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10:13: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語言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把語言當作社會現象來研究由來已久,研究語言符號的社會性是社會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緣起。研究語言必須聯系社會實際,這是社會語言學的基本出發點。在二語習得領域,1970年代以來,心理語言學理論占有重要地位。主流研究把語言當作心理現象,關注學習者的個人心理特質,而忽略了語言產生和使用的社會環境的作用。1990年代以來,推崇Vygotsky社會認知發展理論的學者則強烈反對把語言和語言習得與社會環境相分離,開始探索該理論在二語習得發展過程和教育中的應用,由此開創了從社會文化視角探索語言習得的認知過程。作為一種研究高級心理機能發展的理論,Vygotsky社會認知發展理論強調社會活動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語言是聯結個體與外界之間關系的主要工具,在高級認知中起著中介作用。語言具有雙重屬性,對外是社會互動的單位,對內是思維的單位,通過對話活動來協調社會活動和高層次的心理發展。語言作為符號工具使用包含著間接經驗,與帶有獨特社會特征和文化信息的社會情境緊密相連、無法分割,言語能力的形成是在社會支持系統下通過認知過程實現的。語言學習就是社會活動與認知過程聯系在一起的社會文化現象[3]。語言社會化在二語習得的社會化路徑中占據重要一席。語言社會化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雖均受到Vygotsky心理學的影響,在研究目標上卻不盡一致。社會文化理論關注的是認知能力及語言能力的發展,而語言社會化理論則關注的是文化知識與語言使用能力的共同發展。語言社會化理論最早由人類學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提出,他們將其定義為兒童或初學者通過語言形式的學習實現其社會化的過程,其間包括接受相應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社會習俗。這方面的研究表明,語言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依存、難以分割,語言習得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其與社會文化相適應的過程,即個體的社會化過程。
特定的語言和其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是一個整體,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在社會語言學領域,圍繞結合社會因素探索語言問題這一觀念,Firth繼承和發揚了Malinowski關于語言是一種行為方式、具有社會功能的觀點,強調要把語言放到整個社會環境中去研究,提出了言語情景的概念,創立了語言學研究中的語境學說,認為語言的意義就在于其在語境中的可能。隨后陸續發表的語境和語域理論領域的研究成果充分說明,在人使用語言認知和交流的過程中,肯定會程度不一地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當然環境中也包含歷史文化風俗等因素。正因為如此,社會文化理論認為,人的高級層次的認知取決于社會文化因素。最新的二語習得研究成果已經證明,語境的各個方面都影響著語言學習的過程。如Norton從身份構建這一切入點出發,揭示了社會文化語境形成的二語習得者與目標語之間的權勢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二語習得過程的影響。[5]正因為語言具有社會性,所以語言習得(即語言知識的構建)很難與語言產生和使用的社會文化割裂開來。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來看,二語習得的社會學轉向肯定了語言的社會性,認同語言是社會現象而非心理現象,語言知識和能力的構建與學習者的環境體驗和社會交際密切相關。從二語習得的社會文化派的角度來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語言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將二語學習的社會因素理論化,并且通過這個寬泛的框架,為二語研究注入了社會化理論。
二、研究視角的靠攏:對交際互動的重視
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當前較為活躍的社會文化派與認知派理論上的最大分歧在于,社會文化派不贊同學習發生在個體內部,而認為人的高級認知來源于社會交往活動,因此特別強調交際和互動在認知及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由于交際本身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這樣,身心、內外或思維和交際活動就通過語言符號得到了統一,即交際活動中的語言運用在心智功能發展中起著核心作用。但交流不僅僅只是語言學習的工具,按照Hymes的看法,交際本身也是一種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問題涉及很多因素,除了語言結構、語境文體、跨文化言語行為意識等方面外,還有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1960年代,受人權運動時代的影響,語言問題成了突出的社會問題。基于Fishman對移民語言狀況的考察,Bernstein對不同階層成員,特別是兒童語言的考察,以及Labov對黑人英語的調查,社會語言學在興起之初已發現三條重要的原理:語言與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們有可能掌握幾種結構各異的語言或變體;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語言規劃和社會規劃加以改變。也就是說,在社會語言學研究者看來,社會中的語言使用者具備使用變體的能力,對變體存有主觀態度,可以在交際中加以選擇使用。語言系統是異質性的,充滿內部變異。語言作為社會現象,與社會結構和社會價值系統聯系在一起,從心理學角度考察語言使用者對語言變體的主觀認識和態度,以及上述帶有社會性質的評判對語言使用者言語行為的影響,是社會語言學主流之一語言社會心理學的中心課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因此從個人角度研究說話人對語言的態度是可行且必要的。語言態度歸根結蒂反映了對語言使用者和用法的態度。對社會心理的考察,主要是通過心理實驗的方法獲取研究素材,如配對變語法測試受試者對操某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態度,并且經常結合使用語義微分尺度,使說話人的特點得到更確切的分析。語言社會心理學對語言態度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人們對語言與社會的關系、語言在社會交流中的作用的理解。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二語習得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ambert和Gardner的二語習得中的態度與動機理論,其研究重心主要放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態度、動機對他們最終的成功所具有的影響之上。研究結果表明,二語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的態度會影響其習得效果。Giles的言語適應理論是繼Lambert方法后該領域在理論上的新進展,也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研究語境中交際者的心態和言語選擇行為。語言使用者趨同或趨異的言語選擇,突出強調了社會交流中語言使用者對對方的認同或不認同的態度和行為,解釋了言語交際中風格變化的策略背后的主觀情感和動機。[6]言語適應理論為語言變體研究增添了動態的角度,體現了社會語言學自身從典型描寫到解釋預測的研究發展路徑。這種解釋性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Labov對語言變異描繪精細但局限于靜態的不足。另外,這方面的研究也凸現了個人是如何通過語言選擇來顯示自己的社會文化價值的。在社會建構主義影響下,社會語言學認為,語言與社會因素可以被視為是相互建構的:身份影響語言的使用;語言的使用也是塑造身份的過程。總的來講,社會語言學的發展與二語習得的社會文化派注重真實語境、身份和體驗,這與多種語言互動的主張不謀而合。從理論上講,當前社會語言學理論框架中語言變異研究的成果,如語言變體的辨識、語域的認知等,為交際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提供了系統的、受社會條件影響的二語變體數據,對二語學習具有指導意義。語碼混合、語碼轉換及言語適應策略等交流中的言語選擇,使交際語言運用能力目標得以形象化地表達。對交際中的語言行為,如道歉、贊美、邀請、拒絕、請求等的研究,為二語習得跨文化言語行為意識的培養勾畫了發展目標。
