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2 07:3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社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力發展人文社科階段。進入新世紀,高等教育迎來了大發展。人文社科也在中醫藥院校轉型中的特殊地位不斷凸顯出來。實現中醫藥院校由單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學的發展,人文社科必須有現對獨立的學術和學科地位,有自主發展的學術規模、空間,并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和學術地位。各校開辦了衛生事業管理、市場營銷、英語、日語等本科專業以及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中醫倫理學、中醫保健體育等研究生學科專業。這些非醫學科專業的學生數占到各學校學生總數的2-3成以上。
二、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背景分析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以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為基礎,沒有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就沒有醫學。研究解決醫學引發的重大現實問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醫學科學發展過程中,醫學技術的應用范圍與社會價值層面引發一系列爭論,而這些超越技術本身的問題要通過社會、道德、文化等方面給出合理判斷。對于在夾縫中生存的中醫而言,需要用包括人文社科在內的多種方式對中醫進行解讀,讓公眾了解中醫知識,相信中醫文化,傳播中醫理念。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具有良好的基礎。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資源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陣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時期勇擔責任和使命,取得長足進步。中醫藥院?;拘纬闪巳娴木哂凶陨硖厣娜宋纳缈茖W科體系。醫藥院校人文社科發展受到關注。在國家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背景下,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也受到了關注。教育部主導成立了全國醫藥院校社科研究協會,定期舉辦全國醫藥院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高層論壇。
三、中醫藥高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任務和思路
《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規定:“獨立的中醫學院校或在綜合性大學以及醫科大學中設置的中醫學院(系),必須得到學校人文、社會學科及其他自然學科的學術支持,應該重視學科交叉與滲透對中醫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努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科的基本任務可以定位為三個層面,并逐步向最好層面努力:一是在最低層面上,使人文社科不拖和少拖學校發展布局和發展速度的后腿;二是在居中的層面上,使人文社科達到與學校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水平;三是在較高的層面上,使人文社科能夠為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作出更多貢獻。在學科布局上,要通過建立人文社科來擴大學科覆蓋面,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加快從單科性向多科性的轉變和提升。在學科水平上,人文社科應有與學校其他學科相當的學術水準,有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和發展空間,使人文社科的地位由輔向基礎性轉變,提升學校的學術水平和人文品位。在社會地位和影響上,提升中醫藥院校在高教領域的地位和發言權,爭取在人文社科主流學術圈中的話語權。在學術功能上,人文社科教師要走出單純講授公共課的區域,開展專業性的學術研究,爭取在國內外所在學科中的學術地位。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科的基本思路是入主流、倡交叉、創特色。“入主流”就是要把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作為專業的人文社科來加以建設,以達到國內外學術界的一定水平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能夠參與主流對話,參與學科中重大問題的研討?!俺徊妗本褪沁@些學科的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中醫藥學科的發展中去,在人文社會科學與中醫學之間尋求新的生長點和交叉點,達到良性的互動和互滲,使之成為不可或缺的內生性學科,成為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皠撎厣本褪且咛厣?,“特色”可以在與醫學的交叉中產生,也可以在對某些新的研究領域或者分支學科開發中產生。
四、中醫藥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態勢
1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原則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是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重要環節, 也是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一個難題。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學科的滲透、交叉與融合的不斷加強, 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越來越要求從重數量向重質量、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由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具有預測性、前瞻性、社會效益的時滯性、實踐檢驗的不統一性和間接性, 它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在評價的客觀性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如何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原則的客觀、科學、公正、公平, 并以此形成一個科學、健康的科研導向, 一直是廣大社會科學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視的問題,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原則是科研管理中的一個永恒的話題。筆者認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1創新性原則。
