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6 22:50: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討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最近發展區,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此外,討論時應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在討論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常見教師把題一呈現,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終結,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大空間。在教學實驗中,我曾經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過多次實驗結果發現: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積思廣益的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量上都優于其它兩組??梢?,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有的老師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教學場面: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有的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學生討論后,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
為此老師要培養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課堂討論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它使學生在獲得所必需的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當然,課堂討論還應注意討論的問題應有多種解決途徑,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加以指引、點撥,討論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盡量避免一問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兩極分化等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摘要: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才能達到討論的最佳效果呢?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348-02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法主要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相商量,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基本教學方法。
一、做好充分的準備
課堂討論前師生都要在思想、知識和資料上做好充分準備。如果沒有準備,討論中學生就可能陷于被動,教師也可能難以引導討論深入下去。所謂準備,對學生來講就是要對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對教材進行預習;對教師來講就是要把重點部分揭示出來,還要指導學生的準備過程,如認真劃分小組,培養學習骨干,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積極發言。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是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有過三次相遇、相處并成了好朋友的故事。這時,我提問:“一個世界有名的大科學家和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不僅有利于導入新課,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和思維的積極性。
二、選準課堂討論焦點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聽到有的教師說,課堂討論真累,有時候冷冷清清,有時候沒完沒了,弄得該上的內容沒上完,甚至拖堂。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是教師組織討論時沒有合理組建討論小組以及選準討論的焦點,導致課堂教學結構呈渙散狀態,也使部分學生無所適從、緊張不安,找不準思考的著力點,難以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一種最佳的狀態。所以,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教育學生的契機,選準討論的焦點內容,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以培養學生的鑒賞、思辨能力。
三、把握時機
時機是具有時間性的機會,是事物發展的連接點和轉化的關節點,抓住了時機也就抓住了關鍵、抓住了要害。因此,要有效地開展課堂討論,教師還需要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捕捉討論的最佳時機。常見的最佳時機有:
1、當需要突出重點時
教學內容有主次之分,課堂教學必須重在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使得突出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而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討論的方法,則是突出重點的有效辦法之一。這樣不僅準確把握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而且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在發展學生語言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從而達到的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當需要擴展和深化知識時
大綱和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依據,課堂教學必須抓綱靠本,但這絕不意味著,教師教授的內容全部就是照本宣科,照念教材。課本中的有些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接受能力予以進一步拓展、充實、深化,以拓寬視野和發展思維。
3、當學生的認識普遍發生偏差時
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認識偏差,與學習活動是存在緊密聯系的,利用它引發討論,對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有效糾正學生的學習錯誤、培養學生積極情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4、當教師的提問出現“卡殼”時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由于受智力因素(比如認知結構等等)和非智力因素(比如興趣等等)的影響,課堂中出現卡殼、冷場現象并不少見。當一出現這種狀況,教師既不能一手包攬,給他們灌輸知識,也不能“窮追猛打”,一定要逼迫他們說出答案,更不能冷言相譏,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發揮團隊精神,依靠集體智慧,使"卡殼"的學生茅塞頓開,明確知識掌握的薄弱點在哪里。
5、當學生的思維進入“低谷區”時
課堂教學的構思和組織,要以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教學為中心。從一節40分鐘的課來看,學生的思維活動并非時時刻刻都處于亢奮狀態的,而是有張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發現學生的思維進入“低谷區”時,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拉開發散思維新的一幕,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使學生對文本解讀更加深入。