三、學習觀的認同:基于使用的學習
如前所述,二語習得的社會文化派主張學習是一個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始于人際交往的。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與人交往,在交往互動中進行意義的建構。比如,學習者很容易注意到詞匯的習得伴隨著對一定社會文化情境的深入了解,在不同的語境中,詞匯意義可能會發生改變,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并不固定。對范疇的掌握意味著根據交流需要對語言規范遵從或背離。事實上,語言的習得和使用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語言是人際交流、社會活動的中介,而言語交流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中,因此語言學習即語言使用。反過來,語境中對于語言使用也可以鞏固和加強語言學習。由此可見,社會文化派的語言習得理論認為習得過程即語言的使用過程,認為真實世界中使用的語言對學習來說是根本性的而不是輔的,使用不是習得的結果,也不是手段。正因為社會文化派堅持在語言習得和語言使用間劃等號,如此強硬的立場招致了認知派主張二語習得研究的對象是二語習得而不是語言的使用的激烈批評,反對把二語習得研究的范圍擴大到二語在真實語境中的運用[7]。在習得即使用這一點上,社會文化派完全可以從社會語言學領域中的最新流派———認知社會語言學那里找到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認知社會語言學是認知語言學的體驗哲學觀和經典社會語言學理論相結合的產物。認知語言學關注語言的普遍原則與人的認知之間的關系,但由于語言意義并非孤立存在,是在人類互動中產生及傳遞的,因此認知語言學所理解的語言概念及其基本結構也關系到社會和文化情境下的認知。隨著認知語言學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學界開始關注從話語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語言,越來越關注語言的社會性?;谟梅ǖ闹鲝埍緛砭褪钦J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立場,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知識來源于使用,說話者為了交際和社會交互的目的識解自身體驗,而聽話者也為同樣的目的識解說話者的話語,因此認知語言學渴望對語言的社會交互性做出自己的貢獻[8]。上述原因將認知語言學引向社會變體研究。對于在基于用法的方法論體系中該如何理解語言系統、為什么變體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問題,認知社會語言學家Geeraerts認為,由于語言使用的行為是語言學的最基本事實,語言系統只被看作是對語言行為中出現的模式進行抽象和概括。他談到,“Thereisusage,thereistheinteractionbetweenpeople,theinteractionissociallystructured,andthelinguisticsystemisanabstractionoverthatsocialstructure……”[??梢?,語言使用者學習語言的過程并不是將自己與所謂的系統進行校正的過程,而是在社會互動中與其他語言使用者相互調整的過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eeraerts認為,由于每個人的接觸范圍有限,這些調整都是不完全的,并具有各自的社會結構。因此,在基于用法的方法論里,語言變體研究是語言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互動影響了語言使用者的個體語言知識系統。綜上,結合語言習得,可以有如下理解。第一,任何語言的使用者都是學習者;第二,習得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是結果,更應將其看作是一個永遠的、不間斷的過程;第三,應重視真實的語境、不同的參與者、不同的身份,應重視不同的社會語境、交際者、社會群體導致的隱喻變異,重視隱喻背后的文化模式,其重要性可能不次于教室語境。
四、對學習對象的共識:關于規范和標準
語言的變異性和標準化都是社會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容。面對語言內部變異和動態發展的事實,有必要編撰一整套言語社會遵循的統一規范,來對上述情況有意識地壓制,以便服務于國家化進程、國家象征、社會統一、實際需求與學校教育的開展等。這就是標準語產生的緣由。其本質也是一種發生在一定社會和歷史空間中的語言變異現象。按照社會語言學的觀點,語言變體沒有優劣之分。從功能的角度看,語言形式對應社會功能,社會語言學關注的是交際功能和交際任務的完成及其效應。在這個意義上,雖然標準語具有較高的社會威望,能滿足適應較高語體的功能需要,但不能由此認為標準語就比其他變體更為優越。從學校教育角度上來講,課堂教學也需要一套規范,因而標準語是很好的選擇。由于學校教育的強化,學習者傾向于認為標準語形式是正確的,而其他方言和變體形式是錯誤的、不規范的、聽起來是不對的。事實上,在交際者感情不認同的場合,如團結模式中,由下而上的力量有可能出現對標準語的趨異和背離,比如,標準語顯然難以適應較為低端的語體。另外,標準語雖然保守,其變化雖然緩慢,但是它仍然是有變化的。標準語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上的標準化程度是不一致的,其程度最高的是書面形式,較低的可能是它的語音。特別是在當今語言國際化、多元化、多文化、多變體的形勢下,從語言使用的角度來看,二語學習者應盡量了解語境和身份的多樣性,盡可能地增長變體的知識和使用變體的體驗,以有利于二語學習。
五、結語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人數 考試科目 參考書目 備注 008 文學院(電話: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學院所有專業均不接受單獨考試。 135102戲劇 30 01 舞臺劇與影視劇寫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4 英語二③623 藝術基礎(戲劇影視文學)④902 劇本寫作 復試科目:0810 創意與編導
《戲劇藝術十五講》董健、馬俊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專業學位,學制3年。聯系電話:89686486。 