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13:47: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生態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通過采用現代化的科技,在農業發生產過程中以不耗盡資源或是破壞生態的農業生產方式,從而確保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還要加快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后代人對農產品的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滿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確保農業生產率的穩步增長,努力提高糧食的產量,確保糧食的安全,在當前農村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可持續發展概念得以進一步延伸,所以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與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自身發展特殊規律和內在要求息息相關。
1.2農業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以農業生態環境作為前提和基礎,只有具有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確保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農業生態環境可以說是農業發展和人類生態的基本條件,其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證。一旦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則會加重農產品的污染,這不僅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作用,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具有極大的影響,而且影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所以需要加強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于一些重點污染區域,更要加強治理,同時還要加快相關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從而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我國的農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保障。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也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而且還要提高糧食生產的產量,這就強調了農業生產與資源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只有農業生態環境得以保護,才可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便會更進一步促使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2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不僅具有生態意義,還具有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營養的生活意義。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重大意義的認識,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變成一種自覺行為,增強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監督性,營造共促、共建、共謀的和諧氛圍。
2.2發展生態農業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如何發展生態農業,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直接關系著我國未來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全面建設的進程。生態農業的建立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有力的保障。生態農業不僅為農業生態治理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2.3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多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鄉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編制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法律目前還是空白。所以,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依然是當建設方面的立法步伐,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可持續增長前的重要任務。
3結語
重慶三峽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豐富,一般海拔高,立體氣候明顯,生態環境很好,被現代工業污染小,武陵山,大巴山植被茂盛,綠樹成蔭,河流、水庫、池塘、水資源豐富,大部分水質清新無污染,形成重慶地區罕見的綠色生態環境,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發展“無毒、無公害綠色食品”這一特色產業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例如重慶市開縣滿月鄉,草原豐富,可以發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動物,鄉政府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在“特色”上做文章,帶動扶貧示范區的建設,使扶貧示范區上了檔次升了位。
2重慶三峽庫區發展生態農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2.1市場信息傳遞不快
重慶三峽庫區農民,因為由于處在邊遠貧瘠的自然環境,交通閉塞,通信不暢,缺乏市場需求的更多的了解,更不用把握市場。大多是“憑著自我感覺抓生產,跟在別人后面搞調整”,產品質量不高,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和名優特新產品更少;品牌意識不強,持續發展力弱;產業規模小,形成不了支柱產業。
2.2科技推廣力度不大
重慶三峽庫區在農業科技,尤其是生態農業的種植、養殖技術推廣上嚴重滯后。即使有一些實用技術,也是覆蓋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經營,產品成本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農民老齡化問題突出,年輕人不愛農、不懂農、不從農,“誰來種地”已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現實問題,農民缺乏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不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激烈競爭。
2.3示范基地建設不強
重慶三峽庫區不少生態農產品沒有穩定的生產基地,而是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或零星的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吸引不了市場,缺乏參與大市場流通的能力。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中介組織不完善,產業鏈缺乏張力,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滯后,大多數農副產品以原料進入市場,很難實現更多升值。
3重慶三峽庫區發展生態農業采取的有效措施
3.1更新觀念,切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
第一,要調整品種結構。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則,向特色化、規?;?、優質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并徹底改變主要從事種自養自足產品的現狀,向生產更多優質的產品轉變,從而占領?。ㄊ校┘皣H市場。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動員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吸收更多的資金投入生態農業,充分利用現有的山地資源,發展地方特色種植和養殖業。第三,要暢通流通體系。把分散、零亂的產品經營,通過專業合作社聯系定點銷售地,搶占市場,擴大產品銷售。