四、小組討論和大組討論結合
對于全班性的大組討論來說,小組討論可以起較好的醞釀作用。絕大多數的學生并不喜歡以及習慣在大眾面前發表自身的看法,小組討論的氣氛適于學生敞開心扉自然真實地暢談發表言論,同時也能夠方便大家集中精力,使大家的話題有所集中,認識有所明朗。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更好地活躍大組討論的課堂氣氛和效果,特別在人數較多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尤為突出。當然,小組討論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對于一些簡單性話題不需要進行大組討論,但是對于一些較復雜的討論話題或者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的話題,則應該開展全班性的討論。一方面讓學生打開視野,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大組討論中老師可更有效地發揮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啟發引導作用,使討論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以及更廣的范圍內進行。
五、準確評價討論結果
課堂討論結束之后,各組可推薦代表發言。此時,教師要對討論結果作出準確、客觀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討論的氣氛是否熱烈,討論進行中存在哪些問題,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結論是否合理,等等。
對于課堂討論中表現積極的學生,教師要點名表揚;對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未曾發言的學生,教師可不點頁名批評。這樣做有助于維護課堂紀律,更好地組織下一次的課堂討論。
對于討論中取得的進展和成效,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對于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則要客觀對待。對于語言表達流暢、思維條理而富有邏輯性的學生,教師要加以肯定;而對于學生在語言表述中存在的邏輯問題、語法問題,教師要認真指出,及時糾正。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出恰當的討論問題,精心設計討論運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而使討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羅立.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討論[J].基礎教育研究.2002(S2)
[2] 溫雪梅.課堂討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0(15)
論文關鍵詞:理論教學;課堂討論;教學效果
近兩年高校的理論課改革把原先的哲學、政治經濟學改為基本原理概論,內容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共54學時),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學課時減少了,且三門課屬于不同的學科,各自有著特定的內涵,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好、教師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說這對學生、教師都是嚴峻的挑戰。怎樣在有限的學時內做到教師教好、學生學好,是每個兩課教師的職責,也是教師應該努力探討的問題。本文認為,重視課堂討論在原理課教學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將從課堂討論及其在兩課教學中的作用、實施、檢驗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課堂討論及其在兩課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討論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交流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溝通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比較而言,我國傳統教育方式,即教師從頭到尾滿堂灌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但忽視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作用,不利于師生溝通、交流,不利于檢驗教學效果,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配合講述式教學的課堂討論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好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復習舊知識、講授新知識、教師小結、課堂練習或課堂討論、布置參考書或思考題。其中,講新課前的復習和講課后的課堂討論都具有呈前啟后的作用,但比較而言,課堂討論的意義更重要。首先,課前復習舊知識具有檢查、驗證教學效果的性質,而課堂討論是學生消化、吸收新知識的過程,具有轉化、深化和強化的性質。轉化是指通過課堂討論把教師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深化是指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強化是指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加強對新知識的記憶。其次,從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看,課堂討論也有著重要作用。我們把教師單純的講述課和討論課做一比較。如下圖:
兩種授課方式比較(見表1):
很明顯,在講述方式中教師把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在這種方式中沒有讓學生的反映作出反饋,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強化作用和學生的理解程度?!碧攸c是教學過程的單向性,缺乏學生的反饋。而在課堂討論方式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淪,最后作出總結,它“能熟練地按照學生的反映,隨時引出一系列適當的提問,使大多數學生能高效率地達到學習目標。”特點是教學過程的雙向性。相比較而言,在討論方式的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會提出很多問題,迫使教師思考并回答學生,也有利于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討論不僅僅是學生之間的文流,也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師生關系。另外,課堂討論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論題為中心的論爭,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二、課堂討論在教學中的準備、組織與實施
課堂討論的準備是一堂好的討論課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必須做到三個熟悉,即熟悉教學大綱、熟悉教科書和熟悉教學參考書。因為教學大綱規定了各章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開展教學工作的指導方針;教科書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依據;教學參考書提供了服務于教學工作的綜合資料,是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視野的工具(橋梁)。只有切實做到三個熟悉,才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綱為綱(教學大綱)、以本為本(教科書)。其次,課堂討論在內容安排上,應難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題、原理闡述題、辨別分析題和聯系實際分析題。這樣既能使學生通過討論熟悉所學內容,也能訓練學生適應不同的題型。再次,教師做好應對焦點、難點問題的準備。第四,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是教學的對象。熟悉學生的想法,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也使課堂討論中教師對學生的問題有所準備,做到胸中有數。