02 舞臺劇編導 03 影視劇編導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戲劇與影視學 6 01 戲劇戲曲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6 戲劇與電影基礎(含戲劇與電影理論、中國戲劇、外國戲劇、中國電影、外國電影)④978 評論寫作 復試科目:0809 戲劇與影視專題 參看“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網站“招生與培養”欄(njuxy.cn/student.htm) 本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在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電影學 03 電視藝術學 050108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01 歐美文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7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西方文論 03 中外文學關系 050106中國現當代文學 01 現代文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6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當代文學 050105中國古代文學 01 先唐文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5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唐宋文學 03 元明清文學 04 近代文學 05 域外漢籍研究 050104中國古典文獻學 01 古籍整理與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5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中國文化史 050103漢語言文字學 01 古代漢語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4 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現代漢語 03 中國語言學史 050102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1 理論語言學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3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社會語言學 03 方言學 04 對外漢語教學 05 語文教學和語言文字規范 050101文藝學 01 文藝理論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 或 202 俄語 或 203 日語③615 文學(含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④935 語言及論文寫作(含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及論文寫作) 復試科目:0802 文藝理論專題
凡大專院校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教材均可視為考試參考書。 “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擇優錄取,招生規模81人,初試合格參加復試者,按專業及外語總分排序;參考書目適用于初試及復試。 02 文藝美學 03 西方文論 04 中國文論 045300漢語國際教育 30 01 漢語國際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201 英語一③354 漢語基礎④445 漢語國際教育基礎 復試科目:0801 專業綜合(語言學概論、作文) 《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漢語》(第一冊、第二冊)王力著,中華書局;《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吨袊幕浴烦淘5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當代中國》張海林著,南京大學出版社;《跨文化交際學概論》胡文仲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外國文化史》孟昭毅、曾艷兵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珣著,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專業學位,學制2年。咨詢電郵:chenguang@nju.edu.cn。
關鍵詞:轉述動詞 文學類學術論文 中國作者 英語本族語作者
0 引言
轉述是學術寫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運用轉述可以體現作者對轉述命題或被引作者所持的態度,為作者的評論開啟評價空間[1]。轉述動詞是轉述的重要信號之一,作者可以通過轉述動詞實現言語功能,導入被引用者的聲音,實現作者、被引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恰當使用轉述動詞是作者尋求其交際目的與學科規范之間平衡的一種重要手段[2]。因此,對轉述動詞進行研究是理解作者意圖與學科規范之間關系的起點,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正確使用轉述動詞有助于提高英語學術寫作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實現寫作目的。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語言轉述現象一直以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從傳統語法、文體學、功能語言學等角度對語言轉述現象進行了研究。傳統語法重點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的轉換關系上關注對他人話語的轉述策略[3]。在文體學領域,Leech和Short把對言語和思想的表征區分成五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和人物話語的敘事性報道,這種分類方法擴大了語言轉述研究的范圍[4]。功能語法學家Thompson則關注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指出轉述者對轉述內容的態度主要體現在轉述動詞上[5]。對批評話語分析學家而言,轉述動詞體現了語篇互文性和語篇中的多聲特征[6]。專門用途學者也注重對轉述動詞的研究,他們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關注轉述動詞在學術論文中的功能,同時通過引用分析(Citation analysis)關注轉述動詞的使用[7]-[10]。其中,Thompson和Ye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轉述動詞(Research verb)、語篇轉述動詞(Textual verb)和心理轉述動詞(Mental verb),并分析了各類轉述動詞的人際意義。此后,Thomas和Hawes[8]以及Hyland[10]等人在其基礎上做了類似分類。
國內部分學者從認知語用角度研究引用現象中與認知有關的方面[11],或者研究引語在語篇中所完成的修辭功能[12]。有的學者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中使用的轉述動詞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13]-[17]。也有學者分析了引用的結構形式及其與時態、語態的關系,探討了轉述動詞的類別及功能[18]。
以Hyland為代表的國外學者的研究以英語本族語研究者的學術論文為語料,未涉及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而中國學者的研究中,對學習者學術英語語料的定性及定量研究所選擇的語料大多來自應用語言學;以期刊論文為語料的種類及數量有限,從對比分析的角度探討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在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的研究更不多。本研究將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嘗試。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Springer電子期刊中選取近十年(2004-
2013)文學類論文共20篇,其中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論文各10篇。選擇語料時,研究者還考慮到論文期刊的多樣性及代表性。然后,研究者根據學術論文撰寫的規范要求,運用人工識別的方法記錄論文全文中所有標注了引用信息(作者,時間,頁碼)的地方,對所得語料進行分類統計。首先統計了兩類作者零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其次,分別對轉述動詞總次數、使用頻率較高的轉述動詞做了統計。最后,重點統計了兩類作者表示評價傾向的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并對以上各類型語料進行對比分析。