3.2樹造品牌,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1)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
近年來,生態農業發展進程緩慢,各種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行為屢禁不止,經過對山東省部分鄉鎮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我們發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增加;生產廢料隨意傾倒;農田灌溉水質嚴重超標,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農業用地的大量閑置;大量生活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出;垃圾箱、垃圾轉運站、無害化公廁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衛生戶廁普及率不高,農村衛生環境相對較差等都極大的制約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2)綠色行動缺乏資助與激勵制度保障,沒有可靠的預期
生態問題存在時間由來已久,現在全省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上步伐不一致,有的地區起步早,效果好,有的地區對環境污染帶來的問題并不重視,仍然過多集中于經濟效益上,由于缺乏相應的資助政策和激勵制度,很多生態項目實施沒有保障,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3)生態農業的發展評估指標和努力方向不明。
生態農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過程性評估指標至關重要,很多項目在前期的設計中是有客觀預期的,但具體實施起來會有不同程度的走樣,很多項目實施到最后往往背離初衷,甚至出現不了了之,這既帶來了資金、人員的浪費,還帶來了資源的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壞。
2完善生態農業建設政策方面的建議
(1)建立完善系統的制度體系
首先,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制定一部統一系統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非常有必要。它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從山東省農業大省的實際來說,為實現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著重建立強有力的監督執行機制,對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行為作出明確界定。對違法占用農田行為、農業化肥使用超量行為,畜禽糞便不經處理隨意排放行為,農膜殘片留存不合理行為,海洋河流禁漁期捕魚行為等都應詳細的納入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體系。
(2)建立農業生態發展的激勵機制
目前,山東省各地區生態農業發展各有利弊,參差不齊,出臺一系列的競爭激勵機制非常有必要。對那些農業生產中實施了綠色工程的,政府應出臺相應的補貼、激勵制度,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效果突出的,應配套出臺獎勵政策和推廣政策,對有重大農業發展前景的生態農業發展項目給予經費支持,對農業資源利用合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顯著的政府給予配套的支持,總之,從制定穩定的經濟激勵基本制度著手,調動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3)控制招商引資項目,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
目前,山東省各地招商引資項目較多,但對關乎生態農業發展的招商引資項目篩查不嚴,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個別人發財、農民群眾受害、社會集體買單”的情況。政府在有關招商引資項目引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把質量關,堅持先做論證再引進的原則,其中,浪費資源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對環境有污染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對生態農業發展有重大負面效應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另外,對目前已經存在的工業企業要進行綜合治理,該限時整治的限時整治,該關停并轉的關停并轉;具體到農村來說,整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先制定出環境保護規劃,嚴格按規劃實施,對于相關經費、政策的落實要實行嚴格的制度保障,要具體到人,具體到每一件事,對于相關招商引資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嚴格環境標準、嚴肅執法紀律、規范執法手段,要有相應的目標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要落實目標責任制,要從確保生態農業長效發展的長遠來考慮。
(4)要有配套的生態環保認證制度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導向、以社會效應為目標,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基礎性、目標性和導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態農業的特點,才能理解它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是:綜合性、多樣性和高效性。
1.綜合性。
生態系統的綜合性,主要是堅持以農業整體為中心,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效益,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達到調節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目的。
2.多樣性。
生態農業的核心是科學技術,通過生態模型的技術方式來實現特定經濟作物的增值生產,以生態工程的技術手段來平衡各地區的區域優勢,將技術與社會需要、當地實際協調,形成區域農業多樣性發展。
3.高效性。
生態農業憑借其循環、再生的綜合性,通過對物質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環再利用,提高了農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同時改變了局部農業產業結構。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的作用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實現唐山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綜合作用。
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積少但農業資源豐富,生態農業利用其綜合性的特點,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地區經濟狀況,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濟作物交叉經營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進了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有效轉換。
第二,多樣性作用。
生態農業利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區域設立不同生態模式和生態工程,按照地區經濟的增長需要,發展多樣性的區域農業經濟。
第三,高效作用。
生態農業繼承發揚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點,摒棄了傳統農業效率低產量少的弊端。同時彌補了現代農業高污染、高投入、低回報的缺陷,將現代農業提升至生產密集化、資源循環化、技術科學化、發展持續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產經營模式。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唐山市在生態農業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讓人詬病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唐山市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理論、技術不足