創新是科學研究的生命, 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創新程度??蒲泄ぷ魇怯靡延械闹R、方法、手段去探究新的知識。如果研究人員缺乏基本的創新精神, 是不可能做出優秀科研成果的。長期以來, 在我國形成了一種主流的評價模式,即職稱評定、博士點、碩士點的評定、科研項目的評審都要看申報者已發論文的數量,這導致了學術研究的浮躁虛假, 八九成論文沒有真正價值, 致使科研水平低下。所以,必須把創新作為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高標準,并且要鼓勵創新、重視創新。這樣才能引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走上鼓勵創新、崇尚創新的康莊大道, 才能真正體現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意義。
1.2 評價方法的綜合性原則。
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定性評價是利用專家的知識、經驗和判斷通過記名表決進行評審和比較的評價方法。定性評價的優點是簡便快捷,效率高,成本低,便于操作。缺點是評價專家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好惡在評價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具有較大主觀隨意性。因此評價結果有時可能不是完全客觀的。
而定量評價是采用數學的方法,收集和處理數據資料,對評價對象做出定量結果的評價方法。定量評價具有客觀化、標準化、精確化、量化、簡便化等鮮明的特征。但定量評價往往只關注可測性的要素,事事都要求量化,有些要素勉強量化后,并不能對評價結果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映。因而,它忽略了那些難以量化的要素,把所有的要素換算為抽象的分數表征與數量計算。
定量評價方法的優點是它根據成果發表刊物的權威程度和成果系列反響來作為評價標準, 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不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和其他非科學因素的影響, 有助于規范評價行為。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成果統計上有時間的滯后效應;定量指標只能評價以公開發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 而對于那些不宜公開發表, 但已經被有關部門采納, 并取得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科研成果卻不能充分評價;其次, 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而言,主要采用成果發表的刊物級別、論文收錄轉載情況、獲獎情況、成果被引證情況等間接方法測量。間接測量時采用的指標與評價目標的相關性難以完全確定。再次, 由于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 單純的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都不能準確、客觀地評價社科成果。在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中, 一定要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1.3 評價程序的易操作性原則。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要講究科學性、合理性, 這是首要條件,但同時也要兼顧可操作性。因此, 在設計指標體系時, 既要嚴格篩選評價指標,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又要簡化操作程序, 使評價工作簡明可靠, 易于操作。
2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機制
2.1 評價機制的內涵。
《辭海》對機制的解釋是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生物學和醫學通過類比借用此詞,用來闡明一種生物功能的機制,意味著對生物的認識從現象的描述到本質的說明。可見,當機制一詞是從機械構造理論中借用的,用于社會科學,指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聯系。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機制可以定義為: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工作正常運行有關的各部分(即政府、企業、社會科學工作者、社會組織等)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梢钥闯?,此概念強調的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系統的各組成部分之間處于何種關系及如何相互作用,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評價方法、評價程序和監督體系。
2.2 評價方法
同行評議法和計量評價法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工作中廣泛應用的兩種方法,也是目前理論界研究的熱點。
在同行評議中,專家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同行評議的優勢是,專家代替了科學外行擁有了對學術問題的決策權。同行評議是科學研究管理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操作得當的同行評議能夠對科學研究發揮巨大的激勵和支持作用。
計量評價法是一種定量的評價方法, 是把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的一些內容指標化、數值化,通過對作為研究成果載體的各種文獻及文獻間關系的“計量”來考察研究成果。由于用客觀數據部分取代了主觀判斷,利用計量評價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評價的質量,但計量評價方法也有缺點:一是過分依賴于數據, 二是易產生投機取巧, 三是易引發學術不端。