3 研究框架
Hyland基于Thompson和Ye以及Thomas和Hawes對轉述動詞的分類,運用過程法和評價法對轉述動詞加以分類[10]。按照過程法,轉述動詞可以分為三大行為類型,即研究行為(指研究者在研究結論或研究過程中對真實世界行為的陳述)、認知行為(指心理過程)、話語行為(指語言表述方式)。而按照評價法,轉述動詞又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表明現作者對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做法持肯定態度;第二類表明現作者不同意或不接受被引作者提到的信息或其做法;第三類轉述動詞不直接表明現作者的觀點,而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傳遞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具體又可以分為四個小類,包括①被引作者以肯定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觀點;②被引作者以中立的姿態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客觀上做了什么事;③被引作者以謹慎的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④被引作者以批判的態度評價別人的研究或研究結果。
Hyland沒有說明過程法和評價法各自的優缺點,也沒有說明兩者的相互關系。本研究認為,過程法基于研究行為的本質特征,從行為、心理和話語三個方面對轉述動詞進行分類,有利于提高人們對轉述動詞本質的認知,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而評價法立足于現作者、被引作者以及讀者之間的對話性,旨在區分現作者、被引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從而幫助讀者明確現作者的觀點。同時,評價法也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學術寫作中對轉述動詞的運用能力,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在對比分析中國作者和英語本族語作者轉述動詞時基于Hyland的評價法,首先將轉述動詞分為兩個大類,第一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論斷;第二類是現作者通過轉述動詞表達被引作者的態度、觀點和評價,從而間接幫助讀者了解現作者自己的觀點。之所以采用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因為轉述是作者借助語言表述心理的過程,也是意向性自我構建的過程,反映了現作者對轉述內容的認知評判,并通過轉述動詞進入語篇,向讀者闡明自己的科學論斷。
[2]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3]Yule,G.et a1.“On reporting what was said”,ELT Journal,1992,46(3):245-251.
[4]Leech,G.& M.Short.Style in Fiction.London:Longman, 1981.
[5]Thompson,G.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 Edward Arnold,1996.
[6]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7]Thompson,G.&Y.Ye.“Evaluation of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 365-
382.
[8]Thomas,S.& T.Hawes.“Reporting verbs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ESP Journal,1994(13):129-48.
[9]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Cambridge:CUP,1990.
[10]Hyland,K.Disciplinary Discourse: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flow:Peaon Education,2000.
[11]彭建武.語言轉述現象的認知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59-366.
[12]辛斌.引語研究的語用修辭視角[J].外語學刊,2010(4):67-
73.
[13]胡志清,蔣岳春.沖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J].語言研究,2004(3):123-126.
[14]袁邦株,徐潤英.社會科學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學術考察[J].求索,2008(12):79-81.
[15]孫迎暉.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J].外語教學,2009(1):53-57,69.
[16]婁寶翠.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J].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5):64-68.
[17]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46-249.
[18]唐青葉.學術語篇中的轉述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3-6.
1.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分析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學習的影響及對策探究
2.英語閱讀中心理語言學理論的作用探析
3.心理語言學卡羅爾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理論述評
4.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看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
5.從心理語言學語篇理解的角度理解網絡神回復
6.心理語言學在英語語言學中的應用
7.心理語言學
8.提高日語培訓課堂教學效果的心理語言學思考
9.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分析背誦對母語學習的影響
10.否定句研究中的幾種心理語言學理論和模型探析
11.喬姆斯基語言學理論對心理語言學發展的貢獻
12.從心理語言學視角談二語詞匯教學
13.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分析言語失誤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意義
14.心理語言學視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
15.心理語言學研究對學生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
16.心理語言學理論運用于對高校公共英語聽力教學的思考
17.英語閱讀中的心理語言學圖式理論
18.淺析心理語言學關照下的英漢語句翻譯
19.心理語言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0.俄羅斯心理語言學與工程心理語言學
21.花園小徑句理解過程的心理語言學特征
22.關系從句的心理語言學模型評述
23.習題反復出錯現象的心理語言學探究
24.心理語言學對中學英語語音教學的影響
25.心理語言學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6.從社會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看日本女性用語的變遷
27.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探討中學生口試中的自我修正