生態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農業學科,它還涉及經濟學、管理學、信息技術學等多門交叉學科。對這樣復雜的農業學科,要從系統綜合角度,分析設計生態農業的結構,科學劃分各種學科的類別體系,將經濟學、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合理交叉,綜合運用。但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對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往往是單學科深研究,或者多學科淺研究,這些片面的研究對于生態農業理論系統的構建和完善,遠遠不夠。理論是技術發展的前提,因此理論體系不夠健全,導致生態農業的技術發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發展生態農業與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開。首先,在技術研發上,需要政府聯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門聯合研發,這就需要巨額研發經費;其次,在技術推廣上,政府要花巨資和派遣相關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優質幼苗、肥料和技術支持;最后,在生態農業長期發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機制,為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信貸服務支持和信息服務支持。唐山市政府為了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在資源配置、政府財政和人員培訓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對生態農業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時因自身財務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舊有限。
(三)推廣普及難度大
造成生態農業推廣普及難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農村人口科技素質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員下鄉進行現場培訓,而政府機構內的科研人員卻嚴重匱乏。二是生態農業配套的農業技術設備不足,或者部分設備價格昂貴,農民負擔不起。三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均,有的地方經濟作物發展好,農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為地域、氣候的限制,經濟作物發展困難,造成整體產業化結構發展不均衡。四是市場結構不完善,土地市場、技術市場、批發市場、區域經濟市場等各部分市場都只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還遠遠不夠完善。五是信息傳遞不通暢。唐山市農村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各項信息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民無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態農業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雖然生態農業有很多問題,但唐山市政府經過多年的經驗摸索和實踐總結,制定了一套生態農業問題解決方案。
(一)理論講合作,技術求創新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強大的科學技術為動力的,科學技術的基礎是理論研究,理論基礎的厚度決定了生態農業的高度。因此,必須把理論研究放在發展生態農業工作的首位。生態農業在理論研究上要以合作為原則,以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以農、教、科為標準,以產、學、研為動力,以少投資、高收益為指標。在理論研究層次上,政府要加大對科研部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獎勵,鼓勵部門間通力合作,攻克難關。在技術層面上,要繼承傳統農業的技術優點,同時結合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生態技術,形成最優化的農業技術配套體系。技術的推廣與創新,一定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導向,通過技術將農業的生態發展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連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生態農業技術研究,大致有以下六個方向:(1)節肥式高產農業技術;(2)節水高能式農業技術;(3)無藥低耗式農業技術;(4)中低產良田改良式農業技術;(5)資源循環利用式農業技術;(6)生物生態式農業技術。
(二)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關,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農業政策體系,可以使生態農業最快速度走上正規化、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從農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一是農業環境、資源保護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環境、資源網絡監測系統,進行定位監測,對監測到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行為,將以法律和經濟的手段進行雙重制裁。二是農業科技方面??萍佳邪l經費上,政府設立生態農業發展基金和專項籌款小組,保證研發上的經費支持;技術推廣上,設立技術推廣基金,幫助農民解決技術方面的資金難題,同時提高下鄉技術人員薪資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勵他們深入農村,發展農村。三是農業市場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業市場體制,規范市場價格。同時,設立市場危機保障體系,保證農民在減產時,收益損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為農民提供良好的信貸服務體制和信息服務支持,最大限度的解決農民的資金難題和農村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的弊端。
(三)政府、企業共同推廣
環境工程專業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為一門邊緣交叉性學科,其發展目標是解決不斷涌現的各種實際環境問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已成為一門集自然、社會和技術科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工程學科不僅研究水、氣、固廢、噪聲等主要環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術和措施,還研究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探討廢物資源化技術,以及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以獲得最優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國設置有環境工程專業的高校已超過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礎和重點學科存在明顯差別,其環境工程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大多數理工科類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養方案注重于對學生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的培養。我校的資源環境學院準備新設環境工程專業,在環境工程的人才培養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類大學,一定要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并發揮現有優勢,找準適合自己的立足點。
