值的認識 、對推進社 會發展的深刻而又全面的哲學認識 。如果說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提出人文主義是對人性的復蘇和回歸,那么現在的以人為本就是這一思想的成熟和發展。如我國的政治教材 中已明確提 出: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 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2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是美育的重要途徑
藝術教育的效應主要在兩個方面,即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建設,可以看出其與文藝復興思想的淵源關系。藝術教育因其比其他事物的審美含量充盈、集中而成為實施美育的最根本或主要的形式它涉及人生的各個層面和人文社會的各個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有不少對音樂教育有著較高的評價和認識。維多里諾就非常重視音樂的美育教育作用.認為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對提高感覺和知性的能力都有好處維爾吉利奧則認為音樂這類學問是超脫 于實際的利益而自身成為自由的科學,弗萊佛認為.音樂舞 蹈對發展人的身心健美有重要意義今天的音樂教育越來越多地 強調以審美為核心讓生活變得非富多彩,人類變得文雅和充滿愛心的內在目的.它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和教育的愉悅性,隨著音樂教育研究的推進和改革的實施日益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
三.對音樂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再思考
1注重學科的交叉 、融合和滲透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教育中人文主義傾向十 分明顯,教育內容及教育形式都出現了多元化 、自由化 、分工化發展的新趨勢同時音樂教育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聯系更加緊密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學家 雷默提出了綜合藝術教育的觀點。他認為音樂教育只有和其他姐妹 藝術結 盟 ,才能夠朝學校的核心課程邁進,更好 地發 揮美育教育的作用。美育教育也離不開藝術之外的其他 學科的養料 ,這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已給我們啟示。例如他們認為音樂與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達 ·芬奇 丟勒等 藝術家們把藝術作為~門科 學來進行研究。歷代音樂流派眾多很多都得益于 其他 學科 或是 人文哲學思想 的啟示.如德 彪西 創立的印象主義音樂風 格來 自于 印象主義 詩歌 和繪畫的啟示:中國古琴藝術講究 清、微 .淡遠的意境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今天環境音樂醫療音樂等概念的出現也證明了不同學科領域間的融合滲透,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 實用性 。
2 寓教于樂”的同時注重創造性是 美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 目標 文藝復興的教育思想是我們今天“寓教于樂思想的前身,同時,我們今天講求寓教于樂也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在審視音樂課程價值時指出音樂課程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沖動.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作為人類的巨大潛能,當今世界創造潛能的開發被日益得到 重視,人們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隨之而發 生著改變。創造能力與美育教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方面美育教育能開發創造潛能,創新能力需在感受和創造性實踐中培養,另方面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又有待于人們將時代精神給予創新性的運用不斷創造出新的、好的藝術作品,使人們從中汲取營養、升華心靈,并從中獲得靈感 ,進一步激發人的創造力。文藝復興距今已經過去了3o0多年的時間.但它的美育思想精華卻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值得我們不斷去思索繼承和創新運用。
參考文獻:
[1]涂途 西方美育史話[m]北京 紅旗出版社,1988
【關鍵詞】研究;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249-01