2.3 評價程序。
"所謂評價程序, 是指在評價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過程或步驟。從目前的研究文獻來看, 眾多學者對評價程序論述不多, 側重于說明評價程序的重要性。相對實質評價來說,評價程序更易把握, 可操作性更強, 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道路。如果人文社會科學評價要達到實質上和理想上的公正、公平, 光靠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是難以保證的,還應該從制度上加以保障, 因為“法制”比“人治”更可靠。合理可靠的程序是制度的基石, 因此, 為保證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公正、公平, 就應該制定公正、公平的評價程序。就目前的研究狀況和工作實際來看, 如何制定學人公認的評價程序, 諸如專家的選擇程序、評審的步驟、異議的處理程序、成果的報獎程序等, 應是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研究的重中之重。 [1]
【關鍵詞】編校質量 服裝類科技期刊 編輯質量控制 編輯質量
引言
服裝類科技期刊是我國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當代服裝科技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同時也是傳播服裝新理論、新技術、新知識及新方法,推動服裝學科發展的重要媒介。隨著服裝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我國期刊業的繁榮,提高期刊的質量成為服裝類科技期刊發展的首要問題。編輯和校對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輯質量把關的重要環節,加強編校質量控制對提高服裝類科技期刊整體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目前國內期刊在編校質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1-7],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影響編校質量的因素加以控制管理,切實提高服裝類科技期刊編校質量,是服裝類期刊編輯工作者在提高期刊質量的過程中必須加以研究的課題。
本文研究國內服裝類科技期刊編校質量的現狀,分析服裝類科技期刊編校質量的影響因素,并結合服裝類科技期刊的特點和編校質量的特點,提出提高編校質量的控制措施,構建服裝類科技期刊的質量控制方案。
一、存在的問題
(一)摘要不規范
科技論文有固定的格式,坐著的中文摘要沒有按照目的、方法、結果、結論這四個方面寫,經常缺少一項或兩項,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沒有目的或沒有結果和結論,或目的不明確,所答非所問;英文摘要中英文單詞拼寫有錯,人名拼寫錯誤較多。出現了頓號,省略號等。在摘要中使用了評價性語句,不符合摘要的編寫規范。
(二)論文題目出錯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即使是只有區區20個字內的論文題目,也可能發生差錯。出現正文和頁眉的題目不一致的問題,這是由于論文的題目編輯改了,但由于疏忽大意,頁眉和目錄中卻忘改了。在校對環節,因目錄校對看似簡單易卻被忽視未能及時發現問題。
(三)“改”出來的麻煩
1.對有些自己認為有問題的地方直接就在稿子中改正了,并不是將有疑問的地方借助字典或專業書籍、工具書查找,結果往往是將原本正確的地方改錯了。
2.在服裝類科技期刊中,有作者題目、姓名的地方一共有四處:中英文目錄、文章的首頁、論文最后的英文摘要。在文章的編排過程中,有作者提出要換文章的第一作者,還有經過作者的校對后認為原先的論文題目不能很好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出要換論文的題目,所以編輯或校對在改題目和作者的時候只改了文章的首頁,別的地方就忘記改正了。
(四)為換取版式好看而隨意刪減內容
編輯在上文章的頁碼時,有的稿件留有少半頁,為了將其刪成整頁,不惜將原文的結束語刪減或者干脆去掉,使文章虎頭蛇尾,沒有很好地表達作者原先的意圖。而對有些結構嚴謹,言簡意賅的文章,編輯為了湊足整頁碼,刪去了不該刪削的重要的文字部分。
(五)英文翻譯問題多
英文摘要的翻譯一直是作者頭疼的問題。英文摘要沒有按被動語態翻譯,整篇摘要和中文不是一對一對應的關系,而是想怎么翻就怎么翻,使編輯看后不知作者表達的意思。而且英文摘要中還出現了頓號、省略號等低級錯誤。時態用法錯誤,前后時態不一致等。
硫酸紙的校對是服裝類科技期刊編校工作者在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但就是這最后一道工序,不少編輯特別往往認為是在盡心,發現了問題,怕麻煩總認為反正也沒人看,小問題能不改的盡量不改,實在是有大問題了才不得已去改。
(七)編校知識與技能的缺乏
就編校工作而言,編校者的素質,校對的方法、技巧選擇,與校對效率、質量密不可分。據調查所知,服裝類科技期刊的編校工作大都是編輯兼校對,合二為一。編輯做校對工作純屬一種自發的憑感覺的行為,他們不懂校對理論,缺乏校對知識,難得有正確的校對方式方法,更不要說校對的技巧了。對于編齡不長的編輯,還缺少校對的實踐經驗學術期刊編校技術性差錯剖析[8-9]它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制約服裝類科技的期刊編校質量和效率。
二、解決措施
(一)堅持編輯培訓,提高編輯的綜合素質
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活到老學到老。隨著我國出版的重大改革,一些編輯方面的知識也在更新。新聞出版局規定從事出版行業的人員必須每年學習72小時,否則不能續領責任編輯證,新頒布的GB/T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就是明顯的例子,作為編輯,就要不斷的充實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編輯這個職業不是誰來都能干的,要有一定的時間積累,要的就是經驗,別人容易出錯的地方,自己不出錯,新編輯編的稿子一眼就能看到出現的問題或新編輯沒有發現的問題。
(二)實行編校合一方式
服裝類科技期刊的編輯,編校合一可以消除編輯加工的不足,既可以校異同,又可以?!笆恰?、“非”。校對人員在校對稿子時可以及時發現編輯在編輯稿子時的疏漏和錯誤,提高文章的質量。技術編輯在校對時可以發現編輯在圖的處理時不容易看出的錯誤。如在圖中字母的大小寫、黑斜體、圖中字號的大小等。排版人員在校對時可以發現文中的背題、轉行錯誤以及字號的錯誤等。