課堂討論的準備(見表2):
課堂討論的組織與實施是一堂好的討論課的關鍵。根據討論內容的多少,可分為兩種。一是結合一個單元內容進行的討論,目的是通過課堂討論,加深學生對這一單元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內容。由于內容少,在時間上可安排10到15分鐘。比如講完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的內容后,我們出題:“怎樣認識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把握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對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勞動的兩重性以及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這是考察學生掌握單元知識的連貫性和總體把握,有一定難度。二是結合幾個單元內容的討論。由于內容較多,在時間上可安排l5—20分鐘。比如,在講完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部分后,要求學生“把握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著重了解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實踐的基本特點,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本蛶讉€單元的內容進行討論,難度要大些,因為這需要對幾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總結。為調動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和便于統計平時成績,教師在組織討論時,應把每個學生的發言情況做簡要記錄,討論結束時,發言好的給予表揚,發言不足的給予鼓勵。同時,對討論做出總結。
課堂討論的實施(見表3):
課堂討論的準備既包含當堂課的準備,也包含長期的準備。長期的準備既是教學材料的準備過程,也是教學研究的過程。沒有材料準備,不可能進行研究;僅有材料的準備,沒有研究,對問題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課堂討論效果的檢驗
課堂討論效果的檢驗是對討論過程和效果作出科學判斷的活動,也是改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課堂討論效果的檢驗應從師生兩個方面。從學生方面看,可以觀察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踴躍程度;對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比如,學生普遍發言積極、踴躍、對所學內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較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把握的較好則為優。從教師方面看,可觀察所布置討論題的內容、形式;教師對課堂討論進程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對課堂討論內容的總結。討論題內容設計全面、形式多樣;教師對課堂討論進程把握的較好;最后的總結準確、無誤則為優。實際上,在課堂討論的進行過程中,無論是學生方面還是教師方面,都會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從教師的總結方面看,一節課下來,你會發現課堂總結不到位,或是內容有遺漏,或是內容總結不完整、不準確,應及時記錄下來,并將其補充、完善。這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論文摘要: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越來越被人們所采用。為了使課堂討論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本文就如何組織好課堂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從精心組織討論內容、正確把握討論時機、靈活運用討論技巧、合理安排討論形式這幾方面作恰當的闡述。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越來越被人們所采用,它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興趣高漲,同時又利于教師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控教學。數學教學中的課堂討論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等方面的價值和積極性作用,是已被教學實踐所證明了的,它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這種教學方法,即使所有的教學內容適用,如果組織得不好,照樣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使課堂討論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有必要對數學課堂進行多角度的討論與研究。那么,如何組織好課堂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精心組織討論內容
課堂討論在通常情況下只安排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但這段時間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內容的組織。組織什么樣的內容有討論價值,什么樣的內容能引起學生極大關注并能夠展開討論,這兩個問題至關重要,值得教師們細細探究。
1、精心選擇有探討價值的內容進行討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大腦皮層高度興奮。并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受這種欲望的驅動,學習過程往往會變得主動而富有生氣,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教師必須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越是教材的核心問題,越需要讓學生去主動學習,只有學生積極參與,進入角色,才學有成效。
2、設計能展開討論的內容。課堂討論組織的好壞,產生的成效也迥然不同。討論的議題必須富有知識結構和思維內涵,討論的內容應有適當的難度,處于班內大多數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針對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具體分析,作出恰當安排。
二、正確把握討論的時機
俗話說得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關鍵是要我們抓住機遇。時機把握的好壞,產生的效果也不同。
1、當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狀態時。由于這種心理狀態的作用。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希望從別人的發言和交流中得到啟發。
2、在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時。在這時,運用“合作學習”相互討論,有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的重點,往往是難點問題,學生只有通過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完成。面對難題,我們就會發現中上程度的學生往往是半信半疑沒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學生大多是一知半解,無從下手。這時面對問題如果采用討論的形式,學生就會你一言我一語,茅塞頓開,解題的思路也就會漸漸明朗起來。
3、解答“開放性”問題之時。解答開放性問題的方法各種多樣。而且結果也不唯一,不同學生常常發現不同的結果。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為學生間的交流創設了良好的機會。學生在小組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和解題策略,傾聽同伴的意見,并從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共同進步。