28.心理語言學理論模式下中式英語的成因分析
29.試論運用心理語言學提高專業英語的口語教學
30.從心理語言學角度淺談言語理解的特點
31.心理語言學視角下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心理特征研究
32.基于心理語言學的聽障兒童聽覺記憶的臨床探究
33.心理語言學觀照下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研究
34.從少兒英語看心理語言學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35.閱讀的心理語言學研究模式
36.心理語言學視角下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中的積極心理培養
37.基于心理語言學理論語篇分析與語篇記憶在英語言中的作用
38.回顧與展望: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相關原理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39.句子——語篇理解與心理語言學模型
40.國外關于閱讀的心理語言學模式研究綜述
41.從心理語言學角度探析造成民航英語陸空通話歧義的原因
42.東巴文認知研究對心理語言學的貢獻及展望
43.基于心理語言學理論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探究
44.從心理語言學角度解讀英語閱讀教學
45.從心理語言學角度看英語語感培養
46.淺析心理語言學原理對克服高職學生外語焦慮感的應用啟示
47.從最近發展區理論看維果茨基心理語言學觀
48.從心理語言學視角解讀語言遷移現象
49.心理語言學對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的啟示
50.心理語言學中的心理模塊和語言模塊的綜述
51.從心理語言學角度設計的一例高中英語課堂教案
52.從心理語言學角度探究中職英語教學
53.從心理語言學角度探究中職英語教學
54.心理語言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55.隱喻理解的心理語言學分析
56.口譯過程中的認知心理語言學研究初探
57.俄羅斯神經心理語言學研究
58.基于心理語言學基礎上的外語學習
59.從心理語言學角度談詞匯的異常搭配
60.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心理語言學依托
61.從心理語言學角度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62.漢語詞匯產出的心理語言學研究:現狀及前景
63.從心理語言學角度探究大學英語教學
64.心理語言學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65.心理語言學理論對計算機輔助英語閱讀課程的啟示
66.從心理語言學中注意的角度分析二語習得中話語的自我修正
67.心理語言學概述
68.大學英語教學中心理語言學原理滲透
69.淺析心理語言學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關系
70.心理語言學支持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71.心理語言學理論在英語快速閱讀訓練中的啟示
72.心理語言學理論對計算機輔助英語閱讀課程的啟示
73.心理語言學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C級學生對話式英語學習的啟發和應用
74.外語教師課堂中加強學習者學習動機之心理語言學闡述
75.喬姆斯基語言習得機制的天賦性和普遍性思想及其對心理語言學的貢獻
76.從心理語言學角度探討英語詞匯記憶策略
77.心理語言學證據:如何學習英語更有效
78.心理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79.從心理語言學研究看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自我提高
80.心理語言學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81.從心理語言學談影響大學英語聽力的心理因素
82.構建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心理語言學依據
83.言語習得——心理語言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84.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改進寫作教學
85.心理語言學的發展
86.心理語言學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87.英語“寫長法”中心理語言學的運用
88.心理語言學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89.心理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式英語和中國英語探究
90.聽力理解過程的心理語言學分析
91.心理語言學視角下英語聽力障礙分析及應對
92.心理語言學觀照下的聽說教學法述評
93.英漢口譯聽力中的心理語言學基礎及其啟示
94.論多項選擇試題的心理語言學基礎與命題原則
95.心理語言學視角下的詞匯組織形式透視
96.心理語言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97.心理語言學與英語教學
98.語言理解過程中句法分析的心理語言學研究
關鍵詞:外語大類招生;國外研究生教育;接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153-02
當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發展態勢,以往那種只掌握外語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單一外語人才已無法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時展和市場經濟呼喚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的外語人才。外語大類招生是近些年我國高校采用的一種創新模式,即“按類招生,分類培養”。其方式是讓學生先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知識學習后,根據自己的愛好,以及學校的相關規定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其目的是滿足個性發展的需要,順應培養多元化人才趨勢。改革后的課程結構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和自主發展課程四大部分組成。它將充分考慮和滿足學生個性化的修讀需要,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自主進行修讀。學生修讀的課程可以是專業課程或非專業課程,也可以是兩類課程的組合,只需修滿一定學分即可。自主發展課程則為學生個性化選擇提供空間,為學生在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等不同的發展方向留出余地。筆者以國外三所知名大學為例,逐一對他們在翻譯、英美文學和語言學三大專業上的課程建設、論文要求等方面進行考察,希望能對國內大學相關外語專業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翻譯
翻譯課程歷來是外語院校的核心課程,如今,專業化的翻譯學院、翻譯系已遍布世界各地。國外大學的翻譯專業研究生教育體制則相對合理。下面筆者將推薦一所培養翻譯方向人才的佼佼者。