(三)利用現代通訊設備,提高編校質量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編輯和作者之間的聯系不再是以前靠郵局郵寄稿件,而是通過E-mail和QQ等現代化工具,可以很方便地聯系到作者,甚至可以遠程視頻通話,可以和作者實時溝通,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文章在付印以前要作者進行校對,由于現在的很多作者都是外地作者,由于不能面對面地進行校對,所以只能將校樣發給作者進行校對。尤其對于數學稿件,由于計算機版本的不同,發給作者的校樣有的打不開,有的是亂碼,這就要求編輯熟悉軟件,給作者發校樣需知,告訴作者校對的程序以及如何在PDF上如何修改,對不會使用軟件的作者,告訴作者如何寫修改說明,這樣就可以將錯誤降到最低。
通過培訓提高編輯的整體素質。鼓勵編輯參加本專業的國內、國際會議,了解自己所負責的學科的前沿在哪里。鼓勵編輯參加有關編輯出版方面的培訓,熟悉編輯方面的法律、法規,熟悉和掌握行業的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標點符號的用法、量和單位的使用等。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新來的編輯要求持證上崗,盡快適應崗位。
(五)建立文章審查檔案,配以適當的獎懲制度
編輯部在接到讀者的稿件時應該用學術不端檢測軟件對稿件進行檢測,對存在抄襲的文章應堅決退稿并將作者列入本編輯的黑名單里。編輯部領導應該對期刊的編校質量質量進行原稿編輯審查、清樣審查、復印前審查的制度,促進期刊的良性發展。檢查方式可以定期審讀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陳嘉偉,李強,吳淑金.醫學期刊編校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81-484.
[2]周奇.校對的基本理論與實踐[J].出版科學,2003(3):27-34.
[3]李莉,張鳳蓮.重視論文的參考文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13(6):511-513.
[4]饒華.提高科技期刊編校質量的幾點想法[J].醫學情報工作,2003(6):460-461.
[5]羅原.校對者及其上下左右.編輯之友[J],2001(5):43-44.
[6]翁廉.科技期刊編輯向導[M].廣州:廣州科技出版社,2000:361.
[7]鄭曉梅,劉穎.科技期刊稿件編輯出版工程中的質量變異與過程質量控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6):964-965.
關鍵詞: 中醫學;研討式教學;教學法;數據收集
1 對象與方法
在2007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隨機抽取2個班,即實驗班A班36人,和對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討式教學法教學,B班采取傳統教學法教學,A、B班采用同樣的授課教師,統一的教材。
研討式教學法具體分為以下5步:(1)老師簡要概述基本理論和解釋重點難點,學生分組;(2)老師指導選題,學生查找資料;(3)同學間或師生間分析、討論;(4)小組完成論文或綜述,學生介紹組內討論、研究成果;(5)組間交流學習,老師補充相關知識并總結提升。
2 結果
2.1 師生對研討式教學法評價的調查
在教學中,我們對實驗班學生進行了無記名方式問卷調查,發出問卷71份,收回有效問卷7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同時邀請了我校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和中醫教研室的老師參與研討式教學法教學的聽課,課后發出教師調查問卷7份,收回有效問卷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結果詳見表1。表1 實驗班學生、老師對研討式教學法的評價(略)
通過對表1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初探研討式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臨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學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喜歡初探研討式教學法的學生達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歡的為53.5%,一般喜歡的為16.9%;老師達到71.4%,其中非常喜歡的為42.8%,一般喜歡的為28.6%。對于不喜歡此教學法的11.2%學生也經過分析,這些學生主要是基礎較差,自學能力差的學生。從結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討式教學法并不適應所有的學生,尤其對于大一新生還需要采用傳統教學法。
2.2 考試成績分析
我們對實驗班和對照班期末統一考核并進行成績分析??季碛山虅仗幗y一命題,實驗班為(77.28±12.12)分,對照班為(72.84±11.13)分;實驗班與對照班中醫學成績比較,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P<0.01)。
3 討論
3.1 運用在中醫學教學中的優點
3.1.1 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舊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淹沒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相反,研討式教育法實現了教學的三大轉變,教學方式從“講授式”到“研討式”,課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學目標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學生不在是知識的簡單“存儲器”而是“發現者”,師生關系從“主客關系”到“都是參與者”,堂上堂下師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學生成為整個中醫學學習過程的主體。
3.1.2 有利于學生知識積累和綜合能力提升
研討式教學法在每個階段都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1]。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并經過自己處理后運用知識來完成論文或綜述,并逐步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
3.2 在實踐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研討式教學法在中醫學教學的具體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基礎較差,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適應。此外學生數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課,教師數量相對不足,使教學效果難以為繼。