三、靈活運用討論的技巧
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辨是非,增長知識。因此,在組織課堂討論時要講究方式、方法。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討論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討論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吸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意見等。
1、學會獨立探索。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索,必須要有自己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為基礎,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來替代的。只有在學生個體通過閱讀、觀察、分析、比較、抽象等方式,利用各種信息,探索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間。
2、學會傾聽。在開始討論時,同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為此,教師要逐步要求學生在課題上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二要聽出別人的發言要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聽后須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處理信息、反思評價的能力。
3、學會表達。語言是思維的窗口,是社會交往的工具。討論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發現問題及時指點。
四、合理安排討論的形式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老師要有意識地分好組。我們可以根據學生文化基礎、愛好特長、性格、性別的不同,本著“條件均衡,優勢互補”的原則,把學生分成若干個討論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1、雙人討論學習。兩人一組討論學習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礎,每個人都是這個小組的“主角”。這種學習活動簡便易行。
2、三至四人一組討論學習。這種方式進一步培養了學習的合作精神,也是課堂中常采用的一種方法。
3、班級小組討論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引進競爭機制,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一)課程涉及面過廣,相關理論抽象難以理解
《世界經濟》課程實際上是以世界經濟概論的方式來闡述世界經濟的,它是一門前沿性和綜合性很強的理論經濟學。它是基于經濟學原理,借鑒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國際關系學,并融匯文史哲以及地理類的專業知識,以為指導,從現實經濟出發揭示新的世界經濟理論和全球經濟發展規律。全球經濟是基于國際分工,各國經濟互補基礎上,在全球范圍內多元化的各類經濟的多角度集合。所以本學科的研究范圍包括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上形成的現代世界生產、流通、交換和分配及其相互關系,各種類型國家的經濟發展特點和變化的特殊規律,國際經濟各領域的情況和問題,對外經濟貿易等。這就決定了此課程教學內容的面廣且復雜,涉及的相關理論多且抽象。但是,上述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中多有涉及,因此在闡述上述問題和理論的時候往往以簡單的形式加以介紹。例如,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國際投資中的核心理論,在世界經濟課程中卻只是簡短介紹,從而使得講授相關理論時,就顯得抽象從而難以理解。
(二)教材滯后現實經濟的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的現象,新的經濟事件每天都在發生著。特別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在貿易金融投資領域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這些都無法在教材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初版教材還是再版、修定教材,總是具有時滯性。教材的滯后決定了其內容的非現實性、體系的非完整性、方法的非新穎性。如果課堂的教學過程僅僅完全依賴于課本,結果是難以避免的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如果教科書不能體現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理論,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就只能成為空論,也就無法讓學生感受到火熱而多變的現實經濟世界。
(三)傳統教學模式的落后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滿堂灌輸的方式。教師講解,學生聽、記。此種教學方式僅局限于課堂,脫離于實踐。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是中心。教師中心觀忽視了學生作為“人”在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和權利,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不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看不到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把教學過程看成是知識由內到外的輸入過程,低估了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經驗,輕視學生的心理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教師如果不能走出這種教學模式,只是一味灌輸晦澀、抽象的理論,就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學習就缺少積極性。(四)考試形式單一考核方式一直采取一考定乾坤的方式。且固定平時和期末考核成績比例:平時成績占總評比重的20%(或30%),考試成績占總評比重的80%(或70%)。這種考核方法暴露了教學過程“只重視結果而不重視過程”的缺陷。只重視學生學習知識本身,不重視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學生只會呆背死記,抹殺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更談不上超越教材和教師,結果在所難免地培養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固有的考核分值配比,使得學生即使在平時忽視對世界經濟的關注,缺乏對相關經濟現象的理解的情況下,只要在考前突擊相關理論,就可以獲得此門課程的通過,無法檢驗學生利用相關知識分析當今世界經濟現象的能力?;谏鲜龅膯栴},對世界經濟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方面進行了課程改革。
二、世界經濟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鑒于世界經濟的教材除了理論部分之外,部分章節無法融入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的現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所教授相關課程內容,結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對學生進行相關主題引導,要求學生在課后聽新聞評新聞,增強學生對當今世界經濟的了解,增強對相關理論的了解,從而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掌握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并增加了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