安排在第七學期末開始的畢業設計(論文)是環境工程專業實現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所學理論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檢驗,也是保證本科教學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畢業設計(論文)輔導環節對學生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分析、解決本學科領域的實際問題和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2.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和研究觀念,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傳統;3.使學生在方案設計、材料調查與搜集、工程繪圖、理論計算、實驗研究、數據處理、外文閱讀、使用計算機、查閱文獻、經濟分析、工具書的使用、文字表達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提高。鑒于畢業設計階段對于本科生培養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設置安排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為我校環境工程新專業的建設提供一些可供參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議。
和理工科類院校不同,農業院校的環境類專業一般都源于土壤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等學科,其本科課程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以土壤、農業化學和農業生態資源等專業的知識體系。因此,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安排上,也應與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從目前來看,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比較單一,重實驗輕設計。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專業本科生畢業只有畢業論文可做,而無畢業設計的內容供學生選擇。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一般建設較晚,在師資、課程體系、實踐環節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設計及應用的教學、科研方面,農業院校環境類專業的基礎顯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的師資力量尚難以開展對學生進行畢業工程設計的指導;同時,由于學生們受專業課程設置所限,他們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與工科學生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很多學生也不愿意選擇他們感覺更為吃力的畢業設計工作。然而,目前環境工程本科生就業的去向主要還是與環保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等相關的公司和企業,而諸如環境管理部門、環境監測站等事業單位現在大多都呈人才飽和狀態,可接受的本科畢業生非常有限。由于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工程設計能力方面的弱勢,在就業時與工科院校同類專業的畢業生競爭時就處于明顯的劣勢。因此,有必要通過畢業設計來加強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設計能力,使他們能夠具有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設計基礎和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我校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不利局面。
2.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的設置未能充分突出農業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體現農業院校學生現有知識體系的優勢。與工科院校相比,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專業的歷史沿革、學科組成和行業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為了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競爭力,需要在畢業論文(設計)這一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上充分體現農業院校的特色與優勢。農業院校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學的方法,而應走有生態特色的辦學之路,培養出可投身于農村環境污染防護的人才。農業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態學科的優勢地位,畢業生相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更扎實的生態學知識。此外,當前環境工程畢業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又在其中占據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慮讓一部分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時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的工作。這樣一來可以發揮農業院校學生生態學基礎扎實、生態知識結構較全面的優勢,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二來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并適應市場需要,為從事生態環境評價特別是農村地區環境評價的單位輸送可用人才。
3.畢業論文(設計)立題與實際聯系還不夠緊密,約束性題目難以調動學生的創新熱情。由于教師設計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來自于實際的工程項目,部分題目陳舊甚至經年不變,擺在學生面前的是一些舊知識舊問題,使得設計成果沒有實用價值和科學意義。這在一方面打擊了某些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熱情和積極性,也使得某些本來就對畢業設計(論文)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同學更加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工作應付了事。
為提高農業院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質量,進一步加強農業環境類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在畢業論文(設計)的設置和指導上可以考慮以下的一些改進措施:
1.加入一些和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相關的設計類題目。
轉貼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大多是在給水排水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工科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在畢業設計的內容上受給水排水專業的影響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為排水管網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農業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設計內容,由于專業基礎所限,無法與之進行有力的競爭。因此,應在設計內容上著眼于和農村地區和農業環境相關的工程。如目前農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農村污水的處理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相關的工程也建設了不少??梢栽O定一些如農村小型給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處理站的課題。在處理工藝選擇上,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條件,一般應選擇操作較簡單且成本較低的常規處理工藝,這樣更符合農村地區的實際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藝處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濕地處理畜禽類廢水,都是可行的設計題目。學生經過這些設計工作的鍛煉,將有助于他們在畢業后從事農村環保治理的相關工作,不僅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可為農村環境的治理培養可用人才。