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針對性強的社會活動,研討式教學法當然也不可能完美無缺或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適用,至少不是對所有類型和基礎的學生都適用[2]。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校、師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運用教育理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學刊/知識結構/編輯學/社會科學學/科學學/國家期刊獎
【正文】
一
學術期刊(以下簡稱“學刊”)的質量無疑與其主編、編輯的素質、編輯(更主要的是主編)的知識結構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學刊評化的一個側重點應該是考察其操作者(主編、編輯)的知識結構、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方面所決定的學刊的優劣情況等。我們曾經研究過“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最佳知識結構”這一課題,研究結果認為,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首先應該是學術期刊出版方面的專家,其最佳知識結構“既要具有合適的專業知識,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體地說,綜合性社科學刊主編的最佳知識結構,包含這樣四層含義:1.一定要在一個專業領域內實現“學者化”;2.一定要有豐富的“社會科學學”知識儲存;3.一定要有比較高的“編輯學”理論和實務方面的修養;4.一定要有“領導科學”方面的素質修養。[1]推而廣之,綜合性社科學刊編輯素質、知識結構也大致如此。相應地,綜合性自然科學學刊主編(編輯)應當具有的是“科學學”的修養;而對于專業學術期刊(非綜合性學刊)主編來說,除了“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之外,其余三方面的知識結構完全適合于他們。只有有了學刊主編、編輯的最佳知識結構,才能有真正優秀的學刊。
二
毋庸諱言,在我國學術期刊界,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這就是有的學刊主編不去研究“社會科學學”(或者是“科學學”),或者不懂“編輯學”,就是說在這兩個方面不具備最佳的知識儲備,但是,其主編的學刊照樣獲得“國家期刊獎”、“雙高期刊”、“核心期刊”或者是教育部的“名刊工程”期刊,等等。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我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是這些主編不自覺刪頃應了“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和“編輯學”內在規律的要求。但是,唯物主義地講,這種情況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我們認為,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是由其所處優越的學術環境、依靠高水平的自然來稿而導致的。二是因為這類學刊編輯部的優秀自然投稿稿件俯拾即是,在這方面,與其他學刊相比,處在一種“不平等”的競爭狀態。誠如著名學者、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龍協濤先生2002年在其主編的學報獲得“雙高”期刊和第二屆“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第一名這兩項大獎后,接受采訪之際所坦言的:“北大學報能有今天的成績,首先因為她背后有北大,有北大深厚的學術資源,有北大校領導和北大學者們的全力支持,還有編輯部同仁的齊心協力?!盵2]這是實事求是的?;仡櫄v次評比,經常是這樣的狀況:“國家期刊獎”等獎勵獲得者大多是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或者是國家的主要高等學校主辦的學刊(在此,我們絕對沒有否認在這些編輯部里,在編輯學、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等方面的研究上,不乏高水平者)。[3]而稍低一級的獎勵,往往是那些由一般綜合性大學和各省級社會科學院(科學院)等主辦的學刊,依此類推,幾乎“概莫能外”。
還有一種現象,更能說明這一點:就是同一所大學主辦的文、理兩種學報,它們的獲獎情況一般取決于該校文、理比重和力量的對比,以理為主的學校,它的自然科學版學報獲獎情況就遠超過其社會科學版,相反,以文為主的學校的社會科學版學報獲獎情況就遠超過其自然科學版。就是說編輯部人員的力量高低不能決定和左右其學校文理比重,不能決定其學報的優劣。加之我國大學學報國家給的定性是“以反映本校教學、科研成果為主的學術期刊”,它不適宜過多發表校外成果,這就決定了學校層次決定學刊層次、專業層次決定相關學刊層次局面的存在。加之,人們往往習慣地把得意之作投到更高級的科研(教學)單位主辦的學刊上去,使這些學刊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局面。所以,目前的“優秀學刊”和非“優秀學刊”往往并非是由辦刊人主觀因素造成的。我國學刊的評比,其實是在評所登載的論文水平,是在評比主辦單位的學術水平,這與評刊的初衷是大相徑庭的。我國的新聞出版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管理我國新聞出版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執行情況的,而我國的期刊評比又主要由它們來執行,如果不是主要去考察各學刊的編輯水平,而主要去考察他們的學術水平,難免導致本末倒置。應該說,高等學校的學術水平是由教育部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去評比的,科學文化水平是由科技部或各省、市、自治區政府代表國家去評比的。所以客觀地講,這些學刊獲得的種種榮譽,更主要的是基于其依附單位的高水平,依靠其所載內容(論文)的高水平,而并非靠編輯部成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即高水平)取得的。它們依附的單位是科學研究方面的“國家隊”,其學刊理所當然的就是學刊界的“國家隊”。對此,南翔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學術刊物分三六九等,并非見諸言之鑿鑿的紅頭文件,而是一種依門楣而定的習慣,門當‘等’對的,主要不是質量,而是出身?!盵3]我們認為,這個“依”就是依靠,這個“門楣”就是那些代表國家水平的學術單位,這里的“質量”應該指由編輯們的主觀能動性所創造出來那種品位,而這里的種種榮譽往往是靠其主辦單位的高水平,而非辦刊人的主觀努力和高水平得來的。如何通過國家對學刊的評比來真正調動編輯者們的積極性就成了問題的焦點。難怪經常聽到有人抱怨:“大刊好編,小刊難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客觀反照。