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整個課程改革的重點。利用課堂討論、換位教學、觀看視頻、章節論文等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世界經濟的教學環節中,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經濟的相關現象,關注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的聯系,甚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專業動向,為以后走向社會參加經濟活動打下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的環節,目的是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教師根據所授課程內容及當前世界經濟的熱點,布置一定的命題,讓學生在課后查找資料,分組進行討論。此方式在提升學生對相關理論認識深度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在講授貿易規則和貿易壁壘的相關知識時,結合當時世界經濟中中美貿易摩擦的實例,進行了課堂討論課。因為學生對相關經濟現象的不夠了解,如果在講授完理論知識后,直接把中美貿易摩擦的實例擺放出來,給學生討論,必然會造成討論課內容的淺顯,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首先,在講授完相關理論知識后,將討論課的主題———初探中美貿易摩擦布置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從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問題、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進行課堂討論。討論過程中,由于每個學生都對討論的主題都有很充分的了解,大家此起彼伏,不停地對其他同學的討論進行著反駁或補充,課堂氣氛甚是活躍。
2.換位教學
換位教學,就是教師提前布置一定章節的內容,將學生進行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制作PPT等準備活動,并推薦一小組成員來進行相關內容的課堂教學,成績計入小組整體成績。此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例如,在講授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時,把學生分為4組,分別講授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APEC,中國—東盟自貿區。學生在換位教學中,提高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也學會了團隊作業,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觀看視頻
基于課堂課時的有限,并不能將每一章的內容都通過課堂討論和換位教學的方式來實現。于是,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深入性,教師找到和授課內容相關的經濟深度報道視頻,在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課堂理論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特別是有關資深專家學者的視頻資料,信息量大,觀點獨到,理論新穎,論述深刻,時效性和前瞻性強,是教師和教材做不到的。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彌補了當前教學的不足,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章節論文
章節論文的寫作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反映。通過論文的寫作,不僅能夠提高相關技能,還能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師在講授完一定的理論知識后,結合世界經濟的某一熱點,布置論文題目,讓學生學會資料為我所用。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摒棄傳統的一次期末考試定輸贏的做法,將課堂討論、換位教學、章節論文、平時檢查和期末考試各種考核結合起來,在每個環節都給予學生相應的評定(平時和考試比重為八二開或七三開)。這種考核方法和成績構成,特別強調了教與學過程的重要性,并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能有效地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和個性。考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更加綜合全面,也更加趨于合理有效。
三、教學改革的階段性成果
在幾個學期的《世界經濟》的課程教學中,由于上述內容的改革,初步成果已見端倪。
(一)轉變了學風,顛覆了傳統的學習方式,真正激發
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一本書,一份打印的課件,不動手的“學習兩節課”。學生會高度關注教師提出有關當前經濟管理領域中的每一個知識點、一條信息線(熱點、難點、重點問題)———課改中明確要提問、發言、討論的內容。由于學生對于當前經濟事件的關心,改變了傳統的只在課本中、課堂上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經濟就在我身邊”,從而建立起“我是經濟人”的主動學習意識,同時也加深了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了教學各個環節的互動
教學改革之前,學生嚴重脫離于經濟社會,對相關經濟問題或經濟現象,都處于一種不知或半知的狀態,課堂教學互動環節無法很好展開。教學改革后,利用各種手段讓學生主動或者被動地去查資料、找信息、看新聞,了解現實經濟世界。擁有了一定的經濟知識背景后,形成了比較系統或條理性的觀點,在課堂提問及課堂討論時,學生也可以積極發言,并表達出比較深刻、具體、獨到的見解。
(三)注重平時知識積累,不再一考定乾坤
課改前,考核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點,而且占比較大。如今,由于考核方式中,把平時成績的比重大幅度加大,每一次發言,每一次討論,每一次提問,每一份提綱,每一份小結等等,均計分在案。學生要想取得優良成績,就必須重視每一堂課的每一項內容。學生不再是只帶著耳朵,更需要帶著心來上課,這就徹底摒棄了大考前臨時抱佛腳式的突擊復習應考的學習方式。
四、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局限,使得互動環節難以更好展開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相關素質的提升,在教學方式上設置了熱點討論及換位教學。但是由于學生第一次上講臺,對于課堂的把控能力較差,往往就會使課時延長,這就使得教師在進行其他章節課程授課的時候,必須壓縮課堂內容。
(二)如何提高課堂互動環節的效率,避免“搭便車”現象
課堂的互動環節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考察學生的能力,比如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制作PPT水平,口頭表達能力等等。但是,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很多環節只能通過小組方式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就難免產生了“搭便車”現象,無形中也就降低了課堂互動環節的效率。
論文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學策略