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在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上也要考慮有工程背景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同時可以通過幫助青年教師去設計類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等措施,提高他們的工程素養和設計能力,從而達到輔導學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體現資源與環境的緊密結合,設置適量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題目。工科院校的環境專業一般更側重于各種污染治理技術工藝的開發與研究,對環境與資源的重視不足。農業院校則注重于從宏觀側面上分析環境與資源的關系,將自身對土壤學、氣象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研究優勢體現在資源和環境管理方面。為進一步體現農業環境院校學生在這方面的特點,有必要在畢業設計時通過設置合適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課題來提高學生的相關能力。另一方面,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工作在當前對環境工程本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就業方向,其中主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做工作設計不同,由于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學方面有較扎實的基礎,因此和工科院校學生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某些方面他們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學生要更加深入,相關的知識結構也更加全面。為本科生畢業設計設置適當的環境影響評價課題,不僅發揮了農業院校學生在生態環境評價方面的一些優勢,也可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有效的幫助。當然,這同樣也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課程設置上需要加入環境影響評價的課程,對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培養,也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一個可取的方法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注冊工程師,通過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來保障本科生培養的質量。
3.將畢業論文與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或課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環境工程專業由于本科就業的壓力較大,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選擇畢業
轉貼于
論文關鍵詞:耕地多功能性,價值測算,補償
引 言
耕地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事關我國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稀缺的自然資源,耕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1]。盡管我國政府實施了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耕地資源還是存在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的趨勢,近年來耕地資源向非農用途轉變的速度明顯加快[2]。為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減少對國外的糧食依賴,政府和學術界都已認識到必須保護耕地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但是,傳統經濟學對耕地價值的認識僅停留在狹義的經濟價值上,忽視了耕地資源的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等非市場價值,從而缺少對耕地資源應有的保護和投入。要從根本上解決耕地問題,實現耕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必須全面地認識耕地資源的價值,特別是其非市場化的多功能價值。
貴州省是我國喀斯特地貌強烈發育區,山地多、平地少,土層淺薄,土壤貧瘠,土地墾殖率低項目管理論文,水土流失面積已由20世紀50年代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4.2%、60年代的19.9%、70年代的28.4%上升到目前的43.5%,石漠化面積已達2.25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2.8%,目前石漠化每年仍以508.2km2的速率遞增;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使耕作層變薄,甚至基巖裸露(石漠化)、完全喪失農用價值[8],耕地保護更顯得重要和必要。
1.耕地的多功能性
1.1耕地多功能性的概念
耕地多功能性是從農業多功能性演化而來的,是指耕地除具有經濟生產的基礎功能外,還具有社會保障、生態服務、文化傳承等多種延伸功能。近年來,由于人們對耕地資源的多功能價值認識不足,耕地資源過多向非農用途轉變,從而導致耕地資源農業利用的比較收益低下,耕地資源得不到足夠的保護。
1.2耕地多功能性的基本內容
(1)經濟生產功能怎么寫論文。進行適當的生產活動,保障農產品的供給,特別是糧食的供給,是耕地資源的最主要的功能。耕地資源與人類勞動相結合,產出了人類生存和生產所必需的食物和原料,這是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林、牧、漁服務業作為基礎產業,不僅為我國人民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必須的糧食供給,還為二三產業提供原材料,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突顯了耕地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社會保障功能。耕地是農業發展的載體,農業作為一個產業能吸納我國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緩和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保障了社會的穩定。當前,城市化和工業化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還比較差,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還需要農業的發展提供就業崗位,以減輕社會就業的壓力。耕地這個載體為他們提供了退路和生存保障,成為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耕地還是農民養老的保證,是人民生活與社會安定的基本保障。
(3)生態服務功能。耕地及其中的生物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具有生態服務功能,主要表現在耕地對生態環境的支撐和改善的作用上。包括生物多樣性的產生與維持、氣候調節、營養物質貯存與循環、土壤肥力的更新與維持、環境凈化與有害有毒物質的降解、植物花粉的傳播與種子的擴散、有害生物的控制、減輕自然災害等許多方面。耕地的生態功能,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樣性、防治自然災害、二三產業的正常運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產生的外部負效用等,均具有積極的、重大的作用。
(4)文化傳承功能。土地本身構成的自然和人文綜合景觀能帶給人們的休閑、審美和教育的功能項目管理論文,以及維護原有鄉村生活形態、保留農村文化多樣性遺產、承傳傳統歷史文化的功能。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古書、古典、古跡極其豐富,各地形成的種植方式、耕種技藝、農具農器等都充滿了人類發展所凝聚的智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耕地是農業文化的起源,是農業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且對農業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起著支撐作用。
2.耕地多功能價值測算思路與方法
(1)經濟生產功能價值。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是耕地年經濟收益的提前支付,通過收益還原法(貼現法)求耕地資源年收益的現值就獲得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即:VC=a/r,式中:VC是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a為耕地資源的年收益,r為貼現率。其中,r是一固定值,r=2.1%。