巴斯大學歷史悠久,教學水平一流,是英國翻譯專業口碑最好的學校之一。隸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政治、語言與國際學習系授予口譯與翻譯碩士以及翻譯和專業語言技巧學碩士兩個研究生學位。巴斯的口譯與翻譯專業名聲享譽世界,專業在全英排名第一,其口譯與筆譯研究所是最受聯合國推崇的三大同聲翻譯班之一,特別為英語專業或英語成績優秀的學生設計,課程期限僅為一年,為聯合國和歐洲議會輸送優秀翻譯人員。該專業名額極其有限,每年面向全球招收24名學生,2012年海外留學生的申請費用50英鎊,學費為13,200英鎊。巴斯翻譯碩士的申請要求相當高:國家認證大學的本科學歷,成績優良,最好具有英語相關專業背景;語言方面,雅思7.0分以上(聽、說、讀、寫單項不低于6.5分),或者托福筆考最低600分,機考最低250分,網考最低100分;申請者還需要學習過除英語以外的第二外語;中國學生最佳申請時間是入學當年1月31日前。通過學校第一輪審核后,申請者將收到巴斯大學的筆試試卷,要求兩個星期內完成。筆試后,學校將會在三、四月到國內進行面試。英國老師負責考察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中國老師負責考察學生的中文表述水平,兩位老師的分數相加既是學生的面試分數。入學后,所有學生都要學習包括職業翻譯技巧、同聲傳譯、交替傳譯、聯絡/公共服務口譯在內的核心課程,并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來選修公共演講、英國法律基礎、經濟與全球化、歐盟機構、翻譯和口譯行業中的技術運用等課程。考核方式為平時測試和畢業論文,學生修滿60學分并完成30學分的論文寫作即可獲得碩士學位,否則只能拿到翻譯文憑。巴斯大學的課程注重實踐,旨在為聯合國和歐洲議會輸送優秀翻譯人員,學生有機會去聯合國實習。
與上述知名大學相比,國內的口譯培養在師資力量、課程設置、教材使用等方面顯得明顯遜色。大陸高校的外語教師中很多人并沒有參加過口譯實踐,有一定數量的教師甚至未達到國外翻譯學院高水平學生的入學標準,教學效果的可信度自然令人懷疑。此外,大陸口譯專業的生源多是外語原班人馬,對經濟、法律、醫學、新聞等專業知識知之甚少,100天以上的會議翻譯要求,更是國內口譯碩士到了畢業也無法達到的實踐資歷。這里還需指出,大陸培養的口譯人員很少有人能真正使用第二外語進行口譯,而在國外,三語口譯并不少見。因此,要培養出符合時代水準的高水平翻譯人才,必須把外語專業的培養模式真正轉向社會實際需要的寬口徑、應用型和復合型。
二、英美文學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語言文學學科迅速發展,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始終是英語專業本科高年級階段的核心課程。但是近年來,高等教育消費的大眾化傾向使得文學課程陷入尷尬的處境,逐漸被邊緣化。在教學模式亟待改進、課時安排大量減少、學生的文學興趣有待激發等多種情況下,高校英美文學課程的改革迫在眉睫。讀者或許能從美國耶魯大學這所高等學府的文學課程設置中獲得些許啟發。
耶魯大學是世界上最早設立人文和藝術學科的大學之一,其英語系排名位居全美大學之首。該校歷來將本科教育視為大學的核心,其重視程度在美國同類大學中實屬少見。耶魯學院70個專業主要著力于通識教育,僅有極少幾個本科院系著眼于專業性的準備。耶魯大學要求所有的教授均講授本科課程。每年在耶魯大學的課程目錄中有超過2000門課程以供選擇。僅英文系就開設了上百門豐富多彩的課程。這些本科課程內涵豐富,設置更加精細和多元化,即便是國內英語專業研究生階段的課程也難以比擬,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激發他們主動關注英美文學,豐富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也為日后的深造或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學校投入上千萬元打造網絡公開課平臺,讓每個人都可以輕松獲取課程資源,為每個人提供終生學習的機會,感受世界頂尖大學教育的魅力。國內的英美文學愛好者不出國門便可零距離聆聽名師授課,感受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巧妙的教學構思和精湛的教學藝術。
通過分析耶魯大學外國文學課程的設置,筆者認為國內大學若想早日與國際接軌,應該采取多元化立場,盡早建立國際化標準并積極與知名大學進行多向度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人文素養和創新意識兼備的優秀外語人才。
三、語言學
隨著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多元化,以理論性和邏輯性見長的語言學課程同樣受到較大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語言學類課程的性質、培養目的及課程設置。接下來,筆者側重介紹麻省理工學院在此方面的成功經驗。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一流綜合性私立大學,該校的語言學研究一直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語言學與哲學系每年為本校其他系的本科生開設語言學入門等五門選修課。此外,該系只授予博士學位,不招收碩士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學,申請者無需參加GRE考試。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大特色是建立了公開課程系統平臺,學生可以免費獲取近兩千門課的教學材料,公開的材料內容相當全面。部分課程材料還附帶教師上課的實時錄音以及視頻。此外,該互動在線學習平臺給學習者提供使用在線實驗室、自我評估以及學生之間的討論功能。根據教學計劃,攻讀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方向的博士生要在四年內修完十三門主課,同時還要完成兩篇研究論文。研究生每選一門課,就意味著每星期要讀上百頁文獻,不斷跟蹤學術前沿。在這時期,研究生還得掌握好第二外語,并需要參加法語、德語或西班牙語等語言考試。所有研究生還得擔當助教,協助教授教學、組織學生討論和批改作業等。通過了兩篇論文的答辯后,學生就可以著手準備博士論文了。博士生在進行論文答辯前還要參加一次綜合考試,其目的是測驗博士生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包括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在論文寫作階段,研究生需撰寫并向論文指導委員會提交一份論文選題報告。每位學生至少有兩位教師進行包括論文學術性以及基本規范的指導。導師對論文寫作研究情況持續跟蹤,對學生努力程度、論文進程和結果等進行監督。待論文初稿形成后,博士生要進行階段工作成果匯報,系學術委員會每年也要對學生研究工作進行檢查,不滿意則警告學生,嚴重者將終止研究生繼續研究資格。MIT的培養模式值得國內高校借鑒。首先,在學習渠道上,我國高校應該學習其開放精神,盡早實現資源共享。其次,其課程設置的系統整合非常合理。最后,在評價方式上,他們對研究生論文實行的淘汰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中期考核,有助于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培養復合型的雙外語人才是順應社會需求,提高外語人才素質的重要舉措,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首先,只有當外語高校國際化建設全面推進,教學環節真正實現多元化,才能真正建立起全新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機制。這要求借鑒國外知名大學的先進經驗的同時結合各學校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整合教育資源。其次,加強對學生的語言、知識和素質的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可以與國內外知名大學進行實質性的合作,這有利于加快大學專業的國際化建設,有利于學生在跨文化教學環境中真正提高國際意識和能力??偟膩碚f,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證明,在當前的社會發展背景下,雙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該模式順應了時展的要求,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外語人才的需求,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黃建鳳.從英國的口譯碩士課程看高級口譯培訓[J].外語界,2005,(3):43-48.
[2]熊華軍,丁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87-93.
[3]岳峰.國內外口譯教育比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98-102.