與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和百家爭鳴的大學外語教改相比,有關外語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養理念和學術論文規范上,對于微觀層面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問題仍缺乏深入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戴煒棟、王雪梅,2005)鑒于此,本文在結合筆者多年執教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之上,對一門重要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探索與感悟,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研究生教育改革,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論”是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位課程。主修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將來多數會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由于碩士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師資中學歷較高的群體,他們對推行中小學外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基礎外語教學質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為此,我們對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全面的探索:從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到課程內容的抉擇,從教學方式的更新到教學評估體系的變革。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門充滿活力的、動態的、開放的研究生課程已經建立?;仡櫸覀冏哌^的歷程,主要在如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因此,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從這方面入手。在課程與教學的運行當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確立課程教學目標。(Tyler,1949)在考慮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的實際與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之上,把“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研究生的外語教學理論素養和外語教學方法。此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是考慮了碩士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二是考慮了他們將來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后的可持續發展。外語教學方法的訓練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教學理論素養是他們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在課程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種類繁多而且日新月異,加之這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把教學內容分為剛性內容和彈性內容。剛性內容是指研究生必須掌握的課程知識,包括中外外語教學流派的評析、各種外語教學方法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基礎等等。彈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外語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的分析討論,這部分內容是動態的、開放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而變化的。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我們克服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課程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的弊端,采取“學生主題發言和教師講授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課堂討論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我們常常要研究生輪流在課堂上作主題發言,精要介紹一種外語教學流派或外語教學方法,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完善。這樣做可以培養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師講授的主要是難點、疑點和重點問題。存在爭議的問題和熱點問題就構成了課堂討論的內容。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得益彰。
在教學評估方面,改變了以往單憑學期論文評定成績的方法,而將研究生的權威著作閱讀效果、課堂主題發言、課堂討論、學期論文四項內容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這樣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指定必讀權威著作,嚴格檢查閱讀效果
實踐證明,對于任何一門碩士學位課程來說,要選擇一本內容全面、對問題闡發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常常給研究生指定幾本有關外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權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權威著作。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這些著作進行綱要式地介紹,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以便于系統地把握外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外語教學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領會外語教學法不斷發展演變的軌跡和緣由。為了檢查研究生閱讀權威著作的效果,我們經常和研究生的導師積極配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嚴格檢查,如提交讀書報告或組織討論交流。
三、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是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的主要載體之一(另一主要途徑是學術會議),它在培養研究生的學術素養和撰寫學位論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學習指定的權威著作之外,還必須經常閱讀外語學術期刊。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對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應該閱讀哪些期刊,二是閱讀過的文獻七零八碎,缺乏歸納整理的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參考文獻庫所收錄的論文必須來源于國內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然后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把參考文獻庫進行逐級分類并逐年更新。一級分類包括:國內外外語教學流派及其批判與繼承、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心理學與外語教學、詞匯教學研究、語法教學研究、閱讀教學研究、口語教學研究、聽力教學研究、寫作教學研究和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等十大類。一級分類類別不宜過多、過細。在一級分類的基礎之上,我們又進行了二級分類。例如,在一級分類參考文獻庫“詞匯教學研究”下設了七個二級文獻庫:詞匯量調查研究、教學大綱詞表研究、詞匯學習策略研究、詞匯水平研究、寫作詞匯研究、口語詞匯研究、心理詞典研究和詞匯搭配研究。研究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對二級參考文獻庫進行進一步分類,以構建個性化的參考文獻庫。為了及時更新參考文獻庫,我們對每屆研究生進行了分組,每組負責及時更新一個一級參考文獻庫,教師定期查看更新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實踐證明,參考文獻庫的建立,不僅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的研究范圍、研究歷史和最新研究動態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極大地方便了研究生進行文獻檢索,使他們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為他們未來的碩士論文選題提供了有用的文獻資料。通過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教師也把握了外語教學研究的概況及研究前沿,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