[page_break]三
我們提出這一重要問題,還基于以下三個事實:第一,在2004年8月召開的“首屆科技出版發展論壇”上,我國科技專家發出這樣深深的疑問和感嘆:“中國為何沒有《科學》?我國科技期刊處于內外夾擊”。到目前為止,我國在自然科學方面還沒有像美國《科學》,在社會科學方面,還沒有像英國1843年問世的《經濟學家》(TheEconomist)那樣國際著名的學刊,就是明證。然而,與此同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國際性科技期刊近年來紛紛進軍中國,美國的《科學》以及英國的《自然》等大牌學術期刊都加大了在中國的約稿力度。在我國并非沒有優秀學者和一流的學術稿件,而是沒有世界一流的學刊。
第二,這個事實更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美國科學情報所(ISI)編制的大型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根據編輯水準、國際化程度及在學術界的影響等量化指標,每年都對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余種期刊進行統計和評估。近日統計的1994-2004年國際學術期刊“引用總數”排行榜出爐。結果顯示,以發表生物醫學領域論文為主的學術期刊——美國的《生物化學雜志》(Jou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以被引用174萬次位居首位,綜合類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以133萬次排名第二;大名鼎鼎的英國《自然》雜志與美國《科學》雜志則分別以119萬次和117萬次位居第三、四名;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與《物理評論》分別以77萬次和60萬次名列第五與第八;第六名由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與臨床醫學領域最負盛名的期刊《細胞》摘得。美國化學學會的《美國化學學會期刊》位居第七名。而與英美等國的期刊相比,中國科技刊物的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數據顯示,我國期刊的年平均被引頻次約為300次,而同期世界期刊的指標(平均數)為2000多次。
第三,有關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的高水平論文往往流失海外。僅在自然科學方面,1999年《SCI》收錄的以我國科技人員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19936篇,而其中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僅占38%,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卻占到62%;我國科技工作者1999年被國際頗具影響的三個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PT)》收錄國際論文共計46188篇,比上年增長32%。按國際論文排序,我國由上年的第九位升至第八位。所有這些說明,我國不是沒有高水平論文,而是沒有一流學刊。
上述情況能不牽涉到我國學刊編輯主觀能動性、編輯(首先包括主編)的素質和知識結構問題嗎!現在的學刊評比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代表“國家隊”的學刊因為優秀稿件的優勢,所以,其學術質量自然而然在國內領先,它們的主辦者往往可以高枕無憂,國家的種種期刊獎勵非他們莫屬。然而,我國有世界一流的學者、有世界一流的學術論文,沒有的是世界一流學刊,這難道不是一個怪圈?這個問題與中國體育界“國足”現象實質上是一個問題,只是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警覺而已。國足在國內是無疑的第一,但是能滿足于這個“第一”嗎?答案再清楚不過了。其實我國學刊界,早已有有識之士為此呼吁過,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龍協濤教授在2002年就特別強調過:“學術刊物也需要策劃!”[2]我們認為,這個“策劃”當然包括學刊編輯、主編深層次積極性的調動。須知,我國的學刊是在特有體制下形成的特別的運行機制。目前無論主辦學刊的高等學校還是科研院所均是以公有制為主的,由國家及其所屬機構投資,而現在的學刊評比實際上不是去評比它的具體操作者——編輯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的努力程度、編輯業務水平等,然而這恰恰正是我們應該去認真評比的,也應該是評比的初衷所在,是評比的真正意義之所在。所以,假如我們的學刊評比,不是僅僅去注重所載論文的水平,而是把編輯的主觀因素(主編是其靈魂)作為主要考察對象,真正按照可比性來進行評比的話,目前這些“優秀期刊”不見得就全都“優秀”。同時,如果我國的學刊評比按照科學合理的因素去進行,我國的學刊事業一定會出現更加繁榮的局面。
四
應當科學評比我國的學刊,解決這一問題具有緊迫性。我國的學刊評比應當及時改弦更張,把評比的角度轉變到以下幾個方面來:1.學術期刊編輯部獨自享有資源的利用、開發和優化組合情況,這些資源包括所在地域的古今特色文化。2.編輯部成員在文稿修改中的作用大小情況,是起了積極作用還是起了消極作用,是使文章錦上添花還是有意無意弄巧成拙。3.編輯部培養作者、發現人才的情況。4.學刊編輯部門在出版標準化、學術規范化等方面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情況。5.學術期刊編輯部在出版規范、編輯技巧方面的情況。6.作者、讀者對編輯部的滿意度;編輯部及其主編執行國家著作權法等法規的情況。7.學刊封面和版芯的裝幀、設計的準確度,它包括是否合乎封面設計規律、美學意義上的優劣情況等。8.編輯部成員對出版規律和編輯規律的探討和研究狀況,其標志是其發表編輯學成果的質量與數量。9.編輯部整體(尤其是主編)對社會科學學(或者科學學)的把握程度,這同樣看其有無高水平成果發表,等等。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的編輯人員絕大多數是“半路出家”,即一般都不是編輯學科班出身,因為我國的編輯學高等教育才剛剛起步,現在在崗的學刊編輯主力大部分是在這之前參加工作的。另外,我國傳統上往往忽視“社會科學學”(或“科學學”)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所以,進行編輯學和科學學(社會科學學)方面的研究不叫不務正業,恰恰相反,這正是我國學刊主編和編輯們急需彌補的一課,因為我國學刊界當務之急需要的是學刊編輯行家——編輯家。我國的期刊評比如果能改弦更張,把考察、評比的角度和對象選準,必將大大提高我國學刊的整體水平,必將激勵一大批所謂“小”和“弱”的學刊脫穎而出,真正形成我國學刊“百家爭艷”的局面,這也必將促使我國眾多學刊早日躋身于世界名刊行列,從而大大促進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尹玉吉,尹玉琴.論社科學術期刊主編的最佳知識結構[J].編輯學刊,2004,(5).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管理;就業;現狀;創新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休閑成為人們當前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花錢買健康,體育消費成為社會經濟中一個重要的增長點,這也促進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發展,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就業機會,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發展。