(一)讀者和作者自身的面子需求
調查結果表明,在中英文摘要中,無生命的、非人稱的抽象主體的出現頻率明顯高于第一、第三人稱作者自稱語。人們一般將這種現象歸因于學術語篇科學、客觀、嚴謹的共性。我們認為,讀者和作者自身的面子需求也是引起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作者用表明較高參與度和主觀介入程度的第一、第三人稱自稱語表明作者身份,論證自己的觀點并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時,會威脅讀者或作者自己的面子。根據Brown &Levinson的面子理論[1-2],在許多文化中,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會對面子威脅行為大小產生影響:“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的社會距離;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的權勢差異;特定文化中,言語行為本身的強加級別?!保?]Myers指出,在科學論文中,作者與讀者之間存在較大的社會距離,與個人相比,整個群體的權威、權勢較大[4]4。在學術語篇中,作者會試圖說服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這是對讀者的一種強加,會威脅讀者的消極面子[4]5-18。與表明作者較高參與度和主觀介入程度的第一、第三人稱自稱語相比,非人稱的抽象主體,如“本文/本研究”能隱藏作者身份,將作者的觀點客觀地呈現出來,避免作者和讀者的直接沖突,減輕強加程度,從而減輕對讀者的消極面子的威脅。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時,可能會否定其他研究人員的觀點,會威脅到他們的面子。借助非人稱的抽象主體,作者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客觀地呈現出來,避免讀者的駁斥,使觀點容易得到認可,從而維護自己的積極面子。
(二)國內學術界相對陳舊、片面的觀點
根據調查結果,第一人稱作者自稱語在國外英文摘要中的出現頻率明顯高于國內中文摘要,這反映英美作者對論文的高參與度和高主觀介入程度。英美作者用第一人稱代詞表明作者身份,表明立場、態度,強調自己的學術貢獻和責任[5]222。與英美作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作者很少用第一人稱自稱語,較多地借助第三人稱自稱語和非人稱的抽象主體來間接地表明作者身份,隱藏自己的聲音,以突出研究的客觀性。這與指導國內摘要寫作的舊規定有直接關聯。國家《摘要編寫規則》明確禁止作者在摘要中用第一人稱,要求作者使用第三人稱客觀地對論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敘述。許多寫作規范、專業書刊也明確提出類似要求。這些陳舊規定能夠繼續存在的根源是國內學術界對學術語篇陳舊、片面的認識。關于學術語篇中第一人稱代詞能否使用,國外學術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學術語篇中,應該不用或少用表示作者參與和主觀介入的第一人稱代詞“I”和“we”,以增強語篇的客觀性和說服力[5]208;另一種觀點認為,作者應該借助第一人稱代詞“I”和“we”表明作者身份和立場,強調個人學術貢獻和權威性,因為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不會對學術語篇的客觀性產生影響[5]209。國內學術界的觀點卻幾乎一邊倒:學術語篇中應該盡可能避免使用含有主觀性的第一人稱代詞,以客觀展示研究成果,展現學術語篇的科學性、客觀性、嚴謹性。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認識到,學術語篇不僅是對研究成果的客觀展示,更是對研究成果的推介,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有助于作者的研究得到編輯、同行和讀者的認可[5]223-224。然而,這種變化在國內學術界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摘要寫作規范仍然明確禁止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大多數國內作者嚴格遵守摘要寫作規定。修辭學有力地證明了國內學術界關于論文摘要寫作觀點的陳舊性、片面性。修辭學關注在特定的場合下如何有效地使用語言。影響修辭選擇的有四個因素:場合、題材、目的、對象(受眾)?!案鶕鹘y修辭學,受眾被作家控制,受眾只是作家思想的被動接受者。”[6]31新修辭學認為,受眾意識會對作者的修辭組織和風格選擇產生影響,作者-信息-受眾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會影響作者的語言選擇。Mathes &Ste-venson認為,受眾包含水平受眾、垂直受眾和外部受眾?!八绞鼙娭竿粋€辦公室的或項目組或相鄰組的人;垂直受眾指距離較遠但仍在同一組織的人;外部受眾指組織外的人?!保?]32語言學論文的受眾范圍較廣,比如,語言研究者(水平受眾)、語言教師(垂直受眾)、語言學習者(外部受眾、非專業者),語言學又屬于人文學科,因此,語言學學術語篇比較大眾化、人文化、主觀化。根據Hyland的調查數據,人文科學(軟科學)論文中,第一人稱作者自稱語的頻率是3.36次/千詞,理工科學(硬科學)論文中,第一人稱作者自稱語的頻率是1.19次/千詞,明顯低于人文科學論文[5]212。從題材角度來說,學術語篇是辯論語篇,辯論是雙向的,需要辯論雙方的參與和主觀介入。因此,在學術語篇中,尤其是語言學學術語篇中,作者在較多使用非人稱的抽象主體來客觀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時,需要適當使用含有主觀性的第一人稱自稱語,以順應修辭需要并推介研究成果。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
在中、英文摘要中,第一、第三人稱作者自稱語的出現頻率有明顯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占據主導地位。集體主義文化強調群體,群體身份高于個體身份,群體需求高于個體需求[7]。受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和中庸之道的影響,國內作者一般比較謙虛、謹慎,喜歡將自己隱藏起來,不習慣于出頭、冒尖。這種影響在學術方面表現為,國內作者不習慣于突出作者身份,不習慣于強調自己在學術方面的個人貢獻并承擔相應的責任。第一人稱代詞“我”和“我們”能夠表明作者身份和立場,強調作者的權威、學術貢獻和相應的學術責任。因此,在中文摘要中,國內作者幾乎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很少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我們”。張曼對中外語言學論文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的統計數據表明,在國內英文摘要中,實指作者(兩位或多位)的“we”出現的頻率(0.217次/千詞)遠遠低于國外英文摘要中相對應的“we”的頻率(1.969次/千詞)[8]。因為第三人稱作者自稱語能夠相對間接、隱蔽地表露作者身份,所以在論文摘要中,國內作者使用第三人稱自稱語的頻率高于英美作者。在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個體主義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個體主義文化強調個體,個體身份高于群體身份,重視個體獨立性、個體責任和個體價值[7]。因此,英美作者敢于較多地用第一人稱自稱語“I”和“we”,從而突出作者身份,展示信心和權威,強調自己的學術貢獻并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