(2)社會保障功能價值。耕地資源的社會保障主要指就業保障價值,公式為:Vs=VS1*KS ,VS1=Ca/Aa,VS1為就業保障價值,Ca為人均固定資產原值,Aa為被評價地區人均耕地面積;KS為修正系數,KS=P0/Pi怎么寫論文。其中,P0為全國平均水平的農業人口人均非農業純收入,Pi為評價地區農業人口人均非農業純收入。
(3)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耕地資源的生態服務價值為:VE=VE/r,VE=VA*KE。其中,VA是我國耕地資源生態服務的年價值,為5140.9元/公頃(全國平均值),KE=b/B,KE為生態服務價值修正系數,b為被評價地區耕地生態系統的潛在經濟產量,B為全國一級耕地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平均潛在經濟產量,據王萬茂等研究成果顯示,B值平均為10.69t/hm2,b值在各農業區域各異。
(4)文化傳承功能價值。耕地資源的文化傳承價值主要指以耕地為載體的鄉村旅游價值,可計算為:Vw=Vw1*Kw,Vw1=L*kw1。其中Vw1是耕地的文化傳承功能原價值,Vw為修正價值。L為評估區鄉村旅游年產值,Kw為修正系數,kw1是以耕地為載體的鄉村旅游產值系數(比例)。
(5)耕地資源的總價值。耕地資源的總價值(V)為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生態服務價值和社會保障價值的總和:
V耕地多功能價值=VC+VS+VE+VW
3.耕地資源多功能測算評價與案例應用
本研究分別選擇具有不同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貴州省普定縣、丹寨縣為對象,以2007年數據為基礎初步測算耕地的多功能價值。
3.1 經濟生產功能價值測算
根據《貴州統計年鑒》、農村經濟統計表,測算得到普定縣耕地年凈收益為19592.50萬元,耕地面積16420公頃,則單位耕地年凈收益為19592.50/16420=1.193萬元/公頃;測算得到得丹寨縣耕地年凈收益為11590.50萬元,耕地面積為7288公頃,則單位耕地面積年凈收益為11590.50/7288=1.59萬元/公頃項目管理論文,因此,耕地經濟生產功能價值為:VC普定=a/r=1.193/2.1%=55.82萬元/公頃,VC丹寨=a/r=1.59/2.1%=75.73萬元/公頃。
3.2社會保障功能價值測算
根據《貴州統計年鑒》,普定縣固定資產原值為25182萬元,總人口為42.26萬人,耕地面積為16420公頃;丹寨縣固定資產原值為18496萬元,總人口為16.81萬人,耕地面積為7288公頃,則耕地就業保障功能價值計算如下:
人均固定資產原值Ca普定=25182/42.26=595.8826元/人,人均耕地面積Aa普定=16420/42.26=0.0389hm2/人,VS1普定=595.8826/0.0389=15336.18元/公頃,又普定縣非農業總收入為163858萬元,全國非農業總收入為221434.9萬元,全國人口132129萬人。修正系數為:P0普定=221434.9/132129=16758.99元/人,
Pi普定=163858/42.26= 3877.38元/人,得:
KS普定=P0普定/Pi普定=16758.99/3877.38=4.3,則:
Vs普定耕地就業價值=VS1普定*KS普定=15336.18*4.3=6.63萬元/公頃
同理:
人均固定資產原值Ca丹寨=18496/16.81=1100.3元/人,人均耕地面積Aa丹寨=7288/16.81=0.0434公頃/人,VS1丹寨=1100.3/0.0434=25378.70元/公頃,又丹寨縣的非農業總收入為32958萬元,全國非農業總收入為221434.9萬元,全國人口132129萬人。修正系數為:P0丹寨=16758.99元/人,
Pi丹寨=32958/16.81=1971.33元/人,得:
KS丹寨=P0丹寨/Pi丹寨=16758.99/1971.33=8.5,
則:Vs丹寨耕地就業價值=VS1丹寨*KS丹寨=25378.70*8.5=21.58萬元/公頃。
3.3 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測算
根據王萬茂等人研究結果,B值平均為10.69t/hm2,推算得普定縣耕地潛在經濟產量為b普定為10.7t/hm2,丹寨縣耕地潛在經濟產量b丹寨為13.9t/hm2,r取值2.1%,則耕地生態服務功能年價值計算如下:
VE1普定=Va普定*Ke普定,Ke普定=b普定/B,Va普定=0.514萬元/公頃,Ke普定=10.7/10.69=1
VE1普定=0.514*1=0.514萬元/公頃。則普定縣的生態服務價值為:
VE普定=VE1普定/r=0.514/2.1%=24.48萬元/hm2。
同理
VE1丹寨=Va丹寨*Ke丹寨,Ke丹寨=b丹寨/B項目管理論文,Va丹寨=0.514萬元/公頃,Ke丹寨=13.9/10.69=1.3
VE1丹寨=0.514x1.3 =0.6683萬元/公頃。則丹寨縣的生態服務價值為:
VE丹寨=VE1丹寨/r=0.6683/2.1%=31.83萬元/hm2。
3.4 文化傳承功能價值測算
耕地的文化傳承功能價值評估可用替代成本法,即用“以耕地為載體開發的鄉村旅游價值”來代替,通過調查評估區鄉村旅游年產值,測算以耕地為載體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值即可。根據調查,普定縣2007年鄉村旅游產值為53萬元,以耕地為載體開發的鄉村旅游點產值占30%,可得普定縣耕地文化傳承功能價值為Vw普定=53*30%=15.9萬元。同理,丹寨縣2007年鄉村旅游產值為61萬元,以耕地為載體開發的鄉村旅游點產值占36%,可得普定縣耕地文化傳承功能價值為Vw普定=61*30%=18.3萬元怎么寫論文。
3.5耕地多功能總價值測算
據公式:V=VC+ Vs + VE+VW得耕地多功能總價值分別為:
V普定=55.82+6.63+24.48+15.9=102.83萬元/公頃,
V丹寨=75.73+21.58+31.83+18.3=147.44萬元/公頃。
4.結論與討論
4.1耕地多功能價值的區域差異
從測算結果看出,貴州省西部、東部耕地價值呈現區域差異。由于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區位優勢的不同,耕地資源的多功能價值在丹寨縣、普定縣兩個地區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呈現出丹寨縣生態服務價值與社會保障價值均高于普定縣,丹寨縣耕地總價值明顯高于普定縣耕地總價值的特點。
普定縣總面積16420公頃,總人口有42.26萬人,縣內耕地面積廣,人口基數大,農作物生產勞動力耗費量大;而丹寨縣總面積只有7288公頃,人口基數比普定縣也小很多,因此普定縣的經濟產出高于丹寨縣。而丹寨縣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自然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密度均高于普定縣,民族文化、自然景觀、人為景觀也比普定縣略勝一籌。據資料顯示,丹寨縣生物資源中野生植物已定名的木本植物91科230屬519種,草(藤)本植物43科230種,丹寨縣森林覆蓋率62.78%(屬貴州省最高),野生動物和珍稀植物也很豐富,因此丹寨縣生態服務價值高于普定縣。耕地資源的社會保障價值是由人均耕地面積與人均固定資產原值所決定的,丹寨縣人口將近普定縣1/3倍,而普定縣固定資產原值為25182萬元,丹寨縣為18496萬元,普定縣固定資產只是丹寨縣的一倍多。因此丹寨縣人均固定資產原值遠大于普定縣,社會保障價值也高于普定縣。
4.2耕地多功能價值與現行征地標準
根據有關規定項目管理論文,貴州省征地補償標準為耕地年收益(經濟價值)的8倍,則普定縣、丹寨縣征地的補償標準價值為:
VC普定征地= 55.82*8=446.56萬元/公頃,VC丹寨征地= 75.73*8=605.84萬元/公頃。
通過耕地多功能價值評估后修正為:
VC普定征地=102.83*8=822.64萬元/公頃,VC丹寨征地= 75.73*8=1179.52萬元/公頃。
現在的征地標準與耕地價值重建后比較,耕地價值提高了很多倍,耕地資源的價值重建表明,農業用地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外部效益,本文試圖全面認識耕地資源的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多功能價值,把耕地資源的外部性進行“內化”,這樣一方面提高了耕地的比較利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耕地征用的價值補償標準,抑制了亂占耕地的行為。耕地資源的價值重建利用了市場價格來評估,可以阻止耕地面積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們在保護耕地的同時,也應注意控制人口基數的增長,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增加固定資產的投資,為發揮耕地的經濟、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創造發展基礎和條件。
參考文獻
[1]余慶年,王萬茂.中國耕地面臨四大挑戰[J]. 生態經濟,2002(1):67~68.
[2]金建君,劉學敏.耕地資源非市場價值及其評估方法分析[J].ECOLOGICAL ECONOMY,39-41
[3]齊仲鋒.自然資源價值問題的再探討[J]. 石油知識,2005(1):30~31.
[4]胡靜,陳銀蓉.中國農地資源價值思考[J]. 商場現代化,2006,480:343~344.
[5]徐中民,張志強等.生態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應用[M].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
[6]王萬茂,黃賢金.中國大陸農地價格區劃和農地估價.自然資源,1997,19(4):1-8.