謝嘉幸,1951年10月生于武漢,現任中國音樂學院研究部副主任、教授,中國音樂教育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音樂心理學會理事,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市音樂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第四屆亞太地區音樂教育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職務: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教授,著作:《走進音樂》《德國音樂教育概況(1)》《音樂分析》《音樂欣賞教程》等。
謝教授主要從撰寫論文的幾個要點等方面來進行講座的:
一、學科研究的基本步驟
在這方面,謝教授主要講的是本研究方向的經典文獻、音樂分析與解釋的方法、選題與研究方法、研究的過程與寫作。研究問題基于背景、經驗、興趣、文獻四個方面。作為教師,我們應不斷地學習研究,根據學科特色尋找研究方向。我們應邊工作邊學習,不斷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充實我們的教育思想,把我們所學所用同實踐相結合,用論文的形式記錄下來。
二、選題
1.是否有一種理論或模式是該研究和探討的;2.是否有特定的問題是該研究或試圖借鑒。在這兩個問題中,謝教授主要講研究問題的產生、研究方向與學術價值的傾向、實踐和社會需要。理論基于實踐,理論應用于實踐,研究發現理論自身的不足與缺陷,可以通過實踐來彌補。選題要從幾個方面來考慮:學科發展前沿上的課題,綜合性研究的課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思想、新結論,空白的填補,通說的糾正,對前說的補充。其他學科的啟示與移植對研究問題有一定的幫助。選題要注意幾個方面:現實可能性(有占有資料的條件、有濃厚的興趣、能發揮專業之長),課題大小要適當,要能得到指導,考慮限定的時間、計劃的篇幅,對課題要加以限定(內容范圍不宜太大,難度適中,注意揚長避短)。選題的依據是國內外對該論題的研究現狀、水平及發展趨勢簡述;論文選題及論題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及應用價值;將在哪些方面有所進展或突破及可能達到的水平等。在選題方面,我認為我們教師應更注重論文的實用性。我們通過眾多的教研培訓、教學研討、觀摩課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再通過實踐來總結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從而以科研論文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成長經歷,所以選題對于我們來說,從前瞻性和實踐性的角度來寫尤為重要。只有選好題目,我們才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撰寫論文。
三、研究方法
一般的研究方法是從文獻的量和質的方面來進行研究,從歷史的量化質化研究,從描述的量化質化研究,實驗的量化質化研究。1.審核與鑒別:對搜集來的資料作可靠性、新穎性、適用性和典型性的判斷;2.分類整理與提煉:將選擇后的文獻資料按論題的需要進行分類、分析、比較,形成一個寶塔式的分類體系或信息集合。研究方法中包括學科方法和哲學方法兩種途徑。首先要從文獻中搜集事實,把本學科的研究方向的文獻進行分類,使之形成脈絡分明、層次清楚的有機整體。在此基礎上,再根據課題的不同需要,對資料進行集中、比較、提煉,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出大致的分析和構思,為構造論文提綱打下基礎。分類方法有兩種:性質分類、形式分類。性質分類從研究現狀相關理論、學科理論、基礎理論幾方面著手;形式分類從理論、樂譜、圖像、音響、音像幾方面進行搜集,搜集過程中要考慮文獻的真實性。其次是調查事實,要從事實的量化與質化兩方面進行調查。然后把事實描述記錄下來,最大限度地占有(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選?。ǔ浞郑?。楸3腫柿系淖既沸裕一些新鮮的觀點、好的見解,最好是原樣不動地摘錄下來,有原著價值的可以直接引用。記錄的文獻內容包括事實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原因和怎樣,謝教授把其稱為五個“w”和一個“h”,即“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然后對事實進行檢驗。
四、音樂學研究的基本步驟
與會代表提交了論文55篇,大會宣講43篇,歷時3天共分14場次。本次研討會將理論研討與地方文化考察、民間音樂觀摩表演三位一體有機結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研討會區域文化主題得到深度凸顯。
一、文化地理:區域音樂新視角