四、選擇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所涵蓋的內容十分龐雜,加之這門課程的授課學時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教學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則就會陷入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因此,有必要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抉擇,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選擇了一些外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然后讓研究生在閱讀指定專著和課程參考文獻庫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就這些專題展開討論。就這門課程而言,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對各種外語教學流派的歷史分析及批判繼承上;難點在于各種語言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如何催生了外語教學法的產生和流變;熱點問題是動態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
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進行專題討論,我們常常會提前公布討論話題,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話題,組成研究小組,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培養研究生共同發現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文秋芳等,2006;戴煒棟、王雪梅,2005)此外,我們會對每個研究生在討論中的的表現進行記錄評分,作為課程考核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研究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討論。我們發現,專題討論既可以以點帶面,又可以培養研究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和理論思辯能力,同時還可以檢查和監督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營造科學研究的氣氛和求實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學者認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研究”二字上,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勛,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體現在論文寫作上。要寫好學術論文,其關鍵是做好論文選題,因為“發現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過去,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發現多數研究生在論文(包括學期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比較茫然,要么選題太泛,要么重復別人的研究,要么把沒有人研究過的問題誤認為是學術創新,即把學術空白等同于學術前沿。(林文勛,2005)通過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后,發現研究生在論文選題方面比較敏銳,選題通過率明顯提高,而且他們所提交的學期論文選題和碩士論文選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師生課堂互動所探討的重點、熱點問題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外語學習的最佳起始年齡、外語自主學習、我國基礎外語教學改革、任務型教學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論與實踐互動,培養研究生的實際教學水平
我國研究生培養一直沿用“課程學習+發表文章+學術性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結果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學非所用,不少學生甚至遭遇畢業即失業的尷尬。(阮平章,2004)外語研究生的大多數課程都比較注重提高理論素養,(張德祿,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將會在學術性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突出。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分類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阮平章,2004)基于這些理念,我們著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因此,在開設“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同時,盡可能地給研究生安排適量的教學任務或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求教學機會,或是讓他們充當本校任課教師的助手,目的是讓他們親歷外語教學第一線,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對于研究生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煉機會。
論文摘要:現代課堂討論教學法是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本文著重探討了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課堂討論的組織形式,以及討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早在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已經在巴堡雷什中學的高年級實行了一種“演講——實驗教學體系”。這種教學體系的主要特點,就是把講解(獲得、概括)理論知識的方法,跟旨在加深、發展和檢查知識的實際作業的方法多樣化地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在這里雖然沒有用上“課堂討論法”這個概念,但是實際上已經包括了這種教學法。
現代課堂討論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獨立地閱讀教材、收集資料,并進行群體性的討論,借以交流信息、深化知識,發展智能的教學方法。
一、現代課堂討論法是一種研究型(或創造型)的教學法
它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1.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獨立地去獲取知識。這就是獲取知識時的獨立性。
2.學生不僅通過觀察、閱讀了解客觀事物的表象,而且趨向于通過探索,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
3.教學信息的輸出和反饋,不僅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而且形成多維的態勢,這就使交流信息多維性。
二、課堂討論的組織形式
在課堂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傾聽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見解,同時,他們也有許多機會來表達個人的意見和觀點。課堂討論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解答其他同學的疑問;