1.研究對象
對沈陽師范大學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廣泛查閱中國知網上關于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相關論文文獻,對網上的論文進行文獻整理,總結當前的研究現狀。
2.2專家訪談法。通過電話、郵件、訪談的形式對沈陽師范大學、沈陽體育學院、沈陽大學、東北大學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師進行訪談,針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拓展策略對教師進行咨詢。
2.3問卷調查法。隨機抽取沈陽師范大學社會體育專業在校學生100人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97份,有效率97%。
2.4數理統計法。對問卷的調查結果運用SPSS等軟件進行整理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學生就業的工作去向調查分析
對學生進行了就業工作去向的問卷調查,從表1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的就業傾向于一些比較穩定的事業單位,其中有23.7%的學生想去健身俱樂部工作,有35.1%的學生想當教師,有12.4%的學生想當社區指導員,有20.6%的學生想考公務員,另外有8.2%的學生不清楚自己未來的工作去向。由于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學的多是一些關于休閑、健身的內容,很多學生在校期間都到健身俱樂部進行兼職工作,健身俱樂部是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另外,教師、公務員、社會指導員也都是學生比較向往的工作。從學生的就業傾向來看,學生還是比較向往一些穩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
3.2影響學生就業的因素調查分析
對學生進行了影響就業因素的問卷調查,從表2的調查結果來看,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還是比較多的,其中有23.7%學生認為當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有28.9%的學生認為自身綜合能力不強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有33%的學生認為缺少對口的工作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有14.4%的學生認為當前社會上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認知不足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分析這些數據,通過對近幾屆畢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很多的學生都改行易業,從事與體育不相關的專業,這些學生反映的問題大多是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學生能力不強,雖然社會的實際需求量大,但是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畢業生較少。學校的“供”與社會上的“需”出現了對接的問題,如何提高社會上對體育專業學生的認知,完善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社會體育專業發展道路上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4.結論與建議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式比較嚴峻,很多體育院校都取消了社會體育專業,社會體育專業發展遇到了問題。學生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都向往一些穩定的工作,而實際上社會體育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并沒有針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課程設置。學校的一些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相脫離。為了更好的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促進學生高質量的進行就業,要對當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建立以市場為導向,進而科學合理的設置課程,增加學生的實踐時間,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完善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力爭培養出優秀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促進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立.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十大問題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06).
[2]潘小非.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01).
[3]王樹宏,李金龍.社會體育專業發展速度、布局與規模態勢及其存在問題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
[4]舒云久,陶冶.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05).