這一板塊稱為“區域音樂研究與文化地理學”。張曉虹以《區域音樂研究在文化地理學中的意義》為題,強調文化地理學是一門注重分析文化現象空間特征的學科,民間音樂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重要文化現象,是居于鄉音特點的區域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因子,是分析文化區域特征和進行文化區劃不可或缺的工作。強調打破學科畛域,加強文化地理研究與音樂研究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促進區域文化地理研究與區域音樂研究水平的提高。華干林在《揚州地域文化概覽》中介紹了揚州厚重的文化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喬建中在《兩點思考,一些問題——簡議區域音樂研究的優勢與不足》中說,區域音樂研究有豐富的音樂資料、研究成果、文獻著述和新方法可供資鑒的優勢,但也存在研究缺乏“后勁”,較少關注大學科的新成果、新態勢的不足。樊祖蔭在《樂種研究在區域音樂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中強調,樂種研究是區域音樂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任務,建議以形態研究為中心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探究。蔡際洲在《音樂文化與地理空間——近三十年來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中指出,研究對象不斷拓展至戲曲、器樂、曲藝、歌舞、佛教音樂、道教音樂、音樂人才等領域,研究視角從“分布狀態研究”到關于傳播變遷、歷史淵源和生態環境等多樣化方向發展,學科意識日益增強,研究從自發階段逐漸向自覺階段邁進。謝嘉幸作了《音樂學轉向中的地方音樂學構建——以北京音樂學的探索為例》的發言,指出哲學范式的變化使學科音樂學向實踐音樂學轉向,而音樂實踐活動的研究趨向于將分門別類的音樂學學科知識整合一體。作為“地方音樂學”構建,以中國音樂學院的“兩會一節”及相關課題研究為基礎,提出了建立北京音樂學的理論與實踐的思考。
二、理論方法:學科凝練話題多
“區域音樂研究的理論、方法”板塊居于區域音樂研究從自發階段向自覺階段的轉型,規范話語顯得迫切。項陽作了《從整體意義上認知區域音樂文化》的發言,強調區域音樂研究中應關注國家存在,關注國家禮儀用樂制度,從整體意義上認知,立體化地研究區域音樂文化,既要辨析差異性,又要把握整體一致性和相通性。田耀農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區域分布與區域傳承》中認為,中國傳統音樂傳承形勢嚴峻,民間固有傳承、學校傳承、旅游傳承、館藏傳承、創作傳承和媒體傳承等方式有不同的得失。管建華在《音樂學與音樂人類學的哲學基礎之比較——兼及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反思》中認為,音樂學體系與音樂人類學所具有不同哲學基礎,中國傳統精神倫理哲學的張揚是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必要前提。楊紅的《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區域音樂研究》從空間級序、文化類聚、音聲景觀和社會認同等方面提出對區域音樂研究的整體性理論建構。孟凡玉在《關于區域音樂研究的幾點思考》中認為,通過對地域性與跨地域性、傳統性與現代性、穩定性與變異性、鄉土性與都市性的探討揭示區域音樂的地方屬性。洛秦在《“音樂上海學”建構的理論、方法及其意義》中提出,“音樂上海學”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是以城市音樂人類學為依托的一個特定城市音樂研究的地方性知識的體系化、結構化、學理化研究。該發言與謝嘉幸提出的“北京音樂學”南北呼應,引起強烈反響。劉永福在《“‘同均三宮’只是一種假象和錯覺”嗎?》中認為,“同均三宮”不是黃翔鵬的發明,而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歷史理論”;它不是“假象和錯覺”,而是中國傳統宮調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光耀在《“世界歷史性存在”視野下的民族音樂》中認為,應從世界整體和歷史時空視角去審視、把握民族音樂現象。楊殿斛在《音樂民族志建構:中國家鄉人類學的“寫文化”》中說,家鄉人類學的音樂民族志構建是陌生化與熟悉化的結合,使音樂民族志“寫文化”有了更多的“客觀”和“深描”的學科價值。
三、江浙音樂:江南文化論得失
第三板塊是“江浙音樂與廣陵派研究”,也是區域會議的特色,即以會議舉辦地所在區域的音樂文化為主題。張美林在《揚州音樂文化研究綜述》中說,揚州民間音樂得到了保護與傳承,《揚州音樂文化簡史》研究是代表之作,揚州大學音樂研究所制定了揚州音樂長久的研究規劃。邵萍在《揚泰文化中的民歌奇葩——揚州栽秧號子結構分析》中說,揚州栽秧號子是揚州民歌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揚州道情、清曲和戲曲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張青在《作曲者與唱曲者,不可不相謀——吳江派與吳江曲人徐大椿》中說,徐大椿在吳江派的“依腔合律”的作曲理論基礎上提倡“作曲者與唱曲者不可不相謀”的創作理念。楊曦帆在《民俗場景中的傳統音樂——江南運河音樂文化的民俗與歷史》中說,江南運河沿線是漕糧轉運口岸、商業都會和民間游藝場所,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形成和流布起到過重要作用。
壯大隊伍 開拓視野