3.向教師和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以期得到合理的解釋;
4.對整個閱讀和討論過程進行自我評價;
5.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
6.把小組討論結果向教師和全班同學匯報。
通常情況下,課堂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這樣可以使整個過程更加易于操作。在劃分小組時,應本著學生“學科互補”“性格互補”的原則,每一個小組以4~6人為宜,在分組的基礎上,還要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工,選出組長、記錄員和發言人等,明確各自職責,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引用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打破在小組討論中出現多數成員甘搭“順風車”,少數精英學生“一言堂”的局面,使每個學生的發言機會得以平衡,在促進小組不斷進步的同時,實現每個小組成員的共同提高。
三、課前準備
1.課前閱讀。要求學生對課堂上要討論的內容進行課前閱讀。
2.準備好問題。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學生隨時記錄下遇到的問題,并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搜集各種相關信息,對閱讀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理解。這樣做,不僅確保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所提出的問題能夠有的放矢,而且激發了學生對將要討論話題的興趣。
3.準備好觀點。如果學生在課前準備中,就某一方面的話題,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獨到的見解,應鼓勵學生記錄并加以思考:在課堂討論過程中,他們將如何使用這些觀點。
4.預測討論過程。在充分準備好討論中要提出的問題和使用的觀點后,建議學生提前設想一下討論將會如何展開。尤為重要的是,他們將以怎樣的方式參與討論,包括怎樣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怎樣對別人的觀點加以評價等。總之,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討論過程中,他們表現得越自信,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功。
四、課堂討論
1.提出問題。在課堂討論中,教師首先要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討論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問題的設置是否恰當,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內容的針對性。結合教學內容,針對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問題必須準確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水平。
(2)誘導的啟發性。提問的內容必須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誘導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3)難易的適度性。只有適度的提問、適當的坡度,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全體學生都能從解答問題中享受到樂趣。 轉貼于
(4)興趣的觸發性。提問,最為重要的是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某種抑制狀態中激奮起來,產生一觸即發的效應來。
要放手讓學生直接參與提問設計,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提問時,學生除了充分考慮自己要說什么,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同時也要注意問題的質量。
2.表明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別人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對閱讀材料的缺點和問題提出質疑,對材料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有些同學在表達觀點時心存顧慮,擔心自己的觀點不成熟,或是在表達中出現失誤而招來別人的嘲笑,所以他們只有在確保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才會發言。其實,討論重在過程,往往不存在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蛘吣呐掠姓_答案,而某些同學表達錯了,別人也不會因此嘲笑他們,相反,大家會因為他們在討論過程中暢所欲言的勇氣而欽佩他們。另外一點要明確的是,在表明觀點時,大可不必因為追求語言的完美而忽略了內容。
3.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習慣,傾聽是一種禮貌,傾聽更是一門藝術。著名社會學家、語言學家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睂τ趯W生來說,只有善于傾聽,才能積極有效的思索,更好地參與課堂討論活動,與他人的智慧撞擊出新的火花。只有會聽、能聽懂、能聽出問題,才能更好地互動應對,達到教學目的。同時,傾聽也是一個人文明交際的綜合素養的體現。一個不能等對方把話說完就急于表達的人,經常打斷別人講話聽不得反面意見的人,是很難與人成功溝通的。
4.適時回應。在傾聽的過程中,對于別人所提出的觀點和看法,要做出積極地適時的回應。這些回應,包括肯定對方的觀點,并進行適當的補充;向對方的觀點提出質疑,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見;聽不明白的時候,希望對方進一步解釋。積極適當的回應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它會使發言者感到,自己的觀點正在被別人關注,從而激勵他們暢所欲言;另一方面,這些信息及時地反饋給發言者,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在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表達能力,改善溝通方式。另外,積極恰當的回應保證了交流始終沿著話題的中心延展,使討論得以高質量地完成。要注意的是,在做出回應的過程中,尤其在中途打斷別人的講話時,一定要語言恰當、態度得體,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
5.總結評價。討論結束后,應當對討論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歸納和概括。教師的評價要言簡意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既要肯定這次討論活動的意義,也要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梳理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和觀點,正確理解有爭議的理論和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另一方面,對于討論中一般性和共識性的問題,應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反思,總結自己在討論過程中的收獲,并把它們訴諸筆端,在經歷從說到寫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見解更加完善和成熟,為學生主動積極地后繼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討論是目前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它體現著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教學理念,使新課改的必然趨勢。但是,如何適應教學內容的變化,把課堂討論法與其他的教學方法配套使用,把它與聽、說、讀等訓練課目結合,從而形成多種有效的教學模式,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