一、閩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決策的分析框架
(一)莫爾的經典“三圈”理論。“三圈”理論是由哈佛大學馬克·莫爾教授在《創造公共價值:政府戰略管理》(1995年)一書中最早提出的。該理論是關于領導者戰略管理的一種分析工具,它以“價值”、“能力”和“支持”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為框架,開展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進行相機分析。主要觀點是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政府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或實施戰略計劃時,必須堅持價值(V)、能力(C)與支持(S)三個因素相互統一的原則。
不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可能包含著價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組合。政策方案或計劃項目只能是“愿景”,沒有實施能力和公眾支持,那只能夢想(夢想區V),有價值又有能力就可成為實現夢想之區(夢想實現區V+C);缺乏公共價值只是代表少數人的利益,屬于別人的夢想(別人的夢想區S),甚至可能給公共利益帶來嚴重損害(噩夢區C+S);具備價值、能力和支持三個條件,那就可以放心去做(耐克區V+C+S),然而這只是一個理想狀態,更多的公共決策是具有公共價值,但目前尚無能力或尚未得相關者支持,這就要求政府官員提升自身的領導力,開展工作創新,“將新的尚不歡迎的現實,呈現給個人、組織或整個社會,讓他們認可,并成功地適應新的現實的過程”。
(二)“三圈”理論適用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決策分析。與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工業點源污染相比,農業面源污染具有“點多、面廣、源雜、分散隱蔽、不易監測、難以量化”等特點。歐美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的努力,工業點源污染才得到有效控制,目前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絕對主要污染物。1990年美國面源污染占污染總量的2/3,其中農業面源污染的貢獻率為68%~83%,氮、磷營養元素是農業面源污染主要的污染物質。丹麥270條河流中94%的氮負荷、52%的磷負荷是來自于農業面源污染。發達國家既有較強的政府執行能力,又有廣泛的公眾支持力度,它們通過采取立法、發展替代技術、實施補貼等政策措施以及生物工程技術手段,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機制,取得明顯的治理效果,以美國為例,1990-2006年期間農業面源污染面積就減少了65%。當然,由于受到各國(地區)政治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產業結構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決策面臨著不同的價值、能力和支持等三圈的不同組合。近年來我國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以及福建省閩江、九龍江等區域性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雖然具有明顯的公共價值,但它明顯受制于地方政府有限的資源能力以及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現階段更重要的民生需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面臨著制度、技術等多個相互矛盾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既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要求,又是區域環境管理中需要政府著力破解的重要課題。
二、閩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決策的“三圈”組合
(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具有明顯的公共價值。上世紀90年代以來,福建省農業產業結構逐步由過去“以糧為綱”的單一結構向農林牧副漁并舉的多元結構轉變,具體表現為種植業比重下降和養殖業比重上升、糧食比重下降和經濟作物比重上升。1990年至2010年福建省“肉豬年出欄數”由766.46萬頭上升到1963.31萬頭,糧食種植面積由2745.92千公頃下降到1232.30千公頃,經濟作物由同期的665.35千公頃上升到1038.59千公頃。同期單位耕地面積化肥、農藥和薄膜施用量以及畜禽污染物排放均大幅度增加。閩江上游的三明和南平兩地市是福建省現代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規模化、集約化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水平,同時加劇閩江流域面源污染程度。因此,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突出地表現為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閩江畜禽養殖污染負荷約占全流域的60%,畜禽養殖廢水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約為流域工業廢水排放量的5.7倍和7.5倍;閩江下游福州市郊16種蔬菜的硝酸鹽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含量超標嚴重,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上限的2.76倍。農業面源污染所產生的化肥、農藥、重金屬殘留物等有害物質一旦進入水體,會直接殃及水生生物,某些有毒物質還可能通過食物鏈的密集作用使處于食物鏈高位的人或畜中毒??梢娹r業面源污染不僅會加重流域水體的營養化,加快土壤退化,危及流域生態安全,而且影響著特色優勢農產品外貿出口的競爭力,影響著消費市場的食品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已刻不容緩,既是生態省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保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大事。
(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執行能力有限。我國現行環境政策主要是針對工業點源治理而設計的,各級政府主要采用“命令—控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污收費等約束性的經濟手段和強制性的法律手段,向企業提出具體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或者命令其采用以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為目的的生產技術標準,從而達到直接或間接限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流域生態環境的目的。但是,這種“命令一強制”性的環境治理范式,往往針對的是那些具體的、可以用指標量化的環境問題以及點源污染,但對點多 面廣的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并不明顯。當前地方政府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主要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等工程技術手段,相對忽視農民參與式激勵性政策體系的構建,尤其是在現行的碎片化行政體制下,地方政府不僅要鼓勵農民參與面源污染防治,而且要處理部門間利益矛盾。農業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到環保、農業、畜牧、林業、國土、水利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職能交叉重疊、存在空白,缺乏統籌協調,難以監管到位;各個部門之間誰也無權命令或指揮、協調別的機構,部門間責任權利邊界模糊導致經常出現溝通不暢、協作不力、相互推諉與扯皮的現象??h、鄉(鎮)、行政村基層環保能力十分薄弱,絕大部分鄉(鎮)和行政村沒有專門的環保機構和隊伍,農業污染“無人管、無力管”的現象普遍。