1996年9月,以“世界民族音樂與中國”為主題的第一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在老音樂家呂驥和學會主席陳自明“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需要了解世界”的倡導下,將全國各大院校的學者以及國外的部分專家40余人,匯聚旗下,提交論文30余篇。9年后的今天,參加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學術研討會的人數已經翻了一倍,參會人數多達112人,60余人提交論文并做了大會發言。陳自明教授欣喜地說道:“我們原本定于兩年之后舉辦第二屆研討會,盡管由于各種原因等待了9年,但第二屆研討會無論從規模到研討的議題及其學術水準,均有很大的拓展和提高。而且這一屆研討會的主題也更加明確,研究的地域也有所拓寬。我們不但邀請到了美國和來自非洲的的音樂學家,還邀請到了其他學科領域的音樂家、理論家,如作曲家金湘、理論家童忠良、趙宋光教授等,他們不但參會而且還發表了相當有學術份量的論文。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世界民族音樂對于我國多元化音樂學科建設的重要性?!?/p>
重新審視“世界音樂”
本次研討會上,多數與會者圍繞“打破中心、著眼全球”中心議題各抒己見。
音樂理論家趙宋光教授就世界民族音樂研究中的五個問題,提出:對于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成果,要有全球的眼界,特別要注意突破歐洲中心主義和華夏中心主義觀念的影響,要關注對邊緣文化的研究。同時,他還指出,文化學的研究要有文化的整合性和系統性,要突破十二平均律為中心的觀念,對自然存在的音律的多樣性,要進行科學的考察與研究。臺灣學者趙琴博士在題為《我的“世界音樂”教育理念與實踐――從全球化的音樂新趨勢探“世界音樂”教學與傳播》一文中指出:“世界音樂”知識已是必需品,應該打破傳統概念的音樂教育實踐,讓學生能知道眼前“世界”之外的“大世界”意識,有共享世界音樂的概念?!叭蛞曇啊钡奈幕F象已是21世紀音樂教育的趨勢,面臨音樂價值觀念和音樂教育的轉折點,培養國民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陳銘道在對中國音樂學院的“世界民間音樂”教學的情況介紹中也提出:“要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學習,我們必須創造出一種使學生能夠認同人類各種種族都在為人類做出貢獻的教育哲學。這種哲學的精神內涵是:存在著各種互不相同卻又同樣卓越的文化。盡管有識之士早就提出音樂教育要有鄉土內容,要著眼于世界,但是中國中小學的課程表卻一直沒有對世界音樂教育界翻天覆地的變化做出任何反映。不僅如此,中國的學校反而成了頑固堅守歐洲音樂和歐洲傳統觀念的陣地。”
為了充分展示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魅力,此屆研討會還專題性地安排了世界民族音樂表演專場,將印度音樂與舞蹈、非洲音樂、拉丁舞、蒙古的呼麥等藝術形式,近距離地展現在與會者的面前。表演者與與會者的問答式交流,將理論與表演實踐融為一體。
將“世界音樂”引進課堂
據了解,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隨著西歐大批學者著手“比較音樂學”的研究,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世界各少數民族獨特性和多樣性的價值。在當今世界,由于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各國、地區以及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以平等的價值觀對待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人們審視和衡量多元文化價值的新的坐標。
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率先開始將世界音樂納入課程教學,我國于80年代也陸續在各藝術院校引入世界民族音樂課程。從1983年中央音樂學院第一個將世界民族音樂課程納入教學以來,目前全國已經有15所包括師范大學在內的學院,設置了世界民族音樂教學課程。但是,迄今為止,音樂院校中只有中央、中國、上海和西安幾所院校,將世界民族音樂作為必修課程。世界民族音樂的教學在大多數音樂院校,仍然是“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處于被冷落和被忽視的狀態。陳自明教授認為,這主要由于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論和華夏中心論”的觀念長期頑固的存在于音樂的教學領域。完善世界音樂學研究的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方面,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我國對于世界民族音樂的學科建設步伐在日漸邁進:教育部2001公布的《全日制藝術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文件中,明確規定中小學音樂課程應該包括世界音樂審美。近年來我國專業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等)出版的新編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引入世界民族音樂的內容,每冊都設計了《環球之旅》單元,走進各大洲瀏覽各國音樂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