(四)結語
美國控制論專家扎德由于受到模糊語言的影響,在1965年創立了模糊集合論,之后該理論進入語言學。語言學家在運用模糊集合論的基礎上創作了模糊語言學這一新興學科。十多年后模糊語言學在中國啟程,倡導者是伍鐵平在《外國語》上發表的論文“模糊語言初探”,這可以看做國內最早的關于模糊語言理論的論文,意味著中國模糊語言學的誕生;五十多年來,模糊語言學在我國建立系統的體系,成為為社會服務的實踐類學科。
一、模糊語言學在網絡環境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網絡虛擬環境在社會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重要,而模糊語言學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也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網絡環境中模糊語言學的運用隨處可見。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述:
(一)本文由收集整理網絡流行語中模糊語言學的應用
語言從古到今都發生著變化,語音、語法方面變化小,語義方面變化大;基本的常用詞變化小;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及時反饋社會需要,有時為了交流的目的會創造一些新的詞語,比如:“給力”、“坑爹”、“屌絲”、“江南style”引起的“各種style”現象等等,這些詞語在網絡上很是流行。由于模糊語言學的存在,我們本身對于語言的中心范圍是確定的,但是到底外延是什么?這樣的語言適用于什么樣的語境?上限是什么?我們并沒有規定。這樣網絡流行語的適用范圍無形中就增大了,如:前幾年“給力”的使用,讓我們語言的焦點停留在網絡流行詞的使用上,之后的網絡熱詞“坑爹”“屌絲”等詞,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甚至有的新聞報告中多次出現該詞語,到底內涵是什么,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就使得在不同的語境中意義不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江南style”現象,這是對韓國“鳥叔”歌曲的前部分的中文意譯和后部分的直接引用。目前在全世界風靡,其中各國都有個各國的“江南style”,事實上這正是語言模糊性在全球范圍的影響。
(二)聊天工具中模糊語言學的應用
網絡作為一種虛擬的社會環境,實際上為人們的交流交際提供了平臺。其中最為突出的聊天工具算是“騰訊qq”、“移動飛信”“人人”,當然在特定的“qq”、“飛信”“人人”的聊天環境中,“q友”“飛友”“人人童鞋”們也創造了許多縮寫的新詞匯,突出表現在數字上,如:“555”代表“嗚嗚”、“8”代表“再見”、“86”代表“再見嘍”、“2”代表“傻”等等,不一而足。數字本來沒有文字意義,只是單純的理性代表,但是在虛擬網絡環境中,他們被賦予了豐富的含義。正因為這些數字在使用最初,沒有含義的限制,本身存在這模糊性,因而在使用中人們為我所用的,是這些數字在特定語境中擁有了特殊意義。這里面我們需要注意“2”現象,“2”不僅在虛擬環境中,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使用很廣泛,是個平民化的詞。可以稱別人也可稱自己,帶有自嘲意味。
當然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在上面兩點我們就虛擬環境提出模糊語言范疇的常見現象。接下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模糊語言學的應用。
二、模糊語言學在認知范疇中的應用
不管是哲學還是心理,言語模糊始終存在。正如伍鐵平教授所說的,從某種程度上看,“沒有模糊詞語,就沒有人類的自然語言”,他甚至還指出“某些詞的模糊性、不精確性的用法所占的比重恐怕遠遠超過其精確的用法”。這些說法事實上說明,在現實社會條件下,模糊性在社會中的作用比精確性更重要。
(一)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意義
新的歷史時期,計算機的應用會越來越突出,人工智能的意義在時展的過程中意義重大。模糊語言的主要原因是所表示事物的模糊性,也就是說,客觀事物本身是模糊的,那我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所使用的語言就具有模糊性。我們現在的計算機在文字識別方面比不上人腦,它只能識別系統自帶的語言形式,如果計算機編程過程中出現了歧義字句,計算機自身無法識別。人工智能的發展才剛剛開始,需要借助人腦識別模糊語言的跨越性思維來進行判斷,到底人腦在識別模糊性語言過程中有什么奧秘,需要我們的進一步研究。
(二)在文學作品欣賞中的模糊語言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礎,沒有語言的文學不是真正的文學。正因為語言本身的模糊性,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中,會有個人體會。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讀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不同,因而在欣賞作品時容易將個人思維運用到作品中,每一個人的生活不同,讀作品的感悟不同,容易產生模糊性,這種模糊給想象的精確帶來可能性。當前社會全球化趨勢,使得文學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進入各個國家,我們在學習外國名著時,注意體會模糊語言。從審美角度看,正是語言模糊的存在,我們在分析一部作品時,不同的受眾對于作品認知的角度不一,正如一株植物,在植物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眼中折射的內容不一,好像這株植物本身就是多面體一樣,在不同的平面滿足接受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