(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的農戶支持度低。從農業微觀經營角度看,農戶經營行為短期化是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直接根源。農民是理性的,“全世界的農民在處理成本、報酬和風險時是進行計算的經濟人。在他們小的、個人的、分配資源的領域中,他們是微調企業家,調諧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許多專家未能看出他們如何有效率。”農產品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個體農戶在農產品銷售中難于把握市場價格,只能采取以大量施放化肥農藥和增加種植養殖面積及數量為主要手段,以追求產值最大化為直接目標;并在利用公共環境資源創造自身財富的同時,盡量地將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外部化。隨著福建省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演進,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386199”部隊成為閩江上游南平、三明等地區農業生產經營的主力軍。由于大多數農民文化素質和環保意識較低,沒有掌握好正確的、環境友好型田間管理技術,在缺乏農業技術輔導的情況下,主要根據往年經驗過度施放化肥農藥,個體農民大量利用化肥和農藥,既可以獲得較高的產品和經營收益,又可以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減少勞作的艱辛。“高度依賴化肥農藥”不僅是農民的理性選擇,而且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
三、閩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決策導向
(一)提升全社會對環境治理的價值認同和支持。早在2000多年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說過:“凡是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思想根源是政府和農民的環境觀念淡薄,政府部門沒有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工作重點,存在著“重經濟輕環保”、“重城市輕農村”、“先污染后治理”、“放任自然消減”的思想;農民環保意識普遍較差,責任感不強,粗放經營和隨意排污等生產生活方式短時期內難以改變。黨的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強調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并把生態環境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范疇。提高政府的執行能力,增加農民自主參與的力度,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升全社會對環境治理的價值認同和支持。從政府的角度看,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需要由經濟增長型政府逐步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由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觀以及官員考核體系轉變為注重綠色GDP、公共服務和民生改善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目標,充分認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區域節能減排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到政府環境治理的重要議事日程。從農民的角度,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對面源污染危害的認識,引導農戶樹立現代農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理念,探索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發展路子。同時擴大公民對農村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大家共同減少污染,關愛家園。
(二)提升政府面源污染防治的能力。
1.加快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立法。當前我國缺乏從源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限定性生產技術標準,缺少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環境經濟政策;原則性規定多,配套性細則規定少,可操作性不強,責任追究機制不完善。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立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诟=ㄋ档南鄬Κ毩⑿?,建議制定《福建省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完善農業環保執法監督監察機制,并盡快制定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及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實施方案。
2.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組織體系。增加縣級環境監察執法人員的編制,確保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在條件允許的鄉鎮先試點設立環保機構,爭取用3年的時間,所有鄉鎮全部設立環保站,從根本上扭轉農村環保“缺胳膊少腿”的狀況。在農村“六大員”基礎上設立環保員,加強農村環保宣傳、環境監督等執行力。
3.設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在目前環境治理的組織資源能力有限的條件下,遴選若干個條件較好的區域,設立省、市和縣不同層次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是一種現實可行的選擇。圍繞農田化肥農藥減施、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規?;B殖污染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推廣綜合防治技術。實行獎勵和補助相結合的投入方式,加大“以獎代補”、“以獎促治”政策支持力度,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多種方式,發動個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愿籌資籌勞,參與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建立村民環境自治機制,通過村規民約等方式起到相互監督、相互約束的作用。
(三)建立農戶參與式治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利益相關者激勵相容機制是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關鍵環節。中央政府的規制缺失、地方政府的GDP偏好、個體農戶的驅利性和第三部門發育的滯后性,使得流域面源污染成為個體理性選擇所造成的“集體行動的困境”。流域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將取決于能否通過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加強利益相關者互惠基礎上的互動,建立相互間激勵相容機制,擺脫集體行動的困境,實現多元主體信任合作機制。這就要求政府不僅僅要采取強制手段,包括嚴禁銷售高毒高殘留農藥、對被列入“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 dylw.net雙禁”的“兩高”農藥全面清出市場,在農業生產上禁止使用等,同時更要建立以經濟激勵導向的鼓勵性政策,引導農戶由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由政府單邊治理向政府企業和農戶多元治理主體共同治理轉變、由以強制為主的政策導向轉變為激勵為主政策導向,由以末端治理為主轉變為農業生產全過程治理,建立起政府引導、農戶自主參與的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機制。政府環境政策的效果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目標的順利實現,取決于農戶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接受意愿。以無償技術援助、有機肥價格補貼和尾水標準等三項政策為例,農戶對無償技術援助政策的接受意愿最大,尾水標準政策的接受意愿最低。因此,以提高化肥利用率為特征的無償技術援助政策,既能從源頭減少化肥施用量的政策目標,又能降低農業經營成本,有效地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的結局,是未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設計的首要選擇。政府提供無償技術援助等以激勵為導向的政策措施,使得農戶在最大化個人利益的驅動下,愿意采取有利于環境政策目標實現的經濟行為,最終使農戶在達到個人目標的同時也實現了環境政策的目標。
參考文獻
曹俊德“三圏”理論的核心思想及決策方法論意義.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1).
卞輯部.美國如何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北京:北京農業2009(1):50.
根據1990-2011年福建省統計年鑒整理所得。
邱孝煊,黃東風,蔡順香.福州蔬菜污染及污染源調查和治理研究 .福建農業學報2009,15 (1): 15-21.