[5]陳章玉.我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方向設置及其培養目標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6).
1.1調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經過信效度檢驗的《社會實踐自評量表》,從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效果三個方面對二組學生進行比較,每個維度分值為0~25分。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問卷,剩余48份問卷進入統計分析。
1.2統計學方法
調查數據采用EPIDATA3.02進行雙錄入,錄入結果核對無誤后,采用SAS9.2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如果二組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而且方差齊同,統計描述給出均數、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設檢驗采用t檢驗,否則統計描述給出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設檢驗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研究結果
2.1不同年級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高年級學生的得分為滿分,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得分為23分,不同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方面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高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級學生高,這說明在思想認識方面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更深刻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級自主學習能力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分為22分,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分為23分,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不同年級社會實踐效果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高年級學生的社會實踐效果得分為22分,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分為22分,不同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能力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高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效果方面的得分與低年級學生沒有差別,也就是說預防醫學的社會實踐可以從低年級就開始,一直貫穿到畢業整個學習過程。
3討論
3.1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
《預防醫學》是一門理論嚴謹、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非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預防醫學》教育理論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培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的復合型醫學人才,使其既懂醫治又懂預防?!额A防醫學》的社會實踐不同于一般意義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它要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學會本課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營養學知識、常見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預防控制、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論、常見調查方法的設計分析,以及和調查對象溝通的技巧,因此《預防醫學》的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成為“五星級”醫生的必要環節,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環節。不同年級對社會實踐態度和認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們對社會實踐重視程度的不同,高年級經過了見習這一階段,馬上要進入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社會實踐對他們的益處。
3.2自主學習能力
本研究表明,無論是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大多數都能積極參與《預防醫學》社會實踐的各個環節,通過社會實踐,同學們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增強了對《預防醫學》的理解和認識,能夠對社會實踐調查的資料進行及時核對和整理,能夠根據社會實踐撰寫調研論文并達到醫學雜志發表水平,提高和強化了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的三級預防意識、水平和技能。常言說“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21世紀的學習是終身性的學習模式,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知識日新月異的更替年代中,每一個人都要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學方式不是填鴨式的授給學生知識,而是交給學生獲取知識方法,通過《預防醫學》的社會實踐培養了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后從事臨床、科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3社會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